暴力与理性

字数:1880访问原帖 评论数:4条评论 TXT下载

发表时间:2022-02-26 21:02:18 更新时间:2022-03-01 02:43:40

楼主:潇湘夜语  时间:2022-02-26 13:02:18

图为波罗的海三国抵抗苏军的游击队:森林兄弟

1945年5月7日,德国宣布无条件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的主要战事停止。然而,战火硝烟并未立即散去,在有些欧洲国家,战争仍旧延续多年。

波罗的海三国立陶宛、爱沙尼亚、拉脱维亚,二战期间先被苏联吞并,后又落入纳粹德国之手,二战末期,苏联反攻,重新占领了这些地区。之后,有十多万当地人加入过抵抗苏联占领的运动,直到1956,立陶宛最后一支反抗苏联占领的游击队才被苏联占领军消灭。

以三国的民力、物力,对抗刚刚赢得对德战争胜利,拥有强大军力的苏联无疑是以卵击石。何况,三国并没有正规的国家军队,抵抗者只是一群缺乏协调和组织的游击队。加之二战期间,为换得苏联在战争中的支持,英美诸国不得不将东欧地区的控制权让给斯大林。战争结束后,蒙受巨大损失的西方各国,、更无意挑起与苏联的争端。波罗的海三国独立运动无法获得来自西方主要国家的支持,唯有孤军奋战,让这场独立战争的胜败变得毫无悬念。

然而,面对既分散又弱小的游击队,苏联仍旧付出了不小的代价。他们不得不用酷刑、焚烧房屋、杀戮帮助同情游击队的平民等恐怖手段,剿灭游击队的星星之火。为了消除支持游击队的土壤,苏联当局把三国内大量潜在的政敌流放到西伯利亚。为了让游击队无法得到民众支持,苏联军队还采用假扮成游击队员,屠杀平民来破坏游击队的名声。

苏联侵略者是令人厌恶的,相信读到这段历史的大多数人都会对争取民族、国际自由独立的战士给予同情。这些游击队员在艰难困苦的情况下,和强大的敌人对抗,以必死的决心,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堪称英雄。但是,即便是英雄也有着另外一面,当暴力成为解决问题的方法,理性、人道,种种东西就会退居到不必要的位置,为了目标,有时候,任何原则都可以践踏,甚至走向和理想背道而驰之路。为了生存,游击队同样会做出残忍的事情。如果这种残忍是针对敌人,也无可厚非,但游击队在某些时候,却把铁血手段用在同胞身上。他们不加区分地杀死那些他们认为和苏联合作的官员,哪怕很多官员有着不得已的原因,还有些得罪了游击队的人,也成了杀戮的目标,哪怕他们并不为苏联人服务;为了阻止苏联人实施的土地改革,他们杀死了一些分得土地的农民,这中间包括老人和儿童;他们焚烧农具,杀死牲畜,行为看上去不像是抵抗运动,而像是报复社会。最终,厌倦了无穷无尽暴力的平民或者迫于压力,为了生存,或者因为对游击队行径的不满,或者为了在新政权中获取利益,越来越多的和苏联当局合作,到了1948年,70%左右被捕和被杀的游击队员都是由于告密,他们被自己的同胞出卖了。

我们可以责怪那些卑鄙的告密者,斥责他们是民族的败类。然而,游击队员是否过分使用暴力的问题,才使得他们失去了民心?然而,在道德上做出责备是容易的,如果处在他们的境遇,不以暴力对抗暴力,只借助于理性,依托人民的自觉,又有多少生存的希望?如果生存都是问题,理想就成了奢谈。这就是暴力的悖论,当开启了暴力对抗,善恶的标准,正义与非正义的界限,就被模糊了。

我知道,有人会指责我在为非正义的一方开脱。当有人用暴力拿走了你的自由,用强权剥夺了你的权利,难道就要坐以待毙,如《圣经》所说,“有人打你的右脸,连左脸也转过来由他打,有人想要拿你的里衣,连外衣也由他拿去”,我觉得这是很少有人能办到的事情。除了如甘地这样的人,有多少人能践行呢?《圣经》中说,要爱你们的仇敌,然而,孔夫子说:“以德报怨,何以报德?“

历史也在证明,没有什么东西是依靠恩赐得来的,反抗,而不是默默承受,才有可能真正赢得自由。但是,在反抗之中,暴力的应用要到什么程度,暴力中是否也应有理性,有最基本的底线?

我没法在这里给一个答案,面对的敌人不同,身处的环境不同,暴力的程度也深浅不一。1990年,波罗的海三国宣布脱离苏联独立,引发了苏联这个庞大帝国的统治危机,第二年,苏联解体。波罗的海三国的独立过程中有没有暴力呢?一样有,没有经过斗争,权利不会由施舍得来。只是相比二战结束后的武装冲突,这次的暴力程度真是微乎其微了,因为时间已经改变了苏联的状况。这有一部分是时势造成的,戈尔巴乔夫在推行政治改革后,苏联已处在分崩离析的边缘,难以再调动资源进行强力压制。另一方面,相对几十年前,决定苏联命运的那些人也表现出了理性的成分,不想让自己的双手沾上鲜血。如果没有这种理性,这可能会演变出又一次暴力肆虐的场景,如匈牙利十月事件,布拉格之春。

几十年前,苏联人尽管看似用暴力解决了反抗者,但是,他们并没有笑到最后。当苏联帝国行将就木之际,那些曾在丛林中抵抗的人,他们的名字仍被走上街头的波罗的海三国人民呼喊着。

大家都在看

猜你喜欢

热门帖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