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灯顾母王氏墓

字数:1621访问原帖 评论数:12条评论 TXT下载

发表时间:2022-03-03 01:47:12 更新时间:2022-03-13 10:37:03

楼主:毕明迩  时间:2022-03-02 17:47:12
报上见一文章《千灯 顾炎武 王氏》,是一位作者到千灯玩了几天回来所写。主要是写的感想。个人的感想。略摘几句:
一个女人,情感上,压抑,压抑,还是压抑。除此以外,如何面对?我们对她,同情?赞赏?惋惜?   看着她陪儿子读书的雕像,我心头只有压抑,只有叹息!   她的七情六欲呢?她的除了养育儿子之外的其他权益呢?   每一个土墩里都是厚重的文化与历史。可我最为嗣母王氏那个土墩而戚戚。   写成组诗。所有想说的或不想说的,所有感悟,可以明朗的或还需要掩饰的,都在其中。   (这组诗,报上没有发表)

以上所摘部分,都是关于王氏的感慨。这王氏,是顾炎武的母亲。明朝亡时,王氏绝食以殉,并教育儿子说,你不能为清朝做官(顾炎武遵守这个遗训一直到老,终身不仕)。而上面这篇文章中强调的(也就是感触较深的)是两点。一是王氏十六岁结婚,是未婚夫先死而她抱着他的牌位成亲的。一是她婚后自然无子,顾炎武是从叔伯家过继来的(故称嗣母)。


文章所写感想自然是作者本人的真情实感。但也只是个人的感想。我这里先不说我的感想,先说一说我读此文的联想。
我忽然想到的是“代沟”二字。这二字,一般(现在)是指父母与子女之间思想的差异,并造成相互理解之困难等等。例如下一代人会想不通,你们又不是钱不够用,出行为什么非要搭公交,不能坐出租吗?为什么还穿这种十多年二十年前的衣服,我给你们买的衣服却放在衣橱里?而上一代人,非但对自己的做法有自己的理由,还对子女辈花钱太大手大脚有意见呢。两代人谁是谁非,往往会争执久之,谁也说服不了谁。即使请人来评判,也很难评定的。


代沟出现在两代人之间。其实不一定和血缘有关系和家庭有关系。钱穆先生在台湾去世后,归葬大陆。大陆有学者就为钱先生“抱不平”,说为什么胡适之先生傅斯年先生能够葬在台湾中研院和台大,钱先生就不能在台北留下(文章中这位学者写,我想钱先生可能会这样想吧)。他不曾想到,许多大陆迁台的学者名人是如何的思乡,更哪会想到葬在台湾是一种殊荣呢。这大概也是一种代沟的表现了。

今天的文章作者在惋惜几百年前的顾王氏,为她戚戚,为她感到压抑,为她叹息。当年顾妈妈陪儿子读书,或许正是她非常愿意,非常乐意,正是她一心一意,非常高兴地在做的事,也是当时受人赞赏受人尊敬的事。用今人的标准(价值观)去看前人的言行,不是也应十分注意这个“代沟”问题吗。 “压抑、压抑” 之感,只是现代人的想法罢了。


当年顾炎武说起他母亲,十分敬重,十分仰慕:   呜呼!自不孝炎武幼时,而吾母授以小学,读至忠臣烈女之言,未尝不三复也。《柏舟》之节纪于《诗》,首阳之仁载于《传》,合是二者为一人,有诸乎?于古未之闻也,而吾母实蹈之。   今天我们为顾炎武母亲感伤,戚戚,觉得太不值;那么对她儿子这样说她,岂不也要很压抑很反感,觉得不近人情,太教条,甚至可以说太残酷了吗?   不要用今人的价值观去衡量古人,或许就不至于陷入这样的困境了。

(柏舟之节,是说夫死不再嫁,诗经典故,首阳之仁是说伯夷叔齐义不食周粟饿死首阳山的事,还贷不忘前朝)

楼主:毕明迩  时间:2022-03-08 10:06:15
两代人谁是谁非,往往会争执久之,谁也说服不了谁。即使请人来评判,也很难评定的。
===========
huoxu还是不要说服,不要评定,多多互相理解吧
楼主:毕明迩  时间:2022-03-08 10:10:26
三八节时候,子女们更应多理解自己的母亲。
楼主:毕明迩  时间:2022-03-10 09:05:37
昆山市顾炎武研究会主编古吴轩出版社《顾炎武研究文献集成》中有一篇顾亭林和他的母亲,原见《新儿童世界》1948年20期,作者莘人。文中说、顾母是因为清兵要来捉她。让她写信去劝顾炎武回来做官,以此收揽天下人心。这样她就在他们赶到前在家自缢身亡,并写信给顾炎武说不如死了,好让你放心为国出力。等等。
给儿童讲顾炎武讲他的母亲,宣传爱国思想,或者是当年《新儿童世界》这篇文章的用意。但是他写的事实却不真实。顾母王太夫人去世的事,应当按顾先生自己写的文章所说的写,不能自己编写。
《顾炎武研究文献集成》所收各篇,《民国卷》二大册一千多页从民国元年到三十八年,
都是只收原文不加评说的。这一条事实就有出入。所以附录于此。

(从另一帖子转来)

大家都在看

猜你喜欢

热门帖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