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本大源

字数:2680访问原帖 评论数:0条评论 TXT下载

发表时间:2023-02-06 02:49:28 更新时间:2023-02-06 12:02:46

楼主:白雾满天  时间:2023-02-05 18:49:28
姑称“了悟人生,通达于事”为探得大本大源。
墨子打破君权神授,有民选意识。有革命的思想,没有革命的行动。可谓探得大本大源而不得其时。
谈墨子应少谈巨子、墨家组织规矩、墨子色墨等,这些相对于留传下来的关于墨子的资料来说,很少,或道听途说,都是枝节末稍,再多谈已没有多大意义,况且事实如何,有待考证,以墨子的智慧,他不应该做出多大离谱的事,如同王安石“衣臣虏之衣、食犬彘之食,囚首丧面”一样,现实中的王安石只不过和普通人略显不同,或者偶然忘情,而招致宵小之徒的刻意形象化诋毁,都是偏离现实的一面之词。现在谈王安石,必谈变法,谈王安石的文章,而不必去谈什么外在形象,谈墨子,也应多谈《墨子》这本书的内容,这是墨子留下的第一大资源,也是最可贵的,他与老子的《道德经》,孔子的《论语》,孟子的《孟子》,庄子的《庄子》一样,是一部思想的著作,把墨子当作一个思想家来谈,多谈他的思想。
放在那个时代,墨子类似孙中山,有改革社会的思想,却没有夺权的强烈欲望。孙中山推翻了满清,却没有实现国家的统一,分崩离析,各自为政,后来凭“遵守约法”干脆让位给袁世凯,自己搞建设规化,没有政权,这些不过空中楼阁,都不能实施。不像共产党那样,把政权搞到手,想把社会怎么改造就怎么改造。孙中山对人生很清醒,然革命策略不通达,未探得解救社会之大本大源。
这可能跟墨子的本意有关,也可能跟时代有关,必竟墨子夺权意识的强烈程度我们已无法知晓,或者有没有努力,或者努力而失败都无从知晓,必竟那时是国与国之间的较量,墨子很难有一统天下的意识,周朝政权不一,时间久长,名为一朝,实为数国,也不像历朝历代末年那样,混乱不堪,分崩率析,一个没有什么政治资源的小人物也能揭竿而起,逐鹿中原,必竟墨子没有李世民、赵匡胤那样的权势。
墨子给人最大的印象,首先是一个仁者,有自己的一套思想主张,其次是一个实干家,可以为自己的理想信念奔走到底。放到当今时代,受到先进思想的熏陶,墨子更像毛泽东、周恩来那样的人物,应当是一个革命家,是一个为了改造社会而不懈努力的人,为了改造社会而组成团体,夺取政权的人。
孟子,一个自认探得大本大源的人,故一身正气,文章逻辑闭环,有问有答,刚硬。然而谈到治国策略却不是很高明,可能是未在其位之的缘故。
孟子思想超脱,“民贵君轻”,蔑视皇权,然仍维护上层建筑,并未考虑还政于民,民仍然是附庸,是改良主义者。
庄子,于己通达,世事未通,未探得大本大源。
鲁迅,智者,了悟人生大本大源,然未探得解救社会大本大源,故属文论世不软不硬。仍力争奋斗,不使堕落,故只攻击社会的一些零零碎碎的东西,不满频出,而无所解答,梦醒了而不知如何是好。欣赏觉悟的勇于奋斗者,然亦不觉其必能成功,寄于希望。故《秋夜》里两次砍断自做的不由自主的吃吃的笑的梦,而仍敬奠于这些苍翠精致的英雄们。鲁迅与小粉红花、枣树、小青虫是一起的。
奇怪而高的天空,及房里罩里的火,是鲁迅力争要制他的死命的,至于是否真能致其死命,鲁迅未知。他要做的是,告诉小粉红花:秋虽然来,冬虽然来,而此后接着还是春,及努力揭露闪着鬼眼的各式各样的许多蛊惑的眼睛,而房的窗纸上也确有破孔。
《影的告别》里愿意只奋斗于黑暗,不愿去天堂,不愿去地狱,不愿去你们将来的黄金世界里,不愿住在“你”的身上,随你,不愿不愿彷徨于明暗之间,黄昏还是黎明,因为有我所不乐意的。鲁迅是一个不满于现实的有创伤的正道直行的战士。“但是,我愿意只是黑暗,或者会消失于你的白天;我愿意只是虚空,决不占你的心地”,也是一个不惮于前驱的猛士和希望速朽的奉献者。正直,故“循绳墨而不颇”,与黑暗奋斗,有创伤,故不自容于将来,光明的将来。最后选择独自远行,不但没有你,并且再没有别的影在黑暗里。只有我被黑暗沉没,那世界全属于我自己。有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之精神,一身抗斗。在黑暗里,虽死犹荣,虽死犹存--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不可腐朽;在白天里,虽存犹死,无必苟活。
“你”即黎民百姓,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鲁迅未探得救治社会的大本大源,故言只生野草,不长乔木,望其速朽,为其罪过,然在后世看来,这已是不朽的乔木,必将长留世间,永远值得记念。
野草,指鲁迅自己的文章,吸取陈死人的血和肉,指“怒向刀丛觅小诗”,憎恶的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指社会,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并将烧尽一切野草及乔木,并且无可腐朽,指社会风云激荡,往来成古今,天地有如此静穆,指现实,望野草速朽,不然未曾生存,指希望社会推陈出新,不然未曾进步。
《求乞者》写鲁迅自己的创伤,冷漠,多疑。冷漠因多疑而生。另外有几个人各自走路,“对影成三人”,作者、行人、求乞者合而成社会,败墙、寒风、尘土,渲染社会环境。想自己用什么方法求乞,反思,故不失正直。独善其身而未能接济社会--救助求乞者,故未找到人间正道。
《我的失恋》写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我想对某人好,但不知怎样,我的创伤也。别人主动亲近,我却不懂情理,致事得其反,亦我之创伤也,不周知社会之故也。亦可隐喻为追求某种自认为好的事物,然世道艰难,困难重重,最后接近,却发现并不是自己想要的那样,道不同,不相为谋,“由她去罢”。亦可指追求某种理想而不得道,最后只得放弃,未探得社会大本大源。
《复仇》,对人们盲目的​低级的大欢喜的一种讽刺,其之所以低级为,冷漠、幸灾乐祸、期盼及等待别人的灾祸,等不到竟至无聊、面面相觑、干枯到失了生趣。古代见死不救要罚,何况期待,故鲁迅称之为无血的大戮。这些人就是鲁迅笔下的看客,盲目、冷漠、不知所以。前面写解剖自己,此篇解剖世人。
《复仇二》,写一个革命者,自以为要解救社会的革命者,然终遭全社会的背弃,惨遭杀戮。他并非神之子,神并不向着他,世人唾弃他,他一心想要解救社会,然留给他的却是无边的黑暗,他最后绝望了。鲁迅未探得解救社会的大本大源,有浓厚的悲观情绪,他自称:既然是呐喊,当然须听将令的了,而主将是不主张消极的。然而他终于还是忍不住露出了消极悲观情绪。
《希望》即绝望,​我的青春,身外的青春,皆已经逝去,并且没有真的暗夜。谓人类古、今、将来皆如此,我之不满,我之博斗,皆为无益,虚无。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黑夜之为黑暗,正与白昼同。体现了鲁迅的悲观、厌世情绪。​
毛泽东,了悟人生大本大源,而于解救社会大本大源探得但未臻完善者,​顾常说“半封建半殖民地”、“无产阶级”等,写文章亦铿锵有力,逻辑有头有尾,有问有答,然终于晚年而犯错误。
​人无完人,只能力争接近完人,或于一生历经波澜曲折、了悟通达而未犯大错,即可谓之完人,谓之探得生命大本大源之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