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谊才华世无伦,笔墨酣畅著雄文〔149〕

字数:3618访问原帖 评论数:0条评论 TXT下载

发表时间:2022-08-07 23:20:25 更新时间:2022-08-08 09:11:33

楼主:陈存选A  时间:2022-08-07 15:20:25
一、典故及其出处
典故:〔贾谊〕过秦。
语义:《过秦论》为贾谊著作《新书》的第一篇,文章以总结秦朝灭亡的教训,谴责秦朝帝王的过失而闻名于世,世称天下政论第一雄文。



贾谊古画像
后人用“〔贾谊〕过秦”作比喻,称誉人有撰写政论文的才华。例如“袁安坠睫寻忧汉,贾谊濡毫但过秦。”〔晚唐诗人韩偓诗,连用“袁安坠睫、贾谊过秦”两典故,意思是,我只能为大唐帝国的安危,流下担忧的眼泪,以笔墨总结它兴亡的教训而已。〕
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二、贾谊才华出众,而英年早逝
贾谊〔前200—前168年〕,洛阳人,世称贾生,著名政论家、文学家。少年时,他师从著名学者、北平侯张苍。
张苍〔前256—前152年〕,著名学者荀况弟子,与李斯、韩非师出同门,历任秦始皇御史、汉高祖主计、吕后御史大夫、文帝丞相,名列西汉开国功臣。张苍学识渊博,治学严谨,为人至诚。贾谊师从张苍,从学习内容到治学态度,都得到悉心指教,他自己又聪明好学,进步很快。他18岁时,即以通读《左氏春秋》、能诵《诗、书》、善写文章,闻名于当地,被誉为“洛阳才子”。
河南郡太守吴公闻其名,招为幕僚,对他很器重。在贾谊辅佐下,该郡社会安定,政绩卓越,时评为天下第一。前180年,18岁的文帝即位,擢拔吴太守为廷尉,吴公因势举荐贾谊。文帝遂征召贾谊,任为博士。此时,他21岁,是最年轻的一位博士。
任职博士期间,每次文帝出题咨询时,他往往都反应机敏,见解精辟,获得同事好评。文帝欣赏他,不到一年,便升任太中大夫,为郎中令的第一属官、皇帝亲信。
贾谊初任太中大夫,就积极为文帝出策。他先后上书《论定制度兴礼乐疏》、《论积贮疏》,提出改革强国措施。
文帝非常赏识他的才干,拟再提拔为公卿,结果引起周勃、灌婴一班老臣的嫉妒,他们联名上书,诽谤贾谊,说他“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文帝刚被他们拥立,地位还未巩固,忌惮他们,只好疏远贾谊,不再采纳他的意见。



汉文帝与贾谊影视像
文帝4年〔前176〕,贾谊被边缘化,外放为长沙王吴著的太傅。长沙地处南方,远离长安数千里。贾谊被贬离京,长途跋涉,一路风尘,途经湘江时,写下《吊屈原赋》,凭吊忧国忧民、以身殉国的屈原,并抒发胸中怨愤之情。
不久,太尉周勃被捕系狱,贾谊上疏,建议宽待他。后来又呈《谏铸钱疏》,拟立货币政策。
贾谊在长沙的第三年,有只鵩鸟〔猫头鹰〕飞入他的房间,落在座位旁边。民俗认为此鸟不吉,他联想到受贬身世,遂自哀伤,以为命途多舛,于是作《鵩鸟赋》,抒发忧愤情绪,并以老庄豁达的生死观自慰。
就在这一年,周勃获释,回封地养老去了;丞相灌婴也去世,而他的恩师张苍继任为相。文帝思念他,又把他召回京都。他入朝时,文帝祭祀神灵刚结束,对鬼神之事有所感触,便在祭神的未央宫宣室接见他,询问鬼神的原本始末。君臣两人,一个一五一十的解说,一个专心致志的倾听,时过更移,一直谈到深夜,文帝听得入神,不自觉间还移动席位,凑到贾谊跟前。谈论完了,文帝还感慨地说:“我很久没看到贾生了,自以为超过了他,今天看来,还是比不上他啊。”



汉文帝感慨画
文帝小儿子刘揖为梁怀王,封地就在关外,离京都很近。文帝很宠爱他,一直想给他物色个好太傅,而贾谊正好与太子刘启家令晁错同庚,两人名望也差不多,于是就任命贾谊为怀王太傅,把培养小王的重任交给他。这不算升迁,但也是一种重视吧。
贾谊也不负重望,精心教诲小王,小王也恭谨勤学,师徒融洽,亲如父子。在此期间,文帝不时遣使问以国事,贾谊也多次上疏,陈述政事,后汇编为《治安策》。
文帝11年〔前169〕,贾谊随怀王入京觐见,在途中,小王不幸坠马而死,文帝不怪他,而他却深自歉疚,经常哭泣,十分抑郁。第二年,他便忧郁而亡,年仅33岁。
贾谊才华出众,而英年早逝。可他在暂短一生中,著有《新书》十卷。他是西汉骚体赋的代表作家,赋作有《吊屈原赋》、《鵩鸟赋》。而他的主要文学成就,是政论文,名列古代著名政论大家。
他的政论散文,评论时政,风格峻拔,文笔酣畅,词采斐然,气势磅礴,鲁迅称为“西汉鸿文”。代表作有《治安策》、《论积贮疏》,最著名的当是《过秦论》。
《过秦论》分上、中、下三篇,而上篇最得人喜爱,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后全文附载,入选昭明《文选》、姚鼐《古文辞类纂》等所有的古文选本,而且都放在《论》的首位,历代文选编者公认,它是论体散文的师祖,政论第一雄文。又入选历年高中《语文》,我国当代具有高中以上学历的数亿人,老老少少,男男女女,几乎人人都爱读,个个都会背,影响也太大了。因此,《过秦论》是贾谊留给历史的丰厚遗产。



贾谊撰天下政论第一雄文《过秦论》
三、《过秦论》以史论政,寓议于叙,观点鲜明
《过秦论》,论证秦朝的过失,故名《过秦论》。此文的旨意是,总结秦朝速亡的历史教训,以作为汉帝国建立制度、巩固统治的借鉴,名为“过秦”,实为“戒汉”,是一篇见解深刻而又极富艺术感染力的文章。
1、文章,先叙述秦王朝势力的崛起。它创业时,雄心勃勃——
创业期:秦孝公。
政治雄心:窥周室,有席卷、包举、囊括、并吞天下之心。
拥有条件:
A、地利: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
B、人和:君臣固守。
C、政通:对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对外,连横而斗诸侯。
结果:拱手而取西河。
2、再叙述秦王朝势力的发展。它日强时,所向披靡——
日强期: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孝文王、庄襄王。
文治:蒙故业、因遗策;
武功:四方攻伐、强国请服、弱国入朝。
结果:合纵缔交、九国不进;纵散约败、割地赂秦。
3、又叙述秦王朝的极盛。它鼎盛时,势如破竹——
前期攻天下:奋余烈、履至尊、吞二周、亡诸侯、取百越、却匈奴;
后期守天下:焚百家、隳名城、杀豪杰、销锋镝、弱人民。
结果:据高城、临深渊、守要害、〔欲〕传万世。
4、还叙述秦王朝的灭亡。它灭亡期,一败涂地——
灭亡期:始皇死,余威震于殊俗。
原因:陈涉起义——
A、出身: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迁徙之徒;
B、才能:不及中人;
C、兵力:疲弊之卒、数百之众;
D、武器: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结果:天下响应,并起亡秦。
5、最后,议论秦王朝灭亡的原因。通过四种力量、六组对比,分析出秦的亡因,为仁义不施——
秦前后内比:先强后弱、先盛后衰、先兴后亡;
秦与九国对比;
秦与陈涉对比;
陈涉与九国对比:a、领袖地位,b、武器装备,c、军队素质,d、用兵之道;
九国会盟情况与惨败情况内比;
四种力量对比:陈涉<九国<秦国<秦朝。
结果〔中心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过秦论》结构图示
四、《过秦论》寓情于叙,气势磅礴,气氛热烈
全文以史实为论据,以论点统率史实。对1至4段大量史实,作出高度概括,只看重历史发展的大势,而不追求细节的准确性,因此,显得简洁明畅,思路清晰,文笔流利,气势充沛,还方便记忆。
通篇运用对比写法,合计连用六层对比,有外比,也有内比,有效地导出全文旨意。
贾谊是辞赋作家,这篇不是赋,但在语言运用上明显带有赋的特点。讲究铺排渲染,如写秦孝公雄心,连用“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并吞八荒”四个修饰词组,其实,“席卷、包举、囊括、并吞”四词,基本上同义;“天下、宇内、四海、八荒”,也都是同义,同一个意思一连写上好几句,既有排比又有对仗,这是写赋的铺陈夸饰写法,笔锋锐利,气势充沛,咄咄逼人,张显雄心之大。九国之师攻秦,一一列名四君、九国、谋士、策士、武将,张扬显赫声威。写到秦始皇,则特别夸饰渲染,连用“奋、履、吞、亡、取、却”,与“焚、隳、杀、销、弱”11个动词,极力塑造他“威加四海”的形象,大肆渲染,雄健有力,声威赫赫,不可一世。
行文又多用骈偶,有的是骈偶句,有的则是长句中的成分骈偶,散整结合,有参差之美,又易于诵读。
前人对《过秦论》评语很多,有赞“雄骏宏肆”,有称“通篇一气贯注,如一笔书,大开大阖”等等,概括起来为,说理透彻,逻辑严密,笔锋凌厉,文思酣畅,气势盛大,气氛热烈,语言犀利,音调铿锵,琅琅上口,读后难忘,是古今第一“气盛”的文章,“沾溉后人,其泽甚远”,对后世影响很大。
五、毛泽东写诗赞赏贾谊,并惋惜他英年早逝
当代伟人毛泽东很赞赏贾谊,曾写《七绝·贾谊》,发表于1996年版《毛泽东诗词集》,全诗为:
贾生才调世无伦,哭泣情怀吊屈文。
梁王坠马寻常事,何用哀伤付一生。
意思是,贾谊的才华和能力,在当时是无人可比的,他曾以极其哀伤悲痛的心情,写下千古文章,凭吊忧国忧民、以身殉国的屈原。梁王坠马而死是意外事故,并不是什么特别了不得的事情,哪里用得着哀伤到至死的地步呢?



毛泽东手书《七律·贾谊》
毛泽东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贾谊的出众才华,与忧国忧民情怀的赏识,也表达了对他壮志未酬遭遇的同情,以及对他因自责而哀伤至死的惋惜之情,从而抒发了诗人自己爱才、惜才的美好思想感情,同时,对他那种自伤、脆弱、愚忠、迂腐的性格,也作出委婉的批评。
贾谊如泉下有知,能得到后世伟人如此全面而公正的评价,以及同情与悯惜,也该知足,而不再心中抑郁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