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墓千年事

字数:2627访问原帖 评论数:4条评论 TXT下载

发表时间:2022-08-18 05:48:38 更新时间:2022-08-22 02:28:42

楼主:浮与沉_心与神  时间:2022-08-17 21:48:38
大者盗国,小者盗墓。

师有旁门左道,术有正歪邪恶。

人分三六九等,盗墓亦分三六九等。


楼主:浮与沉_心与神  时间:2022-08-18 13:46:20
【盗墓】

一个历史悠久而古老的行当,直到今天,“盗墓依然兴旺”。

朝代的更替,盗墓的高峰。每一个朝代的兴亡,也对应着盗墓行动的起伏。

如“十墓九空”春秋战国时期的古冢。“五代十国”唐陵毁灭性的盗掘。

魏晋时期的动荡不安,伴随民间盗墓的蜂起。近代盗墓狂人孙殿英等......

那么古往今来的盗墓者们都有哪些高招?他们究竟是怎么盗墓的?又是怎么发财的?

下面笔者将与你们一同进入盗墓世界!

楼主:浮与沉_心与神  时间:2022-08-18 17:42:28
【盗墓者的发财手段】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干活自然少不了工具,能够成为盗墓工具的东西实在不少,可谓是花样多多。
凿、锹、铲、斧、镐、镦、镞、锥、镰、锄、刀、竹签、竹筐、木杠、粗麻绳……这些我们日常用于生产、生活的工具,都有可能成为盗墓者的作案工具。问题是,要看你怎么用?如同屠夫宰猪、庖丁解牛,还要看你会不会用。

提起盗墓工具,就不得不提提大名鼎鼎的“洛阳铲”,关于“洛阳铲”笔者这里还有个故事要与大家分享。

话说在洛阳一带流传着这样的一个盗墓故事:当年洛阳城郊马坡村村民李鸭子去赶集,见路边有人用一把筒瓦状的短柄铁铲子在挖洞插棚杆,很好使,一铲子下去就能挖尺把深。让李鸭子没有想到的是,这种铲子拔上来后,还能带出不少下面的土。

这个偶然发现,让李鸭子惊喜不已。李鸭子为什么惊喜?原来其暗里一直在做着盗墓的营生,这种铲子无疑可以给他找墓、盗墓带来更多的便捷。于是李鸭子灵机一动,照葫芦画瓢,回家请附近的铁匠照着样子打了一把,果然好用,盗墓的效率和成功率大增。于是这种铲子就此在洛阳一带的盗墓者中使用开了。

但“洛阳铲”到底是不是李鸭子发明的,目前并没有人能直接证明,有可能是以讹传讹。但不论发明者是谁,洛阳铲的贡献还是蛮大的,甚至为官方文物考古工作者使用。

言归正传,人是分三六九等的,盗墓亦三六九等。

盗墓也是分高低的,如在前期探测墓穴,或开启墓门、棺椁等...大部分盗墓者都会借助利器而定。可高级盗墓者也就是盗墓高人,是根本不用借助“洛阳铲”、铁锥这类工具的。

楼主:浮与沉_心与神  时间:2022-08-19 13:58:22
【活用中医诊疗手段】

虽然“洛阳铲”在盗墓界很出名,但是在真正盗墓高人眼中是不入流的。

在中国古代的盗墓人群中,有那么一群人,不需借助工具,仅需靠鼻子一闻,便可判断此地有无古墓。

“土夫”是他们的代号。

“土夫”们在长期与土壤打交道的过程中,不仅练就了一身本领,而且还将中医传统的“望”、“闻”、“问”、“切”中的“闻”进行融合,使其成为盗墓手段之一。

为什么他们仅靠闻就能判断此地有无古墓?

这一切还得从封土说起:古代营建墓穴时,对封土特别看重。
封土:帝王墓穴上方的堆土。而各朝各代所使用的封土也都不同。

如春秋战国时期的封土多为青色膏泥;而唐宋陵墓则多“糯米泥”;明清墓多用糯米泥搅和石灰。由于所用泥土的性质不同,不只是其颜色很好分辨,其散发出来的土壤气息也很容易辨别出来。

再加上秦汉时期人们迷信水银、朱砂、玉器的防腐作用,墓葬中大量使用,也会影响土质,发出特殊的气味,有经验的盗墓者一闻即知。实际上,葬过尸骨的地方本身就会有不同的气味,尸骨、棺木腐烂后,泥土也会被污染,那股味道即便是普通人也可以辨别出来。

而在盗墓人群当中,长沙盗墓者当首屈一指。

为什么会这么说呢?

因为在新ZG成立前长沙“土夫”将“子弹库战国古墓”成功盗掘。这也是长沙“土夫”最为得意的盗墓之作。因为这次盗墓,一批珍贵帛书问世,与后来出土的马王堆帛书一样珍贵,从中也可见长沙盗墓者的厉害。

1942年9月,在老长沙城东郊一个叫子弹库的地方,一伙“土夫”盗掘到了一座战国中晚期楚墓。1973年5月,湖南省博物馆对此墓进行了二次补救性发掘,发掘是根据当年“土夫”描述进行的。事后的考古报告称,这座战国墓是一椁双棺墓,规模并不大,墓穴由青灰色膏泥密封。

墓主是位40岁左右的男性,盗后遗物有鼎、敦、壶等陶器,竹木漆器、丝麻织品、玉璧和帛书、帛画。由于陪葬品不见青铜器,显示墓主当时地位不高。但所陪帛书和帛画却相当珍贵。帛画藏于椁盖板与其下的隔板夹层,当年的“土夫”没有发现,被官方二次考古获得。令人痛惜的是,当年出土的帛书,后因种种原因流失于美国。

楼主:浮与沉_心与神  时间:2022-08-19 22:35:48
风水术成盗墓“理论指导”

中医的绝技是“望”、“闻”、“问”、“切”。而盗墓者除了将“闻”学了过去,“望”也变成了盗墓者最常用的感官手段之一。

古人认为,葬在风水宝地上的墓冢,其中上面有一种“气”,帝王之陵墓上称“王气”,往往有祥云出现,细看地“望”会有所发现。

《异苑》有一则“戴熙”的故事,戴熙的祖坟就葬到了风水宝地,“武昌戴熙,家道贫陋,墓在樊山南。占者云:‘有王气’。”这里的“王气”就是这个意思,为盗墓时的“望”提供了可能性。从中国古代的丧葬规律来看,里面也可找出“望”的窍门,因为不同时期的人对葬地有不同的追求和喜好。

如,秦代人多选择高岭之地为墓穴,西汉时的开国功臣之一、江苏淮阴人韩信,当年葬母时即是这样。

韩信当年“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为商贾,常从人寄食。其母死无以葬,乃行营高燥地”。这里的“高燥地”就是比较高的岭地,即非低洼积水之处。汉代人则喜欢把坟墓建在向阳的山南坡,此即过去盗墓者常说的“秦埋岭汉埋坡”。魏晋南北朝时则多平地起坟,砌出精美的砖质墓室;唐人则把陵墓设在半山腰,甚至凿空整座山,如唐太宗李世民的昭陵,就是凿空了九峻山而成。

墓穴的选择讲究宽敞,有“地气”;皇家的陵址要求更苛刻,还要讲祖山、朝山、案山、“左辅”、“右弼”之势等,非“龙穴”不能葬。一般选择不会朝阴,但也有例外,赵姓大宋王朝便是例外。

北宋皇陵在今河南巩义市境内,多位于山地的西北方,背阴。据宋仁宗赵祯时王洙等人奉敕编纂的《地理新书》所讲,国音赵姓在阴阳地理上东高西下为最佳,南高北低亦好,所谓“东高西下为之角地……南高北下为之徵地,角姓也可居之”。

所以,有经验的盗墓者从古人崇信的“风水”现象中和各朝人的偏好上,很容易找到古墓所在。看来,中国古代的堪舆理论,即所谓风水术,在盗墓者眼里成了“盗墓理论指导”。

笔者这里还有一个关于盗墓的风水故事与大家分享:

过去长沙附近有一个流传很广的盗墓故事,在新ZG成立前有一个姓蔡的“土夫”,便以古代的风水术来指导盗墓,其身边的徒弟很多。据说,每次外出总会有人跟在屁股后。有一次他走亲戚,看到一块水稻地即称,此地风水好,下必有大墓。同行者不相信,蔡打赌,若有墓,掘开后七成归他,惹无愿赔一千块钱,挖掘后果然应验。

大家都在看

猜你喜欢

热门帖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