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柱国家的荣耀——隋唐英雄起源本传,乱世英雄谱

字数:592686访问原帖 评论数:1255条评论 TXT下载

发表时间:2012-07-09 03:33:00 更新时间:2020-11-10 13:45:28

楼主:大树将军2006  时间:2012-07-08 19:33:00
“今之称门阀者,咸推八柱国家,当时荣耀,莫与能比。”(唐人语录)

八柱国家活跃的南北朝末期,世家大族正挥洒着最后的疯狂,隋唐以降,以开科取士为标志,草根时代蹒跚而来。

充斥着战乱和血腥的南北朝注定是一个崇尚武力的时代,史书因为记载了太多英雄故事,读起来更像战争史军事史,战争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不管你愿不愿意,总要面对杀人或者被杀,活下来就必须时刻准备战斗,战争又伴随着军功和荣誉,从军一直是改变草根命运的重要途径,但是,在南北朝这个特殊时期,如果你以为只要你肯努力就可以完成从草根到权贵的华丽转身,那么,你错了,你能做的只是附属于哪个集团并为之卖命,你永远做不到取而代之,因为,权力早已被门阀大族的官二代、富二代们所垄断,战争的结果不过是权力在大族中的重新分配。

在这里,草根英雄不是没有,只是凤毛麟角。

序:八柱国家的荣耀

历史都是从传说开始的,人类的祖先往往带有神性,每个民族的起源都伴随着或美丽或残酷的神话,而我们又具有特别浓厚的寻根意识和祖先崇拜心理,所以神奇的传说总是被批量制造,这一传统已经流传了几千年,历朝历代甚至一个统辖不足百里的小国为了证明自己的根红苗正,也不惜深挖祖坟弃正宗老祖而去附会名人,正如直至今天所谓的祖传秘方依然拥趸者众。

当大家都拿天命所归说事的时候,天命所归就成了笑话,所以历代帝王总是一厢情愿地让人们相信自己是真命天子,人们在强权之下总是姑且听之。然而仔细探究历史发展的规律,天命居然还不如血统可靠,以英国王朝世系为例,英王总是在一个家族中流转,只是因为男女后裔都有继承权造成父系和母系的不同才有了比如金雀花王朝、约克王朝的区别,王族就是王族,只有有王室血统的人才可以考虑上位,其他人根本没有觊觎王位的可能,所以人家的朝代更迭能够“非暴力”。

我们的改朝换代总是伴随着杀戮和革命,陈胜王一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掀起了蒙在贵族脸上的神秘面纱,于是逐鹿和问鼎成为野心家的理想,政权不断从一姓转移到另一姓,家国就这样以国随家走的方式前进,与欧洲相比,中国没有严格意义上的世袭贵族,血统论在中国历史上一直没有成为主流,但是,祖荫却是一种客观存在,官N代比草根们拥有更多的政治资源,更容易成功。

借助《隋唐演义》《说唐》《响马传》等通俗文学,隋唐英雄成为继三国英雄影响国人最深的偶像,杨坚、高颎、韩擒虎、贺若弼、李渊、李靖、李世民这些闪光的名字同刘关张一样成为街头巷尾庶民百姓谈论的话题,然而,与刘关张低微的出身不同(刘备那个皇叔大有疑问),隋唐英雄更多属于官二代之类,他们的横空出世除了自身努力,祖荫的影响是绕不过去的,在这里,成功等于天赋、汗水和机遇的累加,通常,世家子弟总是有更多的机会去学习和表现,所以,他们的成功往往不可复制。

探究隋唐的历史渊源,可一直追溯到一个北方胡族政权—北周,英雄们大抵从这里起步并走向辉煌。

历史上存在时间最长的朝代是周朝,有文字记载的周朝历史,从公元前十一世纪中期(算作公元前1050年)开始,到公元前256年结束,前后近八百年!

第一个周朝伴随着秦帝国的统一消失在历史长河中,后来又昙花一现般出现了宇文家族建立的北周、武则天建立的武周、郭威建立的后周,所有限制词都是后人强加的,北周人只会说“我大周如何”而不是“我北周怎样”,八百年的周朝传奇成为后代帝王们的梦想。

“罗贯中定理”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晋朝的建立结束了三国的混乱,但新皇朝很快被内部的敌人打垮,内耗使汉人政权丧失了控制力,沿边胡族趁虚而入,晋室被迫偏安东南一隅,从此五胡人士你方唱罢我登场,中原地区进入一个比三国更加混乱的时代,皇帝轮流做明年到咱家,英雄、枭雄、奸雄在这个舞台上尽情表演,打打杀杀一百多年,直到崛起于代北的拓跋鲜卑混一东西,统一北方建立了北魏帝国,北魏与南方取代东晋依次出现的宋齐梁南北对峙,从此历史步入南北朝时期。

统一南北一直是两个政权的梦想,但几经交锋,被称为索虏的北魏铁骑止于长江岸边,同样,被称做岛夷的南朝王师恢复中原的努力也总是以失败告终。

然而,鲜卑人入主中原后很开便迷失了方向,汉儒搞的那一套复杂的礼仪规章典制强烈地吸引了文化水平不高的胡人,舍胡入汉成为社会时尚。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利用国家机器强制实施汉化改制,胡服骑射成为粗野的象征,宽袍大袖舞文弄墨成为文明人的标志,汉化一方面使北魏具有了中原王朝的模样,另一方面强烈冲击了胡人崇尚武力的价值观,以汉人和汉化胡人为主的文人看不起粗野的武人,梦想建立文官政治,千方百计阻止武人干政,而以胡人为主的武人以国之元勋自居,对政治地位的下降心存不满,文武之争又掺杂了胡汉对立,矛盾不断激化并日渐尖锐。

以北方沿边六镇爆发的大起义为标志,北魏政权再次陷入动荡和混乱中,一大批出身六镇的武人们开始崛起,并成为代之而立的周、隋、唐三代的起点。

南北朝末期中国再一次出现了三国鼎立的局面,此之谓后三国。

后三国的三个主角是北齐(前身东魏)、北周(前身西魏)和南陈(前身萧梁),三国的强弱顺序如此排列,最终灭亡的顺序也是如此,第一个亡掉的是最强大的北齐,第二个是次强大的北周,最弱小的陈朝坚持到最后被大隋统一了。

西魏、北周以关陇地区为根据地,充分利用了地缘优势,就势高举《周礼》的旗帜,吸引了一大批汉族知识分子,同时实施以赐胡姓、建六官、府兵制等为主要内容的政治军事改革措施,较好地照顾了胡人情绪,缓和了胡汉矛盾,从此步入上升通道,北周最终吞并了经济、军事实力更强大的北齐重新统一了北方。

隋唐的兴起跟北周有着割舍不断的联系。

北周开基者复姓宇文名泰,字黑獭,籍贯为代北武川,民族有争议,填表的时候通常写作鲜卑,但总有人背后议论说他是匈奴人,也不怪大家,没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更容易引起混乱,认识字写历史的汉人看北方大草原的游牧部落都一个模样,北狄西戎东胡南蛮更多的是地域概念。

黑獭只是鲜卑语的汉字注音,泰和獭从发音上是相近的,北方被称为胡人的民族人士受汉文化的吸引,取一个跟自己名字相近的比较文雅的汉字为汉名,称为雅名,而自己的原名一般作为字了。比如跟宇文泰平分秋色的北齐的奠基人鲜卑化汉人高欢,字贺六浑,贺六浑即是他的鲜卑名字。

宇文泰祖上世代为鲜卑宇文部酋长,拓跋鲜卑兴起后,宇文部归附,当一代雄主拓跋珪仿照中原王朝建国大魏的时候,原来的部落联盟式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形势的变化,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产方式逐渐被定区域放牧或者农耕的新模式所替代,原来的部族武装被打散,通过加官、封爵换部众、地盘的方式,部落酋帅们在获取大小爵位成为贵族后脱离了他们的部族武装,他们的后代成为守卫国家领土的贵族战士。

宇文家族就此定居武川镇,在宇文泰十七岁的时候,六镇大起义爆发,武川镇、怀朔镇被叛军卫可孤攻下,武川镇上的豪族们在豪族首领贺拔度拔和宇文肱的率领下袭杀了卫可孤,但在叛军强大的军事进攻下,豪族联盟失败,武川豪族子弟们被冲散流落各地。在战争中,宇文肱失去了长子,贺拔家族失去了首领,但在付出沉重代价的同时,北镇豪族子弟进入一个更广阔的天地,他们的作为是父辈们想不到的。

六镇大起义在政府军和柔然精骑的联合绞杀下失败了,二十万六镇降卒按照大魏制度被安置到河北诸州继续过着朝不保夕的苦难生活,不久,六镇人再次举起了反旗。

宇文泰随父亲避难中山,不久加入了鲜于修礼领导的六镇流民起义军,在同官军作战中宇文肱和其次子战死,部属由宇文肱第三子宇文洛生统领,当葛荣接替鲜于修礼成为义军首领后,宇文洛生封王,宇文泰任别帅,后来葛荣吞并了另一支义军杜洛周部,横行河北,随时准备南下洛阳与魏帝争雄,大魏朝岌岌可危。

这时候,一个集英雄、枭雄、奸雄于一身的大权臣契胡部落大首领尔朱荣闪亮登场,北镇豪族子弟们纷纷投入其帐下。

尔朱荣带领契胡武士平定了并、肆一带的大小叛乱,然后打着清君侧的旗号进入大魏首都洛阳,上演了惨绝人寰的“河阴之变”,将当权的胡太后和三岁的小皇帝扔进黄河,同时屠杀了大魏朝臣两千多人。

尔朱荣另起炉灶立宗室长乐王元子攸为帝,并将自己的女儿曾经的魏孝明帝妃子塞给元子攸作皇后,集军国大权于一身,迹同董卓、孟德。

不久,尔朱荣以七千铁骑击败了号称百万之众的葛荣大军。宇文兄弟作为降人被编入军中,但尔朱荣慑于宇文洛生的英名将其杀害。

宇文泰侥幸逃过一劫,成为尔朱荣手下的一员别将。在这里,出身六镇的大小英雄们相聚在一起,包括同宇文肱一起袭杀卫可孤的贺拔度拔的三个儿子贺拔允、贺拔胜、贺拔岳以及独孤信、念贤等。

六镇叛乱平息后,尔朱荣派侄子尔朱天光领贺拔岳、侯莫陈悦征讨陇右叛军万俟丑奴,宇文泰随贺拔岳出征,在平定关西的进程中,贺拔岳功居第一,宇文泰崭露头角逐渐成为贺拔岳的得力助手。

天下形势变化很快,君臣间一场火并,尔朱荣被皇帝谋杀,随后皇帝元子攸被尔朱家族诛杀,尔朱荣的另一个部将高欢乘机取得了六镇鲜卑的统领权并举起了反尔朱的大旗。高欢成功了,尔朱家族被清算,高欢另立宗室平阳王元修为帝,是为孝武帝。尔朱天光也在这次事变中身亡,贺拔岳取代尔朱天光成为关陇地区的最高首长。

孝武帝并不快乐,因为他的岳父以大丞相掌控军政大权,皇帝基本属于摆设,因此孝武帝联合贺拔岳和经略荆州地区的贺拔胜密谋推翻高欢。

高欢利用关西两大实力派的矛盾除掉了贺拔岳,但此举成全了宇文泰,宇文泰取得了贺拔岳旧部的领导权,进而讨伐杀害贺拔岳的侯莫陈悦统一了关中陇右。在部将于谨的建议下,宇文泰积极同孝武帝接触,成为同高欢分庭抗礼的大魏朝两大势力之一。

孝武帝同高欢彻底决裂并兵戎相见,孝武帝离家出走,将朝廷搬到了长安,宇文泰取代高欢成为大魏朝第一权臣。失去了皇帝招牌的高欢只好另立宗室元善见为帝,大魏朝分为东西两魏。

从此,东西魏开始四十多年的对抗,两个国家之间的对抗实质上是两个终极英雄的巅峰对决,在世人眼里,他们是英雄,他们是奸雄,他们是权臣,他们的故事悲壮而残酷,他们平分秋色,成为历史舞台上的两朵奇葩。

分家之初,西魏宇文泰面临的形势并不乐观,关中地区人口少底子薄,胡汉杂居,土地贫瘠,加上旱灾频繁,百姓温饱问题都不能解决,经济总量更是无法跟东魏相比,而东魏丞相高欢据有山东、河南、河北的千里沃野,人口多经济发达。东西对抗,宇文泰能够调动的不过数万之众,而高欢动辄出兵二十万,双方力量对比上西弱东强的态势非常明显。

在内部整合上,两大权臣都面临着如何融合胡汉的大问题,高欢和他的子孙们选择了重用和放纵鲜卑贵族的模式,这样做的后果是与东魏一脉相承的北齐成为著名的禽兽王朝、贪腐王朝,宇文泰则天才地运用周礼托古改制和汉人胡化两大政策缓和了胡汉矛盾,既然胡人不想做汉人,就以高官厚禄为诱饵让汉人改胡姓,以此消除民族偏见,终西魏、北周,民族矛盾一直不是政治生活的主流。

在两大敌对势力之外,还有其他多股力量影响着时局,南方有梁朝和代之而起的陈朝,北方还有柔然、突厥,西方有吐谷浑、羌等国,他们的态度也很重要。宇文泰周旋在各种势力之间,为西魏争取了最大的生存发展空间。为了团结柔然,他可以让皇帝休掉皇后迎娶柔然公主,为了团结突厥,他不惜背上恶名让突厥人在国内将柔然人赶尽杀绝。

宇文泰利用一切手段将关中的优势加到最大,在凤鸣岐山的发源地祭出儒家最崇尚的文化典籍《周礼》将汉族知识分子团结起来,政治上推行苏绰起草的六条诏书加强各级官吏的使用管理,一改胡族政权贪腐成性的特点,建立了一个特立独行的清廉政府,赢得了关中百姓的认可和拥护,在同东魏的较量中逐渐变强,最终他的儿子宇文邕将北齐的领土纳入北周版图。

宇文泰是成功的,探究宇文泰的成功,通过托古改制,将汉魏以来复杂的京官系统简化为六卿制,崇礼复古一直是汉儒的梦想,但复古并不等于拘泥于先王制定的条条框框,要懂得变通,王莽不懂得变通,所以王莽的复古成为一大笑话,宇文泰不过是选择性使用,取其精华而已,中央行六官,地方官制仍然沿用汉制,军队系统更是只取其表。

宇文泰更成功的地方在于军事改革,即府兵系统的建立,用《周礼》控制思想,用府兵打造新军队,一举打破了过去胡人作战汉人耕田的传统观念,人丁繁茂的汉族豪强为西魏政权提供了足够的兵源。

重门阀而不唯门阀,量才使用是西魏政治一大特色和一大亮点。对关陇人民而言,宇文泰以及他的将领们都是外来户,对此,宇文泰仿照孝文帝汉化改制推行关中本位制度,让督将们改籍关中,确立了新贵族的本土地位,新门阀逐渐取代旧门阀。宇文泰在府兵制下推出的柱国大将军成为新门阀的标志。

一直到唐代,人们仍然津津乐道于八柱国家的荣耀,正如唐人所言,今之称门阀者,咸推八柱国家,当时荣耀,莫与能比。

所谓八柱国家指的就是西魏军事系统府兵制下以八位柱国大将军和十二位大将军为代表的关陇军事贵族集团。

宇文泰投胡人所好,将上古周朝六军军制同鲜卑八部制有机结合,创立影响隋唐两代军事制度的府兵制,府兵的最高军职为柱国大将军,不过军队有六支,柱国大将军却有八个,其中两个不直接带兵。

府兵制结构为金字塔,位于塔尖的是柱国大将军,每位柱国大将军各统领两个大将军,每个大将军下辖两个开府大将军,每个开府领一军,形成府兵系统二十四军的编制。


按照《魏书》记载,北魏末年权臣尔朱荣以拥立孝庄帝之功升为柱国大将军,位在丞相之上。其后权臣尔朱兆、高欢、宇文泰先后荣膺此职。
宇文泰在大统三年加柱国大将军,而后至大统十六年随着府兵制的逐渐成熟先后有八人荣膺此职,八人作为西魏帝国的开辟者,享受到出将入相的殊荣。领兵的六大柱国大多同宇文泰一起参加了东西魏的历次大战,在战争的洗礼下威望日隆成为西魏重要的精神支柱。

宇文泰列八大柱国之首,身兼都督中外诸军事,为西魏的最高军事统帅。所以,他虽然不具体带兵,名义上跟其他七人等夷,但他们之间是有高下之分的,都督中外诸军事府可以越过柱国、大将军而直接将命令传到左、右十二军。宇文泰动不动就为别人赐姓赐名,俨然以主子自居,反正,接替元修出任皇帝的元宝炬很有自知之明,心甘情愿安分守己地做傀儡,君臣相安无事地度过了十七年。宇文泰家族后来建立北周帝国,但帝国又为杨坚所夺,在这次除旧布新式朝代更替中,宇文泰子孙被消灭殆尽,隋唐里那个著名奸臣宇文化及祖上本是宇文氏家奴,以事主忠心被赐姓宇文。

八大柱国第二位陇西郡开国公李虎,李虎位次高很多人怀疑是唐朝人刻意为之,《周书》《北史》《隋书》《北齐书》等都是唐朝组织修撰的,内中很多名字里含虎的人都被强制改名为武,就是为了避李虎的名讳,李虎的孙子叫李渊,重孙就是被各少数民族尊为天可汗的李世民。李虎祖上以良家子镇守武川,所以也算出身六镇。在关西大行台贺拔岳遇害的时候,只有他坚持请荆州刺史贺拔胜到关中主持大局,所以北周宿将大多有谋议拥戴宇文泰之功,李虎没有,这多少对他的前途蒙上了一层阴影。不过,贺拔岳时代李虎就是诸将中军职最高的将领,宇文泰掌权后他又奉皇帝钦命入关,所以官职威望并没有因此减色,在八柱国排序中仅次于宇文泰,当然这个排名有两种可能,其一考虑了他的历史功绩,其二史书作者有意拍老李家皇帝的马屁。

八大柱国第三位广陵王元欣,这是唯一一个不带兵的柱国。元欣是大魏朝前皇帝节闵帝元恭的哥哥,早在宇文泰等人还是小军官的时候就出任过太师、太傅、大司马之类的国家高层管理职位,不过官职跟能力不成比例,他的位子是沾了出身的光,考的是祖荫。元欣性情粗鲁,最大的爱好是架鹰放狗做纨绔少年,又喜欢当大地主和钻研园艺,据说长安城的名贵水果都出自他的果园,专业人员往往对政治不上心,他所引进的人大多为碌碌之辈。元欣在大魏宗室中辈分高,人又庸碌无为,跟权臣宇文泰没有任何利害冲突而为宇文泰所乐见。既然搞柱国这样的高级职称就不能不考虑皇室宗亲,而不关名利的元欣自然是最佳人选。当然,元欣得到的只是这个国家的最高荣誉,手头并无一兵一卒可调,无兵无将并没有妨碍他的逍遥自在和职位的不断升级,元欣最后老死在大丞相任上。在西魏,只有宇文泰做过这个位子。没有野心有时候并不是一件坏事。

八大柱国第四位赵郡开国公李弼,李弼出身将门,作战勇猛,喜欢带头冲锋,给敌人落下句“莫当李将军前”的警句。李弼一开始是跟侯莫陈悦混的,俩人还是亲戚,不过在宇文泰讨伐侯莫陈悦的时候他反戈一击阵前起义出卖了侯莫陈悦,成为宇文泰的左膀右臂。李弼的曾孙李密带领瓦岗军举起反隋义旗,一度成为新皇帝最有竞争力的选手。

八大柱国第五位河内郡开国公独孤信。同样出身武川的独孤信荣膺史上最牛的老丈人称号。三个女儿分别成为大周明后、大唐元贞后和大隋文献皇后,不过独孤信除了死后沾女儿光昭雪平反外,爵位、声望都是自己挣的。独孤信政治敏感度很高,在孝武帝出走关中的时候,他舍弃父母妻子追随皇帝,让皇帝发出了“乱世识忠臣”的感慨。独孤信本名如愿,信为宇文泰所赐,后受赵贵谋反案牵连被逼自杀。

八大柱国第六位南阳郡开国公赵贵。赵贵也是武川镇的职业军人,在平凉议主中他力推宇文泰最终把宇文泰扶上马,所以在宇文家族事业的发展中,赵贵功居第一。不过,摆老资格并不是什么时代都吃得开,宇文泰死后不久,赵贵因谋反被诛杀。

八大柱国第七位常山郡开国公于谨。于谨是北魏名将黑矟公于栗磾之后,家族世代为北魏贵族,于谨在平定破六韩拔陵起义中起了重要作用,在魏末群雄中属于出道比较早、起点比较高的世家子弟,不过后来他的仕途坎坷,一直到宇文泰出任夏州刺史以其为长史兼城防都督才开始了二次创业,从此终身追随在宇文泰左右,终成一代名将。宇文泰去世后,帝国大佬们蠢蠢欲动,于谨带头维护了宇文家族的利益。

八大柱国第八位彭城郡开国公侯莫陈崇,出身武川镇侯莫陈家族,在随贺拔岳西征的战斗中,单骑入阵活捉关西叛军首脑万俟丑奴,一战成名,无可争议地成为贺拔岳手下第一猛将,后与赵贵一起拥戴宇文泰,成为西魏北周著名的功臣勋旧。侯莫陈家族在北周声名显赫,其兄侯莫陈顺先出任第一批十二大将军,后荣升柱国,其弟侯莫陈琼亦然。同赵贵一样,侯莫陈崇作为创业元老,在新老换代中为新生代所不容,为了家族利益,被迫自尽身亡。

事实上,宇文泰在府兵系统的设计上用尽心机,每个柱国大将军下辖的两位大将军对柱国大将军形成牵制作用,而且宇文泰可以以都督中外府的名义直接将命令下达到大将军,长此下去,柱国逐渐成为一种荣誉称号。不过,最初的八柱国都在西魏政府任高级行政长官,名义上仍然位高权重,带不带兵反而不重要了。
大隋朝的开基者随公杨忠位列八柱国下十二大将军第十一位,更为八柱国增添了更多的传奇特色。

宇文泰成功了,在他身后他的子孙们取代西魏建立了大周帝国,南取巴蜀、江汉,东取关东,成功统一了北方,不过可惜的是,笑到最后的不是宇文氏的后人,宇文家族最终完败于杨忠之子,大隋的建立者隋文帝杨坚。然而,杨坚创建的大隋二世而亡,八柱国的后人再起纷争,最终政权易手,大唐帝国建立。

周隋唐三代同西魏有着割舍不断的联系,一直到唐取代隋仍然带有浓厚的西魏功臣家族战争的影子。
楼主:大树将军2006  时间:2012-07-09 12:57:05
第一章 六镇风云

1、传说和信史

有人感叹当今社会进入了拼爹时代,说什么学好数理化不如有个好爸爸,好像拼爹是现代社会的特定产物,事实上,这个爹已经拼了几千年,夏启对禅让说不的那一天就是拼爹史的开端,靠着合法的祖荫和不合法的权力寻租,二代三代们获得了政治上的先天优势。

有拼爹的就有拼儿的,官二代或者富二代挂在嘴边的常常是咱爹咋地,普通人比不了爹,于是寄希望于下一代,不自觉地拼起了儿,落魄一生不要紧,儿女有出息腰杆就能挺起来,荣归故里光宗耀祖是文人从政武人杀敌的源动力,项羽不是说过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吗,既然没有好爸爸就要努力养个好儿子。

拼爹的常常一不小心把爹拼没了,所以,富贵传家不过三代成为屡为实践验证的至理名言。拼儿很少有这样的坏结果,儿女们出息了,父母也跟着沾光,甚至光荣到祖先那里。

为了更好地管理国家,魏文帝曹丕发明了九品中正制,将选官制度改造为层层推荐制,理论上优秀人才都有机会获得管理国家的机会,但是曹丕忽略了一个基本事实,即中国是个人情社会。

人情社会的特点就是制度之下总有个由“人情”主宰的潜规则在起决定作用,这就跟我们今天司空见惯的“走后门”一样,只要有门路可走,没有人会无视它的存在,尽管人人痛恨不正之风,但轮到自己还是乖乖就范。甲在人事局做局长,乙在劳动局做局长,于是甲的儿子被安排到乙的手下,乙的儿子成为甲的部下,大家都没有违法。

历史总有惊人的相似。

曹丕的希望落空了,到了东晋南北朝时期,准贵族式的世家大族出现了,“上品无寒门”的社会现实告诉我们没有客观标准或者硬性指标,选拔上来的人材是庸才的几率更高。

但是,不可忽视的另一个现实是,当这些世家子弟们处在一个残酷的竞争环境中的时候,他们开始两极分化。狗熊的变狗熊,英雄的归英雄。

宇文泰就是这样脱颖而出的一个英雄,他的另一个标签是良家子,类似今天的官二代、富二代。

宇文泰既是西魏帝国的缔造者,又是北周帝国的开基者,然而,宇文泰的经历告诉我们,成功不是偶然的,每个人的成功有每个人的特点,特定某人的成功往往具有不可复制性。

靠着父祖流血流汗打下的基础,宇文泰创业之始起点就高,借用一句现代流行语“至少比别人少奋斗十年”;同样,经过宇文泰子孙们的不懈努力,宇文家的祖先们有了更高贵的出身。

高贵?大汉主义者改嗤之以鼻了,北周被称为胡人政权,宇文泰的祖先不是在北方大草原放马牧羊吗?有文化的文明人通常所说的草原蛮族好像跟高贵不沾边吧。

马克思主义哲学曾经很正经地告诉我们,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草原蛮族也可以有高贵出身,因为过去的故事是可以制造的。

让我们看看故事的制造流程。

宇文氏建立北周正式列为中华皇朝之后,宇文氏的先人开始发迹了,首先从神话和传说开始,神话可以创造,传说可以创造,一切的一切都可以重新开始从头来过,称帝的宇文氏仿照中原王朝的习惯封赠祖先,宇文家的老祖宗就这样光鲜起来。

传说被批量制造,在文字还是少数人专利的时代,付诸文字的东西总是有人信的,比如我识字不多的父母总是把单田芳老人家的评书当做历史的真实。

在宇文家的故事里,老祖宗的事迹被一直追朔到上古中原大战中那些传说人物,黄帝轩辕氏战胜了炎帝神农氏,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合并为一个新的部落联盟,新的部落联盟又打败了蚩尤部落,华夏族在战争的硝烟中诞生了,直到今天我们仍然骄傲地称自己为炎黄子孙,即炎帝和黄帝的后人。

炎帝和黄帝的合并真的如传说那样冰水交融和谐愉快吗?

恐怕未必,真实情况是黄帝部落征服了炎帝部落,炎帝部落被合并。

然而你不知道,史书告诉我们,炎帝的部落虽然瓦解了,神农氏的子孙没有被杀光,他们中的一支离开黄土地迁徙到了北方大草原,在满是朔风、黄沙、青草的地方搭个窝棚住了下来,苦是苦了点,至少,命还在。

农具扔掉了,马鞭子拾起来,神农氏子孙们重新演变为牧马放羊的游牧部落。

找个好祖宗是历代帝王们的最爱,比如唐朝皇帝说自己是太上老君李耳的后代,明太祖朱元璋非要说自己是朱熹的孝子贤孙,有个名人祖宗总是让我们感到光荣和自豪。

事实上,民族以血统划分常常让我们陷入迷惑,比如汉人娶了回人所生后代算汉人还是回人?从民族形成的过程看每个民族强大的时候都拥有数量不菲没有血缘关系的别部,即使内部也有作为被征服者成为奴隶的异族人,他们算哪个民族?

所以大师们提出民族按照文化风俗来划分非常有道理。要是按照这个标准,即使真是神农氏子孙,过惯了逐草而居的生活,风俗习惯也离中原华夏文明越来越远,越来越像异族人士了,我们不妨称他们为蛮族的神农氏。

蛮族的神农氏从中原典籍中消失了,一直到部落出了个勇士葛乌菟后,蛮族的神农氏再次发达起来。

葛乌菟继承了祖先优秀的血统,以勇敢多智见长,能打仗还会算计人,这样的人在奉行丛林法则的草原上想不脱颖而出都难。

葛乌菟成为逐水草而居的草原人民心中的的草原雄鹰。

历史唯物主义者说人民群众创造了历史,净是胡扯,没有拿破仑会有法兰西第一帝国吗?没有希特勒会有二战吗?每一部戏都有一个主角,他们才是戏的主人,葛乌菟注定成为草原历史的创造者。

有一个鲜卑部落看上了葛乌菟并请他做自己的老大。

那时候,草原上有许许多多的部落,所谓部落就是关系血统相近的人聚在一起组成的互助组。部落基本属于家族企业,一个部落一个公司,从董事长到员工都是自家人,好处是上阵父子兵,凝聚力强,当部落不大时更具有战斗力。坏处是企业逐渐做大后加上内部关系逐渐疏远更加难以管理。

据说,破解家族企业发展瓶颈的解决方案是引入职业经理人,这一点,很多家族企业不敢放权不相信外人,所以很多家族企业在走向辉煌之后猝死了。

原来拥有现代科学知识的企业主人还不如几千年前没文化的鲜卑人有见识。

鲜卑不是民族概念,而是地域概念,说鲜卑人跟说山东人河南人一样,跟维族人壮族人的含义不同。

广义的鲜卑人指的是起源辽东大鲜卑山(今大兴安岭一带)的部落,史书有载的比较强大的部落有段部、慕容部、拓跋部。

三大部落先后崛起,不过,第一个在草原称霸的却是一个鲜卑小部落,小部落做了件大事情:改变部族领导一直从内部提拔的家族管理模式,走去去从外部聘请人才管理部族。原来,部落长老深感在草原上混不容易,因为大家遵循的是丛林法则,弱肉强食,不强大就会被消灭或奴役,在如此复杂的竞争环境中仅靠内部人管理部落生存都是问题,更谈不上发展和壮大,所以他们放宽眼界决定请能人来做领导,草原雄鹰葛乌菟是不二人选。

传说中拥有高贵血统的葛乌菟欣然应允,潜意识里谁不想做一番大事业?


于是神农氏后人葛乌菟做了这支鲜卑人的领袖。

葛乌菟没有让大家失望,在他的领导下,部落逐渐强大起来,逐渐成为草原霸主,附近部落,按时贡献些牛羊的就列为保护对象,谁欺负小弟由大哥出面解决,一时附近的草原部落纷纷投靠,先后有十二个部落团结在葛乌菟周围。

人多了,管理难度加大,响应的管理就要升级,葛乌菟有办法,就此组成了一个类似国家的部落联盟,初步形成了国家雏形,自己做部落联盟的领袖——“大人”。

世上除佛外没有人可以逃脱生老病死,日子一天天过去,葛乌菟老了,葛乌菟也要死了,自己挣下的这份家业怎么办?

上古贤王天下为公,所以创造了禅让制,然而,禅让总让后世人们觉得有点不靠谱。

葛乌菟没那么虚伪,既然局面是自己打出来的,老子努力子孙享受天经地义,于是葛乌菟决定自己死了位子传儿子,儿子死了传孙子,从此,葛乌菟的后人世世代代做“大人”。
楼主:大树将军2006  时间:2012-07-10 07:11:21
2、普回建国

又不知道过了多少年,宇文部落里发生了一件大事,当届“大人”普回在狩猎的途中捡到宝贝了,一个中原皇帝用的玉玺,玉石做的大印,上面有文字“皇帝玺”,称皇帝玉玺三纽。

不知道经哪个高人指点,普回明白做皇帝是怎么回事,普天下都是皇帝的领土,所有百姓都是皇帝的子民,当然还有后宫的三千佳丽,皇帝是天下最有权势的人,比普回这个大人管的地盘广子民多。“做皇帝真好。”普回很激动,他认为这是上天对他的暗示,表明老天爷开眼要让他重铸祖先的辉煌了。

如果上天不是这个意思,送我一个大印干嘛?吃饱了撑的?

我也要当皇帝!

于是,普回带领鲜卑十二部建国了,咱以后不叫部落了,也跟中原人一样叫国家,至于国号,在鲜卑语里,天称为“宇”,皇帝称为“文”,就叫“宇文国”好了。

从此,普回后人以国为姓,普回成为宇文普回,一个伟大的姓氏——宇文氏就这样诞生了。

对于周人的说法,后人多认为虚妄,宋朝人考证说宇文氏的祖先自己称自己是俟汾氏,而俟汾是草的意思,草对于游牧民族而言正如黄土地对汉人的重要,所以指“草”为氏合情合理。可这样一来,草根跟号称天子的皇帝不沾边了。

不过,世界是普遍联系的,神农最大的神话就是尝百草普救众生,至今中医典籍中还有一部重要的《神农百草经》,草跟神农似乎并非不沾边。
不管怎么说,宇文氏从此成为中华百家姓的一份子,宇文国在草原上成立了。不过,中原人仍然叫他们鲜卑宇文部,同慕容部、拓跋部、段部等鲜卑部落并称。

北方大草原原来有一个大一统的强国匈奴,各部落在匈奴人的统治下顽强地生存着,匈奴衰落后,草原逐渐形成了群雄并起的局面,宇文部、慕容部、拓跋部、段部纷纷走上历史舞台。

普回死后,其子莫那率众举国东迁,离开阴山老家来到辽西地区,阴山一带成为拓跋部的牧场,而辽西先有强大的段部,后有慕容部逐渐发展起来,草原出现群雄并立的局面。

草原上遵循的是丛林法则,弱肉强食是他们的游戏规则,所以只要部落间的力量对比发生变化,随之而来的战争总是不可避免,战争并非总是正义战胜邪恶,事实上,部族间打来打去也难说谁正义谁邪恶,大家都是为了生存,比如狼吃羊,狼是正义的还是邪恶的?被羊吃掉的草找谁去喊冤?

当宇文国传到宇文莫圭的时候,另一支鲜卑部落慕容氏崛起,宇文国的真正敌人来了。慕容氏号称出自有熊氏,有熊氏就是黄帝,原来慕容氏也是黄帝后裔!传说在曹魏之初,这支鲜卑部落在首领莫护跋的带领下入居辽西,在棘城之北建国,那时燕代之人流行戴步摇冠,莫护跋特喜欢这种形象,于是把散落的头发束起来戴上了步摇冠,这东西成为莫护跋的标志,草原各部提起他来都称其为步摇,谁知三传两传就走样了,把步摇说成慕容了,莫护跋顺势自称慕容氏,对外宣传说他们因为“慕二仪之德,继三光之容”,所以以慕容为氏。

慕容莫护跋之孙慕容涉归当国的时候开始与宇文国结怨。涉归死后,传位于嫡子慕容廆,另以部落一千七百家分给庶长子吐谷浑为别部。

两部的人是兄弟,两部的马有时候混在一起争斗,慕容廆生气了,把兄长吐谷浑叫过来斥责道:既然先公让我们分部而治,你为什么不走得远远的,而让马相互争斗。吐谷浑也很生气:马是畜生相斗是本性,为何要迁怒于人,既然不喜欢我在这,我将率部离你万里。

说到做到,吐谷浑立即率自己人开始了万里长征,他们先到阴山后迁徙到河西,最终在陇西青海湖一带扎下了根,成为河西鲜卑的一支,其后人建立了强大的吐谷浑国,成为北魏、西魏、北周、隋、唐的西部边患,吐谷浑国是众多鲜卑政权中最长命的,一直到大唐朝建国后才为一代军神李靖所灭。

慕容廆亦为一代雄杰,慕容部在他的带领下越来越强大,对宇文国、段国等周边国家构成了威胁,于是宇文、段、高句丽三国联合进攻其根据地棘城,要一举消灭慕容廆。慕容廆坚守不出,命人带着肥羊美酒犒劳宇文部,其他两国以为宇文同慕容有内幕,于是撤走,慕容廆大破落单的宇文大人悉独官,悉独官独身逃走,连普回传下来的皇帝玉玺三纽也被慕容廆当做战利品收走了。

与此同时,另一支鲜卑部落拓跋氏也在逐渐发展壮大,他们建立的国家先称代国,后改为魏国,后人称其为北魏。

当鲜卑拓跋部从游牧者变成定居者,更重要的是接触汉文化后,立即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制造祖宗运动。在这场运动中,黄帝被抬出来做了拓跋部的先祖。他们同慕容部有了共同的祖先。

北魏拓跋皇族说自己是黄帝后裔,取而代之的北周宇文皇族就说自己是炎帝的子孙,反正都是正宗炎黄子孙,别看发迹在大漠草原,论起血统,跟中原的皇族们并无差别。

于是中原汉族儒学家们痛苦地发现,原来这些骑马射箭的北方蛮族居然也是根红苗正的炎黄子孙,一个故事说明了汉人的无奈,当北魏皇帝元修离家出走引起天象异常的时候,梁朝皇帝萧衍曾经很惊讶:原来虏人也上应天象。
事实上,不管史官们如何拔高也改变不了宇文国还属于部落联盟的事实。而且,在草原上生存是讲实力的,实力不够就只能成为其他部落的别部-----做二等公民。

随着鲜卑慕容部的实力不断上升,宇文国的末日一天天临近。
楼主:大树将军2006  时间:2012-07-12 10:29:02
3、迁居武川

宇文国传到宇文侯豆归手里的时候,慕容部更加兴盛,慕容廆之子慕容皝建立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国家燕国,史称前燕,慕容家族后来建立了好几个燕国。

段部被前燕灭掉,燕国统一北方的欲望更加强烈,宇文国同燕国的战争已经不可避免。

战争的结果是宇文部被燕国征服。

侯豆归不幸做了宇文国的亡国之君,从此宇文国分崩离析,一部分部众后来演化为全新的民族库莫奚、契丹,侯豆归下落不明,其子宇文陵不得不向慕容家族称臣并受到礼遇,宇文国作为一个部落联盟式的准国家虽然消失了,作为部落武装还是有相当的实力。

前燕不久为前秦所灭,然而前秦在同东晋的淝水之战中失利不久亡国,原来被苻坚以武力统一在一起的各个山头纷纷独立,北方再次出现英雄并起的局面,慕容家族的英雄们粉墨登场实现了光复大燕的理想,北方大地又出现了后燕、西燕、南燕等三个国家,宇文陵继续为后燕服务。

为了拉拢宇文陵及其部属为自己卖命,后燕皇帝不惜贡献了一个公主,宇文陵做了后燕国的驸马。

通婚是人们为了把没有亲戚关系的人变为亲族的重要手段,夫妻原本不相识,一套流程下来便俨然成为最亲密的人,爱屋及乌,双方家人也就一家亲了。

然而,一个个故事却告诉我们,这种关系往往并不怎么可靠,大耳贼曾经说过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裳,衣裳穿上了可以再脱下来。

一个例证是,中原皇帝一次次把金枝玉叶送到塞外苦寒之地,但这种通婚真的能避免战争吗?皇帝和他的大臣们总是一厢情愿地相信凭一个嫁出去的女子就可以永结睦邻友好,自欺欺人罢了。赔了夫人又折兵是常态。

慕容家的公主是不是花容月貌已经无考,反正没能拴住宇文陵的心,她的作用只是为宇文家生产后代。在利益面前,父子亲情都靠不住,何况是女人。可惜,人们一直参不透这些,这才有了无数个同样的故事的开始和结束。

若干年后,慕容家族遇到了新的挑战者,挑战者不是异族而是同乡,拓跋部建立的魏国开始开疆拓土,战争再次爆发,参合陂一战,慕容氏主力惨遭重创,慕容氏政权岌岌可危。

识时务者为俊杰,颇有远见的宇文陵没有选择为慕容氏陪葬,他率领手下能征惯战的五百部族战士投降了拓跋珪,被封为安定侯、都牧主。

魏主拓跋珪称帝,原来松散式的管理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皇帝统治的需要。

北魏从部落联盟式的准国家向真正意义上的集权国家过渡的时候,最大的问题就是原来相对独立的部族武装指挥权的归属,国家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军事指挥权的统一,在一个国家内部除了国家武装外是不能容忍其他军事存在的。

所以,拓跋珪开始实施一项重要的制度革新——离散部落,把拥有相对独立军队的部落酋长们同自己的部属分离,部属成为国家的编户,从部落奴隶变成国家的子民,部落酋长们除了在朝廷继续做大官享受富贵荣华外,失去了可以跟皇族抗衡的实力。

在这场意义非凡的变革运动中,作为宇文氏嫡系的宇文陵被迫离开自己的地盘和部属迁居到武川镇,成为一名光荣的大魏边防军军官。

按照兵农分离制度,宇文陵族人列为军籍,从此在武川镇扎下根来,成为地道的武川人,后来,当有人问起宇文家族的籍贯时,他们总是回答代郡武川。

其他的族人或留在平城,或迁往其他军镇,留在魏都平城的后来随孝文帝南迁成为洛阳人。

宇文部就这样彻底解散了。

同样地,在北魏建国史上功劳卓著的贺兰部、独孤部、侯莫陈部等大小酋帅们都有了跟宇文陵同样的命运,大家来自草原的各个角落,因为一个共同的原因,走到了一起,成为乡邻。

武川镇是大魏朝为了防备北方游牧民族柔然而设立的六座军镇之一,六镇包括:

沃野镇(今内蒙古五原县北);
怀朔镇(今内蒙古固阳县西南);
武川镇(今内蒙古武川县西土城);
抚冥镇(今内蒙古四子王旗东南土城子);
柔玄镇(今内蒙古兴和县台基庙东北);
怀荒镇(今河北张北县境内)。

广义的六镇还包括高平(今宁夏固原县)、御夷(今河北赤城县北)、薄骨律(今宁夏灵武县)等沿边军镇。军镇采用军事化管理,下设戍,军镇的级别为州级(正省级),戍的级别为郡级(地市级)。

六镇设立时的镇民包括拓跋鲜卑人、归附拓跋鲜卑的部族豪酋、中原大族子弟,地位相当于大魏国皇家亲兵卫队,属于拓跋皇族信赖的人。

当然,朝廷也没有亏待这些人,他们的政治地位很高,凭借军功很容易得到提升,一部分人还被选拔为皇家禁卫军战士,重新回到皇帝身边,如果运气好可以做到很高的职位。所以,在六镇当兵就跟现国人到米国镀金一样,是大族子弟们很体面的一种职业。

这种状况到了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升官的工具从弓箭逐渐变成了纸笔,鲜卑贵族们学习汉人舞文弄墨,尚武的习俗受到冷落,武人们的地位每况愈下。

由于离首都远,六镇拱卫京都的职能没有了,渐渐变成了被遗忘的角落,豪族子弟们的升迁受到了严格的限制,更要命的是,朝廷甚至把六镇当做了充军发配犯人的地方。

怀朔镇的函使(军中邮递员)高欢就属于这类人,祖上曾做过朝廷要员,后来犯法被罚到怀朔当兵(戏曲里的充军发配),从此变成世世代代当兵的兵户,孩子一生下来就注定长大后要成为一名光荣的边防战士,并且没有朝廷的特别恩准一辈子不得去掉军籍,甚至在没有公务的时候不能随便离开军镇辖区。

所以,某年某月某日,军镇上的鲜卑贵族战士跟身边的同事一聊,才知道自己跟劳改犯干一样的活,人以群分物以类聚,当认识到自己跟劳改犯一个水准的时候,自豪感一下消失了,反差太大,心中自然郁闷得很。

同族的兄弟们在洛阳的可以做大官,继续过优雅的贵族生活。这就是命啊。

既然升迁无望,能捞就捞点吧,镇上的大小军官们开始了对属下普通士兵、普通镇民的盘剥。

柔然人还不时前来做客,六镇人既要同柔然作战又要兼顾农牧业生产,加上供养庞大的将军阶层,普通镇民的日子越来越艰难,大家的不满情绪越来越重,对朝廷越来越失望,由失望到怨愤,人们越来越激动,六镇慢慢变成了一个随时要爆炸的火药桶。

罗嗦了这么久,主角该出场了。

当六镇就要爆炸的时候,宇文家族的族长是宇文肱,宇文陵的重孙,一个有大侠风度做事果断不怕事的英雄。

经过多年的经营,宇文家已经成为武川赫赫有名的豪族,豪族称号表明家族在地方上势力大,并且以武力著称,不管是不是在政府任职都有相当的号召力和影响力,时代在变,但宇文肱的贵族血统和特殊镇民身份没有变。

武川的豪族还有贺兰家族、独孤家族、尉迟家族、侯莫陈家族等,他们跟宇文家族一样都出自曾经在大魏史上很辉煌的部落酋帅,贺兰家族、独孤家族在大魏建国史上起到过重要作用。

作为大魏朝的代北贵族,这些豪族跟军镇上层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豪族之间通过通婚等方式结盟,构成了一道密不透风的关系网,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所以,每一个家族成员都努力地维护着家族的利益,他们的日子过得还不错,他们属于还没有对朝廷完全失望的部分。

可是,武川镇声望最高的不是宇文肱,武川镇军主贺拔度拔才是武川豪族的领袖。
楼主:大树将军2006  时间:2012-07-14 11:10:00
谢谢两位支持。
楼主:大树将军2006  时间:2012-07-14 11:13:34
4、北镇良家子

贺拔度拔祖上出自阴山,世代为部落大莫弗,大莫弗是部族酋长之类的别称。因为跟宇文家族同样的原因,贺拔度拔的父亲贺拔尔头以良家子的身份迁居武川,成为武川镇守军的一员,尔头骁勇绝伦,多次带游骑深入柔然境内侦察,获取了大量关于柔然人的重要情报,为军镇抗击柔然侵略者做出了重大贡献,因功被封为龙城县男,升为武川镇军主。

北魏军队编制有队、幢、军三级,一个队百人左右,三队为一幢,三幢为一军,一个军千人左右,看起来三三制古已有之,毛太祖还是古为今用。军队指挥官为队主、幢主和军主,军以上编制有统军、都督、别将等称号。在军镇中,军主算是中级军官,放今天大约就是个团级干部。

尔头去世后,贺拔度拔袭爵,任武川镇军主,跟他一起在军中贡职的还有他的三个英雄儿子,个个骑射本领非凡,贺拔父子以豪侠著称,在武川乃至北镇赫赫有名。

老大贺拔允,字阿鞠泥,又名可泥,弓马娴熟,胆识过人,为人比较低调,老大的眼光很毒,颇有识人之能。

老二贺拔胜,字破胡,性格豪爽,有志向有操守,重义轻财,善左右驰射。老二一身是胆,心理素质超强,泰山崩于前而不惊就是说的这种人。至于他的骑射本领?在北镇都传说他驰马射飞鸟,十中五六,在高速运动中瞄准高速运动中的目标,这个成绩应当说相当惊人。

老三贺拔岳,字阿斗泥。少有大志,爱施好士。能左右驰射,骁果绝人,老三最让人佩服的是虽然不曾读兵书,但其行军作战之法与兵书暗合。阿斗泥少时曾在京城太学读书,算是贺拔家出的唯一一个大学生,读过书就是不一样,贺拔岳在兄弟三人中心眼最多。

贺拔三英在北镇属于年轻人心中的偶像,提起贺拔父子的大名,没有人不佩服。不过,要说拼儿,宇文家族的族长宇文肱倒也不输起贺拔度拔,他有四个儿子,也是个个英雄了得,名声与贺拔三英在伯仲之间。

老大宇文颢,以事父母至孝闻名于北地,孝道是汉儒安身立命的基本准则,孝顺的人总是受到大家的尊敬,在北镇这个胡汉杂居的地区,这样的人不多。宇文颢最终将为保护父亲而死。

老二宇文连,为人忠厚老实,做事谨慎,但外宽内刚,骨子里有种敢打敢拼的劲,属于那种不惹事也不怕事的人。

老三宇文洛生,为人豪爽大方,有大侠风范,最喜欢做的事就是交朋友,洛生以其才能胆识成为代北豪杰圈里的老大。老三就是这样一种人,随便往人群里一站,很自然就成为领导。这是他的优点,也是他的缺点,虽然容易积累人脉,但同时由于锋芒太露,容易遭受人嫉妒。

老四宇文泰,字黑獭,身长八尺,四方脸,背上生了一排黑痦子,头发能拖地,垂手能过膝,面呈紫光,看上去挺吓人,兼备了刘三、大耳贼的外貌特征,可谓天生异相。老四足智多谋,喜怒不形于色,年纪虽小,却为人大度,轻财仗义。

宇文和贺拔两家还有姻亲关系,宇文洛生做了贺拔家的女婿,是不是贺拔度拔这一支史上无载。不过,贺拔家族自尔头定居武川不过两代,即使是旁支,关系也不会太远。

宇文家族跟北镇的其他家族也多有姻亲关系,宇文颢娶原车骑大将军、敦煌镇都大将阎提的女儿,宇文连是鲜卑贵族纥干家的女婿,只有宇文泰年少未婚。

宇文肱的女儿们也嫁到了尉迟、贺兰等豪门大族。不过令人遗憾的是,女婿尉迟俟兜和贺兰初真都是短命之人,撇下三个年幼的孩子尉迟迥(字薄居罗)、尉迟纲(字婆罗)和贺兰祥(字盛乐)走了,孤儿寡母寄居在宇文肱府上,贺兰祥和尉迟纲同宇文颢的儿子宇文护(字萨宝)年龄相仿,三人成为发小,这层关系对他们日后的个人发展意义非凡。

北镇的少年英杰还有独孤家族的独孤如愿,侯莫陈家族的侯莫陈顺、侯莫陈崇兄弟,祖上以良家子身份定居武川的中原人赵贵、寇洛、李虎、杨忠等。独孤如愿后来以一个更响亮的名字独孤信闻名天下,不过,独孤信这个名字还是宇文泰给改的,这是很久以后的事了。

贺拔三英在军中任职,其他人虽然不在军中,但由于大家都隶属军籍,属于国家武装力量预备役,只要朝廷征兵文书一下,立马就武装起来开赴前线。这个情形《木兰诗》里描述的很清楚: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为国杀敌是大家的义务,更是责任,任谁也跑不了。

不打仗的时候军镇的日子很平静,这些号称北镇贤俊的年轻人们经常在一起骑马射箭围猎喝酒聊天吹牛,日子过得挺滋润,普通镇民家庭的苦难跟他们无关。

武川的贵族子弟们结成了小圈子,在毗邻武川的怀朔镇,也有一群年轻人聚在了一起,他们以怀朔镇的函使高欢为中心,高欢因为做了平城豪门匹娄家的女婿所以先富起来,加上他身为函使经常到大城市洛阳公干见多识广,以此成为年轻人的核心。高欢小集团成员包括两个连襟段荣和窦泰、秀容匈奴人刘贵、羯人侯景、中山贾显智、司马子如、孙腾等,与武川群雄高贵的出身不同,怀朔的年轻人大部分起点比较低,比如老大高欢还是流配犯的后代,刘贵、侯景、司马子如等为军中小职员,窦泰父兄在怀朔军中任职,贾显智的哥哥贾显度在薄骨律镇任别将。与武川镇年轻人相似的是,大家都有一颗不安分的心。

高欢在怀朔名气越来越大,怀朔豪族子弟可朱浑道元也与其倾心相交。

不过,武川群雄官二代、富二代的阶级属性决定了他们认为天下将来属于他们,他们是天然的统治者。而怀朔镇的年轻人知道自己要付出更多的劳动和汗水才能实现自己的抱负。

太平盛世不是英雄的舞台,不经过战争的洗礼很难看出谁是英雄谁是狗熊,吹牛谁都会,关键时刻拼上去才是真的英雄。

乱世是检验英雄成色的最好舞台。

事实上,年轻人的机会很快就要来了。

六镇原来的粮食供应靠其他州郡周转,后来朝廷又让他们垦荒种田发展农业和畜牧业补充所需的不足,但好田都被军镇上层和贵族们占去了,朝廷拨下的军饷又遭到重重克扣,柔然人又不时过来扫荡,普通镇民当牛做马还无法混个温饱。

在贵族、军镇和柔然人的三重盘剥下,六镇镇民的日子过得很艰难,人的本性中有一条准则:贫穷没关系,不公平才要命。大家都穷,都是无产者,谁也别笑话谁,可谁要先富起来,并且富得蹊跷富得来路不明,弄个炸药包跟他同归于尽的心都有有。

六镇群众日子过得紧巴,干部们(贵族们和军官们)的生活却很滋润,平常大家敢怒不敢言,可在家喝上二两小酒提起这事气得骂娘也是有的,看着军官们耀武扬威恨不得把他们家房子给烧了,六镇内部干群关系已经相当紧张,拱卫大魏的边防重镇慢慢变成了一个随时可能爆炸的火药桶。

终于,引爆火药桶的导火索来了,而且是洛阳朝廷送来的。
楼主:大树将军2006  时间:2012-07-15 08:04:16
5、乱起怀荒

一个叫于景的镇将成为导火索,六镇这个火药桶终于被引爆了。
倒霉鬼于景出身鲜卑贵族世家勿忸于氏,由于在朝廷高层政治斗争中失败被踢出局,然后发配到怀荒镇做了镇都大将——军镇最高首长。搁在今天,好比是从中央下放到地方,保留级别,但远离了权力中心。

事情的起因一直可以追溯到大魏延昌四年,时任皇帝宣武帝驾崩,六岁的儿子元诩即位,史称孝明帝,母亲胡充华被尊为皇太后。六岁还是在母亲面前撒娇的年龄,如何能够处理国家大事,所以军国大事都是大臣们说了算。
领头的执政大臣侍中、领军将军于忠根本不将孤儿寡母放在眼里,专权独断搞一言堂,引起了自以为最有资格决定国家大事的宗室亲王们的强烈不满,他们支持孝明帝的母亲胡太后临朝听政,一番争斗后终于将于忠踢出了执政圈子,不久于忠在失意中郁郁而终。

胡太后掌权后以领军将军清河王元怿为执政,为了巩固自己的势力,又将妹夫元叉破格提拔为侍中、领军将军。

虽然一个字写不出两个元字,元怿与元叉却不对付,元怿还有一个公开的秘密身份:胡太后的情夫,所以元叉认为两人之间是不对等的,朝堂上看似公平对决,下了朝元怿还能将战斗延续到凤床上,至于枕头风的厉害路人皆知,思量再三,自觉在这场斗争中毫无胜算的元叉干脆先发制人,勾结侍中刘腾打着帮皇帝亲政的名义发动政变将胡太后软禁在北宫并处死了元怿,大魏朝从此进入元叉时代。

胡太后明白了,所谓亲戚不过是有肉的时候在一起没肉的时候分开的路人,像元叉这样的白眼狼还不如路人。

这件事对胡太后刺激很深,以至于变态地认为情郎比亲戚更可靠,这个可怕的念头为大魏朝的衰落埋下了伏笔。

于忠的弟弟武卫将军于景不甘心哥哥被废,于是图谋废掉元叉,事情败露后被元叉赶到怀荒镇任镇将,政治斗争的失败者能留下身家性命已经不错了,于景还能继续做大官,这也是北朝政治的一大特点,世家大族在朝廷内的关系盘根错节,只要到不了斩草除根的份上,相互之间还是要留点情面的,于家的势力让执政们有所顾忌。

但是谁也没有想到,这样一个任命竟然差点断送了大魏的江山。

于景带着一家老小从繁华的大都市洛阳来到乡村小镇怀荒,毕竟,镇将是镇上的最高长官,既然做不了凤尾就安心当鸡头吧。

然而,造化似乎偏偏喜欢捉弄人,于景来的时间、地点都不对,一切都让他给赶上了。这一年,怀荒镇镇民由于连年大旱庄稼歉收加上柔然人的不断劫掠开始饿肚子了,活不下去了的镇民们聚集在军镇衙门请求军镇高管们发发善心,开仓放赈,让大家渡过难关。

于景到怀荒时间不长,又是以失败者的身份被贬到这里的,所以,他一直带着情绪干活,加上跟镇民们也没有多少感情,高贵的出身根本就没有体验过普通人日子的艰难,便很粗暴很干脆地拒绝了大家的请求。

其实于景也很为难,前边有武川镇将因为没有经过朝廷批准擅自开仓放粮受处罚的先例,再者,自己本来就是个下放干部,如果出一点差错那不是给政敌们以口实吗?

所以,对于景来说,不放粮是正常的,但于景没有想到的是,他的这个举动居然引起了一场翻天覆地的大乱子,自己也因此在青史上留下了重重的一笔。

你说,冤枉不冤枉啊。

见镇将如此不讲情理,如此不体恤民间疾苦,镇民们愤怒了,饿死是死,抢粮食填饱肚子是死,反正横竖都是死,还不如拼上性命闯出一线生机,于是他们选择了暴动,于景和他的妻子被抓起来关在小黑屋里,人们还不解气,将 于景的衣服扒光,只披一件裘皮大衣,把旗子扯下来披在其妻子身上,凌辱月余后将其杀害。

镇民们造反,镇兵哪去了,其实,基层的镇兵们同镇民本为一体,除了那些豪族子弟,大家都是一个阵线的。

群众一旦做了暴民,便失去了理性,其实已经无半点正义可言,于景刚来北地不久,本不应该为北镇军官们的恶行负责,但革命热情高涨的镇民们把对历任镇将们的怒火一股脑发在现任身上,于景作为六镇镇将代表成了群众发泄怒火的靶子。

怀荒点了第一把火,火不大,却起了火种或者引信的作用,朝廷还没反应过来,毗邻的沃野镇便燃起了熊熊烈火,着火点在高阙戍。

受怀荒镇暴乱的鼓舞,沃野镇镇民破六韩拔陵反了。
楼主:大树将军2006  时间:2012-07-15 14:15:41
谢谢夸奖。
楼主:大树将军2006  时间:2012-07-16 12:12:56
6、星火燎原

破六韩拔陵是匈奴人,当下的身份是沃野镇下辖高阙戍的一名边防战士。

在北疆六镇中,沃野镇的官兵关系最为紧张,沃野镇虽然只有五千士兵,军官却有八百多人,这些人大多不劳而获享受特殊待遇,镇民们既要为他们干活还要为国家打仗,底下的怨气很深。

破六韩拔陵只是普普通通一个兵,虽然军中职位不高,气场却很强大,他最看不惯军官们作威作福,平时就喜欢出头为人打抱不平,因此深得普通战士们的拥护,在军中很有威望,对这样的刺头,军中的将军们都让他三分。

其实大家在职场上很容易碰到这样的人,动不动就给上司出难题,如果你要动他,马上会有一批人以辞职要挟你,让你头疼不已,对付这样的人只有两种办法,拉拢过来为我所用或者想办法搞掉。

原高阙戍的戍主弘农杨宽虽然在在高阕戍任职时间不长,但由于他为人清简,善于抚下,想方设法尽可能地缓和官兵间的紧张关系,所以在他的领导下大家虽然有所不满却还能忍受。

杨宽后台很硬,北道大行台杨钧是他亲爹,作为世家大族子弟,杨宽交游面很广,他少有大志,文武全才,在洛阳少年权贵中很有人缘,广阳王元渊、长乐王元子攸、北海王元颢都是他的至交好友。

杨宽来高阙戍挂职不过是作为升迁的跳板,不久,柔然王子阿那瑰因柔然动乱来投,诏命北道大行台、恒州刺史杨钧护送,杨钧知道这是个立功受奖的好差事,就调儿子杨宽随行,杨宽听老爹的话离开高阕戍做了柔然王子的护卫,果然,差事一办完朝廷就论功行赏,杨宽升为行台郎中。

杨宽调走了,接替他的是一位不懂管理的戍主,高阙戍干群关系陡然紧张起来,破六韩拔陵对新领导很不满,一批士兵聚集在他周围密谋闹事,戍主却浑然不觉继续我行我素,历史走到这里拐了一道弯。

怀荒镇镇民起事后,受到鼓舞的破六韩拔陵登高一呼,高阙戍的大头兵们就成了有组织的反政府武装,高阙戍的戍主做了牺牲品,乱兵们开始进攻沃野镇。

沃野镇镇将被杀,镇民们团结在破六韩拔陵周围,附近军镇不断有人起事响应,沃野镇成为反动武装大本营。如果说怀荒的造反属于无组织的动乱,沃野镇则属于有组织有计划的暴动。

破六韩拔陵在沃野镇建国,改元真王,建立官吏体系,封赏爵位,像模像样地成立了一个独立于大魏朝廷的新政府。

破六韩拔陵也是有来历的,祖上出自匈奴单于后裔,因此具有匈奴单于的血统。在传说中,匈奴右谷蠡王潘六奚归附北魏,其子孙遂以潘六奚为氏,后人以讹传讹叫成了破六韩,这就是没文化惹的祸,本来人家姓潘六奚,懂汉字的人写成破六韩,大家跟着叫,于是也只好姓破六韩了。其实这还算好的,有些人还写作破落韩,把单于苗裔弄成破落户了。

虽然出身曾经高贵,但破六韩拔陵家道没落,到了他这一辈已经没钱没势,成了不折不扣的破落户,不过,破六韩氏一族仍人丁繁茂,宗主破六韩孔雀为世袭部落酋长,统领万余部落战士,仍是一支任何人都不敢小觑的武装力量。

破六韩拔陵起事后,为了巩固自己的江山,便威逼利诱破六韩孔雀出任新政府大都督、司徒、平南王,拉家族势力做靠山。

就这样,边镇士兵们积压了很久的怒火终于找到宣泄的方式了,大家沿着破六韩拔陵开辟的道路开始了对大魏政府的反攻倒算,于是在大魏朝数万里的边境线上兵变遍地开花。

这就是从众心理,不管生活多么艰难,只要还能活下去就继续忍着,都忍无可忍了还要忍,大家就缺个出头的,只要有人带头就不愁响应的。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位于西北边陲的高平镇(今宁夏固原)镇民赫连恩聚众作乱,推高车酋长胡琛为高平王,叛军在进攻高平镇的时候,遭到大魏别将卢祖迁的顽强抵抗,失利后的胡琛无奈向北部地区转移,并派人到沃野镇向破六韩拔陵称臣。

秦州(今甘肃天水县)刺史李彦一向为政严苛,秦州又是羌人聚集区,民族矛盾一直比较尖锐,所以沃野镇一反,秦州人薛珍马上行动起来,带领造反群众冲入刺史官邸,将李彦抓起来杀了。叛乱分子推举羌人莫折大提为首领,莫折大提不客气地自称秦王,宣布秦州独立。他们沿着高琛的足迹前进,继续攻打高平镇,高平镇不会总是那么幸运,镇将被杀军镇易手。

李彦的死让南秦州刺史崔遊紧张起来,南秦州是氐人聚集区,不久前崔遊刚刚除掉了州内的大土豪杨松柏兄弟,原来,作为地方豪杰,兄弟俩经常干些为非作歹的事,氐人武装对国家安全构成了威胁,崔遊派人请杨松柏到自己的刺史府任主簿。

为了拉拢地方豪族,任用当地有名望的人出任主要僚佐是当时的惯例,所以兄弟俩毫不怀疑崔遊的诚心,高高兴兴放下武器解散武装上任了,然而,崔遊摆的是一桌鸿门宴,杨家兄弟没有刘三幸运,毫无悬念地被干掉了。崔遊虽然搞定了南秦州的不安定因素,却引起了氐人的强烈不满,不信任的情绪持续发酵。

羌人造反的消息一传过来,氐人便蠢蠢欲动,羌人做得到,我们氐人如何做不得?崔遊也是聪明人,秦州的情报一传过来,他就知道事情不妙,赶紧收拾行李准备开溜,然而有人比他更快,南秦州的城民张长命、韩祖香率众暴动,包围刺史府邸,将崔遊抓起来杀了,张长命带南秦州归附莫折大提。
莫折大提占据了两州一镇,声威大震。

凉州、汾州、营州到处都有人暴动,大魏朝从关西到东北全部动起来了。屋漏偏逢连阴雨,南部的梁朝也带着乱中取胜的想法开始制造边境摩擦。
大魏朝陷入空前的危机之中。

过去的教科书告诉我们,造反的人称为起义军,代表了进步力量,其实,造反未必都是正义的,对朝廷来说,他们就是叛军,为了叙述方便,姑且将他们称为义军吧,以跟官军或者台军相对。

破六韩拔陵没有满足于割据一方,他有更高的政治诉求,打到洛阳城,推翻大魏朝,以真王号令天下才是他的理想。

于是破六韩拔陵开始率军南下,同时派大将卫可孤进攻临近的军镇怀朔、武川。

怀朔、武川的年轻人开始进入角色,对他们来说,一个伟大的时代到来了。
楼主:大树将军2006  时间:2012-07-16 20:45:18
@mdadlkwmefd 2012-07-16 14:43:01
很不错的一部历史小说,情节设置曲折起伏,很有感染力的一部作品,有很大的潜力,很欣赏你的作品,想与你聊聊,交流一下,QQ:1372371037
-----------------------------
谢谢,有时间聊。
楼主:大树将军2006  时间:2012-07-16 20:46:14
@telenavsam 2012-07-16 15:56:40
还不错的说, 留个印! 楼猪继续啊~
-----------------------------
谢谢支持,欢迎常来,一定会继续努力。
楼主:大树将军2006  时间:2012-07-17 13:22:23
7、驰援怀朔

叛军大兵压境,武川贺拔父子已经不能置身事外,因为他们属于正规军编制,保家卫国使他们的责任,但是在战火就要燃起的时候,他们却奉命离开了武川镇。

在战争的阴云迫近家乡的时候,贺拔度拔父子接到了支援怀朔镇的命令。
怀朔镇离沃野镇最近,所以卫可孤东进首先进攻的是怀朔,比起沃野、怀荒,六镇中最忠于大魏朝廷的就是这怀朔、武川两座军镇,因为总体来说这两个镇的良家子占多数,他们属于还没有完全对朝廷失望的人。

自高阙戍发难以来,沃野义军一路顺风顺水,到处都有相应起义的镇民,到处都有人举旗造反,沃野镇临近的各据点如摧枯拉巧一般被拔掉,义军不断壮大,队伍士气高涨。

有更高追求的破六韩拔陵举兵南下,并放心地把巩固大后方的任务交给了大将卫可孤。

卫可孤被破六韩拔陵封为王爵,其为人大度,是义军中的优秀将领,也是义军仅次于破六韩拔陵的二号人物。所以,卫可孤拥众而来,对怀朔可谓志在必得。

但是,卫可孤做梦也没有想到,怀朔镇竟然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此次出征他将付出巨大的代价,这块骨头不但硌牙甚至要命。

卫可孤以数倍于怀朔守军的兵力杀向怀朔,镇将杨钧组织守军奋起抵抗,叛军攻城受阻,如果卫可孤了解怀朔镇的底细,相信他不会因为这次失利而懊恼,因为几位未来战神级别的牛人已经应杨钧所请加入了怀朔军。

怀朔的地位比较特殊,北魏政府为了防备柔然,六大军镇之外还设立了北道大行台,即北疆边防司令部,司令员由恒州刺史杨钧担任,怀朔镇镇将段长病故后,大行台杨钧调离恒州到怀朔兼任镇将,相应的北疆司令部也迁到怀朔镇。

杨钧出自弘农杨氏,弘农杨氏是北朝赫赫有名的世家大族。

潼关附近有一座城堡杨氏壁,就是杨家人为了抗击来自各方的攻击而修筑的坞壁。

自汉末以来,由于战乱不断,乡间豪族们为了保卫家园,就在乡村依据险要修建防御工事,组建民团武装,将一切侵略者拒之门外,甭管是军阀土匪还是政府军队,只要觊觎人口和粮食,就坚决予以回击,坞壁是地方豪族赖以自保的屏障。

弘农杨家的始祖为西汉丞相杨敞,有关西孔子美誉的四知先生杨震即杨敞的玄孙,有汉以降杨家人后一直活跃在政治舞台上,三公级别的人物出了不少。

在北魏朝廷,从中央到地方,到处都有杨家人出仕做官的。

跟杨钧同族的杨播兄弟三人在孝文帝朝已经同时身居要职,大哥杨播跟在孝文帝身边,老二杨椿和小弟杨津追随文明冯太后左右,虽然侍奉的主子不同,但三人口风把得极严,从不搬弄是非,深得孝文帝的赞赏。

大隋朝的开国皇帝杨坚也非要说自己是杨家将,不过史书上明明白白说杨坚的祖籍是他自己说的,没办法,修国史的人在人家手下混不能不听话,但心有不甘总是留下点蛛丝马迹供后人考证探索。倒是隋朝著名人物杨素是正宗杨家人,杨素正是杨钧的重孙。

不过,显然杨钧同杨播一系出了五服,关系也不是很铁,杨椿的儿子杨昱曾经弹劾过杨钧在恒州刺史任上的不法行为。在那个讲究门第的时代,世家大族内部相残的事很少见,大族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往往能求同存异拧成一股绳。

分裂并不是总是坏事,后来杨播一系惨遭灭族,杨钧一系没有受到任何牵连。

杨钧在北镇多年,深知武川贺拔度拔的大名,现在大敌当前,他不敢大意,于是要求武川镇派贺拔度拔增援怀朔,六镇总司令下了命令,武川镇将哪敢不从,于是贺拔度拔带着自己的三个英雄儿子及十几名武川豪杰加入了杨钧的怀朔军。

杨钧立即任命贺拔度拔为统军,贺拔三英皆为军主,调拨部分怀朔军主力给度拔父子指挥。

贺拔父子很感动:既然杨公对我们如此信任,我们自当舍命相报。

贺拔父子没有辜负杨钧的期望,他们承担起保卫怀朔的主要任务。

贺拔三兄弟卯足劲要大干一场,大家开始寻找机会各显本事。
楼主:大树将军2006  时间:2012-07-18 07:26:58
8、各显神通

头一个露脸的老三贺拔岳,义军统帅卫可孤送给了他一个天大的机会。
原来,卫可孤将怀朔镇重重包围后,在距离城池三百步远的地方视察攻城部队,卫可孤所过之处,叛军欢声雷动,但卫可孤没有想到,他已经成了人家的靶子。

三百步应该算是安全距离,基本远离了弓箭的射程,但卫可孤很倒霉,因为城上看见他的人是贺拔岳,碰巧贺拔岳又是著名神射手。

贺拔岳当然清楚卫可孤的价值,所谓擒贼先擒王,如果一箭把卫可孤射死,叛军群龙无首自然大乱,怀朔说不定就解围了。

说时迟那时快,贺拔岳弯硬弓搭利箭瞄准了卫可孤,这支箭挟劲风呼啸而去。卫可孤猝不及防躲避不过,胳膊被射中。

围在四周的叛军们一时都呆了,只差没叫出一声“好”字。

三百步,只要命中了那就非常了不起,以现代弹道轨迹学理论,以箭矢的初速度,受重力和空气阻力的影响,百步之外是很难锁住目标的。

形容一个人射箭厉害往往用百步穿杨来描述,百步之外的事就不好说了,而贺拔岳距离三百步准头仍然如此厉害,城下的义军吓傻了,虽然强弩之末不能穿鲁缟,卫可孤只是受了点轻伤,但内心仍充满了震惊和恐惧。

怀朔镇有高人啊,本来叛军攻城受阻锐气已经折了大半,此刻见大王受伤更是气丧,攻城战打成了拉锯战。

贺拔胜也不含糊,几次带人偷袭敌营,一经得手即全身而退,让卫可孤防不胜防,搞得叛军人心惶惶。

“轻轻地我来了,轻轻地我走了,我甩一下马镫,留下一片狼藉。”

几个月过去了,怀朔战事没有一点起色,卫可孤不得不把闪电战化作持久战,双方就这么耗着,谁也奈何不了谁。

杨钧心里清楚,怀朔毕竟是座孤城,粮草储备有限,如果没有外援,这样下去支持不了多久。

一些消息在怀朔流传,说朝廷已经以临淮王元彧为都督北征诸军事带兵北上,另一些消息说元彧已经到了朔州,这些传闻让大家看到了一丝希望。

但过了很久,依然没有朝廷援军的动静,是不是台军不了解怀朔的战事,他们会不会以为怀朔早已陷落?怀朔被围日久,早已与外界隔绝了音信。
可是,面对城外铁桶般的包围圈,如何将情报送出去?

就在杨钧焦虑万分的时候,贺拔胜慷慨激昂地向杨钧请命突出重围赴朔州报信求援。

杨钧知道要想从叛军营中突围而出绝不是件容易的事,此行蕴含着极大的风险,但事到如今也没有更好的办法,只好答应了贺拔胜的请求。

也就是贺拔胜,换别人还真没这个胆,因为怀朔城外到处都是叛军,他们可不仅仅是摆设,手里要没有三把刷子,那就叫飞蛾扑火。

贺拔胜在军中召集了十余名弓马娴熟的年轻人组成了一支敢死队,大家怀了必死的决心。敢死队当夜突然开城门杀出,叛军受到冲击乱成一团,大概他们以为这又是一伙来偷袭的,但没想到贺拔胜这次不回头了,他们乘乱直接冲出了包围圈,反应过来的叛军骑兵紧追不舍,贺拔胜马上回身,弓弦响处,例不虚发,跑在前面的几骑落马,叛军大恐,贺拔胜高声断喝:我乃贺拔破胡是也,谁来受死?

贺拔破胡的名头在六镇那是相当地响亮,传说他驰马射飞鸟,十中五六,所以众人一听是这位爷,不敢继续追了。

贺拔胜一行顺利到达朔州首府盛乐城,临淮王元彧正屯兵于此。

贺拔胜将怀朔危在旦夕的情形向元彧作了汇报,恳请元彧发兵相救。
元彧是魏宗室亲王中少有的风流人物,他平生最崇拜荀彧,所以不但改了名甚至连字都改作了文若,元文若学习荀文若,可惜只学到了荀文若的文采风流,却没有荀彧半点军事谋略,指挥行军打仗更是绝对外行,自从挂了北征元帅带兵来到北镇后,眼见叛军势大,心中先有三分怯意,所以一直滞留云中认真想对策。

所以,贺拔胜的请求让他很为难。

作为一个还算正直的人,他的确不想让贺拔胜及怀朔军民失望。

但是,开战一般有三种结果:战胜,战败但保全主力,溃败。如果遭遇溃败,老本打光了,朝廷的处罚往往最为严厉。

所以,很多时候,失败不是最差的结果。

但,自己能行吗?

搞不好怀朔救不了自己再搭进去就不划算了。

临淮王忘记了自己的使命,朝廷让你来是平叛的,不是让你到此一游的!
楼主:大树将军2006  时间:2012-07-24 12:03:56
9、怀朔陷落

元彧沉吟不语。

贺拔胜从元彧阴晴不定的脸色上看出元彧内心思想斗争很激烈,便恳切地说:怀朔被围,军民翘首以待官军的到来,一旦怀朔失陷,武川也就保不住了,到了那个时候,贼兵气盛,就是韩信、白起复生,张良、陈平献策也无能为力了。

是啊,真到了那个时候,可谓大势已去,那么一切的后果元彧是要负责任的。贺拔胜点出了事情的利害关系,不由元彧不认真考虑。

犹豫再三,元彧终于答应出兵,让贺拔胜回怀朔复命。

有台军救援,怀朔就有保住的希望,欣喜之下贺拔胜拜别元彧,带着自己的敢死队又杀回怀朔。

怎么出来还怎么回去,贺拔胜一马当先冲入卫可孤大营,高声喝喊:贺拔破胡与官兵到了。

卫可孤哪里想到贺拔胜还敢再杀回来,听到官军援兵杀到心下着忙,仓促收拾人马迎战,但贺拔胜一干生力军似猛虎冲入狼群,往来冲突如入无人之境,卫可孤大营再次大乱,贺拔胜冲开一道缺口来到城下。

城中守军赶紧开城门放大家进来。

等贺拔胜领众人进到城里,城里城外的人都明白过来,原来还是老几位回来了,出去多少回来多少,一个也不多,一个也不少。

不要紧,继续等,援军会来的。

众人算是吃了定心丸。

然而,贺拔胜带来的只是希望,希望终究化作了失望,在叛军一轮轮的攻击下,怀朔守军又坚持了一阵,可是盼星星盼月亮,看得眼也穿了,连官军的鬼影子也没见着。

原来,元彧空有满腹经纶自比荀文若,却是地道的书呆子,被贺拔胜一番慷慨陈词所打动头脑一热答应增援,可贺拔胜前脚刚走他就后悔了。
慑于贼兵势众,元彧居然自毁前言,继续坐守镇朔州观望。

可怜怀朔军民日夜盼望官兵的到来,终究望穿秋水一场空。

杨钧算是混在朝廷的老江湖了,一看这个情势知道官军是指望不上了,唯一的办法就是以北道大行台的名义让其他各镇派兵增援,然而,怀荒、沃野成为贼巢,怀朔被围日久,估计其他各镇也好不到哪里去,杨钧命贺拔胜先到武川打探一下那边的消息。

经过一出一进,杨钧对贺拔胜充满了信心,贺拔胜义不容辞,慷慨领命。
对于家乡,贺拔胜自然牵挂得很,此行正合心意。

贺拔胜再次领着自己的敢死队上路了,他们毫无悬念地再一次杀出重围,直奔武川,然而,令贺拔胜沮丧的是,家乡武川已经落入叛军之手,家也没了,无奈之下,贺拔胜只好调转马头返回怀朔。

然而,一座孤城靠几个牛人支撑又能拖多久?不久,怀朔镇失陷,杨钧战死, 杨钧的儿子行台郎中杨宽侥幸逃脱北走柔然,当初曾经护送过的落魄王子阿那瑰已经成为柔然大汗,杨宽忍着丧父的悲痛暂时在柔然安顿下来。
杨钧虽然殉国了,他的后代们将继续活跃在北朝舞台上。

怀朔镇大将窦乐父子遇难,其少子窦泰带着父兄的骸骨逃离怀朔投奔了秀容。窦泰善骑射,有勇略,怀朔镇高欢小圈子的重要成员,窦泰的妻子娄黑女是高欢妻子娄昭君的妹妹。

贺拔父子做了卫可孤的俘虏。

卫可孤敬重贺拔父子忠勇,居然不计贺拔岳一箭之仇,不但没有为难他们,而且奉为座上宾礼遇有加,请他们入伙一起做一番大事业,贺拔父子无奈之下只好答应,答应了就是自己人,卫可孤放心地将他们释放了,四人回到了武川镇家中。

畏缩不前的元彧也没好到哪里去,既然是来平叛的,不打肯定不行,朝廷不答应,叛军也不答应,最终在五原同破六韩拔陵主力一场恶战,官军溃败。
作为败军之将,朝廷剥夺了元彧的王爵,不过不要紧,王爵失去了很快还会回来的,对于宗室亲王这种稀缺资源,大魏朝廷一直很宽容。

眼见叛军逼近云中金陵祖坟,坐镇洛阳的年轻皇帝真急了,马上主持召开御前会议,同文武大臣们商量解决北镇问题的办法。

吏部尚书元修义、尚书仆射萧宝夤等一致推荐尚书令李崇挂帅北征。
楼主:大树将军2006  时间:2012-07-24 18:45:28
@zl40650194 2012-07-24 14:21:21
标记一下,希望楼主写完,最近写南北朝的挺多
-----------------------------
一定写完!
楼主:大树将军2006  时间:2012-07-25 12:10:42
10、老将出马

大家认为,能够平定北疆的暴乱的人必须具备两个条件:朝廷重臣和战功卓著。六镇叛乱分子原本国之爪牙,都是些尚武之辈,所以非能征惯战的朝廷勋臣贵戚不能屈服。

无疑,尚书令李崇够条件。

李崇称得上北魏朝廷最会打仗的将军之一,去年柔然阿那瑰大举入侵,李崇同 左仆射元纂率军出击,一直把柔然人撵出边界三千里,李崇在北镇具有相当的威信。

就在那次北征中,李崇属下魏兰根看到了大魏真正的隐患不是柔然而在六镇,他提出了改镇设州的设想,镇民变平民,取消一切不平等待遇,重新给大家升官的希望,以此化解镇民们的对抗情绪。

李崇把魏兰根的思想变成报告打上去,朝廷置之不理,显然高居庙堂的大魏高层管理者们根本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一年过去了,六镇乱了,李崇也已经年届七十,人到七十古来稀,在那个年代绝对算是高寿了。

人不服老不行,碰巧李崇又是个明白人,知道此行的凶险,所以再三推辞不愿意去,但皇帝和大臣们商量来商量去竟然认为只有老将出马才能摆平。
更有甚者,年轻皇帝居然说都是因为老头提出改镇为州的建议才使得北镇人有了非分之想,正是由于这种非分之想得不到满足才铤而走险,所以老李崇惹的祸还得他亲自去消除。

在皇帝眼里,李崇居然成了六镇大起义的罪魁祸首。

简直是混蛋逻辑!

小胳膊拗不过大腿,最终李崇出任北讨大都督,率领镇军将军广阳王元渊、抚军大将军崔暹驰援五原,其子李神轨随军效命。

其实,李崇也不用难受,怂恿皇帝抓住他不放的元修义、萧宝夤很快也跟他一样开赴前线,而且他们的结局还没有他好。

北边的活不好干,老将出马也不行。

先是东道都督崔暹不服从节度,轻兵冒进,在白道被破六韩拔陵打得全军覆没,不过崔暹单兵作战能力强,军队没了,自己竟然毫发无损地逃了回来,丧师辱国罪名不轻,李崇也没客气,立即将崔暹捆起来押送洛阳廷尉府问罪。然而,令李崇想不到的是,崔暹家人送给元叉一笔钱,崔暹被无罪释放。
轻松搞定崔暹后,破六韩拔陵立即集中兵力进攻李崇。

李崇苦战多日,奈何义军人多势众,仗打得很艰难。李崇悲哀地认识到,凭自己的力量平定叛乱已经绝无可能,能自保和阻挡叛乱向南延伸已经是最好的结果了。

李崇决定实施战略撤退,在恒州设防线挡住破六韩拔陵南下。

官军自云中退守平城,鉴于朔州战略地位的重要性,李崇留部下猛将费穆为朔州刺史镇守云中。

为了鼓舞士气,大魏朝廷派太尉府元天穆为特使到前线劳军,元天穆途经秀容川,受到秀容契胡大首领尔朱荣的热情招待。

此时的尔朱荣还是北魏政府正式在编的公务员,正式封号为秀容第一领民酋长、秀容别将。

尔朱家族拥有富可敌国的财富,家里的牛马羊驼多得用山谷计量,北镇动乱后,作为有野心的人,尔朱荣开始散家财招兵买马,积蓄力量,准备乱中取胜开辟一片新天地。

尔朱荣和元天穆一见如故,还有啥说的,就此插香结拜,约为生死兄弟。尔朱荣以元天穆为兄长,尔朱荣性情暴烈,元天穆性情宽厚,性格上两人具有互补性。

谁又能想到他们的这次会面将会影响到大魏朝未来的历史,这次见面注定被载入史册。

元天穆属于皇族远支,家族身份已经没有太多特别意义,但他跟尔朱荣一样有匡扶天下的大志,俩人一拍即合,准备合伙干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业。所以,这次见面后没多久元天穆就以别将的身份正式来到秀容。

就在北征劳而无功的时候,官军营中又发生了开府长史祖莹虚报战功贪墨军用物资的事,这件事给了元渊一个扳倒李崇的机会。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元渊没有错。

元渊也是大魏朝廷少有的明白人,对北镇动乱的根源很有研究,他非常认同魏兰根的观点,于是上了一道史上著名的奏折,提出要彻底解决六镇问题首先就得改镇为州满足六镇人的政治诉求,同时顺便把祖莹的事捅到了洛阳。

按照元渊的建议大魏朝亡羊补牢,还有挽回的余地。

没过多久,圣旨到,关于改镇为州的事只字未提,但对祖莹贪墨的事措辞严厉,并且下了处分决定,祖莹被开除公职,李崇免职回家,由元渊全面负责北边的战事。

元渊这一状收获不少,如今大权在握,接下来该大显身手平定叛乱了。

元渊高兴了没两天,坏消息再次传来,东西高车的部族武装也反了。

曾经的怀朔军主高车部落酋长斛律敦投降了破六韩拔陵,破六韩拔陵一高兴,斛律敦也封王了。

斛律敦有三大绝活,一是听力嗅觉异于常人,把耳朵贴在地上就能分辨出战马的远近,二是跟阿宝一样有一副好嗓子,歌声高亢悠扬,擅长吟唱民族歌曲《敕勒歌》,高车又称为敕勒、铁勒,只是翻译不同;三是骑射本领非凡,当初以军主身份随杨钧护送阿那瑰回家,他的箭术曾经征服了同样善骑射的柔然王子。

高车人骁勇善战,往年打仗的时候大魏正规军喜欢用高车人当突骑打先锋。

所以,高车人的叛变对北魏政府打击很大,到了这个时候,政府幕僚们算是见到棺材该落泪了,他们开始认真审视元渊的报告,把它当做了救命良方,宣布改镇为州,置朔州于怀朔镇,改原朔州为云州,改高平镇为原州、薄骨律镇为灵州等。

镇民们除了充军发配的劳改犯外一律改为编户百姓,解放了,准奴隶们!

但是,现在六镇到处都在打仗,朝廷的恩泽已经无法传到镇民手里,改镇为州并没有改变北镇的混乱局面。

换言之,新政策出台晚了!
楼主:大树将军2006  时间:2012-07-26 09:12:15
11、光复武川

真正铁了心跟破六韩拔陵闹的基本是普通镇民,他们的日子一直很艰难,朝廷把他们作为弃儿处理,镇里的将军们把他们当做奴隶,所以按照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的社会公理,他们理当造反。

不愿意造反的有两类人,其一是六镇的中上层军官们,据史书记载六镇军官曾经恶性膨胀,仅怀朔一个镇就有将军八百多人,后来虽几经压缩仍然数量不菲,这些人属于既得利益者,所以一般不会跟着闹,当然也有例外,比如曾经的怀朔镇将葛荣就是这样一棵随大流的墙头草。

贺拔度拔父子就是军官的典型代表,他们的心一直站在政府一边,与其说保卫大魏江山,倒不如说他们在维护自己的利益。

其二就是六镇的豪族们,他们位列军籍属于国家预备役,虽然不在军中但与军中有千丝万缕的关系,他们大多由于经营有方家境殷实,不缺吃不缺穿,所以他们没有造反的动机。

宇文肱一家就属于这种情况。

总之,北镇豪族大多是被动卷入战争的。

所以,贺拔度拔、宇文肱从内心深处来说是不屑于跟叛军同流合污的。
怀朔陷落了,贺拔父子投降了,但他们绝非真心投降,投降不过权宜之计。他们一直在寻找一个翻盘的机会,叛军主帅卫可孤的大度帮助了他们。

秩序是社会保持稳定的基础,没有秩序只能导致混乱,有萨达姆的伊拉克是独裁专制和不自由,没有萨达姆的伊拉克连国人的基本生命权都不能保障,这样的政权如何能天长地久?革命的目的就是掌握重建秩序的权力,导致混乱的革命是失败的革命。

卫可孤费时费力攻下武川、怀朔,不是想把两镇变作无人区,而是要让两镇人们成为“真王”政权的子民,为“真王”政权服务。

任何一个地方的稳定离不开当地大族的支持,所以拉拢大族势力取得社会中坚力量的支持是政府重建秩序的基础。

为了这个原因,卫可孤决定让贺拔父子回武川参与重建活动,你们曾经让我损兵折将,但我不计前嫌,相信你们一定会感恩戴德的。这是卫可孤的想法,他对贺拔父子寄予了厚望。

但是,卫可孤的如意算盘落空了,贺拔父子回到武川后,他们没有如卫可孤所愿帮助义军稳定局势,相反,他们借机秘密联络武川的各大豪族,预谋驱除叛军光复武川。

贺拔度拔取得了宇文、独孤等家族的支持,暗地里组织起一支义勇军,然后瞅准机会突然发难,出其不意地干掉了卫可孤。

武川的贵族豪杰们基本都参加了这次军事冒险行动,据史书记载参加行动的知名人士有贺拔父子四人、宇文父子五人、独孤如愿、舆珍、念贤、乙弗库根、尉迟真檀等。

这次联盟对以后各位的发展意义重大,曾经一起流过血的是什么?是战友,战友为什么比同学更容易贴心,因为一起流过血经历过生死考验。

然而,光复计划虽然取得了阶段性胜利,武川豪族们还是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毕竟,卫可孤还是有实力的,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牺牲在所难免。

混战中,宇文肱失去了自己的长子宇文颢。

原来,在双方交手的时候,宇文肱的战马突然前蹄跪倒把老头掀翻在地,那时叛军一下围了上来,眼看老头性命不保,关键时刻,宇文颢率领数骑直冲过来,格杀数十人后将叛军骇退,将父亲救出。

宇文肱上马逃走,为了掩护父亲撤退,宇文颢亲自断后,很快卫可孤大军追来,宇文颢深陷重围,最终死于乱军之中。

虽然代价不小,但不管怎么说,武川又重新回到了大魏朝的怀抱。

贺拔度拔令贺拔胜立即将光复武川的消息飞报云州,毕竟,敌人人多势众,卫可孤部虽然暂时溃散,保不住还会卷土重来。自己手里这点人,搞个突然袭击或可得手,要真刀实枪与敌人对抗守城,还真没有胜算。

只有朝廷大军赶快接手武川防务,武川才有保住的可能。

贺拔胜领命前行。
楼主:大树将军2006  时间:2012-07-26 18:30:13
12、战五原

然而,贺拔胜前脚刚走,武川豪族联军便迎来了一场生死大战。

破六韩拔陵派高车部族武装增援武川。

在同骁勇善战的高车战士的恶战中,联军遭遇惨败,武川豪杰死的死、伤的伤、逃的逃,老将贺拔度拔英勇战死,贺拔允、贺拔岳突围而出奔云中寻贺拔胜,宇文肱带家人、亲戚和部曲向中山方向逃亡。
武川再次陷落。

消息传到云州,贺拔胜心急如焚,但理智告诉他大势已去,回去已经无济于事。

云州刺史费穆一向佩服贺拔胜的胆略和勇猛,在北部战场,贺拔胜在叛军重围中进进出出如入无人之境的故事广为传诵,贺拔胜已经成了北镇人民心中的战神。

随着北镇的逐个失陷,云州的压力越来越大,费穆知道自己同叛军终有一战,如果贺拔胜肯助自己一臂之力那是最好不过了。

于是,费穆劝贺拔胜暂时留在云州,没着没落的贺拔胜想想自己目前的确没有更好的选择,便决定先留下再作打算。

自武川突围而出的贺拔允、贺拔岳兄弟这时候也辗转来到云中,兄弟们相聚,念及死于乱军的父亲,三人抱头痛哭,他们化悲痛为力量,擦干眼泪加入云州官军,做起了为父亲报仇的准备。

然而,贺拔三兄弟在云州呆了没几天,大魏北征军总司令广阳王元渊派来特使请贺拔胜即刻驰赴五原,贺拔胜慨然允诺。费穆虽然满心不乐意,但总司令的话他一样不得不听,不敢不听。

原来,广阳王元渊同破六韩拔陵打得很不顺利,北征大军被迫退守五原城,破六韩拔陵将城池团团围住,双方展开了拉锯战。

元渊也听到了贺拔胜的传奇故事,所以当他听说贺拔胜滞留云州的时候,便派人前往,请贺拔胜到五原城助战。

贺拔兄弟被任命为元渊帐下军主,他们没有辜负大家的期望,一到五原便给了敌人一个下马威。

五原战事一直处于胶着状态,叛军军主动进攻,官军拼死防守,大家都习惯了这种模式。现在英雄贺拔胜来了,是到了改变这种局面的时候了,贺拔胜向元渊请缨出战。

元渊也想亲眼目睹北镇军神的传奇,便拨给他二百名精骑去冲阵。

贺拔胜率领这二百人开东城门突然杀出,围城叛军一点思想准备也没有,贺拔胜往来冲杀,杀死二百余人,算是出去一个赚一个,然后从容退回城内。

叛军受此打击,拔营后退数十里。

元渊大喜,当即率领大军出五原向朔州方向推进,贺拔胜也由军主升为统军,元渊还上报朝廷加封贺拔胜为伏波将军,箭射卫可孤的贺拔岳为强弩将军。

但是,叛军人多势众,元渊大军每推进一步都异常艰难。

北部州镇大部分陷落,仅剩的几座城池也被叛军分割开来,云州尚在坚持,不过也有好消息,追随高车人造反并被封王的斛律敦重新回到了大魏阵营,原来斛律敦投降破六韩拔陵后才发现跟着这位真王天子混没前途,便当机立断弃暗投明,就近向云州投降。

费穆很高兴,将喜讯飞马向洛阳政府报告。

朝廷也很高兴,北边乱成了一锅粥,只听见政府军失利的消息和各处的驻军叛变的消息,叛军投降还是头一遭。

洛阳的使者很快就到了,以斛律敦为第二领民酋长,为什么是第二,因为斛律敦的父亲本是第一领民酋长,按例应当由其兄长斛律平袭爵。

斛律平很早就在政府军任职襄威将军,在随大将军尉宾北讨的时候陷落在贼中,后来走脱到云州投奔了老弟,回来了就好,朝廷升其为龙骧将军。

除了高车部族,另一支鲜卑部族在将军厍狄干的带领下也投奔了费穆,善无人厍狄干为人耿直少言,武艺高强,正光初因功授将军宿卫宫廷,还享受到雁臣的待遇。雁臣是北魏朝廷对北方部族首领的一种待遇,虽然他们位列政府正规编制,但他们夏天可以离岗回北方老家避暑休假,冬天到京城当班。

费穆独守孤城几个月,内无粮草,外无援兵,考虑到元渊也靠不住,最后不得已放弃云中,带着厍狄干到秀容川避难去了。

斛律敦带着部族也开始缓慢南下,对于这支上万人的部族武装,倒也没有人敢随便挑衅,斛律敦部众驻扎在黄瓜堆一带。

秀容契胡大首领尔朱荣和费穆早在李崇讨伐阿那瑰的时候就有交往,现在老朋友见面自然格外高兴,费穆留了下来。不久,费穆给朝廷递上了请罪报告,都这个时候了,朝廷正是用人之际,也顾不上问罪,让他速速到洛阳担任左卫将军,费穆能在北镇坚持这么久本身就不容易。

费穆走了,但厍狄干在秀容留了下来,加入了尔朱荣组建的新军。

然而世事难料,费穆弃城逃跑后没有多久,元渊的北伐军便有了重大突破,从战略坚守阶段转为战略进攻阶段,惊天大逆转的原因除了贺拔兄弟的加盟,更得力于军中一个叫于谨的参军。

一个未来叱咤风云的猛人就此闪亮登场。
楼主:大树将军2006  时间:2012-07-26 18:47:41
八大柱国开始露面了
楼主:大树将军2006  时间:2012-07-27 20:35:48
13、于谨出世

于谨本姓勿忸于氏,鲜卑八大贵姓之一。

北魏献帝拓跋邻国人为七部,让自己的兄弟们各自统领一部,即纥骨氏、普氏、长孙氏、 、达奚氏、 伊娄氏、丘敦氏、侯氏。又命叔父之胤为乙旃氏、 疏属曰车焜氏,加上帝室拓跋氏为皇族十姓。国家丧葬祠礼非十姓不能参与,十姓同源,所以不能通婚。

到了孝文朝,汉化改制建立门阀制度,以穆(丘穆陵)、陆(步六孤)、贺(贺兰)、刘(独孤)、楼(贺楼)、于(勿忸于)、嵇(纥奚)、尉(尉迟)八姓功勋卓著,位极王公,令其与中原四大姓等同,列为高门,充官上品。这就是勋臣八姓的由来。

说起来,十姓源自出身,八姓都是靠自己挣来的。皇族优先同八姓通婚,八姓与皇族世代皆为姻亲,荣辱与共,同气连枝。

于家的发迹可追溯到黑槊公勿忸于栗磾,魏宋南北大战时,勿忸于栗磾武艺高强,勇冠三军,能左右弛射,又好持一杆黑漆大槊冲杀,被气吞万里如虎的战神刘裕尊称为“黑槊公”,北魏明元帝干脆授予其黑槊将军的封号。
勿忸于栗磾随道武帝拓跋珪征战有功,成为北魏朝重臣,勿忸于一族自此强盛起来,成为北朝望族,孝文帝太和改制改姓为于,列为仅次于皇族的勋臣八姓之一。

于家世代在北魏朝做大官,一门之中出过一个皇后,四个奉赠的公爵,三个领军将军,二个尚书令,三个开国公。六镇大起义的导火索怀荒镇将于景也是这个家庭的一分子,不过他的辈分比于谨整整高出了三辈。

于谨,字思敬,小名巨引,为人深沉有识量,打小就跟其他鲜卑贵族子弟不同,那时候大家都钟情于骑马射箭,而巨引除了骑马射箭外更喜欢抱着一本书反复琢磨,这本书的名字叫《孙子兵法》。

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由于倾慕中原文化,来了个彻底汉化,不但把官方语言定为汉语,还让鲜卑人改汉姓穿汉服,仿照魏晋门阀制度厘定士族,把“上品无寒门”这套腐朽没落的制度当作了宝贝。

但是,征服者的利益是需要保证的,因此,被后世人称为“虏姓”的鲜卑贵族成为同中原士族平等甚至更高的门阀。

所以,像于谨这样出身高门的贵族子弟,到了一定的年龄凭着高贵出身就可以到政府部门谋一个高级职位,但于谨这人却怪,一直不愿意出来做官。
面对大家好奇的眼光,于谨一开口把大家吓一跳:州郡这样操心劳累的职务我不喜欢,台鼎的位子要等将来。
言外之意,朝中宰相位子等着我将来去坐,说好听点这就叫少有大志,说不好听就是初生牛犊不怕虎不知道天高地厚。

转眼于谨到了而立之年,按照伟大的教育家孔夫子老先生的划分,男子在这个岁数就应该建立家庭,事业有成了,但于谨的仕途却还没有开始。
经过时间老人的打磨,现在的于谨已经不再年轻气盛目空一切,他准备谋一份差事踏踏实实地过日子。不然,就这么混下去,到五十也混不到台鼎啊。
当官不光要有本事有机遇,升迁还要靠积累的资历,这个是要靠时间来慢慢磨的。

机会来了。

公元523年,大魏朝扶持的柔然可汗阿那瑰背叛犯边,尚书令李崇奉命北伐,大行台仆射元纂随军出征。

元纂素闻于谨的大名,于是请他出任铠曹参军事,负责军队的后勤装备工作。

那一仗,王师劳而无功,因为柔然人打得是游击战,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跑,所以当得到大魏大举北伐的消息后,柔然人选择了战略性撤退,带着部属赶着牛羊向北部大草原纵深逃窜。

李崇的大部队基本没有跟敌人正面交锋,但是于谨的两千骑兵却一直追到郁对原,前后跟柔然人打了十七仗,斩获不少。

其间于谨还遇到一次险情。

在他奉命带数百骑侦察敌情的时候,与归附柔然的高车叛军数千骑兵不期而遇,于谨知道不好,打吧,众寡悬殊必无胜算,逃吧,敌人一定紧追不舍,能不能逃得掉是个问题。

于谨的兵书没有白读,危急时刻他命令自己的骑兵分散开藏在树林中间,又派人到半山上挥舞军旗,造成指挥千军万马的假象。

要一般有脑子的敌人看到这个架势也就算了,毕竟中了敌人的埋伏不是闹着玩的。

然而,高车人没有这个头脑。

高车人大抵骁勇善战,根本不知道害怕是什么,所以他们虽然怀疑有伏兵,但却毫不理会,继续向前进攻。

无奈之下,于谨命两名手下骑自己常骑的一紫一黄两匹战马突然冲了出去,高车人认得主将坐骑,抓一个将军和一个士兵意义当然不同,所以争先恐后地追了上去。

等高车人前脚刚过去,于谨立即率队从后面冲了上去,高车骑兵来不及回马组织防守,队伍一下被冲散,于谨从容撤退。

就此,于谨一战成名,战后因功被朝廷封为积射将军。

北魏是原始游牧部落入主中原建立的政权,原来的官号很幼稚,到了孝文帝改制,又采取全盘汉化的方针,设立九品官阶,每品分正从,自正四品以下每品分上下两阶共有正从九品三十阶。

于谨的积射将军为从六品,贺拔岳的强弩将军为第七品。

此时的于谨名望和官职跟贺拔兄弟在伯仲之间。

所以,此次元渊随李崇北征时特地请于谨同行,让他担任主管军法的长流参军,元渊很佩服于谨的智谋,所有军事行动都要听听他的意见,还让自己的儿子佛陀拜于谨为师。

于谨没有辜负元渊的期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