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声甘州》:谁似东坡老,白首忘机

字数:1215访问原帖 评论数:4条评论 TXT下载

发表时间:2022-08-01 19:43:14 更新时间:2022-08-05 22:13:26

楼主:范美忠  时间:2022-08-01 11:43:14




苏轼

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
问钱塘江上,西兴浦口,几度斜晖。
不用思量今古,俯仰昔人非。
谁似东坡老,白首忘机。

记取西湖西畔,正春山好处,空翠烟霏。
算诗人相得,如我与君稀。
约它年、东还海道,愿谢安雅志莫相违。
西州路,不应回首,为我沾衣。

《八声甘州 寄参寥子》作于宋哲宗元祐六年,时苏轼由杭州知州召为翰林学士,将离杭赴京时他写了此词寄给好友参寥子,此时的他已是五十四岁的老人。

“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其实大自然的风无所谓有情无情,言“无情”者,实表现了苏轼不舍好友,不忍离杭的依恋之情。此处苏轼有身不由己,行踪无定如潮水一般被大风左右的命运之感。

“问钱塘江上,西兴浦口,几度斜晖。”感慨之深沉跟苏轼的年龄和之前的遭际都有关,毕竟此时的他已历经沧桑。在空间飘零感之后,一定是如“几度斜晖”一般之时间意识。不论此种空时意识是否出于自觉,都已经是古诗词之惯例。这正说明了时间和空间乃是内在于人心灵中之先天直观形式,觉醒之自我意识须在空间和时间之中定位此在。

如果按照登临怀古诗词之固定套路,接下来当是物是人非之历史感怀,如此则诗人之心绪将陷入颓废悲怆之中。然而这不是达观豪放的苏东坡之性格特点。“不用思量今古,俯仰昔人非”就有一种刻意摆脱历代怀古伤今诗词累积起来之感伤情绪的意思。为何能如此呢,因为这个东坡老有点与众不同,他已经修炼到“白首忘机”之生命境界了。

如果说此词之上阙是对自己之开解的话,下阙则是宽慰好友参寥子了。“记起西湖西畔,正春山好处,空翠烟霏。”虽然我们现在就要分别了,然而毋须悲伤,因为在西湖西畔赋诗饮酒,谈禅说理,共赏空翠春山之美好时光就已经足够我们铭记在心,有此知音相得之珍贵记忆,还有什么好遗憾的呢!

“约它年、东还海道,愿谢安雅志莫相违。”此处用了一个关于谢安的典故。谢安东山再起时,念念不忘归隐,终病死于西州路,未能实现其归隐之雅志。羊昙素为谢安所重,在谢安死后,为避免对境思人,他平时刻意避开西州路。一次醉后走过,竟大哭而去。此处苏轼亦安慰好友,此次奉召只是暂别,我还会回杭归隐并与你诗酒游赏的。“西州路,不应回首,为我沾衣。”虽然劝慰好友不要为离别而悲伤,但也隐隐有如谢安一般一去不回之不祥预感,因为此时苏轼已垂垂老矣!

论者往往认为此词表达了苏轼达观豪放之气质。余则以为不然,比如他自夸“谁似东坡老,白首忘机”。实则真忘机之人是连“忘机”之意识都没有的,而“不用,谁似”之思量都是机。自诩“忘机”者,恰恰未能“忘机”,反足证东坡“俯仰昔人非”之感慨甚深,及可能白首不归之预感甚烈,方以“忘机”之说强行化解,尤其下阙“记起,算,愿,不应”等心念,可谓处处是“机”。

这自然可证苏轼在参禅悟道上之修为并不高明,也因此可见他与好友参寥子之间深挚的友情。也许超越红尘的出世之想和对人间深切眷恋之间的矛盾正是苏轼可爱迷人之处吧!他虽然伟大,却非不食人间烟火。他的惆怅和伤感都那么的像我们,以至于使我们倍感亲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