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出过的一本书

字数:4038访问原帖 评论数:13条评论 TXT下载

发表时间:2022-04-04 19:58:18 更新时间:2022-08-18 20:51:15

楼主:毕明迩  时间:2022-04-04 11:58:18
前几年(大约四五年前),我在上海社科院出版社出版过一本书。不过这书并非科学研究成果,只是一篇一篇杂七杂八的短文,收在一起。勉强分成四类,每类各用其中一篇文字的题目做标题,算四组文字合成一本书。出版社将此书列入“散文集”类别出版,书名《七里山塘风》。

四个单元(部分)分别是“酒法众传吴米好”“有谁思古敢非今”“关心是旧黔”“感子故意长”,其第一组,多是写的苏州古今人文故事园林古迹等,第二组谈古诗文,下及近代现代,有一些议论在内,第三组则视为前此出版的《思亲补读录》的后续文字,最后感子故意长一组多是读书看报所写杂议等等。全书三百多页,内容既杂,写作时间也前后悬殊,所以比较的乱,好文字或有,恐也夹杂在丛蕪之中,不易发现吧。

但是敝帚自珍,不会承认是一本不值得一看的书,还是很希望有读者读读,或买了回去读,或在图书馆借了看看也好。不过几年前的书,实体书店恐不易找到,只能在旧书店网上找了吧。

下面是一个简略目录,《七里山塘风》简略目之四 (这是第四部分的部分文字的篇目和简略说明。

感子故意长
( 简略目略加说明  )


《论语》里的快乐
薄责于人
失人与失言
不迁怒不贰过
孔夫子说少者怀之
孔夫子的自信力    以上数则,多与读《论语》有关。

校风谈
关于校训
教师的人格影响
关心下一代
人民教育家培养问题
院士的老师    此组多和学校和教育有关

父子天伦
感子故意长   当初从四部分文字中各选一篇,用其题目作为各部分的总题时,这最后部分,初选 出来就是 这两篇,二选一,定了用感 子故意长(可以说当时认为这两篇都是重点篇吧)。


楼主:毕明迩  时间:2022-04-05 14:49:49
继续

向钱看的宣言
象牙越变越短
将军与士兵
造福一方与泽被东南
最高荣誉
这就是祖国
也说起跑线
有心和无心
大象和犀牛    这些杂议文各有短长,写作时间先后不一,但是现在看来,多还不显得过时。这是很可悲 的。

唐先生
黄恭仪老师和他的学生
微信家书一则
宣统二年生人    四篇都是写人的,其第三篇是‘转载’性质。听到过一句话“历史就是传记”,希望这几 篇东 西,多少也有一定的历史价值 。

古稀读父
编后记   这两篇不是作者的文章,但应是本书的重要部分吧。


简略目略加说明 如上。希望你喜欢,
楼主:毕明迩  时间:2022-04-05 15:07:26
古稀读父是一位朋友读《思亲补读 录》 后所写;编后记是女儿她帮助收集整理编成此书时所写。虽都不是作者的文章,但应是本书的重要部分吧。
楼主:毕明迩  时间:2022-04-07 18:34:34







。也说起跑线

起跑线是一个运动名词 ,原用于竞走和赛跑,现在借用于人生。 田径教练都知道,在起跑线上起跑之前,一般需要一个准备活动。家长们往往担心孩子不要输在起跑线上,而有时会忽略这在起跑线上起跑之前的准备。古代的家长或许反倒没有这个毛病。

孔夫子有一段“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语录,说的或许就是学文之前的准备。他这样说: 1?6子曰:"弟子①入②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汎③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④。"

注释:①弟子:一般有两种含义,一指年纪较小为人弟和为人子的人,一指学生。这里是指前者。②入、出:古时父子住在不同住处,学习则在外舍,入指进到父亲住处,或说在家,出指到外舍就师学习。出则弟,是说要用弟道对待师长,也可泛指年长于自己的人。③汎:广泛的意思。④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文,古代文献。行有余力,指有闲暇时间。"余力犹言暇日"。

大意:孔子说:"弟子在家要讲孝,出外要讲悌,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要广泛地爱众人,而亲近其中有仁德的人。这样做了还有余力和闲暇,再去学习文献知识。" (注释和大意,是从国际儒学网上“儒学普及”中复制的,讲解者钱逊教授)

小孩子(弟子)先要学做人的基本道理,懂得一些了,有余力,这时就可以学文(开始起跑)。现在小学生上学,往往是祖父母接送,书包老人背,公交车上有人让座时,小孩先坐(老人暂站)。这当然和学校书包太重也有关系,但是肯定也和没有入则孝,出则弟的教育有关。学文可以学得很好,聪明才智,高人一等,年纪很小,上大学少年班。一般人眼里,可谓没有输在起跑线了。甚至可以说,起跑时领先一步,以后步步领先,光明大道平坦宽广,更使人们相信,不要输在起跑线上。 运动员可以专业训练,跑得越来越快。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恐怕不能照此办理。小小少年就上了科技大学少年班,清华大学少年班,以后又作研究生,得学位。就这样一路顺风了吗?也不一定。人们反对科举制度,往往反问,历代科举,这么些状元,真正对历史有贡献的有多少?其实当年少年班的少年英俊,现在也都人到中年,四十不惑,按年龄是四十,要不惑,也非易事。 网上见过一个调查,起跑早不一定比起跑完晚一定优越多少。民间调查是有困难的,高等学校和教育部,不知道有没有这方面的总结材料。

小孩子(弟子)先要学做人的基本道理,懂得一些了,有余力,这时就可以学文(开始起跑)。愿小孩子们的父母不要忽略了起跑之前的准备 。











楼主:毕明迩  时间:2022-04-08 15:35:48
論語裏的快樂
《于丹論語心得》的封面上,就揭示了“《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麼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的生活。”
《論語》裏關於快樂的名句,恐怕無過於“回也不改其樂”這句了。“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雍也》)還有“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述而》)。這兩句《于丹論語心得》裏都有引錄,並且附加了許多中外寓言故事等等,告訴我們說,真正的賢者不被物質生活所累,始終保持心境的恬淡和安寧。高境界的人,不僅安於貧賤,不諂媚求人,而且內心有一種清亮的歡樂,是一個內心快樂富足,彬彬有禮的君子。還有要寬容,不要端起架子板著面孔說話,承認現實生活中的不足,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彌補;心態不同,生活品質也就不同了。如此等等。
但是,“回也不改其樂”,是顏淵自己本來有他的快樂,而不因環境而改變。他的快樂在哪里?《於丹論語心得》好像只告訴了我們他怎樣能做到“不改”,而沒有回答“其樂”是什麼這問題。宋朝時候,周濂溪先生曾給程明道、程伊川留過一道思考題,叫“尋孔顏樂處”,他們是因飯食,因居室,因什麼而樂的呢?這道題,據說對二程夫子起了很大的作用,後人甚至說“此語一針見血,實宋明理學生命大動脈所在。”(錢穆《孔子與論語》孔子之心學)
程子的回答說“非樂疏食飲水。雖疏食飲水,不能改其樂。”“顏子之樂,非樂簞瓢陋巷,不以貧窶累其心,而改其所樂也。”無論程朱陸王,無論孟子荀子,他們都認為,所樂在心而不在外界事物。宋明理學,宗旨在此。
今人論樂,常分物質方面和精神方面言之。“承認現實生活中的不足,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彌補;心態不同,生活品質也就不同了。”恐怕主要也是講的物質方面的事。而也正有人,因努力去彌補而誤入歧途,這是不能不特加注意的。孔夫子所說的樂,恐不在此物質方面。“學而時 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以上三者,都是孔夫子自言其心境之快樂吧。孟夫子也講過人生樂事。他說的三樂是“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得天下英才而樂育之”(《孟子》盡心上)這物質方面的樂,好像都不在論列之中的。孔顏樂處,應到精神方面找。
精神方面的樂事,也還可分為二,一是精神上的享受,一是精神上的進取。江上之清風,山間之明月,一些重物質的人是不欣賞的;而對蘇東坡、王摩詰他們,則是很好的享受和愉快,也就是極大的樂事了。但是更“高級”的樂,則是孔顏聖賢的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了。可惜的是,《于丹論語心得》講《論語》裏的快樂,對此沒有好好講講。
有精神上進取的快樂,生活上房子小一點,飯食差一點,是會被忽略,而不改其樂的。今人有句話叫“金錢不是萬能的,但沒有金錢是萬萬不能的”。相信這話的人,是不能忍受房子小一點,飯食差一點的困苦的,他們把這歸結到“沒有金錢”一類裏,而力圖改變,使自己晉升到“有錢”一族。只有錢多,才有樂。對這樣的人,《論語》是會被認為是過時的經典,老黃曆,而不能用來指導實踐的。反過來,他們還會把安於陋室疏食的人看作不思進取的人。“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為人是要被人知道,為己則是要自己學有所得。這為人,往往會使自己失去安寧,患得患失;不可能做到人不知而不慍。為己的學者,則可以從日三省我心,從學而時 之來得到快樂。
有人批評《于丹論語心得》,說他只講《論語》的積極方面,而沒有批評其不足。(《百家講壇現象的思考》,《文匯讀書週報》2008年1月4日3版)竊以為,批評不足不是心得的任務,不能以此來指責他。要說《於丹論語心得》的不足,或許應說,其心得表面化了點,讀者雖易聽易懂,而還未能深入,《論語》裏面積極的一面,還遠未介紹給讀者。即以《論語》裏的快樂為例,《論語》裏的第一章“學而時 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應當是很重要的內容,而《心得》裏沒有深入討論,只用其他寓言故事來解釋,竊以為,就有些淺,浮淺;就有些不深,不深入。
(本文參考了《于丹論語心得》和錢穆《孔子與論語》等書)




这篇还是2011年旧作,收入这书的(之前在澳门日报上发过,所以用的繁体字)


楼主:毕明迩  时间:2022-04-08 15:41:58
于丹,不应写成於丹。上面有几处错了,抱歉抱歉!
楼主:毕明迩  时间:2022-08-12 14:52:41
谢谢新四军
楼主:毕明迩  时间:2022-08-13 06:58:47
“回也不改其樂”,是顏淵自己本來有他的快樂,而不因環境而改變。他的快樂在哪里?《於丹論語心得》好像只告訴了我們他怎樣能做到“不改”,而沒有回答“其樂”是什麼這問題。宋朝時候,周濂溪先生曾給程明道、程伊川留過一道思考題,叫“尋孔顏樂處”,他們是因飯食,因居室,因什麼而樂的呢?這道題,據說對二程夫子起了很大的作用,後人甚至說“此語一針見血,實宋明理學生命大動脈所在。”(錢穆《孔子與論語》孔子之心學)

重贴个片段,上面有更多分析
楼主:毕明迩  时间:2022-08-15 16:19:40
关于《烟火间》一帖中说道送人一本书,就是此书吧,
楼主:毕明迩  时间:2022-08-15 16:25:04
“學而時 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應當是很重要的內容,而《心得》裏沒有深入討論,只用其他寓言故事來解釋……

7楼里这一句《论语》第一章的引文,少了一个很关键的字。估计是机器操作造成的不是我的错。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