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两大文明(中原与中东)

字数:13158访问原帖 评论数:22条评论 TXT下载

发表时间:2022-05-02 06:02:05 更新时间:2022-05-12 21:57:32

楼主:观子玉  时间:2022-05-01 22:02:05
——序言
好了,现在开始工作。
想了很久,还是决定写,写之前说三个问题。
一:为何要写?
二:写什么?
三:如何写?
先说第一个,为何要写?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喜欢上了读历史,可能一开始仅仅是因为喜欢故事吧!直到有一天我父亲问我:“读历史有什么用?”我一下子懵住了。我想这应该是每个读历史的人都要回答的问题。但当时的我真的不知道怎么回答,就算是现在我也不能很好的回答出来。过了几年,我对我父亲说了一句话:“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历史责任。”我认为算是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了。
所以,我认为读历史,就是为了找到自己的历史责任。因此,通史就必须要读,这就是司马迁说的“通古今之变”,虽然你不必做到“成一家之言”。
第二个问题,写什么?
看了上面,你可能觉得我要写一部中国通史,却不是。看看自己所处的时代,你觉得仅仅知道中国通史,够吗?不够啊!孔子作《春秋》,只写鲁国史吗?明显不是。所以这个时代的我们,要知道的必须是世界通史。
第三个问题,如何写?
我突然想到一个文理分科的问题,现在有些人在问:“为什么地理属于文科?”看到这个问题,我想请问:“如果不学好地理,又如何学好历史呢?”因为如果把历史和地理分开,那么历史就会成为单身汉。所以历史和地理是分不开的。
下面请你打开世界地图,或者在你脑海中浮现出一副世界地图来。先找到世界上最大的海湾——孟加拉湾。然后看向左边,对,是印度。再看向右边,是云南(这里面的彩云之南,包括我国的云贵以及东南亚地区,就是史书中的西南夷)。
印度往西是伊朗,云南往东北是南国(江淮流域)。
伊朗往西是两河(中东地区),南国往北是中原(河济流域)。
两河往西是罗马,中原往北是北国(长城内外)。
罗马往西是西欧(高卢地区),北国往北是漠北(蒙古高原)。
西欧往西是大西洋,漠北往北是西伯利亚。
大西洋西岸是美洲,西伯利亚西边是俄罗斯。
这就是我要说的两个系统,以中原与两河为中心。如果要说地区的话,那就是以河洛地区与迦南地区为中心。
要说城的话,就是以洛阳与耶路撒冷为中心。
楼主:观子玉  时间:2022-05-02 07:53:18
——《神谱》与《山海经》
首先,来说两部书,《神谱》与《山海经》。为何要说这两部书?因为读历史,这两部书是无论如何绕不开的,虽然里面说的是神话故事,但是与人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你可以相信达尔文的物种进化论,也可以相信恩格斯的劳动产生人类说,但是这个问题到现在没有定论,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有定论。
在这两部书里,人是神的后裔。那么人和神是怎么分离的呢?《神谱》没说,西方世界里直到今天,好像也没说人神怎么分离,似乎神一直在掌控人类。但是《山海经》里说了。
《山海经·大荒西经》:“颛顼生老童,老童生重及黎,帝令重献上天,令黎邛下地。 ”这段话在《国语·楚语下》里面有解释,感兴趣的可以看一下。
那么颛顼这么做的结果是什么呢?就是洪水滔天。在《旧约》里说洪水灭世。
在这里我想问一下,洪水滔天是因为什么?是人类背叛了上帝还是少昊背叛了共工?因为《山海经·大荒东经》里说少昊孺帝颛顼。孺,需也,嘱也,就是归属的意思。颛顼与共工争帝位,少昊选择帮颛顼,所以共工怒触不周山,振滔洪水以薄穷桑。
这个故事里面,颛顼与少昊代表人族,共工代表天神。当然这只是神话,事实上共工属于炎帝一系,颛顼属于黄帝一系,而少昊属于蚩尤一系。
下面来说一下《山海经》里的神系或者帝系,《神谱》很清楚,没必要说。
首先是炎帝,炎帝娶赤水氏,生炎居与精卫。精卫游于东海,就是精卫嫁到东海去了,嫁给谁?嫁给帝俊,所以帝俊与炎居是一代。帝俊生帝鸿,又叫帝江,炎居生节并。帝鸿末年有蚩尤之乱,于是黄帝打败蚩尤,立蚩尤之后为少昊。黄帝生昌意,节并生戏器,戏器生祝融。黄帝之后祝融为帝,祝融生共工,昌意生韩流,韩流生颛顼。共工末年,颛顼争帝位,于是有了后面的洪水滔天。另一边黄帝生骆明,骆明生白马,白马是为鲧。鲧妻士敬,生炎融,炎融生驩兜。鲧复生禹。所以禹和颛顼是一代人。颛顼争帝位导致洪水滔天,紧接着就是鲧禹治水。
看完你可能要问,帝尧和帝舜呢?
告诉你,在《山海经》的世界里,帝尧就是炎帝,帝舜就是帝俊。所谓的尧舜禅让是事实,却是炎帝禅让给了帝俊。所以《尚书》里只有尧舜禹,没有什么黄帝颛顼之类的,因为尧舜禹是治世,中间的黄帝颛顼是乱世,不符合孔子的愿望,孔子不要他们。当然这只是我的个人猜测,不当真,孔子是不是删了今天也没人知道了。但是《尚书》留下了一个事实,这个事实就是洪水是从炎帝时候开始的直到帝禹才结束。按着上面的帝系,从炎帝到帝禹总共七代帝王,以今天的时间算起来差不多两百年的样子,而《旧约》里的洪水从开始到结束差不多两年时间。对比起来反而《山海经》更真实,因为海平面上升之后再下降,两百年更合适。
下面提个问题。
问:假如海平面上升400至500米,中国长城以南哪两个地方最好避难?请结合地理知识回答,然后用考古发现来证明你的答案。
楼主:观子玉  时间:2022-05-03 08:24:44
——洪水
洪水对于人类,真的是一次大灾难。
当时洪水的情景,《海内西经》里面有写:“流黄酆氏之国,中方三百里,有涂四方,中有山。”意思就是流黄酆氏这个国家周围三百里,四方都是滩涂,只有中央有座山。这就是洪水时期人类往高处避难的写照。
看着地形图,我想过一个问题:“如果海平面上升,当时的各个部族会往哪里走?”答案很明显。在中国只有两个方向,西北的黄土高原和西南的云贵高原,结果可能会是如此,但是再往深里想,事实好像又不是如此。
比起自己去开荒,我们更愿意去抢劫。
《旧约》里详细记载了亚伯拉罕的迁移路线,从波斯湾边的乌尔往北,穿过苏美尔地区和阿卡德地区,去往北部的亚述地区,在哈兰停了下来。他们不去西边,因为西边是沙漠,不去东边,因为东边是高原。离开哈兰,往西去了迦南地区,又因为饥荒,去了埃及。为什么会饥荒?因为逃难的人多了。等到洪水退去,他们又从埃及出来了。
所以,现在的人类学通过基因检测认为人类起源于非洲,某种程度上是对的。
为什么要往迦南去?真的是神的指引?是因为迦南地区的海拔高,所以大部分人是沿着《旧约》里的这条线迁移的,少部分去了高原和沙漠。
回头再看中国,当时江淮流域的三苗集团大部队往北面的中原迁移,东面的蚩尤集团也向中原迁移,都是因为洪水。
三苗集团如果往西进巴蜀就相当于开荒,往北进中原就要抢劫,比起开荒,我当然更愿意去抢劫。进巴蜀的只是少数,上中原的却是大部。
巴蜀作为逃难基地,最后有了三星堆文明,却在一夕之间退出了历史舞台,因为洪水过后没有了大灾难,三星堆文明得不到新的血液来滋养,时间久了,自己就灭亡了。
这是历史给我们的第一条规律,一个单一的民族是不会长久的。
说到这里我想说一下抵抗外来文化入侵的事情。没有外来文化,我们自己创造吗?闭关锁国导致的百年屈辱,忘记了吗?世界是一体的,别人的创造我们可以用,别人的文化我们拿过来,终归有一天会变成我们自己的,干嘛要抗拒呢?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嘛!
最后这句好像是鲁迅先生说的。
炎帝时,洪水开始,三苗与蚩尤走向中原。最终的结果就是在黄土高原形成了华夏民族的雏形。陶寺遗址和更北的石峁遗址就是最好的证明。这两个遗址都是多种文化的杂糅,让人摸不着头脑。
五帝时期是民族融合的时代。
多个民族走在一起,避免不了会有战争。所以炎帝(帝尧)战三苗于丹水,炎帝(帝尧)又与蚩尤大战。
炎帝娶赤水氏,生炎居(丹朱)。
少女精卫游于东海,溺而不返。
帝俊(舜)南征三苗,死于苍梧之野,娥皇女英奔死于洞庭。
从来不觉得精卫填海和舜死苍梧能联系起来,直到读了《山海经》。
《山海经》里面的苍梧是在今天伏牛山南麓,洞庭就在附近不远,不能用今天的地名去对应。
帝俊的突然死亡,给了中原很大的打击。帝俊有子八人(帝鸿,禺号,晏龙,三身,后稷,季厘,中容,黑齿)。
因此中原大乱,诸侯相争,而蚩尤最为暴。暴,就是强的意思。
至于帝鸿是否就是黄帝,有这个说法,但是没法下结论。
黄帝打败蚩尤,中原再次安定,三苗继续北迁。黄帝到颛顼,中间隔了两代,但是炎帝一系里却正好有祝融和共工两代,而共工又和颛顼争帝,最后帝禹灭了共工,帝禹又和颛顼是一代。因此,黄帝之后的中原霸主必定是祝融,祝融再传共工,共工生后土,佐禹平水土有功,祭之以社。
三苗最终在帝禹时代被平定了,为什么?因为洪水退了,三苗主动南下了。当然,其中有很大一部分融合到炎黄集团里面,最终形成了华夏民族。
楼主:观子玉  时间:2022-05-04 08:10:43
——夏朝与古巴比伦
夏朝的故事说起来很精彩,从大禹治水到夏启建国,从太康失国到羿代夏政,从少康中兴到帝杼东征,从孔甲乱夏到成汤伐桀。
夏朝总共十四世十七王,历时四百七十余年。
说起来几天几夜说不完,问题是有夏一朝的故事里面包含了太多的神话传说,以致于近代以来很多人怀疑夏朝是否真实存在过,也激励着很多学者致力于寻找夏都遗址,却不想意外发现了陶寺遗址。
陶寺遗址属于国家黎明时期,如果按古书说的夏启建国,那么陶寺遗址就应该是五帝时期。
禹都阳城,这么一句话很复杂。禹都不代表夏都。按《山海经》说的夏启舞九辩的地方是大运之野,大运又作大岳,大乐,大遗。大岳是山西霍山,而陶寺遗址就属于大运之野,但我们却不敢把这两个地方对等起来,也没有更有力的证明他们就是夏都。之后的太康因为长期游猎于河洛,所以二里头遗址极有可能是太康之都。后面少康中兴复禹故都又在哪里呢?按照古书的记载,少康中兴之后,夏后氏才真正成为了中原的一枝独秀,才更有可能留下辉煌灿烂的文明。这些都属于考古学范畴,历史只能算是辅助。
夏王朝留下来的,今天我们能真正看到,摸到的只有《夏小正》。夏小正就是夏历,因为里面多讲农耕之事,所以又叫农历。
夏历是夏禹时期后土之子噎明改造而成的,他所借鉴的应该就是帝俊(舜)时期的羲和历。
——
在华夏文明努力发展的时候,今天两河流域的古巴比伦文明也在逐渐发展。
在巴比伦城市建起来之前,两河流域南部属于两个城邦联盟,北部阿卡德,南部苏美尔。洪水来临的时候,阿卡德统治苏美尔,等到洪水退去,苏美尔又起来了,他们统治了阿卡德,是为乌尔第三王朝。
然而转瞬之间,乌尔第三王朝被伊朗高原下来的埃兰人摧毁了。埃兰人属于游牧部落,他们没有在苏美尔地区建立起来属于自己的文明,反而是从西部沙漠过来的阿摩利人建起了巴比伦城。
巴比伦在第六任君主汉谟拉比的时候达到了极盛,除了亚述,他基本统一了整个两河流域。
巴比伦留给我们的,或者说我们找到的最值得说道的就是那部汉谟拉比法典。虽然残缺,但它是现存历史上最早的成文法典,意义不容置疑。
汉谟拉比之后,古巴比伦王国也逐渐衰落了。
楼主:观子玉  时间:2022-05-05 08:23:41
——殷商与亚述
古巴比伦王国在起其强大的汉谟拉比之后,国势也渐渐衰微,同样是从高原上面来的埃兰人,不断的冲击着古巴比伦王国朝,直到北方的亚述站了起来。
亚述,原名阿舒尔。
阿舒尔是亚述宗教里主神的名字,建城的时候就作了城市的名称。阿舒尔最初是雅利安人的神,洪水的时候,雅利安人从乌拉尔山下迁移进入伊朗高原,洪水退去,雅利安人分为三支,一支留在了伊朗高原上,一支往东进入印度河流域,一支往西走下高原进入两河流域,他们最后建起了亚述城。
阿舒尔在祆教经典《阿斯维陀》里是阿胡拉,在印度的《梨俱吠陀》里是阿修罗,到了希腊神话里变成了阿波罗。它们所代表的都是火,是光明,是太阳。
古亚述人是尚武的。公元前17世纪,他们统治着两河流域的北部,古巴比伦王国的突然强大,他们转而臣属于北边亚美尼亚的米坦尼。古巴比伦王国衰微的过程中,米坦尼王国也被小亚细亚新崛起的赫梯人困扰着。
公元前14世纪中叶,亚述王乌巴利特一世击败米坦尼,将米坦尼的领土降为行省,其后,尼努尔塔一世又击败赫梯帝国和古巴比伦,占领了整个两河流域,与赫梯,古埃及成三足鼎立之势 。
公元前13世纪末开始,海上民族(主要是腓尼基人)的入侵使得地中海东岸的三方王者相继衰微,一直到公元前11世纪末,亚述再次成为两河流域的一个小政权。
——
夏王朝经过少康中兴之后,国势蒸蒸日上。随着几次东征,原本臣属于夏王朝的殷商部族渐渐崛起。
殷商,他们自己说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其先祖契,母曰简狄,为帝喾元妃。这两相结合,不难看出就是《山海经》说的精卫游于东海与帝俊有子八人。
夏朝帝杼的时候,河水为灾,帝命商冥治河,商就从此时出现在夏王朝的视野里。
但是《山海经》里记载有王亥与有易争朴牛的故事,却没说是何时。而在殷墟甲骨文里,王亥的地位很高。
自此一直到商汤伐桀,商部族终于成为中原共主。
商汤自是一位贤君,又有贤臣伊尹和仲虺辅佐,成功灭夏,代夏而有天下。
殷商一朝,有一个很特别的点,那就是兄死弟及制度。这一朝总共十七世三十王,历时五百五十余年。前面五世无甚大事,从第六世中丁开始,直到第十一世盘庚,中间历九王。《史记》曰:“自中丁以来,废嫡而更立诸弟子,弟子或争相代立,比九世乱,于是诸侯莫朝。”
从表面上看,这段时间是因为殷商内部争斗,导致国势衰微,实际上这其间经历三次迁都。
中丁迁于嚣(河南荥阳),河亶甲居相(河南内黄),祖乙迁于邢。
看他们的迁移路线,明显是逐渐的往北迁出中原去了,而盘庚迁殷(河南安阳),也属于中原外围。对比后期武丁的作为,这九世之乱的重要原因应该是西部以鬼方为首的戎狄部落入侵中原,导致殷商一步步退出中原腹地。最后在盘庚与小辛,小乙三人近半个世纪的治理下,才有了武丁的短暂中兴。
虽然武丁时期的殷商有了短暂的中兴,但那些进入中原的戎狄部落经过了几十年的融合,已经成为了中原的一份子,周人和楚人就在这样的过程中崛起了。殷商的再次衰落就会让他失去这个天下。
楼主:观子玉  时间:2022-05-06 08:09:23
——氐羌与腓尼基
《诗·商颂》曰:“昔有成汤,自彼氐羌,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曰商是常。”
中华五千年,当我华夏主民族形成的那一刻就面临着四周各民族的挑战,每当中原强盛,其必表示臣服,一旦衰弱,则必然反叛。
殷商中衰,西部氐羌随之入侵中原。殷商王朝的一步步退却,导致中原完全陷于其手。如今的我们看起来,这也是民族融合的过程,假若处于当时,又作何想?
氐羌者,西岳之苗裔也。《海内经》曰:“伯夷父生西岳,西岳生先龙,先龙是始生氐羌。”
伯夷父就是夸父。《大荒北经》曰:“后土生信,信生夸父。”
后土是共工之子,与帝禹同时,夸父处太康之时。所以夸父逐日的故事原型就是夸父与有穷后羿的战争,这场战争的结果是夸父死于应龙(帝俊八子之一的晏龙后裔)之手。
所以氐羌属炎帝一系,姜姓。
太康失国,氐羌迁于西方。
商汤伐桀,后稷迁于西方。
殷商退出中原,季连迁于西方(清华简·楚居)。
所以说,商朝末年,氐羌的入侵,其内部伴随着周人和楚人。
而在东方,齐人也在崛起。《大荒北经》曰:“有北齐之国,姜姓,使虎豹熊罴。”
齐地,《左传》里提到最先来这里的是有逢伯陵。《海内经》:“炎帝之孙伯陵,伯陵同吴权之妻阿女缘妇,缘妇孕三年,是生鼓、延、殳。始为侯,鼓、延是始为钟,为乐风。”
氐羌与齐属炎帝,周与楚属黄帝,殷商属帝俊。如此看来,殷商衰落的背后,说到底还是炎黄一系与帝俊一系的争斗结果。
——
亚述称霸两河流域的时候,西北小亚细亚有赫梯,西南有古埃及,而西面的海上还有一个霸主,就是腓尼基人,腓尼基人是个海上民族,他们自称迦南人。作为海上民族,他们在地中海沿岸建立了很多殖民地,迦南就是其中之一。
在《旧约》里,他们给犹太人造成了很大的困扰,对于当时陆地上的三个霸主,腓尼基人的困扰同样存在。对于陆地上的民族而言,他们就是强盗,而正是因为他们的骚扰,这三个霸主相继衰落。
霸主的衰落必然引起各个小民族的侵扰,于是腓尼基人,以色列人,亚兰人等相继冒头,在两河流域建立其自己的城市,随着北边赫梯帝国的灭亡,小亚细亚,亚美尼亚地区也相继你征我伐,还有东边的伊朗高原,西边隔海相望的希腊,也开始粉墨登场。中东地区开始进入列国时代。
楼主:观子玉  时间:2022-05-07 08:29:40
——西周与犹大
海上民族腓尼基人冲击古埃及的时候,已经在尼罗河下游居住了三百余年的希伯来人也不堪其扰。又加上古埃及开始了新的统治,希伯来人的很多族人沦为了新王朝的奴隶,于是他们开始了新一轮的迁移,这断段故事被记载在《旧约》的里,就是《出埃及记》。
故事是否真实,我们无从考证,宗教记载不能完全当做历史,却能给我们一点参考。
希伯来人跨过红海,在西纳半岛上,他们有了自己最初的律法,就是《摩西十诫》。
一个民族的文明,总是从律法开始。
他们继续迁移,终于回到了他们几百年前居住过的地方——迦南地区。但是这片土地已经有了新的主人,这新的主人就是自称迦南人的腓尼基人。于是纷争不可避免的发生了。
经过将近一个世纪的争斗,他们没有多大的收获,因为他们总是各自为政。为了生存,必须团结。所以,希伯来人的各个部族要求当时的“士师”为他们选出一位国王。“士师”撒母耳几番推托下还是答应了,他选了一个叫作扫罗的人作他们的国王,国名就叫“以色列”,因为以色列是与神格斗并且赢了的人。
扫罗王带领以色列人取得了一部分成果,但是他适合当一个将军,不适合当一个国王,于是撒母耳有又悄悄将犹大部落的大卫膏立为王。
扫罗王知道后就要杀死大卫,大卫却带着犹大部落投降了腓尼基人。在后面的战争中,扫罗王战死了,这时候大卫又脱离腓尼基人,回来继承了以色列的王位。
大卫王统一了以色列十二部族,定都耶路撒冷,并且开辟了更广阔的疆土。所以在《新约》里,大卫王是列祖时代的最后一代,又是君王时代的第一代,他结束了一个时代,开启了一个时代。
大卫王死后,他的儿子所罗门继位。所罗门王制定了国家制度,组建了国家军队,使得以色列国家政权得到稳固。
所罗门王死后,国家即告分裂,北部十个部落为以色列王国,南部两个部落为犹大王国。
北部的以色列王国在约两个世纪后,被崛起的亚述帝国攻灭,从此消失。
南部的犹大王国直到新巴比伦王国尼布甲尼撒二世的到来,耶路撒冷终于沦陷,于是“巴比伦之囚”开始。
——
《大荒西经》曰:“有西周之国,姬姓,食谷。有人方耕,名曰叔均。帝俊生后稷,稷降以谷。稷之弟曰台玺,生叔均。叔均是代其父及稷播百谷,始作耕。 ”
在《大荒北经》的黄帝女魃故事里,也有叔均,所以叔均是黄帝时人,帝俊之孙,世为稷官。此为周人之来源。夏朝末年,后稷(官名)之子不窋奔于戎狄。
殷商末年,周人不堪戎狄之侵扰,在古公亶父的率领下“度漆、沮,逾梁山,止于岐下,贬戎狄之俗,营建城郭,作五官有司。”
古公亶父死后,继其位者为季历。
季历之后就是西伯昌,追封周文王。西伯之时,修仁义,服诸侯,自岐山南渡渭水,居于丰。
西伯卒,其子发立,是为武王。武王伐纣,定鼎天下。
武王崩,其子诵立,是为成王。成王幼,武王弟周公旦摄政。纣子武庚作乱,东夷反,周公东征,平东夷。
成王崩,其子钊立,是为康王。
康王崩,其子瑕立,是为昭王。
昭王南巡狩不返,其子满立,是为穆王。穆王西征犬戎,荒服不至。
穆王崩,其子繄扈立,是为共王。
共王崩,其子畑立,是为懿王。
懿王崩,共王弟辟方立,是为孝王。
孝王崩,懿王子燮立,是为夷王。
夷王崩,其子胡立,是为厉王。厉王好利,暴虐。三十年,国人暴动,厉王出奔彘。周、召二相行政,号曰“共和”。
共和十四年,厉王死于彘。国人立其子静,是为宣王。
宣王崩,其子宫湦立,是为幽王。十一年,王会诸侯于嵩山,将攻申,申侯诱犬戎攻镐京,王回师救之,与犬戎战于骊山下,崩。诸侯立其子宜臼于申,是为平王,周乃东迁。
楼主:观子玉  时间:2022-05-08 08:42:52
——洛阳与耶路撒冷

一:起因与营建
西周营建洛邑的起因始于武王,最直接的原因是便于统治。我们相信很早的时候,古人就已经知道河洛处于天下之要冲。
当时的情形是,西部为周人与戎狄,以周人为首,东部为殷商与东夷,以殷商为首。事实上自五帝时代开始,中国就是东西之争斗,直到东汉末年,开始逐渐改变成南北方之争斗。
商末周初,这里称为“有夏之居”。所以伐纣之前,武王就有意在此建都,伐纣之后,武王未尝实施他的蓝图,即崩。成王刚刚继位,就有武庚与东夷之乱,因此一直耽搁下来。直到周公平定叛乱,才着手营建。
城址是召公选的:洛水北岸,瀍水两侧,东为洛邑居殷商遗民,西为王城居西周王室。
具体营建的是周公。
无独有偶,将耶路撒冷定为国都,大卫王最初的想法也是为了很好的统治以色列十二部落。
耶路撒冷是音译,意译当为“和平之城”。因为一开始居住这里的是腓尼基人,后来大卫王通过战争夺取下来,以色列人开始来此居住,两族和平共处,就是城市名字的来源。
耶路撒冷在大卫王时期只营建了很小的一部分,在他儿子所罗门王的时候才大肆扩建起来。从此,耶路撒冷成为了犹太人心中的圣地。
——
二:方位与形势
洛阳与耶路撒冷为何重要,如果单就城市来看,可能并没有什么,但是把地图放大,整体来看就会觉得,这两个地方再适合不过了。
就当时来看,洛阳东属殷商与东夷,西属西周与戎狄,要想很好的管理整个天下,这里是最好的,周公所谓:“此天下之中,四方入贡道里均”。耶路撒冷同样是这样,北部为以色列王国,南部为犹大王国,作为以色列犹大联合王国的国王,大卫王的都城势必选这里。
要说中国的地形,我想借用一句话,武侠小说里常说“左青龙右白虎”。其实后面还有一句:“前朱雀后玄武。”为什么这样说?其实这两句话加起来就是在说中国的地形。
中国的地形像一把椅子,以河洛为中心,背靠西北,面向东南。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
左青龙:秦岭北支(中条山,王屋山,太行山,燕山)。
右白虎:秦岭南支(伏牛山,嵩山,大别山;神农架,巫山,雪峰山,南岭,武夷山)。
前朱雀:东海帝俊凤鸟文化区域。
后玄武:西海炎黄龙蛇文化区域。
现在我们看耶路撒冷,其所处的迦南地区东北边是叙利亚与两河流域,西南是西纳半岛与尼罗河流域,背靠阿拉伯台地高原,面向碧蓝的地中海洋。
楼主:观子玉  时间:2022-05-08 08:43:19
——洛阳与耶路撒冷

一:起因与营建
西周营建洛邑的起因始于武王,最直接的原因是便于统治。我们相信很早的时候,古人就已经知道河洛处于天下之要冲。
当时的情形是,西部为周人与戎狄,以周人为首,东部为殷商与东夷,以殷商为首。事实上自五帝时代开始,中国就是东西之争斗,直到东汉末年,开始逐渐改变成南北方之争斗。
商末周初,这里称为“有夏之居”。所以伐纣之前,武王就有意在此建都,伐纣之后,武王未尝实施他的蓝图,即崩。成王刚刚继位,就有武庚与东夷之乱,因此一直耽搁下来。直到周公平定叛乱,才着手营建。
城址是召公选的:洛水北岸,瀍水两侧,东为洛邑居殷商遗民,西为王城居西周王室。
具体营建的是周公。
无独有偶,将耶路撒冷定为国都,大卫王最初的想法也是为了很好的统治以色列十二部落。
耶路撒冷是音译,意译当为“和平之城”。因为一开始居住这里的是腓尼基人,后来大卫王通过战争夺取下来,以色列人开始来此居住,两族和平共处,就是城市名字的来源。
耶路撒冷在大卫王时期只营建了很小的一部分,在他儿子所罗门王的时候才大肆扩建起来。从此,耶路撒冷成为了犹太人心中的圣地。
——
二:方位与形势
洛阳与耶路撒冷为何重要,如果单就城市来看,可能并没有什么,但是把地图放大,整体来看就会觉得,这两个地方再适合不过了。
就当时来看,洛阳东属殷商与东夷,西属西周与戎狄,要想很好的管理整个天下,这里是最好的,周公所谓:“此天下之中,四方入贡道里均”。耶路撒冷同样是这样,北部为以色列王国,南部为犹大王国,作为以色列犹大联合王国的国王,大卫王的都城势必选这里。
要说中国的地形,我想借用一句话,武侠小说里常说“左青龙右白虎”。其实后面还有一句:“前朱雀后玄武。”为什么这样说?其实这两句话加起来就是在说中国的地形。
中国的地形像一把椅子,以河洛为中心,背靠西北,面向东南。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
左青龙:秦岭北支(中条山,王屋山,太行山,燕山)。
右白虎:秦岭南支(伏牛山,嵩山,大别山;神农架,巫山,雪峰山,南岭,武夷山)。
前朱雀:东海帝俊凤鸟文化区域。
后玄武:西海炎黄龙蛇文化区域。
现在我们看耶路撒冷,其所处的迦南地区东北边是叙利亚与两河流域,西南是西纳半岛与尼罗河流域,背靠阿拉伯台地高原,面向碧蓝的地中海洋。
楼主:观子玉  时间:2022-05-08 08:43:54
——洛阳与耶路撒冷

一:起因与营建
西周营建洛邑的起因始于武王,最直接的原因是便于统治。我们相信很早的时候,古人就已经知道河洛处于天下之要冲。
当时的情形是,西部为周人与戎狄,以周人为首,东部为殷商与东夷,以殷商为首。事实上自五帝时代开始,中国就是东西之争斗,直到东汉末年,开始逐渐改变成南北方之争斗。
商末周初,这里称为“有夏之居”。所以伐纣之前,武王就有意在此建都,伐纣之后,武王未尝实施他的蓝图,即崩。成王刚刚继位,就有武庚与东夷之乱,因此一直耽搁下来。直到周公平定叛乱,才着手营建。
城址是召公选的:洛水北岸,瀍水两侧,东为洛邑居殷商遗民,西为王城居西周王室。
具体营建的是周公。
无独有偶,将耶路撒冷定为国都,大卫王最初的想法也是为了很好的统治以色列十二部落。
耶路撒冷是音译,意译当为“和平之城”。因为一开始居住这里的是腓尼基人,后来大卫王通过战争夺取下来,以色列人开始来此居住,两族和平共处,就是城市名字的来源。
耶路撒冷在大卫王时期只营建了很小的一部分,在他儿子所罗门王的时候才大肆扩建起来。从此,耶路撒冷成为了犹太人心中的圣地。
——
二:方位与形势
洛阳与耶路撒冷为何重要,如果单就城市来看,可能并没有什么,但是把地图放大,整体来看就会觉得,这两个地方再适合不过了。
就当时来看,洛阳东属殷商与东夷,西属西周与戎狄,要想很好的管理整个天下,这里是最好的,周公所谓:“此天下之中,四方入贡道里均”。耶路撒冷同样是这样,北部为以色列王国,南部为犹大王国,作为以色列犹大联合王国的国王,大卫王的都城势必选这里。
要说中国的地形,我想借用一句话,武侠小说里常说“左青龙右白虎”。其实后面还有一句:“前朱雀后玄武。”为什么这样说?其实这两句话加起来就是在说中国的地形。
中国的地形像一把椅子,以河洛为中心,背靠西北,面向东南。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
左青龙:秦岭北支(中条山,王屋山,太行山,燕山)。
右白虎:秦岭南支(伏牛山,嵩山,大别山;神农架,巫山,雪峰山,南岭,武夷山)。
前朱雀:东海帝俊凤鸟文化区域。
后玄武:西海炎黄龙蛇文化区域。
现在我们看耶路撒冷,其所处的迦南地区东北边是叙利亚与两河流域,西南是西纳半岛与尼罗河流域,背靠阿拉伯台地高原,面向碧蓝的地中海洋。
楼主:观子玉  时间:2022-05-08 08:44:12
——洛阳与耶路撒冷

一:起因与营建
西周营建洛邑的起因始于武王,最直接的原因是便于统治。我们相信很早的时候,古人就已经知道河洛处于天下之要冲。
当时的情形是,西部为周人与戎狄,以周人为首,东部为殷商与东夷,以殷商为首。事实上自五帝时代开始,中国就是东西之争斗,直到东汉末年,开始逐渐改变成南北方之争斗。
商末周初,这里称为“有夏之居”。所以伐纣之前,武王就有意在此建都,伐纣之后,武王未尝实施他的蓝图,即崩。成王刚刚继位,就有武庚与东夷之乱,因此一直耽搁下来。直到周公平定叛乱,才着手营建。
城址是召公选的:洛水北岸,瀍水两侧,东为洛邑居殷商遗民,西为王城居西周王室。
具体营建的是周公。
无独有偶,将耶路撒冷定为国都,大卫王最初的想法也是为了很好的统治以色列十二部落。
耶路撒冷是音译,意译当为“和平之城”。因为一开始居住这里的是腓尼基人,后来大卫王通过战争夺取下来,以色列人开始来此居住,两族和平共处,就是城市名字的来源。
耶路撒冷在大卫王时期只营建了很小的一部分,在他儿子所罗门王的时候才大肆扩建起来。从此,耶路撒冷成为了犹太人心中的圣地。
——
二:方位与形势
洛阳与耶路撒冷为何重要,如果单就城市来看,可能并没有什么,但是把地图放大,整体来看就会觉得,这两个地方再适合不过了。
就当时来看,洛阳东属殷商与东夷,西属西周与戎狄,要想很好的管理整个天下,这里是最好的,周公所谓:“此天下之中,四方入贡道里均”。耶路撒冷同样是这样,北部为以色列王国,南部为犹大王国,作为以色列犹大联合王国的国王,大卫王的都城势必选这里。
要说中国的地形,我想借用一句话,武侠小说里常说“左青龙右白虎”。其实后面还有一句:“前朱雀后玄武。”为什么这样说?其实这两句话加起来就是在说中国的地形。
中国的地形像一把椅子,以河洛为中心,背靠西北,面向东南。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
左青龙:秦岭北支(中条山,王屋山,太行山,燕山)。
右白虎:秦岭南支(伏牛山,嵩山,大别山;神农架,巫山,雪峰山,南岭,武夷山)。
前朱雀:东海帝俊凤鸟文化区域。
后玄武:西海炎黄龙蛇文化区域。
现在我们看耶路撒冷,其所处的迦南地区东北边是叙利亚与两河流域,西南是西纳半岛与尼罗河流域,背靠阿拉伯台地高原,面向碧蓝的地中海洋。
楼主:观子玉  时间:2022-05-08 08:44:36
——洛阳与耶路撒冷

一:起因与营建
西周营建洛邑的起因始于武王,最直接的原因是便于统治。我们相信很早的时候,古人就已经知道河洛处于天下之要冲。
当时的情形是,西部为周人与戎狄,以周人为首,东部为殷商与东夷,以殷商为首。事实上自五帝时代开始,中国就是东西之争斗,直到东汉末年,开始逐渐改变成南北方之争斗。
商末周初,这里称为“有夏之居”。所以伐纣之前,武王就有意在此建都,伐纣之后,武王未尝实施他的蓝图,即崩。成王刚刚继位,就有武庚与东夷之乱,因此一直耽搁下来。直到周公平定叛乱,才着手营建。
城址是召公选的:洛水北岸,瀍水两侧,东为洛邑居殷商遗民,西为王城居西周王室。
具体营建的是周公。
无独有偶,将耶路撒冷定为国都,大卫王最初的想法也是为了很好的统治以色列十二部落。
耶路撒冷是音译,意译当为“和平之城”。因为一开始居住这里的是腓尼基人,后来大卫王通过战争夺取下来,以色列人开始来此居住,两族和平共处,就是城市名字的来源。
耶路撒冷在大卫王时期只营建了很小的一部分,在他儿子所罗门王的时候才大肆扩建起来。从此,耶路撒冷成为了犹太人心中的圣地。
——
二:方位与形势
洛阳与耶路撒冷为何重要,如果单就城市来看,可能并没有什么,但是把地图放大,整体来看就会觉得,这两个地方再适合不过了。
就当时来看,洛阳东属殷商与东夷,西属西周与戎狄,要想很好的管理整个天下,这里是最好的,周公所谓:“此天下之中,四方入贡道里均”。耶路撒冷同样是这样,北部为以色列王国,南部为犹大王国,作为以色列犹大联合王国的国王,大卫王的都城势必选这里。
要说中国的地形,我想借用一句话,武侠小说里常说“左青龙右白虎”。其实后面还有一句:“前朱雀后玄武。”为什么这样说?其实这两句话加起来就是在说中国的地形。
中国的地形像一把椅子,以河洛为中心,背靠西北,面向东南。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
左青龙:秦岭北支(中条山,王屋山,太行山,燕山)。
右白虎:秦岭南支(伏牛山,嵩山,大别山;神农架,巫山,雪峰山,南岭,武夷山)。
前朱雀:东海帝俊凤鸟文化区域。
后玄武:西海炎黄龙蛇文化区域。
现在我们看耶路撒冷,其所处的迦南地区东北边是叙利亚与两河流域,西南是西纳半岛与尼罗河流域,背靠阿拉伯台地高原,面向碧蓝的地中海洋。
楼主:观子玉  时间:2022-05-09 08:37:13
——文明
文明者,可见之文化。
一:文明的创造者:人。
文明的创造者是人,那么什么是人?
人者,吾种之自号也。
我们从何而来?现存三种说法。
其一:神造说。
其二:天演论。人类来自猿猴。
其三:劳动论。劳动产生人类。
无论哪种说法,如今看来都不是很可信。这也许是个永远没有答案的问题,故存而不论。
二:文明的本质:思想。
人类最初的思想,来源于对自然现象的思考,即自然性哲学。其后才有对于人类本身的思考,即系统性哲学。
但是中国没有哲学。
傅斯年先生说,哲学之所以产生,是因为文字落后于文明。
中国没有这个问题,所以不会产生哲学。中国只有思想。
中国之主体思想:曰道,曰理(礼),曰法(律)。
道者,天地之规律,在人类之前存在,所以人力无法更改。理者,礼也,人类自我之规范,在人类之后出现,所以可以更改。法者,律也,国家之律条,在国家之后出现,所以可以更改。
三:文明的载体:
个人无法产生文明,群体才能产生文明。人类之所以能产生文明,其根本在于人类是一种群居物种,即社会性动物。
《易》曰:“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礼仪有所措。”
文明之前,先有思想,有了思想,才会行动,行动才会留下印记,才会产生文明。
文明必有载体。文明的载体有三。
其一:民族本身。一个民族,若能不亡,其文明自可传承;民族若亡,文明即断。
其二:文字记载。假若一个民族有了文字记载,那么即使其民族本身灭亡,其文明亦可为他民族所见知。
其三:器物留存。一个民族,本身灭亡,又无文字记载,倘有一二器物留存,其文明亦可为他民族所见知。
楼主:观子玉  时间:2022-05-12 08:24:36
——统一还是分裂
在中国,统一是个永恒的主题,而分裂,似乎才是西方文明的主线。
中国的统一思想之核心就是“天无二日,民无二主”,在华夏文明形成之初就已经表现出来了。很明显的就是“人民”一词。在中国古语里,“人”与“民”不属于一个等级,“人”属于华夏族群,“民”不属于华夏族群。五帝时期的三苗,古籍里就被称为苗民。读《左传》你就知道,里面对楚国有很多称呼,最高称楚子,次一等称楚人,再次一等称楚蛮、荆蛮。南北朝时期,南朝称北朝为索虏,北朝称南朝为岛夷。在华夏文明体系里,等级制度生来就有,哪怕你跟我外形一样,所属族群不同我们就不能一样,所谓华夷有别。甚至到今天,我们还有地域歧视。
这种思想表现到政治上就是“天无二日,民无二主”。就是必须有一方臣服于另一方。
《旧唐书·温彦博传》时高丽遣使贡方物,高祖谓群臣曰:"名实之间,理须相副。高丽称臣于隋,终拒炀帝,此亦何臣之有?朕敬于万物,不欲骄贵,但据土宇,务共安人,何必令其称臣以自尊大?可即为诏,述朕此怀也。"彦博进曰:"辽东之地,周为箕子之国,汉家之玄菟郡耳。魏、晋已前,近在提封之内,不可许以不臣。若与高丽抗礼,则四夷何以瞻仰?且中国之于夷狄,犹太阳之比列星,理无降尊,俯同夷貊。"高祖乃止。
中国之于夷狄,犹太阳之比列星。
就是告诉你,天上不可能出现两个太阳。所以在华夏文明体系里,统一永远占据主导,除非时机不成熟,时机一旦成熟,就必然要统一。
——
西方文明体系里,统一不常见,分裂反而是常态。亚历山大死后,帝国分裂为三;罗马帝国分裂为二;法兰克王国分裂为三。
根本原因在于他们没有那种“臣服”的思想。
在他们的思想体系里,人与人是平等的,国家与国家之间也是平等的,哪怕战争的一方战败了,也要双方平等的坐在谈判桌上谈判,双方的国书里面,称呼之间还是平等的。
中国不一样,败了的一方就要称臣。南宋与金的和议国书就自称为“臣”。在中国,哪怕是联盟,也会有个霸主,其他国成员国也会有个爵位高低。
西方不希望统一吗?希望。但是没有思想作基础,个人的努力是徒劳。亚历山大想将希腊文明、埃及文明、两河文明与波斯文明合为一体,结果他刚一行动(希腊与波斯通婚),就死的不明不白。往后两千余年,再也没有这样的机会。于是多种文明糅合而成的犹太文明一分再分,导致了后面一系列文明冲突。表面看上去好像是宗教冲突,然而宗教本就是文明的原始表现。
今天,犹太、基督与伊斯兰已经不可融合。

大家都在看

猜你喜欢

热门帖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