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逆”永王李璘,别人都不做,李白为什么偏要去做?

字数:1270访问原帖 评论数:0条评论 TXT下载

发表时间:2022-08-01 17:52:33 更新时间:2022-08-01 13:34:38

楼主:清風明月逍遙客  时间:2022-08-01 09:52:33
公元757年至德二载二月永王李璘兵败,很快就被朝廷逮捕,送到寻阳狱中关押起来,等待判决。许多人纷纷向朝廷进言,说他李白曾蒙受浩荡皇恩,却不思恩图报,而与叛逆者永王李璘一个鼻孔出气,不该留,该杀!

李白“附逆铁证”是他写的《永王东巡歌十一首》,诗中向永王璘提出建都金陵、自立南朝的谋划,同时夸耀永王璘部队军威赫赫,纪律严明,不愧帝王之师,甚至竟将永王璘比做太宗文皇帝。实事求是的讲,《东巡歌》十一首组诗,虽有上述不少措辞不当处,但决不是反诗,从中也读不到永王璘的谋反意图与路径。

时至今日,也为许多人难以理解,当时大多数文人士子都对永王璘敬而远之,避之不及,可偏偏李白要自惹烦恼,引火烧身,沾上一辈子都难以洗清的污渍。甚至好友高适与李白决裂,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

高适,作为讨伐永王璘的主帅,始终难以明白李白为什么不能冷静一些而非要去凑那个热闹,以致大家连朋友都无法做了。其实,这些人与李白在处世观上并不在一个层面。他们是以儒家“忠义节”观看世,做任何事情都讲究“正名”,即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强调君臣名分,所以他们将由太子而升至皇位的肃宗视为正统,视为合法的中央朝廷,坚定地站在他那一边,义不容辞地向之效忠、效力。而李白则以道家兼侠士、纵横家的眼光观察世界,抱有老子“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详,是为天下王”的人君观。所以,他对永王在玄宗、肃宗皆脱离国都长安,而“诸侯不救河南地”之际挺身而出,由东北上收复故土之举欢欣鼓舞,深怀敬意,寄以厚望。当然,他也并非要拥戴永王璘称帝。他眼中的皇帝,依然是逃往西蜀的那个唐玄宗。也正是这个缘故,他对趁乱而自封皇帝的肃宗并未打上眼,有意无意地轻视他、藐视他——这正是肃宗之所以恼怒他的要害处,坚持要对他进行惩罚。

李白“以侠自任”,义侠的责任亦要求他解危于乱世,救民于水火。所以“安史之乱”,被他认做于沧海横流中显示英雄本色的良机;而永王璘的振臂高呼,则与之抵掌合拍,风云际会。所以他的“附逆”,当是势所必然。他如果不去凑这个热闹,蹚这趟浑水,则反倒令人奇怪了。而他以道家、侠士、纵横家的立场介入这场热闹,闯进这趟浑水,从本质上看,则是爱国者心地使然,其赤子之心使然。这种质朴、天真与执著,也使得他难以去分辨纷纭复杂的政治暗幕、波诡云谲的人世纠纷,而一个心思地想为朝廷,也是为国家排忧解难。

公元757年至德二载十一月底,李白在宿松等到了朝廷对他“附逆”的最终处理结果:长流夜郎。十二月初旬或中旬,李白在妻子宗氏和妻弟宗璟陪同下,到达寻阳渡口。宗氏是李白一生中的第四位妻子,乃武则天时代的宰相宗楚客的孙女。李白与宗氏伉俪情深。

公元759年乾元二年三月,59岁李白在前往夜郎的夔州(治今重庆奉节)长江舟中,突然接到当地官吏传来的皇帝的大赦令:“天下现禁囚徒,死罪从流,流罪已下一切放免。”李白欣喜若狂,即掉转船头东下江陵,并写出精神飞扬的七绝《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公元762年代宗宝应元年十一月,李白逝世于安徽当涂,时年62岁。


大家都在看

猜你喜欢

热门帖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