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从战争思维转向和平执政思维,是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

字数:2365访问原帖 评论数:192条评论 TXT下载

发表时间:2019-01-18 01:06:17 更新时间:2022-03-14 19:41:05

楼主:海州书生  时间:2019-01-17 17:06:17
秦王嬴政英明伟大,灭六国,统一华夏,作为中国第一大帝名符其实。有勇之外还有大智,是一位改革大师,他创立的郡县制度颠覆了上古以来的封国制度,统一文字更是功不可没。在他的眼里,皇位传至千世万世是想当然的事,可惜,才传一代就烟飞灰灭了,让后世感叹。
古往今来,研究其中原因的人很多。前有贾谊的‘过秦论’,后有苏洵、苏轼父子的‘六国论’,分析的很透切。但又有所不同,好像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发现了新的观点。真是一部红楼梦,一千个人阅读就有一千个想法,会得出一千个结论,一个秦朝灭亡了,能得到许多教训。
讲来讲去,本人认为秦始皇建国设计制度时有一个致命错误,就是在和平时期,仍然沿用统一战争时的惯性思维治理国家,用战争时的管理模式管理民众,把整个国家当做军队进行管理。所以各种严刑峻法继续使用,甚至还加强了。表现在那些呢?第一,大规模的战争已经结束了,可是人海战术还在进行,向北派遣大军横扫匈奴,向南派遣五十万大军统一南越,同时又建阿房宫、建骊山皇陵。这些事情当然可以干,必须干,不过应当向后推迟一些时间,让战争消耗了的人力物力得到恢复后再干,那样就好多了。比如汉朝汲取了教训,多年实行休养政策,创造了世纪辉煌。第二就是严刑峻法,在战争年代有铁的纪律是不可少的,因为战场是残酷的无情的,没有纪律的军队是一盘散沙,无法打胜仗的。可是和平年代,再用残酷无情的手段对付手无寸铁的平民就不对了。军事法庭决不能代替民事法庭。士兵的勇气可以说是从恐惧中来,平民良好的生活秩序却不会从恐惧中来。这时想到,为什么官员工作出现错误造成了损失,通常只是警告、记过、免职等等,就是让官员们免于惊慌,从而在以后执行政策时避免恐怖而出现消极怠工。对待平民同样也要如此,不能让平民对国家政策产生抵触情绪。瞧瞧陈胜吴广造反的主要因素,下大雨道路难行,逾期到达全部斩首,为什么要如此严酷?北方并没有战争,迟到几天并不会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失。这条严法岂不是逼人造反吗?
楼主:海州书生  时间:2019-01-18 14:06:56
强秦覆灭,多少后人抚史感叹。对于自已设计的各项立国政策,我们的大帝信心满满,何止十八个自信,一万个自信都有余。他的这些自信可不是属下的宣传部门吹捧出来的,光荣伟大的头衔也不是宣传部门戴的高帽子。而是一次一次战胜对手得来的。灭六国经历了多少不眠之夜呀,他运筹帷幄,指点江山,麾下铁军浩浩荡荡奔向各处战场,血雨腥风惊泣河山,胜利永远都属于我们的大帝。现在用战时永远胜利的体制对付手无寸铁的黔首,稳当当铁打的江山。在自信的凯歌里,我们的秦始皇大帝不仅经常率领众官到全国各地巡幸,视察疆域内大好山川,还经常微服出游,威风凛凛中掺和着悄悄的进庄。
不料,威风凛凛的自信中有意外。一天经过阳武县的博浪沙,路边飞来一个大铁椎,砸烂了副车车轼,把秦大帝惊出一身汗。自从被荆轲刺杀后,今天才发现还有大胆之徒,公然藐视天子威严。白天不安全,半夜带着四个卫士悄悄的出游应当无事了吧?在兰池,又遇上了几个胆大妄为的小盗,惊出一身汗,如果不是武士们抖索精神保卫领袖,我们的大帝就无法寿终正寝了。看来即使拥有一万个自信,白天黑夜还是有不如意的地方。
楼主:海州书生  时间:2019-01-25 14:01:28
首先,秦始皇个人安全的自信被击破。严刑峻法,高压措施并不能消灭底层民众的反抗精神。杀了荆轲,还有张良,还有无所畏惧的大力士,一再有人以身试法,他们希望视民如草芥的秦始皇从人间消失。同样从残酷战争中闯出来的平民皇帝刘邦,就没有遭受过刺杀,甚至在与父老乡亲同歌同舞,亲同一家时,也没有人向他扔臭鸡蛋、烂皮鞋。两代帝王,相距不远,为什么民心如此不同?根本原因还是执政理念不同,高祖刘邦响应了广大民众希望和平生活的呼吁,实行了顺应历史潮流的治国政策。
这里提到一个关键人物陆贾,是个文人儒生,与高祖刘邦聊天,张口‘诗’闭口‘书’,三句话不离本行。高祖刘邦像秦始皇一样,用刀光剑影得天下的,本来就不识几个字,大概就能念念被押送囚犯的名字。他最讨厌儒生了,最大的爱好是把儒生的帽子摘下来当尿壶用。现在看见陆贾又在他面前卖弄诗文,不由得怒斥说;
‘’乃公居马上得之,安事诗书?‘’
瞧瞧,他开始的治国理念同样带有惯性,像秦始皇一样,也是打算用战时体制治理和平时期的国家。俗话说得好,性格就是命运,高祖刘邦出生平民阶层,作为四十八岁才扭转命运的黔首,年轻时代不是官二代或是贵族十一代,没有特权阶级刚愎自用、目无王法的秉性,倒是经常被人讥笑、嘲弄。比如,那天到大嫂家蹭饭,碰了一鼻子灰,灰溜溜滚了,也没有敢出一句恶言。所以他具有平民百姓最大的优点,没有架子,听得下劝言,对于异见人士非常宽容。 这一点很重要,差之厘毫分之千里,皇朝的命运将大不同。陆贾当然也知道高祖的性格,根本不怕最高领导发火,正气凛然地说;
‘’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乎?‘’
这种刺耳的声音,与高祖刘邦的观点不相符。如果换着秦始皇,肯定给他一个妄议的罪名,像对待那四百六十个儒生一样,活埋。在秦始皇与佐臣李斯眼里,与最高领导人意见相左,就是轻视最高领导人的智商,就是否定最高领导人的既定政策,就是往最高领导人脸上吐口水,也可以说是想造反,活埋还是轻的,应当彻底批倒批跨再踏上一脚。陆贾应当庆幸遇到一个不把妄议当做造反的好领导,他应当庆幸遇到一个爱听妄议的好皇帝。别说活埋,别说批斗,连关牢五天都没有,还全盘接受他的妄议,改变了治国观念。可是说大汉朝辉煌是遇到了平民出生的好领导,还有一个特别宽松的语境。
楼主:海州书生  时间:2019-01-28 15:24:47
相比之下,大帝秦始皇不像黔首刘邦那样意志薄弱,坚定地执行骑在马上统治天下的国策,拒绝接受儒生们的妄议,一劳永逸的办法就是灭口,灭口后再烧书,从此再也没有文人在朝堂乡间唠叨,两耳落得清净。自信是满满的,可是现实是残酷的。从表面看,军管手段治理国家,效率快,强而有力,能在很短的时间内调动全部国力办大事,阿房宫、骊山陵墓、长城等重大工程同时开工,气势宏大,无人敢异议。但是迅速地消耗了国力和黔首的幸福感,从东方六国收缴的财富短短几年就消耗殆尽,人民疲惫不堪。像韩信那样的人才都经常饿的头昏眼花,陈胜之流一边耕田一边想着改变命运,都是不安与现状。立国十来年已经制造了亡国的各种因素。
用战争时期管理思维治理国家,还有一个最大的缺点,就是喜欢寻找敌人,予以攻击,寻求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秦始皇消灭了东方六国,几百年来相抗衡的敌人玩完了,于是又开始南下灭南越,北方驱逐匈奴,分别派出五十万和三十万的大军,浩浩荡荡的南征北伐。当这些外敌降的降,逃的逃,目标则会转向国内,把各地巨商豪强当做潜在的敌人迁往咸阳,把儒生有异见者活埋,甚至与天斗与地斗,向北地开直道。结果到秦亡,直道、骊山陵园、阿旁宫等也没有修建成功。当国内下层自认为清理干净了,暴力机器又转向统一六国时的战友,李斯、扶苏、蒙恬全死。尤其那个李斯,焚书坑儒,严刑峻法的实施都有他参与决策,到头来自已也死于自已设计的严刑里,当他与二儿子同死前感叹;
‘我欲与汝再牵黄犬,出上 蔡东门,赶捕狡兔,已不能再得了。’
再来看看李斯前后受到了那些酷刑,当然这些酷刑是李斯执政时设计,用来对付下层黔首和敌人的,今天终于落到自已的身上,因此值得仔细瞧瞧。首先李斯不服自已有谋反罪,还为自已辩护。这时审判官赵高已经把他当做敌人对待,为了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任何极端手段都可以用。从另一个角度说,是先定他有谋反罪,然后再找证据,当然实物证据不会有,那就只好让他自供了。于是毒打他一千鞭,李斯是金刚也受不了,只好承认谋反。这样破案真是快,可以节省很多办案时间,以前李斯自已为了活埋有异见的儒生也是这样干的。再看受的刑,先在李斯脸上刺字,然后割掉鼻子,再后锯掉手指脚指,最后才割下那颗聪明的脑袋。所有的虐待程序都是按照李斯自已设计或参与决策的,今天自已应当毫无怨言地享用。所以说,请领导们执政时多一点爱心,多一点仁义,不为百姓作想,也要为自已作想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