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颜真卿的书法风格 雷家林

字数:2757访问原帖 评论数:0条评论 TXT下载

发表时间:2022-09-14 19:42:18 更新时间:2022-09-15 00:39:27

楼主:13511162319  时间:2022-09-14 11:42:18
谈颜真卿的书法风格

雷家林


作为唐代忠臣,颜真卿较之赵子昂更为后代书家推崇,所谓人品与书品的合一,他所创变而成的丰腴、庄严、厚重的“颜体”,成为后代书家学习的范本,他的《勤礼碑》、《家庙碑》、《中兴颂》诸帖,你看到一种方整严威、气势逼人的庙堂气象,或者是植根于儒家传统思想的一种心灵折射,这与其作为唐代忠臣表现出来的那种壮烈、威武不屈的风范相一致。




但我们也看到另一类行草的书迹如《祭侄文》、《争座位》诸帖,则是如如孔夫子的另一面的展现暮春三月吾与点也那某一种一任情性的风范,尤其是《祭侄文》,被公认为天下第二行书,从这类书迹中你似乎看到一个从庙堂里出来一个活泼泼的士人,一任本真的性情得以流露,这幅心情充满痛感的帖子,是他恸哭的心理记录,情感得到渲泻,显示作为臣子的颜氏另一面,有类似张旭怀素那种放浪形骸,心在白云的心理暗涌,当然这种展现又是有一种无形的制约之下的展现,从他的行草书中那些充满外拓,带有篆隶笔意的楷体风味仍然主导着他,是有限的放松,所以从从这幅不断有涂迹的书迹来看,渲泻与克制同时存在于其中,熔铸如一体。也就是其便是有潜在的岒上白云意味又笼罩在家国情怀的心理之下。




中兴颂



颜真卿真书方整浑穆、坚实厚重,气象开张外拓,合于庙堂风范,亦合于唐代丰满形象的风尚,你从那些仕女的体形上看得到,亦从历代帝王像中李世民那种有形身姿上看得到,是一个时代集体意识的体现。



日神的照临的梦幻世界是人生的常态,在东方是儒家传统思想带领我们的脚步,诗言志亦当有教化作用,或者有一种生平俱有的使命感与责任,荷马史诗的英雄主义壮美成为西方主流社会的追求,大量有思想深度的艺术品涌现,颜真卿的庄严方整的楷体渗和兼济天下的情怀与意绪,《家庙碑》《中兴颂》阳气充满。 ​


颜真卿《裴将军诗帖》风貌与其楷书、行书迥异,整合楷书、行书、草书、隶书诸体入一帖中,有人认定非颜氏作作,然其书有某种新意,创新意味浓郁,后来的郑板桥亦用此法,只不过面貌不同。 ​​​​



面对此一千多年前的字迹,不管是否是为颜氏所为,重要的是这种书帖所展示的风貌对书法的演进有特殊的意义,看着不同书体熔为一炉的帖迹,我们可以想见古人的创造新格局,超越前人的精神从来不缺泛,思想如何的大胆,自由的精神从来就沉潜在心理深处,一有机会就表现出来,这些罗列的星象不管如何的不同,总能达到和谐统一而不显唐突,各种笔意都渗透在帖中,有篆意有隶意的笔画,草书行书楷书相安无事,避让顾盼有致,在纵有行横无列的行笔运作中,变态多端,不拘一格。




想来古人本来就有无限的创意精神,在儒家为主流的那种社会是不容易的,张旭怀素仅为草或仅为楷如一帖中,他们草书的自由精神在张芝那辈便是存在,不过是进一步演进一番,而此帖是楷草行诸体相间,在此之前不见有古人,在之后有郑板桥接过衣钵,成为奇怪的六分半书,其实那种精神风貌便是这帖的发展。



现代书法的兴起其实已经孕育在古典书家的某些点拨之中,被称为日本书法现代之父的杨守敬书法其实并不具现代特质,远不如此帖的风貌,板桥体的风貌,还有金农的排刷隶书更合于现代风范。第一个所为者是创造者,总有其不可磨灭的艺术价值。这也是《送裴将军诗帖》特殊意义。




颜真卿草书《刘中使》帖



问:

从书圣角度看,颜体不是书法的正脉,你同意吗,能有一说?

答:

王与顏,皆正脉,颜从王出,青出于蓝,具体从王之《姨母帖》中来,有外拓之风尚,又与唐之气象合拍,其《祭姪文》中多字直接肖似王字,晋与唐的气象有别,东晋乃半壁之江山,国运不伟,书家内擫之笔意为主流,清臣虽在乱世,然中年前国势盛,其书风形成当时,方方正正之旗,篆籀笔意中含,《中兴颂》,大小《麻姑》,《李玄靖》,《家庙》皆经典,影响后世,宋之苏子评价最高,也是名实所归,其笔意线条丰肥,乃玉环体也,真是合一如盛唐之风尚,亦书圣之雁行者。




吴冠中有一些汉字艺术的作品,我这里为了谨慎,称为水墨汉字艺术,对于书法领地,中国虽然受日本的影响,有一些现代派的出现,但分量是不够的,他谈到井上有一的汉字艺术,说过去的日本少字、前卫诸派是从西方攻入,而井上是从东方立足,井上有良好的汉字功底,从它的临颜真卿《家庙碑》可得印证。 ​






颜真卿《修书帖》



清代何绍基也是学颜的大家:



附文章:《读何绍基隶书--生命化灵性化的汉骨唐韵》



“汉骨唐韵”在何绍基的作品中尤其是其汉隶作品中表现明显,他晚年的汉隶风尚,让我联想到马王堆那具女尸,通过电脑手段复原,一个美丽的辛追夫人形象清晰起来,充满生命与灵性。何绍其晚年仕途不顺,隶书两线舒展让他常习而获得渲泻与缓解,许多的汉碑名帖被他晚临习了五十遍或百遍,可以说是沉入其中,带着清代人的眼光与激情,让那些远古的印迹活跃起来,生命或肉身化起来,获得灵动与生机,许多的作品全以己意为之,汉代的残骸具他那时代的精神,他的那些“蚕头雁尾”、“一波三折”更为明显,一横之间总是泛起微澜,行笔十分迟涩,“缠笔”或“战笔”成为其常态,看起来又是那些自然而不显做作。



先秦的篆意笔势同样参入其中,丰富用笔的含蕴与深沉。其书往往在起笔处沉着痛快,运行中是婀娜飘逸,得艺术的中和之美。用笔中的意迟迟让人想起流水的顾盼有情,有欲说还休的含蓄之美。中国士人的失意与苦楚往往需要“墨酒”来浇,书体的特性往往有舒展的因素大过其它书体而成为书家更多的偏爱,何氏“墨酒”看上去古穆淳厚,朴茂深沉,接近杜诗沉郁顿挫的风尚,何绍基的汉隶与其带深厚颜清臣风尚的楷行草诸体,构成其总体的汉骨唐韵风尚,在有清一代似乎有一种普遍的意义。




颜真卿《湖州帖》

绝顶聪明的湘中才子何子贞得衡山九嶷之灵气,为一代书法古拙、仙道之风,其晚年之字如众仙飘下,由于其独特的执笔法,可以说其书迹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所谓来者也只是东施之面。何氏出生濂溪先生的故乡,所谓吾道南来的那个地方——道州,风气所致。



早年的何氏热心功名,喜书颜真卿之书,无任楷书行书均受其影响,尚没脱出古人痕迹,然而仕途不顺使其如杨廉夫一般有一腔愤闷在胸,不得不发,隶书的抒展笔势使其晚年努力为之,临习很勤,而他的行书渗和了各种笔意,有篆意有隶意,有粗重的线条亦有轻盈如游丝的细笔,楷草混成,这点与杨维桢相类。



失意者一定会在另一个领域获得成功,那是他精神所托,更多的精力为之,还带有情绪在其中,似乎到了这时总是苍茫独立,与世不群方能平衡自己的内心,当他的执笔古怪费力时,书迹的特殊效果出来了,似乎惊为天人,作出人间不一样的面貌,在有清一代独立特出,与其他人在风貌上拉开距离,有时也不知如何说明白其风格特点,有时感觉有点禅辣味,或者湘人特有的火爆性格流露在字里行间,由于时间的修为,诗文的功底,使其字渗和难言的道气,有一种仙字的飘逸感觉,那种视觉效果往往是飘逸的细筋线造成的。(作者:雷家林)




顏真卿《文殊帖》


顏真卿《草篆帖》




大家都在看

猜你喜欢

热门帖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