替死鬼故事文本阐释

字数:2412访问原帖 评论数:4条评论 TXT下载

发表时间:2022-04-25 16:49:02 更新时间:2022-04-28 23:16:03

楼主:linyi518  时间:2022-04-25 08:49:02

我国乃至大东亚文化圈,普遍存在替死鬼故事文本。其故事的核心为上吊自杀者、溺水者等不得转世投胎,需要找到替代才能得到解脱。由此衍生出各故事版本:死者不局限于上吊、溺水,而扩大为横死、冤死等意外死亡事件;死者如不找替代,而有功德,亦可转世或入地狱为官僚予以褒奖;横死者发出诅咒,导致其他人员类似死亡,而横死者成为该类幽魂之首等。我无意收集这些繁琐的文本和从事田野采访为佐证,只指出此类故事反映了大东亚较为独特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1.招魂巫术文化和民间佛教理论的结合,造就转世投胎说。有典籍可以证明,先秦有魂魄说和招魂仪式,无转世投胎说。当时人认为,人死后魂魄处于游荡状态,其主要渴求是回家,盘踞于家乡即为善终,回不了家对魂魄来说是灾难,这是祖先崇拜的一种表现。东晋以后,佛教地狱轮回理论被引入和改造,和道教巫术文化共同演绎了地狱、阎王、城隍的阴间体制;同时保留和演化出横死者不得入地狱或不得转世投胎的理论,这是回家善终的变体。
2.横死者具有报复社会的权力。横死者可以报复债主,也可以无差别地报复社会。横死者为什么魂魄不入地狱,可以认为是因为正义没有彰显,死者心事未了。民众普遍接受,报复债主是正义彰显的方式,如鬼戏《李慧娘》。采取无差别报复他人找替代也是可以接受的,同样是拯救方式,这是另一条在法律和道德之外的路线。这就可以解释个人极端暴恐事件的合理性因素或者逻辑自洽——将屠刀杀向比自己更弱小的群体或个人,同样完成了灵魂的救赎。这也可以解释当前某些社会现象,民众承受不幸的能力之强大可见一斑,用前世欠的债同样是心理治疗模式。可以认为,人类有寻找答案的需要,无论如何荒谬的答案,总比没有答案好。
3.政府、宗教团体和一些社会组织有安慰横死者使之魂归地狱的义务。当地社会团体天然有将横死者尸体打捞处置、送回家乡,从事祭祀等活动的义务。如果团体从事了这些行为,有可能消灭现实生活中的灾难,包一方平安。反之则是责任主体缺位,道德沦丧导致民众受害。我们同样可以观察到,在良世,古代中国地方政府和民间社团,确实从事了此类活动。
4.宗教团体在该文本故事中为获益方。无论是祭祀或者所谓的法事,宗教或者迷信团体必然在这种理论中获益,无论是经济上的还是社会地位上的,从而进一步助长这种理论的传播。
5.不找替死鬼而从事善事是另一种解脱途径。该故事有些文本褒奖了那些幽魂、冤魂做善事的行为,并许以神位,如《聊斋志异》中的一些故事,这是避免民众普遍恐惧的心理需求。
6.横死者魂魄不得返乡回家、投胎之禁忌具有教化意义。在我国民间,有大量风俗表明,死者应在死亡前回到故乡,不然不能放在堂屋“做七”等,其祭祀大大逊色于常规活动。这就告诫人们,注意安全,要有自知之明,不得客死他乡,这有助于家族和社团的凝聚力。
7.父爱主义的教育作用。人虽然有完全的身体支配权,但自杀至少在大东亚文化圈中始终是被严厉批评的行为,上吊(坠崖、跳楼、投水)等都是很常见的自杀行为破坏了正常的社会秩序,但又无法遏制,所以用横死者不得转世投胎、无法正常祭祀等理论形成社会舆论,劝阻民众自杀。在这点上,基督教也采取了相同的理论模式反对自杀。同时,古代东亚以水路旅行为主,而且儿童往往喜欢游泳,从小告诉孩子替死鬼故事,也是告诫其涉水必须注意安全的一种教育活动。
8.对家丑的掩盖。东亚以家庭、家族为社团的基本组成单位,上吊、投水等事件起因往往是女性(男性)家暴等家庭矛盾,其丑事不足于外人道,死因可能进一步酿成夫家和娘家的冲突。替死鬼故事的实质往往是掩盖当事人自杀原因,借口被冤死鬼诱惑,这种道德消解叙事模式一定程度上维护了面子,避免了团体间激烈矛盾发展的可能。
9.横死者的诅咒是一场“造反”运动。为虎作伥是我国的古老故事,进而演变为游魂找大量的替死鬼,进而成为恶鬼之首,对抗地狱和祸害现实人间,如电影《倩女幽魂》等。这和东亚频繁的农民起义、政权更替有异曲同工之效。从阶级斗争角度观察,这是不幸者反抗社会的呐喊和渴望。
楼主:linyi518  时间:2022-04-25 14:13:43
梁北有黎丘部,有奇鬼焉,喜傚人之子侄昆弟之状。邑丈人有之市而醉归者,黎丘之鬼傚其子之状,扶而道苦之。丈人归,酒醒,而诮其子曰: “吾为汝父也, 岂谓不慈哉?我醉,汝道苦我,何故?”其子泣而触地曰:“孽矣, 无此事也! 昔也往责于东邑人, 可问也。”其父信之, 曰:“嘻!是必夫奇鬼也,我固尝闻之矣!”明日,端复饮于市,欲遇而刺杀之。明旦之市而醉,其真子恐其父之不能反也,遂逝迎之。丈人望其真子,拔剑而刺之。——《吕氏春秋》
楼主:linyi518  时间:2022-04-25 17:02:38
吴兴施续,有门生,常秉无鬼论。忽有一单衣白袷客,与共语,遂及鬼神。移日,客辞屈,乃曰:“君辞巧,理不足。仆即是鬼,何以云无?”问鬼何以来,答曰:“受使来取君,期尽明日食时。”门生请乞酸苦,鬼问:“有人似君者否?”云:“施续帐下都督,与仆相似。”便与俱往。与都督对坐,鬼手中出一铁凿,可尺余,安著都督头,便举椎打之。都督云:“头觉微痛。”向来转剧,食顷便亡。——《搜神记》
楼主:linyi518  时间:2022-04-26 07:58:29
辛彤甫先生官宜阳知县时,有老叟投牒曰:昨宿东城门外,见缢鬼五六,自门隙而入,恐是求代。乞示谕百姓,仆妾勿凌虐,债负勿通索,诸事互让勿争斗,庶鬼无所施其技。先生震怒,笞而逐之。老叟亦不怨悔,至阶下拊膝曰:惜哉此五六命,不可救矣。越数日,城内报缢死者四。先生大骇,急呼老叟问之,老叟曰:连日昏昏都不记忆,今乃知曾投此牒,岂得罪鬼神使我受笞耶?是时此事喧传,家家为备,缢而获解者果二:一妇为姑所虐,姑痛自悔艾;一迫于逋欠,债主立为焚券,皆得不死。——《阅微草堂笔记》
楼主:linyi518  时间:2022-04-26 15:53:44
......如是半载。忽告许曰:“拜识清扬,情逾骨肉。然相别有日矣。”语甚凄楚。惊问之。欲言而止者再,乃曰:“情好如吾两人,言之或勿讶耶?今将别,无妨明告:我实鬼也。素嗜酒,沉醉溺死,数年于此矣。前君之获鱼,独胜于他人者,皆仆之暗驱,以报酹奠耳。明日业满,当有代者,将往投生。相聚只今夕,故不能无感。”——《聊斋志异·王六郎》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