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精神的源头

字数:1069访问原帖 评论数:16条评论 TXT下载

发表时间:2021-01-05 18:17:58 更新时间:2021-01-06 05:03:20

楼主:地下丝绒  时间:2021-01-05 10:17:58
挖坑
楼主:地下丝绒  时间:2021-01-05 10:44:05
如果考察周氏兄弟的思想谱系,大概可以看到一些有趣的东西。在这俩身上,都能看见禹墨的浸染。所不同,迅哥是女娲——墨——侠这么一个线路。你去看《故事新编》,能看得很清楚。

而周二,他的开头是禹,而后墨,中间加了个稷。兄弟俩这么一个线路,一方面是时代使然,另一方面也有个性原因。迅哥有浪漫的补天气势,而周二相较更注重现实。

五四这一拨人,一般思想谱系都有两个源流,有的可能最终融合,有的可能会产生矛盾。在周二这里,一条线路是王充、李贽、俞正燮构成的传统典籍精神;另一条则是蔼理斯、路吉阿诺斯之类的来自古希腊,日本的思想影响。

追根溯源,这跟周二从小的生活环境有密切关系。在他的《禹迹寺》一文中,周二明确说“古圣先王中我只佩服一个大禹”。周二老家覆盆桥,距寺一箭之遥,这是周二小时候常去玩耍的地方。

寺前有桥名春波,传说取自“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禹迹寺前春草生,沈园遗迹欠分明;偶然柱杖桥头望,流水斜阳太有情。”或许在周二的精神世界里,故乡大概永远是一个让他能舔舐到脉脉温情的地方。
楼主:地下丝绒  时间:2021-01-05 12:28:21
海德格尔在《钟楼的秘密》一文中,深情地回忆起童年家乡钟楼的那七口钟,他为每一口钟都起了名字,他能分辨出每一口钟发出的声音。
“教堂的节日,节日的前夕,一年四季的进程、每日的晨昏晌午都交融于这深奥神秘的Fuge之中,以至总有一种钟声穿越年轻的心、梦想、祈祷和游戏。心中隐藏着这钟楼最迷人、最有复原力、最持久的一个秘密。为的是让这钟鸣总以转化了的和不可重复的方式将它的最后一声也送入存在的群山。”
上面所引,是这篇小文的最后一节。在对童年的充满牵挂的记忆中,“Sorge“这个海氏哲学的核心关键词开始显现。这个词国内翻译的版本非常之多,这里取陈嘉映在《存在于时间》一书中的翻译——“烦”。烦是人类一种基本的存在状态,在海氏的哲学概念里,又特别指代人与自己打交道。为自己的存在而存在,一种本真的行为方式。这里要注意的是,sorge是内在的存在,是一种此在的整体存在。
海德格尔出生在巴登州的一个小镇,他父亲是当地教堂的司事,他母亲以及他兄弟也都是天主教徒,这个教堂叫圣马丁教堂,海德格尔名字就叫马丁。小马丁在童年时期,就通过让自己处于一种自在的状态,从而对那些钟声进行辨别,这不得不说,这是一种天赋。不过听钟声的小孩子多了,怎么别人没成为哲学家?这个很正常,苹果砸脑袋的也多了,也没都成为牛顿。小海从小具备一种冥想的本领,这一点,也从将来他会与萧毅合作翻译《道德经》可以看出来,在海德格尔那里,逻辑之上的深思,是打小来自遥远东方的天赋。
楼主:地下丝绒  时间:2021-01-05 14:04:40
再啰嗦几句,在海氏那里,烦是操心,关心,是一种焦虑的存在。陈嘉映翻译为烦,其实是从熊伟那里来,而熊伟是从Klesa这个词来,这是个佛教用语,即烦恼。

所以我以前讲,虽然老海是跨越康德“理想哲学“与现代“存在哲学”的桥梁,但他其实是西哲中,精神源头最接近东方的。

什么时此在?什么时彼在?为什么要分与事物打交道,与他人打交道,与自己打交道三个层面?为什么要一再强调soger的内在性?不就是要通过不断剥离,而求得本真吗?外在是什么?不就是佛教中说的挂碍吗。所不同的,佛教是从否定角度来看待烦恼;而老海则是认为,这是摆脱不掉的。这是东西方哲学一个有趣的差异,一方时欢天喜地快乐向死,而另一方时愁眉苦脸焦虑求生。

所以不难理解,周二与老海,虽然在思想上经历了某种洗礼,但身体的本能,还是无法摆脱世俗的烦恼。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