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城、桂东红色记忆

字数:1459访问原帖 评论数:0条评论 TXT下载

发表时间:2021-04-10 02:14:53 更新时间:2021-04-10 08:41:28

楼主:朱亚光2019  时间:2021-04-09 18:14:53
旅行人永远在路上。昨日刚从醴陵归来,今天(3月27日)又和支部同志们一道,登上高铁列车,前往湘南郴州,再乘坐大巴车,抵达汝城。
汝城,位于郴州、韶关、赣州"红三角"的中心,处在湖南、广东、江西三省通衢之地,解放前曾名桂阳;1959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将汝城、桂东两县合并为汝桂县,县人委驻地汝城;1961年5月,撤销汝桂县,恢复汝城建制;它是湖南省五大少数民族散居县之一,世居瑶族、畲族、壮族等少数民族。尤为值得称道的是,汝城是一块红色文化传承地,湘南起义、红军长征等革命事迹,均曾发生、经过于这里。朱德、毛泽东等众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万千红军战士的足迹,曾经多次踏涉此地,从而留下了许许多多、难以忘怀的故事与回忆。
今天我们重走红军路,缅怀鱼水情,第一站就去了汝城县瑶族乡沙州村。这个村子里百分之90以上村民皆姓朱,且多为瑶族人氏。如今广为传涌的红军赠与“半床被子”的传奇事迹,当年就是真实地发生在这里。我们在当地导游小朱姑娘的带领下,走过麻石铺就的村落老街,来到徐解秀老人家中,老屋、老房、老建筑,基本没变。徐老嬬人的小儿子,现在也是半百老叟,亲自接待了我们,以一口沌朴的乡音,告诉我们:“当时,三位女红军战士借宿在他们简陋的家中,临行告别时,把她们仅有的一床行军被子,剪下一半留给他们御寒以度过黑夜。” 此情此事,依然仿佛就在眼前。军民鱼水情,共产党为人民,军民团结一家亲。这个感人的故事,至今激励着当地的老乡们,走脱贫致富的攻坚之路。
出来路过村寨的朱氏祠堂,轩敞的堂屋中,许多男、女村民正在聚餐;厢房膳屋里,穿着围裙的众人,正在接受免费的厨艺教育,新一代厨师们正在切磋厨艺,将民族的饮食文化发扬光大,看着她们兴趣盎然,岂问乡村振兴在望,衣食何愁?接着,我们来到沙州村村部,它坐落在青山绿地之中,一幢红砖中式楼房建筑,显示出一种明快、敞亮之意。在三楼窗明几净、设施齐全的会议室,我们进行了组织学习,全体会员高声合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首革命老歌;以无记名、鼓掌通过的方式,选举了出席即将举行的民建长沙市委的代表、委员候选名单;又听取了江跃龙教授的关于《如何撰写社情民意》的生动报告,体察民情,刻画入微,大家纷纷踴跃地提问、互动。收获自然匪浅。
当晚,我们即安歇在汝城县城内的一处现代化高级宾馆,共享晚餐, 饭后还进入酒店KDT包厢,浅斟吟唱,引吭高歌,共度良宵。翌日清晨,我与同房寝息的肖老一起,散步于热水河畔,吹拂着春天气息,尽享秀丽山水。然后,分别自助早餐毕,乘车前往桂东。
桂东,也是一个革命老区,它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专程来到了沙田镇。1928年4月3日,毛泽东同志在这里颁布了《三大纪律·六项注意》的红军军纪。“三大纪律”是:第一,行动听指挥;第二,不拿工人、农民一点东西;第三,打土豪要归公。“六项注意”是:“一、上门板;二、捆铺草;三、说话和气;四、买卖公平;五、借东西要还;六、损坏东西要赔。”后来,才逐步完善,正式颁布为《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军规。钢一般的纪律,铁一样的注意,真正体现了这支人民子弟兵军队的军风、战魂之所在。今天,我们大家在参观了这个专题纪念馆后,集合在这第一军规广场,肃立于萧克将军题词的新、老纪念碑下,重温这段光辉的军史,重唱这首熟悉的军歌,其意义非比寻常,令人奋发感概。
两天的汝城、桂东红色老区之行,行将圆满结束。“半床被子”的精神,第一军规的熏染,瑶族朱门的热情,如同这里的深层红色的土壤、生生不息的人民一样,永颖心灵。




大家都在看

猜你喜欢

热门帖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