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祖荣侃红楼梦之103:孟森著《董小宛考》是唯心推断!

字数:3851访问原帖 评论数:104条评论 TXT下载

发表时间:2022-05-07 02:14:48 更新时间:2023-01-13 19:32:54

楼主:ty_144854436  时间:2022-05-06 18:14:48
钱祖荣:孟森著《董小宛考》是唯心推断
西祠胡同老卡枪2018-07-092028
孟森著《董小宛考》是唯心推断!
钱祖荣
历史学家孟森(1869—1937年),字莼孙,号心史,武进县人,清史学科奠基人。他在《董小宛考》一文中,把冒辟疆著《影梅庵忆语》中的关键字句,作了远离事实的四点错误结论,使《红楼梦》研究受到人为波折,让胡适先生利用其唯心推断误导了《红楼梦》的探讨方向。



一是唯心作出“小宛年长以倍,谓有入宫邀宠之理乎”的结论。
孟森先生在《董小宛考》中说:“是年,小宛为二十八岁,巢民为四十一岁。而清世祖则犹十四岁之童年。盖小宛年长以倍,谓有入宫邀宠之理乎?”
孟森先生在此忽略了一个关键问题,就是事实。他的唯心推理与历史事实,背道而驰。当年小皇帝顺治的亲身行为,给出了正确答案。请看事实:这位小皇帝(生于1638年3月15日)自6岁半不到就喜欢找美女玩乐。《清初内国史院满文档案译编》(中)第22页载,1644年六月初一日,顺治从前线战将获得的两批“出众女人”计73名中“选取了6名入宫”;第197页载,1645年十一月十五日,“和硕德豫亲王从江南战场获得‘才貌超群汉女’103人,呈皇上10人”进入内宫。这10位“才貌超群汉女”,都成为皇上爱新觉罗•福临的人。当时,福临尚不足8周岁,还不到“十四岁之童年”。这就是历史上真正存在的事实,不是人为编造的传奇故事。作为一位清史学科奠基人的历史学家孟森先生,用唯心主义研究清史,是很可怕的一件大事。
但是,总有一些人,不去查阅文史,不经过自己大脑的缜密思索,盲目信从专家。自己误信后,还去误传。
2015年元月,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唐博先生在“百家讲坛”上,承袭孟森先生的说法,讲述仅因董小宛与顺治的年龄差,而否定董小宛入宫的观点值得商榷,理由不够充分,缺乏有力佐证。
鉴于《红楼梦》中隐写了不少董白、青莲(董小宛的字、号)思念与丈夫团圆的文字,使《红楼梦》的原作者比较容易浮出水面。然而,由于孟森先生将董小宛的经历,作出错误考证,认定她已经在辛卯(1651年)正月二日去世,则阻碍了对《红楼梦》中女主角林黛玉原型的研究,使研红人陷入进退维谷的境地。
而胡适先生批驳《红楼梦》索隐派提出的:“《红楼梦》是写清顺治与董鄂妃之事”,并不是谬说。胡适的所谓依据,就是孟森先生的《董小宛考》。然而,孟森先生的《董小宛考》之结论是错误的。事物的根基不固,整体崩塌即在眼下。



二是错误判读“恰以是日长逝”之句。
孟森先生在其考文中说:“忆语又曰,客岁新春二日,即为余抄写《全唐五七言绝句》上下二卷,是日偶读七岁女子‘所嗟人异雁,不作一行归’之句,为之凄然下泪,至夜和成八绝,哀声怨响,不堪卒读,余挑灯一见,大为不怿,即夺之焚去,遂失其稿,伤哉异哉!今岁恰以是日长逝也云云。所云客岁,即是庚寅。所云今岁,即是辛卯(1651年)。新春二日长逝,其确证如此。”
《影梅庵忆语》中有关原文如下:“姬书法秀媚,学钟太傅稍瘦,後又学曹娥。余每有丹黄,必对泓颍,或静夜焚香,细细手录,闺中诗史成帙,皆遗迹也。小有吟咏,多不自存。客岁新春二日,即为余抄写《全唐五七言绝句》上下二卷,是日偶读七岁女子‘所嗟人异雁,不作一行归’之句,为之凄然下泪,至夜和成八绝,哀声怨响,不堪卒读,余挑灯一见,大为不怿(yi,悦之意),即夺之焚去,遂失其稿,伤哉异哉!今岁恰以是日长逝也。”
七岁女子“所嗟人异雁,不作一行归”之句,出自一个《送兄》典故。骆宾王是中国古代有名的神童,他七岁时就写下一首《咏鹅》诗:“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同样在唐朝,也是在武则天执政的时期,有一位特别聪明的七岁小女孩,她吟的诗比骆宾王的《咏鹅》诗还好,名声传到了朝廷。有一天,武则天召见了这位来自广东的七岁小女孩,并出了个题目《送兄》让她当场吟诵。这女孩子不假思索,马上脱口而出,她连曹植踱七步的时间都不需要。《送兄》云:“别路云初生,离亭叶正飞。所嗟人异雁,不作一行归。”
这首诗译成白话文的大意就是:“哥哥啊,这就是我们要分手的大路了。云彩刚刚生成,路边除了供行人休息送别的凉亭外,就是秋叶正在飘舞翻飞了。而我最悲伤叹息的就是,人,为什么不能像天上的飞禽——大雁呢?大雁哥哥和妹妹总是排成整整齐齐的“人字”或“一字”队形,与家人一同飞回去的呀!”
董小宛阅读此诗后,“为之凄然下泪,至夜和成八绝,哀声怨响,不堪卒读”。诗句明显表达了董小宛的哀怨情绪。当时,董小宛与冒辟疆已经处在别离前夕,而且董小宛凄然下泪且和诗,就是在抱怨冒辟疆不把她一起带走,连禽鸟都不如。冒辟疆挑亮油灯后,看到董小宛和成的八言绝句,大为不满,即夺之焚去,遂失其稿。后来,冒辟疆在撰写《影梅庵忆语》时内心感到伤痛,悔恨自己当时为什么产生焚诗稿的怪异行为呢?明眼人一看便知,董小宛的和诗,表达的是生离而非死别的情感!
我们再联系本段文字的开头内容,董小宛学书法、抄写唐诗及摘录诗句等内容,结合“所嗟人异雁,不作一行归(叹息人不如大雁重情义,致使全家人不能一起归去)”的语境,不难看出,董小宛当时和诗抱怨冒辟疆,叹息自己落单独行的极度悲哀凄凉的心情。只是在今岁,冒辟疆正处于创作《影梅庵忆语》的时候,回忆客岁新春二日情景,即董小宛在冒辟疆身旁学书法、抄写唐诗及摘录诗句抒发嗟叹心情的影迹,深为感叹:恰恰是这样夫唱妇随的日子,恐怕永远不会再有了,即长逝了。
上述内容,哪里有孟森先生认为的董小宛“新春二日长逝,其确证如此”的含义呢?



三是片面解释“长逝”一词。
“长逝”,有两种含义。一为逝世之义,即去世。此解易懂,不必举例,也是孟森先生的唯一解释。二为远去之义,是孟森先生不应疏漏的内容,在此略作例证。
例一,《后汉书.独行传·范冉》载“(范冉或作范“丹”字史云,东汉陈留人,通五经。)便起告违,拂衣而去。奂(河内人王奂)瞻望弗及,冉长逝不顾。”
例二,三国,魏·曹植赋《七哀》诗曰:“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
例三,清·刘大櫆作《祭张闲中文》曰:“托明月以舒怀,赖飘风之长逝。”
三则例证中,“长逝”都不含有人之去世之义。而冒辟疆在《亡妾董氏小宛哀辞并序》中云:“(董小宛)今辛卯献岁二日长逝,永别哀辞者已踰六十有五日……”此句是说,在董小宛与冒辟疆“长逝”“永别”65天以后,致哀辞者冒辟疆才书写了一段祭文。
冒辟疆的这种怪异行为,不得不让一个具有基本思维能力的人,加问一个为什么?
按常理讲,如果董小宛当年在如皋确实去世之后,冒辟疆家应该马上为其操办丧事——“做七”,或谓“过七”,即烧“头七”。丧家设灵座,供牌位,举行隆重仪式,受唁开吊。以后是过“二七”……“断七”,七七四十九天。
可是,冒辟疆为啥在董小宛“死”了65天之后,才致哀辞呢?
冒辟疆的父母和正妻苏元芳去世之后,为什么办丧事的规格、场面、所邀请奔丧者咏诗者的人员和数量与之相比,却大为逊色呢?
正妻的家庭地位不如小妾的特例也许存在。但是,作为名满家乡的大孝子冒辟疆,其父母在其心目中的位置竟然不如一个“妓女小妾”吗?
反而推之,实际上,这位“妓女小妾”在当时的社会地位已经远远高于冒辟疆的父母和正妻苏元芳。冒辟疆有违常理的举动,就是对董小宛“长逝”的最好诠释。
65天,是冒辟疆查访董小宛下落的必备时间。



四是混淆“正月二日”与“新春二日”的区别。
孟森先生在《董小宛考》中又说:“顺治八年辛卯,正月二日,小宛死”。与上文“新春二日长逝,其确证如此。”两段内容稍作对比就发现,孟森先生混淆了“正月二日”与“新春二日”的区别。
在中国,自古以来,立春就是一个重大节日,叫做春节。自官方到民间都极为重视,立春之日迎春已有三千多年历史。立春时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去京都东郊迎春,祈求丰收。回来之后,赏赐群臣,颁布德令以施惠兆民。在季节时令上,立春就是新春,立春后的一天就是新春二日。
处于明末清初时期的冒辟疆,在《影梅庵忆语》中写的“新春二日”,不可能指为正月二日。而处于清末民初时期的孟森先生,只认可当时的习俗,春节为正月初一日。据相关资料介绍,把农历新年正式定名为春节,是辛亥革命后的事。由于那时要改用阳历,为了区分农、阳两节,所以只好将农历正月初一改名为“春节”,这个时期的“新春二日”,才被认为是正月二日。也就是说,“顺治八年辛卯,正月二日”,与“顺治八年辛卯,新春二日”在当年不是一回事。
结语:孟森先生是历史学家、大名人,但他所著《董小宛考》中的核心结论是唯心推断。
6 条评论
长江岛主2019-05-06
长江岛主2019-05-06
老卡枪2019-04-11
回复 第5楼 的 @长江岛主:谢谢点读!
长江岛主2019-04-03
老卡枪2018-07-20
历时近 20 年的反清斗争失败后,朱慈烺隐藏于如皋的寺庙中。朱慈烺去世后,他留下的枕头——壹片当时原南明重臣们都用的皇宫琉璃瓦(见历史学家何龄修资料中“先皇制就琉璃瓦,还与孤臣作枕头”之句),被高置于如皋定慧寺大殿顶部朝北第一排中间位置,表示永远不忘“家(贾)亡(王)血(薛)史”。自此,如皋人则家家户户尊此规矩,家中老人去世后,即把枕头抛于房顶,并形成习俗,且不断向周边扩散,延续至今。朱慈烺去世后留下太子坟和太子碑,朱慈烺后裔在民国时期才说出此段秘密。据海安中学丁建国老师介绍,李堡镇泰山寺,曾经发现太子碑。
老卡枪 2018-07-09
明末清初,如皋有很多很多何坤一类的烈士,《红楼梦》中的累累白骨,就有我等先祖的尸核。就看你怎么阅读《红楼梦》。

大家都在看

猜你喜欢

热门帖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