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也需“断舍离”——写在开学季

字数:3023访问原帖 评论数:0条评论 TXT下载

发表时间:2022-08-24 00:21:09 更新时间:2022-08-23 20:17:17

楼主:陈士同  时间:2022-08-23 16:21:09
“断舍离”是日本人提出并非常流行的现代家居整理方法:断,对于那些自己不需要的东西不买、不收;舍,处理掉堆放在家里没用的东西;离,远离物质的诱惑,放弃对物品的执著,让自己处于宽敞舒适,自由自在的空间。从该词原始的指称意义看,“断舍离”的主角不是物品,而是你自己,“断舍离”正是帮助你在“自己和物品”之间做出抉择的好方法。 不是“因为还能用所以要留下”,而是“因为是我使用的东西,所以要珍惜对待”。
不过,生活也好,人生也罢,在诡谲云涌的社会大环境中,都将面临复杂而艰难的取舍。揭去生活的表象,回到问题的本质看,“断舍离”的终极指向就是要生命主体不论遇到什么样的挑战,都应彻底以自己为主体。唯有不失去自我,才不至于把自己置于困境之中。对每个人而言,过去、未来都不重要,因为过去已经无法追回,未来很难掌控,我们唯一能够把握的就是今天和现在。不论处于什么样的境地,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处理什么样的关系,遵从本心,丢掉不舍和执著,这样你就会有种前所未有的轻松感,如沐春风、神清气爽。人生短暂、生命难料,每个人在经营生活、摆渡人生时,都很难用必然之思处理各种关系,只能用或然之理在尘世在摸索、尝试。置身尘世,当你持有的物品越少,就越容易做出选择。反之,选择越多,越难抉择。二难抉择中,在你做“断舍离”的时候,最重要的东西会越来越清晰的浮现出来,你也会更加懂得珍惜现在拥有的一切。
简单的三个字包含丰富的生活哲理和人生智慧。当然,除了处理生活和人生场域中出现的各种事物与关系,它也适用于社会事务中的方方面面。教育作为普惠性的社会事业,关乎每一个公民的切身利益。从远古一路走来,教育在人类文明史和人类进化史中所起到的作用是无物可代的。教人农桑是技术性的,启迪心智——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则是思想艺术性的。前者虽然也属于教育的范畴,但与教育的真正本义还有一定的距离。不管是文字出现以前的“引导”——口口相授,还是文字普遍使用之后的“教化”——以文化育,以情感人,当对人的思想和灵魂进行教化与感召成为活动的主要内容时,真正的教育在人类从蒙昧走向开化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才真正彰显出来,而且没有什么可以替代。
正是由于教育在人类社会演进过程中起着独一无二的作用,所以普罗大众对其投注的关注才愈加热切,继之对其施与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众所周知,外力对事物造成的影响从性质上讲要么是正向积极的,要么是负面消极的。到底向什么方向发展,是由复杂的因素所囿。而从公众普世性的趋利避害的角度看,都希望这种影响是积极的、正向的。但是,理想只能代表美好的心理期许,现实才是最真实的注脚。把一种畅想变成现实,走向如何,取决于相关方宏观大局的设计和微观精细的落实。惟其如此,才有可能达成所愿。对教育投注的“心理期许”,简而言之就是教育在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中应该起到的作用。“教育的价值”,从设计的对象看,简单由社会性的、家庭性的和学校性的三个部分组成。由于所占的位置不同,出发点不一样,这种价值的属性也就不一样。但是,不论从什么样的对象出发,都对教育投注了多重的价值,都以各自的方式对教育施与尽可能多的影响。也正是如此,放眼当下的教育,尽管改革向纵深推进,而且在国家经济文化与政治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但是也带来了许多严重阻碍教育正常发展负面影响。
从社会的层面看,随着社会内卷化的日益严重,教育被公众投注太多的期许。一部社会大机器的正常和谐运转,教育起着重要的作用,但不可能发挥全能性的作用。可是,在解决社会事务时,公众在潜意识之中把教育视为万能钥匙,认为所有的问题都可以在教育中找到破解的密码。殊不知,世间既没有包医百病的神药,也没有解决所有难题的良方。教育作为纷繁复杂的社会事务中的一个部分,其所起到的作用也是有限的。如果一味地进行强加,往往会适得其反。从这个角度看,教育社会价值的投注除了要遵循教育自身的规律,还应该实事求是。只有立足教育本身,理性地定位才不会发生期望与失望出现深不可测的鸿沟。而要做到这些,该断则断,该舍则舍,该离则离。只有全社会对教育投注的价值回归理性,教育才有可能在良性轨道上发展。
社会层面对教育寄寓什么样的期望多是宏观性的,它决定了教育发展的环境。社会是由一个个家庭组成的,教育的社会价值与教育的家庭价值存在着内在的关联性。从某种程度上说,教育的家庭价值是受教育的社会价值影响的。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让每一个家庭都直接或间接地感受到压力。社会分层的加剧,家长对孩子的成长与发展感受到前所未有的紧迫。在残酷的竞争中,在没有强大的经济基础和繁密的大树做靠山的情况下,孩子在优胜劣汰的角逐中不被淘汰出局,并找到一席之地,只有教育是最有效的跳板。身为父母,不管自己的社会地位怎样,都不能决定孩子未来生活的境况。孩子未来生活如何,很大程度上只能取决于他们自己的努力。其中,在教育这场博弈战中以什么样的态度和精神状态,决定了这场厮杀的走向。对父母而言,自己无法代替孩子冲锋陷阵,但必须举全家之力为孩子征战沙场保驾护航。对很多家长来说,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思想的作用下,他们对子女的教育寄予太多的期望。通过教育,孩子能够健康生活、快乐成长、全面发展,勤奋好学、刻苦钻研、品学兼优......诚然,从个体成长与发展的角度审视,这些期许是再正常不过的。但是,在当前的教育生态中,在内卷日益加剧的环境中,教育这些价值的实现,只能是黑天鹅事件,很难成为灰斑马事件。再则,由于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值太高,很多孩子只能望尘莫及,这也无形之中会改变教育在培养孩子过程中所起作用的性质。“人才”,先成人,再成才。作为父母对教育在孩子成长和发展中价值的定位,应该以“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的理性思想对待。孩子接受教育,能够成为一个健康的人,形成健全的人格,即使不能走进名牌,也无关大碍。基于此,面对孩子的教育,父母该断则断,该舍就舍,当离则离。
面对教育,社会和家庭以“断舍离”的方式处理各种关系,那么作为教育实施的主阵地该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决定了教育发展的方向。学校教育简单地由教育管理者和教育执行者两大主体组成。作为领导和管理决策层,他们对教育本义的认识、教育规律的掌握和办教育的情怀决定了学校教育的色泽和味道,也决定了教育执行者具体实施教育的思想与手段。教育不是工业,不应该以速成性思想经营;教育是农业,讲求的是慢工出细活,是慢慢的涵养。同样,教育不是追名逐利、扬名立万的工具和手段,而是精耕当下,利在千秋的积善积德之举。与实体产品的加工不同,教育是以活生生的,有思想和情感的人为改造的对象,树人、育人怎样,决定了国民的精气神和国家民族气度魂魄。不论是管理者,还是执行者,在实施教育时,对教育价值的觉知能够上升到这样的高度,剑走偏锋、急功近利的畸形怪异之举就没有了市场。很显然,要实现这样的目标,保持清醒的大脑,遵从教育的规律,戒除功利之思,以专业的态度、敬业的精神精耕细作是关键条件。而要做到这些,戒除好高骛远的不求甚解的妄想,以客观审慎的态度从事管理教育至关重要。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此“本”关乎社会的稳定、家庭的和谐、国家和民族的振兴。教育要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准确认识和定位教育是前提条件。在欲望的驱使下,人为地放大教育的作用,超出现实条件的肆意附加教育的功能,只会把教育逼上不归路。故此,不论是社会、学校,还是家庭、学生在处理与教育相关的问题时,“断舍离”之思要常存于脑际。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