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食粥养生

字数:909访问原帖 评论数:1条评论 TXT下载

发表时间:2023-01-27 17:38:26 更新时间:2023-01-27 18:17:36

楼主:罂粟非花  时间:2023-01-27 09:38:26
古人食粥养生

徐正唯

在我国古籍中,关于食粥养生的记载不少。《史记•仓公传》中说,赵章病,仓公诊其脉说,按照一般的情形来讲,赵章五日之内必死,但他却会迟死十日。究其原故,是因为赵章平时爱食粥。爱食粥之人,则中藏(指内脏)实,中藏实,所以才会死得迟(能够多挺些日子)。
《梁溪漫志》记载,宋人张方平每日晨起,“食粥一大碗,空腹胃虚,谷气便作,所补不细,又极柔腻,与脏腑相得,最为饮食之良。”
另一个叫做妙斋和尚的也说:“山中僧,每将旦(天亮),一粥甚关利害。如或不食,则终日觉脏腑燥渴。盖(粥)能畅胃气,生津液也。”
苏东坡也有一帖子说:“夜坐饥甚,吴子野劝食白粥云:能推陈致新,利膈养胃。僧家五更食粥,良有以也。粥既快美,粥后一觉,尤不可说!尤不可说!”
清人梁章钜也认为食粥可以养生,但又感叹,当时劝人食粥,以为养生之要,听的人反倒会不信大笑。他十分感慨说:“大抵养性命,求安乐,亦无深远难知之事,正在寝食之间耳。”所以他对这种“以不食粥为高者”,觉得“甚可笑也”。食粥养生,这个十分平常的道理,有人理解有人不理解,也就在所难免了。
清人薛宝辰《素食说略》中说,“粥为人一日不可缺者,然煮之不得其法,则不足以益人。”他对煮粥的用米、用水,以及各种配料及其禁忌,都做了详细的记述。并且记载了许多种可以“培补却病”的粥名,“以备养生者孚焉”。诸如:“薏米粥,除湿热,己(止)泻;莲子粉粥,健脾胃,止泄痢;芡实粉粥,固精,明耳目;菱实粉粥,益肠胃,解内热;栗子粥,补肾,益腰脚;核桃仁粥,补命门火,宜少加盐;白术末粥,健脾胃,去风湿,宜加糖。”
清代大美食家袁枚,在《随园食单》中,更是认为:“见水不见米,非粥也;见米不见水,非粥也。使水米融洽,柔腻如一,而后谓之粥。”
袁才子认为,当时有人用鸭子肉做粥,有人用果品入粥,都失掉了粥的正宗。不得已的话,夏天就用绿豆,冬天就用黍米,这样以五谷入五谷,尚属无妨。子才才子还说,一次他在某官员家中吃饭,尽管“诸菜尚可”,但却因“饭粥粗粝,勉强下咽,归而大病”。袁子才先生于是逢人便讲,这是“五脏神落难”,自家当然受不了了!可见古人强调食粥养生到了怎样的程度。食粥果真能够养生否?请君自家一试无妨。

大家都在看

猜你喜欢

热门帖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