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载人登月计划★ 一快一稳一慢,你属意哪一个?

字数:43683访问原帖 评论数:738条评论 TXT下载

发表时间:2020-12-17 23:44:52 更新时间:2022-02-28 03:21:07

楼主:黎怡星  时间:2020-12-17 15:44:52

随着嫦娥五号任务的成功以及后续嫦娥六号任务的可预见成功,中国探月工程第二阶段的载人登月计划将开始实施,首先是模拟载人登月任务,验证可行性,然后就是载人登月任务,为第三阶段的月球基地建设打下基础,载人登月的时间预计为2030年前后,最快2028年。

其实登月时间可以更快些,当然这些都是楼主想当然,但并非没有可能。下面就介绍一下,一快,一稳,一慢,三个方案。

一快;利用长征五号改进型火箭,加空间站辅助。2024年前后可实施。

发射登月舱,轨道舱,返回舱,在近地轨道完成对接后,再与空间站对接,完成燃料补给后,飞向月球。登月组合体所需的燃料可提前发射补给飞船与空间站对接,待组合体对接后再实施补给。

如果组合体的燃料充足则不需要空间站补给,但由于长征五号改进型的运载能力和三舱在近地轨道飞行组合前的燃料消耗,剩余的燃料不足以完成登月并返回,所以需要空间站辅助补给。这个方案已现有条件很快就能实施,但是复杂,航天工程一旦复杂了,就意味着难度与风险的增加。

一稳;利用921火箭(暂命名),2次发射直奔月球。2025年前后可实施。

921火箭是公共核心助推器结构,三枚长征五号芯级火箭的捆绑组合,此技术已由德尔塔IV重型和重型猎鹰火箭验证,我国只需加以验证即可。由于运载能力大幅提升至长征五号的2倍多,只需要把登月舱和上升舱,以及轨道舱和返回舱,依次发射到近地轨道,完成组合后即可飞向月球。

一慢;利用长征九号火箭,一步到位。

长征九号将会是人类航天有史以来运载能力最强的重型火箭,一次性把超过40吨的载人登月飞船组合体发射升空进入地月轨道毫无压力。

楼主:黎怡星  时间:2020-12-17 15:50:01
载人登月,时不我待,美国的SLS火箭研发已经基本完成,很快就会试飞,其载人登月任务计划2024年实施,中国如果不想落后,只能采取“一快”或“一稳”的方案才有可能。或许有人会说,争这个没有意义,最重要的是我们的载人登月任务能够成功。但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争一下有何妨?!

说到这,大家肯定又要扯美国是否成功载人登月的话题了,就楼主而言,美国登月成功与否对中国来说没有任何意义,因为我们是一定要登月的。外国成功与否又不会对中国分享成果,争论外国是否成功登月,无疑是浪费时间。再说了,真假与否,月球又不会消失,未来总会有强有力的证据来证明,何况中国早就有证据(嫦娥2号可拍摄局部分辨率1.3米的月面照片)。

是真的,中国不会刻意去为美国歌颂赞美,是假的,就是王牌一张,所以说,没有必要去争论。我们更应该做的是探讨和畅想人类航天的未来。
------------------------------------------
连续发了多次,改了又改,天涯就是不通过,我就纳闷了,又不是什么机密,至于吗?
楼主:黎怡星  时间:2020-12-17 15:50:24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
http://bbs.tianya.cn/post-worldlook-597245-1.shtml
持续关注中国航天发展进程★及时更新航天新闻。
http://bbs.tianya.cn/post-worldlook-830461-1.shtml

2049★中华复兴!我为何对中国未来充满信心?看完你就知道。

(图片作者为: 逆光飞行)
地球2/3的地方等着我们去探寻、征服,翱翔于浩瀚的宇宙更是我们挑战的梦想!
楼主:黎怡星  时间:2020-12-17 15:52:09
发一下8年前的帖子内容。

人类迟早会因为地球资源枯竭和人口增加而离开地球,现在所有的航天工程都是为此打基础,开发其他星球、移民其他星球,人类才能繁衍不息,载人航天、空间站建设、登陆月球、火星这些都是为此。中国嫦娥工程同样是为了国人未来,为了人类的未来!为什么现在一些国家要争先恐后上月球?除了要在月球拥有自己的多用途基地,乃至后面的国土,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为了能源。月球上拥有丰富的能源,而其中最容易开发,也是对人类最有用的能源就是氦-3,氦-3是一种被世界公认的高效、清洁、安全的核聚变发电燃料。根据科学统计表明,10吨氦-3就能满足我国一年所有的能源需求,100吨便能提供全世界使用一年的能源总量。但氦-3在地球上的蕴藏量很少,目前人类已知的容易取用的氦-3全球仅有半吨左右。而根据人类已得出的初步探测结果表明,月球地壳的浅层内含有上百万吨氦-3。如此丰富的核燃料,足够地球人使用上万年。

在注重环保的今天,氦-3无疑是人类最需要的清洁高效能源,为了早日开采到氦-3,相关国家都在努力,俄罗斯还成立了专门开发氦-3的公司,有人说,就算能开发也要等很久,而且一开始的运输能力肯定不强,的确,但是一切都在发展、进步,总会有强的一天,现在做的就是为那一天打基础。
还有人说可控核聚变技术不成熟,没必要花费大量资金去开发氦-3,这种想法显然是可笑的。可控核聚变技术现在是不成熟,难道就因为这个就不要月球上的氦-3了?为什么美俄日欧洲等国要争着上月球?俄罗斯还专门成立了开发氦-3的公司?现在的可控核聚变技术不成熟,那我能不能先把氦-3给运回来或者先在月球占一块领土先?等到你技术成熟的时候再搞,人家都开发完了,那些国家的政府可不傻!

上月球一是为资源,而是为建立多用途的基地,军事用途、科研用途、深空探索用途什么的都行,月球就是人类征服宇宙的第一个踏板,在月球上建立航天发射场比在地球上更具深空探索优势,月球引力小,可发射更大更重的航天器,人类要征服宇宙,首先得征服月球,现在的能力是有限,但是不能因为有限而停止发展,停止了你的距离将更远!我国的航天事业起步晚,更应该加倍努力追赶,一些人说航天工程、探月计划劳民伤财,简直是无知愚昧至极!现在中国的神舟九号成功和天宫一号组成了中国的首个太空实验室,理应感到振奋,而就是这一个利国利民的事情居然遭到一些不知所谓之人的批评诋毁,这些人如果不是无知愚昧那绝对是别有用心!

太空实验室可以从事多项特殊材料及生物医学研究,这个在地球做不了,必须在太空,为什么欧美、日本的相关科技那么卓越?正是因为他们曾经做过相关实验,这些成果让他们占据了科技的新高度,更赚取了无数的金钱,中国也想拥有相关高科技,但是相关国家对咱们限制出口,所以我们只能靠自己,我们必须要早日拥有自己的太空站。

大航海时我们错过了,我们落后被挨打,受尽了一个半世纪的屈辱,如今大航天时代绝不能错过,尽管我们起步晚,尽管我们和美俄有巨大差距,但是我们有信心追上来!

为了能掌控新能源避免未来遭他国制约,为了国家安全,为了他日更好地展开宇宙探索造福人类,我们必须登陆月球!
楼主:黎怡星  时间:2020-12-17 15:54:23


有人说中国举办奥运会、举办世博会是面子工程,甚至有人说搞载人航天、嫦娥工程也是面子工程。举办奥运会、世博会这些一些人因为自身的不济和站在贫困地区人民的立场上或为一些民生问题尚未改善,宣泄一下,这说得过去,但是说载人航天、嫦娥工程也是面子工程的人,我真的很想问一句,这怎么是面子工程了?怎么就不关国民事了?

太空领域现在是各大国必争的重要领域,有太空优势,才有国家安全,载人航天、卫星发射等既是为国也是为民,在太空中可以做相关的试验、实验,这些成果对人类文明、科技进步有重要作用,其中的太空种子培育更是改善农作物品质,推广种植后,有利于农民。广播卫星、通讯卫星、气象卫星、导航卫星等都是为民服务。

老调重弹,8年前的回复……
楼主:黎怡星  时间:2020-12-17 15:59:41
未来人类要移民其他星球,类地行星是首选,太阳系中最适合人类移民的类地行星是火星。要让火星适合人类居住,改造最快一两个世纪内就可以实现。只要航天科技允许,第一步是在火星上建立基地,火星的两极及中纬度的地方都发现了水冰,美国科学家更推测火星地表下可能拥有丰富的地下水,只要有水,就能让人类生存下来。建立研究基地这个也就是未来20年或30年,最多也是40年就能实现的事。

登陆火星的计划现在美国、俄罗斯就在筹划,相关试验几十年前就已经开始,就连荷兰的一个公司也要进行火星登陆计划,不过这个是有去无回的登陆,2023年计划实施,计划送六个人上去,很期待。与荷兰不同,美国和俄罗斯的计划是2030年后登陆火星并返回。

有人说改造火星达到人类可生存的状态要几万年,这个其实最多也就是二三个世纪内的事,不过是在火星上建立化工厂,排放相关气体,让火星拥有类似地球的大气,等火星出现大范围降雨过程后,然后再种植相关植物,这哪用几万年后?如果按我的想法,只要有能力登陆火星,放几枚大当量的核弹到火星合适的地壳内,让火星上的火山爆发就行了,改造火星的相关方案多得是,退一步说,即使改造要用几万年才能实现,如果现在人类停滞不前、望而却步,那将永远都不可能实现,人类只能蜗居地球,月球只能生活一小部分人类。

只要人类能继续繁衍不息,人类就能繁衍至其他星球、星系,现在科技是有限,但是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人类文明就是这样发展起来的,现在的航天计划就是为未来的人类征服宇宙打下基础。 不能因现在不具备条件,开发其他星球难度大,到达其他星系困难重重,遥不可及就放弃航天计划,人类的价值就在于追求,浩瀚的宇宙等着人类去探索。


楼主:黎怡星  时间:2020-12-17 16:03:43
《声称“神九劳民伤财”实际是海禁思想》

六百年前中国人的灵魂被陆地束缚,六百年后中国人的灵魂不能再被引力束缚。

六百年前,正是中国航海家郑和七次下西洋的时代。然而,中国人的大航海时代如此之短——下西洋行动尚在进行中,就被传统官僚们指责为劳民伤财、毫无益处,甚至有“忠贞之士”大肆破坏海图资料,以阻止后人继承航海事业。在重重压力下,中国重新退回到了陆地,朝廷一次又一次发布海禁的命令,甚至清代还发生灭绝人性的“迁海令”。

六百年前,中国传统官僚和清流人士“海禁”思想的由来,就是惧怕航海的各种代价,以及航海效益的不确定性,以及可能对封建社会造成的经济、社会冲击。然而,西方的大航海时代最终证明,走向海洋才能带来国家的强大和富裕,以及各种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中国明代开始的“闭关锁国”,最终造成了科技、生产和经济发展的严重停滞。

六百年后,中国“神舟”、“天宫”、“北斗”不断走向太空,社会上也出现了各种非议,理由无非是“成本高昂”、“劳民伤财”、“应更多关注内部民生”,和六百年前的历史极其相似,所提出的论据也同样荒唐可笑。

人类的发展,就是不断突破自我的极限,迈向更高层次的科技、生产力、经济、文化领域。近代西方国家走向海洋,突破的就是封建国家生产、资源、市场的局限,开拓全球的资源和市场。进入21世纪后,人类发展资源的有限性不断凸显,如果停留在目前的生产方式和能源利用方式上,几百年后就只有崩溃的下场,而突破这个极限的关键领域就是太空。

当前人类走向太空的竞赛,和数百年前的大航海时代非常相似。哪个国家更快更好地掌握开发太空的能力,哪个国家就能更多掌握未来的优势。走向太空的能力和技术,统统不是免费和别国赠送的,只有自己去争取。

而且事实证明,无论大航海时代,还是太空时代,开拓进取的代价成本相对整个社会都是出人意料的少,效益都是出人意料的高,所谓“劳民伤财”的立论基础就是没根据的。

如果仍效仿明清时代的“海禁”思想,只顾及陆地上的有限利益,而不能放眼看到广大无限的空间,中国人乃至人类的未来都只会在一个封闭落后的领域等待死亡。
本文来源于凤凰网…… 同样是8年前帖子的内容,再次分享一下。
楼主:黎怡星  时间:2020-12-17 16:17:56

中国未来空间站 小而精,精而实用。
楼主:黎怡星  时间:2020-12-17 16:29:19






祝贺嫦娥五号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楼主:黎怡星  时间:2020-12-17 16:34:06

意外之喜
楼主:黎怡星  时间:2020-12-19 21:42:21
重1731克! 嫦娥五号任务月球样品正式交接

12月19日上午,国家航天局在京举行探月工程嫦娥五号任务月球样品交接仪式,与部分参研参试单位一道,共同见证样品移交至任务地面应用系统,标志着嫦娥五号任务由工程实施阶段正式转入科学研究新阶段,为我国首次地外天体样品储存、分析和研究工作拉开序幕。

在交接仪式活动现场,国家航天局局长、探月工程总指挥张克俭向中国科学院院长侯建国移交了嫦娥五号样品容器,交接了样品证书。经初步测量,嫦娥五号任务采集月球样品约1731克。在样品安全运输至月球样品实验室后,地面应用系统的科研人员将按计划进行月球样品的存储、制备和处理,启动科研工作。

国家航天局副局长、探月工程副总指挥吴艳华此前介绍,中国是第三个从月球采样回来的国家。月球样本将有三类用途:第一类,最主要的目的,取样是为了进行科学研究;第二类,一部分样品将入藏国家博物馆,向公众展示,进行科普教育;第三类,依据国际合作的公约和多边双边的合作协议,我们将发布月球样品和数据管理办法,与有关国家和世界的科学家共享。也有一部分按照国际惯例,可能作为国礼相送,比如联合国外空司就曾提出,目前在研究商谈当中。

经国家航天局研究,位于北京的中科院国家天文台将作为主要存储地点。同时还将在湖南韶山毛 的故乡进行异地灾备。

苏联此前通过三次任务共带回月球样本约301克,美国通过6次任务共带回约381千克。1978年布热津斯基访华时,赠送了1克月岩标本,其中0.5克用于研究。

国家天文台已建成国内首个“月球样品实验室”,已具备“地外样品”存储、处理和分析的能力。根据采样方式和样品使用的不同,此次采集回来的样品会分为钻取样品临时存储、表取样品临时存储、钻取样品永久存储和表取样品永久存储四大类。

中科院月球与深空探测总体部主任邹永廖接受新华社采访时介绍,利用返月样品的意义有多种可能:对了解采样区的成分特征(岩石类型、矿物组分、化学成分等),月面物质与太阳风相互作用,月壤的成壤机理等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实际成分特征,若所采集到的样品是或产生于古老的斜长岩物质,则对研究月球早期历史等有重要的科学价值。若所采集的样品有或来源于月海玄武岩,则对月球火山作用乃至热历史等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若所采集的样品有撞击角砾岩成分,则对月球的撞击作用及其撞击效应等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有一点必须清醒认识到,仅仅一个点的样品,理论上,应该在与历史数据/成果的综合研究基础上,才能有更深刻、更可靠的科学价值。
https://www.guancha.cn/politics/2020_12_19_575106.shtml
楼主:黎怡星  时间:2020-12-22 14:15:10
长征八号运载火箭首次飞行试验取得圆满成功








12月22日12时37分,我国自主研制的新型中型运载火箭长征八号首次飞行试验,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顺利实施,火箭飞行正常,试验取得圆满成功。

长征八号运载火箭充分继承长征五号、长征七号运载火箭技术成果,采用无毒无污染推进剂,芯一级直径3.35米,芯二级直径3米,整流罩直径4.2米,捆绑2枚直径2.25米助推器,全长约50.3米,起飞质量约356吨,700公里太阳同步轨道运载能力不小于4.5吨,填补了我国太阳同步轨道3吨至4.5吨运载能力空白,对加速推进运载火箭升级换代具有重要意义,将与长征五号、长征六号、长征七号等无毒无污染运载火箭,构成运载能力大、中、小布局合理的新一代运载火箭型谱。

长征八号运载火箭首飞搭载的5颗试验性卫星准确进入预定轨道,相关卫星载荷将对微波成像等技术进行在轨验证,开展空间科学以及遥感、通信技术试验与应用。

长征八号运载火箭工程于2017年由国家航天局批复研制立项并组织实施,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所属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抓总研制运载火箭系统,中国卫星发射测控系统部负责飞行试验组织实施。此次任务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第356次发射。

揭秘长征八号

据“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介绍,长八火箭于2017年5月正式立项,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一院研制。该火箭采用绿色环保液体推进剂,是我国新一代中型运载火箭。

长八火箭集继承性、先进性、经济性、适应性于一身。此次发射的长八火箭为“组合型”,后续,研制团队还将进一步提升火箭性能,缩短研制和测发周期,发射更为先进、更加经济的“融合型长八火箭”,充分满足不同用户的发射需求。

长八火箭采用模块化、系列化、组合化的设计思路,一子级状态与长征七号火箭芯一级基本一致,二子级状态与长征三号甲系列火箭三级基本一致,以最小代价、最短时间完成型号的集成研制。

此次成功首飞,验证了火箭总体方案设计的正确性,为后续我国航天产业快速形成产品、进一步提升我国运载能力作出重要的科学贡献。

长八火箭主要聚焦于未来太阳同步轨道的高密度发射任务需求,700公里太阳同步轨道运载能力可达到4.5吨,同时还兼顾近地轨道和地球同步转移轨道发射需求,能为我国后续卫星组网工程建设提供有力支撑,并具备提供商业发射服务的能力。

长八火箭还肩负着验证运载火箭可重复使用技术的重要使命,此次发射的首飞火箭上,实现了发动机推力调节技术的首次工程应用,提升了运载火箭任务适应性,为可重复使用打下坚实基础。
楼主:黎怡星  时间:2020-12-28 10:25:45
1731克月壤样品怎么用?科学家“一土多吃”榨出最大价值

12月17日凌晨,赴月“出差”23天的嫦娥五号返回器成功降落在内蒙古四子王旗,嫦娥五号“挖土”任务顺利完成。此次任务共带回约1731克月壤样品,之后,这些珍贵的月壤样品将进入科研领域,为人类了解月球、探索更遥远的深空提供重要参考。但是,嫦娥五号千辛万苦带回来的月壤样品为什么一定要保证“原汁原味”,又是怎样做到的?对待这些用一点少一点的样品,科学家们准备采取怎样的方式进行分析研究呢?为此科技日报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

分析结果受影响已有前车之鉴

在采样、封装、运输、开舱、移交的整个过程中,如何保证此次嫦娥五号带回来的月壤样品不被污染是设计者们极为关注的问题,直接关系到后续的分析、研究工作能否顺利开展以及月壤样品分析的成果能否取信于人。

“地球大气中存在的氧气、水分,甚至地球环境中的各类微生物等,都有可能对样品造成污染。”嫦娥五号探测器系统副总设计师彭兢介绍,在阿波罗登月时代的两个案例可以很好地证明这一点。“在对阿波罗带回的月壤样品进行分析后,曾有科学家宣布月壤中是含水的,但这受到很多人的质疑,因为在阿波罗的样品运输、处理中都无法确保其未接触地球的大气,而根据我们从地球上对于月球的观测,在月球正面的大部分区域是没有水冰的,即便有,在月球真空且直接受到太阳辐射等的环境条件下,也很快就挥发掉了。因此,相关结论并未得到学界的认可。”

“1969年,阿波罗12号登月后,宇航员造访1967年降落在月球上的勘查者3号,从已经着陆两年多的探测器上取回了一些设备,用于研究长期暴露在月球上的设备是否会受到诸如月尘、高低温变化、太空辐射等的影响。但令人惊讶的是,后来有科研人员在设备内部检测出了一种地球上的微生物链球菌,对此科研人员提出了两种可能的解释,一是月球上确实存在这种微生物,二是这种微生物是勘查者3号从地球带去的,在月球上生存了两年,没有被严酷的空间环境杀死。这两种解释,无论取信哪一种,都是令人震惊的,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争议。后来,直到2000年,一些从事行星保护的研究者分析当时的过程录像,发现参与研究的科研人员的衣服都是短袖,很可能是他们暴露在外的皮肤上的微生物污染了样品,才得出了这样的错误结论。因此,后来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改进了地外天体样品分析的流程,避免再次发生这样的错误。”彭兢说。

“双保险”保证样品不被污染

此次对月壤样品的保护主要依赖于两层防护。首先是采用漏率极低的密封封装装置。“在月壤样品尚未返回地球时,无论是在月球表面的采样过程,还是在太空中的交会对接和样品转移过程,都能够保证真空环境,需要担心的是温度变化可能对样品造成的影响。为此,科研人员将返回器中密封封装装置的温度保持在-25℃—55℃,这个温度与月球自身的温度范围(-180℃—130℃)相比变化很小,因此对月壤样品没有影响。特别是在返回器进入地球大气的过程中,尽管返回器表面温度高达2000℃—3000℃,但密封封装装置内的温度依旧能够保持在这个区间范围内。”彭兢说。与此同时,嫦娥五号采用的密封封装装置漏率极低,可以确保回到地球后,即便在地球大气中停留72小时左右,也不会有其他物质进入装置污染月壤样品。

第二层保护是在返回地球后交接、运输和处理过程中的相关措施。当密封封装装置转交给科学家时,他们会使用一种专门的保护装置来存放密封封装装置,里面充了保护性氮气。“氮气是一种惰性气体,参考过去的处理经验,科学家认为其与月壤样品间不会发生反应,因此在样品转移、运输过程中能最大限度地保护密封封装装置中的月壤样品。后续在地面实验室内打开密封封装装置的过程中,研究人员也需戴着手套在充氮的特殊装置内处理密封容器和月壤样品,从而尽可能保持月壤样品的原始形态。”彭兢说。

为了保存和处理好月壤样品,地面应用系统的科学家们想尽办法,建设了专门的存放设施和样品处理分析实验室,制定了详尽的操作规程,尽可能保证月壤样品不被污染,从而获得正确可信的科研成果。

“多管齐下”节约珍贵样品

凝聚了无数航天人心血与智慧的1731克珍贵样品该怎么用、在哪些领域使用才能更大地发挥其价值,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问题。

所谓无损分析,即在不损害或不影响被检测对象内部组织的前提下,对被检测对象内部及表面的结构、状态等进行检查和测试的方法。“样品回来后根据正常程序,要经过一个无损—少损—有损的分析过程,以保证最大的科学产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教授肖龙说。无损分析可以帮助研究者了解样品的基本情况。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赵玉岩表示:“目前常见的无损分析比如X射线荧光光谱法,就是利用X射线光管发出的初级X射线激发样品中的原子,通过分析样品中不同元素产生的特征荧光X射线波长(或能量)和强度,获得样品中的元素组成与含量信息。”

为了节约样品,在不得不损害样品时,研究者也倾向于使用微量分析,在这种分析方法中,被测物质的许可量通常仅约为常量的百分之一,重量约为1—15毫克。“比如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技术,该技术是将激光束聚集于样品表面使之融蚀气化,并通过载气将样品微粒载入等离子体中电离,经质谱系统进行质量过滤,最后用接收器分别检测不同质荷比的离子。这种技术直接剥蚀固体样品,避免了试剂污染、样品分解不完全、易挥发元素丢失等问题,而且消除了水和酸造成的多原子离子干扰。此外,微量技术手段还包括纳米离子探针技术、显微激光拉曼光谱、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等。”赵玉岩说,目前的分析技术已经开始向智能化、小型化、在线式及仪器联用方向发展,但针对月壤样品的珍贵性和特殊性,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分析方法,提高相应仪器的灵敏度和分辨率,研发新技术新方法。

相关链接——月壤样品能告诉我们这些

通过对月壤样品的分析,可以对研究者建立的用以估算天体表面年龄的数学模型的结果进行校正。肖龙说:“已有的月球年代曲线是用人类现有的月球样品校正过的,基本覆盖从39亿年到30亿年,但从30亿年到十几亿年的数据由于缺乏样品无法校正,此次嫦娥五号带回的样品刚好弥补了这段时间的空白。”

同时,此次获得的月壤还能够为人们了解月球地质演化提供重要参考。嫦娥五号着陆区是月球上规模最大的晚期玄武岩之一,其获取的玄武岩样品比美国阿波罗计划和苏联月球16号获取的样品都要“年轻”。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孟治国说:“玄武岩的年龄越小,意味着其源区越深。以这些采样为代表的深部月幔物质和以阿波罗计划玄武岩为代表的浅部月幔物质,在钛铁含量、矿物成分上必定会存在差异。研究者希望从中获得晚期玄武岩源区地球化学和矿物学性质及其同位素和微量元素特征的新知识;了解放射性元素钍(Th)的富积机制及其在后期火山活动中的作用;提高对晚期月球内部热演化历史的理解,进而检验和约束月球热演化的模型,解读月球火山活动晚期的一些悬而未决的问题。”

孟治国指出:“除了天文学领域,月壤对于微生物领域、资源领域等也有重大意义。对于前者而言,建立永久月球基地是未来行星探测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要实现这一目标,研究微生物在月表的适宜性、月壤是否适合微生物生长和繁衍,是否适合农业开发都是绕不开的问题;而在月球资源方面,这次采样得到的是钛铁含量最高的月壤物质,其中氦-3的含量也会更高,我们期待这次采样分析能对氦-3的含量、分布特征和分布规律有更高层次的理解。同时,钛铁矿本身也是一种重要的月球资源,钛、铁提取的副产品是人类生活必须的水,水电解后的氢和氧也是人类在月球开展科研活动的必需资源。”

(实习记者 娄玉琳)
楼主:黎怡星  时间:2020-12-29 10:08:39
和嫦娥五号一起“上天”的水稻种子发芽了!

搭载嫦娥五号在月球遨游23天后,一批约重40克水稻种子顺利返回地球,标志着我国水稻育种首次完成深空空间诱变试验的搭载,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12月23日,国家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在北京举行了嫦娥五号搭载种子交接仪式。这批“奔月”的水稻种子来自华南农业大学国家植物航天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下简称航天育种中心)。28日,记者在航天育种中心看到,有一些“奔月”水稻种子已经发芽,正准备进行后续研究。

“奔月”为了选育新品种

一听到有机会到月球旅行,水稻种子们沸腾起来了。原来中国首个实施无人月面取样返回的月球探测器嫦娥五号,准备搭载上水稻种子们一起去看看。

不过,水稻种子们可是肩负重任。我国是首创利用航天技术进行作物诱变育种的国家。“变异是物种进化的基础,也是新品种选育的基础。” 航天育种中心副主任郭涛介绍,“深空极端环境是诱发变异极为独特的因素,理解深空极端环境包含了两个重要科学问题:生命是怎么启动,以及物种如何进化,这对于新品种选育非常重要”。

根据国家粮食安全要求,到2030年,我国稻谷总产量要增加10%左右。郭涛进一步介绍说:“水稻是遗传学研究的一个模式生物。选择水稻开展深空搭载研究物种进化,不仅有助于理解深空环境的遗传效应,且可将所获得的优良变异应用于水稻品种选育,有助于提升农业生产水平。”

在此次备受全球关注的揽月征程上,航天育种产业创新联盟获得了极其珍贵的空间诱变试验载荷资源。这就有了开头的一幕。但谁能被光荣选上呢?“所选的种子特性要与科研目标相匹配。”郭涛表示,种子首选应是性能优良、稳定。

经严格科学的“选秀”,最终来自航天育种中心的“航聚香丝苗”水稻种子脱颖而出。这个种子出自“太空世家”,它的“父亲”华航31号和“母亲”航恢1508都去过太空,华航31号是利用空间诱变及现代生物学技术培育出的超级稻,而“航聚香丝苗”自身属于香型、多抗、优质、丝苗型水稻新品种。

作为我国航天育种领域重要的国家级科研创新平台,航天育种中心自1996年以来先后进行了24次植物空间诱变试验。但与之前我国航天育种所搭载的返航卫星、神舟飞船相比,这次有所不同。“飞行时间长,遭遇了范艾伦辐射带、太阳黑子爆发两大事件,且首次完成深空空间诱变试验的搭载。深空环境更接近真实空间极端环境,预期将产生更强烈的遗传效应,这有助于我们寻找深空与前期近地轨道间的效应差异,为深入研究航天育种变异规律提供重要的实验样本和数据。”郭涛说。

未来将产出100%原始创新成果

如今,搭载嫦娥五号“奔月”归来的种子们静静躺在实验室里。

“搭载只是第一步。接下来会通过一系列的自交或者杂交,从抗病虫害、耐逆性、适应机械化生产等方面,培育适合未来需求的优良水稻新品种,通过给予多元化的水稻品种服务于国家‘种子安全’大战略。”郭涛说。

国以农为本,农以种为先。种子是农业的芯片,一粒种子关系着中国人的饭碗。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种子大国,种业市场规模将近千亿,但种业自主创新水平与发达国家还有较大差距,突破种业卡脖子关键问题,对确保“米袋子”“菜篮子”安全供给具有重要意义。

郭涛表示,此次深空空间诱变实验,有望帮助人类更深入了解水稻如何响应深空环境的分子及遗传机制;获取一批具有重要价值的优良新基因,并形成完善的关键基因利用技术体系,服务于水稻品种选育;选育一批高产、优质、多抗、绿色的水稻新品种,满足多元化产业需求,通过产学研合作推广应用,提升我国粮食安全水平。

“这次搭载嫦娥五号进行深空空间诱变试验,属于100%中国原创,将来也将产出100%原始创新的成果。” 航天育种中心主任陈志强认为,应对搭载的材料进行全方位、全链条的研究,规划好从基础研究到应用基础研究,再到应用研究的整链条路线布局。他表示,希望借此机会,实实在在创建、发现一批好的基因和突变体,培育一批优质新品种,服务国家粮食生产,支撑我国粮食安全。

(科技日报记者 叶青)
https://www.guancha.cn/industry-science/2020_12_29_576087.shtml
内含照片
楼主:黎怡星  时间:2020-12-31 11:40:11
不仅是探月,嫦娥五号轨道器开始新工作

据“中国探月工程”公众号12月31日消息,2020年12月17日,嫦娥五号任务轨道器与返回器在距离地球5000公里处实施分离,返回器携带月球样品返回地球,轨道器顺利执行规避机动。在完成既定主任务后,轨道器开展拓展任务,启程飞往距离地球约150万公里的日地拉格朗日L1点。

由于嫦娥五号任务发射入轨精度高,轨道器减少了很多次轨道修正,节省了推进剂消耗。此前,探测器系统与相关系统根据轨道器推进剂剩余量,以及测控条件、器上设备状态和上下行数传状态,认为具备开展拓展任务的条件。经研究决定,轨道器完成主任务后,飞往日地L1点,进行环绕飞行并开展探测试验。

拓展任务目标包括:

(一)验证地球—日地L1点转移轨道的设计与控制技术。

(二)在日地L1点附近开展长期探测,验证L1点环绕轨道设计与控制技术。

(三)对日地L1点附近光照、辐照等环境进行检测,验证相关分系统的适应能力。

(四)择机开展日凌期间探测器与地面的测控通信试验。

日地L1点探测试验后,将根据轨道器状态和约束条件等情况,视情开展其他拓展任务。

拉格朗日点,是指受两大物体引力作用下,能够使小物体稳定的点,小物体相对于两大物体基本保持静止。日地L1点,位于太阳与地球的连线之间,是放置太阳观测站的最佳位置。在那里,航天器永远不会被地球或者月球遮挡,可以不间断地观测太阳,或者观测地球向阳面。2011年,嫦娥二号在完成既定任务后,从月球轨道出发开展拓展任务,于2011年8月25日成功环绕日地引力的另一个平衡点——日地拉格朗日L2点。
楼主:黎怡星  时间:2021-01-08 16:29:42
“玉兔二号”月球车行驶里程突破600米,完成第25月昼工作

嫦娥四号着陆器和“玉兔二号”月球车分别于12月22日5时和21日19时22分完成第25月昼工作,按地面指令完成月夜模式设置,进入月夜休眠。截至今天,嫦娥四号着陆器和“玉兔二号”月球车已在月面工作719天,月球车累计行驶600.55米。
--------------------------------------------------------------

“嫦娥”“玉兔”又醒了!继续刷新人类探测器月背工作纪录

记者从国家航天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获悉,伴随月球背面新一轮曙光,嫦娥四号迎来了第26月昼,“玉兔二号”月球车于1月7日10时29分唤醒,着陆器于1月8日03时13分唤醒。截至1月8日,嫦娥四号已工作736个地球日,继续刷新人类探测器在月球背面工作的纪录。在本月昼期间,月球车将继续向玄武岩分布区域或反射率较高的撞击坑区域行进。(记者 胡喆)
楼主:黎怡星  时间:2021-02-05 11:15:57
我国成功发射通信技术试验卫星六号


2月4日23时36分,在我国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托举通信技术试验卫星六号直冲云霄。随后,卫星被顺利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通信技术试验卫星六号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八院抓总研制,主要用于卫星通信、广播电视、数据传输等业务,并开展相关技术试验验证。

执行本次发射任务的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属于“金牌火箭”长征三号甲系列,由航天科技集团一院研制。

此次任务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第360次发射。
楼主:黎怡星  时间:2021-02-05 22:02:41
天问一号完成第四次轨道中途修正 传回首幅火星图像


2021年2月5日20时,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发动机点火工作,顺利完成地火转移段第四次轨道中途修正,以确保按计划实施火星捕获。截至目前,天问一号已在轨飞行约197天,距离地球约1.84亿公里,距离火星约110万公里,飞行里程约4.65亿公里,探测器各系统状态良好。

此前,天问一号在距离火星约220万公里处,获取首幅火星图像。

图中,火星阿茜达利亚平原、克律塞平原、子午高原、斯基亚帕雷利坑,以及最长的峡谷—水手谷等标志性地貌清晰可见。 (未来上去后,地名都换中国的。)
楼主:黎怡星  时间:2021-03-04 10:31:26
​国家航天局发布天问一号探测器拍摄高清火星影像






今天(4日),国家航天局发布3幅由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拍摄的高清火星影像图,包括2幅黑白图像和1幅彩色图像。

黑白图像由高分辨率相机在距离火星表面330千米~350千米高度拍摄,分辨率约0.7米,成像区域内火星表面小型环形坑、山脊、沙丘等地貌清晰可见,据测算,图中最大撞击坑的直径约620米。彩色图像由中分辨率相机拍摄,画面为火星北极区域。

2月26日起,天问一号在停泊轨道开展科学探测,环绕器高分辨率相机、中分辨率相机、矿物光谱仪等科学载荷陆续开机,获取科学数据。环绕器上的高分辨率相机配置两种成像探测器,能够实现线阵推扫和面阵成像,对重点区域地形地貌开展精细观测。中分辨率相机具备自动曝光和遥控调节曝光功能,能够绘制火星全球遥感影像图,进行火星地形地貌及其变化的探测。
https://www.guancha.cn/politics/2021_03_04_582947.shtml
楼主:黎怡星  时间:2021-03-12 09:40:16
长征七号改遥二运载火箭发射成功






3月12日1时51分,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我国新一代中型高轨液体运载火箭长征七号A运载火箭托举试验九号卫星刺破夜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长七A火箭的成功发射,拉开了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年度航天发射任务的大幕,标志着我国新一代中型运载火箭家族又添新成员。

填补我国高轨运载能力空白

随着我国航天技术的不断发展,未来高轨轨道卫星发射重量可达6吨至7吨左右,目前我国现役主力运载火箭的地球同步转移轨道运力为5.5吨,长七A火箭将此项运力提升到了7吨,有效填补了我国高轨运载能力空白。

国内首个!助推器与芯一级集束式分离的捆绑火箭

长七A火箭是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一院研制的三级火箭,主要用于发射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全长60.1米,芯一级、芯二级直径3.35米,芯三级直径3米,助推器直径2.25米,起飞重量约573吨,地球同步转移轨道运力不低于7吨,同时具备零倾角轨道、奔月轨道等高轨发射能力,是国内第一个助推器与芯一级集束式分离的捆绑火箭。

新构型!继承长七、长三甲技术

长七A火箭是按照新一代运载火箭的型谱规划,在长七火箭基础上,与长三甲系列火箭三子级组合形成的一款新构型火箭,全面继承长七火箭、长三甲系列火箭技术基础。研制团队突破了大长细比火箭姿态控制技术、适应典型故障模式的制导控制技术等关键技术。

此外,长七A火箭采用“通用化、系列化、组合化”设计理念,有利于火箭组批生产,奠定了高质量、高效率、高效益发展的基础,支撑未来火箭的高密度发射。

高密度!每年执行3-5次发射

根据目前任务安排,长七A火箭2025年前任务饱满,将每年执行3-5次发射任务。

后续,长七A火箭还将根据任务需求研制更大直径整流罩构型,以长七A火箭为基础,通过增加上面级等方案,实现零度轨道倾角卫星发射任务、探月、探火和小行星探测等深空探测任务。

此前该型号于2020年3月首飞中遭遇失利。随后,研制团队迅速定位故障,认真开展归零工作。

这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362次飞行。

试验九号卫星由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研制,主要用于空间环境监测等新技术在轨验证试验。该卫星从研制到出厂仅用8个月时间,创造了五院大中型遥感卫星研制的新纪录,是卫星研制团队攻坚克难、流程优化成果的集中体现。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