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非借不能读也

字数:744访问原帖 评论数:3条评论 TXT下载

发表时间:2023-01-11 02:13:32 更新时间:2023-01-13 10:47:04

楼主:ty_144399391  时间:2023-01-10 18:13:32
当年学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对其中“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记忆犹新,也许是这一段描写形象且真实,以至于脑海中的画面感十分强烈。
一个穿着破旧大褂的年轻人,在隆冬里,一边向旁边的砚台上哈着热气,一边一字一句的抄书,抄一会,手冻的呈现青红之色,放下笔,用力搓一搓,活动关节,又提起笔开始抄书,唯恐错过了约定还书的时间。此刻,对知识的渴望、对时间的珍惜都凝聚在了小小的书本上,给借书的举动添加了几分神圣的光环。
人常云“书非借不能读也。”这个观点出自清代袁枚《黄生借书说》,他指出“富”与“贫”是书能不能读的关键,若“富”,各种书籍唾手可得,便不会珍惜,若“贫”,则获取书需要极大的代价,甚至有被呵斥侮辱,所以,借书不得“归而形诸梦”,但内心强烈的求知欲又让贫者“色愈恭”“礼愈至”,非把书借到一观不可。
林夕在歌词里说:“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被偏爱的总是有恃无恐。”环境其实影响着一个人的进取心,收获太容易,人就不珍惜,收获艰难,反而无形中提升了价值。
在科举时代,读书是贫困者阶层跨越的唯一渠道,有人喜用“范进中举”来全盘否定,但实质上,“地贫栽松柏,家贫子读书”是非常符合历史规律的。写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二岁失父,母亲改嫁,但刻苦读书,深夜疲惫了以冷水敷面,食不果腹,以稀粥充饥,最终学有所成,成为了一代名臣。
这些记录入史册的阶层跃升者的经历,是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故事,也不停的在佐证着“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道理,这句话由张载《西铭》“贫贱忧戚,庸玉汝于成”演变而来,意思是贫穷卑贱和令人忧伤的客观条件,其实可以磨炼人的意志,用来帮助你达到成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