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丽如所谓的评书主要在于评,到底评了些什么

字数:39927访问原帖 评论数:252条评论 TXT下载

发表时间:2022-04-01 15:22:36 更新时间:2022-06-19 19:27:45

楼主:累了困了倦了  时间:2022-04-01 07:22:36
连丽如所谓的评书主要在于评,到底评了些什么
1 诸葛亮后来有一部名作叫《出师表》。
一部应该是一篇。
2 汉桓帝汉灵帝重用中常侍……明朝以后才叫太监,在汉朝的时候叫中常侍。
误以为宦官等于中常侍。
3 汉桓帝管这太监头张让叫爸爸。
把汉灵帝错说成了汉桓帝。
4 汉桓帝汉灵帝重用十常侍。
没有汉桓帝的事。
5 当官的士大夫集团,由打科举制度往上考最后当了官了。
科举制度创始于隋朝。
6 把第二次党锢之祸简化为,陈藩重新启用党人,太监不干了,跟皇帝一说,斗不过太监,等等。
汉灵帝168年12岁即位,当时掌权的是窦太后。也不是跟皇帝或窦太后一说,而是宦官挟持汉灵帝和窦太后,以武力逼迫窦武自杀,又处死陈藩。
7 董卓进京是公元189年,也就是中平六年,汉灵帝在位第六年的时候。
汉灵帝从168年到189年,已经在位21年。
8 董卓这一进京,祸乱朝纲,十常侍也完了,大将军何进也完了,朝权就掌握在董卓之手。
董卓进京之前,何进和宦官自相残杀。
9 董卓暗中巴结十常侍,送美女,送古玩。
10 董卓当了千户侯斄乡侯。
楼主:累了困了倦了  时间:2022-04-01 15:12:42
评书:北方叫评书,南方叫评话。
话:话本。
话本:宋代以来说话艺人说唱故事所用的底本。
平话的正确解释:只说不唱的平铺直叙的话本。
平话的错误解释:品评话本。
评书的错误解释:品评书本。
结论:评书的源头是话本,意思是以说唱的形式讲故事。平话是只说不唱讲故事,后来无论改叫评话或评书,都是把讲故事作为重点。评书当然有评论,但是把评论作为主题,把故事讲好反而无所谓,进而讽刺单田芳的评书是所谓的“大鼓白”,结果搞得单田芳在评书中被迫增加了很多无谓的评论,而连丽如师徒则永远废话连篇,被书迷抱怨“不给书听”。文化程度不高的评书艺人,根本没有能力评点历史。比如《三国》评书第一人袁阔成,把祢衡评论为“骂客”,就是以无知开历史的玩笑。比如姜存瑞讲的评书《三国》,第三句就说“此人姓刘名备,号叫玄德”。再比如连丽如讲的《三国》,开篇刚讲到董卓,就被本人挑出起码十处硬伤。评书一个评字的错误理解,就带来无数的颠倒错乱,把精力放到品评人物,却不注重先把故事讲好,评书就只能越来越不景气了。孔子作《春秋》而乱臣贼子惧,是因为寓褒贬于微言大义。评书塑造人物同样如此,寓爱憎于故事情节,无须画蛇添足再来一番品头论足。
楼主:累了困了倦了  时间:2022-04-01 18:47:29
说评书的都没朋友,但凡有一个朋友就说相声了——郭德纲
说相声的就一朋友,但凡有三个朋友就打麻将了——无名氏 ​​​​
楼主:累了困了倦了  时间:2022-04-02 02:34:14
百度百科连阔如:连阔如的评书主要有四个特点:一、在“评”字上见功夫。连阔如的口头禅是——“评书要评”。他认为,评书、评书,难在一个“评”字,贵在一个“评”字,书不易说, “评”字是金。他的书之所以内容丰富,就是因为他不止是说事件本身,而且对当时的历史背景、官制、礼节、生活习惯、民间风俗、地理山川以及武术拳脚、战争场面,都讲得头头是道,听得出他的历史知识、社会经验非常丰富,让人听了很长见识,因而他很受民众喜欢。比如,连阔如说《三国》说到刘备爱哭,就评论说“当年汉高祖刘邦也爱哭,八成这刘家有哭的传统?遇上什么事,一哭就成!”

相关内容,网友已经有了总结,引用如下。《史记》《汉书》中的刘邦哭过四次:哭义帝、哭项羽、哭田横、哭大风歌。前两次是假哭,第三次是半真半假,第四次是发自内心的热泪横流。《三国志》中的刘备哭过六次:哭别田豫、哭髀肉复生、哭祭刘表、哭送庞统、哭送刘封、哭送法正。历史上的刘备,基本上每次都是发自内心的哭。《三国演义》中的刘备的哭过三十多次,绝大部分都是表演性的哭。那么请问连阔如老先生,刘备和刘邦的哭有何相似之处?人总是要哭的,不能因为某个人哭过几次,就说这个人“爱哭”。刘邦的性格是爱哭人,而不是爱哭,哭了四次,一大半都是假哭。历史上的刘备哭了六次,基本上都是真哭。演义中的刘备则是把哭作为一种武器。以历史而论,六次真哭和两次半假哭不能合并同类项。以演义而论,刘备哭了三十多次,和刘邦只哭过四次相差甚远,和哭过十二次的曹操倒是更接近一些。《三国志》中的曹操哭过十次:哭鲍信、哭典韦、哭祭阵亡将士、哭毕谌、哭袁绍、哭曹冲、哭任峻、哭荀攸、哭袁涣、哭庞德。再加上《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哭陈宫、郭嘉。《三国志》中的孙权哭过十三次。看来连阔如老先生的“评”经不起推敲,虽然评了,但是评得不对,又有什么意义呢?
楼主:累了困了倦了  时间:2022-04-02 02:49:10
百度百科连阔如:还有“馒头”一词,原本是“蛮头”两字,那时歧视少数民族的汉人管南北边远地区的居民叫“南蛮北夷”,诸葛亮曾深入不毛,七擒孟获,而传言军中命名所蒸的面团为“蛮头”,是诸葛亮改称为“馒头”。

《新华字典》夷:中国古代称东部的民族:东夷。九夷(古时称东夷有九种)。东夷、南蛮、西戎、北狄。连阔如老先生把北狄错讲成了北夷,虽然评了,但是评得不对,又有什么意义呢?《汉语词典》馒头: 宋·高承《事物纪原·酒醴饮食·#馒头》:“稗官小説云:诸葛武侯之征孟获,人曰:‘蛮地多邪术,须祷於神,假阴兵一以助之。然蛮俗必杀人,以其首祭之,神则嚮之,为出兵也。’ 武侯 不从,因杂用羊豕之肉,而包之以麪,象人头,以祠。神亦嚮焉,而为出兵。后人由此为馒头。” 连阔如老先生虽然又评了,但是又评错了,请问这样的“评”有什么意义呢?
楼主:累了困了倦了  时间:2022-04-02 02:57:03
百度百科连阔如:又比如说“五丈原孔明归天”,他又讲到今还有人佩带,真是民族文化和民间情感一线牵。从“孔明孝”又说到“孔明灯”。它用当地盛产的竹子和纸裱糊而成,每逢大小年节、端午、中秋,百姓家的孩子们、年轻人手执各种形状的彩灯,从竹林里、池塘边、小桥、花径上走过,一团团火苗的温暖,是一颗颗赤心的思念,影影幢幢,闪闪烁烁,如星河坠地,满目璀璨。

《汉语词典》孔明灯:利用热空气比重较轻而能上升的原理制成的一种纸灯。上部没有口,灯心烧着后,热空气充满在里边,使灯向空中上升。相传是三国时诸葛亮发明的,亮 字孔明,故称。连阔如老先生所“评”的孔明灯,特点是“手执”。而孔明灯的真正特点是“向空中上升”。看来连阔如老先生的“评”经不起推敲,虽然评了,但是评得不对,又有什么意义呢?
楼主:累了困了倦了  时间:2022-04-02 03:33:49
百度百科连阔如:二、连阔如善于使用“贯口”,创造了很多人物赞、马赞、兵器赞,说的盔甲赞利索,刀枪架精神。如《孙二娘赞》: “我本江湖女豪家,鬓边斜插一枝花。不会穿针并引线,练就武艺走天涯。拉硬弓,骑烈马,拐子流星任我耍。若问我的名和姓,江湖人称母夜叉。”

《汉语词典》豪家:指有钱有势的人家。连阔如老先生说孙二娘是“女豪家”,用错词了。第二句,鬓边斜插一枝花。《水浒传》第二十七回孙二娘的肖像描写,有一句“鬓边插着些野花”。《水浒传》第六十二回一枝花蔡庆的赞诗最后一句是“一朵花枝插鬓旁”。蔡庆的一枝花被连阔如老先生插到了孙二娘的头上。行商坐贾,孙二娘是个开黑店卖人肉包子的,并没有十里八乡走街串巷,不存在连阔如老先生所说的“走天涯”。之后的“拉硬弓,骑烈马,拐子流星任我耍”,真不知从何谈起。说到拉硬弓,梁山好汉的射箭冠军是花荣。说到骑烈马,梁山有马军五虎将。拐子流星任我耍,孙二娘的兵器是钢刀,《水浒传》第六十九回,一丈青和孙二娘“两个女将,各执钢刀”。最后两句,“若问我的名和姓,江湖人称母夜叉”,名和姓是孙二娘,母夜叉是绰号。《红楼梦》第七回回前诗:十二花容色最新,不知谁是惜花人。相逢若问名何氏,家住江南姓本秦。连阔如老先生自编的水浒人物赞诗,也属于“评”的一种。虽然变着花样评了,但是评得不对,又有什么意义呢?
楼主:累了困了倦了  时间:2022-04-02 04:20:34
百度百科连阔如:连阔如善于使用“贯口”,创造了很多人物赞、马赞、兵器赞,说的盔甲赞利索,刀枪架精神。比如《水浒》时的人物赞,说鲁智深“走一走,晃一晃,青头皮,光又亮,手拿一杆铁禅杖,曾在卫州把提辖当。三拳打死郑屠户,五台山出家当和尚。若问此人名和姓,鲁智深——江湖人称花和尚。”

1 走一走,晃一晃。纯为押韵,不足深究。2 青头皮,光又亮。不怎么说得通,鲁智深是为了避难而出家,并不是什么虔诚的佛教徒,并且常年行走江湖,哪有心情和时间总是把头发剃得光又亮。此二句也是纯为押韵,不足深究。3 手拿一杆铁禅杖。据查《水浒传》TXT,书中并没有“一杆”,而多是“一条”:一条棒、一条齐眉短棒、一条六十二斤水磨禅杖、一条朴刀、一条五股叉、一条浑铁禅杖、一条哨棒、一条狼牙棒、一条铁链、一条浑铁点钢枪、一条虎眼竹节钢鞭,等等。或者用“一把”:一把三尖两刃四窍八环刀、一把剔骨尖刀、一把解腕尖刀,等等。或者用“一口”:一口铜钹磐口雁翎刀、一口戒刀、一口宝剑、一口腰刀,等等。4 曾在卫州把提辖当。卫州有可能是渭州的笔误。5 三拳打死郑屠户。《水浒传》出现过一次“打死郑屠”,出现过四次“三拳打死镇关西”。“郑屠户是中性词,郑屠和镇关西是贬义词,三拳打死的当然应该是贬义词。顺口溜或诗词的局限性就是这样,为了凑字数而以词害意。6 五台山出家当和尚。若问此人名和姓,鲁智深——江湖人称花和尚。没有通过赞诗把三拳打死镇关西和避难五台山出家的因果关系交待清楚,也没有说明花和尚这个绰号的来历是鲁智深背上有花绣。《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撰此书,中有传诗之意“,《水浒传》中的诗词则差强人意,连阔如老先生自编的《水浒传》评书赞诗就更加令人不敢恭唯,仅仅是一些不太讲得通的顺口溜而已。这种变相的“评”,虽然是评了,但是水平不足以传诸后世,请问有什么意义可言呢?
楼主:累了困了倦了  时间:2022-04-02 04:41:39
百度百科连阔如:又如《石秀赞》: “身如山中猛虎,性似火上浇油。心雄胆大有计谋,到处逢人搭救。全凭一根杆棒,只靠两个拳头。掀天声价满黄州,拼命三郎石秀。”他用其渊博的知识和学问,把通俗的评书提升到高雅的境界,吸引了许多知识分子,也使年轻人受益。

《水浒传》原著石秀赞诗:身似山中猛虎,性如火上浇油。心雄胆大有机谋,到处逢人搭救。全仗一条杆棒,只凭两个拳头。掀天声价满皇州,拚命三郎石秀。1 原著身似,平仄;性如,仄平。读起来朗朗上口。连阔如老先生改为:身如,平平;性似,仄仄。反而把原著的赞诗改坏了。2 原著是有机谋,连阔如老先生改为有计谋,梁山三大军师吴用公孙胜朱武要吃醋了。3 原著的一条杆棒,被连阔如老先生改为一根杆棒,不怎么合适,没这个必要。4 原著是全仗,平仄,读起来上口。连阔如老先生改为全凭,平平,读起来没劲。5 原著的全仗和只凭是对仗关系,平仄对仄平。连阔如老先生改的全凭和只靠,平仄乱了,根本也没必要作此无谓的修改。6 原著是皇州,黄州有可能是记录错误。最后,明明是《水浒传》原著中的赞诗,却被说成是连阔如老先生的创造。这样的“评”,夺原著之诗为己有,而且还把原诗改坏了,请问有什么意义呢?
楼主:累了困了倦了  时间:2022-04-02 04:51:48
百度百科连阔如:连阔如的评书声调表情丰富,长短急促分明,甚至能很好地把握颤音。他的书里说到谁,不止描写此人的身份、年龄、形象、服饰、性格等等,而且善于学这个人说话,惟妙惟肖。比如《三国》中“辕门射戟”说到吕布,就很准确的说出他的性格“既不能为将,也不能为帅”。

连阔如老先生对吕布的评价是“既不能为将,也不能为帅”,来看看历朝历代的古人,在这方面是如何评价吕布的:曹性:吕将军大将有神,不可击也。荀攸:吕布勇而无谋。程昱:夫布,粗中少亲,刚而无礼,匹夫之雄耳。郭嘉:布之威力不及项籍,而困败过之,若乘胜攻之,此成禽也。《曹瞒传》:吕布枭勇,且有骏马。时人为之语曰:“人中有吕布,马中有赤兔”。陈寿:吕布有虓虎之勇,而无英奇之略。罗贯中:夜读三分传,堪嗟吕奉先。背恩诛董卓,忘义杀丁原。倚仗英雄气,不从忠直言。白门身死日,犹自望哀怜!张溥:汉末名人,文有孔融,武有吕布,孟德实兼其长。此两人不死,杀孟德有余。于慎行:吕布,剑客之雄耳,非大豪也。然使得为操用,夏侯惇、许褚之流,远出其下,何至如丁原、董卓哉。显然,吕布是一位三国时代的名将。有虓虎之勇,能为将;无英奇之略,不能为帅。连阔如老先生讲三国评书“评”吕布,虽然是评了,但是评得既不符合陈寿《三国志》基于历史事实对吕布的评价,也不符合罗贯中《三国演义》经过艺术加工对吕布的嗟叹,请问有什么意义呢?
楼主:累了困了倦了  时间:2022-04-02 05:10:06
现在苦于没有连氏评书的文本,如果根据评书录像或录音点评,那就太累了,只是玩玩而已,何必呢。袁阔成和单田芳已经去世了,田连元和刘兰芳已经老了,评书四大家早已歇业,就剩下连丽如一个人老当益壮。虽然精神可嘉,但是方法不足为训。连丽如可以自创一种以评点为主的评书,如果能钻研相关史料,确实能评到易中天百家讲坛说三国的水平,那也确实是评书界的一件幸事。但是自创的评点派评书还在学步阶段,就把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的袁单田刘评书四大家贬低为“大鼓白”,这就不是正常的学术行为,而是在搞学阀学霸,我等评书爱好者岂能不鸣鼓而攻之。
楼主:累了困了倦了  时间:2022-04-02 05:11:17
现在苦于没有连氏评书的文本,如果根据评书录像或录音点评,那就太累了。袁阔成和单田芳已经去世了,田连元和刘兰芳已经老了,评书四大家早已歇业,就剩下连丽如一个人老当益壮。虽然精神可嘉,但是方法不足为训。连丽如可以自创一种以评点为主的评书,如果能钻研相关史料,确实能评到易中天百家讲坛说三国的水平,那也确实是评书界的一件幸事。但是自创的评点派评书还在学步阶段,就把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的袁单田刘评书四大家贬低为“大鼓白”,这就不是正常的学术行为,而是在搞学阀学霸,我等评书爱好者岂能不鸣鼓而攻之。
楼主:累了困了倦了  时间:2022-04-02 06:29:28
B站听连阔如《水浒·鲁达除霸》随感:1 很浓重的民国味儿。2 声线非常像田连元。3 鲁达出场开相,自编的赋赞很不错,可惜不够流利,连丽如也是如此,有明显在背诵的感觉,没有做到自然而然地烘托出人物形象,和单田芳没法比。4 鲁达和史进对答,模仿鲁达粗犷的声音是不错的,但是好象是在京剧念白,一点也不像生活中发生的事,很容易让听众出戏,这一点和单田芳擅长模仿男女老少各种声音更是没法比。5 对《水浒传》原著相关内容有所完善,比如史进怎么就刚好一进城就遇到了鲁达,连阔如把史进进城的时间安排在中午,喝茶的地方安排在经略府对面,鲁达中午下班从工作单位出来,在门口对面的茶坊和史进相遇,比原著更为合理,看来确实是下了功夫的。再如鲁达怎么就听说过九纹龙史进的大名,连阔如改编为在渭州经略府遇到过王进,这样消息来源就有了合理的途径。6 鲁达还来没得及把王进在延安老种相公经略府的下落告诉史进,两人就急匆匆上街找酒馆喝酒去了。7 路遇李忠打把式卖艺一段,本来是连阔如发挥江湖阅历的好机会,却一带而过,是不是说明了所谓连派评书以评为主,并非事实呢?8 没提水浒原著暗藏玄机的潘家酒楼,潘家酒楼里遇到金翠莲,暗含着潘金莲三个字。就像少华山朱武陈达杨春,暗含着朱元璋徐达常遇春一样。看来连阔如对这些低级趣味不太感兴趣。9 原著先是金翠莲父女在隔壁哭,鲁达拍桌子,连阔如讲的却是鲁达先拍桌子,再由小二说他们不应该哭,这样好吗?10 听到这里有一个很强烈的感受,连派评书往往缺乏细节描述,比如连阔如说,李忠卖艺是打了一套花拳,并没有告诉听众,李忠具体使了哪几招,连派不擅短打书这病根算是落下了,相比之下单田芳就是以袍带书《隋唐演义》一举成名轰动全国,后来又以短打书《单林传》再攀高峰,再加上代表作《白眉大侠》,真是芝麻开花全面高,袁阔成田连元刘兰芳这三位都比不了,就别提只能说点二维静态袍带书的连丽如师徒了。再如鲁达史进杨忠三人在酒楼点了什么菜,一句没提,光讲三人吃喝,可是听众就缺乏感同身受了。至此已经点评了十条,不需要再听下去了,因为此时此刻鲁达正在扯着大嗓子京剧念白,老听受不了呀。
楼主:累了困了倦了  时间:2022-04-02 07:04:31
B站听连阔如《水浒·鲁达除霸》随感:

1 很浓重的民国味儿。

2 声线非常像田连元。

3 鲁达出场开相,自编的赋赞很不错,可惜不够流利,连丽如也是如此,一到这种地方就有明显在背诵的感觉,无法做到自然而然地烘托出人物形象,和单田芳没法比。

4 鲁达和史进对答,模仿鲁达粗犷的声音是不错的,但是好象是在京剧念白,一点也不像生活中发生的事,很容易让听众出戏,这一点和单田芳擅长模仿男女老少各种声口更是没法比。

5 对《水浒传》原著相关内容有所完善,比如史进为什么刚好一进城就遇到了鲁达,连阔如把九纹龙进城的时间安排在中午,喝茶的地点安排在经略府对面,鲁达中午下班从工作单位出来,在门口对面的茶坊和史进相遇,比原著更为合理,看来确实是下了功夫的。再如鲁达怎么就听说过九纹龙史进的大名,连阔如改编为在渭州经略府遇到过王进,这样消息来源就有了合理的途径。

6 鲁达还来没得及把王进在延安老种相公经略府的下落告诉史进,两人就急匆匆上街找酒馆喝酒去了,我认为这是连派评书气力不足的缘故,正如蔡琴参加2009年快乐女声总决赛时所说,“轻轻地唱,也能带给这个世界很大的力量”,连阔如连丽如父女的评书,听起来总是觉得刺耳,这就是所谓的祖师爷不赏饭吃,也正是我以前提到过的,刘心武讲话不费力气,周岭讲话则很吃力,粗声大嗓自己讲得累,观众听着也累。同样的,单田芳低沉而缓慢沙哑却悦耳的评书可以永远听下去,连丽如说评书却被网友评价为像是在训人,这样一场书说不到一半演员就累了,一累就很容易说不动了,该说的不是忘了交待就是一带而过。

7 路遇李忠打把式卖艺一段,本来是连阔如发挥江湖阅历的好机会,却一带而过,是不是说明了所谓的连派评书以评为主,并非事实呢?

8 没提水浒原著暗藏玄机的潘家酒楼,在潘家酒楼遇到金翠莲,暗含了潘金莲三个字。就像少华山的朱武陈达杨春,暗含着朱元璋徐达常遇春一样。看来连阔如对这些低级趣味不太感冒。

9 原著先是金翠莲父女在隔壁哭,鲁达拍桌子,连阔如讲的却是鲁达先拍桌子,再由小二说他们不应该哭,这样好吗?

10 听到这里有一个很强烈的感受,连派评书往往缺乏细节描述,比如连阔如说,李忠卖艺是打了一套花拳,却并没有告诉听众,李忠具体使了哪几招,连派不擅短打书这病根算是落下了。相比之下单田芳先是八十年代初以袍带书《隋唐演义》一举成名轰动全国,后来又以短打书《童林传》再攀高峰,再加上代表作《白眉大侠》,真是芝麻开花全面高,袁阔成田连元刘兰芳这三位都比不了,更别提只能说点二维静态袍带书的连丽如师徒了。再如鲁达史进杨忠三人在酒楼点了什么菜,一句没提,光讲三人吃喝,可是听众就难免因缺乏感同身受而无法入戏。

至此已经揭开了连派评书以“评”为主的玄机,不擅长讲故事,不擅长口技,不擅长形体,只好在评点,也就是语言所能及的方面下功夫了。可惜据网友反映,连丽如那些所谓的“评”,都是从专家的相关文章里看来的,到了也就剩下擅长背书这个优点了,但是点评得再好,也不可能达到易中天百家讲坛品三国的水平。反过来说,如果以“评”作为评书是否优秀的标准,是不是可以说易中天以《品三国》挤掉了连丽如,已经跻身于自封的评书五大家的行列呢?简直就是笑话。

此时此刻,连阔如的鲁达正在扯着大嗓子京剧念白,不能再听下去了,老听谁受得了。
楼主:累了困了倦了  时间:2022-04-02 09:36:19
在18 世纪末期,那个时候电影艺术还没有出现,意大利戏剧家卡洛柯齐提出了一种理论:世界上的一切戏剧剧情,都可以归纳为36种模式。据说这是在他查阅了从古希腊到当时的所有的戏剧作品而得出的结论,但时间久远,卡洛柯齐所谓的这36种剧情模式已经失传,没有人知道到底是什么。直到20世纪,法国戏剧家乔治" 普罗第再次试图还原这36种剧情模式,乔治普罗第的36种剧情模式与卡洛柯齐所说的36剧情模式想必不会相同,但他认为,“古今所有的戏剧剧情都不会超出这36种模式。”时至今日,普罗第由戏剧作品归纳出来的这36种剧情模式,依旧广为流传,特别是在电影界,尤其是如好莱坞的主流电影界被认为是电影编剧的必读教材。在我国,戏剧家洪深先生最早向国人介绍了这36种剧情模式,并且深深的影响着我国的戏剧,电影艺术的发展。
楼主:累了困了倦了  时间:2022-04-02 18:30:47
关于连丽如没有师父,也就是不能拜父亲连阔如为师这件事,研究的课题应该是,为什么北方的评书只有师承没有家传,而南方的评话则既有家传也有师承。这应该最少是一篇硕士论文的课题,目前资料艰难,稍作了解尚且不容易,何况外行怎么可能得出正确的结论,所以只能猜测一下。1 北方有相声,南方没相声。2 说相声的当年叫撂地,和摆地摊一个级别,穷得实在没办法,必然要大力宏扬师徒剥削制度。3 扬州评话和苏州评话都处于南方经济最发达地区,观众养得起,使南方评话世家父子相传成为可能,不需要以师徒为名,行剥削之实。4 对于北方来说,相声的地位高于评书。马三立侯宝林都是艺术大师,评书四大家袁单田刘还算不上。5 评书评话都是单口,相声一般都是对口,使相声父子相传的难度,天生就要远远大于评书评话,因为光传给儿子是不够的,要完全家传起码需要生两个儿子。6 北方的穷相声艺人为了维护师徒剥削制度,严禁相声父子相传,北方评书的地位低于相声,盲从了相声这一套糟粕。7 新中国建立以后开办了曲艺学校,从传统的家传和师承,有了更文明科学的师生制度,一位老师可以同时教一堆学生,大大提高了教学的效率。8 可惜的是太多新兴的娱乐形式,使传统曲艺市场日渐衰落,相声和评书因而后继无人。9 师生制度很难做到因材施教;师承制度天生的缺陷是师父总会留一手,教会徒弟饿死师父,艺术水准一代不如一代;家传制度可以毫无保留,但是万一生不出儿子就很麻烦,多少代人辛苦积攒的那点宝贝很容易一代之间就失传。10 因此我们在此正式宣布,连丽如有权拜父亲连阔如为师,但是仍然要以提高艺术为第一要务,博采北方评书四大家和南方扬州苏州评话之长,不要再片面强调点评对于评书有所谓绝对的重要性,从此做一个心胸开阔之人,方能不负连阔如袁阔成老先生名字中的这个“阔”字。以上。
楼主:累了困了倦了  时间:2022-04-02 20:40:34
八十年代初,评书三大家相继轰动全国。那时候我们没有任何家用电器,连收音机都是后来才有的。就是从家家都有的有线小广播里,先是听了袁阔成的评书《三国演义》,印象最深的是在阳平关,箭术很差的魏延,一箭射掉曹操的门牙。然后是刘兰芳的评书《岳飞传》,声音响亮,印象最深的是岳飞的每个儿子都是临阵招妻,然后就一次性都生了儿子。最后是单田芳的评书《三国演义》,印象最深的是评书播完之后,单田芳还应听众的要求,专门录制了一小段,讲述十八条好汉的名单。田连元是到了二十世纪初,才在电视上火起来的,也是讲《隋唐演义》,很好地发挥了电视评书的特点,有很多形体动作,显得颇有武术功底。前些年在网上,听了单田芳很多部评书。《白眉大侠》和《龙虎风云会》都完整听了,对单田芳模仿徐良、房叔安等各种声口赞叹不已。也完整听了《封神演义》,最喜欢的是《言归正传》和《水浒外传》,各完整听了两遍以上。再后来又在B站看了电视评书《童林传》,讲述和动作表情都已经达到了完美的境界,不可能有人比单田芳更厉害了。连丽如就是根木桩子,就是一脸的苦相坐在那儿说,说得枯燥乏味极了,距离北方评书四大家以及南方扬州苏州评话,差了十万亿八千里。这个人的天赋实在是太差了,根本不适合吃这行饭。说实话我有一种感觉,南方的评话,水准有可能要高于北方评书四大家,张国良的《三国》苏州评话,在八十年代以实体书火爆了很多年,一直到现在据网友说,又成为旧书市场最大的热门。只不过我们听不懂南方话,扬州话还能听懂一句半句,苏州话几乎一个字都听不懂,严重影响了在全国范围内的传播和接受。下午在道客巴巴看了一篇研究生论文,专门研究南方评话的方方面面,其中讲到南方评话师父对徒弟的口传身授,其要求之严格,每个字都不许错,每句话配合的表情动作都必须严丝合缝,可以说已经达到了北方相声名家的艺术标准,所以我猜测南方扬州苏州评话的水平,有可能要高于北方评书四大家,但是并不知道对不对,因为如果说有人能明显超过单田芳,我也是万万不能相信的。
楼主:累了困了倦了  时间:2022-04-03 08:59:47
出自南宋龚开《宋江36人赞》以及《大宋宣和遗事》的行者武松和花和尚鲁智深,就像《三国演义》中的关羽张飞赵云一样并没有什么武功传承的来历。所以《水浒传》也只是写武松“浑身上下有千百斤气力”,除了醉打蒋门神一回并不显得有多了不起的“玉环步,鸳鸯脚”之外,也谈不到有什么武功更别提传承来历了。

到了扬州评话王少堂说《水浒》有什么武十回,把鲁智深设定为武松的师父并尊称为“鲁大师”,又说教过卢俊义史文恭岳飞的周侗是鲁大师的盟兄,之后就产生了一系列难以解决的问题。

1 谷歌图书搜索“武松 鲁大师”,看到一个“王丽堂, 郭铁松, 王鸿”合著的《扬州评话王派水浒》,其中一段话是:鲁大师回头招呼武松:“爱弟过去见杨大叔请安!”武松抢步上前,趴伏行礼:“杨大叔,弟子武松见杨大叔请安!”

据扬州王派水浒,武松的盟兄盟弟计开:宋江,张青,施恩。宋江的盟弟又有花荣。又据网络文章“扬州评话王派水浒整理”,鲁智深的盟兄盟弟计开:周侗,杨志,林冲,史进,李忠,周通。再加上周侗的徒弟卢俊义。

这可就麻烦大了,按扬州评话王派武松的设定,武松除了见到杨志需要叫“杨大叔”,见到林冲史进甚至李忠周通也得叫林大叔史大叔李大叔周大叔,这样的场景已经让人觉得不可思议了,如果再试想一下将来梁山大聚义时卢俊义和鲁智深论起辈份,周侗的徒弟卢俊义也得叫鲁智深一声大叔,连带着武松的盟兄宋江也得叫鲁智深一声大叔,然后梁山前两把交椅的大头领二头领宋卢二位,还得称呼李忠周通为大叔,岂有此理。

2 扬州评话王派武松的设定是,鲁智深在清河县教了武松三年武艺,原话是“清河县授艺。凭两口袋银子,鲁大师反倒养了徒弟三年。”之后又说鲁智深三年银子花完,临别时关照武松儒道释三教都有能人,儒教能人是史文恭,道教能人是“飞蜈蚣吴千”,原书说:武松又问:“释教中是谁?”鲁大师哈哈大笑:“爱弟,你要问释教的这一位,恐你今生会不见了!”说着,拖棍而去。自从师生离别,到今日还没有同恩师见过面。一直到现在,武松只晓得两个,唯有释教中的这位能人不知是谁,因师爷没有说。且慢,释教中的能人究竟是哪一个?武松不晓得,我晓得,就是鲁智深本人。他在和尚之中要算是和尚王,没有哪个和尚能够盖他这根疯魔棍。鲁大师为何不说呢?因为师生处得很好,武松怎么会同恩师交手?鲁大师不好意思说明,打了个哑谜,说今生里会不见了。

既然鲁智深自认为是释家高人,那么传授武松三年武艺只能发生在《水浒传》大闹野猪林一回书之后,按《水浒传》第十六回 花和尚单打二龙山 青面兽双夺宝珠寺,鲁智深对杨志讲述自己的经历是:洒家不是别人,俺是延安府老种经略相公帐前军官鲁提辖的便是。为因三拳打死了镇关西,却去五台山净发为僧。人见洒家背上有花绣,都叫俺做花和尚鲁智深。洒家在大相国寺管菜园,遇着那豹子头林冲被高太尉要陷害他性命。俺却路见不平,直送他到沧州,救了他一命。不想那两个防送公人回来对高俅那厮说道“正要在野猪林里结果林冲,却被大相国寺鲁智深救了。那和尚直送到沧州,因此害他不得。”这直娘贼恨杀洒家。分付寺里长老不许俺挂搭;又差人来捉洒家,却得一伙泼皮通报,不曾着了那厮的了;吃俺一把火烧了那菜园里廨字,逃走在江湖上,东又不着,西又不着,来到孟州十字坡过,险些儿被个酒店妇人害了性命:把洒家着蒙药麻翻了;得他的丈夫归来得早,见了洒家这般模样又见了俺的禅杖戒刀吃惊,连忙把解药救俺醒来,因问起洒家名字,留住俺过了几日,结义洒家做了弟兄。

既如此,鲁智深再次亡命江湖,又怎么可能有这等闲情雅趣从容不迫教了武松三年武功?北大某人又说什么鲁智深抢了赃官两袋银子,我下载并查了谷歌图书共三种版本的王派扬州评话武松,有王少堂口述版,王丽堂口述版,王丽堂共三人合著版,怎么也搜不到“两袋”等相关内容。可想而知的是,如果鲁智深惹出这么大乱子,又被高俅派人追杀,却能轻轻松松抢银子教徒弟,长达三年逍遥快活,请问这还能算是走投无路逼上梁山的水浒世界吗?因此扬州评话王派水浒虽然有创作发挥的自由,却应该起码考虑到合理性。

3 扬州评话王派水浒“月下传刀”一回,也就是周侗传刀给武松,反复强调武松是个“少年人”,“看见这个少年人肩头撞来了”,“还是我们少年人值钱”,“有个少年人在桥爪上和我撞了一肩膀,就是他”,“哎,这个少年人是不坏哩”。他也必须如此,否则按原著二十六岁以上的武松,趴伏着向三十多岁的杨志口称“杨大叔”未免也太滑稽了。既然如此,“少年人”武松先是跟着鲁大师学了三年武艺,又“二年前在家乡打死一个恶霸,怕吃官司,远离家乡,投奔河北沧州,躲在小梁王柴进府中避祸,一住二载”,少年人按理说应该是十五六岁,那么武松大约是十来岁和鲁智深学的武艺,这些都无关紧要,最要命的是潘金莲什么毛病要调戏勾引这个身为“少年人”的武二叔?扬州评话王派水浒据说是清朝末年自成的一派,大概和所有旧社会评书艺人一样都是大字不识的文盲,所以在书中反复让武松称呼师傅鲁大师为“师爷”,又有上述和武松年龄经历不相符的“少年人”设定,看来老舍把这部扬州王派评话武松评价为“处处引人入胜,不忍释手;这真是一部大著作!”并不是什么事实。同样的,为了使武松能趴伏着叫杨志“杨大叔”,不仅武松的年龄得往小了缩,鲁智深的年纪还得往大了扩,书中描写鲁智深对战武松时的心理活动:“你这个匹夫!你现在从心眼里轻视我,以为我老了,我人虽老,武艺不老,棍子不老,今日非要扎扎实实以公济私教训你一顿,你才晓得我的道理,你往后才不敢轻视我”,当然也有“周侗和鲁达是最要好的老友,拜过的,情同手足”等等。看起来鲁智深的年纪已经很老了,既然如此,虽然鲁智深大闹野猪林之后在清河县躲了三年,仍然无法改变拳打镇关西以及大闹五台山、醉入销花帐等情节的鲁智深是个老头,也就是说情节因为年龄原因而失去了合理性,所以王派水浒只有“武十回”“宋十回”却没有传统该有的“鲁十回”。周侗在书中的设定“是个老者,年将半百”,却是鲁智深口中的“老盟兄”,这样的设定也不合乎情理,因为《说文解字》“七十曰老”,不到五十岁怎么可以说是“老者”,又在“月下传刀”一回对周侗使用了无数个“老先生”。不到五十岁却有了卢俊义和史文恭两个得意弟子,两个起码都是三十多岁的人,四十多岁教了两个三十多岁的徒弟,年龄设定还是不合情理。

4 再说回《水浒》原著,第二十三回武松打虎之后遇到胞兄武大郎,书上说:武大道:“我怨你时,当初你在清河县里,要便吃酒醉了,和人相打,时常吃官司,教我要便随衙听候,不曾有一个月净办,常教我受苦,这个便是怨你处。想你时,我近来取得一个老小,清河县人不怯气,都来相欺负,没人做主;你在家时,谁敢来放个屁;我如今在那里安不得身,只得搬来这里赁房居住,因此便是想你处。”看官听说:原来武大与武松是一母所生两个。武松身长八尺,一貌堂堂;浑身上下有千百斤气力——不恁地,如何打得那个猛虎?这武大郎身不满五尺,面目丑陋,头脑可笑;清河县人见他生得短矮,起他一个诨名,叫做三寸丁谷树皮。

武松既然是个如此样的强人,请问清河县哪个人敢给武大郎起个“三寸丁谷树皮”的诨名?武松虽然自以为打死人逃亡在外,但是那人却只是被“一拳打得昏沉”并没有死,既然武松随时可能回来,又请问哪个泼皮胆敢因为武二不在家,就把武大郎欺负到搬到外县才能安身?以及清河县大户把潘金莲倒贴嫁给武大郎,“自从武大娶得那妇人之后,清河县里有几个奸诈的浮浪子弟们,却来他家里薅恼”,凡此种种,通通都是忘了武大郎虽然软弱可欺,却有个并没有打死人只是逃亡在外,随时可能回来的武松这号惹不起的人物。结论是比起超群绝伦的《红楼梦》,以及结构完整水准平均的《三国》和《西游》,只有前半部分堪称精彩的《水浒传》,只能在四大名著中敬陪末席。

最后,北大某人以扬州评话王派水浒作为武松武功的来历,请问“鲁大师”的武功又从何而来?可见得续貂之作勉为其难终究是难以为继,还不如不要胡编乱造搞出一堆无法自圆其说为好。
楼主:累了困了倦了  时间:2022-04-03 10:45:50
武松不可能是周侗的弟子

《水浒传》第一回 王教头私走延安府 九纹龙大闹史家村:登基之后,一向无事,忽一日,与高俅道:“朕欲要抬举你,但要有边功方可升迁,先教枢密院与你入名。”只是做随驾迁转的人。后来没半年之间,直抬举高俅做到殿帅府太尉职事。高俅得做太尉,拣选吉日良辰去殿帅府里到任。

《宋史·徽宗本纪三》:政和七年(1117年)春正月丁酉,于阗入贡。庚子,以殿前都指挥使高俅为太尉。

《大宋宣和遗事》:宣和二年(1120年),杨志卖刀。

《水浒传》:1121年,智劫生辰纲。鲁智深和杨志落草二龙山。

1121年,岳飞学射于周侗。《宋史·岳飞传》:少负气节,沈厚寡言,家贫力学,尤好《左氏春秋》、孙武《兵法》。家贫 ,拾薪为烛,诵习达旦,不寐。生有神力,未冠,挽弓三百斤,弩八石,学射于周同,尽其术,能左右射。同死,朔望设祭于其冢。父义之,曰:“汝为时用,其徇国死义乎!”

1122年,岳飞19周岁。《宋史·岳飞传》:宣和四年,真定宣抚刘韐募敢战士,飞应募。

《水浒传》:1122年约农历十月,武松景阳冈打虎。农历十二月,武松被知县差往东京公干。

扬州评话王派水浒《武松》第二回之月下传刀:“这一次在东京,又遇到一位高人。哪一个?就是铁膀周侗。周侗月下传刀,武二爷又学到一门武艺。”

可惜的是一年多以前周侗就去世了。

《说岳全传》:周侗道:“老妻去世已久,小儿跟了小徒卢俊义前去征辽,殁于军中。就是小徒林冲、卢俊义两个,也俱被奸臣所害。如今真个举目无亲了。不知贤弟们各有几位令郎么?”三个员外道:“不瞒兄长说,我们三个正为了这些孽障,在此诉苦。”……岳飞将三人平昔所做的破题翻出看了,照依各人的口气做了三个破题。走到先生位上坐下,将周侗的文章细细看了,不觉拍案道:“我岳飞若得此人训教,何虑日后不得成名!”立起身来,提着笔,蘸着墨,端过垫脚小凳,站在上边,在那粉壁上写了几句道:投笔由来羡虎头,须教谈笑觅封侯。胸中浩气凌霄汉,腰下青萍射斗牛。英雄自合调羹鼎,云龙风虎自相投。功名未遂男儿志,一在时人笑敝裘。写完了,念了一遍,又在那八旬后写着八个字:“七龄幼童岳飞偶题。”

岳飞生于1103年,古人七岁就是六周岁,以《说岳全传》岳飞七岁师从周侗,时间应该是1109年。宋徽宗政和元年是1111年,宣和元年是1119年,而《水浒传》的源流只能是《大宋宣和遗事》,什么叫“宣和遗事”?当然是宋徽宗宣和年间发生的事,其中包括了宋江等三十六条好汉的事迹。

换言之,如果以《说岳全传》岳飞六岁师从周侗为准,则起码十年后才有宋江等人的故事发生。如果以《宋史·岳飞传》为准,则岳飞约十八周岁学射于周侗,发生时间几乎和《水浒传》重合。《说岳全传》却在周侗一出场就自述了《水浒传》的结局,好象梁山好汉和岳飞是两个时代的人物。实际上真实历史上的宋江三十六人和方腊起义几乎同时结束于1121年,当时的岳飞已经十九岁了,比梁山好汉们也小不了几岁。

因为《说岳全传》的误导,给三百多年来的国人造成了《水浒传》和《岳飞传》发生在先后两个时代的错误印象,也是扬州评话王派水浒《武松》把岳飞作为远在卢俊义武松之后的关门弟子的原因。实际上宋徽宗1121年平定方腊宋江的短短五年后,1126年就发生了靖康之耻,也就是《荡寇志》剿灭梁山的一堆天兵天将之耻,也是个别通俗小说包括个别扬州评话胡编乱造之耻,也是南方人扬州王少堂矮化山东好汉武松大搞地域岐视之耻,以至于太多太多白纸黑字只写了一个“耻”。
楼主:累了困了倦了  时间:2022-04-03 10:46:11
关于张国良的《三国志评话》,八十年代初第一次读到《千里走单骑》的时候,还住在老家没拆迁的小屋里。书是自己从新华书店买的,记得那时和邻居家年长两岁的小哥哥,两个人并排坐在床上的帐子里共读,一边读一边一起哈哈大笑。这书写得可太有趣了,细节丰富到了纤毫毕现的程度,每句话都能切中我们这帮蜀汉粉的心思,每个情节都是那么的让人痛快。之后就是没事就往新华书店跑,几年之间又购买并且反复读了《三顾茅庐》《孔明初用兵》《长坂坡》《群英会》《草船借箭》《三气周瑜》,再往后就没下文了,包括《三气周瑜》之前的《火烧赤壁》,以及之后的内容,多少年在新华书店,甚至跑到本市图书馆,再也寻不到踪影。一晃就是十年后的九十年代初工作以后,在一个朋友家看到了自己的那本《草船借箭》,已经被翻得很旧了,是从我那里借阅不还,又转了不知道多少手的劫后余生之物。当即就拿回了家抚摩感叹不已。一晃又过了十来年,当时在学校开店,利用出去进货的短暂空余时间,跑到一家网吧,上网搜寻张国良三国志评话,真是二十年念之在兹,可见其书的魅力之大。又过了几年,我当时在网上的弈城围棋玩,在网上下载到了全套的PDF版本,还专门发帖送给三国棋友会的负责人当作礼物。但是终于有了《三气周瑜》之后的内容以后,翻看时却发现再也没有前面那些本好看了,只有诸如张飞父子轮战马超,十将车轮战曹彰等情节,却没有多少之前那种极其丰富有趣的细节了。这两天经网络搜索略知,原来之前的内容,是张国良的父亲张玉书学来的,之后的内容是张玉书自编的,因为只出于一人之手,大概也就缺乏了千锤百炼的考验,故而并没有达到之前内容的水准。也许只出了十四本到《水淹七军》为止,之后六本没出的原因,并不完全是张国良的身体不行了,而是内容其实也不怎么样了。也许当年本市新华书店所售的这套书,仅至《三气周瑜》为止,也是因为后面几部《张松献图》《孔明进川》《义释严颜》《袭取成都》《兵伐东川》《水淹七军》,因为内容不如之前的几本,印数大概也就相应的不足,所以本市新华书店没摊到相应的份额。那么直到现在,对曾经拥有过的不曾忘怀,对没有得到过的也了无遗憾。也许一直不知其下落才是最好的结局,因为万事万物到最后都是个悲剧。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