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多拜祭一些古人有感

字数:2533访问原帖 评论数:0条评论 TXT下载

发表时间:2022-11-19 04:50:41 更新时间:2022-11-22 05:54:52

楼主:郑天的文艺苦旅1  时间:2022-11-18 20:50:41

想多拜祭一些古人有感:

以前我去过一些城市,现在想想跟白去差不多,唯独帝都有些受益,基本都是在做兼职,因为许多兼职可以打酱油,我就利用这些时间好好的阅读书籍,又可以拿到兼职的钱,又可以学习,何乐而不为呢。帝都的名胜古迹我去的很少,去过北大,去过清华,欣赏旧北大诗情画意的未名湖,早年文章便读到湖光塔影,拜访了清华里王国维的碑文,是陈寅恪撰写的,因为早期有读书,所以对这些人物比较感兴趣。我在帝都的时间算起来有七八年,没有爬过长城,没有去过香山,没有去过故宫,没有去过明朝皇陵,只去过景山,还是正巧路过去看了一下,当年崇祯在这里自杀殉国。现在对崇祯的评价诟病许多,可至少他没有像宋徽宗那样卑躬屈膝,没有像慈禧那样狼狈而逃,而是选择以死明志。他不想子孙被玷污,只能逼迫皇后自杀,想杀死公主没有杀成,最后长平公主也被满清给毒死,好几个不知真假的朱三太子也被满清杀死,满清的凶残比比皆是。在帝都这么多年没有多逛一些名胜古迹确实是件憾事,如今帝都租房那是洛阳纸贵,外地人居之不易,我也超过了打工的岁数,不可能再故地重游。当年没有去游玩,多少也跟自己囊中羞涩有关系,很多景区都有卖票,当年收入也不高,拍戏一天才20块钱,做美术模特一天六个小时30块钱,故宫门票是80块钱。
之前去过上海,广州、南京、义乌、绍兴、杭州等地都没有花时间在游玩名胜古迹上,真的错过很多时间,对自己的人生来说真是罪过。这次离开福建算是幸运之事,让我重新有了思路,会去西湖一带寻访古人的墓,拜祭他们,遇到旁人也会侃侃而谈,说起这些人的事迹。于是我有了个想法,乘着自己还活着,多拜祭一些历史人物的墓地,或是观瞻一下他们的故居,当然,前提是不能卖门票,我又不是富人,而且我一直没有工作,没有稳定的收入。当时去拜祭岳飞墓花了我二十块门票就觉得不合理,既然是教育基地,为什么还要卖票,岳飞生前有人问他天下什么时候能太平,他说“文官不爱钱,武将不惜死”,他认为这样天下就太平了,岳王想不到自己死后会被后人当成敛财的利器。我算是喜欢历史的人,只因自身条件太差,是一个无根漂泊的人,如果是完整,完好的家庭,当年被恶意送入精神病院,我就可以联系家人来领人,那些书籍也不至于丢失。这些条件限制了我的历史深入,很多历史也因为当下的氛围脱离了它的真实性,有人说是为了满足融合,过度宣传那些历史会造成矛盾。既然要融合就要互相尊重,结果清朝戏里面的皇帝都是好皇帝,其他朝代的皇帝几乎都是坏皇帝,甚至还有一种罪名叫蝗汉,就是恶意谩骂批判清朝不好的人。
对历史的理解,我觉得就应该按照当时的情况去讨论历史,不能按照未来去讨论,因为没人知道未来是什么样子,假如当年倭寇征服了华夏,然后我们又征服了他们,包括他们的国土,是不是就可以抹掉他们侵略的历史呢。我去西湖拜祭那些古人,我会写一些关于他们的诗,我都是以他们所在的年代为背景,如果有人颇有微词,那么这些人要吗不读历史,要吗心术不正,正是清朝开始,无学、无德,对他人肆意诽谤、污蔑一直连贯至今,阴魂不散,没完没了。明朝是学问、德行下滑的朝代,明朝以前的学问、德行当然超越后世。现在人就更无所谓了,什么学问,什么德行也换不来吃饱饭,大多数人就是这么觉得,也就习惯自以为是,我行我素,一个人你不能跟他讲道理那是很可怕的,这不仅是教养缺失,也是信任缺失。《论语》上说“人不知耻,不知其可也”,古人重视教化,现在教化一败涂地,所以大家重视手段,不需要道义,可习惯手段的人多了,那么道义就变成不正常了。有次我去西湖附近登山寻找古人墓地,因为尿急,周围又没有人烟,也不知道哪里有厕所,便跑到大树的背后小便,但是我内心还是忐忑不安的,一是觉得自己素质低下,二是担心被发现找我罚款,如果不懂得羞耻,我的内心是不会这么矛盾的。
有人说历史都过去了,人要展望未来,可未来又是虚幻的词句,因为在古人看我们也是未来,结果他们也没有逃脱兵荒马乱的厄运,就因为没有人愿意去接受历史,去反省历史,有一句话说前车之鉴,后车之师。如果历朝历代懂得这个道理,就不会发生那么多的灾难和悲剧,西晋的八王之乱,五胡乱华难道不是悲剧,北宋末期的靖康之耻难道不是悲剧,南宋的崖山海战难懂不是悲剧,晚清的内忧外患难道不是悲剧,当下崇洋媚外,自己的文明也支离破碎,难带这些不是悲剧。那么悲剧是谁造成的,是上和下一块造成的,很多人在创业初期多少有点礼贤下士,兢兢业业,可一旦权力稳固了便有所松懈,便没有了初期的雅量和宽容了。就说《三国志》里的曹操,刘备来投靠他的时候,手下劝他杀了刘备,可曹操不想因为杀一个人失了天下人的心,因为当时还是初期,曹操需要笼络人心。袁绍也劝他杀杨彪、孔融的时候他也没有下手,可到了后来,他杀了杨彪的儿子杨修,也杀了孔融,包括孔融的两个小儿子。满清初期也没有强迫剃发、易服,可觉得江山能稳固了,便强迫大家剃发、易服,不惜滥杀无辜,为了加强思想和精神的奴役,从康熙到乾隆频繁的搞文字狱。
半月前遇到一个越人,他说清朝好,可能他祖上是清朝权贵,当年吕留良案雍正连死人都不放过,不仅对吕留良开棺戮尸,还大开杀戒,被杀就有两万多人,还不许浙江参加会考,后来是李卫上书求情才允许浙江会考。据说西湖有一个叫先贤祠的地方,里面供奉了包括吕留良在内的文化精英,因为是在一座小岛上,需要掏钱乘船过去,所以我就放弃去拜祭他们。古人说乱世出英雄,一旦承平日久了就容易万事颓废,要想人不颓废,就只有维持精神,比如尚武精神,文化精神。宋朝以前这样的精神很浓厚,任侠击剑都是风俗,唐朝虽然有藩镇作乱,可是外族也无法灭唐,吐蕃几次沦陷了长安可大唐还是不灭,最后灭唐的是在自己内部。契丹在北宋很骁勇善战,可是在五代那么混乱的阶段,他们也没有吞并中原的实力,只要文武的精神还在,短暂的胜利并不能维持永远的胜利,契丹扶植北汉都是证明它们缺乏吞并中原的能力,如果有能力,何必要扶植傀儡,直接千军万马横扫华夏就是了。尚武精神如果换到今天,那就是见义勇为,不阿谀奉承,不落井下石,不助纣为虐,不恃强凌弱。现在的人缺乏精神,无德、无学比比皆是,喜欢恃强凌弱,喜欢落井下石,就算你不批评他,他只要见你有德有学,他也会想方设法搞垮你,现在人传承的是清朝,而不是宋唐之前。

大家都在看

猜你喜欢

热门帖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