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元辰:文学是“落花满地”(修改版)

字数:11143访问原帖 评论数:19条评论 TXT下载

发表时间:2022-08-11 15:56:12 更新时间:2022-09-22 00:42:30

楼主:林深数树  时间:2022-08-11 07:56:12
交流元辰:文学是“落花满地”
文字/林深数树

今天收到元辰兄的大作《麦青麦黄》。兄长垂怜,心存感激。
又记取了大前年(2017年)元辰兄约稿“文学谈”的事。自己做了三章。无非也是自己做人做事、读书作文的些许体会。不惮自我和偏狭。
今天修改了,发在关天这里。喜欢批评。

1
元辰兄约稿的事,既然应下了,我肯定会做。
2017年的林子,职场是下了,也还行走江湖。主要是荆楚网,汉网,长江网。也就有抻枝打叶,开花结果,生生新新,幸福着呢;不都是苦闷,彷徨。
夜半沉吟,键盘义工,梦寐哭笑,都是我自己的。是我自己乐意的,我自己生活并幸福着的。
我提醒自己:温度,爱,语言,文学和诗,思想、思考和正能量,都是你自己的(我自己的)。
我表达,或者我义工,或者也叫奉献……都是我自己的。是自己乐意的。是余仁俊会长说的,义工和正能量要做,也要宣传。
一个“自己握自己的手”的人,当然知道温度是自己的:自己身上的、心上的。温度,热情和文学,是自己文字的,也是自己身上、心上的。于俗世于世俗,于潮流于大流,有距离,而不是疏离。

2
走过青年,爱的落花满地;
走过中年,事业落花满地;
走过书,哲人和文化,文明落花满地。
开花是爱;落花是爱;结果呢,开花而结果呢,当然更是爱了。这是我捧读菡萏“红楼”的体会了。
我们许多网友都是退休的了,边缘的了。从养儿育女,从事业职业,从舞台平台下场了。未必都是闪亮下场。我自己是平平庸庸,平平常常,平平淡淡地下场了。成长了是孩子的,有成功是弟子的。
但我们自己文字的爱,文字的温度,落花是爱,人生和文字悟了什么,是一定的。
《红楼梦》是曹雪芹的落花。“读红楼”是菡萏的落花。我的文字我的键盘执着,当然是我自己的落花。读菡萏我泪流满面,澎湃心潮,都是感动、热情和温度的。作家她的文学落花,受众我的感动落泪。

3
我喜欢和欣赏鲁迅。不是尖刻,战斗和批判;而是爱,思考,自清,疏离喧嚣、享受孤独和属于鲁迅的文化的溯源寻本。
喜欢他跟厨川白村,认定文学是“苦闷的象征”。
今天的科学和网络改变什么了吗?改变是肯定的。但文学是“落花满地”,是“苦闷的象征”,是文字“打开梦做反转或者写照生活做提升”是一定的。……今天改变了吗?没有。房顶上的山羊和陷阱里山羊,都是山羊。每个人的文字和落花,都是他自己的。
我读太史公自序,聊斋自序,跟读五柳先生传,读滕王阁,读鲁迅章怡和,感觉是一样的。我自己的文字,也就是如许的仰望和学习吧。思贤如渴,仰圣如山。
那些情场,商场,职场,官场,名利场,文学场,网络战场之叫卖传销招摇过市党同伐异……我会跟,我会汲汲什么纠结什么吗?无须的。我是我自己。我学鲁迅,但既不“呐喊”,也不“徬徨”。
今岁的文字,冯天瑜出院的高兴和祝福,娥皇女英的望夫和哭泣,和昨岁的文字“病蚌成珠”是一样的。于我自己,都是爱,感动,正能量和感恩社会。是我高兴做文字义工。斑竹都是无薪酬的。为什么不是呢?冯老先生转过来回复,我感谢。我感觉老人、名人和我们小人,俗人是一样的。

【小结】
简言之是:文学的“温度是自己的”;文学追根溯源是“落花满地”;文学表达也是我们自己做正能量来“感恩社会(感恩人、社会和自然)”。
谢谢元辰兄的抬爱邀请。我交卷。撒一地鸡毛或者一地落花,元辰兄收拾。




楼主:林深数树  时间:2022-08-11 10:04:20
我自己行走网络做文字,是走原生走传统走偏狭走江湖,是不惮自我与孤独的。
最相知相惜即元辰兄。新城市散文,新乡村诗歌,凤凰琴,羊羔体,也是旁观别人的热闹。我自己不惮寂寞。我倒欣赏元辰兄的长诗《雪宴》。天地间,天人一体,宾客万生。苍凉,亦豪爽。






楼主:林深数树  时间:2022-08-20 02:36:48
人文写人,道心载道
读元辰先生《麦青麦黄》开篇之《生命自述》一点感言
文字/段家军


文学在一定意义上被称为人学。作家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斯大林语),特别是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作家,更有责任塑造真正人的灵魂,歌颂人性美,以求达到人性的复归。元辰先生正是通过对符合人性的艺术形象的创造,歌颂了人的价值;同时又从反面对非人性作了抨击。先生以敏锐的心性细细地打量着周遭的生活,并及时记下随时随地见到的、听到的、想到的人和事。他的小说既是一幅描摹日常生活的风俗画,又是一部记录小人物生存本相的小城词典,综合展现了南国小城镇本真的生活图景、生命样态。更甚者,先生所塑造的主人公,能将自己的隐私全面暴露,一丝不挂,一览无余,甚至连裤衩子背心儿都翻将出来。人活在裸体中,灵魂活在裸体中。做一回纯粹的人。当所有的人变得裸体,不再遮羞,这个世界该有多么局促不安或呼吸不畅。羞愧感荡然无存,这倒也不失为一种境界。社会生活包罗万象,复杂多变,真善美和假丑恶的博弈从未停息。《生命自述》所写固然都是小人物,却能写出上下左右高低,尽写出他(她)们各自的不好来,真是了不起。《生命自述》于杜撰对话一项最有本事,尽用先生以自家口吻来交代呈示他(她)们的各自禀性,他(她)们的各怀心事、心口不一。语言之泼辣鲜活,潜台词之层次丰富,是戏剧大师才写得出来的。而且,尽用白描和对话,写尽诸色,却尽可能不另加褒贬,这份自信和耐心,也令我们吃惊。人是有七情六欲的。正如《孟子》上说的:“食、色,性也。”因此,性描写在文学作品中,是有其特定的生活依据、美学意义和社会效益的。人们不必谈“性”色变或“交口非之”。问题的实质不在于“性”的本身,而在于如何“描写”。故:有盛蓝,必有一个韩芳。二人恰成反照,互相映衬,才个个跃然纸上。而当多年的老情人韩芳肥猪拱门般主动送上门来时,先生的神来之笔特此显现了:其动作之细微,神态之慎重,举止之拘谨,心神之不安,皆现于笔端,跃然纸上。然见其诚,显其真,觉其窘。此处高明写法当为学子妙例!不可不察。此外,先生的语言风一样通畅,自然,亲切,仿佛和一位老乡亲拉话。又像是我的故乡白马河刮来的风,带着青葱回忆与熟悉味道。间或从字里行间,又看到他的目光:热情,充满坦诚。这种目光是清泉,不管流泻在任何事物上,都会变成一串晨露,那般喜悦,充满希望,没有人会怀疑一个孩子的心事,都大口大口地呼吸。由是,读先生的文字是一种精神上的超级享受,而渗入我心灵的都是智慧的养分,心间,时时绽放艺术的芬芳。如诗歌般的先生,读他的文字,好似跟一个孩子谈一件儿时兴致勃勃的趣事,甚至于我能看到一双孩子般天真无邪的眼睛,当然还能体会到一颗青春似火的心灵。小说中有真实的描摹场景,以求还原生活之真、生存之真。先生不仅将夏雨春雪、天光云影、蝉噪蛙鸣、方言土语等自然风景、地方风俗纳入笔下,也将男欢女爱、走街串巷、打情骂俏、偷鸡摸狗等鸡毛蒜皮的世俗小事作为叙述的中心,更是将人世间“妇随夫唱、相濡以沫、相敬如宾”等人文传统贯穿于小说书写的始终。这都使得先生的小说透露着一种来自生活本身的人。“暗红尘霎时雪亮,热春光一阵冰凉”!读《生命自述》不禁让我思索——当价值不再,一切只剩下欲望时,生命会变成什么?在此,借用先生的一句话:家园何处?很多人以为在灯光摇曳处,其实在自心。在悟道,在为文时。

2022年仲秋于白马河畔
楼主:林深数树  时间:2022-08-20 05:11:08
见证生活:融进平民的作家,落地生根的小说
一一评元辰《妻青麦黄》
文字/欧阳杏蓬

湖北作家元辰创作的短篇小说集《麦青麦黄》,做了他个人生活的见证,也见证一段历史。作为文友,我跟他时常会在QQ里聊几句,偶尔会交流一下彼此之间的创作情况和生活情况。元辰是写文学评论的,著有《网上漫语》《现场批评》等论集,在湖北网络文坛,可谓活跃和颇具影响,扶持了不少新人。《麦青麦黄》该是他的第一部小说集,小说中各式各样的人物,各式各样的命运,都有深刻的时代印记。

短篇小说《麦青麦黄》收录了作者22篇小说,让我惊喜的不是作为小说集主推的短篇小说《麦青麦黄》,而是开篇《生命自述》,现实的生活,现代性的叙述,肆意的文字,剥离的情感,意识流的表现技巧,哭笑不得的故事,让我记起了博尔赫斯的文字。当我读到“用全部的创造力为所有远行者造一间木屋,让他们疲惫的身心暂歇;然后用鞭子把他们赶到无可躲藏的荒野,逼迫他们自己去问‘我的家在哪里’?”时,我甚至觉得,该书读完第一篇就值了。

小说集中的,从《木子红木子白》、《柿子青青凌凌》、《麦青麦黄》到末篇《鸢尾花》,凡21篇,都带着鲜明的三峡地域特色,三峡一带的民俗、风俗、故事、山水,莫不在其中。些地方特色的小说很多,鲁迅、沈从文、贾平凹、莫言……,各有擅长。而元辰作为地方上的作家,凭着跟文字打了一辈子交道的功力,在他的小说创作中体现了出来,从《木子红木子白》、《柿子青青凌凌》、《麦青麦黄》到末篇《鸢尾花》,故事结构简单,文字干净简约,意犹未尽的白描犹多,读他的文字,有汪曾祺的用笔韵味,读小说故事,如赏中国画,留白处尽是滋味,如他的短篇小说《绝地》,小说的主要人物云娘、老骚、老瘪、老瘪的女人,关系看似错综复杂,元辰通过人物的命运主线,化繁为简,干净利落,用历史为背景,写出了民间小人物的悲欢离合。

在元辰短篇小说集《麦青麦黄》里,元辰通过系列小说塑造了特定历史年代的一个下层典型人物形象“元志雄”(《木子红木子白》、《柿子青青凌凌》、《麦青麦黄》),无论生产、生活,元志雄都不失望,积极向上、勇于进取、胸怀宽广,还充满温情,活脱脱一个南方农村“有志青年”。而在《绝地》里,元辰着墨刻画的云娘形象,也是坚强的、执着的、积极的、明亮的、温暖的,有着十足的山里女人的味道。

在这本书里,作家塑造的众多平民式小人物的“群像”,也是这样的文学作品,读起来,不仅仅让人们感动于小人物的人格魅力,同时也被一个有温度的文学作品引导着,充溢着对光明、善良、美好、进取的向往与追求。我想,这应该就是一位优秀作家和一部优秀作品的价值所在,也是元辰这种接地气的写作,与时下其他创作地域性题材的作家有了截然不同。(欧阳杏蓬)

楼主:林深数树  时间:2022-08-22 10:00:24
曹宗国 /《麦青麦黄》评论元辰的文学修行


元辰先生将新书《麦青麦黄》赠我,我说你不是认为印书没有用吗,怎么又印了?他回言印一点送朋友,欠的书债太多了!但是看扉页上的介绍,他曾经印过 《迈向智慧的金色通道》、《悠游人生》、《网上漫语》、《现场批评》 四部文集 ,而且还有《雪宴》和《家在三峡》两部书稿将出版,由此我认为他印书的目的並非只是为了还人情,很可能是为了让自己的作品上“铜版册”,比放在网络上存在感强一点,可以保存得更长久一点。除此之外,我想他决不会是改变主意,以为印书能有多大作用。所谓印书的作用,也並非单指难以销售和沒有多少人愿意看,而是传统通行的文学评价标准和程式都失效了,现在的作品都难以得到权威的优劣确认。从这个角度看,现在绝大多数作者出书和发表文章,都可以说是没有多大作用的!比如普通作家的作品,不可能跟以前一样,有机会在出版社正规出版发行;和传统主流文学刊物编辑不熟悉的作者,也很难在上面发表作品。即便你发表了作品和自费出版了,也很少有人阅读,不可能得到社会公认,也不可能有正规的文学评论让文坛发现和认可。当然,有些比较成熟的作者或作家,也可能将自已的作品申报扶持经费,用来支付印书的成本,但即便扶持出版的作品也是绝少有读者购买的,同样只能用以赠送或堆放在自家屋角里。与此同时,网络文学也好景不再了。现在网络上发作品,已经不可能一夜点击暴红被众多读者阅读,这种跟买彩票一样的幸运机率也沒有了。还有,过去常常举办全国性和地方大型文学比赛,幸运者可能一举获奖成名,也已经好多年停办了。虽然也有某些举办诗词散文小说书画大赛的,名头倒是很大,其实都是为了赚钱的骗人把戏,文艺界正经人士大都嗤之以鼻。这样一来,文学写作的出路几乎是全然让人绝望了!而不死心的文学青年,只能在网群和自媒体公号上发表作品,得到的评论都只是朋友的大拇指;即便有的被转发扩散,也不过是过眼云烟。他们这样搞下去,要想写出点名堂来其实是不可能的。如此这般,我们写作和发表出版作品,究竟有什么用呢?面对如此文学写作的困境,许多作者感到颓丧,甚至一些严肃的老作家都为此而苦恼、迷惘和黙然。但我发现元辰对这种境遇居然完全不介意。与绝大多数文学写作者不同,他是从来不在乎自已的作品能否通过上述途径获取声名的,也全然不在意能否通过写作而被验明自己的文学正身,仍然一如既往地献身于自已的文学追求。
楼主:林深数树  时间:2022-08-22 10:01:34
元辰自1997年全身心投入文学创作,就没有跻身传统文学圈子而是独立特行于网络江湖。他在网络上也不是向大型网站投稿,或者瞅机会参与网络文学大赛,而是开办网络文学批评个人论坛《问石斋》,担任汉网、东湖、长江文坛超级版主,专注于网络文学批评和网络散文写作。他主持编辑了大型网络刊物《新汉语时代》、《汉语姿态》和自媒体专栏。他为叶新中篇小说、马季《网络文学十年史》、王晓英短篇小说、诗歌集、散文集写评论,参与《出版商务周报》组织的《网络文学》十年谈,並作为自由撰稿人发表中短小说散文,对网友发表的作品连篇壘牍地进行“现埸评论”。后来,他又集合大批文学同好和追随者建立网群,经常深更半夜到群里“巡山”。再后来,就是主办如今声名远扬的《夷陵评论》公号,花费大量心血推介本地文学人士的文学作品,扶持乡土草根文学爱好者,转载百花齐放的名家名作。同时,他又成年累月地创作一部世所罕见的长篇小说。元辰持之以恒二十多年来黙黙行进的这条文学道路,完全是同传统作家的功名之路截然不同的。同时,元辰文学创作的思想艺术风格也不是以传统正统的主流文学认同为准绳的,而是他独有的观点和见解。元辰的文学创作並不是以小说为主的,他在散文、评论方面也多有深耕细作,甚至在格律诗词方面也造诣很深,但无论那种文体,他都不是循规蹈矩,而是如同他的书法一样,别出心裁自成一体。他创作的所有文学作品,都不是按传统文学出版发表评奖的要求来写的,也不是根据任何文学理论条条框框生搬硬套的。他在豆瓣阅读的个人莶名写道:“写作就是一种挥撒,迎风一刀,光影留在谁家心灵底片上,便与谁共享心头灵山……关键是未来我们有共同的诗意远方”。就拿他新近出版的中短篇小说集《麦青麦黄》来说,我翻看阅读了二十二篇中部分篇章,虽然都有感人的故事和人物,但沒有一篇是受传统小说、纯文学小说的拘束,完全是我手写我心的“生命自述”和人性的直击与张扬。而他的小说章法,可以说是“铁匠无样,边打边相”。他开头-篇甚至直接以自已的笔名为主人公,直面俗世平民小人物众生相、抒写人生命运的尴尬与挣扎。而用作书名的短篇《麦青麦黄》,表面看起来是写了一段“小芳”式的乡下知青爱恋故事,其实不过是作者潜意识的心灵独白。这种穷小子的白日美梦是我们年青时都做过的,也唯有老了的穷小子才能解读出来。元辰正在日夜续写的长篇巨制,也正在他自己的小说荒原上信马由缰。
楼主:林深数树  时间:2022-08-22 10:03:02
而关于元辰的文学评论,更是有他独特的评论方式和标准。他不是沒有钻研过传统文学理论,他对我的中短篇小说集《人迹》的悲剧意识的评论文章,就颇具现实主义理论深度,曾在《中国作家网》上发表。但他写的大量的跟读点评《现场评论》,却完全是以他的文学直觉和心灵感悟为出发点的,根本没有遵从文学理论敎条和概念化的词句。这样的评论甚至一度被学院派认为“不算文学评论”。元辰也根本不理他们那一套,我行我素自行其是,结集出版了《网上漫语》、《现埸批评》。那么,元辰倾其毕生心血于这种不计功利的文学创作,他是何苦呢,他究竟是为了什么呢?我认为,他是把文学当作了一种修行。文学的修行,就是像人世间的苦行僧一样,恪守自已的信念,独立思考,孤苦煎熬,追求文学的真谛而不在意文学的华彩。文学的修行有时甚至需在人间炼狱中走一遭,才留下一些浸满血和泪的文字。文学的修行,更需要自身的道德完善和人格坚守,只用自己的生命为文学殉道,而无所谓碑陵和花环。元辰就是这样一位世所罕见的把文学当修行的牛人,而且他已经在自已独劈的文学幽径上孤苦独行了二十五个春秋。无论雨雪风霜,酷暑冰寒,他都全身心地沉浸在这种有如以青灯黄卷相伴的苦行。他没有游山玩水的遠行,没有垂钓搓牌的娱乐,也少有把酒临风的聚会,每曰每夜,他都好比在打坐在自己的禅房书斋里,敲打着键盘,云游在虚拟的空间。这么多年月,他每天都熬更守夜,晓曦塔社区楼上总是亮着他的窗灯,为此,人们把他称之为“文学守夜人”。试想,如果心中没有一种宏毅的文学执念,有谁能吃这样的苦、耐这样的劳,把本当可以享乐的晩年付诸如此清贫的苦行?有谁愿意在字里行间燃尽自已生命的烛光?更何况,命运並没有对这位修行者赐以人间天伦之福,反而无情夺走了他爱子的生命,让白发送黑发人的悲摧折擵他的孤老余生。怅望青山愛子的坟茔,他更加把写作当作人生绝望的支撑,把文学当作自已的生命唯一的寄托和传承。元辰,就是这样一位悲情的文学修行者。元辰的生命也就在这样的修行中延展在字里行间。二十五年来,他用心血凝注的文字何止这印刷的七本书,更有数千万言飞掦在网络江湖。他的修行虽然不在意功名,却並非不成文学的“正果”。他的“非学院派文学评论”最终得到有见识的评论家的认可和网络文学评论界的尊重,並且被推荐加入了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他的散文作品也具备了中国散文家的资质。至于元辰独有的文学理念和我行我素的写作的文学价值判定,这不是囿于封闭的文学体制和观念可以辨识清楚的,还有待于整个文学思想观念的改革开放更新,我们至少可以认为这更符合文学创作的自由天性。更重要的是,元辰的文学修行得到众多文学界人士和大批文学爱好者的景仰和拥趸,他多年荣任夷陵区文艺评论家协会 ,还被宣传部门认定为文化名人。元辰已年届七十又四,他的文学修行可谓功德园满,但他仍然潜心苦行着。每天凌晨,晓曦塔楼窗的那盏灯仍然亮着………
楼主:林深数树  时间:2022-08-22 10:12:10

跟进曹文继续评论作家元辰作品《麦青》


李华章

读完了曹宗国先生的大作,十分感动。元辰先生几十年如一日,默默地为文学辛勤耕耘,为文学新人热情浇灌,其奉献精神令人仰止,堪称夷陵宜昌文坛的一座高峰,可歌可赞!衷心祝愿他文学生命常青常绿!华章隨笔8,2O于苏马荡


张泽勇

对元辰所著所为,评论精妙。


张永久

曹兄这篇文章写得很棒写出了一个真实的元辰,把元辰的写作和文学行动归结成修行,也十分准确。热爱文学是种选择,这种选择不功利,且往往劳心费力,收获渺渺。享受这个热爱的过程,让生命能够发热发光,其中的美妙之处也是一种人生体检。其他的,尽人事,听天命,就够了。


老端端

认真拜读了曹宗国先生的文章,曹先生对元辰先生作品,文品,人品的评价,十分衷恳,说出了我想说而说不出的话。尊崇元辰先生。钦佩曹先生。


三峡辣鱼儿感言

曹老师的此文厉害。首先竖起我国当代文学创作现象的宏大背景墙,再叙元辰老师独立特行的文学逐梦二十年历程与成就,剖析其文学作品及文学评论的艺术思想,转而特写《麦青麦黄》的风格特色。最后完成作者对夷陵老作家元辰先生及文学作品的长景式立体化全方位的总结定位:文学修行者,坚毅执着的文学修行者!.......朴实,生动,简约,精辟,足见曹老的洞察能力、文字功力和对元老长期惺惺相惜彼此吸引的深厚情谊。堪称一篇优秀的文学评论!


肖启权

雷开艳老师,你转发的曹宗国先生评元辰老师的短篇小说集《麦青麦黄》,评得非常好,不仅读透了文,也悟到了作者的心。作者他的确是在执着地修行,也是在玩命地追寻生命的真谛。他用辛勤地汗水和殷红的鲜血在浇灌文艺艺术,启迪人们去诠释理解人生意义。因此,他不顾年迈力衰,废寝忘食工作,夜以继日。他在文学评论,散文赏析,还有诗歌绘画,还有书法艺术雕刻,都广有涉猎。甚至著作连连。很难令人置信,一个七十多岁的老人还这样执著敬业,成就丰硕。令吾辈无不敬仰有加。对此,在你们评论之后,我也写点感受,算是鞍前马后,异口同声赞语吧!祝小说作者健康长寿,也祝各位老师们愉快!


楚飞云

曹宗国先生的评介是中肯的,并且文中说了很多让人内心多少有些“怃然”的实话。有幸认识元辰老师已有十多年了,元辰老师的为人为文都让我心生敬慕。在生活的泥水中翻滚过无数个来回的人,还有谁敢轻言“赤子之心”?文学是不是一项“事业”可以探讨,可能不同的人也会有不同的答案。但无处不在的“山头”、“圈子”、“利益”,实在和“文心”相去甚远。我衷心为元辰老师的执着与坚守,点赞和喝采。

林深数树
袁行一生多半行伍。文武张弛,灿然岀彩。混迹官场文坛,却所多人心民意。为文为事为交为义。不利不名,不功不势,稀世罕有。我就是一世界人不上眼,也要上心携手交好,我这位老哥老师。
完全同意曹老师评价。
谢谢了!!!


陈毅然

评得好!“元辰就是这样一位世所罕见的把文学当修行的牛人,而且他已经在自已独劈的文学幽径上孤苦独行了二十五个春秋。无论雨雪风霜,酷暑冰寒,他都全身心地沉浸在这种有如以青灯黄卷相伴的苦行。他没有游山玩水的遠行,没有垂钓搓牌的娱乐,也少有把酒临风的聚会,每曰每夜,他都好比在打坐在自己的禅房书斋里,敲打着键盘,云游在虚拟的空间。这么多年月,他每天都熬更守夜,晓曦塔社区楼上总是亮着他的窗灯,为此,人们把他称之为“文学守夜人”。”确实如此!文学自始自终都是一种孤独修行,文学精神,元辰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文学爱好者参悟、崇敬、学习!


元辰

曹兄辛勤为文,美意点评,切中我心中所想。我的写作,一向只为自己心中目标,借文学以求人生之道,寻找生命的支撑力,到达心中灵山家园,疗心疗伤,以使自我能在境窘境绝境中坚持向善向道,圆梦诗意意志的自由自在,提高自己活着的品质。但求悦己,或可悦人。至少,我在与诸多不甘堕落的灵魂一路同行。
楼主:林深数树  时间:2022-08-22 16:57:43
@葡萄牙月桂 2022-08-22 15:11:45
落花满地皆文章啊!
-----------------------------
谢谢好朋友赶过来支持。
楼主:林深数树  时间:2022-09-01 01:30:31

元辰/从容简化自得乐


走到秋天的档口:中秋

走到人生的档口:退休

浓缩半生感受

有话耿耿在喉

且忍住

不作发酵

作简化

告别青春梦想

告别苦乐年华

告别荣光或屈辱

告别扮演过的许多角色

童年般地握一片秋叶

开始另一场修行

更专一地守住家人 守住朋友

守住童年 守住故园

守住日常 甘为看客

不添乱 不生愁

不做多嘴多事倔老头

从容简化自得乐

人生一世草木秋

大雁飞过任叶落

散为覆水莫再收

仔细辨认归乡路

归根只能回童年

一脚踏在天堂口

灵山花开满心头

无边风月自享受

天宽地阔多自由







楼主:林深数树  时间:2022-09-01 01:32:20
新作快递。晚暮心声。
楼主:林深数树  时间:2022-09-19 23:40:05
麦子、鸢尾花

——读元辰先生《麦青麦黄》

文/雷开艳


题记:麦子青了,有黄的时候;鸢尾开了,有谢的时候。可是,我要怎么与你讲,生命,其实就是一场轮回。一元辰先生的小说《麦青麦黄》出版后,已有诸多名家对此书作了评论。从这些评论解读中,我不仅增加了文学方面的知识,也知晓了夷陵、宜昌一批老知名作家们的文学情怀,他们的执着与坚守。比如曹宗国先生评《元辰的文学修行》,我甚感这是对先生最中肯、最精准的评价;甘茂华先生的《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他以红楼梦中的一句做题,我甚感妙不可言;史发竹女士《小说的视野与再创造》,则从文学的角度阐释了元辰先生的小说梦。这其中有天津名家自诩与元辰先生同道中人的段家军先生写的《心未尽死,佛便难成》,我认为也是一语中的。还有欧阳杏篷、方自义先生等等,都做了评价,让我肃然起敬。一本书,在不同的人眼里,看到不一样的真性情。看到小说名,我情不自禁想起我与麦子的往事。闲插一小曲儿。二我记忆中仅有的一次收麦子的情形,是我七八岁的时候。我家的一块旱田里,母亲种了七分地的小麦,那年小麦成熟时,母亲带上我去割小麦。大片的田地里,种麦子的人家几乎都在收割。黄黄的麦子,挺像一幅油画。只是那时我还不懂什么叫油画,在我幼小的心里,它就是发面粑粑、肉包子、烙饼子。到了地里,母亲蹲好马步,左手薅住面前的麦子,右手拿着镰刀,顺着左手拿住的麦子顺势往怀里一拉,一茬茬的麦子纷纷落地,母亲把倒地的麦子在身后一溜儿的铺好,又继续向前重复着同样的动作。我听从母亲的话,把那些铺的稍厚的麦子摊开一些,让日头晒得更均匀,更快。小麦茬子恁是胡渣人,不多久,我一双小手在脸上、身上挠个不停,母亲让我到一边的小水沟里去洗洗。洗过后,在水沟里摸起了小鱼儿。麦子磨成面后,母亲用它有时做成发面粑粑,有时做面疙瘩。吃起来钻牙,有些黏黏糊糊的。但是吃母亲烙的饼,有油星子,有葱花,有咸味儿,煎的两面黄,眼馋一些。父亲从街上买回来的馒头,又白又大又好吃,还不钻牙。后来,分产到户了,母亲说,再不种小麦了,产量低还不好吃,到底不是咱这地方出的产物。更何况现在也没有上交小麦的计划任务了,便改种了包谷等其它农作物。收麦子,从那时起,在我的记忆里尘封了。小小的我那时明白,只有播种了才有收获的希望。先生的这部小说打开了我久远的记忆。先生小说的出版,不就是一个从播种到收获的结果么!且硕果累累。


楼主:林深数树  时间:2022-09-19 23:43:04
三元辰先生如今已是七十有余,这部小说有他那个时代留下的烙印,语言、事件都可循之。文化和时代,在文字中沉淀为永远的精神财富。小说中所写的时代历史背景,与我这个七零后的人来说,还尚不陌生,所以读起来有历史感,但却并不生涩。学文者,看小说不仅看情节,品语言,还看布局铺设,颇受益。元辰先生是我的文学领路人,甚是感谢先生在我独行之时,引领我进入夷陵文学,拓宽了视野。从最初对先生一概不知,到后来慢慢知晓,对这位被大家公认的“夷陵文学守夜人”的敬佩之情从心底油然而生。我最喜欢看他的文学评论。元辰先生说他是感悟派。众所周知,文学评论仅有感悟是不够的,必须有专业眼光与素养,但先生以他常人不能企及的感悟、学识及不输学院派的专业素养,闯出了一方天地,受到专家及读者们的一致认可。我除了佩服之余,还有一种感动,甚至还想大笑几声。元辰先生头发花白,清瘦的身影,不拘的性格,总让我想到鲁迅先生。读高中的时候,方自义老师让我和许多同学感觉他很像鲁迅先生,多年后,又有元辰先生让我有如是感觉,这也是两位老师身上有某种相通的缘故吧。而我之所以想笑,那是因为,这样的古稀之年的元辰先生,还有着旺盛的创作精力,还可像年轻人一样在文学这方天地里驰骋韬略,这是一种赞赏的、感动的、会心的笑。人生来或许是愁苦的,我愿多些笑声。此书中,《木子红木子白》,《绝地》、《麦青麦黄》等都是我爱读的,而我在这里,我想谈谈此书最后一篇小说《鸢尾花》。四前几年,不知在什么地方读到过这篇小说,那时读,知道此小说是隐喻先生本人,是他心中的一方圣地,只是那时,对先生所知甚少,并无太多的感悟。如今再读此小说,百般滋味在心头。初读不知此中味,再读已是泪满襟。读先生,读《鸢尾花》吧。鸢尾花,很普通的一种花,公园田间常见它们的身影。古希腊有关花神的传说中,此花是彩虹女神伊里丝在人死后把他的灵魂带回天国,是往返于众神与凡间的爱的使者。我是开花店的,对许多花的花语知道一些,而鸢尾花的花语我却是从这篇小说中知道的。先生以此花命名,他想表达什么,寄托什么?刻入骨髓的痛,不愿提及,也不能提及。写到这里,我甚觉自己是残忍的,血淋淋的伤疤,即使结了疮,撕开仍是鲜血淋淋。失独的痛,不能承受也得承受,何况是那么优秀的一个孩子。元辰先生让这个孩子在小说中再生,以一个再生人的身份重回世间,哪怕找不到他的父母,但至少他活过来了,他仍在世间,做着大爱之事。多么希望,那位优秀的哥哥只是长长地睡了一觉,而后醒来。先生把对儿子的思念隐藏在文字中,看似平淡宁静,实则暗藏汹涌的情怀。不知伤何在,处处皆泪痕。我不能这么自私的把这个话题继续下去,不忍也不道德。先生有着天马行空般的想象,小说家是要富于联想的。他写冰冻人的躯体,制造一个再生人。也许很多很多年后,我们的医学水平真的可以到达这种高度。吴承恩写《西游记》的时候,他会不会想到,时隔一千多年后,人类真的可以上天入海,日行千里。
先生的眼界不仅仅着眼于现在,他看得更远。小说中的“我”,是位农艺师,他在非洲工作,为非洲人研发出了适合他们口味的稻谷品种。世界大同,先生的思想、目光不仅仅受限于中国。他的精神高度令人仰望。即使现在,非洲仍代表着贫穷。先生的心底是有着大爱的,是有着侠士般济贫的思想的。“我”与阿莎尼的跨国婚姻,在那个时代,是时尚的,是要有勇气的,这是否暗藏先生对未来世界的猜想?未来世界是跨越了种族主义的大同世界。小说中的“我”藏了先生爱子的影子,“我”苏醒后,医生对我进行一系列心理复苏的训练:我是谁?社会常识的唤醒,伦理关系、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唤醒。而这,不正是一个孩子长大的过程中,父母对他的谆谆教诲吗?这是爱与责任啊。人生无常,“我”最终未能找到“我”的父母与爱人,茫茫人海,再生的我无缘与他们相见。有些东西一旦失去,也许就再也找不回来了,正如有的人,一别就是一生。


楼主:林深数树  时间:2022-09-19 23:45:31
小说中,“我”遇到了一个失独老人,关爱他,帮助他,这是先生的心愿,先生把自己融在了这个失独老人的身上。再生的“我”不仅是躯体,还有精神。天国的那头,爱子会幸福地生活着。先生与爱子在各自的生活轨道行进着。鸢尾花,在失独老人的心里,就是他与妻子孩子相逢的使者,是他的精神寄托。血浸花种,花儿会开得更艳。这是血泪之花,只有经历过人生巨大的苦痛的人,方能懂此中真义。“鸢尾花,人面花,蜂鸟翠蝶,满院纷飞,与花共舞。”多么热烈又凄美的画面。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痴是真痴,味却难解。先生心中有座山,他用他的笔,或恣意挥洒,或迎风一剑,勾勒出了这座灵山的模样。人,其实没有谁可以纯粹地独立于世间。因有着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所以现实的骨感与理想的丰满很多时候是不能和谐统一的,必定要找个心灵的出口,文字就是最好的出口。社会属性制约了人的行为,我们做不到赤条条来去无牵挂,也应了段先生所言,“心未尽死,佛便难成”。所以这浩浩人世,还有着先生太多的挂牵,便付诸与文字了。叹然!试问这世间,几人能成佛?先生虽已古稀,但他的思想并不僵化。小说开头,“我有观察各种行为的习惯,能从某些司空见惯的行为找出隐匿的故事来”。窥探人与事物,探索未知的世界,这就是一种精神世界的追寻与享受。先生对世界的探索,对文学的执着,我认为隐于其中。先生驰骋网络文坛几十年,对各种文学流派走向谙熟于心,阅读面甚为宽泛。随手一拈,便能滔滔不绝讲出个子丑寅卯来。也正因为这种大格局,先生的文学作品并不固步自封。我想对文学的不懈探索,也就是一个不断否定自我,肯定自我的一条自我转型之路吧。生活的历练、磨难,让这位老者的心强大超脱,看清却不看轻,看透却不看淡。人生无常,这场轮回中,一切苦难与幸福都是我。掩卷长叹息!人生一世,酸甜苦辣,悉数皆已尝遍。麦子,鸢尾花,是现实人生与精神灵山的结合,碰撞,相融。这盘人生的大餐里,我亦可傲立群雄。我深信,元辰先生的利剑绝不止一柄!利剑又出鞘……


大家都在看

猜你喜欢

热门帖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