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红楼50集收视完毕,不吐不快的若干观后感

字数:353902访问原帖 评论数:27780条评论 TXT下载

发表时间:2010-07-14 23:05:00 更新时间:2022-07-24 05:19:55

楼主:规划员K  时间:2010-07-16 13:57:53

事实上,新红在这些方面,同样是怎一个乱字了得。或者我们再加一个三字考语“没规矩”。

《红楼梦》改编影视剧,在服饰、道具、典章礼仪方面的工作既是最容易的,又是最困难的。其一,《红楼梦》忽略了朝代背景,这就打破了任何定规、定制的约限,谁也不能挑眼说“这个不符合朝代背景啊?”于是乎,铜钱头堂而皇之的出笼了,查巴拉拉的小辫子也出笼了。其二,《红楼梦》对于服饰和各类动用器物的描写却又是最细致的。尤其是服饰,对于衣料、款式的描摹简直到了不厌其烦的地步。没有办法,谁让曹公是织造府世家出身呢?只苦了新红那些贯以窗纱作云锦的服装师傅们了。

了解87版的观众如我,其实对于新红在服饰、道具方面的期望值不会太高。因为87版有两个先天优势:其一,87版的社会环境还是举国体制,很多古董、珍品包括织品、绣品可以借用或者调用,只需一纸红头文件。其二,87版在这个方面有朱家溍和邓云乡两位大师坐镇。朱家溍在文玩界的泰斗地位和鼎鼎大名,不用我再多介绍了。而邓云乡可能名气不够大,或者仅知道他是上海的一位红学家。其实邓老的真正大本领在于他的民俗学功夫。果然是“极少数能让历史‘活’起来”的专家。有他把关,几乎一杯一碗、一针一线的来历都可以讲得明明白白。单是一个“茄鲞”,他的说道就最为人所叹服。而且这些专家,并不是新红“24小时开机”的顾问,他们是真正参与了87版的全程制作。

于此处,又要插个小广告:力荐大家读一读邓老的《红楼风俗谭》和《红楼识小录》,绝不会失望。比之当下各类大谈空洞文艺理论和新索隐观点的“红学名著”实在有云泥之别。至少读过之后,再来判新红的服饰、道具,那真如掌上观纹了。

楼主:规划员K  时间:2010-07-16 14:26:33

铜钱头呢,我实在不想再多说了。叶锦添想必是近年来才爱上昆曲的,原本这是件好事情,但是疯魔阶段未免就不理智。问题是李少红拉着全国观众陪他一起疯,岂不是以新红为私器而相授受却罔顾天下人之目?

宝玉的小辫子是个难题。原著中写了这个小辫子,但是这又绝非任何中原朝代的发式。红楼书中很多时候满汉风俗相混,这是一例。男子而满头发辫,中原人称为“索虏”,是对鲜卑族的蔑称。女真族和满族也都受到这种发式的影响。87版的处理很漂亮,把宝玉的头发扎了两个松松的发辫,再缀上明珠。看着既有东胡遗风,又不显得突兀。而新红则非要逐字逐句的死扣文字,认为这才是忠于原著。最后的结果,让观众以为宝玉和我们一同观看2010世界杯,且是个非洲球队超级粉丝了。

楼主:规划员K  时间:2010-07-16 14:29:12
答肖狩同学:

请随意转载,谢谢抬爱。
楼主:规划员K  时间:2010-07-16 16:15:20

而太太、小姐、丫环们的服饰呢?新红开拍伊始,李少红自称宗旨是要表现“亦真亦幻”的艺术效果。还特意用“铜钱头”做区分主子和丫环的记号。事实上这个问题说来可笑,连我这个算是熟悉红楼原著又是认真追剧的观众,对着新红中一屋子的莺莺燕燕,也常常有分不清人物的时候。想来我又没有人脸识别障碍,且面对的又不是一群白人兄弟或者黑人姐妹,怎么会分不清呢?盖因这个服饰实在太乱了。用色乱、用料乱、款式乱、季节乱。具体的例子在天涯各贴中多有一一罗列的,我这里不贴图,也就不作说明了。反正总结来说呢,非丧非祭的时候一身缟素(妾侍倒是经常可以一身正红),丫环的衣料可能比主子好(大约李导会举出平儿和邢岫烟的对比来硬撑),师姑道婆会头插鲜花,大冬天的时候却穿夹衣……种种混乱,不一而足。

独独一位蒋黛玉的衣服却好认,因为阖府上下,只有她一人是常常袒胸的。说起来袒胸和半臂是唐朝女性服装的两大创举,而到了宋朝,半臂依然走俏,袒胸却越来越式微。哪晓得进了遍是明清服饰风范的新红之贾府,黛玉却来了个“复古革命”。大约这个是叶、李二位为黛玉做的“VI”,也就是视觉识别系统,以便于表现其个性的特立独行。可怜原著中的黛玉就算翻天覆地、不管不顾的这样穿将起来,难道以瘦嶙嶙的一双锁骨去搏出位吗?难怪要选这位丰腴的蒋黛玉来“酥胸半袒、星眸微张”了。

话说以蒋美人的双目之肿,也只得一直“微张”着了。

楼主:规划员K  时间:2010-07-16 16:30:01
答复素小月同学:

新红的怡红院,尤其那个凉亭。和原著描写是风马牛不相及的。

且翻了手头几本收录明清园林图谱的工具书,也没找到所本何来。

其凉亭和山上的主建筑联在一起看,不是歇山式,倒是“蝎子式”。

所以我只是说这算“新红”的独创,并未表示欣赏和喜欢,不必有鸭梨了,还是有开心果的好。一笑。
楼主:规划员K  时间:2010-07-16 17:45:22

关于服饰和典制,再补一个例子。宝玉挨板子之前,忠顺王府来人向贾政询问琪官下落。新红中忠顺府来人着小袖圆领衫,未戴乌纱,胸前似乎有个补子,但看不清图案。而贾政似乎是便服,头戴四方平定巾。坐席上,贾政是大剌剌在主位坐了,忠顺府来人下首相陪。反正以新红来看,贾政的地位肯定尊于对方。

那么忠顺府来的是什么人呢?原著中写的分明,是王府长史。王府长史干什么的?就是王爷的首席佐僚。多大的官呢?清制为从三品。贾政的官衔呢?前面已经说过了:工部员外郎,清制从五品。也就是说差了四个品级。虽然贾政出于权贵(所以原著中那位长史特别提到“如果别家也就罢了……”),但是这位三品,不是个外省臬台,而是王府中人,又是奉了王命而来。因此贾政和他的坐席完全倒置了。原著中的对话,很能说明问题。长史每句话都含着客气,这是敬着贾府的世职;但每句话也透着冷峻,那是凭着王府的尊贵。而贾政的诚惶诚恐在完全出于内心了。

新红的席次为什么错了?这个从李导安排给两人的服饰上便可看出。长史来公干居然穿得不官不吏,贾政待上使居然也是家常便服。估计李少红还有一班少年编剧们,以为这个长史官大约是个王府总管之类。即便不是太监,也只是个走狗奴才。所以即使骄横,体制上却不能与政老比肩的。甚至李导还会搬出原著,书中长史不是对着贾政称“老大人”,而自称“下官”么?这些典章知识的缺乏,正是新红种种笑话的根源。

当然这个例子在新红中根本不算什么大错。相比起来,贾府小姐们前往薛姨妈处,更是和薛蟠同桌吃饭。李导和编剧们当作这是现代社会,姨表兄妹们逢年过节一起哈皮、哈皮。而宝玉进来给贾政请安,一屋子中的探春、惜春安坐不动。当然贾政给贾母见礼,同席的宝玉也是木头人一样坐着没动弹。这种规矩,简直到现在都行不大通。至少在我们家,父亲如果外出归来进屋,我决不敢大剌剌的坐着装佛爷,甚至连口中招呼都不打一个。这难道是李少红家的门风家规么?

新红的失败,不单单是不懂得古代的礼法制度。简直是有些忘了中国一贯以来的纲常伦理,这难道就是李导希望90后所学习、赞赏的?

还是三个字奉送李导:没规矩。

楼主:规划员K  时间:2010-07-16 22:54:34
《红楼梦忆》等系列丛书,估计是不大好买了。

我手边的一套是《邓云乡集》当中的数种,河北教育出版社的,2004年第一版。

印数只有5000册,对比前段时间流行的新索隐派“红学名著”,实在印得太少了。

红学界其实也是个名利场,我常年订着一份《红楼梦学刊》,但是近年来有分量、有新意的文章越来越少。

上面众位的谬赞,在下愧不敢当。其实大家看过邓老的几本书,才会把他惊为天人。

这个市面上,号称大师的人不少。但邓老逝后,他的那个专业领域竟真的后续无人了。

恨不能早生十年,投在他门下,程门立雪,也能学些真本事,一叹。
楼主:规划员K  时间:2010-07-16 23:38:31
驴头妹妹同学,您提到在百度也看有此帖。

大约是这里的热心同好,帮我转贴了吧。

能赐告具体方位么?

文章能让更多的同好看到,岂不快哉。

我写这篇东西的初衷,实在是有些不忿李少红导演面对批评的态度。

李导从铜钱头和宝黛钗的选角问题开始,对于媒体和网络的批评就持一种敌对的态度。而且千方百计给自己找出狡辩的理由。强调面对的客观困难和自己的主观努力,要大众务必相信她的“诚意”。

现在新红出世,骂声一片。李导更是来个死不认错。这种态度是我很反对的。

想起海上另一位文化名人余秋雨先生,前些年被人指出误用了“致仕”一词(余大师把“致仕”理解为“去当官”),另外还指摘了数十处著作中的文史典故错误。

这其实是个硬伤,没有探讨的余地。可余大师非但不感谢这位一字师,还死撑着和人争论。媒体不好驳大师的面子,虽然沸沸扬扬闹了半天,终究不肯直斥其非。最后不了了之。

看看这几天的主流媒体,又有些为新红抹稀泥的意思。遂提笔作文,由我们这些江湖草莽来痛声疾呼了。

因为电视剧和电影不同,烂电影多半有个大窟窿票房在那里候着他,血本无归就是最好的惩罚。而电视剧在产生口碑之前,80%以上的销售工作已经完成。比如大家再怎么反对,李导和投资商的真金白银已经落袋为安。

但是我们仍然有必要大声说出自己的批评,至少大众的意见能让投资商和购片方有所忌惮。将中国所剩无几的传统文化遗产多保留一些,免遭扭曲和荼毒。

这,想必也是白版和坚持批评新红的诸位,共同所愿。
楼主:规划员K  时间:2010-07-17 16:02:14
下午才上网,看到诸位的大力支持,感谢、感谢。

前几页的回帖尚未及细读,我先看到了有“爱猪的小黑”同学等几位新红的支持者。

你们觉得新红好看,这个本不容我来置喙。

向来对于文艺作品的批评,是很难标准化或者量化的。电视剧是否“好看”,这是一个比较主观的判定词。

用相对客观的“综合制作水平”这个词来评定,新红在中国每年数百部的电视剧中,肯定远处于水平线以上。至少我同意小黑同学的某个观点:和大胡子的金庸剧(倚天、鹿鼎记)相比,新红更“好看”一些。

但是我的立论点在于,新红作为一部《红楼梦》小说的影视剧作品,而且冠以“推广全本”和“忠于原著”的艺术出发点,是一次相当失败的创作。

因此,咱们如果非得讨论新红是否“好看”,这就变成了一个类似“臭豆腐是否好吃”的争论,见仁见智,永无了局。

讨论新红的成败,永远不可能绕过《红楼梦》原著。比如新浪网最近那篇和稀泥的调解书,要观众退一步以接受李少红的创新,实在是滑天下之大稽。

以下,我会开始今天的更新。
楼主:规划员K  时间:2010-07-17 16:17:18
又及:以下我将开始写对于新红选角和表演的部分,会就每个主要角色,一一展开。

欢迎同学们在我发表之后,贴上该人物在新红中的剧照,如有同角色在87版和89版中的剧照,也请一并奉上。

没有照片比较,恐怕未看过新红的同学未免隔靴搔痒。

个人建议:调侃的趣图可以,恶意丑化的图尽量免贴;当然,也请支持新红的同学免贴“87版白眼图”之类,令大家徒然生厌。
楼主:规划员K  时间:2010-07-17 17:08:33

这里开始,我要展开一个大篇目,就是新红的选角和表演。第一个要谈的人物,不是宝、黛、钗、凤,也不是贾母、王夫人。而是红楼梦中的第一隐藏人物,也是新红中“戏份”最重的角色。

这个人物,就是新红中的“旁白男”。

新红中贯彻始终、“喋喋不休”的旁白声,成为了大家诟病新红的重要一点,而新红团队于此也最不买账。几乎全文朗诵红楼梦一百二十回文本的旁白,是李少红用来证明自己“忠于原著”的利器。甚至立足于此,讥笑新红的反对者“没有文化”,进而炮制出“看新红楼梦的主要是高学历人群”这样一个令人啼笑皆非的命题。

这里却要教李导一个乖,你大可以这么解释:这个旁白声不是别个不相干的闲杂人等,确实红楼梦中首个紧要人物——大荒山青埂峰顽石老兄是也。

事实上,《红楼梦》又名《石头记》,本来就是这块补天所遗的顽石在红尘中所见所闻的“一段陈迹故事”。所以顽石作为一个旁观者存在于书中,而作为旁白者出现在电视剧里出现倒也并非没有来历。

题外话。曹公的如花妙笔将主人公一身而五化:顽石、通灵宝玉、神瑛侍者、贾宝玉、甄宝玉,比老子一气化三清还多了两道。有实、有虚,有精、有人,有真、有假,自在穿梭于神界和凡间之间,跳脱于文本叙述和自评导语里外。从而达成把曹家家事和红楼故事混溶,模糊其边际的效果。这种笔法比之南美的魔幻现实主义早了百年,却和《黑客帝国》中尼欧、安德森、救世主三位一体穿越于现实和虚拟世界有异曲同工之妙。可以曹公文笔的“超前意识”啊。这才是李导号称要追求,却始终无法企及的“亦真亦幻”境界啊。

楼主:规划员K  时间:2010-07-17 17:31:23
再启支持新红的同学:

看了新红,觉得好看。这多半和情节、人物、对话分不开。

但这是曹公的文本底子搁在那儿,和李导的手法无甚关系。比如烹饪手法不高明的宣威火腿,再如何,南腿的味道总归是吃的出来的。

另及纯白刺绣同学:莫打趣、莫打趣,楼主认真码字去了。

楼主:规划员K  时间:2010-07-17 18:11:22

我唠唠叨叨说了半天,也算替李导圆了个场。其实旁白对于《红楼梦》这样一部特殊作品的影视化,不失为一种辅助手段。我很同意这样一种观点:红楼梦影视作品应该负担起普及《红楼梦》于千千万万未读原著者这个功德无量的任务。对于这些读者,在影视剧的关键处加入旁白确实可以起到说明、串联和交代背景的作用。

说到这里,我倒抱怨新红少做了一项功课。就是替出场人物打上人名标注。这么多的出场人物,莫说没读过原著,就算红楼爱好者也未必能将荧屏上的人头一一对应、丝毫不差的指出来。这个方法,李少红却又不肯老老实实用了,以普渡众生。大约是李导嫌这种手段太落后,毫无技术前卫性可炫,因此不屑一顾。结果呢,在千篇一律的铜钱头和拔眉妆之下,又有主仆不分的服饰款式之助,可怜观众如我,即使再熟悉红楼文字,也会对着一个圆脸盘姑娘踌躇半日:其探春乎?其湘云乎?其惜春乎?

回过来说旁白,既然可行,那为什么观众反对声一片呢?因为李少红导演恰恰把个最关键的“辅助”二字给忽略了,“旁白”索性直接变成了“主旋律”。焉得不坏事呢?

楼主:规划员K  时间:2010-07-17 22:23:29
晚上20:00的时候,我正好看到上海艺术人文频道播的节目。

就是采访李少红和新红团队,有蒋黛玉、李宝钗、于宝玉和袭人四位主演,还有扮演妙玉的高洋。

这期节目,就是流传甚广的“李少红面对媒体发飚”那个。遂坚持着把节目看完。
楼主:规划员K  时间:2010-07-17 22:55:37

开始的片段,正好是李导对着记者发飚,唇枪舌剑,大声斥问:你的问题是不是从网上看来的?就是那些黑《红楼梦》的人说的?随后李艳(袭人扮演者)等跟着追问记者是否读过《红楼梦》原著、到底有没有看过新红。

李少红前前后后的话中包含了两个基本逻辑命题:一、凡是批评新红的言论都是从“网上”搬来的;二、批评新红等于黑《红楼梦》。此外还有一个“李少红和她的朋友们”共同的推测:批评者或是没有读过原著,或是没有看过新红剧集。

哎,看到这里我不禁一声长叹。李导啊,您的这份泼天自信是从哪里来的?网络难道不是中国目前最能表达民意的媒体么?抑或是您想象中罪恶的渊薮?您的自信口吻简直有些“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气场。

对于记者提问黛玉漱口为什么没有像87版一样以袖掩口(那个年轻记者提问时措辞之委婉、转折,恐怕是大大的被李导“虎威”所慑)。李少红答道:观众看到的角度是一个非常隐私的角度,从贾母的角度看,黛玉是用手遮掩了的,和观众看到的角度是不同的。而且这就是红楼梦玄妙的地方,很多角度、很多不同的体会。

这就是李少红面不改色心不跳给出的回答。

楼主:规划员K  时间:2010-07-17 23:14:20

节目后面的部分,基本是小演员们的煽情。李艳在煽情,于宝玉在煽情,李宝钗在煽情,最后大轴由蒋黛玉潸然泪下的继续煽情。其大意是说新红剧组非常融洽温暖像个大家庭,大家拍这个戏都很辛苦、付出很多,请观众不要带着偏见来看新红;期望观众全家老少一起观看新红并支持新红。

一位新红的化妆师特别声情并茂的心疼着蒋黛玉,说蒋为了减肥,大夏天的穿着专门的减肥裤、甚至羽绒衣。

好的,我愿意相信你们说的全部是实话,相信你们表露的全部是真情。你们付出了努力,但是这个前提和新红是一部成功作品的结论没有丝毫的必然因果。拍新红辛苦,那么拍其他电视剧不辛苦吗?这种高温天去横店、车墩任何一个剧组看看,有谁是不辛苦的?包括那些所谓的大牌明星们。推而广之,这个社会上谁不辛苦?六月高考的莘莘学子,是不是只要努力付出了,清华、北大就必须无条件的接纳他们入学?

至于蒋黛玉的减肥裤和羽绒服,我更愿意把这当作一个笑话。全国海选之后再由专家们千挑万选出来的一个“最最合适”演林黛玉的女孩子,居然要靠这种手段来减肥,试图能与目标角色接近几分。

大家且想象一下,没有经过减肥裤和羽绒服折腾的蒋黛玉,出现在镜头前的“盛大”景象吧。

楼主:规划员K  时间:2010-07-18 01:33:28
多谢白版的贴图,这个让李导的托词又无所遁形了。

也欢迎青三同学和其他各位新入本贴的同学。

见到新红主演的几个小姑娘哭的时候,我有一丝“人类应有的复杂感情”(这个词是911事件后记者采访萨达姆问他对于此事件感想时,他回答的名言)。

完全能理解小演员们的心情,三年的拍摄期是充满欢笑和眼泪的青春梦,多么希望自己的努力被更多的人认可。

问题是《红楼梦》太特殊了,远远超越了一部文学作品的范畴。她是多少代中国人的梦,不仅仅是青春梦,而是摆脱尘世困顿,遁入太虚幻境的平生大梦。

为此,对你们未被我认可的努力道一声:遗憾。
楼主:规划员K  时间:2010-07-18 03:43:23

电视剧而有旁白,据说中国最早的一批即有之。《夜幕下的哈尔滨》,王刚就是“说书人”。这个剧年代太久远,没有看过。但是NHK的大作《幕府将军—德川家康》,每集开始部分就由水户黄门担任旁白角色,或提契本集故事的发展纲目,或交待人物家族的脉络背景。这在一部同样人物众多、头绪纷繁的历史剧中。起到了非常好的“导引”作用。

李少红导演却不肯作这样的点睛之笔。她大约早料到了播出后受到的抨击,因此决心把“全文朗诵”级别的旁白进行到底,以此高举“忠于原著”、“还原全本”的鲜明旗帜。于是,人物的对白以外,镜头中几乎始终贯穿着旁白。观众的感受如何呢?没看过原著的或者年学不足的觉得其中的部分文字佶屈聱牙、晦涩难懂(前几集这个问题更明显一些),熟读原著者又嫌其啰里啰唆、破坏节奏。最后的结果是,两派人士不约而同的觉得这个旁白听着听着就想睡觉。李导于是勃然大怒,忽而说现在的观众素质太低,抱怨者多数没读过原著;忽而说媒体乱开黄腔,80、90后明明听得很滋润、很养耳。

照本宣科的朗诵,就是忠于《红楼梦》原著。李导未免把观众的理解水平想象得太低、太低。新红是电视剧,又不是小说连播或者“郭冰爷爷讲故事”。不知大家知否看过美国喜剧片《谎言的诞生》(The invention of lying)。里面所描绘的电影摄制特别简单,一个演员独自拿着《拿破仑传》朗诵,就算是战争片,拿着报纸的社会新闻朗诵,就算是伦理片。李导想法竟然和他们出奇的一致,捧着《红楼梦》朗诵就是拿到了“免死金牌”,观众的批评就像包龙星的尚方宝剑一样失去了用武之地。这算哪门子逻辑?

调度多种视听手段进行镜头叙事才是电视艺术的要旨。把旁白代替了人物的内心活动、代替了演员的肢体表演,这只能说是导演对于摄像师的镜头表现力、演员的表演功力和编剧的叙述逻辑性缺乏信心所导致的。说到底,这就是导演对于自己的专业能力极度缺乏信心而使用的偷梁换柱大法。

楼主:规划员K  时间:2010-07-18 03:45:30

最后说一下,旁白的演员:野芒(周野芒)。非常好的演员啊。他的影视巅峰之作是电视剧《水浒》中的林冲。那一版的水浒,我个人最喜欢的一幕就是“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大雪纷飞的镜头中林教头肩负长枪,枪上挑着酒葫芦,独行的背影如此无奈又是如此孤标,“逼上梁山”四个字跃然而出。这个镜头至今我都历历在目。而野芒还有一部脍炙人口的神作级作品——《成长的烦恼》(豆瓣24000人评价,得分9.4,正好和新红的4.9倒个头)。他配音的爸爸:杰生西弗,大约是很多人(包括我)心目中的最佳老爸。前几个月我还看了野芒主演的话剧《侦察》(“Sleuth”,托尼奖的名剧),仍然是那么棒。顺便推荐上海的同学有机会去现场观摩。

野芒的旁白,就配音水平而言,打4分(5分制)是没有问题的,1分扣掉是因为天涯有同学检举出了错别字。我没注意到,因为新红里的错别字读音太多。可是拜新红所累,连带着他也遭到不明真相群众的臭鸡蛋数匡。李少红着实害人不浅啊。

楼主:规划员K  时间:2010-07-18 14:08:42

Cunyalen同学的娱乐、文艺、文化三者递进,而新红仅是娱乐一说,我也认可。

我非文艺界人士,更谈不上什么红学研究者,工作和所学专业基本和文史哲无甚关联。因此,一般的影视剧再恶俗,至多不看,更少会耿耿于怀以至于作文批驳的。即使心中大爱的金庸作品被拍得面目全非,也最多抱一个腹诽的态度。奈何这是《红楼梦》啊。对很多红迷如我者,《红楼梦》是我们精气神的一部分,被新红这么重重一击,那胸中的块垒实在是不易浇灭。

白版提到的旁白篡改原文,确实不少。曹公的红楼文字别有一番独特的韵致,编剧小朋友一改动,文字感觉马上就变了。“宝玉心急去探望宝钗,连衣服都来不及换”这一句,我在看片子的时候就听出不对。还没细想为什么改这个,随即被于宝玉、李宝钗二位的一番宽衣解带、耳鬓厮磨给镇住了。

所以呢,白版的批阅工作一定要继续。您这个是考据派功夫,手里捏着一大把铁证。省得李导翻云覆雨、指鹿为马的,让我这种匆匆一观且再无勇气反复“欣赏”新红的观众恚于心而讷于口,说不出个子丑寅卯。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