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民主论

字数:3837访问原帖 评论数:17条评论 TXT下载

发表时间:2023-02-27 21:00:53 更新时间:2023-02-28 02:35:44

楼主:万道圣  时间:2023-02-27 13:00:53
作者:万道圣

一, 物质只能决定意识的基础,而决定不了意识对物质及其他所有概念的重组。

物质决定意识,是从存在的意义上说的,即:先有大脑这个物质作为意识的前提,同时有千千万万的物质存在作为意识的对象,人才能进行意识,没有这些前提,人就“意识不起来”。所以这个“决定”,是从前提意义上说的,即“前提决定”,是在“正式进行意识”之前的,大脑准备好了,对象也准备好了,下一步就要开始“意识”了。

这个下一步的“正式意识”,就不是物质的事了,物质只提供准备工作。大脑怎样思考,对千千万万的物质存在包括其他抽象事物,进行怎样的组合,就完全是每个具体的人的事了。这些,跟这个人的性格、知识结构、思维方式等有直接关系。所以说,物质只决定意识的前提(包括大脑这个意识工具及作为意识对象的万物),而决定不了“正式意识”的过程和内容。或者说,物质只能决定意识的基础,而决定不了意识对物质及其他所有概念的重组。

物质与意识谁先谁后,是唯物还是唯心,这是世界本源问题,这个问题其实现在不需要争论,因为科学远未达到那种程度,哲学也要依赖于科学基础,否则就是玄学。人类现实要做的,是改造世界使之更美好,这才是最重要。

“意识的本源”与“意识的运用”是两码事,如果试图通过辩论“意识与物质谁先谁先后”、或者“唯物还是唯心”的方法来“改造世界”,那简直就是南辕北辙,驴头不对马嘴。就算至今为止,人们仍然没有弄清这个本源问题,但并不影响科学的突飞猛进,也没听说那些大科学家在这方面有什么建树。逻辑学等关于思维方法的学问,才是“研究怎样改造世界”的基础。西方在这方面研究较多,所以在很多方面引领世界。


二,改造世界,人的意识起主动和主要和决定作用

(一 )人的意识主动决定“社会新事物”的产生。

在正式意识过程中,人通过主观努力,发现新规律,然后运用这些规律或已有规律,将各类物质的或意识的东西进行重新组合,从而创造出一定型态的、附合人的愿望的、新的物质结合体或新的理念、新的制度、新的文化艺术成果等,这就是改造世界。

改造世界,当然要重视物质条件和客观规律的“决定”作用。物质条件和客观规律的决定作用分为主动的和被动的。主动的决定作用,只能发生在“自然事物”那里,如刮风下雨,也可以包括人的生理活动和心理本能。在人类社会,物质条件和客观规律是“死的”,并不会自发的主动的按人的要求发生作用,它们必须要经由人的“激活”和操作才能发生作用,才能变成现实,所以是被动作用。物质基础只是一盘散沙的意识的素材,只有意识才能将它们组合成附合人的要求的“有机的新事物复合体”。意识是必要条件,不可或缺的。而物质基础不一定是必要条件,比如炒一盘青椒肉丝,青椒、肉、炒锅、铲子、盐、油等是必要的,而醋、味精、葱姜蒜等就不是必要的,可放可不放。这说明,前者起被动决定作用(必然),而后者只起被动参考作用(或然)。

物质基础随处可见,而人的意识难能可贵,同样是炒一盘菜,只有高级厨师才能合理选用和搭配原材料,合理运用火候,合理运用厨艺知识,烧出色香味俱全的高质量菜品。特别是科学事业,并不是只要是个人都能组合出这些“有机的新事物复合体”(创造发明)。

人脑确实是在反映客观世界,体现为各种概念和理念,有物质的,也有抽象的。但在人思考前,这些大脑中的存在都是杂乱无章的,是一盘散沙。意识的工作,就是发挥主观能动性,努力分析、综合、推论,将他们按照自己想要的目标,合理的、创造性的组合成自己想要的“新事物复合体”。

研制电灯的原材料并不少见,但爱迪生只有一个。所以,在发明电灯这件事上,爱迪生这个人起主导作用,是主要条件。人们称颂的是爱迪生这个人,载入史册的也是爱迪生这个人,而不是那些玻璃和钨丝之类。

人有主观能动性,意识是自由的,各人根据自己的理解,选择一定的概念、现有理念等,组合成新的复合概念或理念,所有的知识都是这样来的,物质基础和客观规律不会自动组合成这些知识和理念,绝不会不经人的意识思维和创新,自动组合成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

物质条件和客观规律确实要遵从,但“决定”是主观的,只能由人来做。条件和规律是死的,只能说有“限定”的作用,它们限定了人意识的范围和方向。但是,在这个范围和方向之内,意识的过程和结果还是会有多种可能,人还是要努力思考一番。例如,一个人认识到自己并不很聪明,因此不能从事很高级的行业,只能做技工之类。但是,做什么技工,还得仔细考虑。在此过程中,人要努力认识各种“客观”条件,不能误判。不是每个人都能准确认识客观条件的,没有自知之明的人,误判形式的人,或者不爱调查客观实际的人,都是大有人在。再者,人在做决定时,首先要学习有关规律,成为自己的知识,然后在某个问题上要知道运用哪条规律,如何运用,如果这条不行是否还有别的规律。在这方面,不爱学习规律从而无知愚昧的人,故意拿假规律当真理欺骗民众的人,容易被欺骗积极当棋子和炮灰的人,也是大有人在。总之,所有这些,最终还是要人的意识去透彻掌握和灵活运用,物质条件和客观规律不会主动替人做决定,倘若不积极运用意识,就会犯错误,就会被人利用而不自知。

因此,在改造世界这方面,得出如下结论:第一,人的意识决定一切新的物质组合、新知识、新理念、新文化、新规律和新制度,是主动因素。第二,物质基础是意识的对象、前提和素材,起被动决定或参考作用。第三,客观规律是人总结出来并加以固化的知识体系,是作出决定的参考依据,可以促进人更好的改造世界,包括改造人的意识本身如教育学、逻辑学,因此,从效率而言,它既可以决定人的意识成长,又可以决定社会新事物的塑造。但它们的决定作用的发挥同样受到人的主观意识的操控,是被动因素。第四,只有当人正确运用物质基础和客观规律之后,这二者才能发挥出必然性的决定及或然性的参考作用。

总之,人类社会的主体是人,改良世界是“人”的事,而不是等待物质主动发挥作用。所以,要强调“人本主义”。

(二)没有物质条件创造物质条件,没有新规律探索新规律。

物质条件和客观规律不会主动按照人的要求去决定或“参考”“社会事物”。只有通过人不懈地去发现,去运用,去突破,去创造,它才能对社会事物产生作用。人要成为物质条件和客观规律的主人,而不是相反。首先,正确客观地判断现有物质条件,全面调查了解,同时努力搜集能解决问题的有关规律(即知识和方案),多方求教,探寻有利因素而加以运用。其次,如果确实没什么有利因素,那么就得考虑能否可以突破常规,或出奇制胜,或剑走偏锋。这就是没有条件创造条件,突破现有规律去寻找新的规律。水本来是往下流的,这是已有规律,但人类由于一些特殊需要,创造了水车等新科技,可以使水往上流,这就是发现了新规律。二氧化碳本来只是一种有毒气体,现在,中国科学家发挥无如伦比的主观能动性,竞将之变成了面粉。试问,二氧化碳自己能主动变成面粉吗?莫说自己变,其他大量的科学家又有几人能“变”出来?这就是一种难能可贵的敢于突破常规的创新精神。中国的对外开放就是一个“没有条创造条件“的最好例证。发展经济需要大量自担风险的资本、先进的设备和技术,还有先进的管理理念,这些都是缺少的,但西方有,那就引进好了。一边引进,一边向他们学习,慢慢的自己的物质条件也就充实了。

有些人总是将“要切合实际,要符合规律”挂在嘴上,这个不能做,那个条件还不成熟,这其实就是一种思维惰性,一方面懒于花精力去调查、探寻和向智者求教有利因素,另一方面更懒于去创造和发现新的可能。这种思维一旦成为社会主流,那么,原地踏步就会成为常态。

笔者所言“创造和发现新的可能”是指在时间充裕的情况下,如果事情紧急,当然是要尽快采用切合实际的策略和办法。这个问题可用一句话概括:探索阶段“天马行空”,运用阶段“切合实际”。

人类意识对“社会新事物”的创新,并不代表不切实际,亩产万斤。这要分两个阶段,探索和运用。第一,探索阶段,需要质疑精神,独创精神,需要标新立异,独树一帜,没有这些,怎么可能有创新?这些是创新的前提。任何新事物出现之前,如果说给当时的人听,必定觉得不可思议,不切实际,保守的人更是斥之为“胡思乱想”,“痴心妄想”,“做梦”。然而,经过反复思考,反复实验,人类上了天,上了别的星球,万里通话成为常态,还带视频的。所以,在探索阶段,“不切实际、天马行空”是必须之品质。

第二,运用阶段。显然,这时候千万不能天马行空,不切实际。创新还在中间阶段,就加以运用,必定人仰马翻。飞机,飞船还未完全设计完成,许多功能还不完善,这个时候就要上天,岂不是活够了?

所以,关于“切合实际”的问题,要一分为二的看,要分阶段。探索阶段天马行空,运用阶段切合实际。业余时间胡思乱想,上班时间安分守己。千万不能搞反了。

也有一些人故意搞反,本来还在探索阶段,一切还处于未知状态,他们就急不可耐的叫停:别再折腾了,太不切实际了,太痴心妄想了,是不是脑子不正常啦。甚至真有丧心病狂的,靠着权势硬将某些有可能的“未来的天才”塞进精神病院的。究其原因,无非是维护特权和既得利益,怕维护自己特权地位和既得利益的假规律被戳穿而已。

(三 )“意识力量”决定人改造世界的成就的大小

创造的质量和数量,取决于人的意识的主观能动性的“意识力量”有多强大和优秀,智商越高,意志越坚强,创造性越高,越能吃苦耐劳,越能拼搏奋斗的,成就也就越大。所以可以说,主观能动性的“意识力量”决定了新的物质创造和新的意识创造(如理念、艺术等)的数量和质量,即改造世界的成就大小。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