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王驾崩,周公摄政之初面临的险境

字数:2971访问原帖 评论数:4条评论 TXT下载

发表时间:2022-03-28 06:30:09 更新时间:2022-03-30 21:29:34

楼主:ty_伯柏煊  时间:2022-03-27 22:30:09
推翻商朝后,周武王姬发率军回到镐京,封赏功臣。但自从牧野之战以来,姬发的身体就出了问题。可能是长期行军没有休息好,也可能是淋了太多的雨,或者是军中的流行病传染了他。回到镐京后,姬发的病情越来越严重,各种医药用遍了也不见好转。

朝臣们非常担忧。此时商朝刚刚被推翻,人心尚未归附,东夷也是蠢蠢欲动。只有武王在世才能镇得住他们。而且,如果武王此时驾崩,谁来继承王位将是一个非常麻烦的问题。嫡长子姬诵(周成王)尚未成年,还没有驾驭当前这种复杂局面的能力。庶长子姬小庚虽然已经成年了,但他是庶子,而且其母亲还是商族人,这肯定不合适。武王的兄弟倒是很多,但问题是无论把王位传给谁,都会引发其他兄弟的不满,导致王室内哄,甚至还会引起姬姜联盟的分裂。因为姬诵是邑姜的儿子,是吕尚的外孙。如果王位没有传给姬诵,吕尚背后的姜族肯定是不会答应的。所以,如果武王此时撒手人寰,留下的权力真空将把刚兴起的周王朝带入分裂和对抗。

而商王朝就是因为内部分裂才完蛋的。所以,周公、召公、太公都心急如焚。既然医药无效,他们便请来了巫师,设坛作法。

周公旦亲自向太王、王季、文王祈祷,说此时的周王朝离不开姬发,不能把他召到天上去,请三位先王和天神疏通一下,如果必须召个人上天的话,那就把他周公旦召去。理由是姬发不会侍候天神,而周公旦多材多艺会侍候天神。

祈祷完毕后占卜,几个占卜师都说“吉”。周公自己拿来占书对照,确实是吉。他非常高兴,立即向病榻上的姬发报告,说大王你已经没事了,不用再担心。

第二天,或许是因为心理作用,姬发的病确实好转了。由于在病榻上呆得太久,他便和众臣外出活动,登上了豳地的一座小山。这座山虽小,但站在山顶上基本上能看到整个关中盆地。跟开阔平坦的殷商故地比起来,这里确实是小多了。关中在人口、经济等各方面都没法和殷商故地相比。现在那边暂时由“三监”守着,但他们能长期守下去吗?

此后,姬发因忧虑过度,整日整夜地失眠。他经常把周公旦找来谈话,商讨如何治理天下。他担心镐京离河南太远,时间长了就难以掌控。但如果把京城迁到河南的话,就兼顾不到关中。而关中是周人的发祥地,也是根据地,这个是不能丢的。姬发便设想在洛阳再建一座都城,驻扎重兵,以便就近统治崤山以东的广大平原地区,并和关中遥相呼应。当镐京遭到西北戎狄的进攻时,洛阳驻军可以向西支援镐京。反之,洛阳遭到东夷攻击或殷民反叛时,镐京驻军则可以东出支援洛阳。周公旦完全赞同姬发的设想,并承诺由他来负责营建东都事宜。

姬发的病情一天比一天严重,自知将不久于人世,便开始交待后事。他的嫡长子姬诵才十三岁,如果把王位传给他,他非但坐不稳,还会拖累整个周王朝。如今只有采取兄终弟及,由年长的兄弟继承王位传,才能保住历代先祖创立的江山。而在他的众兄弟中,无论才能还是品行,周公旦都是不二人选。

姬发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周公旦①,却遭到他的坚决反对。周公旦流着泪对姬发说,殷商就是因为兄终弟及才导致九世之乱,并最终被我们取代的,这个教训就在眼前,我们必须实行嫡长子传承制度,才能避免重蹈商朝的覆辙。他表示愿意全力辅佐姬诵,鞠躬尽粹死而后已。

周公旦并非没有想过继承王位,但他头上还有个更年长的管叔鲜。他如果越过管叔鲜而继承王位,很可能会引发动乱。而且周王朝正处于草创阶段,一旦有了兄终弟及的先例,后世就会以此为榜样,每次王位传承都将引发无休无止的争斗。

但姬发仍然坚持要传位于周公旦。无奈之下,他只好答应代行王权,担任摄政王,等姬诵长大成年后,就把政权还给他。这或许才是姬发最想要的答案。但他需要周公旦自己说出来。

但是,他们两人的谈话都是私下进行的,吕尚、召公奭等人都不在场。姬发更没有征求过管叔鲜等同母兄弟的意见。这才是后来让周公旦作难的地方。不知是姬发遗漏了,还是故意的安排。

周纪元十二年十二月,周武王在镐京驾崩②。王室内人心惶惶,周公旦没有对外发丧,将武王棺椁暂放于太庙中。然后召集朝中大臣开会,传达武王临终前的旨意:由周公旦出任摄政王,代行王权,等武王的嫡长子姬诵长大成人后,就将王权还给他。

吕尚、召公等大臣虽然内心狐疑,但也没有当场发难。考虑到姬诵已经十三岁,七年之后就成年了(古代男性满二十为成年),不如就等七年。而且现在这种情况让年幼的姬诵勉强继位,对他本人和朝局都是不利的。

关于周公称王之事,在《史记》中存在自相矛盾的说法,一方面说周公“摄行政当国”,一方面又说他“践阼”了。“践阼”其实就是“即位”。因周公是儒家道统中的“元圣”,司马迁为尊者讳而采用了春秋笔法,说周公只是在代成王摄行政当国,但同时又留了个“践阼”的暗示让后人去体味。

第二年正月,周公旦登基称摄政王。同时册立姬诵为“成王”。周公坐在帝王的宝座上处理公务,接受天下诸侯的朝靓。姬诵小朋友则坐在他的旁边跟班学习。

周公这个摄政王与后世的摄政王是不同的。后世的最高领导是“皇帝”,至少在名义在比“摄政王”要高一级。但周朝没有皇帝,最高领导就是“王”。所以,当时的周朝就同时存在两个最高领导,区别在于一个是实职,一个是虚职。

周公坐上王位之后,才向天下诸侯发丧。

卜告传至三监,管叔鲜悲愤交加。悲的是兄长姬发英年早逝,愤的是姬旦抢在他前面继承了王位。他于是召集另外两监商量下一步行动。蔡叔度、霍叔处都对周公摄政称王一事也表示不满,他们认为管叔鲜比周公旦年长,且同是文王的嫡子,按照兄终弟及的顺序,就应当由管叔鲜来继承大统。周公旦虽然许诺会把王权还给姬诵,但谁又能保证中途不会变卦呢?

于是,三监达成一致意见:周公旦摄政称王是违法的,拒不接受他以周王之名发布的任何命令。同时决定将组织军队打回镐京,拥立周武王的儿子姬诵继位。他们为争取殷民的支持,动员武庚加入自己的阵营,允诺事成之后扩大他的封地。武庚见周王室内部分裂,觉得恢复大商王朝的时机已到,于是并全力支持管叔鲜打回镐京,让他们自相残杀。

东方的奄夷、薄姑、淮夷曾在推翻商朝的过程中曾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获得的胜利果实却很少。他们见周朝内乱,就想拿回他们应得的胜利果实,因此又开始向西扩张,不断攻占原商朝的直辖区。东夷的几十个部落都跟着他们向西扩张。

而西部那些参与了牧野之战的那几个诸侯,觉得自己在推翻商朝的战争中立有大功,但商朝的遗产却被周朝独吞了,觉得这太不公平,他们正盼望着周朝出事,好有机会重新瓜分地盘。

此时,镐京城内谣言满天飞。支持管叔鲜的人四处散布谣言,说周公旦正准备谋害姬诵,以便自己终身窃居王位。谣言一传十,十传百,整个京城的人都知道周公旦即将杀害姬诵。谣言说一千遍就会变成真像,现在连召公奭也开始怀疑周公旦了。吕尚则增派亲信卫士全天侯保护姬诵,惟恐他遭人暗杀。

此时的周公旦如同坐在随时都可能爆发的火山口上,稍有不慎就会万劫不复。但他并没有慌乱,而是沉下心来理清了思路,决定从朝中大臣入手破解困局。首先是争取太师吕尚和太保召公的支持。只要有了这两位大佬的支持,别说三监和武庚,就是崤山以东所有的诸侯都起来造反,他也有信心把他们镇压下去。(待续)

声明:版权所有,抄袭必究。

作者:伯柏煊,非虚构类作家。


注:①见《逸周书·度邑解》,姬发在弥留之际对周公旦说“乃今我兄弟相为后”。相为后,即相继为王。在上古,王也称为“后”。如《尚书·仲虺之诰》“奚我后,后来其苏。”

②见《逸周书·作洛解》“武王既归,乃岁十二月崩于镐。”

大家都在看

猜你喜欢

热门帖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