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冯道至于爱国

字数:722访问原帖 评论数:0条评论 TXT下载

发表时间:2022-08-04 18:44:48 更新时间:2022-08-04 21:50:11

楼主:taoism2  时间:2022-08-04 10:44:48
冯道,(882年-954年),字可道,号长乐老,瀛州景城(今河北沧州西北)人,五代宰相。
冯道早年曾效力于燕王刘守光,历仕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四朝,先后效力于后唐庄宗、后唐明宗、后唐闵帝、后唐末帝、后晋高祖、后晋出帝、后汉高祖、后汉隐帝、后周太祖、后周世宗十位皇帝,期间还向辽太宗称臣,始终担任将相、三公、三师之位。
后周显德元年(954年)四月,冯道病逝,追封瀛王,谥号文懿。后世史学家出于忠君观念,对他非常不齿,欧阳修骂他“不知廉耻”,司马光更斥其为“奸臣之尤”。但他在事亲济民、提携贤良,在五代时期却有“当世之士无贤愚,皆仰道为元老,而喜为之偁誉”的声望。
作为一个特殊时代的历史人物,冯道在他所处的时代受到了各个阶层的普遍赞誉;然而降至北宋中叶,由于君臣思想的固化,渐渐地冯道受到了主流史学界的唾弃,认为他历仕五朝,对丧君亡国毫不在意。
作为中古时代的遗声,冯道的出现揭示了士族阶层精神的沦丧;而评价的贬谪化,则是爱国思想为忠君所捆绑的开端。所谓“忠臣”思想的出现,应该不早于秦汉,因为在此之前华夏文化尚未形成,因此,春秋战国时代的出奔多国并不被视为背叛;中古时代的中华,爱国思想开始萌芽,然而,由于汉民族从未被异族所征服,汉族尚有可以依托的爱国根底;中古时代之后,汉民族出现了被异族完全征服的局面,爱国就出现了现实的矛盾,爱哪个国,忠哪个君?就成为了评价知识分子的一道严酷的考题。
顾炎武“亡国”与“亡天下”的分类算是给这道严酷考题做出了正确的答案。然而,知识分子们对此并不买账,为了功名利禄,为了身家性命,他们自欺欺人,将忠君爱国统一起来,认为忠君就是爱国,不论这个君是贤是愚,是汉族还是异族,这种犬儒思想后来大行其道,渐至于成为社会主流。

大家都在看

猜你喜欢

热门帖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