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阳游记——告别郁达夫先生

字数:1553访问原帖 评论数:5条评论 TXT下载

发表时间:2023-03-24 07:40:03 更新时间:2023-03-24 10:32:58

楼主:播火者  时间:2023-03-23 23:40:03
最近在看@薛依云 老师的《水仙和手鼓——献给郁达夫》的系列文章,学到了很多,比如daff,比如和徐悲鸿先生的交游,很多都是第一见。以前也有留意,但并不完整深入。我是郁达夫先生的粉丝,深受影响。这几天细想,其实深受影响的并非我一个人,只是自我遮蔽了这一点,以为只有自己。想通了,就感觉自己非常可笑。

这篇游记,是追记,在十几年以前,有一阵子,常往富阳去参观郁达夫先生的故居,夸张的说,是朝圣之旅也可以。不光是故居,顺带着一个人到处游逛,看一看富阳的山水、人情、风物。虽然我对摄影并不在意,那时刚好入手一个数码相机,正是宝贝的时候,所以留下了不少影像,一并发在帖子里。这些照片,在天涯相册里,至今还能打开,也算是奇迹和惊喜了。

前传

凡事都有前传,或者称为前传之前传也可以。最早是九十年代的中学课文里,有一篇《故都的秋》,老师上课讲到作者,是郁达夫,就记住了。主要是喜欢这篇课文,具体怎么喜欢,当时还真是说不上来,少年人的心性,就是这么奇怪。不久在杂志上看到,说郁达夫在胜利前后,被杀害于南洋。这是最早的一点儿信息。

后来军训一个月,结束了,第一天我就去了学校的图书馆,上上下下兜了个遍。在一楼大厅的一个角落里,有一个小书店,不太大,十个平方不到,三面书架,中间一个方形的台子,都摆满了书,显得比较局促。在里面翻了翻,从书架上抽出一本小说,就是《沉沦》,那时候根本不知道《沉沦》,只知道作者是郁达夫,准备翻翻看。现在想来,是小说集还是单行本,印象已经模糊了。只记得一下子被故事击中了,好似晴天一个霹雳,被劈中了一样,这一点真得是毫不夸张。立在当地,从头至尾看了一遍,估计有半个小时,也就看完了。总之,故事看完了,但书没有买,放下书就走了。

这就是我当时看《沉沦》的感受,所以,这个小说,我至今总共也就看了两三遍的样子,而且是间隔了很多年。看过一次之后,就不再看。但我以为,自己看小说也不算少,《沉沦》是对我影响最大的小说,排在第一。这是我真正留意郁达夫先生的开始,在以后,就一直在阅读中留意。也仅仅是留意而已,并没有深入的研究。郁达夫先生其他的作品,诗歌、小说、散文,都会看,我的习惯是,看归看,但不尽看,偶有相逢,即是喜悦,每有困惑,亦不深究。

因为喜欢郁达夫先生的文章,时有留意,所以,有一个阶段,自我吹嘘,说是算半个专家,这真是不知道天高地厚的一种标榜,甚为可笑。不过也别说,还真有一些时候,能得着别样的感受。

有一年在山里实习,路边的摩崖石刻上,有一方题诗,细看,竟是郁达夫先生的作品,当时就合影留念了。

又有一年,在浦东川沙的一个纪念故居里浏览照片,忽然一张黑白的合影里,出现了郁达夫先生的身影。原来屋主有一位弟弟,是先生的粉丝,时常追随,所以才有这样的合影。郁先生身材瘦削,有一对招风耳,非常好认。

又有一次,在宝山高境的社区图书馆里,翻一本名人的楹联书法集,某一位名人,用的照片赫然是郁达夫先生,当场被我抓包了,这不是张冠李戴吗?于是查到了编者的单位,写了 去,也不管能不能寄达。过了几天,还真收到一封毛笔书写的回信,用词考究,书写流利,编者竟是一位老先生。他承认这是一个疏忽,又把我猛夸一通,我看了自是飘飘然了。那张照片就是郁达夫送给林语堂的侧面照,非常有名,我是最近几天看薛老师的帖子才知道的。

又有一次,翻余杰的一本书,看到专论郁达夫的一章,配图是一个糟老头子,看上去很象我爷爷老了的样子。才知道人生老来之不易,都是颓唐如此。

又有一次,看到一套文学批评的丛书,有十几本的样子,对近代的作家,逐一批评,其中有一册是批评郁达夫先生的,借回来看了看,没有看完,书名也不记得了。

又,在网上看到郁达夫写给沈从文的公开信,也有惊喜之感。

因为喜欢,所以有了空闲的时候,就动了往富阳去参观游览的念头。买车票起行,说走就走。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