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路骑楼之“商埠古街”--广东省连州市

字数:3018访问原帖 评论数:0条评论 TXT下载

发表时间:2022-11-11 15:48:29 更新时间:2022-11-12 03:37:38

楼主:自己改名李灶生  时间:2022-11-11 07:48:29
中山路骑楼之“商埠古街”--广东省连州市
李灶生(自己改名)
2022年10月6日

到历史文化名城连州旅游,走在连州现代都市的钢筋水泥丛中,除了品燕喜文化园里韩愈作记的燕喜亭、赏斑驳沧桑的石刻、观浓缩连州历史文化精华的刘禹锡纪念馆,还可以饱览向西倾斜一米多的慧光斜塔……当然,您还可以走进连州中山南路古街,领略连州传统文化独特魅力的一个经典符号。

“南国多雨天,骑楼可避风”。骑楼,商住建筑,立面形态建筑骑跨人行道,故名骑楼。据查《连县志》(民国三十八年版)大事记,民国二十年(1931),辟中山南路及东山马路。又,民国二十五年,辟中山北路。在中山南路骑楼老街一带居住的老街坊的记忆里,骑楼的出现,虽然将近百年,但它却在上世纪三十年代简短时间里风靡全城,成为了这座古城亮丽的街景。于骑楼的前世过往中,是与南门码头货如轮转的商业繁华联系在一起的。走进中山路,不论是北段,南段,抑或中段延伸的湖广街(今建国路),都有着骑楼许多老字号的深刻印记,而当我们漫步在那些骑楼街巷时,生动地折射出民国以及建国前后的人文风貌,教人回味着古老而深邃的似水流年。

“商”,是骑楼建筑文化的根基之一,在我国古代檐廊式建筑可以找到与骑楼某些相似的元素。早在宋代,沿街设廊并开设商铺普遍出现。《续资治通鉴长编》写:“汴河堤岸……房廊,并拨隶户都左曹,乃收课利”、“徙城之始,衢路显敞,其后守吏增市廊以收课”。房廊和市廊,都是檐廊式建筑,与骑楼的建筑空间形式有着相似之处。

而追溯骑楼的起源,普遍认为有三种。据查,一种说法为专家论,骑楼是从东南亚一带的殖民地传入的。骑楼建筑为欧陆建筑与东南亚地域特点相结合。18世纪下半叶,英国人来到印度南部的贝尼亚库普尔,英国人对那里炎热的气候极不适应。于是,他们在住宅前加了一个外廊以遮强光,造成较为凉爽的环境。后来,这一举措,很快被当地人效仿,叫它游廊,英国人称之廊房。这种以遮阳为主要功能的外廊式建筑,随着英国殖民势力范围的不断扩大,经由南亚、东南亚、东北亚而至中国。在鸦片战争后传入香港、广州,然后再北上到厦门及西入广西等。

也有人认为,骑楼建筑最早见于2000年前的古希腊,近代传至世界各地,广州的骑楼吸收了西方古典拱廊建筑的特点。还有学者指出,骑楼为越族先民“干栏”建筑的遗韵。《博物志》里曰:“南越巢居”。《南越志》云:“南越栅居。”“巢居”和“栅居”,就是“干栏”。“干”为上面,“栏”指房屋。学者认为,史前时代,岭南的原始建筑经历了洞穴、半地穴到完全地面式的发展过程。“干栏”如高脚楼,上屋住人,下面容纳家畜和杂物。特点是干爽、通风、避暑、防潮,适合岭南的亚热带气候和地理环境,最后结合商业经营的需要发展而来。

综观连州的骑楼,具有粤派骑楼的特点,门廊扩大串通成沿街廊道,廊道上面是骑楼,下面一边向街敞开,另一边是店面橱窗,顾客可以沿走廊自由选购商品,楼上住人。除此实用外,连州骑楼的墙面并没有古罗马柱浮雕图案、立面以垂直构窗的仿哥特式等丰富多样,只在中山路的中段有数间骑楼建筑的外观采取巴洛克风格的装饰,山花和楼身的设计有些许古罗马的装饰特征,如罗马柱、卷曲花纹等,但却融入了太多中国传统建筑的元素,如墙体多是中式清水砖材料、方形窗、顶部的山花挑檐也做成中国特色的柔和的拱形顶,透着浓浓的艺术韵味。

中山南路大部分骑楼,运用中国传统式建筑风格,更趋于现代化,也更加简洁。比如说柱子变为简单的方柱,在尺度、结构、材料、造型风格、立面等方面舍弃了复杂的装饰,运用了简洁、明快、实用的功能主义的处理手法,延续了我国南方传统民居的特点,底层沿街挑出,长廊跨越人行道沿街布置,楼层正面墙上并排开着两至三扇窗户,立面基本无装饰。

繁荣与衰落,连州独特且优越的地理位置,自古成为粤湘桂三省(区)边际贸易文化中心和中原通往南粤的交通要冲、中转枢纽和边贸商品集散地。史料记载,元鼎五年(公元前112),汉武帝刘彻派遣伏波将军路博德出桂阳(今连州),下湟水。“诗豪”刘禹锡刺连撰《连州刺史厅壁记》曰:“邑东之望曰顺山。由顺以降,无名而相钦者以万数。回环郁绕,迭高争秀,西北朝拱于九疑。城下之浸曰湟水。”也正是连州那条湟川河,成为了连州以及周边的历代官员、商贾、平民百姓南下便捷的水上之路。

连州城隍街内,曾建有一座直通湟川河边的“接官亭”。古时官员上落连州,在此迎送。而河对面,便是高堆、九陂一带的乡民居住地,他们来连州必须靠摆渡来往。据《广东历代方志集成》之《(康熙)连州志》“渡之属”记:“州南门之外为南门渡,路通河邵(河村);次为济川渡,在济川门;次为龙津渡,在龙津门外。”说明今南门口一带古时便有好几个渡口。据查,龙津门是中山南路朝西的一个城门,北去不远有济川门,两门相隔间的城门外就是连州城最繁忙的码头,对岸就是双溪亭,然而到了清乾隆、同治年间,《连州志》载“济川渡,在济川门,今无”,那时的济川门还有,然济川渡已消失,成为了记忆。

水路的兴旺终于令州人在民国二十年(1931)做出了一个历史性的举措:辟中山南路。时孙中山先生逝世五年,全国各城市为了永久纪念中华民国国父,主要街道统一命名为“中山路”。而这一时期,骑楼建筑又正风靡广东,所以,连州中山南路就在简短时间里雨后春笋般出现了这一栋栋沿街廊柱式浓缩了南洋式建筑精华的连排式骑楼传统建筑。

据《连县志》(1985年版)载“建国前商业”:“从广州、佛山、清远等地运进食盐、煤油、纱布、京果酱料、陶瓷器具等百货。而湖南临武、宜章、蓝山、永州、道县等地出产的食油、苧麻、花生、瓜子、莲子、百合等农副产品,则经连县销往广州一带”、“经星子、东陂两路入我县的肩挑商贩络绎不绝,每天不下五六百人,旺季达千人”。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恰逢抗日战争,省国民政府数迁连州,据《连县志》(民国三十八年版)“抗日纪实”记:“民国二十七年(1938)十月,广东省政府及各机关迁连县。先是倭寇南侵沿海,各省相继失守,二十七年十月二十一日,粤垣亦告沦陷,省府 吴铁城初驻节第一根据地翁源之三华,既而粤北告急,电准中央以连为第二根据地,乃于同年十一月初旬偕高等法院长史延程率同所属及沦陷区难民随同,来连者聚至十余万人”、“三十一年六月,省政府及所属再迁来连,寻返曲江。三十三年六月,倭寇强度新墙河,发动湘北战事,粤北紧张,于是曲江大疏散,省政及所属机关复先后迁连,分驻城厢内外及三江等处。全县徒增十余万人,市面繁荣,空前未有”。一时之间,连州享有“小广州”之誉。

人口的骤然增多,伴随而来的是商业的昌盛兴旺。县城大小座商达二百多家,商户分为广商(广州、南海、番禺、顺德、清远等地的商人)、楚商(湖南商人)、土商(连州商人),开设的商人会馆多时达20多个。而当时的形市分明,今建国路一带为盐市,南面还称为油桶街,中山南路经营的是京果海味粮油市,中山北路为布匹百货……买卖一行一市,商市热闹无比。然而,据史料记载和一些老年人回忆,自建国后,粤汉(广州至汉口)铁路全线通车后,湘南各县的货物大部分不再经连县转运,导致商业渐趋衰落,许多长水庄及代客买卖店陆续停业。

1959年5月,连州动工兴建连阳大桥,九陂、高堆一带的居民一部分绕去连阳大桥,另外一部分通过行走双溪渡浮桥进连州。随着连州与周边县及乡镇修建呈“辐射网状”的多条公路纵横交错,1986年底,国道107线经过城南全线通车,浮桥、水运载货、载人等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大家都在看

猜你喜欢

热门帖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