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千三百五十八帖 读《汉将王陵变》

字数:3314访问原帖 评论数:0条评论 TXT下载

发表时间:2023-02-03 17:22:22 更新时间:2023-02-07 04:52:34

楼主:中国读书达人  时间:2023-02-03 09:22:22
读书破万卷(6358)·《汉将王陵变》
《汉将王陵变》,隋唐变文(小说)。作者佚名。
变文,唐代通俗文学形式之一,又省称为“变”、是在佛教僧侣“唱导”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一种民间说唱形式,是继承汉魏六朝乐府诗、志怪小说、杂赋等文学传统而新兴的一种文体。作者多佚其名,由于出土于敦煌石窟,故又称为“敦煌变文”。内容分为讲唱佛经故事和世俗故事两大类,变文即为民间说唱的底本。
《汉将王陵变》原文参阅《唐宋小说鉴赏辞典》。
鉴赏:公元一九○○年,一个偶然的机会,导致了二十世纪人类文化史上的一次重大发现,这就是一大批举世震惊的不世之宝——敦煌石室藏书被发现。事情大略是这样的: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五月二十六日,居住在莫高窟的一个名叫王圆篆的道士,在清除雍塞石窟甬道的积沙时,发现墙壁裂开一道缝隙,隐约可以看见里面藏有物品,挖开墙壁,原来这里是一个藏经洞,石室内竟贮有多达两万多卷的佛教经卷和手抄写本书籍,还有众多文物。在这批被清理出来的宗教典籍和儒家经、史、子、集中,讲唱体裁的俗文学“变文”尤为引人注目。“变文”的发现,充分表明,唐代不仅在诗歌、古文方面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极致,民间通俗文学也颇为发达,融说唱于一体的俗文学代表着一种新的趋向,这种讲唱兼施的新兴文体对后世文学,尤其是宋代话本的影响尤为明显,在我国古典小说史上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
“变文”是唐代民间通俗讲唱文学的主要形式,最初是寺僧利用说唱形式向听众衍述佛经神变故事的一种文体,溯其源流,远在六朝之时的佛教说法“唱导”即肇其端。梁释慧皎《高僧传》卷十三“唱导”条云:“唱导者,盖以宣唱法理,开导众心也。昔佛法初传,于时斋集,止宣唱佛名,依文教礼。至中宵疲极,事资启悟,乃别请宿德,升座说法。或杂序因缘,或旁引譬喻。”针对不同层次的听众的志趣进行说教:“如为出家五众,则须切语无常,苦陈忏悔;若为君王长者,则须兼引俗典,绮综成辞;若为悠悠凡庶,则须指事造形,直谈闻见;若为山民野处,则须近局言辞,陈斥罪目。”“唱导”又称“宣唱”或“唱说”,其中唱经者称为“都讲”,讲说者谓之“法师”,各司其职,各擅其长.两人合作,互为表里,并依据传抄的本子进行“唱导”,逐渐形成传世的“变文”、“变文”之称始见于王定保《唐摭言》,张祜对白居易云:“明公亦有‘目连变',长恨词云:‘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岂非目连访母耶?”对于“变文”这一称谓的定名是长期争论,历经曲折,最后由郑振铎先生首创后得到学术界的公认。对于“变文”的内容、体制,前贤学者颇多歧异,尚难定论。定名以后,大致经历了音译论,进而转入文体论,直至导入分类论等几个阶段,至今在争论中。对此,本文不妄作臧否,仅就“变文”在中国古典小说史上的地位加以介绍,并以有关变文篇目进行鉴赏,以收现身说法之效。
作为我国讲唱文学的祖祢,《荀子》的《成相篇》已开其先声。“变文”这种韵散结合的讲唱文学形式承袭古代诗赋、骈文敷陈铺叙的遗风,克绍其裘,转益多师,是对传统民族形式的继承与发展,在艺术上也有独特的创造:首先,这种文学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丰富多彩,除变文外,还有话本、俗赋、词文等多种形式。其次,这种介于诗歌与小说之间的讲唱兼施的文学,韵散相间,采取通俗化的语言,易于为大众所接受;再次,手法上矫天变化,描摹生动,能适应听众需要,迎合世俗爱好。语言上,则以粗犷质朴,清新刚健取胜于时。与此同时,也暴露出这种文体一定的不足之处,由于受到时代的限制,一般说来,变文在故事情节的描写上比较粗糙,人物性格和内心活动的刻画也欠细腻传神。作为向白话小说的一种过渡,是难以苛责的。这些,在宋代以后的话本小说中逐渐得到了充实与完善。
变文大致分为讲唱佛教故事和世俗故事两大类别。讲解经文、弘扬禅门佛理的僧讲的主要对象是出家人:取材历史、传说或时事的俗讲演述世俗故事,主要对象是世俗男女。僧讲导源于六朝的“唱导”,俗讲则是其派生,这里选录的《汉将王陵变》是保存较为完整的一篇变文,几乎可以视为早期的讲史话本。这篇变文又名《汉八年楚灭汉兴王陵变》,是民间艺人根据历史敷衍的一篇作品。王陵的事迹见于《史记》和《汉书》.如《史记·陈丞相世家》:“王陵者,故沛人也。始为县豪。高祖徽时,兄事陵。陵少文,任气,好直言。及高祖起沛,入至咸阳,陵亦自聚党数千人,居南阳,不肯从沛公。及汉王之还攻项籍,陵乃以兵属汉。项羽取陵母置军中,陵使至,则东乡坐陵母,欲以招陵。陵母既私送使者,泣曰:为老妾语陵,谨事汉王。汉王,长者也。无以老妾故,持二心。妾以死送使者'。遂伏剑而死。项王怒,烹陵母。陵卒从汉王定天下。”记叙颇为精练简洁,《汉史·张陈王周传》中所记与此大略相同。这一历史记载,被民间艺人运用丰富大胆的想象与虚构,铺演成一篇长达七千字的变文。这篇传世变文不仅题文完整。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而且创作手法也有可资借鉴之处。内容上,它不囿于史传的拘挛,以奇特的构思,大胆的夸张,使作品富于故事性,以曲折的情节吸引听众读者。描写上,叙述详明,语言通晓易懂。全文韵散分明,以散文叙事,贯穿情节;以韵文补充,关联应和,交错而行,相得益彰。韵文部分宜于弹唱,起到加深听者印象的效果。如描写陵母被胁持到楚营,阴怀自戕之志以坚其子事汉之心,她以修书寄发为名,赚得项王太阿之剑,只用了“陵母得剑,去霸王三十余步,为报我王知',陵母遂乃自刎身终”二十余字作简略描述,接着用大段韵文增饰其事,把陵母临终前对其子的嘱咐交待出来:“倘若一朝拜金阙,莫忘娘娘乳哺恩”。又越过时空观念,把王陵闻知母亲命丧楚营,“肝肠寸断如刀割,举身自扑似山崩,耳鼻之中皆洒血”的悲怆欲绝之态描摹如绘,进而写出王陵发誓血仇的举动来。这样以散文讲述故事,以韵文铺写情状,可以起到互为补充的艺术效果,引起听众强烈的反响。又如,钟离末胁持陵母到楚营和陵母拒招其儿降楚也是运用的这种形式。最为突出的是,这篇变文在人物的描写上运用了多种对比手法以塑造人物形象。通过王陵、灌婴两员汉将夜斫楚营的勇敢机智,来突出王陵的英雄形象。他二人领命出征,文中用了“二将辞王已讫,走出军门,模(秣)马攀鞍,人如电掣,马似流星,不经旬日之间,便到右军界首.”形象生动,言简意明。其中也暗示着军务火急,厮杀在即。写二人夜袭楚营,用韵文渲染其事:“王陵抬刀南伴斫,将士初从梦里惊。从帐下来犹未醒,乱煞何曾识姓名。暗地行刀声劈劈,帐前死者乱蹦(纵)横。项羽领兵至北面,不那南面有灌婴。灌婴揭幕蹤橫斫,直拟今霄(宵)作血坑。”这种以浅近的七言韵句进行陈说,颇有声色,琅琅上口,很有音乐感。又通过“项羽连声唱“祸事”,不遣诸门乱出兵”加以反衬。从而愈发显现出王陵,灌婴的英勇果敢、足智多谋。在塑造陵母临危不惧、大义凛然的形象时,通过钟离末献计胁持陵母的无耻和项羽使用酷刑逼迫老人的残暴,以暴露其丑恶的行径和蛇蝎之心。这样更加衬托出陵母刚烈的性格和高贵的品质。她在威逼面前志不稍屈,以自刎的行为坚定其子忠于汉室之心,颇为悲壮激烈。这样的描写手法,对人物形象的塑造起到了一石二鸟的效果。
《汉将王陵变》对后世影响颇大。取材于兹而增润其事的戏曲小说多有继作。元钟嗣成《录鬼簿》上载有顾仲清所撰《陵母伏剑》,南戏有《王陵》一种,京剧有《陵母伏剑》剧目(一名《黄金印》),根据《西汉演义》第五十一、六十六回改编,《全汉志传》、《西汉演义》载有其事,剑啸阁批评本《西汉演义》卷五有“知汉兴陵母伏剑”回目,情节与变文略同。由此可知,后世诸作与变文一脉相承,嗣响不绝。
变文对唐代文学,特别是传奇创作有较大的影响,唐初张鹭的《游仙窟》通篇采用散韵夹杂。唱白相间的形式,以散文叙事,以韵语对话,颇具变文的情致。后来出现的散韵合体的传奇,如《柳毅传》、《莺莺传》、《长恨歌传》等文人之作,也接受了变文的影响而有所光大。
评:沛人王陵为县豪,高祖微时兄事陵。高祖起沛入咸阳,陵聚党人居南阳。
汉攻项籍陵兵属,项取陵母以招陵。母泣语陵事汉王,伏剑而死项王烹。
肝肠寸断如刀割,举身自扑似山崩。陵从汉王定天下,英勇果敢立大功。
浅近七言韵句陈,琅琅上口声色明。变文后世影响大,戏曲小说多继承。

大家都在看

猜你喜欢

热门帖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