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嵩山作》:落日满秋山

字数:1023访问原帖 评论数:0条评论 TXT下载

发表时间:2022-07-31 05:29:36 更新时间:2022-08-02 12:10:32

楼主:范美忠  时间:2022-07-30 21:29:36


晴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王维这首诗作于开元二十二年隐居嵩山之时,要读懂这首诗必须要了解他此时的状态。开元九年,王维中进士后任太乐丞,因伶人舞黄狮子案被贬为济州司仓参军,五年后离任。然王维离任并非是淡泊名利,而是因为官小地僻,俸禄微薄。此后几年,他过着隐居修禅的生活,其间与孟浩然交,妻子离世。开元二十二年,王维闲居长安,秋赴洛阳。

他为什么要去洛阳呢?为了求官。唐朝时有东西两京,西京长安,东京洛阳。虽然长安为主,但武则天和唐玄宗都喜欢到东都去。于是一些热衷求仕的人便喜欢到长安附近的终南山和洛阳附近的嵩高山隐居,以便干谒和见知于当道,此之谓“终南捷径”或“嵩高捷径。”

上一年关中大灾,为减轻关中老百姓的负担,玄宗带领百官就食洛阳,张九龄亦随行。此时张已升为中书令,实际上相当于宰相之职。王维此时到洛阳附近的嵩山隐居,就是为了寻找机会干谒张九龄。

这首诗很可能是他赴洛阳干谒失败后归嵩山时所作。明乎此,我们方能了解他此时的心境。

“晴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晴川”乃河水清澈,阳光透底的河流,唐人多以“川”称“长江”“黄河”之外的河流,此一用法影响到日本,皆称江河为“川”。长薄者,江边连绵成带之草木也。秋天红黄的树叶倒映入清澈而泛着波纹的河流中,不啻为一幅美丽的印象派图画。

可能是于洛阳访张九龄未成的王维心中满怀干谒落空的失意之感和对政治中心的恋恋不舍,此时正坐着马车沿着河谷中的驿道缓缓而行,仿佛在期待着快马加鞭追来的张九龄信使。所谓“流水如有意”即此有意相送和挽留之意,实则是他主观期待心境之投射。而“暮禽相与还”一句虽化自陶渊明的“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一联,但完全没有后者心灵获得归属之后感到万物各得其所,各归其家的平静充实而喜悦之心境,“暮禽”之暮气,与“荒城”之荒凉和“落日秋山”之萧然秋意一起造成了一种凄清荒凉的气氛,透露出了诗人惆怅失意的落寞心境。

王维喜写日暮,写秋天,潜意识里是对日暮和秋天所象征的衰老和死亡之敏感,并通过对死亡的直面来超越之。此处表面上也是这样,归来“闭关”参禅岂非就是淡泊名利,返归不生不灭的自性本体,从而超越生死之举!然而一个“且”字透露了玄机,诗人此次“归来”并非心甘情愿,乃是求官不得之际暂时退而求其次的无奈之举。诗歌乃心灵之窗户,半点作伪不得,此其然乎!

一众诗论家曰“淡泊”,曰“闲适”云云,简直完全不得要领,可见解人正不易得。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