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札记

字数:1048访问原帖 评论数:7条评论 TXT下载

发表时间:2022-10-04 05:51:52 更新时间:2022-10-22 09:49:58

楼主:七柒大人  时间:2022-10-03 21:51:52
其一:言说者的痛苦与迷茫
我会在某一个瞬间,质疑自己所言说的内容——我讲的,就一定是对的吗?
如果言说是不妥当的,甚至是错误的,那这些言论会在孩子们心里植下怎样的一颗种子?这种子将来生根发芽,又会给他的一生带来怎样的影响?
慎矣,为师者不可以不慎。
但是,我痛苦和迷茫的是,谨慎却不一定就能避开言语的误区。
毕竟人的认知是有限的,是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遮蔽的。所知愈少,无知愈多。而这少的可悲的“已知”中,可能还有相当一部分知识是含混不清楚甚至是错误的。当我清醒的意识到自己无法确保言说内容纯正性这一事实后,我就会时不时的进入到质疑、消解自我的模式当中。然而,比意识到自身局限性更痛苦的是,我不知道如何去突破这局限。通俗点说,就是我知道我言说的内容不够好,我也想变得更好,但是我不知道怎么去变得更好。古人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而基层言说者的尴尬现状是向上并无切实有效的提升渠道,向下挖掘自身又缺乏相应的智慧、自律、时间、以及精力。
另一个情况,是思想观念的前后不一乃至自相矛盾,也令人心生迷茫。言说者自身的知识体系是逐步建构完善的,其思想观念也是在不断更新、改变的,这是不可避免也是必不可少的过程。但这在无意中会带来另一个问题,即言说者思想的不稳定性,观念认知的前后变化,极易加剧信息接受者单一、固化、极端的思维模式的形成。这是最叫我惶恐的事情。
以我自己为例,以我对柴静、龙应台的认知为例,这个认知就经历了一个由肯定到否定再到肯定的过程。最初的肯定里,我在讲新闻,我讲《看见》,我讲《目送》,讲《穹顶之下》。而我被潮流裹挟一味的否定她们时,就讲“一条大河”那场演讲,讲“中国人是不是人”那场访谈——所以你看,当言说者缺乏清醒的认知能力时,就会以自己的好恶为时代的好恶,并且把这好恶不假思索的传达给学生。
这多叫人羞愧。在漫长的教学生涯里,我竟然未曾教会他们全面、客观的去看待人事,竟未曾教会他们包容和尊重,我究竟是教给了那些孩子们一些什么呀
念及此,我一下子理解了在有关于柴静的争论中指责谩骂我的那些人,那些人里,极有可能就有我的学生。
很荒诞是不是?
这个社会荒诞的时候,教师是要负一部分责任的。
而教师荒诞的时候,社会是要负很大一部分责任的。
所以,我在这学期的新闻课上,先对他们说了这样的话,我说:
我负责给你推开一扇窗子——我必须要给你推开这一扇窗子,但我无法保证方向的正确性;我为你展现一片风景,但领略风景的角度未必尽善尽美。我是不得不言说,但你切勿盲目的听信我——不盲听,不盲从,不盲信,从我这里开始。

大家都在看

猜你喜欢

热门帖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