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成子——图纹演古

字数:11239访问原帖 评论数:51条评论 TXT下载

发表时间:2022-09-06 00:04:06 更新时间:2022-09-14 23:21:12

楼主:元成子  时间:2022-09-05 16:04:06
在上古时代一个能独立生存的单元曾被称为“一田、一甸、一周、一亩、一鲁、一衡、一单、一单元”。当然那个时代的概念比较模糊,因为是纹化形成的初期吗!其大致意思就是一块地画上周围界限就等于“一田”。很多“田”分划出来后就是“疆”域。比如上古有一个概念叫做“薑子”,意思是把划好的田地疆域分封给诸子做采邑,所谓的诸子就是后来的诸侯。
楼主:元成子  时间:2022-09-05 16:06:04
那个时代天下的管理者叫“父”,它是甲骨纹“彐、尹、尤”的变体写法,比如“楚令尹子文”也可以写作“楚令父子文、楚令尤子文”,“荀林父中行”也可以写作“荀林尹中行、荀林尤中行”。那个时代国家的管理者分封出来的诸侯田、诸侯甸就叫“子”。所以最早的父子不是指父亲儿子,而是指上下级的行政关系。
楼主:元成子  时间:2022-09-05 16:06:58
比如清华简说“黄帝是蚩尤的儿子”说的就是黄帝与蚩尤属于上下级关系,上边说了“尤、尹、父”在那个时代是同一个字,所以:蚩尤=蚩父=蚩尹,夸尤=夸父=夸尹。蚩尤也就是蚩父分封的“诸子”就是“诸田”也叫“诸黄”,当“诸子诸田诸黄”相互吞并时叫“申黄连黄连横”,“申黄连黄连横”的另一个写法就叫做“帝黄”,所以最早的“帝黄”不是指某个人而是指某种政治形式。历史上的黄帝战胜蚩尤实际是指诸子诸田诸黄联合起来战胜了当时的最高统治者。
楼主:元成子  时间:2022-09-05 16:08:30
从图腾演变推演“黄”是“共田、入单、甘单”合字,他的主体就是“田”,在“田”图腾成为天下共识后还形成了一系列图腾如“单、禅、鲁、苗、留、淄、衡、周”等。拿南岳衡山举例,他是三苗的“示申”山,也就是三苗的首都。上古有个时代叫蚩尤时代,所谓的“蚩尤”本意是“山虫尤”,前边说过“虫”是“禹属”的本字,“山虫”是指“山属”。所谓的蚩尤时代实际就是指“山属时代”,就是以名山大川为部落首都划分天下归属的时代。这个时代最大部落首都就是东岳泰山氏、西岳华山氏、南岳衡山氏、北岳恒山氏以及中岳宗山式,当然那个时代的五岳山跟今天的位置还是有部分差异的。蚩尤时代就是以中岳宗山为天下首都的时代,一直到现在河南中部还有蚩姓后人生活。我个人习惯于称这个时代为“山禹时代”。
楼主:元成子  时间:2022-09-05 16:10:11
这个“山禹时代”还有另一个称呼叫“昆仑山时代、昆仑丘时代”。“昆”的本意是“曰从”。这里的“曰”是指伏羲台、神农台、轩辕台、文王灵台、纣王鹿台这类东西,是一种金字塔形状的高基础楼阁,其专业术语叫“四象八卦阵”,它也就是京都之“京”的原型。后羿射日的“日”、夸父追日的“日”,史记日者列传的“日”都是指这个东西。那个时代每个部落都有一个这样的“京”,我个人习惯称其为“曰京”。众人以“曰京”为中心开展生产生活就叫“曰从”合字为“昆”。“仑”本意“倫常”,意思是一种规则规范。以“曰京”为中心准则建立人类的倫常关系就叫“昆仑”,因为“曰京”这类东西都是建在山顶高出所以称为“山上之丘”合字为“岳”,比如所谓的太岳山、太曰山、太白山实际都是指上古时代一个部落“曰京”的所在地。
楼主:元成子  时间:2022-09-05 16:12:01
“山禹时代”后边是“大禹时代”,所谓的大禹时代是指人们不在以山为单元建立行政中心了,而是改为了以“大夫”为单元建立行政中心。比如上大夫、中大夫、下大夫之说,凡是被封为大夫的人就可以建立自己的领地,上边生活着属于自己的臣民百姓。比如周武王封姜子牙于齐地,那么姜子牙就是齐地大夫。
楼主:元成子  时间:2022-09-05 16:12:39
在山禹时代向大禹时代转型的过程中有一个事物出现了,那就是“古”的运用。人们常说的做“古”意思就是指挖坑。所以“古”本身是指人为挖出来的坑。大家想在没有文字的时代天下出现很多大夫国该怎么区分彼此?又该怎么建立大夫国之间的隶属关系?所以在这个时代各国大夫都设置了自己独有的物件标识和图腾标识从而用来申明自己的身份以及隶属关系。比如三星堆的祭祀坑就是这类“古“。其出土的物件有很多,并且每个物件都属于不同地区氏族部落特有的东西。这就说明了那是不同地区氏族部落带着自己身份的象征信物来到了三星堆,并在三星堆“投坟做古”立祭祀坑建立盟约。所谓的祭祀实际就是“登记”的意思,因为那个时代没有文字,不能靠签名署名的形式建立盟约,只能靠“投坟做古”的形式建立盟约,就是各氏族联盟时把自己氏族独有的带有自己氏族图腾的信物投入同一个祭祀坑,从而用这种形式来表明自己加入联盟,这种“投坟做古”就是在人类没有文字的时代签署盟约的一种形式。
楼主:元成子  时间:2022-09-05 16:14:20
历史上典型的伏羲、神农、黄帝的“三坟”时代就是以这种“投坟作古”的形式建立联盟的。在这个时代形成的纹字雏形有“坟、古、胡、明、萌、题、是、稽、旨、陈”等。比如“坟”就是指存在土里的图腾图纹标识,“胡”就是指“挖坑做古”,“置日”为“明”,“明”本意萌芽联盟。“定日”也就是定祭祀坑合字为“是”。所定祭祀坑里的成员目录就是“题”,比如题名就是把谁谁的标识放进祭祀坑。如果联盟中有人违背盟约,那么人们就会把祭祀坑挖开并以此为由向背盟者兴师问罪,挖开祭祀坑用图腾表达就是“旨”后来写作“稽”查。比如会稽山上曾经就有百越氏族的联盟祭祀坑,因为有一个部落背盟所以联盟内其他大夫汇集到原来盟誓的地方开会,并挖开了祭祀坑拿出了里边的信物,随即以信物为准则稽查诛杀了背盟者。所谓的会稽就是指“开会稽查”。
楼主:元成子  时间:2022-09-05 16:16:31
三坟时代的终结者就是黄帝,因为黄帝整理了纹字,并把纹字写在了竹简上,从此人类就有了通用的典籍,自此以后人类就进入了五典时代。当然五典时代的纹字使用还是有限所以挖祭祀坑搞盟约的形式一直延续,一直到“周易”大兴时代才退出历史舞台。
楼主:元成子  时间:2022-09-05 16:42:51
“做”字拆分开是“人古文”,意思是指人在古里操作文,也就是在祭祀坑里整理人类文化文明。可以说华夏文明就起始于“做”。人所做之古里有很多“目”,也就是里边的联盟信物是有目录的,每一家联盟成员就算一目。设置建立祭祀坑病并陈列信物目录这个行为用图纹表达就是“工入目”合字为“貢”,所谓的“禹貢”就是指“属貢”。其本意是指天下诸侯带着自己的氏族信物到“曰京”会合,并划分合字属地,都同意后就把信物放到同一个祭祀坑进行陈列布目。这样一个完整的祭祀坑就是一“頁”,祭祀坑里登记的联盟诸侯就叫“诸頁”也叫“诸夏”。而这个诸夏时代起始于“帝颛顼”终结于秦始皇设立郡县。
楼主:元成子  时间:2022-09-06 18:51:30
在人类以实物信物为自己标识的时代出现了一个概念,那就是“口”,这个“口”就是敞口的祭祀坑,就是等待人们投放信物的登记坑,把信物投入祭祀坑用图纹表达就是“置口、夕口”合字为“名”。最早的题名就是指往祭祀坑里投放属于自己的标识信物。而这个“名”图腾不是在三坟时代出现的,是在五典时代出现的。因为三坟时代没有文字,是黄帝正名白物后才正式形成的纹字。黄帝正名白物时创造图腾图形就是在正名,那什么叫白物呢?所谓的白物就是指“旨物”,也就是他不仅得把三坟时代的祭祀坑里的物件进行图腾图形描绘,还得对图腾图形进行旨意解读。所以在黄帝正名白物时代形成了两个东西一个是图腾图画一个是白话。白话是图腾图画的释意,图腾图画就类似于原物的照片。或者说黄帝同时创造了书与画两个东西。
楼主:元成子  时间:2022-09-06 18:52:05
在黄帝创造文字时他需要挖开三坟时代的祭祀坑并进行图纹编辑,所以形成了后来的一句话叫“曰若稽古”。“稽古”就是指挖开祭祀坑稽查里边的物件,“曰若”就是指祭祀坑“曰”里边的东西“若”这个样子,后边就是画出来的图纹。今人解读“若”字为“如同、如若”的意思就是从这来的。而“若”字的本字是“右”,“右”是“布口”合字,“布口”就是画图纹布置图纹的意思。所以“曰若”最初意思是指稽查祭祀坑里的物件并对其进行图纹描绘如下。后来“曰若稽古”就成为了纹字文章描述的开篇定式。
楼主:元成子  时间:2022-09-06 18:52:29
随着文字“名”的出现,各大夫诸侯都有了自己的图纹标识,人们就渐渐放弃了祭祀坑投坟做古的形式,开始将图纹“名”铸造到青铜器里边就形成了“户”,这个“户”是青铜器上突出来的纹字纹路的相形图纹。比如“户”也写作“追”,追封最早就是指在青铜器上铸造其名,能在青铜器上铸造封名的那都是诸侯之类的。“户”的另一个写法叫做“官管”,谁负责天下诸侯“口”的追封工作谁就是“官”方,那么天下归属问题就归他“管”。能进入官方“户口”的人用图纹表达为“入口”合字为“公”,比如晋文公齐桓公宋襄公这类人之所以能称公是因为他们的“宋、晋、齐”等“口”或者说“名”是被封在周官方户口之内的,不在官方户口之内就不能称公。
楼主:元成子  时间:2022-09-06 18:52:52
官方之“户”与户属之“口”的形成实际是形成在黄帝时代的,历史上的大禹治水实际是不存在的,这个以后再说,大禹九州也不是现代人认为的夏商周的那个夏朝大禹做的事,而是黄帝做的。是黄帝分封大夫形成的九州禹貢,“九州禹貢”本意“九州属貢”,比如你在冀州那就貢入冀州属、你在扬州那就貢入扬州属,你在荆州那就貢入荆州属。而“九”字与“属”字实际都是由甲骨纹“禹”演变过来的,所以历史上是不存在大禹这个人的。大禹的本意是指“大夫们分封天下隶属”。
楼主:元成子  时间:2022-09-06 18:53:12
“户”与“口”的形式形成于黄帝时代,而黄帝向下传承的东西也是这个“户”与“口”的形式,第一个得到黄帝传承的就是“颛顼”,颛顼时代只给九州的大诸侯封“口”赐名加九锡,前边说了“九”与“属”在上古时代本就是一个字,所谓的加九锡本意就是加属锡。也就是确定诸侯名字与归属问题,到汉代人们根本不懂加九锡是怎么回事,所以汉代那个加九锡就是闹着玩的一个名头。后来颛顼又把“户”与“口”的形式传给了帝喾。在帝喾时代形成了一个概念那就是“封郜”,到帝喾时代纹字创造的多了,也不再有九大诸侯的贵族专属属性了。各地的大诸侯就开始给自己的下属也封“口”赐名,这就形成了华夏大地遍地封口赐名的时代即“帝喾封郜”时代。因为这个时代每个部落都有了自己独有的“口”独有的名字独有的称号所以此后开始称“國”,也就开启了华夏大地的万國时代。
楼主:元成子  时间:2022-09-06 18:53:39
在华夏大地形成万国时代的同时,掌握着“户”与“口”的传承人就成为了黄帝文明的嫡系传承人。比如周武王获得了天下“户”与“口”的传承后其国号“周”就有了“口”字。而在周武王没战胜纣王以前他的国号“周”字是没有里边这个“口”字的。同样的商朝的“商”字在商汤以前也是没有里边这个“口”字的。就比如“嫡系”这个概念在商朝得天下之前应该叫“口”系,商得天下得到了“口系”传承之后改称为“嫡”系。
楼主:元成子  时间:2022-09-06 18:53:54
前边说过“户”是青铜鼎上突出来的铭文纹路的相形表达,这也直接表明了要想掌握“户”的传承就得掌握青铜鼎的传承。华夏历史上有九鼎之说,所谓的“九鼎”不是指九个鼎,而是指禹鼎,属鼎。前边说过“九、虫、禹、属”四个字在甲骨纹时代是同一个字,所谓的九鼎是指属鼎。也就是划分天下国属的鼎。就比如周朝诸国有齐公鼎、周公鼎、宋公鼎、召公鼎、鲁公鼎,这些鼎都属于“九鼎”也就是“属鼎。实际就是国家分封的凭证证据。
楼主:元成子  时间:2022-09-06 18:54:14
而“鼎”字本是“状目、片目、版目”合字,意思是指设置版目,所谓的设置版目就是指他负责铸鼎时上边的纹字纹路如何设置。也就是说黄帝的嫡系传承人有鼎目如何铸造的皇家专用特权,别人不能用这个特权。就比如春秋战国时代的中山国纹化非常发达、青铜铸造技术不低于周王,但是却被周王一直视为夷狄,不承认他们是华夏正统就是因为他们不放弃皇家才可以用的青铜铸造技术。所以在周时代中山与周是互不承认的状态,同时楚也没放弃铸鼎技术与周也是互不承认的状态,因为楚、周、中山都自认为是黄帝正统。就比如秦曾经问鼎周王室,但是楚和中山绝不会去问周鼎的,因为他们认为周鼎不属于正统。当然谁是正统是那个时代的地缘政治我们不去管他,只是在说那个时代的纹化意识形态格局。
楼主:元成子  时间:2022-09-06 18:55:25
在黄帝的“户”与“口”政治形态传承很久以后“户”与“口”就形成了一个“启”的概念。“户”与“口”的传承被直接说成“启”的传承。比如现代人说的夏启是大禹的儿子建立了夏朝说法就是不对的。正确说法是:“儿”图腾是“臼入”合字,也就是把谁谁放进去谁就是“儿”也就是嫡系的意思,在没有“入臼”成儿以前是只是“子”。所以甲骨纹时代“儿”与“子”是两个概念。实际那个时代华夏大地的黄帝臣属都是“子”,谁得了正统的“户”与“口”传承上了大位谁就是儿。在黄帝以来“启”的位置是不断传承更替的。一直到商时代启的概念才被“殷商”的概念取代。因为商人把“启”图腾拆开,把“口”字并入了“商”字,而青铜铸造的“户”则用“殷”替代。
楼主:元成子  时间:2022-09-06 18:55:54
当华夏文明进入殷商时代以前有一个话题不能不说,那就是将近3000多米高的大洪水淹没华夏。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