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人与救亡

字数:884访问原帖 评论数:65条评论 TXT下载

发表时间:2022-05-29 22:28:36 更新时间:2022-06-01 02:59:05

楼主:蒙山知府  时间:2022-05-29 14:28:36
我是马甲盲,有人称呼扫帚3高局,高局即自称红袖第一辩手的高隐。不知对不对?看到他的《蒙猪<国民的气质>一文点评》,偶甚激动,扛扫帚的局长、第一辩手,翰林院的扫地僧啊!想那批评肯定醍醐灌顶。然而几楼略下来,大体意思就一句话:你说的都是屁话。这句话是他评我的,但是我觉得用在他的帖子上更合适一些。一个人评论别人的文字,就是双手叉腰一句接一句你说的都是屁话。大概当局长的时候这样讲话讲习惯了。这样的人能懂得自由?然而看他叽叽歪歪的样子,也是从影视剧里了解过民国历史的,偶就再跟他废话几句。

立人与救亡
立人是鲁迅提出的改造国民性的一种理念。鲁迅认为国民性不改变,“无论专制共和……全不行的。”
鲁迅为什么这么认为?从《文化偏至论》里能窥一斑:“况⼈群之内,明哲⾮多,伧俗横⾏,浩不可御,风潮剥蚀,全体以沦于凡庸。⾮超越尘埃,解脱⼈事,或愚屯罔识,惟众是从者,其能缄⼝⽽⽆⾔乎?”伧俗、愚钝、罔识是鲁迅对当时国人的印象。不仅如此,鲁迅是唯一一个将人民称之为“众禺”的大师。禺,就是大猴子。“惟多数得是⾮之正也,则以⼀⼈与众禺处,其亦将⽊居⽽芧⾷欤?”一个人与一群猴子在一起,是不是人也要住在树上吃果子?
这就是鲁迅对当时国民素质和民主的看法。之后他的笔下涌出阿Q、人血馒头等国民劣根性人物形象,一生只谈自由不支持民主也就不足为奇。
有人提出“鲁迅的盲点”,就是批评鲁迅忽视辛亥革命对于建立民主制度的影响。鲁迅把自己想象成一个高尚的白鹤,悲哀的站在鸡群里。“立人”的本意就是让“群猴”学会做人,变“沙聚之邦”为“人国”。
然而鲁迅所处的民国战火纷飞,受尽列强凌辱。尤其九一八事变后,救国救亡成为民族最紧迫的任务。这时候谈“立人”是不合时宜的。虽然鲁迅提出了“立人”之道,但是也只是个概念。在轰轰烈烈的救国救亡的大潮下如一朵浪花,瞬生瞬灭。后人读之,不无道理,甚至堪称高明,然鲁迅的“立人”只是个概念。面对根深蒂固的国民性,他除了码几篇文章挖苦讽刺一下,并无实质建树。
国民性需要改变,但是从没有按照鲁迅的观念进行。而胡适保持对人民人格尊重的前提下的改良,比鲁迅更高明也有现实意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