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女同性恋(lesbian)名人故事篇(图)

字数:95894访问原帖 评论数:1036条评论 TXT下载

发表时间:2005-08-28 10:49:00 更新时间:2022-05-17 01:10:01

楼主:dongfang2004  时间:2005-08-28 05:11:28
很累,发完这贴去休息~,看来COPY也是很累的,感谢爱白网,感谢北京拉拉沙龙.

最近还有一个,日本的女议员公开自己的同性恋身份,不知道八卦的排日情绪严重不?没敢贴.

最后,实在没有女同开放的博客可以推荐,若想了解中国现在的同

志,去阿强的博客吧

天涯博客网(www.tianayablog.com)的主页显眼位置,本周重点推介阿强的博客《十年我们一路同行>>这或许是天涯网首次推介一个同性恋者的博客。

博客简介:为异性恋者打开一扇了解同志的窗口 让同志多一分面对未来的信念和勇气。。。。。。。


网址: http://aiawei.tianyablog.com/

(在此介绍博客已经获得阿强的同意)


祝福每一个拥有和相信真爱的人!

祝福每一个善良勇敢的人!!


楼主:dongfang2004  时间:2005-08-28 10:24:52
作者:环佩叮珰 回复日期:2005-8-28 3:09:42
我有伍尔芙的文集!
以前我收集了全套女LES名人的资料,现在不见了:((
------------------------------------

环佩叮珰:

你的不期而至, 令此贴蓬荜生辉 :)
昨晚走的急,忘记恭迎大驾光临,今天特此来补过, 呵呵~~~

http://www.lalabar.com/news/SmallClass.asp?typeid=16&BigClassID=43&smallclassid=60 这里,有伍尔芙的很多评述,简介,甚至她的遗书,也许你都看过了吧,那就当我班门弄斧吧~ :)



我一向支持:每个人都有选择爱男爱女的权利,关键我们爱的是人,不是性别。
------------------

谢谢理解,爱一个人,是爱着她(他)的全部,精神,灵魂,...一切,如果仅仅是因为一个人的性别,是同性或者异性而放弃的话,是多么可惜呵




今天匆匆忙忙,真的忘了很多东西,慢慢补过吧:
附伍尔芙[作品]:

小说:
远航(The Voyage Out) (1915年)
时时刻刻(Night and Day) (1919年)
雅各的房间(Jacob's Room) (1920年)
达洛维夫人(Mrs. Dalloway) (1925年)
到灯塔去(To the Lighthouse) (1927年)
奥兰多(Orlando: a Biography) (1928年)
海浪(The Waves) (1931年)
岁月(The Years) (1937年)
幕间(Between the Acts) (1941年)

随笔:
一间自己的房间(A Room of One's Own )(1929年)



下面这幅画由伍尔芙的姐姐、著名女画家凡妮莎·贝尔(Vanessa Bell)所作,内容为伍尔芙坐在椅子上的全身像。

1934年,此画最后一次公开展出,此后,它便为私人收藏家购得,从此便从公众的视野中消失了,美术史家和伍尔芙的研究者一度认为此画已毁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火。但是最近,画的主人致电查尔斯顿一家美术馆,主动提出可由后者展出此画,美术馆方面为此惊喜异常。

伍尔芙本人最讨厌自己的坐像,在1941年去世前,她拒绝了英国国立肖像馆(National Portrait Gallery)为她绘制坐像的请求。在致另一个外甥昆廷·贝尔的 中,伍尔芙曾对拒绝国立肖像馆的原因进行了一番表白。

“他们把画像放在地下室,等我死了10年之后,他们会把它拿出来,说‘有人想知道伍尔芙夫人长得啥样吗?’不,别人都这么说。接着他们就会把它给撕了。”

资料转自北京拉拉沙龙,http://www.lalabar.com





楼主:dongfang2004  时间:2005-08-28 11:31:43
对于邱妙津,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

这个才华横溢的人,这个女同性恋,这个悲剧的文学天才....

她对中国台湾省乃至大陆的女同志文化发展都是有不可估量的影响
今天中国对女同志的称呼:拉拉,拉子,就源于她的作品,如果没有记错,应该是源于《鳄鱼手记》

我看得遍数最多的女同志文学作品,是《蒙马特遗书》,这部作品,沉重,而深刻,每次看到要窒息,往往要几天后喘口气再接着看,如此反复,,,,在爱情关系中,她既是才华横溢的情人,更是残酷的暴君,这样的暴烈特质在她的性焦虑中发展到极致,这也是「拉子」时期的邱妙津最难以启齿的隐痛。每次阅读,总能看到她的灵魂在呐喊,每篇单独的章节,都能用来做大量的评述,,,,


邱妙津《蒙马特遗书》是她死后一年,朋友整理而出的,阅读起来总觉真实性相当高,不像小说,反倒像自传。因此,文章读来令人怵目惊心,其中强烈的爱欲、霸道独裁的占有欲,是中文世界中几乎未出现过。试想,若是邱妙津未在法国自杀身亡,这本小说是否会因作者的增删润饰而有不同的风貌,所有怵目惊心的情感都变成了语带幽默而温和呈现的爱,正如邱妙津另一本着作《鳄鱼手记》一般。



《蒙马特遗书》中所呈显的和白先勇完全不同,尤其是明确的表示自己的爱意与需求。文中叙述的情节几乎可确定百分之九十九就是邱妙津本身所经历的。譬如小说中有一段提到她在一位教精神分析且是女性主义者的老师新书发表会上请求签名,老师写下「给我的中国小鸟,那只我等着她寄给我只字词组讯息的中国小鸟」等话。对照现实生活中的邱妙津,台大心理系毕业,继而到法国巴黎第八大学修临床心理学,其师(Helene Cixous)的确是法国非常重要的女性主义者、精神分析师,也是一个重要的剧作家、小说家──艾伦‧西苏(Helene Cixous),她在文学理论界是个极重要的人,尤其台湾已有不少人引用她的理论来分析作品,特别是在女性书写、阴性书写(feminine writing)方面。在艾伦‧西苏(Helene Cixous)的理论里,人若真正要自由,脱离拘束,做自己的主人,应无所坚持。就应像鸟一般,所飞之处都可以是个方位。但回过头来看,邱妙津的小说中透露无限的矛盾与痛苦,她既渴望同性的爱情,又在最脆弱时需要家人亲情的温暖。她逃离家,却又因想象而有了一个固定的逃离方向。



此外,邱妙津文中透露迷恋着导演安哲罗普洛斯的电影。早期,由于希腊处于高压统治阶段,导演安哲罗普洛斯的电影里多描写为社会良知不停战斗的题材,尤其专指政治上的不公平。但晚期希腊转趋民主后,突然之间,这些知识分子失去战斗的对象,社会繁荣之际,大家也彷佛忘了这些政治犯,有点像万仁的<超级国民>里所描述的,当年为了国家的自由民主打拼,牺牲奉献,但当社会的自由民主来到时,大家却又将他们遗忘。回过头来看,安哲罗普洛斯的电影中永远有老政治犯困惑和感慨:为何昨天消逝那么快?感慨昨日消逝之快,成了安哲罗普洛斯电影中的主题;相对的,邱妙津所迷恋的,也正是消失的昨天。虽然她很明确的大声疾呼自己的要求,勇于争取坚持自己的身分,和白先勇所写新公园里的同性恋者被迫出走不同。但矛盾的是,邱妙津一方面虽高声疾呼、争取自己的需求,但另一方面,当她脆弱时,她会流露出想家的渴望,对于安哲罗普洛斯电影中那种失去的昨日的伤感充满共鸣。



我不妨大胆假设,邱妙津在理智层面已慢慢清楚自己的身分,但回过头来,如何去面对自己的情绪、对家的依恋?这部分是她的理智未及思考的。于是,现实生活中,邱妙津的自我开始产生扭曲,这些扭曲不断的变成伤口,让人在现实生活中感到痛,感到不安与焦虑。我们可以说,邱妙津的《蒙马特遗书》是那么的惊世骇俗,但其背后是充满焦虑与不知所措的,其来源正是由于理智与感情层面的落差过大,偏偏她却又未能处理。这样的痛苦、焦躁、不知所措,或许和她猛烈的以剪刀自杀有些许的相关性。但,邱妙津这一代同性恋者大胆要求的努力,和白先勇宿命的被迫已经有着不一样的风貌,当然也有不一样的不幸。

邱妙津的痛苦来自于自己的性别认同和社会大众的歧视眼光。她对于自己身为女同志的认知是痛苦的,这样的认知造就了她的自卑,也因为这种自卑,使得她不能勇敢的去爱。《蒙马特遗书》里写道:「世界总是没有错的,错的是心灵的脆弱性,我们不能免除于世界的伤害,于是我们就要长期生着灵魂的病。」一语道中作者的脆弱与矛盾。邱妙津在文中提到的日本作家太宰治与其心理状态呼应,太宰治一生自杀数次不成功,留下著作《人间失格》,便投海自尽,而邱妙津在完成「蒙马特遗书」后,也同向太宰治的不归路,为我们阅读者留下无限的讨论与反省。





《蒙马特遗书》《鳄鱼手记》,纯粹从文学的角度来看,是令人惊叹不已的,邱妙津的才气,逼人而摄魄,文字直指灵魂.





楼主:dongfang2004  时间:2005-08-28 11:41:10
Roland Barthes曾说:「作者之死就是读者的诞生」,对于这句话,我深感认同。「一九九四年,《鳄鱼手记》初版时,文本内外的人们都想认识鳄鱼,一九九五年,原本微妙的小说/生活辩证的关系竟戏剧性地变得更复杂了……」原因是由于书的作者,邱妙津在同年六月二十六日于巴黎自杀。消息传回台湾时,原本销路一直呈现平淡的《鳄鱼手记》,开始受到注目,并且引起了广泛的讨论,之后又获得一九九五年时报文学的推荐奖。然而,当我看到了这段话,不得不对此情景感到讽刺。邱妙津的作品,在九○年代,可说是成为了同性恋者的先声,在她的文字世界 ,同性相恋的情节可以被独立出来,成为故事的主轴,不再是一种依附的淡然情感。正如刘亮雅所说:「小说文本在某种程度上往往和社会事实相互呼应。在台湾的女同性恋遭受性别与性取向的双重压制,但在这种压迫下却有了邱妙津细腻的女同性恋抒情告白,书中刻画了沉痛而且惨烈的女同性恋关系,突显出女同性恋之间的爱欲情狂及挫败失意,打破了传统以为女同性恋只是纯粹浪漫的精神恋爱之刻板印象」。

《鳄鱼手记》是一本带有丰富的自传色彩和日记记录的作品,书中大量运用了象征和隐喻的笔法,是一本相当值得一读的著作。纵然邱妙津的性格有着强烈的缺陷(阳性沙文主义),但是她对于自身感情的忠诚,却是让我深受感动。而在本文之中,想要讨论的即《鳄鱼手记》一书中,邱妙津与其书中人物之间的互动,其中包括了精神与情欲,藉此看出同性相恋的美丽细腻情感;以及得不到自己所求,不认同自身的性向而近乎毁灭性的哀愁。此外,也会探讨书中所穿插的鳄鱼片段,了解其在文中的象征意涵和作者用意。


补上作者简介:

邱妙津,生于一九六九年,一九九五年在巴黎以水果刀刺向胸口而死。毕业于台大心理系,留学巴黎第八大学,心理学系临床组。于逝世前一年(一九九四年十月),转入女性主义研究所就读。她曾于张老师心理辅导中心受训,并担任辅导员一年。之后进入《新新闻》杂志担任记者;同时她也尝接受半年电影导演课程训练,拍摄了三十分钟,十六厘米的电影《鬼的狂欢》。曾获得第一届中央日报短篇小说首奖,联合文学中篇小说推荐奖。着有小说集,《鬼的狂欢》、《寂寞的群众》、《鳄鱼手记》、《蒙马特遗书》。
邱妙津逝世后,《联合文学》在一九九五年的第十一卷第十一期为她制作一作品特辑,名为〈蒙马特残简〉,其中所收录的全为邱妙津生前之作。邱妙津在文中提到她对于「诗」的创作热情,也述说着书写创作之于她的意义。摘录极为代表她人格特质的几段话,作为之后对于她作品的印证。

一开始,她在类似引言的第一手记中提及「……如高峰冰寒地冻濒死之际升起最美的幻觉般,潜进我的现实又逸出。……花去全部对生命最勇敢也最诚实的大学时代,只相信这件事。」(P.10)虽然她是以「如高峰冰寒地冻濒死之际升起最美的幻觉般」的尖锐敏感,来描述自己这样令人惊恐的心底情绪,纵然让人产生畏惧,但对她而言终究是「最美的」,是她愿意花四年的时间,勇敢诚实去相信的。

..............
很长,以上资料皆来自,网站:北京拉拉沙龙.

如对邱妙津相关作品阅读及分析感兴趣,请参见:http://www.lalabar.com/news/SmallClass.asp?typeid=16&BigClassID=43&smallclassid=65  网站的邱妙津专题





楼主:dongfang2004  时间:2005-08-28 12:03:05
美国最优秀的女诗人伊丽莎白·毕肖普( Elizebeth Bishop)

诗集《北与南》(1946)使伊丽莎白·毕肖普一举成名,1949-1950年成为美国国会图书馆诗歌顾问。并和另一部新诗集《一个寒冷的春天》的合为《诗集》(1955),获得普利策奖。诗集《旅行的问题》(1965)与《诗歌全集》(1969)牢固地奠定了她作为杰出诗人的地位。她曾获古根海姆奖,及1970年全美图书奖。另一部诗集《地理学III》(1976)在英国出版。
与一个人一生的丰富性、复杂性相比,一部书总是要对作为写作对象的材料进行选择、甄别并阐发作者的个人观点或发现,因而,一部书往往可能会简化甚或曲解人生。也许我们很难说明,在一部小说的虚构性和一部随笔体的传记的虚构性之间,其界限到底在哪里。事实上,我们也同样有可能对一部传记所展示的传主的生活的真实、客观的程度,保持怀疑。不过,存在着一种能自动呈现的真实性吗?当我们诉诸文字,我们就不可能绝对接近真实。阅读《北方·南方———与伊丽莎白·毕肖普同行》这部随笔体传记时,我发现,伊丽莎白·毕肖普(ElizabethBishop,1911-1979)这位我一直偏爱的诗人的影像在此书中既模糊又生动。本书的作者,诗人蔡天新在对毕肖普一生的主导生存状态和她诗歌独特品质的把握方面,为我们提供了某种参照。在思考方向上,不同诗人之间可能存在着某种相互吸引、感应、理解的特征。毕肖普隐秘的个人生活,幽默的谈吐气质,节制的诗歌风格,使她赢得了那些在内在品质上与她相似的诗人们的尊重、理解甚至崇拜。这种神秘的亲和力也许正是热爱旅行的诗人蔡天新选择毕肖普作为书写对象的根本动因。

毕肖普虽然出身富裕家庭,却自幼丧父,几乎同时,因母亲患精神病而失去了母亲的关爱。她在加拿大的外祖母和美国波士顿的姨母的轮流抚养下长大,自幼就有着深刻的迁徙与漫游的经验,而她的一生也处于不停的迁移之中。她的个人生活极其隐秘、富于传奇性。她偏向于同性恋,有过5位关系密切的同性伴侣。她旅游、酗酒,为同性恋情中的冲突、矛盾所苦;她写作的速度因而很慢,一生所写的诗加起来也不过一百多首。但她美妙的诗歌也为她赢得了多项荣誉,且日益受到后继者的重视。由于现实中的毕肖普对自己的私生活总是守口如瓶,传记作家们往往对她望而却步。可以想见,蔡天新的写作在如何搜集、占有材料和结构全书等方面,面临着挑战。
节选自:读《北方·南方——与伊丽莎白·毕肖普同行》周瓒

伊丽莎白·毕肖普诗欣赏:

《地图》
——【译】丁丽英


陆地仰卧在海水中,被绿色的阴影覆盖。

这些阴影,如果真实的话,它们的边缘

出现了一串长长的布满海草的礁石

那些海草使得海水由绿色变成纯蓝。

或许是陆地斜躺着从底下把海洋托起

再不慌不忙地拉回到自己身旁?

沿着美丽的褐色的砂石大陆架

陆地正从水下用力拖曳着海水?


纽芬兰的影子寂静平坦。

黄色的拉布拉多,爱斯基摩人在上面

涂了油。我们能够抚摸这些迷人的海湾,

在玻璃镜下面看上去快要开花了,

又像是一只干净的笼盛放着见不到的鱼。

海岸线上小镇的名字标到了海上,

几座城市的名字则翻越附近的山脉

——当激情大大超出了动因

印刷工人享受到同样的兴奋。

这些半岛从拇指和食指间提取海水

犹如妇人触摸庭院里光滑的家当。


地图上的海洋比陆地更为安逸,

它把波浪的形状留给了陆地:

挪威的野兔心急地奔向南方

它的侧影摇晃于海水和陆地间。

国家的颜色分配好了还是可以选择?

——最能表示水域特征的色彩是什么。

地理学并无偏爱,北方和西方离得一样近

地图的着色应比历史学家更为精细。

同样没有找到这位诗人的照片,抱歉!

抛砖引玉~~
楼主:dongfang2004  时间:2005-08-28 12:12:19
哈哈~~居然在八卦版发现一路同性的朋友~~希望大家也提供资料哦~`


PS:我承认我是马甲,我自己的ID还要到处混呢~~谢谢朋友提供马甲给我穿,嘿嘿嘿~~~~

大名鼎鼎的阿落落:我在一路同行看着大家,大家却不知道我是谁,这种感觉,嘿嘿嘿!!!



楼主:dongfang2004  时间:2005-08-28 12:29:26
顺便想说一下一路同性的朋友们:

我很快就要技穷了,在这里,我只是抛砖引玉,请各位才女拉拉们,拿出你们做为天才写手孜孜不倦的精神,为这个贴子增砖添瓦吧,我们不应该只窝在自己的悲情世界或者小爱巢里叹气和闷头高兴吧?

同行里拉拉们的知识和才华,常让我自愧不如,可是,大家都在干什么呢??在家里给女朋友画眉么?在被迫结了婚的爱人门前窗下偷偷哭泣么??来天涯,常常到各个坛子去反驳辱骂同志们的话,真应了小美指姐姐的那个歌剧,"哪个坛子我们没去踩?.."苦笑不得,

见多识广的朋友们,请把你们知道的拿出来吧!!


楼主:dongfang2004  时间:2005-08-28 12:43:32
同性恋,本来就没有错,又谈何"宽容"?我们不"请求"宽容,只希望大家能正确的看待.同样的人,同样的血,同样为社会做贡献,只是,我们爱的人,是同性,就这么简单.

对同性恋的恐惧源于无知,对同性恋的辱骂和嘲笑源于欺弱心理.

无论异性恋,同性恋,双性恋,大家都平等对待,才能是和谐社会

:)

楼主:dongfang2004  时间:2005-08-28 12:51:54
作者:anuanlynn 回复日期:2005-8-28 12:35:34
大家为了八卦的本色 先撕下楼主的mj吧 呵呵
---------------------------
不要猜了,你猜不到的,我在一路同性和谁都不熟悉,只是,我熟悉同行的人,这就够了,这是朋友的马甲,人家以后还要穿呢~
楼主:dongfang2004  时间:2005-08-28 13:28:13
Emily Dickinson?!(艾米莉 迪金逊)
Margaret Mead?!(玛格丽特·米德)
请问这两位是吗?

------------------------
是的,都是的,要仅仅罗列女同志们的名单的话,VERY VERY VERY长,也很简单,去COPY个名单过来就行,可是,大家要看的是故事对么?

我也是想到一个,贴一个,资料也不够全,大家也可以贴呀~~

集体的力量大!
楼主:dongfang2004  时间:2005-08-28 13:33:46
作者:忽尔今夏 回复日期:2005-8-28 13:03:18
我看这个帖子题目时候想起来的第一个人就是
伊丽莎白.毕肖普
大学的毕业论文就是她,哈哈
--------------------
你好!能否贴张伊丽莎白.毕肖普的照片?先谢过!
个人很崇拜她,她和艾伦.金斯伯格的诗,我最喜欢,
在网络上找不到她的图片:(



楼主:dongfang2004  时间:2005-08-28 13:44:28
Margaret Mead

玛格丽特·米德(Margaret Mead,1901-1978)美国女人类学家,以研究太平洋无文字民族而闻名,尤其是在心理学和文化如性行为的文化制约、天性以及文化变化等方面的研究,成绩卓著。双性恋者

米德从研究人类社会文化传递的差异出发,创造性地将整个人类数千年的文化变迁简洁地划分为三个部分:后喻文化,同喻文化,前喻文化,并由此奠定了由她创立的“代沟”思想的基础。这三种文化可以简单地定义如下:后喻文化,指晚辈主要向前辈学习,在这种文化中是过去在影响着未来,过去是未来的原因;同喻文化,指晚辈与前辈的学习都发生在同辈人之间,其基本特点是以当代流行的行为模式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前喻文化,指长辈反过来向小辈学习,在这种文化中青年成了未来的象征。


现代女性主义有个非常重要的支持因素就是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的《三个原始部落的性别与气质》(Sex and Temperament in Three Primitive Societies,1935年)一书。她是哥伦比亚大学的教授,那也是贝拉·艾布札格(Bella Abzug)所就读的大学(艾布札格最后成为了美国女性主义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在米德的书中报告说,查恩布里(Tchambuli)部落中的女性拥有支配地位,却没有造成任何问题。这本书使得艾布札格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相信,欧洲对于男性气质(masculinity)与女性气质(femininity)的观念是非常文化取向的,而并非无可抹灭的天性


1979年玛格丽特·米德被追授总统自由勋章,这是美国最高公民荣誉。

资料来自爱白网及其他网站



楼主:dongfang2004  时间:2005-08-28 14:16:03
西蒙·波娃(Beauvoir,Simone de)(1908~1986),《第二性》作者

又译西蒙娜·德·波伏瓦、西蒙娜·德·波芙瓦,二十世纪法国最有影响德女性之一,存在主义学者、文学家、社会活动家,19岁时,她发表了一项个人"独立宣言",宣称"我绝不让我的生命屈从于他人的意志"。波娃头脑明晰、意志坚强,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强烈的好奇心。当她还是名不见经传的穷教师时就开始写作,决心成为名作家。由此她终身不断努力,勇往直前,沿着成功之路成为了20世纪思想界的巨星。
西蒙·波娃一生写了许多作品。法国前总统密特朗称她为“法国和全世界的最杰出作家”;法国现任总统希拉克则在一次讲演中说:“她介入文学,代表了某种思想运动,在一个时期标志着我们社会的特点。她的无可置疑的才华,使她成为一个在法国文学史上最有地位的作家。”


。。。。。。。。。。。。。。。。。。。。。。。。。。
西蒙·波伏瓦是双性恋
虽然她自已没有承认过
我爱 看过她的不下三本传记
她在三十年代与萨特和她自已的学生奥尔嘉尝试过组成一种特殊三人关系
萨特和她们两人都是情人
而她和奥尔嘉也是同性情人
不过这个三人关系很快解体
后来她又与一个迷恋她的犹太女学生发生过感情(名字忘了)
不过她不太诚实又把这个学生送给了萨特
她死后这个女学生写了一本回忆录《一个被引诱的女孩的回忆》
写的主要是他们三人的关系
这本书现在是研究波伏娃的重要资料
波伏娃这个女人相当强
无论智力还是能力
不过也太会说谎 她的自传是最不可信的
。。。。。。。。。。。。。。。。。。。。。。。。。。
GJM自网友晚风微醉



楼主:dongfang2004  时间:2005-08-28 14:20:45

推荐看Queer as Flok,不错的一部片子,可以了解同性恋者其实跟普通人是没有区别的
----------------------------------
Queer as Flok主要讲GAY,要看LES的话
一定要看-----THE L WORD《拉字至上》,里面有成打的美女们~~~
挖哈哈~~~
总之两部都不错,都喜欢~~都是帅GAY和美LES,养眼~~
楼主:dongfang2004  时间:2005-08-28 15:16:09
现在,手里光剩长长的LES名单了,但是没有详细的爱情资料,就到这里吧. 恕我无能为力 :(

只好贴个<<THE L WORD>>的海报给大家看看了~

这是第一季的海报


楼主:dongfang2004  时间:2005-08-28 15:19:05
贴我喜欢的<<THE L WORD>>两个演员



楼主:dongfang2004  时间:2005-08-28 15:35:09
作者:凶猛友 回复日期:2005-8-28 15:17:19
楼主姐姐能不能八一八中国古代的Les啊
期待...
---------------------------------------
实在不好意思啊,我才疏学浅,就知道这么多了,

我也期待有人来多贴一些LES :(

接着贴图,拉字至上<<The L Word>>的剧照




楼主:dongfang2004  时间:2005-08-28 16:06:04
性别平等从教育开始:杰出的教育家M.凯里.托马斯

M·凯里·托马斯(M. Carey.Thomas,1857-1935),20世纪初叶美国最杰出的教育家之一,她担任宾夕法尼亚州布尔马尔(Bryn Mawr)女子学院第二任校长的时候,曾与其他女子同居相守。

凯里·托马斯于1857年1月2日出生在巴尔提摩一个著名的贵格教派家庭,在家中十个小孩里排行老大。她的母亲是“妇女基督徒自治联盟”的积极人士,父亲是内科医师,后担任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的理事。

维多利亚时代,妇女接受高等教育或从事职业少之又少。但受家庭鼓励,凯里·托马斯认为自己与所有男子一样平等,能接受高等教育并从事职业。1875年她在康乃尔大学获得一等学位,随后到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攻读研究生学位,但努力最后受挫,因为该学院拒绝托马斯与男子一样参加研究生答辩。

于是托马斯离开美国,前往欧洲,在德国莱比锡就学。而莱比锡的教授们拒绝为一个女子授予博士学位,托马斯不得不转到瑞士苏黎世大学。1882年,她成为苏黎世大学有史以来获得最高博士学位的第一位女性和第一位留学生。

1883年,凯里·托马斯被指派往宾夕法尼亚州创建布尔马尔学院,从而成为美国第一位拥有博士学位的女子学院院长。1894年担任校长后,她广纳贤才,其中包括有伍德罗·威尔逊,学院声誉不断提升。她还在大学肄业生中间传播非传统观点,极力扶持妇女从事研究和专业职业,她有一句名言就是“我们失败就在于结婚”。

1900年出版的《妇女教育》,确立了托马斯在妇女高等教育领域内权威人物的国际声誉。托马斯肯定了妇女在社会改革进步过程中的重要性,同时继续致力于创办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和布尔马尔女工夏季学校。

在欧洲读书期间,凯里·托马斯与童年伙伴玛米·格温生活在一起,用她自己的说法,她们之间保持一种“罗曼蒂克的友情”。在布尔马尔学院期间,玛米·格温同时在那里教书,她们同居一处是公开的,直到1904年格温成婚。

与格温厮守的时候,托马斯与巴尔的摩和俄亥俄州铁路业巨富的女继承人、慈善家玛瑞·加勒特关系甚密。加勒特为了支持妇女平权,1893年向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捐赠巨款,捐赠的条件就是:新学院允许女子拥有平等入学权。此外,加勒特还资助妇女的争取投票权的运动。

格温和托马斯分手后,加勒特和托马斯成为伴侣,一直相守于校园,直至加勒特去世。加勒特留给托马斯丰厚的遗产。

1922年托马斯退休,1935年12月2日因心脏病离世。

托马斯从未公开承认她的性取向,但有大量事实证明她是拉拉(Lesbian)。传记作家海伦·雷夫科沃兹在分析托马斯的阅读笔记后,力图阐明这位布尔马尔女子学院校长非常关注女子间的自然之爱,也关注19世纪末以来出现的性医学原始资料。托马斯在学术界为妇女所起的开拓作用是显著的。虽然她的性取向无疑是不可证实,但是她作为妇女教育先驱所作出的功绩,为后一代妇女摆脱对男子财力和情感的依赖,自由而生,奠定了基础。

文章转自"爱白网” 网址:http://www.gaychinese.net/

不知道大家能看到来自爱白的图片不?好像爱白网在某些城市被禁了



楼主:dongfang2004  时间:2005-08-28 16:14:54
爱白网讯 美国著名的摇滚女歌星Melissa Etheridge(玛丽莎-伊瑟莉姬),日前与2006年度芝加哥世界同性恋者运动会组委会携手,担任这届运动会的形象大使,为运动会做宣传活动。

Melissa Etheridge是公开同性倾向的知名创作型女歌手,她的唱片曾分别获得过1993年和1994年的两次格莱美音乐大奖。她的唱片在全世界的销售量已经超过2500万张。

在谈到同性恋者运动会时,Melissa Etheridge说,她愿意担任形象大使,是因为同性恋者运动会能激发自己参与创建一个没有偏见的世界。

Melissa Etheridge说:“作为一名音乐人,我懂得艺术在打破人类之间隔阂方面所能发挥的巨大作用”,她说:“同性恋者运动会通过体育和文化把人们聚集在一起。我支持同性恋者运动会的举办,因为那展示了多元化、个性化和平等”。

Melissa Etheridge还说:“参与、包容和最强的精神,不仅是同性恋者运动会的理念,还是全人类的共同精神财富”。

Melissa Etheridge近年来除了在个人音乐事业上不断进步,还一直积极致力于参与同性恋者反歧视和争取包容平等的活动, 她曾获得过GLAAD的表彰,也曾被“Advocate”评选为年度人物。最近,她还与HRC合作,参与制作了宣传反歧视和包容平等的广告片。

资讯来源:gaychinese.net
作者译者:单飞
提交时间:2004-08-06 10:56:00
资讯提供:爱白/华文同性资料中心(ICCGL)


还是转自爱白网



楼主:dongfang2004  时间:2005-08-28 16:21:53
世界上有不少勇敢的人,一直在尝试超越自我,一直在探索人类未曾涉足或经历的地域和环境。这些勇敢的人们,为全人类带来了未知大地的神奇,也为人类带来了勇于探索和追求自我梦想的精神力量。在所有这些勇敢的人中,有一位杰出的女性,一位受人尊敬的强者,她就是美国的极地探险家安-班克洛弗特(Ann Bancroft)。

1986年,作为一组国际北极探险队中唯一的女性队员,班克洛弗特与探险队乘坐狗拉雪橇,从加拿大西北部出发,穿越了1600公里的冰天雪地,到达北极。那一次探险,使班克洛弗特成为历史上为人所知的第一位穿越北极冰地到达北极的女性。

1993年,班克洛弗特率领美国女子探险队另外三名队员,使用雪橇作为行进工具,历经67天,穿越1060公里的恶劣地带,到达南极。那一次,使得班克洛弗特成为历史上有记载的、第一位征服过地球南、北两极的女性。2000年,由Greg Stiever导演的电影纪录片“Poles Apart”,就是关于这次探险经历的。在那次探险之前,由于班克洛弗特是公开的同性恋者,一些公司不愿意提供资金赞助,而班克洛弗特用成功的事实证明了自己的能力和勇气。

2001年,班克洛弗特与挪威探险者Liv Arnesen一道,历经94天,行程2747公里,成功穿越南极区域,成为历史上首位穿过南极大陆地域的女性。班克洛弗特的探险,受到各大媒体的广泛关注。

由于班克洛弗特值得骄傲的成就和令人敬佩的探索精神,她曾多次被一些知名媒体评为年度女性风云人物,并于1995年被列入美国杰出女性名人堂,与其她多位杰出人物(包括首位驾驶航天飞机的女宇航员Eileen Collins等)一起成为勇敢和杰出成就女性的代表。

班克洛弗特同时也是一位富有爱心和社会奉献精神的女性。在社会生活中,她也是一位敬业的、有责任感的教育工作者。她的成功经历和勇气,她在探险活动中所表现出的团队精神和组织能力,成为全世界很多女性的楷模。目前,班克洛弗特创建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班克洛弗特基金会,致力于鼓励广大女性发掘潜能和勇于实现自己的理想,并教育女孩子们从小懂得在人生和社会中战胜困难、积极进取。班克洛弗特同时还是一些教育和慈善团体的参与人或发言人。

班克洛弗特于1955年出生于明尼苏达州,她从小就受到家庭中热爱大自然和探险精神的熏陶。在俄勒冈大学获得物理教育学位后,班克洛弗特曾在中学里讲授物理课。




作为一位公开同性恋倾向的女性,班克洛弗特也勇敢真诚的表达着自己追求爱的权利,她与自己的同性爱人在一起已经有十几年。2004年3月,在明尼苏达州的一次反对 排斥同性婚姻的集会上,班克洛弗特发表演讲说:“不论你在同性婚姻话题上的观点如何,利用 的方式去试图永久性区别对待一部分人,去歧视一部人,那毫无疑问是错误的”。

作为一位受人尊敬的职业教育工作者,针对在学校环境中的同性恋话题,班克洛弗特的曾对集会人群说,那些试图误导民众的保守人士应该知道,“法律是用于保障不同性倾向的教师和学生不受歧视的,而不是被用于在学校中教育人们去同性恋的”。

2003年3月,在一次游行集会上,针对明尼苏达州某些议员试图把禁止歧视不同性倾向的内容从人权法中删除的企图,班克洛弗特发表讲话说:“我在自己的极地探险中已经战胜过很多物理环境上的障碍。但是,我一生中面对的最顽固的障碍并不是冰雪,而是某些人的态度,是那些试图决定我应该怎么做或不应该怎么做的人的态度。今天,我们在这里集会,正是为了改变那些顽固强加给我们的态度。但愿许许多多跟我们一样的人们,以后不会再遭遇到我们当今面对的壁垒”。

还是爱白网的,http://www.gaychinese.net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