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楚经纬 ——历史如何由秦走到汉

字数:22779访问原帖 评论数:8条评论 TXT下载

发表时间:2022-04-17 16:07:06 更新时间:2022-09-08 07:16:41

楼主:九公茶坊  时间:2022-04-17 08:07:06
秦楚经纬
——历史如何由秦走到汉
菜九段著
作者简介:菜九段,医学学士(安徽中医学院1983)医学硕士(皖南医学院1988)编辑(江苏古籍出版社、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学术顾问(肾泰网、南京大哉文化)写作者。著有《混沌外的乡愁》《简明成语词典》《汉语歇后语小词典》《谚语小词典》《古史杂识》(2005初版,2020增补)《新编歇后语大全》《历史的侧影——透视重大历史的关节点》《拷古笔记——淮阴侯韩信历史真相大揭秘》《菜九段集2017卷》《刘邦解码》(《走进汉高祖》之二)《国医大师李济仁-----桃李文荟2019》《屠刀集》《屠刀续集》《肾学经纬------胡剑北形体医理学学习笔记》《高祖本纪汇注》(与田秉锷合著)《秦楚经纬》《秦楚江湖》。另有待出版的《八卦楚汉》《菜九段文案速递》《远去的菜鸟》(菜九段生平文字线索,基本上包含《师友集》《菜九段序跋集》内容)《秦楚数据的挖掘与清洗》《菜子江湖——菜九段自选集》《秦楚纲鉴》(与田秉锷合著)等。


为老爸代言——序菜九段《秦楚经纬》

周骋师兄已出版了好几本历史研究专著,现在新作《秦楚经纬》又将印行,我先表示祝贺。
周师兄是我父亲李济仁教授的第八个硕士研究生,毕业后没有从事临床与科研,而是去了出版社。老爸很开明,无论子女、学生作出什么样的职业选择,他都不会明确反对,他充分信任各人的选择。
转行后的周师兄很努力,在写作与历史研究上下了不少气力,每当有作品出版,都会送给老爸。所以老爸老妈都很喜欢他。2009年,周师兄为爸妈行医六十周年写的纪念文章《李老与我的师生缘》《李济仁先生传略》在医学界也有不小的反响。为纪念老爸荣膺国医大师称号十周年,周师兄印制了《国医大师李济仁——桃李文荟2019》,也颇受好评。
虽然周师兄转行了,但只要有重要的好事都会想到老师,大概是2006年的时候,他组织出版《四库全书系列伤寒类医著集成》,请老爸当学术顾问,请我哥当总主编,让我也承担部分点校工作。我们兄妹以工作忙为由推托再三,让老爸狠狠地训了一下,张仲景是不得了的人物,你们有什么事比这个事更重要。

五年前,周师兄专程来我家向老爸讲解他的《秦末战事汇报提纲》,我很少关心周师兄的研究,索然无味陪听,但老爸很有兴趣。看他们师徒两个很开心的样子,我也受到感染。如今根据这个汇报提纲写成的《秦楚经纬》就要出版了,而肯定很感兴趣的老爸却于两个月前病故了,他再也看不到周师兄的新作了,真令人悲痛不已。
周师兄请我写序,实际上是让我为老爸代言。如果老爸在世,这个序一定是老爸来写。
老爸对周师兄的秦楚研究印象深刻。2019年,我陪老爸到无锡学术交流,主办方派专车送老爸去沛县看汉高祖的歌风台,快到的时候老爸突然说,要是小周在就好了,这一段历史,菜九段最熟。我把老爸的遗憾短信发给师兄,他随即打来电话说,汉高祖事迹很多,只要记住他与项羽都是百年不遇的军事天才就好了。他们两个从来没有学过军事,但从来没有打过败仗,他们只是相互打败,其他人休想胜他们一场。就象一个没有学过医的人,你往他手里塞一把手术刀,他就能从头开到脚,绝对没有任何问题,这就是刘邦、项羽的天才之处。周师兄的这个观点也写进他的新著,被当作天下反秦成功的人才因素。我看到附在书里的《秦末战事汇报提纲》,脑海中就浮现出五年前老爸听周师兄汇报的画面,眼泪就忍不住流了出来。
周师兄一直在做自己喜欢的事,一直保持着高昂的热情与专注,老爸在天有灵,一定会为周师兄的进步感到欣慰,也一定会为《秦楚经纬》的印行感到高兴。老爸一定会说,你们跟我学习,也不一定非要会看病。做好自己喜欢的事,不是也很好吗?

老爸,你觉得我这样讲,对,还是不对呢?

李艳
2021年5月于国医大师工作室


从秦末战事汇报提纲说开去(秦楚经纬代前言)

2015年,菜子过境芜湖探望恩师国医大师李济仁教授。李老饶有兴味地问起菜子的秦末战事研究,菜子讲了个半半拉拉就告退,李老非常失望,真是恋恋不舍。菜子也因此内疚了很长时间。直到前不久(2016年10月¬),才将这段研究稍作整理,专程去向李老汇报,让李老再开心了一下。这个汇报就是以重塑楚汉历史为目的的秦末战事汇报提纲。向李老汇报后,将此提纲在好友中传播了一下,收到若干惊呼,以为颠覆了现有认知。其实提纲中列出的所谓成果都已陆陆续续刊布过,只是一旦集中在一起,还是有骇人听闻、炫人耳目之效。正好鸡年(2017)正月初一菜子突然心肌梗塞差点挂掉,觉得人生无常,以尽可能少留遗憾为妥,所以要尽量把人生的心得整理出来。而菜子的所谓心得多体现在历史考据方面,体现在由秦走到汉的历史阶段。这段历史菜子用力较多,质疑了太多的历史记载,如果有所谓历史研究贡献的话,也基本上集中在这一块。换言之,对秦末战事的认知理解算是菜子的强项,菜子不作为,怎么可以呢?所以决定以原有汇报提纲为基础,尽快将对秦末战事的理解熔铸成篇,以便从整体上校正对这一段历史的错误认知。提纲见附录。
秦末战事正好涵盖了由秦走到汉这段历史,这个历史在司马迁那里有个固定区划,并为此作了个月表,即《秦楚之际月表》。秦楚之际在历史上是个非常特殊的时期,秦未亡,楚已兴,而且楚兴之后,天下之权即在楚不在秦。二十多年前,菜子很偶然地接触到这一时期的历史,因很偶然地发现了几个前人没有触摸到的问题,便来了劲,加大了专注。1996年起,在田秉锷先生的引导鼓励下,菜子下大气力探索这个历史,发现的问题越来越多,多到难以置信。于是难免怀疑是否自己弄错了,怎么如此多的问题前人居然没有发现(当时及日后对菜子不以为然者也是这样说的)。经反复研究,觉得自己可能真的没有弄错,所以菜子的那些私得还真的可以算作成果呢。
菜子在起劲搞历史考据时,常常会听到这样的说法,即在新的出土文物发现之前,不宜否定现行记载。在菜子看来,这样的说法有太多懒汉成色。菜子完全就在人们都用烂了的老材料中,发现了很多对不上茬的历史记载。只要对不上茬,就肯定有问题,有问题就应该查处,看看问题出在什么地方,菜子常常用现有记载就有所解决,且为数不少。如果用现有记载可以解决,为什么要期待新的出土文物?何况出土文物也不是万能的,对历史事件的记载又哪能勾勒到纤毫毕现?
都是用现有资料在解读历史,难道菜子能翻出什么新花样?没想到,还真能。简言之,通过仔细研读史料,就会发现,无论是陈胜、楚怀王,还是刘邦、项羽,还是张良、韩信,都与人们固有认识中的陈胜、楚怀王、刘邦、项羽、张良、韩信出入不小。正因为如此,菜子才需要搭上老命,把这一段的历史细读呈现给读者。
秦末战事的现行记录或者现行记忆错误甚多,扭曲严重。造成如此严重错误记录的原因,菜子在汇报提纲中大致归纳了四个——一是项羽方面的记录完全没有,只能通过汉军的动态推测楚军的动向,而汉对自己失败的记录基本很少。二是刘邦的战略伙伴吕泽因汉大臣剿灭吕氏集团而遭到彻底清除,与吕氏有关的记录被删除或功劳加到别人头上。而菜子正是发现了吕氏的存在,而且应该是巨大存在,断定但凡不能反映这个巨大存在的历史记录,肯定是严重失真的。三是陈豨因反叛被削去功劳。四是韩信记录明显水分过大,并且韩信的历史之假,是整个楚汉战争记录之假的重要因素。与韩信之假相关联的,有郦生记录之假、张良记录之假与黥布之假。由此可见,项羽以外的三个原因全是汉内部的相互关联性原因,真是盘根错节,很难理出头绪。关键在于这些虚假的史料都流传了下来,深入人心,严重影响后世的判断。所以菜子解读的重心就是要做剥离一点澄清一点的工作,尽己所能恢复历史真实。
即使菜子对此阶段的边边角角十分熟悉,要在错记丛生的条件下既能讲清楚,又不能太罗嗦,还是有不小的难度。因史料中缺少汉方以外的资料,所以叙述时很多分析需要从汉方资料中推导,这个先天不足是没有办法克服的。因为假史太多,所以解读时免不了要花时间用篇幅校正人们牢不可破的错误记忆,这样势必会影响叙述的整体性,又是一个无可奈何的事。过程中还要时刻盘算权衡,假史清理到什么程度,证伪到什么程度,发挥到什么程度,诸如此类的事情。这大大超出菜子的能力,难免会顾此失彼狼狈迭出,这又是一个避免不了的事。还有一个尴尬就是,菜子明明知道某些史料出于上述某种原因完全不可信,也还是要用这样明显有偏向有问题的史料来推导当年的历史,好象舍此之外别无他途。尽管如此,菜子仍然要勉力前行。好在司马迁留下了大量的基本资料,也由于多年的努力,大致能辨认出有问题史料,并知道它们是怎么造成的,有哪些史料需要慎重对待,有哪些史料不能信以为真,有哪些史料根本要否定掉。正因为有这样的基本认知,所以还是有条件得出与事实最大限度接近的推断。或者即使得不到正确的解答,也能很有把握地将类似情况作为问题提出来,以便读者判断其能否接受。大家不妨看看,菜子的解读与以往的解读有什么不同,尤其是对历史事件的确认与评判有什么不同。
作者
2017.2于锁金村
刊于《菜九段集2017卷》24页
接排空三行
秦末战事汇报提纲

●没有陈胜,反秦这把火根本烧不起来。●秦二世少子说是天才发明。●陈胜不是农民,是旧楚军人。●陈胜之起是天亡秦的先兆。九百人未散是一支可观的力量。
●没有章邯,秦王朝就提前谢幕。●章邯兴起,胜负的天平倒向了秦。
●没有楚怀王,反秦势力即刻式微。●楚怀王的战略分工英明正确。●没有刘项,就没有反秦的胜利。●刘项是秦的天然克星,也是不世出的天才。●刘邦的战略任务构成复杂,居功至伟。●钜鹿一战,秦之覆灭不可逆转。●秦军的王离地位高于章邯但是能力不及。●刘邦的壮大关键在于取得陈留积粟。●项氏武装集团的崛起改变了秦楚对抗格局。●刘邦的胜利丝毫没有占便宜成分。
●刘邦的失策及其损失。项羽对刘邦的防范与封堵。●韩信没有拜大将,也没有萧何月下追韩信。●刘邦定三秦的侥幸成分。●刘邦最初的击楚只是为了讨公道。但那个分配方案是他自己认可的,所以理不直气不壮,需要拉拢与其心态相同的诸侯抱团出战。●义帝之死让反楚的旗号与内容发生了变化,但妙不可言的是反楚阵营的结构没有变化。
●项羽全力击齐是旧有怨恨与新矛盾的总清算,这就让汉阵营钻了空子。●项羽以下的楚将都抵挡不了刘邦。●项羽收复彭城是天才式的行动。●汉在彭城受到打击的主要是首脑机关,但造成联盟的解体。●赵见汉败彭城开始对汉进攻掠地。●刘邦迅速稳住阵脚,彭城惨败成了清算异己的重要转机。
●刘邦先放过赵,打击其他地方武装。●刘邦在下一盘很大的棋——一举平定魏赵代。目标赵代,魏是纯粹的受害者。●韩信的目标是抄赵后路,灭魏只是顺便的事,只是理由不正当。●韩信击赵是乘虚而入,没有遇到赵军主力,更没有背水一战。●赵军主力已经在汉之河内及赵之邯郸一线与汉激战,汉军主帅就是刘邦。●楚汉在赵地的会战被湮没。楚曾在朝歌邯郸两处得手,旋即被汉夺回。
●楚汉荥阳相持是楚汉战争的主战场。●谁也对付不了项羽,只能刘邦与其死磕。●如果不是刘邦缠住项羽,各路汉军都可能被迅即摧毁。反过来也是一样,刘邦到哪里项羽也会追到哪里。●楚汉战争的缺项太多。●刘邦与项羽的缠斗不止在荥阳一线。●汉军是四处开花,楚军就是项羽一个人四面出击。真正的以一人敌天下。
●楚汉相持荥阳时汉已占优势,能够抽调强大兵力击齐,但就是奈何不了项羽。实际上是项羽一个人在与汉集团对峙。●灭齐是汉的既定方针,郦生的使命并非说降,而是正常国际交流。●攻齐汉军远非韩信一路。韩信击齐不是偷袭,应该是强攻。●楚救齐的战场未必是潍水,龙且不是死于韩信之手。
●龙且之灭加速了楚的溃败。●刘邦假意和谈使家眷回归。●鸿沟之约是刘邦的烟幕弹。刘邦根本没有和谈的意愿,也不是受到怂恿才毁约的。●楚汉的最后决战是汉方预设了战场,一切在刘邦的谋划下进行。●垓下不是决战场所,只是项羽弃军逃跑之所。
秦末战事的现行记录或者现行记忆错误甚多,甚至扭曲。主要原因有四个,一是项羽方面的记录完全没有,只能通过汉军的动态推测楚军的动向,而汉对失败的记录基本很少。二是刘邦的战略伙伴吕泽因汉大臣剿灭吕氏集团而遭到彻底清除,与吕氏有关的记录被删除或功劳加到别人头上,比如消灭龙且就是吕氏武装的功劳。吕氏武装也是个庞大集团,并非刘邦的直接部下,而更象是合伙人,其官衔体系与刘邦都完全不同。最终明确标注为吕氏部下的有两个进入汉十八功臣,其中丁复的受封户数仅次于曹参、周勃,而远高于樊郦滕灌。吕泽集团的功劳可能部分渡让给韩信,比如击齐。更多的是湮灭了,混在刘邦集团里,比如定三秦之灭翟是吕氏武装之功;或者干脆不提,造成历史记录的缺失,比如最后会战前在南阳一带作战。三是陈豨因反叛被削去功劳。陈豨是资格比刘邦还要老的反秦武装,估计一开始加入到吕泽部,平定三秦时单独列出,参与了平定代与赵的战争,最后承担了汉之北方军事总责。陈豨的功劳后来归到韩信的功劳里了。四是韩信记录明显水分过大。韩信的功劳没有那么大,其战胜的对手都不是什么了不得的。韩信的历史之假,是整个楚汉战争记录之假的重要因素。围绕着韩信之假,有郦生记录之假与张良记录之假。黥布之假也是一个构成。
另外,张良也没有什么了不得的计谋。即使是最后的决战也不是张良怂恿的。(刊于《菜九段集2017卷》27页)
汇报提纲基于菜子的成名作而作(具体参考篇目见书末)*
*汇报提纲参考篇目后附上汇报提纲完成后的文案细目,亦可作为全书的参考篇目。


秦楚经纬目录
从秦末战事汇报提纲说开去(《秦楚经纬》代前言)
1.历史进入陈胜时代
2.起义还是兵变
3.大泽乡,天要亡秦之所
4.陈胜盯上秦二世了
5.看陈胜如何经略天下
6.因为章邯,秦王朝才没有提前谢幕
7.周文失败前后的天下大势
8.章邯兴起,秦差点重演荡平六国
9.项梁兴起,接力陈胜
10.章邯屡屡得手
11.楚怀王这粒闲子猛然发威
12.壮哉楚怀王,一身都是胆
13.楚怀王的灭秦布局
14.楚怀王的本钱与胜算
15.满血出击,刘邦忠实执行楚怀王的战略部署
16.项羽也有了权柄
17.项羽主导欢乐进军
18.刘邦百战终灭秦
19.鸿门宴,历史的标志性事件
20.诸侯相王
21.项羽在诸侯相王上的得与失
22.东方先乱
23.刘邦反出汉中定三秦
24.汉王东征
25.项羽对刘邦的防范完全失效
26.汉败彭城激发了赵之野心
27.汉从沉重打击中迅速站稳脚跟
28.彭城惨败出现了让刘邦整合天下的前景
29.刘邦在关中部署征服魏赵代
30.灭魏是假途灭虢的翻版
31.三线进攻——汉对赵的立体绞杀战
32.汉赵战争南线是主力对决
33.陈馀没有死在背水战
34.汉赵战争总体回顾
35.楚汉荥阳相持不下
36.刘邦弃军,真败还是诈败
37.灭齐一役已显示出汉的巨大优势
38.攻齐的真实意图是攻占彭城
39.和谈只是欺骗手段
40.计划好的决战按计划展开
41.垓下突围与灵璧逃跑
42.楚汉决战简要回顾
43.秦楚时代简要回顾
碎片化考据的整体复原——《秦楚经纬》代后记
附:秦末战事汇报提纲前后功课



楼主:九公茶坊  时间:2022-04-22 13:03:09
正文
1.历史进入陈胜时代
孔夫子说过,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搞历史叙述,也存在正名问题。象由秦入汉这个历史时期之所以老是听到嘈杂之声,菜子以为就是正名问题没有解决。把由秦入汉这个历史时期定义为陈胜时代也是正名之举。这样的正名应该没有问题,因为整个历史的走向都是陈胜开创的。将陈胜定到如此高的历史地位,可不是菜子别出心裁的信口开河,这是史学巨擘司马迁给出历史定位。《秦楚之际月表》的一开头就是(二世元年七月)楚隐王陈涉起兵入秦。《太史公自序》又补充说:“桀纣失道而汤武作,周失其道而《春秋》作。秦失其政而陈涉发迹,诸侯作难,风起云蒸,卒亡秦族。天下之端,自涉发难。”看看,这个历史阶段就是陈胜开创的,当然是属于陈胜的时代。
可以比较一下秦始皇。秦始皇开创建立了大一统模式,而且一开创就是两千多年,但毕竟有父祖六世之余烈打底。陈胜一个普通下层民众,怎么也开创了,而且还是无凭无据地独创了?这就是陈胜的天才之处。一个普通民众又怎么天才了?看看,事情一到陈胜这里就显得特别多。而陈胜时代的最大特点是事多,此前司马迁记事都是年表,至此非得按月排列不可,而且即使月表也记不清楚。真是事多就乱。
怎么一到陈胜,事就特别多?其实不止是陈胜的事多,后人太多的想当然,把基本的历史搞乱了,又把事情搞得更多。有关陈胜史料的是是非非,菜子曾经下过一番功夫,下面择其要简单说一下。
先来看看司马迁的定位。陈胜为世家正好位于孔子之后,这么巧,孔子是圣人,陈胜也是。这个是,并非与孔子邻居而是,而是基于陈胜的历史作用。陈胜的历史作用绝非是官逼民反,而是开创了一个时代。能开创一个时代的人,当然是圣人。再细究起来,这个圣人也不是司马迁直接封的,是刘邦说的。刘邦的这个说法记载在其孙子淮南王刘安与门客的对话中。刘邦先于陈胜与秦决裂,但没敢挑头攻秦,而是选择了躲藏。有人看到秦的暴政造成的普遍民怨,鼓动刘邦起义,刘邦回答:“待之。圣人当起东南。”这个圣人就是陈胜,陈胜起义之大泽乡,正好就在刘邦躲藏的芒砀山东南方。所以,司马迁将陈胜列为世家,是在皮相上延续了汉政权对陈胜的尊奉而已,与什么进步的史学家无关。至于将陈胜列为时代的开创者,则不仅超越了汉政权对陈胜的尊奉,又非所谓的进步史学家可限。
2. 起义还是兵变
上面的段落可能已经让那个人们以为非常熟悉的陈胜开始陌生了。那么,我们对原以为大名鼎鼎、非常了解的陈胜,还真是所知甚少,而且连基本身份都会弄错。
进入陈胜时代,首先遇到的就是陈胜是什么人的问题。陈胜的基本资料本不应该成问题,但菜子以为,就是这个不成问题的资料,实际上很成问题。以往认为陈胜是贫苦农民,所以陈胜之起被定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但是经菜子考据,陈胜还真不是农民,至少起义之前的相当一段时间不是。不是农民是什么?是旧楚之败兵。而且不止陈胜是旧楚军人,连同起义的多数同伴也是有行伍资历的旧楚军人。所以陈胜的起义,也可以说是兵变。
菜子此言一出,估计狺狺之声一片。以往的研究认为,秦二世发闾左,就是征调贫苦阶层从事军事或劳役。陈胜的身份被打上闾左的印迹,非贫苦阶层而何。近期通过网络查找发现,有专家认为司马迁闾左之记,实际上来自《淮南子》,《淮南子》的这个记载在《史记》中也被记录在《淮南衡山列传》了。但除了《淮南子》之外,没有其他史料支持秦代存在贫富分居的居住规定。所以仅凭闾左而定陈胜的贫苦农民身份是靠不住的。当然,陈胜确实是底层农民,这有他与同伴佣耕垄上对话为证。只是那个身份距陈胜起兵过远了。
身份之外还有籍贯问题。现在通行将陈胜的籍贯确定为河南登封。这个定位错得太离谱了。简单辩论一下,陈胜是楚人,河南登封则从来没有属于过楚。所以河南登封必须排除出陈胜籍贯的选项。
司马迁记陈胜之起曰: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
这些内容基本上牵涉到了上述的籍贯身份,一追究就不是小问题。阳城在哪里?就是陈胜日后定都的陈,今天的河南淮阳(属周口),绝非河南登封。大泽乡在哪里?在陈以南的蕲,即今天的安徽宿州。渔阳在哪里?在今天的北京。把这三个地点联系起来应该是,楚人陈胜从淮阳以南的大泽乡,前往北京,不知要不要途经淮阳。適戍渔阳,这可是摆明了行伍身份,比闾左更说明问题。为屯长,更是成建制的行伍身份。所以陈胜这伙人是军人,相当于现在入伍还没有正式编入部队的新兵。怪事,淮阳人陈胜不从淮阳直接前往北京,反而要南下到大泽乡以南再北上,或者还要经淮阳而上北京。而且不止陈胜,他那个邻县老乡吴广居然也从比太康更南得多的大泽乡以南再北上。这是什么性质的问题?据司马迁的记载,陈胜部下那几个有名有姓的,都是陈胜家乡人或家乡附近的人。这些人就是日后陈胜的主要将领,他们是:吴广为阳夏(今河南太康)人,武臣为陈(今河南淮阳)人,周文为陈(淮阳)人,邓宗为汝阴(今安徽阜阳)人,葛婴为符离(今安徽宿州)人,房君蔡赐为上蔡人,邓说为阳城(淮阳)人,宋留为铚(今安徽宿州西南)人,伍徐为铚人,吕臣为新阳(今安徽太和)人。陈胜及其伙伴肯定不是南下旅游被秦政权抓差的,一定是在某个重大事件之后,成群结队南下了,至此被抓差了。这是个什么事件呢?查了一下,原来秦灭六国时,就在大泽乡这个地方打了灭楚的关键战役,战役结果是秦胜楚败。也正是在此战之后,楚之灭亡就不可避免了。以此为参照,就容易理解为什么陈胜这样大批的起事人员在距他们家乡南得多的地方开始北上。原来他们都是以旧楚军人的身份参加了决定楚国命运的最后一战,楚军的统帅就是陈胜日后打出旗号的项燕。战争失败后,陈胜及其同伴随楚之败兵溃散到了南边,并在南边安顿下来,最终又集体被征召北上。陈胜在这支征召队伍中任屯长,这应该是一个相当高的职阶,除了秦派遣的将官外,陈胜就是最高军衔者。在一大群行伍出身的人里面,如果没有一定的资历,估计不容易担任此职。作为职业军人,在行伍方面应该是专业性较强,如果一个纯粹外行,估计胜任不了这个职务,他人也不会服气。
尽管司马迁同样没能记下他们早先的楚卒身份,但不影响我们作出正确推断。对于为什么这些人都在比阳城以南的大泽乡还要南的多的地方被秦政权抓了差的最合理解释是,当年秦灭楚时,他们所在的部队战败,且战且退,最后溃散逃到南边,也就在南边安顿下来了,最后再一同被秦政权抓了差。那么,这是一支什么样的部队呢?应该是楚将项燕所部。楚将项燕最后被秦击破于蕲,即大泽乡所属之县,其部属溃散南逃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原来这些朝廷新兵居然是前敌国的老兵啊,难怪一起兵就身手不凡,动静特大啊。
分析至此,再说陈胜起义是兵变估计人们也不会太抵触。虽然兵变没有起义那样高大上,但推翻暴秦的效果则一。

楼主:九公茶坊  时间:2022-04-28 10:17:10
3.大泽乡,天要亡秦之所
陈胜为什么要起义或者兵变?按今人的理解,那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何况受压迫的人身临绝境,除了反抗好象无路可走。道理虽然对,但与事实不符。因为这个道理今人知道,古人也知道。秦始皇准备其家族一世二世乃至万世传下去,早就防范了因压迫而兴起的反抗。不防范如何能万世?在反抗者方面,反抗也不是这个情形下的首选。秦灭六国,哪个国没有反抗?在强大的秦军面前,屁用不顶。难怪在陈胜之前,秦楚之际的大批风云人物都选择了隐忍与躲藏。难道他们不想反?当然想。为什么不反?估计看不到反抗成功的前景,没有找到合适的反抗名头。而这个反抗理由,被陈胜找到了或者说创造出来了,而且是在大泽乡这个地点被找出来的。
菜子前不久(2016年11月)去过大泽乡起义遗址,是在安徽宿州下边的一个普通村落边的一个空旷地带,毫不起眼。就这样一个不起眼的村落蕴藏着一个天大的秘密——秦灭楚始于此,楚灭秦亦始于此。秦灭楚的关键战役就发生在安徽宿州,当年称蕲,十几年后,参与此役的旧楚军人陈胜又在安徽宿州的大泽乡打响了灭秦的第一枪。所以宋人王应麟在《困学纪闻》卷二十说:“秦之破楚也,王翦至蕲南,杀其将军项燕。楚之灭秦也,陈涉起于蕲大泽中。同此地也,出尔反尔,天道昭昭也。”天要亡秦,就会创造奇迹,这些旧楚军人集体行进到大泽乡这个地方,遇到大雨,走不了了,然后反抗情绪开始发酵,酿成冲天大火。

其实从秦灭六国算起,秦给天下造成的伤害巨大,天下对秦有天然的敌视。但是,真要与秦叫板,则没有人敢。为什么不敢?因为秦太强大了,根本看不到取胜的前景。在陈胜前面就与秦决裂的黥布、刘邦,对秦强烈不满的项梁、项羽、张良,胆子都足够大,也没敢跳出来向秦发动挑战。当时的局面可谓智勇俱困,看不到出路何在。但在大泽乡这个地方遇雨失期的陈胜,看到了事情的转机。大泽乡这个地方只是个媒介,将几个有利于起事的因素纽结到一起了。一个是旧地重游,二个是积久的怨气——天下苦秦久矣,三个是有足够的力量——九百人的团队没有解体,四个是陈胜找到了合适的理由——秦二世少子说,其中四是这几个关键点中的关键。
秦二世是否少子,远非陈胜这样远离秦政权核心的人所知,但不妨碍陈胜以此为由头煽动同伴起事。可以肯定,秦二世并非少子,所以陈胜提出的这个概念属于天才式创造——天才的创意加上前面的机缘巧合才能燃起冲天大火。



楼主:九公茶坊  时间:2022-05-02 08:02:25

4.陈胜盯上秦二世了
现在的历史叙述都沿用了陈胜的说法(秦二世为秦始皇少子),而我们要说的是,被陈胜盯上的秦二世,并非少子且有权继承大位。
关于秦二世非秦始皇少子事,菜子曾做《秦二世少子身份辨》,论之较详。现撮其要而言。
世人以秦二世为少子,可能是受其年龄之惑。史称其年龄有二处,一曰十二岁,一曰二十一岁。以秦始皇死时五十岁的年纪推算,其生秦二世的年纪分别为三十岁及三十九岁,很难设想,精力旺盛的秦始皇会在其后漫长的岁月里没有生出其他子嗣。何况秦二世葬秦始皇时,曾将未生育子嗣之人悉数陪葬,即表明有相当数量的生有子嗣者生存了下来,而其中应该有男性幼儿。而只要秦始皇三十九岁之后生育出男性子嗣,秦二世就不是所谓的少子。秦二世即位的年龄应该是二十岁,只有在这个年纪,才可以掌握朝廷大权。在秦二世死前,朝廷大权始终为其掌握。这样一来,又为秦始皇争取到了九年的生育时间,即秦二世生于秦始皇三十岁时,则秦二世为秦始皇少子的可能性就更不存在了。
但不是少子的秦二世是否就没有继承权呢,换言之,他的即位接任是合法还是非法呢?
菜子认为,现在流行的秦二世篡位记录,可能都是基于陈胜这个提法的配套创作。《史记》中那个著名的沙丘之谋,看起来严丝合缝,但其真实性甚为可疑。因为这种在密室里的策划,如果不是拿着笔和纸在一边记着,是很难这样生动传神的。既然司马迁没在一边看着听着,怎么会有这个记载流传下来呢?答案应该是:有人创造了这个传说,并使之广为流传。由于这个传说的核心是秦二世没有权利继承秦始皇的宝座,因此,菜子定此传说为陈胜及其部下制造出来的并非异想天开。其实秦二世的继承有其合理之处。让我们来考察一下,秦二世作为继承人的可能性如何。
《秦始皇本纪》记曰:“三十七年十月癸丑,始皇出游,……少子胡亥爱慕请从,上许之。”这是秦二世少子说的出处。秦始皇有二十多个儿子,但独独秦二世追随其东巡,就说明秦始皇对秦二世的信任。根据《蒙恬列传》,赵高言蒙毅曾经阻挠胡亥为太子,二世也以此为由给蒙毅定罪。这一事实表明,至少在秦始皇生前,有一度曾打算立胡亥为太子。秦始皇死后,秦二世将蒙毅下狱问罪,蒙毅自辩称:“以臣不知太子之能,则太子独从,周旋天下,去诸公子绝远,臣无所疑矣。夫先主之举用太子,数年之积也,臣乃何言之敢谏?何虑之敢谋?”按这番说辞,秦二世正式继位前的身份就是太子,这说明了什么?说明了蒙毅等人阻挠秦二世为太子的企图没有得逞。根据这个记载,秦二世被立为太子不仅有极大的可能性,而且更可能已经是既成事实。如果这样的话,历史公认的二世之立,能否定性为篡位就成了疑问。事实还表明,秦始皇偏偏选中的秦二世,并没有看走眼,秦二世还真是最能继承秦始皇遗志的最佳人选,其继位之后,在享乐之余干得最起劲的事就是,大肆修建秦始皇陵及继续将秦始皇的丰功伟绩刻在石头上传之久远,而这些都是深得秦始皇欢心的事。如果秦始皇还活着,他在享乐之余要做的,无非也就是这些事情。
当然,历史的记载也有不利于菜子推断的。如蒙恬制止扶苏自杀时说:“陛下居外,未立太子,使臣将三十万众守边,公子为监,此天下重任也。”(《李斯列传》)日后,汉儒叔孙通谏刘邦不得易太子时说:“秦以不早定扶苏,令赵高得以诈立胡亥,自使灭祀,此陛下所亲见。”叔孙通为秦始皇朝中的博士,刘邦也是历史的见证人,他们对当时的情况应该有所了解。但谁敢说他们的这些看法不是受到当时宣传影响的结果?毕竟传位这样的皇室核心机密非外人可知,即使叔孙通在朝中也不例外。因加速起义形势发展的需要,陈胜部在向秦攻击时应该是大张旗鼓地宣传二世少子说及其配套传说。因为宣传规模的浩大及持久,这些宣传可能会对人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而依中国人最不认真的特性,很可能会将这些宣传当作自己的发现,从而信以为真。刘邦部中有相当多的人原为陈胜旧部,到汉王朝建立后,此说当能延用下去。故后世只知道秦二世是秦始皇少子,且为阴谋篡位之人,根本不去考虑其既非秦始皇少子,而且可能还真是秦始皇选中的接班人呢。

因此,菜子以为,真实的历史可能是,秦二世的太子名份已定,只是没有传达到普通老百姓,但秦朝廷的上层人士是知道他具备这个资格的。所以秦始皇一死,他也就很顺利地继位了。
上述分析列出了秦二世有无继承权的不同说法,在这种情况下,秦二世有权继承的赢面可能还更大一些呢。但这其中的关关节节陈胜不知道,不可能知道,不想知道,也不需要知道。陈胜管不了这么多,只要给秦二世安个篡位的帽子有利于起义,那就给他安上吧。所以汉王朝的建立者,视陈胜为圣人,这比司马迁将陈胜与汤武孔子并列又要早得多。刘邦的孙子刘安与属下伍被讨论反叛时曾有论曰:
客谓高皇帝曰:“时可矣。”高皇帝曰:“待之,圣人当起东南。”间不一年,陈胜、吴广发矣。《淮南衡山列传》引伍被语。

这里的圣人指的就是陈胜。刘邦说这话时,他已同秦王朝决裂,其时间可能要早于陈胜两三年,但也仅仅是躲起来苟活而已。但躲起来的又岂止刘邦,勇悍如项羽,机变如张良,也都只能在秦始皇设的局里躲躲藏藏,真可谓极为形象地描述了智勇俱困的场景。可是陈胜这个败军之兵信手拈来个秦二世少子说,就破了这个局。能破这个局的人,当然是圣人了。
所以陈胜起兵打出的旗号诈称扶苏、项燕,把两个完全不同阵营的人撮合到一起,看起来很搞笑,实际上很见效,它可能会起到号召楚人、瓦解秦军的双重效果。效果好才是真的好,管他搞笑不搞笑呢。

需要格外强调一下,人们以为陈胜一行因为遇雨失期面临刑事处罚才选择了造反,这样的认识很不准确。因为反抗并非陈胜面对的最佳选项,在反抗与等死这两个摆明了的选择之外,还有更好的选择,就是逃跑。吴广在激怒秦军官时也用了这个名目,这表明逃跑是更可能发生的大概率事件,是当时的普遍选择。天下汹汹,人人不满,从当时管制下逃离,太常见了。当时太多的人作出了这样的选择,当局也没有太多的力量缉拿归案。所以后来的楚汉风云人物多有逃离的记录。项梁、张良都是受通缉,一藏匿就是多少年。黥布直接从关中的工地逃走,落草为寇,一直到陈胜起兵。彭越的情况与黥布差不多。刘邦的情况与陈胜就更接近了,刘邦为当地押送劳工去关中服役,还没走出多远,劳工就散去一大半,刘邦无法交差,也选择了逃跑,并安然无恙地躲了好些年。
刘邦的例子充分说明,与等死或反抗相比较,逃跑都更加安全,至少可以活得更久。这样重大的利益,我们后代不知道,当时人当事人可是清清楚楚,毫不含糊,所以吴广扬言逃亡以刺激秦军官。正因为这个前景非常现实,一下子就真正激怒了秦军官,也就点燃了起兵的导火索。所以人们以为如果陈胜不反,会死得很快,这样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可以肯定,如果陈胜选择了逃跑而不是直接挑战暴秦,肯定能活得更久。但陈胜之反绝非为了苟活,而是真正实践了其鼓动造反时的宣言——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所以逃跑这个可以活得更久的选择,陈胜根本不考虑。史料记载到的陈胜起兵,目标相当远大,气象恢弘,就是要彻底推翻秦王朝的暴政统治。这个判断,可以从陈胜日后的作战部署上看出来。

楼主:九公茶坊  时间:2022-06-09 09:49:46

5.看陈胜如何经略天下

陈胜起兵的地点在大泽乡,但并非大泽乡的官府所在地。菜子到实地看,只见一平坦的高台,高出周边一二米的样子,面积看起来也只有四五亩地。资料显示,有七八亩地,高出周边四五米。估计当年雨水很大,这块高地倒是个屯兵的有利选择。陈胜、吴广杀死秦军官后,就鼓动同伴造反。根据当地的地形,屯兵处当属荒郊野外,加上持续下雨,陈胜的九百同伴并没有走散,这也是天意所在。虽然九百人听起来数量不大,与庞大的秦帝国相比不值得一提。贾谊在《过秦论》中说,六国几十万之师都非秦人之敌,而陈胜的九百人竟然奏功。但陈胜的九百人在当时其实不是个小数字。所以古人说的天亡秦是有一定的道理的。明人张燧说:“秦灭六国,楚独无罪,诱怀王而幽囚以死,骨方未寒,王翦六十万人,风骤雨至,五湖七泽,势如破竹,陆终、熊绎之后,荡无孑遗,即于此时生二男子于东楚,曰陈胜、吴广,生二男子于西楚,曰刘季、项籍,奋臂大呼,四方响应,神都天阙,三月烟飞;七百年之基,拱手付焉。此四人者,盖从外取之。楚国之愤气所化也。孰谓天道聩聩耶!”(《千百年眼》卷四《天亡秦》)这里的东楚西楚,可能不确,但事实倒是存在的。就是陈胜及其同伙在举事前一直没散,也是一个天意,那个雨一直下,失期是铁定的了,而陈胜所部行伍出身者甚众,居然一个都没跑。如果陈胜没有九百人众,其下场恐怕也会如黥布一般,落草为寇了,就不可能撼动秦王朝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灭秦是上天的意志。

九百人在当时是一股不小的势力,尤其是这些人中以行伍出身占多数,就更不容小觑了。所以陈胜这股武装起兵之后攻打大泽乡,攻打蕲,真是泰山压顶,当者皆靡。估计当时为和平时期,当地并没有多少守备部队,所以陈胜武装轻易得手。攻下蕲,陈胜立即分兵,令葛婴率兵向东扫荡,自己率大队人马向陈进发。葛婴得手后立襄彊为王,得知陈胜立为楚王,便杀死襄彊,回报陈胜时被陈胜处死。陈,即陈胜故里阳城,曾为陈国国都及楚都,秦始皇分天下为三十六郡,陈亦为其一,故为军政重镇。陈胜拥众数万后,才对陈发起攻击,也是一击奏功。估计此时距其起兵时间很短,秦官方还没有知晓或没有充分评估陈胜所部的反抗性质与造成的危害性,加上和平时期没有作这方面的防范,这也是陈胜进兵非常顺利的原因。很快,陈胜起兵就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邻近地区的反抗纷纷而起,陈胜点燃的星星之火,终于成了燎原之势。司马迁数次描述了那个星火燎原的场面——当此时,楚兵数千人为聚者,不可胜数。当此之时,诸将之徇地者,不可胜数。

陈胜之起绝非是简单为活命而起事,目标很简单直接,就是要把暴秦推翻。所以陈胜攻占陈,建立了楚国名号之后,便指挥部将向秦发起全面攻击:



命吴广为假王,监诸将以西击荥阳。

令陈人武臣与张耳、陈馀徇赵地。

令汝阴人邓宗徇九江郡。

令魏人周巿北徇魏地。

周巿一路攻齐地受阻,因齐地自立田儋为齐王,拒周巿军。周市便立魏咎为魏王。

武臣一路至赵称王,又发展出韩广之燕。

秦统一前的六国格局很快重现,当时只有齐王田儋与陈胜部没有任何瓜葛,其余各王都是陈胜部分蘖出去的。而且这个模式延续到之后的相当时期。

吴广西向击秦受阻于洛阳,陈胜又安排周文(又作周章)西进攻函谷关,宋留攻武关。其中周文打进函谷关,差点就将秦王朝铲庄。只因秦朝一个非正规军事将领章邯挺身而出,挽救了秦王朝。



6.因为章邯,秦王朝才没有提前谢幕

从陈胜起兵到周文打进函谷关头尾只有三月,实际上可能不足两个月,《秦楚之际月表》记周文至戏而败的时间是秦二世元年九月。足见陈胜攻秦真可谓不遗余力,无保留进攻。在这样短的时间里,秦当局可能连神都没回过来,周文大军就兵临城下了。

据载,也有来自关东的动态汇报抵达秦朝,但喜欢听好消息的秦二世对这样的坏消息相当抵制,还处罚了报坏消息的人。秦二世一直到死都是这个脾胃,也叫无可奈何。这样一来,类似坏消息也就没有人敢报了,直到周文大军逼近咸阳,朝廷才知道大事不妙。好在当时朝中还有章邯这样能吏,让秦王朝渡过了这个危机。

因为天下太平了一段时间,关内是秦之统治核心地区,平时并没有太多的守备部队,而周文的部队号称百万,实际上几十万规模,且士气正盛,仓促间朝廷到哪里找到可以抵挡周文大军的秦军呢。章邯建议先用为秦始皇修陵及修宫殿的劳工临时组织抵抗力量。这大概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了。估计周文部因为进军过于顺利,有轻敌思想,居然被章邯临时拼凑的抵抗力量打败。开始并非惨败,只是进攻势头受阻。但在势如破竹惯了的进攻军方面,势头受阻即为大败。周文部并不因为受阻就退出函谷关,而是心有不甘,又在关内盘桓了一段时间。秦王朝得到喘息之机后,又调动大量正规军向周文的来犯军进行反攻。周文所部到底是以临时纠集为主,不是秦军的对手,最终大败出关,周文身死。注意,章邯反击取得最终胜利不是靠临时招集的劳工,而是关内各处汇集来的正规军。与秦正规军相比,各地义军不是对手,但如果没有章邯临时组织起抵抗,反秦武装就会即刻掀翻秦王朝。

据《陈涉世家》,“周文败走出关,止次曹阳二三月。章邯追败之,复走次渑池十余日。章邯击大破之。周文自刭。军遂不战”,周文与章邯的战斗到周文身死时间长达二三月,甚至更长,估计记载有误。至多首尾二月,实际甚至不足一个月,不得跨度三月。因周文九月落败,如果再有二三月就到了秦二世二年十二月了,那个时候陈胜也败了。于此期间章邯还要完成太多的作战任务,显然时间排不过来。




楼主:九公茶坊  时间:2022-07-29 13:26:40
7.周章失败前后的天下大势
章邯兴起之前,秦在整个关东的一多半地盘都沦陷于反秦武装。大概在周章打进函谷关前后,关外反秦武装的局面是以陈胜为首的楚占主导地位的百花齐放态势,即使有秦军据守的地盘,也都陷于反秦武装的包围之中。
当时的情况,陈胜所部应该是一股独大,但也没有控制全盘,就是与楚系关联甚大的部分,陈胜也是影响力大于控制力。还有很多没有严格归属的散在武装,他们在壮大之前,也乐见陈胜纳其入伙,对陈胜派遣的官员也能尊奉,但到了成气候之后,就不那么听话了,比如秦嘉这样的相对独立武装。其实不仅是秦嘉这样的,即使如从陈胜部分蘖出去的赵、魏、燕,也是取这样姿态,因为这样对他们自己有利,在反秦的主基调之下,赵、魏、燕也有自己的小九九——他们一边反秦,一边扩张巩固自己的地盘。至于与楚无关的最大一股的齐国,就更是自行其是了。这也难怪,新立各国既然立国了,就难免与周围发生摩擦。新立的赵燕、齐魏、魏与楚都有一些争斗。最出格的是赵之内部发生严重内斗,造成王位的更替。从记录上看,就在周章最终失败的当月,赵王武臣也被部将李良杀害,张耳、陈馀拥戴赵王歇,与李良形成相持不下的互攻,赵地陷入乱局。赵地的军政之乱,局面堪比整个时代之乱,简直没有办法理清。在章邯介入赵地之前,秦在赵地用力甚多,估计也是一个战略分工,赵地是由王离统领的边防军负责镇压,但效果不佳。王离地位显赫,但作战乏善可陈,赵地因李良袭武臣,处于非常动荡的乱局,就是这样,王离还没有取得压倒性的优势,这就非常说不过去了。

需要说一说刘邦、项羽的动态,这两个反秦后期的重要人物,在起兵之初不属于任何一国,真是怪事一桩。项羽叔侄在苏州一带起兵,起兵后也没有融入反秦大潮,始终在长江以南盘桓,甚不可解。特别是刘邦。刘邦起兵在陈胜之后,一开始小打小闹不成气候,直到秦二世元年九月攻打下沛县,才有了一定的规模,可以东征西讨了。按刘邦所在地,应该是楚国一脉,但史料中看不出刘邦与陈胜有什么关联。刘邦距陈胜特别近,在东征西讨的过程中,怎么没有一点要与陈胜拉上关系的意思。在陈胜覆灭前,支持过好些武装,对刘邦则没有任何支援。此现象应该是千古之谜了。
与项氏起兵之初局促一隅有所不同,刘邦一起兵就处在兵争激烈之地。刘邦在陈胜起兵的大背景下走出躲藏的芒砀山,向家乡丰沛进发。估计其老家丰是个不甚重要之地,刘邦占领丰之后并没有引进多少反响,因势力有限,刘邦也没有敢直接攻打沛。因当时的秦朝廷任命的沛令对朝廷的忠诚有所动摇,派员招刘邦来共商大计,刘邦才有机会夺取沛,势力得到壮大,然后直接对秦开战。而且一开战就挑了个大的,一举击败秦泗水守部,并斩了泗水守。这是整个反秦阶段被记录到的秦军阵亡最高将领,立功者是日后鸿门宴事件中的肇事者曹无伤。
需要指出的是,刘邦所部一开始就由两支构成,一支是刘邦自己拉起的队伍,另外一支是其姻亲吕泽拉起的武装,后者虽然有相当的独立性,但估计基本在刘邦的名号下活动,曹无伤就是吕泽所部的。这两支武装并非一直在一起活动,时常分开,但相距不远,需要联合作战时往往能聚在一起,比如斩泗水守的战斗就是联合作战。这两支武装在反秦战事中都得到壮大,而且都战功不小,最奇怪的是吕泽部始终没有分开单过的意思,这一点非常重要。吕泽部的构成非常有意思,王陵与刘邦有旧,但不甚服气刘邦挑头,就加入了吕泽部。估计有一些对刘邦不爽的人也加入到吕泽部。那么吕泽的人气也不低。吕泽部开始的征战范围大于刘邦,所以又收拢了陈豨部。陈豨起兵不晚于刘吕两家,估计是因为觉得刘吕才气更大,所以选择了归顺。陈豨有个可能的部下靳歙日后在秦末战事中作用巨大。刘吕两家的关系一言难尽,两家有什么默契,这个问题无解,菜子作《吕太后的婚前协议》对这个问题作了勉强解答,当然是以推测为主,能不能作数,也只有天知道。

8.章邯兴起,秦差点重演荡平六国
章邯原本就是个地方官员,其官职少府,按古书上的说法,就是个管财税的,没想到在军事一道上也非常厉害。可以说,整个秦朝的将军没有一个比得上章邯,章邯在朝中有点人才错配的味道。大概秦的战争人才过于丰厚了,所以章邯就是被长期闲置的一个军事人才。一直到秦王朝遇到灭顶之灾之际,章邯的潜能才得以发挥。章邯一冒头就峥嵘毕露,成为秦王朝最锐利的爪牙,让关外反秦武装吃足了苦头。
章邯临征集劳工击退周章,本身就是天才式的举动。经此一役,章邯取得了秦王朝的军事话语权。在朝廷方面重用章邯也很正常,既然初试得手,索性让你继续练下去。大概章邯因此就从一个税务官员正式变身军事将领,并主导对关外南线的反秦武装作战。好象军事分工有点类似日后的刘项,章邯的主要分工是黄河以南。黄河以北的作战,秦朝交给了王离。这与两人所处的地理位置有关。章邯在关中击退周章后,出函谷关攻击关外反秦武装,其作战线路与出兵线路正好在黄河以南。王离原本在上郡一带驻扎,因关外皆反,王离率边防军内调镇压,走的是井陉一线。这一线激起了李良之变。王离主要战赵,也没有记录到什么战功,记录最多的是章邯。
章邯就是与周章的缠斗持续时间最长。看来周章这一股势力是陈胜部的中坚,也是势力最大者。周章战败后,对三川久攻不下的吴广就成了章邯的打击对象。而在章邯来袭之前,吴广部发生了内閧。吴广部将田臧以吴广领导无方为名杀害吴广,陈胜无奈只好指派田臧接任吴广所部的统领,田臧委派李归守荥阳,自领精锐迎击章邯,旋即被章邯击败身死,章邯随即攻杀李归。这样一来,陈胜一脉的外围大股部队基本上都被章邯击破了。其余的邓说、伍徐根本阻挡不了章邯的进军。陈胜见部属作战不力,亲自出马,监督张贺迎击章邯,当然不是章邯之敌。陈胜兵败,退到汝阴下城父(今安徽蒙城),为其御者(管出行用车官员)庄贾杀害。至此,陈胜部的主体被秦朝扑灭。自击退周章到扑灭陈胜,前后跨度只有四月,实际上可能不足三月,章邯之凶悍高效可见一斑。但陈胜的余脉则源源不绝,仍然是陈胜时代的主导力量,对陈胜之法统之尊奉仍然是楚地的军政主线。所以司马迁最终总结曰:陈胜虽已死,其所置遣侯王将相,竟亡秦,由涉首事也。
陈胜之起至失败身死,前后只有半年时间。其兴其败都非常迅速,司马迁指出陈胜失败的原因是陈王故人失望离去,另外任用苛吏,使部下寒心。这固然是一个解释,但肯定不能解释全部。客观来看,陈胜之兴太快,狂风暴雨式的进攻,根本没有时间组织象样的机制,所以内部混乱是可以理解的。陈胜之起本来打了秦一个措手不及,差一点一举灭掉秦,怎奈秦的气数未尽,出了个章邯,从而在人才方面是秦胜出。陈胜生前,所属一脉没有人能与章邯抗衡,所以陈胜的失败也是天意与气数使然。如果反秦大业可以划阶段的话,陈胜算是完成了第一击,居功至伟,灭秦一事,必须待刘邦项羽成长起来后,才得以完成。
对陈胜身后的楚地军事动向,菜子有一个感觉,即章邯扑灭陈胜后,对楚地的军事打击有所放松。这里可能有两个因素在起作用。一是章邯部连续作战,亟待休整;二是陈胜覆灭,楚地的军情顿减。两个因素一集合,章邯就进入了低作战期。只是楚地当时烽火遍地,陈胜覆灭,也不过使其烈焰有所减弱而已,时不时会再度升腾。陈胜的部下吕臣很快就卷土重来,杀庄贾夺回陈。虽然在秦军的打击下,吕臣退出了陈,但很快又纠合了黥布破秦军而收复陈。
吕臣与黥布并没有跟章邯部主体作战,估计章邯的重点放在下一步的打击目标上。



楼主:九公茶坊  时间:2022-09-05 09:51:44
9.项梁兴起,接力陈胜
陈胜身后,楚之法统无着落,陈胜原来支持过的秦嘉立景驹为楚王,继续与秦对抗。不过秦嘉所部力量单薄,难成气候,形不成凝聚力,其自立为王,只是招徕祸端加速覆灭之举。景驹的不成气候,从史料中也不难找到旁证,一是章邯根本没有展开对景驹的作战;二是距景驹不远的陈婴并没有投靠,三是刘邦找景驹借兵夺回丰未果,因为景驹部实在没有多余的兵可借;四是其使者到出使齐国居然被砍了脑袋;五是张良本来准备投靠景驹的,见面之后改变主意了,宁愿跟着没有任何头衔的刘邦混,也不留在景驹身边,原因无非是景驹成不了气候。难怪陈胜部将召平明知陈胜已经败亡,也不去投靠景驹,而是假冒陈胜的名义,过江招项梁击秦。
项梁进入到反秦战局中,楚地为之一振。外国研究者曾经说,项氏进入反秦格局,表示职业程度高的军事人才提升了反抗的专业水平。这个说法不可靠。前面分析过了,陈胜的起家部队是职业人员居多,吴广就是死于军事业务不足以服众。所以陈胜所部不存在军事素质不足的问题。如果存在的话,也是他们与章邯的能力落差。到了项梁进入反秦大潮,他们需要面对的还是章邯的个人能力。在面对章邯之前,项梁需要平定楚地内部的纷乱,所以称王的景驹成了项梁此举的牺牲品。项梁给出的理由是陈胜存亡不详,景驹诈立。这个借口根本站不住脚。因为在项梁击景驹之前,陈胜旧部吕臣已投靠项梁了。陈胜就是吕臣安葬的,怎么说存亡不详呢?所以景驹、秦嘉之败,绝非什么诈立,而是冒用了楚王名号的真立。那怎么得了?项梁拿到召平赐予的楚上柱国名号,又有黥布、陈婴等实力派归顺,怎能让景驹这样的楚王存在?所以项梁在与章邯秦军开战之前,先与景驹开战了。因双方势力悬殊,这场争斗以景驹的彻底覆灭收场。而统一了楚地军政号令的项梁,在与章邯的接战中吃了败仗,一点便宜也没有讨到。看来外国专家所说的军事专业素质项梁并不占优。但是项梁不占优不要紧,有项羽、刘邦呢。
项梁虽然对章邯作战落了下风,但在政治上完成了对楚内部的肃清,可以有所作为。此时,他接受了范增的建议,立楚怀王孙心为楚怀王,将其安置在偏后方的盱台,今天的江苏盱眙,算是君权虚置,自己大权独揽,部署对秦作战。楚怀王之立是项梁统一楚地军政号令的重要步骤。因为在当时仅有军事实力,而没有政治上的名分,还不足以服众。不服则争,争则乱则弱。陈胜之后楚地的一度乱象,也源于没有可以服众之楚王。楚怀王心此前为人牧羊,不知是什么出身来历,但这样一个徒有虚名安排,日后居然发挥了巨大作用,这也是历史的诡异之处。

刘邦、项羽作为秦王朝天敌的出现,确实是一大奇观。此二人此前从来没有军旅生涯,项羽曾私下接受项梁的军事培训,但因不耐烦只学了个半吊子;刘邦更是连军事的边都没有沾过。就这样两个人,在非常复杂艰苦的反秦战事中,居然从来没有吃过败仗,即使面对章邯,也是如此,算是奇事一桩。章邯也正因为遇到刘项,才破了不败金身,开始走下坡路了。
刘邦起兵后,其后方丰守将雍齿被魏之势力诱惑背叛了他,刘邦为夺回丰,四处借兵无果,直到项梁平定景驹后,才从项梁处借兵收复丰,雍齿逃跑去了赵,日后又投靠了吕泽重新进入刘邦集团,平定天下后雍齿在第三十位封侯。刘邦长期拿不下丰,不是雍齿的能力有多强,刘邦奈何不了他,而是刘雍两边都是熟人,根本打不起来。也只有解决了丰,刘邦才有精力心思投入到对秦作战,作战的对象就是秦将章邯。没有证据表明刘邦在项梁灭景驹的时候持什么立场。刘邦与景驹有过战略合作,算是旧交,与项梁则毫无瓜葛。从项梁灭景驹格外顺利来看,刘邦对景驹的覆灭没有援手。刘邦是否不够意思?还不能简单定性。毕竟景驹解决不了刘邦借兵的问题。估计刘邦判断项梁可以助他达到目的。所以刘邦的取舍并无太多指责处。
项梁立楚怀王时,章邯在平息魏地的叛乱。魏本身是从楚分出来的,是陈胜部将周巿扶持了魏王咎。陈胜覆灭后,在秦的打击表上,魏排在了前列。其实魏并没有多少实力,只是占了个国的名号,而在秦当局的立功评估体系中,平息一国比镇压真实的实力派要诱惑大。在秦的打击锋芒下,魏赶紧找齐楚救援。齐王田儋亲自出马救魏,而楚正在忙于立楚怀王等事宜,只是让项它等偏将救援。但齐楚魏三国的军事实力也当不住章邯一击。经过一段时间的休整后的章邯至此大开杀戒,接连破齐魏联军,杀齐王田儋,逼死魏王咎,相当于一举灭了齐、魏两国。史料中没有秦胜楚援军的记录,估计楚援军也被击败了,否则魏不会亡。魏地无王降秦,齐军主力覆灭。田儋弟田荣收拾残兵,又被章邯追围于东阿,应该就是那个出阿胶的地方。而齐之国内又另立田假为齐王,重走闭关锁国之路。
就在这时,项梁处理好楚的内部事务,整军出击,破章邯于东阿。根据刘邦部下均有立功表现来看,项梁破章邯,靠的是刘邦、项羽,不代表项梁本身的军事能力超越章邯。项梁此前败于章邯时,项羽出征在外,刘邦还没有加盟。至此,刘邦、项羽皆参加击秦,所以取得大胜。以往认为刘邦加入项梁沾光不小,实际上刘项联手是个双赢局面,不存在哪个更占便宜。因为在刘邦加盟之前,项梁对秦作战没有胜绩,而刘邦在与秦的作战中连连得胜,越战越强。如果不是得到项梁的赞助,刘邦收复不了根据地丰,就没有心思对秦作战;如果项梁得不到刘邦的支持,对秦作战能力就要大打折扣。这是刘项两家关系的隐密点,所以特别强调一下,人们应该意识到,刘项两家至少是两不相欠的。
打败章邯之后,刘邦、项羽联手西进,章邯留给项梁处理。从某种意义上来看,刘邦、项羽的脱离是一个冒险之举。因为章邯是秦王朝的最重要依靠,如果彻底击败章邯,灭秦大业即可大功告成。大概是经验不足,也是因为赢得太过轻松了,楚军开始轻敌,楚军上下以为章邯受到沉重打击后就玩不出花样了。于是战斗力最强的刘邦、项羽向西略地,放章邯在定陶、濮阳一带盘踞,最终铸成大错。
刘项西进在雍丘打了一仗,战果是击毙了秦相李斯之子李由。史称李由是三川守,此记载有误。三川是洛阳,雍丘是杞县,相互没有隶属关系。李由此前是三川守,曾阻击吴广,双方相持不下。估计周章打进函谷关,秦会追究李由的责任,李由这个三川守就当不下去了,在雍丘带兵,估计是降级使用了。最终斩李由的功劳记在曹参名下,究竟如何,还不能简单认定。因为吕泽也参加了破李由之战,这有其部下冯无择的参战记录为证,另外吕泽部下靳彊,及可能的部下靳歙也参战了。只要牵涉到吕泽,刘邦部的战功都需要慎重对待。不过李由之死与后来的李斯之斩应该有关联。李由从三川守贬到雍丘,是受李斯朝中失势牵连;而李由战死,原本关押的李斯就被处死了。由此看来,虽然李由的战死,在战局上无足轻重,但在秦末政局上也是有深远影响的。菜子孤陋寡闻,以为这一点是自己率先指出的,强调一下。


10.章邯屡屡得手
就在刘项消灭李由的同时,秦军从关内给章邯大举增援。得到增援的章邯夜袭在定陶(今属山东菏泽)项梁得手,杀败楚军主力,项梁战死。史称,项梁骄傲大意,不听宋义劝谏而败。但在菜子看来,因项梁与章邯的能力有落差,在实力相当的情况下,项梁应该不是章邯之敌。所以听不听劝谏,可能对其最终失败不是最要害的。如果项梁把刘邦或者项羽任何一人放在身边,就不会有如此下场了。
项梁是楚地的军政主心骨,击杀项梁,章邯对楚作战算是大获全胜。本来章邯可以继续在楚地清剿反秦势力,可能因为赵地战局需要,章邯没有进一步对楚作战,而是北上击赵。
赵地发生了什么,章邯可以不顾战略分工北上。因为缺乏史料,只能推测。根据李良奉武臣之命击秦于井陉道遇阻来看,在赵秦军是从关内出井陉道击赵的。这支武装应该是原本驻守边界的边防军,此前为了防匈奴,秦始皇命蒙恬将三十万大军守边。因关外烽火遍地,秦王朝才会调集这支大军镇压反抗。这支大军的主将是王离。但王离在赵作战,即使军力完全占优势也无法取得佳绩。因王离在赵旷日持久而没有象样的成绩,这样的表现或者招致秦王朝的不满,至少朝廷失去耐心,可能有意让章邯介入赵地,以便推动在赵战事。
还有一个迹象表明章邯加入赵地战事是受李良引导。李良袭死武臣后,在赵的日子也不好过,秦赵双方都对其开战,估计李良也看不上王离的军事能力,所以在与张耳等作战落败后,舍近求远投降了章邯。章邯以此为契机,移师战赵。关于李良投降章邯的具体时间史无明证,但应该在章邯击赵之前不久才对。史称,李良杀武臣,是秦二世二年十一月。张耳、陈馀立赵王歇也记于此月。考虑到存在时间差,后者应该迟于十一月。至于李良与张耳、陈馀作战落败的时间无法确定,估计李良投降章邯的时间不是落败时间,而是在赵看不到前景才作出的选择。因为在赵地还是以秦军的势力最大,张耳、陈馀也没有多少精力死死缠住李良。
赵地战局之乱,或者从来没有受到重视过,即使发现其乱,也是没有办法理清的。在章邯介入之前,赵地至少存在四种力量,一是秦军,二是赵王歇与张耳、陈馀部,三是李良一部,四是武臣余脉如司马卬部。这几路人马尤其前三部相互争斗,其中占优势的秦军居然一点搞不定,难免让李良看不起。所以李良虽然在与张耳等争斗中落了下风,估计也没有面临灭顶之灾,所以只是择机投降章邯。这虽然是菜子推测的一家之言,但在情理上也能说得通。所以李良投降的时间也未必是章邯已经到了赵,而是事先派员与章邯沟通,得到章邯的认同。这也是章邯一到赵地就建功立业的根据。

章邯与王离的关系非常畸形,不是后人认为的那样谁隶属谁。章邯战功大,王离地位高,在秦始皇时期王离就封侯了,所以章邯介入赵地战事应该不是他个人的意志,而是秉承朝廷的旨意,否则将吃力不讨好。换言之,没有朝廷的指令,章邯的这个做法是无法理解的。章邯解决了楚国项梁,算是歼灭了反抗势力中最大一股,但离平息楚地还差得很远。如果章邯想继续平息楚地武装,是否可以拖延北上击赵的指令,这是值得探讨的。从章邯北上这个时间点上来看,大河以南的反抗烈火远没扑灭。齐王田儋死了,田儋弟田荣逐走田假立田儋子田巿为齐王了,田假奔楚,田假将田角、田间奔赵,这个时间应该在章邯击赵前,可能齐势力的加入使得赵王歇在与李良的争斗中占了上风。楚怀王还在,楚军主力刘邦、项羽还在,而且项梁立的韩王成虽然没成气候也还在活动。黄河以南反抗形势的严峻丝毫没有减弱,在这样的前提下,一定是秦朝廷催促章邯北上,章邯才前往赵地的。或者朝廷看到赵地战事旷日持久没有起色,才让最得力干将章邯介入的。正好赵地有李良一股有意投降章邯,几个条件一凑,章邯大概觉得时机成熟了,就过河战赵了。

还是那个老话,章邯可能是在击破项梁之前就已经有了北上击赵的打算,或者接到朝廷让其北上的指令了。只是因为当时处于下风无法脱身,直到击灭项梁后才得到北上的机会。
项梁之败给楚阵营造成巨大的震动,楚军士气受到极大打击。其实章邯北上之前,其位置距刘邦、项羽的楚军不远,如果刘邦、项羽急于为主帅报仇雪恨,对章邯实施拦截,章邯肯定招架不住。提前斩断秦王朝利爪的这一历史机遇,又让刘邦、项羽给错过了。因为项梁之败,刘项二人丧胆,所以在可以追击章邯的时候,他们可能选择了避战,快速退守到彭城一带。章邯逃过一劫后,就到赵地大显神威,王离久战不下的赵王君臣,章邯一介入就立即屁滚尿流落花流水。《项羽本纪》等记章邯至赵便大破赵军,看来王离很长时间搞不定的事,章邯一出手就搞定了。但各记载错记的是章邯与王离的关系。本纪称:“章邯令王离、涉閒围钜鹿,章邯军其南,筑甬道而输之粟。”
此记载应该有误。如果章邯有权指挥王离,象王离这样成绩极差者,怎么可以再让他贻误战机?直接让王离滚到一边歇着,少在这里碍事。这一幕之所以没有发生,无非是章邯管不了王离。所以尽管章邯在赵奠定了胜势,但王离是绝对不能让章邯再染指钜鹿之围了,否则王离太没有面子了。即使王离明知朝廷不满,这个时候也顾不上了,只要拿下钜鹿,擒拿赵王君臣,就可以一功遮百丑。所以章邯空有一身本领,也不能介入对钜鹿的战斗,而只负责对王离部的后勤工作。这大概就是河北战事的秘密所在。正因为秦军是这样极不合理的部署,钜鹿又成了相持不下的局面。
由于赵地为当时天下焦点,不仅秦军,反秦军也大量集聚,各路援军都集中在钜鹿以求一搏。《史记》提到章邯过河之后,数度出现“此所谓河北之军也”,指的就黄河以北复杂的军政局面——反秦势力有好几拨,秦势力也有好几股。章邯将赵王君臣逐出邯郸,王离围之于钜鹿,各路援赵人马与秦之围困军在钜鹿城外对峙。章邯与各路援赵军没有接触,但其形成的威慑作用,使得各路救援人马不敢轻举妄动。张耳被围在钜鹿城中,张耳之子张敖募集代地兵马万余,也不敢突入重围。陈馀应张耳之请派出五千人马救援,转眼之间便被秦军歼灭。

大家都在看

猜你喜欢

热门帖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