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夜忆舍弟》:月是故乡明

字数:787访问原帖 评论数:3条评论 TXT下载

发表时间:2022-08-04 02:26:43 更新时间:2022-08-06 23:23:04

楼主:范美忠  时间:2022-08-03 18:26:43


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乾元二年秋,关中大饥。为求生存,杜甫弃官带领家人入蜀,而秦州则是他此行的第一站。此诗即作于秦州。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戍鼓”是指戍楼上的鼓声,一般鼓报三更之后,便开始宵禁,截断行人通行。这里当是指代战争。

唐朝在开天年间实力达于极盛,安西北庭两都护府的范围直抵中亚腹地,而在哥舒翰带领唐军拿下青海附近的石堡城要塞之后,吐蕃的势力也受到了遏制。然而随着安史乱起,大唐政权自顾不暇,安西军不得不大量内调参与镇压安史之乱,于是大唐之势力范围遂大幅度收缩,本来不算边关的秦州也受到了吐蕃的威胁。

诗人流落他乡,愁绪满怀,无法成眠,辗转渐至夜深,于三更鼓后,忽听得秋天的夜空中传来一声失群孤雁的哀鸣,遂有所感。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今天已经白露了,暑热消退,秋凉渐起,真是想念家乡的温暖安适啊,然而自己及家人却流落他乡,衣食无着。

细玩此联,发觉其句法颇为独特。诗人将“白露”“明月”拆开并分别颠倒置于上下两句之首尾。从正常意义和语序来讲,应是“今夜露始白,故乡月更明。”然而,“露”和“月”之前置并不表明它们是意义之所系,诗人用虚词“从”和“是”将重心指向了“今夜”此刻的时间向度和遥远“故乡”之空间关切。

尤其“月是故乡明”一句,看似无理的判断却道出了普遍的情感心理事实,故而成了流传众口的千古名句,并替无数背井离乡的人表达了他们浓浓的乡愁。

这一联在意义结构上亦突破了五言惯常的二三节奏,而变为一三一节奏。

与此前的诗人相比,杜甫诗歌的一大特点是意义层次和情感浓度密度的空前加强。比如此诗的后两联就是如此。

其一,弟皆分散;其二,家园不存;其三,生死不知;其四,寄书不达;其五,战乱不止。虽然此五种苦况皆是实情,然如非表达的浓缩,也无法把这种悲苦忧愁之感推向令人唏嘘感慨之极致。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