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1第三真相 导弹攻击五角大楼 及地下核爆+定向爆破引至世贸倒塌(转载)

字数:32486访问原帖 评论数:379条评论 TXT下载

发表时间:2019-08-09 20:48:58 更新时间:2021-05-16 02:38:19

楼主:夜无懒汉3  时间:2019-08-09 12:48:58
本文与主流传媒报导完全相反,要细心阅读及思考才能明白。

迪米特ㆍ加拉索夫(Dimitri Khalezov)是前苏联核情报军官,于2009年揭开911事件的各项秘密。攻击世贸及五角大厦的飞机是经过数码化的,不是真的;花岗岩巡航导弹才是真正的凶手。使世贸倒塌不是燃油;是深层地下核爆引至。由于迪米特的档案很多,而911事件是十分复杂,笔者做了以下撮要,方便读者理解,各位亦可阅读以下档案研究:


(注:一些文中的网址只能通过截图方式发送)

000年8月,俄罗斯核潜艇Kursk出事。当时,普京向全世界声明,潜艇上是没有核武。可是,事实上潜艇携有20多枚花岗岩(GranitP700)巡航导弹,而这批导弹却被偷走。顶顶大名的普京总统,没法改口,铸成大错,以至日后要不段掩色此错误。

花岗岩巡航导弹为前苏联海军使用,携有威力达50万吨黄色炸药的热核弹头,约重7吨,约10米长,能以超波音2.5马赫飞行,射程达625公里。由于它有极坚硬的钢铁外壳,它可以比喻为一颗巨形子弹及飞行坦克,是在前苏联时期最强劲的核导弹之一。

花岗岩导弹被偷走后,便于911时用来攻击五角大厦!不是主流传媒报导的飞机。请容许笔者解释一下。试问高速飞行的飞机能够以水平的方向直插入五角大厦吗?为何看不见飞机的残骸?为何飞机能插入五角大厦六层的厚墙?”飞机”的出口处,像飞机的高度吗?相反,出口处与花岗岩导弹的高度吻合。



世界上有足够的硬度及速度可以穿透五角大厦六层厚墙的,只有花岗岩导弹。北美防空司令部(NORAD)事前6分钟,就侦测到导弹,而且响起核警报,「末日飞机」紧急起飞,又是一个证明。





美国官员还知道导弹攻击世贸双子塔呢!不是飞机撞向世贸,电视上的飞机是假的,是经过数码图像处理加上去的。对一般人来说,这是十分难以接受的,又请读者容许我解释。飞机是铝做的,而世贸是由钢铁做,外墙由一枝枝中空的钢柱做成,钢柱的厚度为2.5英吋,比第二次世界大战最棒坦克的前装甲还要厚。飞机是没有足够的硬度可以穿透世贸。

第二,当以慢镜头看飞机撞入世贸时,飞机没有减速,没有飞机残骸掉落地下,飞机”完完全全”溶入世贸,像刀子切牛油一样,完全不合乎物理现象。

http://www.youtube.com/watch?v=ek-Q0T9wK2g

第三,各间电视台所播出的片段互相矛盾,有飞机是从上而下撞向世贸,有飞机是以水平方向撞向世贸,甚至有片段是没有飞机的情况下,世贸突然爆炸了。现场,亦有人声称看不见飞机。

而且要用数码技术,加飞机上去是可行的,所以有鬼飞机之说。http://www.youtube.com/watch?v=QNXmgF2yAEc

好了,当美国官员知道有两枚导弹击中世贸,而且知道导弹携有50万吨黄色炸药的热核弹头,它的威力高于投下日本的原子弹25倍,足够把整个纽约移为平地。虽然导弹并没有引爆,但是美国官员恐怕导弹会被引爆的危险,所以他们决定要把导弹毁灭。于是,便采用「紧急核能拆卸计划」把世贸拆卸,从而毁灭导弹。

再三请读者容许我解释,飞机上的燃油是不能把钢铁做的世贸中心烧熔。燃油燃烧时,最高的温度是华氐1,800度,但要烧熔钢铁,温度要达到华氐2,800度。而且,世贸是钢铁所做,是一个大型的散热器,所以不可能升上到钢铁熔化的温度。9/11调查委员会所提出的燃烧的理论实在是不可成立的,燃油不能烧毁世贸,相信物理的人会同意此解释的。

至于「紧急核能拆卸计划」的由来是这样的,根据纽约建筑条例规定,建筑商要提供满意的拆卸方案才可以兴建摩天大楼,但世贸以钢铁做成,建筑商想不出拆卸方法,为了避过官僚的问题,便想出核能拆卸方案。1976年美苏签订《和平核爆条约》后,双方需就所有非军事用途的核爆事件知会对方,而每个核装置的威力不能超过15万吨黄色炸药。「紧急核能拆卸计划」便是跟据《和平核爆条约》而实行。



基本上,此方法和深层核爆的情况差不多。由于是在地下发生,所有一次原的幅射(PrimaryRadiation),都会被石头吸收,石头受热而气化,所以不会有使人实时至命的幅射发出来。爆炸后,会产生一个大洞,而包围大洞的岩石会被压成粉末,称为「粉碎层」(CrushedZone)。而世贸由地面至300米高左右为粉碎层。当底层被粉碎后,高层就完全没有支持力,便以自由下降的速度下跌,像从电视所看到的片段一样。详细可参考9/11第三真相(中文版本)。

此理论有多个支持点。第一,新闻中不慎用了”groundzero”这个代名词。原本,”ground zero” 是发生原(后称核)爆炸的地点,包括其上面及下面,这是一个十分有启发性的字,而后来各新闻报导很快转用”GroundZero” ,变成专有名词,解释为世贸遗址,把”ground zero”的解释扭曲及模拟化。





第二,世贸被炸毁后,烧了三个多月,温度高达二千多度,救援人员的铁靴也变形,试问飞机的燃油可以烧这么长久吗?第三,事发后多年,有大约263名的救援人员患上血癌,其实他们是吸收了空气中的幅射物质,引至慢性的幅射中毒(http://www.cbsnews.com/2100-18563_162-20100679.html)。最后,世贸遗址变成了个四十多尺的大洞,是什么原因做成这些大洞?主流传媒失实的报导,竟然说是十多万年前冰河时期形成的!试问建筑前,探土其间,难道没有发现吗?(http://www.nytimes.com/2008/09/22/nyregion/22rocks.html)




楼主:夜无懒汉3  时间:2019-08-09 13:58:58
世贸一二期拆卸了,但是位于世贸七期的控制中心还存在,为了要毁灭证据,世贸七期在没有”飞机”撞击之下,无故全座倒塌。当然,亦是使用地下核装置把世贸七期完全拆卸。

是谁有如此大的本领,可以这样安排?当然不是拉登,他不过是CIA的傀儡。安排9/11事件的主脑是以色列秘密组织莫萨德(Mossad)的高层特务。于9月12日早上,他身处曼谷,于他的住所内庆祝成功策划9/11事件。而且他亦有邀请迪米特来,庆祝之余,他俩亦有讨论9/11事件安排的细节。其后,迪米特有向美国注曼谷的领事馆告发该名特务,但美方没有跟进而且放走他。因此,迪米特在9/11事件上,是有证人的身份,有法律地位,而不是没有法律地位的阴谋论者。

9/11事件后,美国政府在国会未有宣战的情况下出兵阿富汗,更多方面掩色9/11的真相。9/11调查委员的报告跟本不知所谓。而各种的阴谋论亦产生,相信很多阴谋论者都是美国政府背后支持的。其中有,Prof.Steven E. Jones 提出的「微量铝热剂」(Nanothermite),铝热剂为烧焊用的物料,不能燃烧三个多月,所以不成立。亦有Dr. Judy Wood提出的「真接能量武器」(DirectEnergy Weapon),但小小的太空站,是不可能发出如此庞大的能量,足以把世贸大部分烧成微尘。更有人声称世贸地下有核电厂发生爆炸,可是核电厂爆炸和核弹爆炸是两码子的事,发出的能量完全不同。最后一个阴谋论是迷你核弹论,这是一个非常容易误导人的解释,但是迷你核弹和威力达15万吨黄色炸药的核装置所产生的地震程度就很不同了,而且迷你核弹的威力不能把大部分世贸烧成微尘。

有些有智慧学识的军人及政客,他们不相信飞机的燃油能把世贸烧毁,而五角大厦找不到飞机的残骸,甚至有人知道是俄罗斯的导弹击中五角大厦,所以要一些比较合理的解释给他们。于是,第二个9/11真相就产生。这就是拉登从「死亡商人」威克特ㆍ布特(Victor Bout)买了三枚迷你核弹及一枚巡航导弹(低级官员所知的是X-55导弹,而高级官员所知的是花岗岩导弹),分别用来拆毁世贸及攻击五角大厦之用。

威克特ㆍ布特(Victor Bout)于1967年出生,曾为前苏联军队的翻译员。苏联解体后,布特便于非洲地区从事航运生意,从未有偷运非法军火。9/11后,作家道格拉斯法拉(DouglasFarah)开始用小说及电影抹黑布特,把他描绘成「死亡商人」及「战争之王」。而调查记者,丹尼尔(DanielEstulin)于Shadow Master一书中,问道格拉斯:「于1980年代,当布特还只是二十岁左右的小子,为何已是军队中的教官?」道格拉斯的答复竟然布特的护照是假的,之后再没有和丹尼尔联络。所以,道格拉斯是不可相信的。而丹尼尔亦找不到布特走私非法军火的证据。http://www.mensjournal.com/viktor-bout http://www.danielestulin.com/wp-content/uploads/Chapter-5-The-Merchant-of-Death-Shadow-Masters-Daniel-Estulin.pdf (Page 135)

2008年,布特生意失败,基本上已经破产。美国及俄罗斯的秘密组织串通,以购买入布特的飞机为借口,引诱布特到曼谷。美国缉毒局(DrugEnforcement Administration-DEA)人员,采取诱捕(或称放蛇)行动,诬告布特贩卖军火给哥伦比亚革命武装力量(RevolutionaryArmed Forces of Colombia - FARC)。背地里,美国官员亦向泰国官员透露9/11第二个真相,即是布特贩卖巡航导弹,迫使泰国把布特引渡到美国受审。另外一提,当布特被补前,以色列核情报组织把哥伦比亚革命武装力量的一名首领劳尔ㆍ雷耶斯(Raul Reyes)杀死。而且把50公斤军用浓缩铀插赃给他,又在雷耶斯的计算机内留下假的文件,指他发动2003年波哥大(Bogotá)的迷你核弹爆炸事件。一般的警务人员,便会以为雷耶斯用浓缩铀装做核弹,而供应浓缩铀的就是布特,做成指控布特的「证据」。

这班对核武毫无认识的官员,不知道迷你核弹只可以用钸制造,与铀完全没有关系。所以,他们认定布特贩卖军火给雷耶斯,而这班官员所知的,只是9/11第二个真相。

布特被捕后,以普京及梅德韦杰夫为首的政府,表面上极力帮助布特,因为要抒援国内反美情绪,但俄罗斯政府实际上是出卖布特,误导布特使用错误的方式辩护,叫他花钱在没有用的和解方案。虽然,迪米特一度成功阻迟布特被引渡到美国,但最后泰国为讨好美国,在法律程序未完结时,便把布特押解到美国去。

到了美国之后,布特会在闭门聆讯中,就会很可能被指控贩卖花岗岩巡航导弹攻击五角大厦,及贩卖迷你核弹来炸毁世贸,而且还有俄罗斯提供的假文件,「证明」当前苏联解体时,混乱期间导弹落入了乌克兰军方手中,然后被「死亡商人」布特「偷取」,最后卖给拉登,并且用来攻击五角大厦。法官见到这「千真万确」的证据,布特一定「法网难逃」。而且,俄罗斯政府能成功「脱罪」,而美国政府亦可向有「智慧」的军官及政客解释。

从此,9/11第三个真相――「由以色列秘密组织所策划的行动,由俄罗斯核潜艇偷取巡航导弹,然后攻击世贸及五角大厦,安排数码化的假飞机于新闻播放,其后引爆威力达15万吨黄色炸药的地下核装置来拆毁世贸」――就不会被愚民所知,当然不包括你和我。

本文写于2012年3月,布特正在纽约等候判刑。以上的文章主要是跟据迪米特的文件及访问片段撮要而成的。在此,笔者特此感谢迪米特ㆍ加拉索夫先生,一位正义、勇敢及有智慧的基督徒。
楼主:夜无懒汉3  时间:2019-08-10 12:56:36
继续楼上内容

“…如果你说的谎言范围够大,并且不断重复,人民们最终会开始相信它。当谎言被确立的期间,国家便可阻隔开人民对谎言所带来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后果的了解。因此,国家使用其所有的权力,镇压异己,就变得极其重要。由于真相是谎言的死敌,所以由此推断,真相便是国家最大的敌人。”
-约瑟夫•戈培尔,纳粹德国宣传部部长,从1933年到1945年。


“......社会最终建基于一个信念,就是首领是万能的,政党是万无一失的。但是,由于在现实中首领不是万能的,而政党是没可能不犯错的,因此需要有一个对事实不眠不休、时时刻刻、灵活变化的处理。这里的关键词语是“称白为黑” 。像许多新词语,这个词语有两个相互矛盾的含义。应用于对手,这意味着要声称白色是黑色,一种厚颜无耻的习惯。应用于党员中,这意味着说,当政党以纪律要求将白色说成黑色时,就是考验党员对党忠诚的程度。除此之外,亦可理解为相信白色是黑色的能力,同时更加要知道,白色是黑色的,而忘记自己曾经相信过相反的事实。透过思想系统,这便有可能做到不断地要求改变过去,事实上包含了所有的东西,这便被称为“双重思想”的新词语。改变过去是有必要的,有两个原因,一个是附助性质,而另一个,可以这么说,是预防性质......”。
- 乔治•奥威尔,“一九八四”。


“......我们必须讲有关恐怖主义的真相。我们绝不容忍九一一事件各种过份的阴谋论;这些恶意的谎言企图将恐怖分子的过犯拿走,为他们脱罪,......”
- 2001年11月10日上午九时三十八分,纽约联合国总部,小布什总统于联合国大会中致词


好的。同意。布什先生让我们一同起来。让我们马上停止容忍那些无耻的阴谋论…

让我们在所有9/11的阴谋论中选出最过份的一个为开始 –一个声称航空燃料(“煤油”)可以立刻“溶化”大量建筑用的钢铁成为微小尘埃,而且发生这样离奇事件的地点竟然必须以一个离奇的词语命名“groundzero” (原爆点)…


11.
September: Die dritte Wahrheit

9/11 — 第三真相

(中文版本附加额外的视频和照片)

载自德国杂志NEXUS(2010年10-11月):

NEXUS Magazin 31, Oktober-November 2010

第2, 32-49页;




本文之中译本经NEXUS编辑及作者迪米特‧加拉索夫Dimitri A. Khalezov批准发表。

关于9/11的第三真相

官方版本有关9/11的真相疑点重重,在非主流社群中似乎已是不争的事实。究竟真相是甚么?一名前苏联军方核情报人员揭露了一连串事件,连相信事件另有真相的人也为之震惊。



迪米特‧加拉索夫Dimitri Khalezov

世贸中心是如何倒塌?一名核专家的分析得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结论。

9/11事件中,两架飞机相继撞向纽约世贸中心的双子塔,令双子塔在滚滚灰尘中塌下,一般人看到该情景,震惊得无法仔细分析事件各方面的情况。自此,人们的脑袋就有此奇怪的观念:铝制而内里空空的飞机能穿过以厚厚的钢铁建成的大厦、飞机燃料(煤油)把钢铁建成的大厦“溶化”成松散微小的灰尘……

这些无稽之谈早晚会被推翻。双子塔的倒塌与飞机撞击,及传闻中由飞机引致的火灾毫无关系。而这显浅的事实却重压在很多美国人的心头上。过去六年,他们不满官方对于世贸中心倒塌的解释。当9/11事件带来的首个冲击平息后,很多人开始意识到官方版本前后矛盾之处实在太多了。

首先,令他们留意到的是双子塔倒塌的次序与双子塔被撞击的次序不吻合。南翼大楼较后被撞,却先倒塌,北翼大楼先被撞,却后倒塌。这表示以「火灾」令第一座大楼「倒塌」需时1小时42分钟,而倒塌第二座大楼只需56分钟。假设两座大楼皆由份量相若的煤油引致火灾,以及两座大楼是相同的(即材料强度完全一样),这足以清楚表示大楼的倒塌与火灾并没关系。另外一点,对9/11深入研究的人开始留意到世界贸易中心7期大楼(一座现代而结构坚固,楼高47层的钢铁结构摩天大厦),于没有被飞机撞击的情况下,同日下午以相似的方式倒塌,令人再度起疑。如果双子塔的倒塌确实如官方所说,因飞机燃油引致,那么世贸7期的倒塌是令人费解的,这个疑团使到9/11调查委员会不于官方报告中,提及它塌下一事,像是这47层高的现代化摩天大厦倒塌一事不值一提。比较三座大楼倒塌的事故,及大楼倒塌附近发现许多不寻常的事物,使到这群研究9/11的人明白到他们被当局欺骗了。世贸中心受破坏与飞机燃油或飞机本身并无关系,因为实际上并不需要飞机协助破坏。就2001年9月11日下午的世贸7期无故倒塌一事,便证明恐怖分子劫持飞机是多此一举的。即使不用任何飞机,世贸中心最终都会倒塌。倒塌的原因很简单,就是有人安排了世贸中心要倒塌。因此,所谓「9/11真相行动」就展开了。

人们于是开始指控美国政府有意拆毁世贸中心,以一种所谓「控制式拆卸」的工业程序进行。越来越多美国人开始指责他们的政府才是9/11袭击的幕后主脑。超过65%的美国人不相信官方对于9/11袭击及世贸中心倒塌的解释。其实,有细心留意过当时9/11事件报道的人,应该记得提及「第三次爆炸」的画面:





---------------------------------------------

视频 -
YouTube的直接连结:http://www.youtube.com/watch?v=7oZ1h8mYwbw

就在这里 –由CNN提供的反官方视频片段,于字幕中明确显示出某种所谓“第三次爆炸”发生于世界贸易中心南塔,首先是“破坏”,然后 –“倒塌”。 那一刻,北塔(有天线的一座)尚未倒塌的。北塔将于稍后倒塌 –由“第四次爆炸”所产生,但是当时CNN收到来自所谓“有心人”的严厉谴责,并要求不再重提“爆炸”等反官方的词语。世界贸易中心双塔将会宣布“被煤油破坏”,而世贸中心7期(没有任何所谓“恐怖分子”的飞机击中的大楼)– “被柴油销毁”(因为在世贸中心7期有柴油处存,作为紧急发电机所用)。

---------------------------------------------
而不同意因飞机燃油引致倒塌这个官方解释的大部分人,指控美国政府蓄意拆卸世贸中心,此举是可以理解。可是,一般来说他们对于拆卸过程不太熟悉,特别不熟悉世贸中心的实际建筑方式。因此,有好些「阴谋论」产生。有的指出世贸中心「被放置炸药」,有的说把有些所谓「微量铝热剂」(至今未明的物质)用在双子塔的支柱上,甚至有更多异常的阴谋论,把双子塔的崩塌归咎于传闻中的「高科技武器」,如源自太空的激光束等。当然,阴谋论者互不同意对方的论点,除把时间放在指控美国政府作为9/11幕后主脑外,亦互相指责对方混淆视听。可是,一般而言,所有阴谋论者都不是清楚知道世贸中心发生甚么事,更重要的是,他们不知道为何会发生此事。

本文的作者将告知读者一些不同的事。他将提出专业的意见、亲身的证供,以及于苏联军队工作期间的经验及知识,而非单单另一个「阴谋论」。笔者希望能透过此种方式,使读者对于世贸中心的倒塌得到更明确的解释,比从互联网上的9/11阴谋论的专属论坛得到更加深入的了解。
楼主:夜无懒汉3  时间:2019-08-10 14:40:33
Ground
Zero(世贸遗址)及ground zero(原爆点)

首先,笔者欲提醒各位,在英文中,纽约前世贸中心的遗址被称为“Ground
Zero”,许多人不明白“ground zero”的实际意思,以及这些字所代表的证据是何等重要。许多人把“Ground
Zero”视作专有名词,就如城市或船的名字。然而,今时今日并非很多人记得“ground zero”这特别的字用作指称前世贸中心,它成为「专有名词」的过程实在太快。紧接着双子塔倒塌后(世贸7期倒塌前数小时),即2001年9月11日中午时分,几乎所有官员及部分新闻报道员开始以“ground
zero”指称该地。翌日的所有新闻稿亦称前世贸中心为“ground zero”,那时候这字仍是以小楷书写的。指称前世贸中心为“ground
zero”这字的做法,于2001年9月12日继续使用, 直至9月13日有些通讯社使用这字时,仍是以小楷显示的。不久,好像有人发现有错误,“ground zero”这特别的词语突然升级成“Ground
Zero”,改为大楷显示,及成为了专有名词。那么小楷写的“ground zero” 又如何呢 —— 它的地位还不是专有名词呢?

为甚么人们紧随着双子塔倒塌后,就随即以此特别的字指称世贸中心?这是否因9/11事件是前所未见,而于混乱中所犯的错误?笔者认为「是」。这显然是在十份混乱下造成的错误。假使以为是使用了不正确的名字指称世贸遗址,不是的,这不是个错误的指称。其实是因为要在那时候想出一个恰当的专有名称实在为之尚早。事实上,民防专家把该地指称为“ground
zero”(原爆点)是完全正确的,这样的指称绝对没有半点错误。这就是民防部门所理解的“ground zero”的意思。而这词无意地渗入传媒,透过传媒,进入公众,则是个错误。可是,要撤销此由民防部门发出的正式名称,为时已晚。而美国官员亦无计可施,唯有将错就错,把这词改为大楷,把民防部门所用的名称改为专有名词。

笔者想在此引用一件事作为开始,此事关于9/11事件的其中一位英雄 — 探员约翰(John Walcott),一名“Ground Zero”的救援人员。他花了相当长的时间于世贸遗址清理碎砖烂瓦。他在那里的日子足以令他患上一种离奇的疾病:末期急性骨髓细胞性白血病。以「回归尘土」[1]为题的骇人文章,只是短短两个段落,足以向我们记述及揭示所有「不能解释」的异常情况,是关于尘土和幅射的,有助读者理解本文重点:

「由于约翰是名探员,所以他不仅要在世贸遗址工作,亦在Fresh Kills工作,为期五个月。他几乎窒息于曼克顿下城的空气中,使他仍想着史泰登岛的堆填区。约翰知道双子塔内所有东西都掉下来了 — 桌子、电灯、电脑等。但除了部分钢柱外,他检查过的垃圾都是微细的尘埃 — 却没有家具、碎片、没有电灯配件,连电脑滑鼠也没有。

有时,探员们会于木棚下休息,以避免吸入约翰所说的「反常的坏空气」。有一天,约翰和他的同事坐于木棚下,吃着糖果、喝着汽水时,几名联邦调查局的密探进了去。他们身穿全套保护衣,紧闭接驳喉管,戴着密封的面罩,以防吸入有毒烟雾。眼见配戴良好保护装备的联邦调查员,跟只戴上防毒面具的纽约警察,约翰心想:这究竟发生甚么事[2]?」

约翰先生,对了,有些事情出了错,这场面出了严重问题。

再者,那些联邦调查员是清楚真相,他们竟然在完全没有保护装备的「平民百姓」前,穿上全套保护衣,包实全身,不会因而感到不好意思。所以他们没有患上白血病或其他急性癌症。尽管联邦调查员曾匆匆到过“世贸遗址”,却明显会拥有较长寿的生命及美满的人生。

如果你只是翻查现代字典,查看有关这特别词语的词意,你不必问,也会马上知道“Ground Zero”一词有甚么问题:

[1]我所引用的整個故事記述在此: http://www.villagevoice.com/news/0648,lombardi,75156,2.html
[2] Ibid., S.5
Ground
Zero(世贸遗址)及ground zero(原爆点)

首先,笔者欲提醒各位,在英文中,纽约前世贸中心的遗址被称为“Ground
Zero”,许多人不明白“ground zero”的实际意思,以及这些字所代表的证据是何等重要。许多人把“Ground
Zero”视作专有名词,就如城市或船的名字。然而,今时今日并非很多人记得“ground zero”这特别的字用作指称前世贸中心,它成为「专有名词」的过程实在太快。紧接着双子塔倒塌后(世贸7期倒塌前数小时),即2001年9月11日中午时分,几乎所有官员及部分新闻报道员开始以“ground
zero”指称该地。翌日的所有新闻稿亦称前世贸中心为“ground zero”,那时候这字仍是以小楷书写的。指称前世贸中心为“ground
zero”这字的做法,于2001年9月12日继续使用, 直至9月13日有些通讯社使用这字时,仍是以小楷显示的。不久,好像有人发现有错误,“ground zero”这特别的词语突然升级成“Ground
Zero”,改为大楷显示,及成为了专有名词。那么小楷写的“ground zero” 又如何呢 —— 它的地位还不是专有名词呢?

为甚么人们紧随着双子塔倒塌后,就随即以此特别的字指称世贸中心?这是否因9/11事件是前所未见,而于混乱中所犯的错误?笔者认为「是」。这显然是在十份混乱下造成的错误。假使以为是使用了不正确的名字指称世贸遗址,不是的,这不是个错误的指称。其实是因为要在那时候想出一个恰当的专有名称实在为之尚早。事实上,民防专家把该地指称为“ground

zero”(原爆点)是完全正确的,这样的指称绝对没有半点错误。这就是民防部门所理解的“ground zero”的意思。而这词无意地渗入传媒,透过传媒,进入公众,则是个错误。可是,要撤销此由民防部门发出的正式名称,为时已晚。而美国官员亦无计可施,唯有将错就错,把这词改为大楷,把民防部门所用的名称改为专有名词。

笔者想在此引用一件事作为开始,此事关于9/11事件的其中一位英雄 — 探员约翰(John Walcott),一名“Ground Zero”的救援人员。他花了相当长的时间于世贸遗址清理碎砖烂瓦。他在那里的日子足以令他患上一种离奇的疾病:末期急性骨髓细胞性白血病。以「回归尘土」[1]为题的骇人文章,只是短短两个段落,足以向我们记述及揭示所有「不能解释」的异常情况,是关于尘土和幅射的,有助读者理解本文重点:

「由于约翰是名探员,所以他不仅要在世贸遗址工作,亦在Fresh Kills工作,为期五个月。他几乎窒息于曼克顿下城的空气中,使他仍想着史泰登岛的堆填区。约翰知道双子塔内所有东西都掉下来了 — 桌子、电灯、电脑等。但除了部分钢柱外,他检查过的垃圾都是微细的尘埃 — 却没有家具、碎片、没有电灯配件,连电脑滑鼠也没有。


有时,探员们会于木棚下休息,以避免吸入约翰所说的「反常的坏空气」。有一天,约翰和他的同事坐于木棚下,吃着糖果、喝着汽水时,几名联邦调查局的密探进了去。他们身穿全套保护衣,紧闭接驳喉管,戴着密封的面罩,以防吸入有毒烟雾。眼见配戴良好保护装备的联邦调查员,跟只戴上防毒面具的纽约警察,约翰心想:这究竟发生甚么事[2]?」

约翰先生,对了,有些事情出了错,这场面出了严重问题。

再者,那些联邦调查员是清楚真相,他们竟然在完全没有保护装备的「平民百姓」前,穿上全套保护衣,包实全身,不会因而感到不好意思。所以他们没有患上白血病或其他急性癌症。尽管联邦调查员曾匆匆到过“世贸遗址”,却明显会拥有较长寿的生命及美满的人生。

如果你只是翻查现代字典,查看有关这特别词语的词意,你不必问,也会马上知道“Ground Zero”一词有甚么问题:

[1]我所引用的整個故事記述在此: http://www.villagevoice.com/news/0648,lombardi,75156,2.html
[2] Ibid., S.5
楼主:夜无懒汉3  时间:2019-08-11 10:32:47


《韦伯斯特综合英文字典》列明“ground zero”所有可能的解释。(精装百科全书版1999, ISBN 1-888777796),559页。

不得不提的,就是约翰先生不像他其在“Ground
Zero”工作的同事,他最终活下来了,他的同事则没有那样幸运。2007年12月17日,互联网报道[1]指约翰先生接受了一种不常见(而且是痛苦)的治疗 — 骨髓移植。自此,他能继续活下来(是依靠免疫抑制药,以避免出现移植排斥;由于他再没有免疫系统,他不能离开住所,任何一种感染皆可致命)。

我有责任向不明白何谓「骨髓移植」的人解释一下。受过大量贯穿性或(及)残留电离辐射的病人,他的骨髓(负责血液再生)被大量辐射完全消灭,都有需要进行骨髓移植。这是辐射的特性 — 它破坏骨髓细胞,比对破坏人体其他细胞更严重。这解释为何大部分受过辐射的人都会患上白血病。接触辐射越多,就越多骨髓细胞被消灭,白血病就越严重。约翰先生显然是受到最严重的感染 — 他接受骨髓移植之前,他一直接受输血,因为他自身已不能制造出血液。

除了杀死及严重破坏骨髓细胞,电离辐射能引致各种癌症,影响人体,甚至同时影响身体不同部位,特别是吸入或摄取了放射性尘埃或烟雾的人。可是,有些不诚实的医生和医务官员很容易就这些癌症作出看似真实的「解读」。他们解释这是由于「石棉」、「毒气」、「有毒尘粒」等。但到了骨髓破坏的情况时,这些骗子就无所遁形了。构成骨髓破坏的原因只有电离辐射。

这就准确地解释了为甚么那些联邦调查员踏足“世贸遗址”时,会穿上全套保护衣,头戴面罩,紧闭接驳喉管,以「避过烟雾」。他们不想感染白血病或任何癌症,所以他们特意带上面罩和闭紧喉管。他们这样做并非如约翰先生所认为的「避过烟雾」,而是想避免吸入或摄取到空气中的放射性尘埃,尤其是放射性烟雾。

[1]約翰先生接受「骨髓移植」,以下是有關他的故事全文: http://www.nypost.com/seven/12172007/news/regionalnews/9_11_hero_meets_his_cell_mate_11157.htm

另一令人震驚的事亦上載於此: http://abcnews.go.com/US/Story?id=2408066&page=1



救援人员在“原爆点”,他们处于双子塔的碎片之中,而且从碎片中,放射性的烟雾向上升起 – 照片拍摄于事件发生后约五个星期。

对于这真相,有些读者或会感到震惊,或者不相信笔者,觉得只是本人的纯粹推测。但是,上述有关约翰先生的事迹,及联邦调查员于“原爆点”时身穿保护衣,与笔者毫无关系,笔者只是撰写本文,是一位藉藉无名的人而已。9/11前,现同样独立地说明“ground
zero” 的法定解释如下:



“ground’ ze’ro” – 指地面或水的表面之下、之上或其中,发生原子弹或氢气弹爆炸的地方。

韦伯斯特英文百科足本字典(1898年版,1994年印刷,ISBN 0-517-11888-2)。



“ground zero”= 真接在地面发生核武器爆炸之处

军事用语词典 (1999年Peter Collins出版, ISBN 1-901659-24-0) 。

楼主:夜无懒汉3  时间:2019-08-11 11:31:19


“ground ze-ro” /,.’../ 名词[不可数]核弹爆炸的地方,而该处发生的破坏最为严重

朗文(Longman)高级美语字典(2000年首次出版, ISBN 0 582 31732 0) 。



“ground zero” 名词1 [可数,通常为单数]发生核爆的确实地点:即使距离原爆点30英里,仍感受到震动。2 [不可数]前纽约世界贸易中心的原址于2001年9月11日因遇袭而受破坏。

剑桥高阶字典,第二版(2006年第二版,ISBN-13 978-0-521-60499-4 - 9/11发生后的版本,可于多处找到) 。

以上有关“ground
zero”的解释都是完整而未经修改的,都是限定而正确的定义。如果你有所怀疑,想到最近的书店翻查一下字典,请且慢!当你走进那些书店后,你或会更觉惊讶,因为再没有字典记载这字最原始的解释。9/11袭击发生前所出版的字典,包括上述提及那些,记载“ground
zero”的真正意思,其后已被取代。精确的英语不幸地成了9/11袭击的受害者之一。

以下的字典照片,在本文于NEXUS杂志的原始版本是不存在,但是,我决定将它们加插到网上本版本,因为他们是很有说明作用。

比较相同的出版商,同类形的字典,在世界贸易中心以核能拆卸后的现场不慎地获得“原爆点”的名称,之前及之后的照片:




以上为微软出版的“Encarta”字典 – 1999年和2001年的版本。




以上为钱伯斯(Chambers)字典 – 1998年和2006年的版本。




以上为麦格理(Macquarie)字典(澳大利亚英语)–
2001年和2005年的版本。




以上为1987年版的麦克米伦(Macmillan)字典和2003年版的基本学习字典(第二本于2003年出版的字典比第一本于1987年出版的字典是较低级及包含较小的词语和定义,尽管如此,第二个字典对于“ground
zero”就多了“更广泛的”定义)。




以上为1995年和2006年版本的美国韦伯斯特(Webster)便利学院字典。




以上为兰登书屋韦伯斯特(Random House Webster's)的完整足本字典于1983年版本和兰登书屋韦伯斯特的完整足本字典于罪大恶极的日子“2001年9月11日”的版本(第二字典的ISBN编号为0-375-42566-7,而且的的确确预订于2001年9月11日那一天出版 – 因此9/11那天便成为该本臭名昭著的字典的正式出版日期...)




以上为韦伯斯特的百科全书英语字典于1994年版本和韦伯斯特的百科全书英语字典于2001年豪华新版本(韦伯斯特的百科全书英语字典为兰登书屋韦伯斯特的完整足本字典的复写副本 – 因此以上两套照片看起来一模一样)。




以上为柯林斯(Collins)英语字典于2001年和2003年的版本。




以上为新企鹅(New Penguin)英语字典于2000年和2003年的版本。




以上为朗文(Longman)高级美语字典 – 于2000年和2007年的版本。




以上为麦林韦氏(Merriam-Webster’s)最大形的字典 – 第三新国际英语完整足本字典于1986年和2002年的版本。




以上为麦林韦氏字典于1999年的版本和麦林韦氏学习者字典于2001年的版本(第一本字典在9/11事件之后再没有重新出版,而第二本字典在9/11事件之前从未出版过,但是,这两部字典在地位上是差不多一样,而在页数及词语定义的数量是一样的)。



不要惊讶几乎所有于9/11后印制的英文字典,都收录多于一个有关“ground
zero”的解释,最少有3至5个新意思,由「严重破坏」、「严重混乱」、「繁忙活动」,以至「基本水平」、「起点」等解释都有。有些则采取另一手法:如新一版朗文现代英语词典,编辑把“ground
zero”解释为发生爆炸的地方,并没有提及「炸弹」是由核弹或热核弹做成。现在几乎大大小小的字典都用此解释。9/11发生前,“ground
zero”一词显然因过于特别,只收录于大型字典,例如韦氏旧版、科林斯、美国历史等(而且只有一个解释)。这词并不出现于小型字典,即学生或进阶学习者专用的字典(上述提及的朗文进阶英文字典除外),例如“ground
zero” 一词并不出现于2001年9月11日前出版的牛津进阶字典第四、五、六版。即使牛津第四版「百科全书」版本(内容比原先的多于50%),亦没有收录“ground
zero”一词。只有于2005年出版的牛津进阶字典第七版收录了这词。

9/11后出版的麦克米伦进阶字典、朗文现代字典、各类新版的Merriam-Webster’s字典、大部分美国传统字典、新科林斯英文字典、微软Encarta字典,以及其他9/11事件后出版的新字典及百科全书,都包含“ground
zero” 一词,提供多于一个解释,试图把读者的注意力带离原先与核有关的解释。顺带一提,值得一赞的是,上述提及于9/11事件后出版的剑桥进阶字典并没有欺骗读者:对于“ground
zero” 一词的解释,编辑并没有作出误导。相比之下,其他字典的编辑成了9/11的骗子。据说有人曾试图引证“ground
zero” 一词在2001年9月11日前已用来指称该地。9/11事件后,就“ground
zero” 一词所作出的语言学上的修改努力,是可以理解的。负责前纽约世界贸易中心拆卸的民防官员,他们轻率地使用了这揭露真相的名称,如以后版本的字典只有原爆点的解释,实在太有启发性了。


世贸核能拆卸计划

本文的作者是前苏联军队46179队,即「苏联国防部第十二主要机构辖下的特别管理组」的军官。第十二主要军事机构负责全苏联所有核武事宜,包括核武的储存、生产控制、技术性的维修等。特别管理组负责侦测核爆,以及确保所有与核试有关的国际条约得以遵从。自苏联与美国于1976年签订《和平核爆条约》后,这变得更为重要。根据此条约,双方需就所有非军事用途的核爆事件知会对方。本人于80年代末于上述组织工作,得知纽约世贸中心双子塔被安排一项名为「紧急核能拆卸计划」。核能拆卸计划建基于庞大的热核炸药(威力约15万吨黄色炸药),它们各放置于双子塔地基底以下约50米。对作者来说,实在令人难以置信,美国当局竟于人口稠密的城市以地下核爆进行拆卸。但是,当作者了解清楚后,才知道没有人计划过以此方法拆卸世贸。这只是为了避免一些官僚上的问题,才为双子塔订下可怕的核能拆卸计划,并非真的为了拆卸而设,纯粹为了获准兴建世贸而已。问题是,根据纽约建筑条例(包括芝加哥)规定,除非建筑商提供满意的拆卸方案,供将来或紧急的情况下拆卸大厦,否则建筑部门不会批准兴建摩天大厦。由于60年代末(当时是首次提出双子塔的兴建),这类以钢铁支柱兴建的大厦属于全新概念,因此没有人晓得它的拆卸方法。由于传统的(或常规的)拆卸方法只适用于旧式建筑物。要说服建筑部门批准落实兴建以极度坚硬的钢铁为建筑材料的双子塔,必定要想出新的拆卸方案。最终找到的方法就是:核能拆卸。


原子及核能拆卸概念的背景

使用核能装置拆卸建筑物的意念,与50年代初核武器出现的时间相若。最初,核武器并不称为「核」,而称为「原子」,因此使用此炸药作拆卸用途的概念便名为「原子拆卸」(Atomic
Demolition)。虽然原子武器后来改称为「核武器」,但「原子拆卸」的字眼依然保留,而且可于特别工程装置见到「原子拆卸」等词 — SADM(Special Atomic Demolition
Munitions)及MADM (Medium Atomic Demolition Munitions)。前者代表「特别原子拆卸弹药」,后者代表「中型原子拆卸弹药」。很多人都误以为SADM是指「小型原子拆卸弹药」(Small
Atomic Demolition Munitions)。
楼主:夜无懒汉3  时间:2019-08-11 11:33:53
其实,「小型原子拆卸弹药」这名称并非完全错误,因为「特别原子拆卸弹药」事实上也是细小的。它们的核爆威力通常不多于1千吨黄色炸药。假设现今的所有「特别原子拆卸弹药」的威力都可低至0.1千吨或甚至有时为0.01千吨(即相等于100吨或10吨的黄色炸药),被称为「小型原子拆卸弹药」是名副其实。其他常用的名称包括「迷你核弹」(Mini-Nuke)及「手提箱核弹」(Suite-case
Nuke),而后者似乎不太合逻辑。实际上,大多数「小型原子拆卸弹药」重由50公斤至70公斤,如同旅行包,所以并不可能放进手提箱。可是,现代的「迷你核弹」以钸(Plutonium-239)制造,非由铀(Uranium-235)制造。由于钸的临界质量(critical
mass)较低,它的体积可明显减少。近其有些以钸制造的「迷你核弹」,体积小得足以可放进公事包内。「中型原子拆卸弹药」在体积及炸药份量方面都较大,威力达1万5千吨黄色炸药,重达200公斤,与一般家用石油气瓶同样大小。

任何不能以传统炸药拆卸的大型建筑物,都能以上述其中一种原子拆卸弹药拆毁。尤其于紧急情况下,没有时间或没有可能以传统方法预备「正常」拆卸。例如可应用于桥、水坝、隧道、地下建筑、大厦等。可是,用「特别原子拆卸弹药」及「中型原子拆卸弹药」作核能拆卸,效率并不高。读者可能懂得向内凑合式爆炸的主要目的并非炸毁建筑物,令它们的部分满天飞,而是有秩序地把它们拆掉,减少对周遭的破坏。

因此,预备控制爆破的工程师首先要找出建筑物支柱,可放置炸药的正确位置,再放置足够的传统炸药,以拆破这些支柱结构。

几乎所有个案,建筑物都有多于一个可放置炸药的位置,因为建筑结构甚少只有一条支撑梁或一条条支撑柱。最理想的情况下,就算建筑物的支撑柱不多的话,都最小有几条支撑柱。和上提及的「原子拆卸计划」的情况则是不同的。

计划以原子拆卸的人,并没有足够时间或知识,如传统控制拆卸般,作出精确计算。那些人员有的只是一些基本的实地工程知识,以及基本核武器使用知识。因此利用原子拆卸并不在于利索地移除指定的建筑物,为了要拆卸建筑物而不惜任何代价。在任何紧急情况下,用以拆卸的原子炸药份量是过多的,大部分炸药都是白白浪费 – 如同其他核爆一样。所以来自原子拆卸的核爆的主要能量,都用以产生和原子弹爆炸时一样而众所周知的特征:热辐射、爆炸气浪、电离子辐射、电磁脉冲,与实际拆卸工作并无关系,毫不重要。然而,原子爆炸带来的破坏大大影响周围,而那些破坏又是颇严重的。

与精密计算的传统控制拆卸相比,上述提及的核爆,效果较为逊色,因为传统方式是几乎所有炸药都是用作拆破支撑物的,而非制造爆炸气浪或热辐射。除此以外,原子拆卸装置本身是颇为昂贵的。铀制的「迷你核弹」最少值几百万美元(钸制的价值更高)。由此看来,一千吨黄色炸药会比一千吨原子炸药便宜。可是,用一千吨黄色炸药可拆卸几座建筑物,但相同份量的「迷你核弹」只可拆卸一座建筑物(但破坏很多周遭的东西)。基于上述考虑因素,可作出总结:只要有足够时间准备传统方式的拆卸,以原子炸药拆卸基础建设,不论炸药是小型还是中型,都不会被采用。在任何情况下,传统方式的控制拆卸比核能拆卸较便宜。「迷你核弹」则只在真正紧急情况下才用得着。

与传统式的控制式内爆拆卸相比,旧式的原子拆卸概念效果差,成本高,但是这概念最终被还原,甚至落实为世贸中心用作核能拆卸计划,为何如此发生呢?

60年代末,新一代的建筑物出现,名称为钢架大厦,原子拆卸才因而产生。虽然一般人对此有误解,但世贸双子塔兴建前,全世界并没有钢架大厦透过内爆而拆卸。主要原因是多数摩天大厦为新兴建,未到拆卸时间。以内爆形式被拆掉的大厦,层数最高是1908年建成的纽约胜家大楼(Singer Building),于1968年因老化而拆卸。与现今的空心管子式的钢架摩天大厦相比,这类大厦的建筑就脆弱得多。因此,尽管误解存在,也难以用众所周知的控制式拆卸计划(内爆)拆卸钢架大厦。从前,当建筑物还是用砖及混凝土建造的时候,那些建筑物主要由支撑梁及支撑柱所支持。有时那些混凝土支撑柱因加入钢筋而更巩固,但有时则只有混凝土而已。在任何一个情况下,都可以计算出所需的炸药,然后放置于正确支柱位置(或在支柱内钻洞后把炸药放进去),以令建筑物完全倒塌。然而,对于现代钢架建筑物,这是没可能的,就如前纽约世贸的双子塔、世贸7期、芝加哥的西尔斯大厦(Sears
Tower)。

以下是以钢铁建造的世贸双子塔:



双子塔并无任何以上所谓的支撑结构,因整座塔已是一个支撑的结构。世贸的钢架由双层极厚的钢铁组成,分别为外围支柱及核心支柱,被称为「管子框架」设计,这是完全崭新的方法,这使到内部空间完全开放,而非布满支柱以支撑大楼的重量,有别于传统建筑结构。双子塔外围的支撑钢柱(横切面上的正方形),各自相距一米,于外墙形成格外坚固的结构,支撑几乎所有横向的重力(如风力),同时间和核心柱承担大厦的重量。于外围每边有59枝柱。塔的核心结构由47枝长方形钢铁支柱组成,钢柱由地下岩石开始直到顶层。从相片可见,那外围支柱及核心支柱的模样。9/11袭击世贸被拆卸后,在原爆点,仍可找到这些残余物。



注意这些核心支柱(长方形)和外围支柱(正方形)并不属于双子塔的低层,而是上层。因此在拆卸过程中,它们得以避过被粉碎。而实际上,双子塔较低部分遗留的结构和高层相似,但是低层除了变成微尘外,已一无所以了。

以下图片(来自NIST 报告) 展示兴建时双子塔周边的支柱:




外围支柱在“原爆点”被检查。

这些钢铁支柱极为之厚,每层厚2.5寸(6.5厘米),所以钢柱整个厚度为5寸(12.7厘米)。要知道它们到底有多厚,可以作此比较: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最棒的坦克T-34的前盔甲只有1.8寸(4.5厘米)厚,而且是单层的。

当时仍没有穿甲大炮可射穿装甲,亦没有炸药可弄破坦克前面的装甲,(即使是装有炸药的炮弹也只能弄穿少许细洞,却不可撕裂整片盔甲)。基于双子塔的钢架厚度差不多是T-34坦克前方盔甲的三倍,要同时炸毁几条支柱,以制造控制拆卸的基本「内爆」效果,是没可能的。当然,如果用极大份量的炸药附在每个独立的支柱上,技术上可以做到拆毁几个支柱,但是这样的方法也不能达致最理想的「内爆效果」。双子塔太高,太坚固,要在同一时间把每一层、每一支钢柱破坏,没有人能够做到。即使可以,此方法也做不到理想的效果,无法确保此高层的建筑物会完全地倒塌至地面。因此,以传统拆卸方式拆毁世贸双子塔并不可能。它或许只会把大楼炸成碎片,散落至数公里以外而已。

世贸中心7期与芝加哥西尔斯大厦都有些共同点。它们都是以双层钢架建造,如前文所解释,它们无法一下子拆卸。然而,根据美国法例,摩天大厦的建筑师须提供数个拆卸方案,其兴建计划方可通过。如摩天大厦不能被拆卸,是不可获准兴建的。这正是摩天大厦内置核能拆卸装置的重点。讽刺地,相关核能拆卸计划并不代表真的要拆卸该摩天大厦,尤其根本没有人有拆卸摩天大厦的实际经验。提出此方案纯粹为说服建筑部门,允许兴建摩天大厦而已。而看来所有设计师及提倡者,都不希望在有生之年用得上的核能拆卸计划。
楼主:夜无懒汉3  时间:2019-08-11 11:35:25
如何运作?

首先,现代化核能拆卸与先前提及的「特别原子拆卸弹药」及「中型原子拆卸弹药」并无关系。核能拆卸是完全崭新的概念。核能拆卸的过程中,用以拆卸的炸药不会在空气发生核爆,产生以下特征:原子蘑菇云、热辐射、爆炸气浪、电磁冲。爆破发生在较深的地底,如同一般核爆测试。因此,并不造成任何爆炸气浪、热辐射、电离辐射、电磁冲。而对周遭环境造成相对地少的破坏,但是随后一定产生放射性污染。即使如此,执行这些计划的设计师是不理会这些因素。

空气中核破和地底下核爆有甚么基本的分别呢?基本分别是:在核爆(还有热核爆)的最初阶段中,其所有爆炸能量以一种名为「第一次元辐射」的形式发放,其主要部分(接近99%)属于X光谱内的射线(其余是属于伽玛射线内的光谱,是可引致辐射感染,最后的是可见光谱内的闪光)。因此,几乎所有爆炸的能量以X光为主,加热震源周围数以十米的空气。这是因为X光会被周围的空气吸收,并不能去到太远。使核爆震源周围较小的地方变热,会形成「核火球」,实际上它没有什么特别,只是极度受热的空气而已。于空气核爆中,这「核火球」产生两个主要破坏性的作用:热辐射及爆炸气浪,均由核爆范围高温的空气所产生。当发生地底核爆时,情况就截然不同了。放置核炸药的位置没有空气,核爆所发放出的所有能量以X光为主,会用以加热周遭的石头,石头会被加热、溶化及蒸发。石头被蒸发及消失后成为地底洞,洞的大小则视乎所用的核炸药份量而定。从以下表格可得知,在地下核爆时,核炸药使用量与石头消失的份量之关系,各类石头被蒸发及溶掉的份量(以公吨计算),以每次一千吨黄色炸药的效果显示:

石头种类

被蒸发物质的份量
(以千吨计算)

被溶化物质的份量
(以千吨计算)

干性花岗岩

69
300 (±100)

湿性凝灰岩 (18-20%水分)

72
500 (± 150)

干性凝灰岩

73
200 - 300

淤积层

107
650 (±50)

岩盐

150
800

试举一例,把威力达15万吨热核炸药埋藏于足够深的花岗岩,引爆后,粗略估计,会造成直径100米阔的洞,如以下图示:



所有摩天大厦的地基建于地面以下最少20至30米。因此,可以计算安放炸药的位置,使核爆制造出的洞,其顶部不会到达地面,而只会到达在摩天大厦的地基底。

以纽约世贸中心双子塔为例,它们地基底建于地面以下27米。当放置15万吨热核炸药于77米深(从地面开始量度)或它们的地基底以下50米时,77米深的热核爆炸会造成个超热的大洞,球形的顶部可触至需要拆卸的双子塔的地基底。由于大洞和地面还有27米的距离,所以四周的建筑不会被此地底核爆而破坏(放射性污染除外)。被拆计划卸的双子塔完全失去地基,就会被吸入超热的大洞里,内里的温度应足以溶掉整座塔。世贸7期及芝加哥西尔斯大厦的核能拆卸计划,亦以同样方法计算。

然而,计算以核能拆卸摩天大厦时,还需要考虑多一个因素。这是关于大洞里被蒸发了的花岗岩。那些由花岗岩变成的气体从大洞里到底走到哪儿呢?事实上,地底核爆后的实际情况图画是颇有趣的,让我们看看。
楼主:夜无懒汉3  时间:2019-08-11 11:36:32
在理想深度下地底核爆的基本过程



1) 核爆开始加热震源附近的石头

2) 石头被蒸发。随着石头消失,「初级洞」产生,内里满载着由石头蒸发成的气体。由于大洞内的气压极高,不段压迫周围的石头,所以「初级洞」便增大。

3) 大洞终于到达了最后“次级”的大小,由于洞内的极大压力,使原本的洞(图中以虚线表示)变得更大(图中以实线表示)。因为此洞的膨胀,使到周围石头被紧紧地压缩。

4) 最后一幅。白色:地底大洞(最后的大小);蓝色:「粉碎区」 — 石头被完全粉碎(被压碎至完完全全的微尘,约100微米般大小);绿色:「破坏区」— 部分压碎了的石头。

此图示展示了在理想深度下地底核爆(远离地面地)的所有重要过程。因此,现知道大洞内蒸发的石头产生极大的压力,产生了两个重要效果:1) 使原本的大洞,由「初级洞」变大为「次级洞」;2) 因膨胀而破坏附近的石头,产生两个破坏区,各表示不同程度的破坏。

在核术语上,大洞旁边的地带称为「粉碎层」。这地带的厚度能跟其大洞的直径相约,并充满一种特别的物质。该地带是充满被粉碎的石头,而且被粉碎成微小的尘埃,其粒子的大小接近100微米。此外,「粉碎层」的物质处于很不寻常的状态 — 除了在地底作核能测试后外,它并不存在于大自然界中任何一个地方。

如果你从「粉碎层」中轻轻地取出一块石头,它可能仍会贴在一起,从外形及颜色来看仍然像一块石头。可是,只要你用手指轻轻地捏捏这块「石头」,它就会立刻完全粉碎成为微尘。在「粉碎层」旁边的第二个地带,在专业的核术语上称为「破坏层」,「破坏层」充满不同程度被压碎的石头 — 由很细小(以毫米量度) 至相对地较大的部份也有。越接近「粉碎层」的边缘,碎块便越细;离震源越远,碎块便越大。最后,就是「破坏层」边缘之外的石头,该处不会受到任何破坏。

我们在上面讨论过在「理想深度」下的地底核爆的实际过程。然而,若果核炸药埋藏得不够深而爆炸,情况就会有些不同。「破坏层」和「粉碎层」不会是完美的圆形,而是有点椭圆形的,末部较长而向上的。假如和一只末部尖向上直放的鸡蛋比较,它们的形状会更为椭圆和更尖的。这是由于蒸发了的气体所做成的压力会走向阻力最少的地方,即是地面(因为距离很近),所以「粉碎层」及「破坏层」都会向上扩展,比其他方向突出更多。
楼主:夜无懒汉3  时间:2019-08-11 11:38:32


上图展示当大洞处于地面以下不太深的位置时,附近石头所受的阻力。明显地,地面向上的方向,石头所做成的阻力,远少于其他方向。因为所有东西都会朝向阻力最少的路径走,所以可以理解到大洞因此向上往地面扩大,永不会呈理想中的圆形,而多数会呈椭圆形。

当压力往上散播,「破坏层」及「粉碎层」向上的边界接触到准备拆卸的双子塔的地基底时,情况会有所不同。这是因为塔的建筑材料跟花岗岩的阻力不同。此外,塔内有很多空间,而向着其他方向的花岗岩都是实心的(不论左右两边,还是下方)。因此,「破坏层」及「粉碎层」的上层边缘会在双子塔扩张得最远的。以世贸双子塔及西尔斯大厦为例,「破坏层」可到达350-370米高,而紧接着的「粉碎层」则可到达290-310米高。但是,世贸7期较矮,其长度属于「粉碎层」之内,所以它会被完全粉碎。核能拆卸的其中一大特点就是能粉碎钢铁及混凝土。




楼主:夜无懒汉3  时间:2019-08-11 11:39:28
以上图片展示了世贸被拆卸后,曼克顿被微尘覆盖的情况。很多人都误以为那些是「混凝土灰」,其实并不是,但那些「不折不扣」的尘埃 ─主要为粉碎了的钢铁。尽管对此有普遍误解,但是世贸的建筑材料其实不会含有很多混凝土。少量的混凝土只是用于建造双子塔的薄地板,除此以外,并没有用在其他地方。世贸双子塔主要的部分都是钢铁,而不是混凝土。因此,微尘主要成份是由钢铁做成。虽然,微尘并非只有“钢铁微尘”,当中亦包括了“家具微尘”、“木微尘”、“纸微尘”、“地毯微尘”、“电脑零件微尘”,甚至“人体微尘”。因为还人留在双子塔内,他们便如同钢铁、混凝土及家具,以同样的方式被粉碎。

或许有人会感到希奇,为什么世贸7期完完全全及非常整齐地倒塌至地面,但双子塔倒塌时除有尘埃外,还有零零落落的碎片,甚至一些颇大的碎片呢?这是很容易解答的。只要注意到「粉碎层」及「破坏层」于双子塔内的分布情况,答案就呼之欲出了。



以上图片表示出把15万顿热核炸药放置在摩天大厦地基底以下的50米,「破坏层」在核拆卸后的大约分布情况。紧记此情况下的热核炸药并不在「理想深度」下点燃,因此「粉碎层」和「破坏层」并非「理想的圆形」,而是椭圆形,顶部是较尖而向上的,因压力会朝向阻力最少的地方。这便很容易理解,由于世贸7期整体的长度在「粉碎层」的范围内,所以在其上面没有任何不受破坏的部份,如同双子塔的顶部倒下的效果。

当你从影片中看到世贸双子塔和世贸7期倒塌的详细过程,就会更清楚了解摩天大厦遭受到破坏时,这种特别的破坏分布。在YouTube线上视频网站,可观看到很多当时的影片。
楼主:夜无懒汉3  时间:2019-08-11 11:44:00


北座开始倒塌前的一刻




此两图显示北座倒塌(第二座倒塌),可以清楚见到该塔被摧毁为微细的灰尘。图的右下角,所显示的世贸7期(光滑耀眼的棕色大楼)并未受到任何破坏。右图中的世贸7期比左图的「矮」,但这并不是因为世贸7期正在「倒塌」,而是因为直升机连同摄影师正在飞行当中,拍摄的角度有少许不同,而该一刻摄影师本身亦距离世贸稍微远了些。实际上,世贸7期没有倒塌,直至七小时后才塌下。
--------------------
2) 视频 - YouTube的直接连结:http://www.youtube.com/watch?v=OcsBQHvggnU

这是一段编制得很好的视频,详细显示世贸中心北塔倒塌的情况(3种不同的角度)。毫无疑问,塔的钢铁结构被改变成完全的微小尘埃。塔的顶部是笨重和完好的,而倒塌的模式清楚地表明,塔下没有存在任何坚固的东西,只有完全松散的钢铁尘埃。还要注意笨重的塔顶,是以自由降到的速度跌下 – 彷佛下面完全没有任何残余的钢铁,只有空气而已。

3) 视频 - YouTube的直接连结:http://www.youtube.com/watch?v=QY3qYr3dpdU

此视频以很好的角度显示世贸中心南塔倒塌的情况,是完全“被尘埃化”。毫无疑问,这个画面显示出塔的钢铁结构被改变到完全的微小尘埃。塔的顶部是笨重和完好的,而倒塌的模式清楚地表明,塔下没有存在任何坚固的东西,只有完全松散的钢铁尘埃。

4) 视频 - YouTube的直接连结:http://www.youtube.com/watch?v=MXeAPcsD3-o

此高清视频是最近从NIST
Cumulus公布的视频数据库所发放出来的。选取自“WNBC Dub1054”档案。该视频清楚地显示出有强烈地震发生(黎克特制5.5级或以上 – 告诉我们地震源于地下核爆炸,威胁不小于十万吨黄色炸弹)。此地震包括一次震动和一次余震,地震发生于北塔顶部开始向下倒塌前12秒正。这与著名的Etienne
Sauret视频节目中,提及北塔摇晃一事吻合。除了显示北塔倒塌过程中,完全被粉碎了的明确细节外,该视频亦清楚显示,在右边残余部份的钢铁支柱被粉碎的情况,虽然支柱没有于北塔往下倒塌及因其自身的压力而被粉碎,但是数秒后支柱就粉碎了(钢铁支柱被粉碎的情况在一辆卡车驶过后便清楚看到)。毫无疑问,这个画面显示出塔的钢铁结构被改变到完全的微小尘埃。塔的顶部是笨重和完好的,而倒塌的模式清楚地表明,塔下没有存在任何坚固的东西,只有完全松散的钢铁尘埃。



详细画面显示出残余下来的钢铁支柱,变成钢铁灰尘,但由另一个相机以不同的角度下拍摄。

5) 视频 - YouTube的直接连结:http://www.youtube.com/watch?v=CM88xJX5FsA

这段著名的视频由Etienne
Sauret拍摄。该视频清楚地显示出有强烈地震发生(黎克特制5.5级或以上 – 告诉我们地震源于地下核爆炸,威胁不小于十万吨黄色炸弹)。这是对世贸中心核能拆迁的清楚证明。地震实际由地下核爆引起的,与以先前视频上面看到的地震是一样的 – 注:该地震发生于塔顶部开始向下倒塌前12秒。在这12秒内发生了以下事情:核爆蒸发了岩石,形成了“初级洞”,压力不断积累到达了“突破点”后洞便开始扩展到“第二级的大小”,然后产生出“压缩波”通过塔身以超音速传播,塔身立即被“尘埃化”。




这些照片详细地显示出钢铁造成的世贸中心南楼(是第一座倒塌,尽管是第二座被所谓“恐怖分子”的“飞机”损坏,而且事实上南楼的火灾持续的时间比北楼的火灾较短)如何在一瞬间转化成细小的灰尘。

再者,要完全粉碎当时最高的摩天大厦,尽管15万吨热核炸药明显是不足(如上图显示,双子塔只被粉碎至其高度的80%,顶部未受破坏),但是基于法律理由,不能使用更多份量的核炸药作核能拆卸之用。问题在于根据美国苏联《1976年和平核爆协议》,规定非军事用途的核弹,每次核爆不得使用超过15万吨,而每组核爆最多只可使用合共150万吨。

因此,核能拆卸须根据法律规定:如果需要拆卸世贸,它可按情况使用需要的炸药份量,但是每一份核炸药的威力不得多于15万吨。于是,世贸核能拆卸计划由三份核炸药组成 — 合计威力达45万吨。对于不能想象15万吨炸药的威力有多厉害的人,可以回想起1945年投下日本广岛的原子弹,其威力是少于2万吨。
楼主:夜无懒汉3  时间:2019-08-11 11:58:51
「飞机」

现在笔者假设读者已经了解双子塔是坚固得不可能以传统方法来拆卸,而只可使用巨大的地下热核爆才能。那么就要想想一个很有趣的问题,为何从电视中看到,铝制的客机可以穿过双子塔。



这是第二架被恐怖份子骑劫的"飞机",正在准备穿过外围的支柱,支柱全是厚厚的双层钢铁,然后消失于南座之中。
-------------------------------------
6) 视频 - YouTube的直接连结:http://www.youtube.com/watch?v=cXxZNHrtyuU

这段影片是9/11捏造的事件中最无耻的一项,由Evan Fairbanks所造。它显示了铝造的飞机穿过世贸中心南楼的钢铁外围(它的厚度如坦克的装甲一般)的情况,容易到一个地步至,飞机好像是由钢铁制造,但是塔却好像是由牛油制造。



此外,一名男子意外地落入镜头中,他没有对飞机接近的声音有反应,他亦没有对铝金属撞击钢铁的奇怪声音有反应。该名男子只是对塔内的实际爆炸有反应。这是显然易见的。当涉及到飞机 – 你可以看到该飞机只是数码影像而且消失于大楼内 – 甚至连一件小小的飞机残骸也没有跌落到人行道上。还有,最荒谬的是 – 当飞机“穿透”塔时,其速度甚至没有减少......
---------------------------
首先,要使事件容易理解,我简单重提本篇文章开始的要点:由于双子塔倒塌不是因为「煤油」,而是因为地下的热核爆。此外,它们倒塌的「错误」次序,世贸7期并没被「恐怖分子的飞机」击中,亦都倒塌,我们因此可推测飞机并非有实际作用。它们是多余的,因为它们并不是构成世贸中心倒塌的因素。由于飞机是多余的,因此可以有信心地认为无论飞机有否出现,9/11袭击早晚也会发生 — 双子塔及世贸7期终归要消失,因为有人已经决定要拆卸它们,此举并不需要任何「飞机」。因此,许多对9/11有研究的理性人士开始质疑美国政府,有关飞机撞击双子塔的传闻。许多研究开始出现于网络(可于YouTube观看著名的「September 11 clues」及「FOXED OUT」的片段),包括分析多方面9/11事件中显示「飞机」,及以最合理的态度证明「飞机」是经过数码化做成的。然而,本文的作者采用不同的方向。很多人怀疑有关9/11的影片,但是作者不分析那些片段的矛盾之处,只是一针见血地指出显而易见的重点:铝不能穿过钢,就是这样而已。要相信两架铝制波音767可如上图所示,穿越外围的支柱,厚厚的双层钢铁,等同相信物理定律突然决定于2001年9月11日休假一样。

有人会有以下疑问(可以理解的):虽然飞机是铝制的,但是它们以差不多以500英里飞行,它们巨大的质量及速度足以产生所需的动能而穿过双子塔,即使双子塔是钢铁制成的。然而,这想法是错误的。没错,我们会凭直觉认为一架大型而快速移动的飞机带有很大的能量,也认为它有可能严重破坏一座建筑物。但假设飞机是在空中静止不动的,有人晃动其中一座世贸大楼,以500英里的速度击向飞机,你想会发生甚么事呢?你觉得会是飞机被弄扁,还是它干脆利落地穿过大厦,没有丝毫碎件留在大厦外墙(其厚度是坦克前盔甲的两倍)?试细想上述假设性的问题,因为不论是飞机撞击静止的大楼,还是大楼撞击静止的飞机,此情况的物理现象是相同的。对于「高速飞行中的飞机」造成破坏的直觉反应,这直觉其实不太正确。



在上面的照片 – 显示出对邻近的“Verizon”大厦所造成的损害,注意大厦的钢铁外围。

现在请看看上面的照片,试想像如此的钢铁外围倒下来,而且压倒停泊在下面的一架波音飞机,这飞机会发生什么事情呢?是的,你猜一猜 – 飞机将会被压扁。如果你看以下的视频,你将毫无疑问地相信飞机被压扁 –(只需要观看开头的一分半钟已经足够明白我的意思,其余的视频你可以跳过):

7) 视频 -YouTube的直接连结:http://www.youtube.com/watch?v=fqaD6k0Ihbg

许多人没留意到双子塔实际的建筑方式,首先会以为双子塔的外层只是普通的巨型玻璃幕墙而已(当然它被飞机穿过是可以理解的),但其后他们会惊讶地发现,双子塔事实上由厚厚的钢铁支柱建成,与中央的钢铁支柱并无不同,它们的外围由紧密排列的钢铁支柱组成。一旦清楚这点,便会了解到没有飞机可完完整整(包括机翼及机尾的末端,更勿论机翼下的涡轮风扇引擎)地撞穿双子塔,穿越其紧密排列在外围厚厚的钢铁支柱,完全消失于双子塔之内,没有任何细小的组件掉下。

或许有些年长的人仍然记得,当年日本空军敢死队驾驶飞机,撞击美国军舰及航空母舰引致的效果:飞机撞击船的甲板时,飞机只是断开(没有穿进甲板)及掉下。假若船身没有装甲,也只有飞机的钢制引擎可撞穿该船,而不会是全架飞机— 例如机翼、机尾、机身等部分。



第二次大战时的相片,显示出日本空军敢死队对美国非装甲船只的破坏。注:装甲船(如主军舰)并不能被飞机穿过。

根据此前提,看见下图的核心支柱可以作出自己的评估:



上图:「世贸遗址」遗留下来的世贸核心支柱的横切面,可估计出它们的厚度,实际上它们的厚度是2.5寸,以钢铁制成的,包括双子塔的核心及所有外围支柱。



在这官方的绘图中,可见这些厚厚的钢铁支柱实际是如何布置,正如很多人相信的,支柱不只是在双子塔中间,亦在整座塔的外围。

是否有人确信铝制的「波音」飞机可以整架击破(包括飞机尾部、机翼及大型涡轮引擎)及穿越上图所示的钢制外围支柱?它们各个排放距离只相隔一米?



在“原爆点”,一条世贸双子塔外围的钢铁支柱,正在被量度其厚度。
楼主:夜无懒汉3  时间:2019-08-11 12:09:48
事实上,这颇难理解为何铝制物品不用穿越钢铁,因此现提供少许提示,作为基本前提。众所周知,制造穿甲炮弹的材料实际比盔甲的材料更坚硬。一般而言,穿甲炮弹由钨(Wolfram)制造(美国亦有制造含有铀238的穿甲炮弹,而铀238基本是没用处的金属,以取代昂贵的钨,但由于铀重过钢,故足以穿过盔甲)。

铝制的穿甲炮弹明显并不存在,这是显然易见的事实。没有铝制的剑,也没有铝制的切割或刺穿物件的工具。至于铝制物件可切割钢铁的观点实在有点「奇怪」,虽然不至于说是荒谬。穿甲炮弹攻击坦克或其他装甲的物件时,其朝向目标的移动速度最少为音速的两倍 — 即使炮弹由钨制造,这因素亦不足以做到穿钢的效果 — 高速是第二个需要的因素。发射自反坦克大炮的穿甲炮弹的速度,通常是高于音速的三倍—即最少每秒1000米,正常情况下,可能更快。而以波音客机最高的航行速度,是比音速慢的,即在最佳情况下,亦会少于每秒250米。

可再看那些支柱,想象它们厚厚的双重钢墙跟坦克盔甲的厚度相约。对于由长枪管坦克近距离发射的穿甲炮弹而言,要穿越一个支柱,这已是一个挑战。其实,「双层钢墙」的概念只适用于穿甲炮弹,因为它面对的挑战是要穿越两层钢墙,垂直于炮弹飞行的方向。

然而,铝制飞机面对更大的难题 — 除了应付垂直于飞行方向的两层钢墙外,还要应付多两层钢墙,它们是平行于飞行方向的,因为各支柱有四层墙,而不只有两层。这两层平行于飞行方向的钢墙,明显是较厚的。



上述图片为官方的图则 ,在所谓的“飞机”撞击双子塔的楼层中,其外围支柱的横设面。我加添了箭头,用以显示铝制的飞机机翼所要穿过/割破的钢铁厚度。亦和由钨制造的穿甲炮弹作比较。官方的实际图则可以在这里找到:
http://wtcmodel.wikidot.com/nist-core-column-data

跟军事穿甲炮弹比较之后,这样会较易估计到铝制「波音767」的所谓穿甲能力。为甚么「9/11委员会」或那些上述提及NIST的「工程师」,不尝试以残破的「波音767」和那些支柱作穿透试验?对于那些充满疑团的人,这类实验可令他们确信「恐怖分子飞机」真的能摧毁世贸中心。许多人因此意识到铝制飞机根本不可能参与是次计划,只有经过「数码化」的飞机才可穿过重重钢铁,使双子塔倒下。



详细画面显示出据称的「波音767」对世贸北座外围钢铁支柱引致的破坏。

画面中清晰可见,外围的支柱全被数条离奇的直线切割,互相平行,因此所谓「撞击洞」并不符合飞机形状。实际上,要解释此奇怪的现象是颇容易的。你可见到双子塔的外围并不只是钢铁支柱组成,还有额外的铝片牢固地包着钢铁支柱的表面。铝片和那些钢铁支柱(钢柱基本是实心的,由底下岩层伸展至塔顶)不同,铝片以较短而垂直的部份排列。如果你仔细看上图,你会察觉到某些水平线互相平行,并有着相同的间距 — 在塔的外墙没有受破坏的位置隐若可见。那些水平线其实是铝片的接合点,而且显示出每片覆盖外层的铝片的长度。实际上9/11策划者面对有些问题,他们需要安放传统的爆破炸药在塔外(以模拟撞击点 — 飞机的剪影),并不是在塔内 — 因为炸药的能量要朝向里面,才能令整个过程看似真实。如果他们放置那些炸药在塔内,那么原定「被飞机撞击」的部份并不会如预期般向塔内倒塌。而当塔被摧毁后,在人行道找到的不是飞机的「起落架」或「引擎」,而是塔本身外围支柱的碎片。

显然易见,这并非一个选择,把炸药安放在双子塔正面外墙并非可取的方法,它们会被察觉。因此,狡猾的9/11策划者把炸药放在铝片及钢铁支柱中间。炸药能量朝内爆发(为准确于锁定的位置切割钢条,而且真的成功了),你可见到内里的钢条(显示出「生锈」的颜色与蓝色闪亮的铝外层截然不同),于正确的位置精确地被切割,成功地模拟飞机的剪影。此外,钢条的切割口向内弯曲,如预期所料。可是,9/11策划者错误计算了一些事情。即使大多数炸药的能量是朝内的向着钢铁支柱,亦有部分相对较小能量的炸药是向外的,形成后坐力,使到外层的铝片被除去。然而,此难以控制的爆破方式竟然会利落地除掉整块铝,跌在人行道中,而非切掉铝片。

因此,跟据炸药放置的垂直的位置,有些位置会有一片垂直铝片被撕掉,有些位置会有两片垂直铝片被撕掉,有些则是三片垂直铝片。撞击点因而看似非常荒谬,呈现「梯级」形状,而不是完美的「飞机」形状,塔并非如预期中,只有钢条被破坏的情况。

〔以下所加入的段落在原本的NEXUS杂志是没有的;只于本文的互联网版本才被加入去。〕你可以清楚看到有好些铝片是怎样被炸出来,这照片于本文提供的最后一段视频看到,该视频旨在说明找不到由飞机产生的气流旋涡。在该视频开始时可清楚地看到多块相同长度的铝片,正被炸出来。

而铝片稍为后之处便是火球,该火球就是由有能力穿透世贸北塔的“第一架飞机”发生所谓的爆炸做成。以下定镜是在该视频所得,显示出相同长度的铝片四散于空中:



我一直梦想着能够找到一些高质素的照片,显示出当爆炸的一刻外层的铝片在空中四散的情景。但是,因为这样的照片会被美国当局认为是“高度反官方”的,所以这些照片会被审查,多年以来在互联网上的任何地方都几乎不可能发现他们。然而,可能是因为我运气好,我最终意外地找到这样的一张照片(或者,也许是上帝的恩典)。

于2011年7月16,我在曼谷的书店中,无意中发现一本杂志名为“生命”的特别版。该版本的封面为“绳之于法”,全文用来报导最近所谓的“杀害”奥萨玛•宾•拉登(此人被宣称在巴基斯坦一个主权独立国家的领土内某些地方,被美国突击队“杀害”,其尸体被匆匆埋葬在深海里,距离事发地方约莫2.000公里远)。平时我对于任何宣传质料是没有兴趣的,特别是这种类型,但这时我正在等候着朋友,无所是事。所以我把杂志从架上拿下来,并懒洋洋地翻一翻。
楼主:夜无懒汉3  时间:2019-08-12 08:58:40


我所谈及的杂志封面。

除了奥萨玛•宾•拉登和他的几个亲属的高质素肖像照片及一些可笑的宣传照片外,该杂志的第8-9页上印有南塔爆炸时最反官方的镜头 – 这正是我一直梦寐以求的!当然,我马上买了那本杂志,并且把照片扫描出来。该照片是属于NaomiStock。我觉得我根本没有权利剥夺我的读者看到这绝对是前所未有的照片,我衷心希望Naomi Stock女士不会介意把她的照片放在这里,因为这是9/11事件中最重要的证据而长期被隐藏于公众之中:


这张独有的高质素照片详细地显示出,由爆炸引至一样长度的铝片飞出去空中,比从塔内的橙色火球只是早几分之一秒而已。在照片中看到的那些铝片,他们的模样基本上差不多。另外一件有趣的事情是,这里的铝片以两个方向飞去 – 向右的(即所谓的“飞机” 所指称的“航道”),以及向左的 – 即与所谓的“飞机” 所指称的“航道”成相反方向(根据官方的故事及电视上的视频,“飞机”是由左边走近南楼)。

让我们回到上面的第一张照片,显示出破坏的细节及那奇怪 “阶梯形”的洞,据称由铝制的飞机撞入世贸中心北塔的外围钢铁支柱(甚至包括那“薄切口”,它被解释为铝制机翼所引至,及铝制“恐怖飞机”的故事)。然而,我其实有一张比上述更好的照片。那就是:



由于我们已经了解有关铝片(他们是如何安置而每一段的长度相同),以及已经了到解铝片之下为钢铁支柱,所以现在我们可以清楚地了解在现实中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



除此以外,在相片中,可以清晰见到一位女士绝望地紧握着支柱,这女士名叫EdnaCintron,在最后一刻仍渴望被救回,不幸地,她于北座倒塌时丧生。但是,她却向世界展示出美国政府在欺骗人民(仅仅从她身处的位置便证明,因该处本应为「热」点,而钢铁支柱本应要被「溶化」)。

事实上,很多单纯的人看到这里可能会问此合理的问题:如何解释目击者所看见的「飞机」呢?答案是:没有亲眼见到任何飞机的人数,相等于声称目击「飞机」的人数。
楼主:夜无懒汉3  时间:2019-08-12 18:53:16

楼主:夜无懒汉3  时间:2019-08-12 18:55:33

楼主:夜无懒汉3  时间:2019-08-12 18:58:57
或许没有法定正式的9/11目击者口供作证供,我所选的照片仍不算完整。至少也需要一位证人吧。有关的证供其实多的是,但我挑选了最好而且最有力的一项。

纽约网上杂志[1]发表了一篇有代表性的文章,名为“Rudy
Tuesday”。这篇文章具代表性 — 并不是因为它把“ground zero” 一词原封不动地用来对照曼克顿的“Ground
Zero” — 即不加引号,不作大楷写法 — 如同在民防手册里,而是因为前市长纽约Rudolph
Giuliani的声明。

我觉得这是9/11事件的经典证据,要以心理学角度来分析如此重要证人的口供,所以我必须将引用原文内容,全无任何修改。

我会把一些需多加注意的事情以粗体表示。于前所未见的世贸被煤油引至薄饼式倒塌事件的余波中,必须留意纽约市长在不明的情况下提及有关核的问题,胡言乱语地评论核反应堆,并表示他「知道」原爆点工作的人员(由他按排往清理原爆点,而没有获派任何全面保护装置的工作人员)实际站在的地方:

「是的,客厅内,沙律已经准备好,Delaware国会议员Mike
Castle一面使用黑莓,一面提起话筒,说起Rudy和清洁工人。Castle提及市长在恐怖袭击后数天,带领他及其他国会议员到原爆点视察。人们开始留心讲话。Castle说:『他出席很多葬礼,他用尽办法都会出席,对于他所做的,我们无论怎样表达谢意也是不足够的。』现在Rudy踏上演讲台,全场起立,穿西装的人士起来,一名银行家为他吹口哨。首先Giuliani举起母指表示谢意。他指出在我们建造最后一个核反应堆后,中国已建造了超过30个反应堆。『或许我们应仿效中国。』甚么?人们对此充满疑惑:这和我们在电视上见到的人一模一样吗?那人甚有总统的风范而我们实际的总统是MIA?Rudy找到了适合的地方,McCain及Mitt
Romney亦角逐共和党总统,Giuliani却被淘汰了。但Rudy可以制造议题,这不是McCain及Mitt
Romney所善长,连希拉莉及奥巴马都不能及。或许没有法定正式的9/11目击者口供作证供,我所选的照片仍不算完整。至少也需要一位证人吧。有关的证供其实多的是,但我挑选了最好而且最有力的一项。

纽约网上杂志[1]发表了一篇有代表性的文章,名为“Rudy
Tuesday”。这篇文章具代表性 — 并不是因为它把“ground zero” 一词原封不动地用来对照曼克顿的“Ground
Zero” — 即不加引号,不作大楷写法 — 如同在民防手册里,而是因为前市长纽约Rudolph
Giuliani的声明。

我觉得这是9/11事件的经典证据,要以心理学角度来分析如此重要证人的口供,所以我必须将引用原文内容,全无任何修改。

我会把一些需多加注意的事情以粗体表示。于前所未见的世贸被煤油引至薄饼式倒塌事件的余波中,必须留意纽约市长在不明的情况下提及有关核的问题,胡言乱语地评论核反应堆,并表示他「知道」原爆点工作的人员(由他按排往清理原爆点,而没有获派任何全面保护装置的工作人员)实际站在的地方:

「是的,客厅内,沙律已经准备好,Delaware国会议员Mike
Castle一面使用黑莓,一面提起话筒,说起Rudy和清洁工人。Castle提及市长在恐怖袭击后数天,带领他及其他国会议员到原爆点视察。人们开始留心讲话。Castle说:『他出席很多葬礼,他用尽办法都会出席,对于他所做的,我们无论怎样表达谢意也是不足够的。』现在Rudy踏上演讲台,全场起立,穿西装的人士起来,一名银行家为他吹口哨。首先Giuliani举起母指表示谢意。他指出在我们建造最后一个核反应堆后,中国已建造了超过30个反应堆。『或许我们应仿效中国。』甚么?人们对此充满疑惑:这和我们在电视上见到的人一模一样吗?那人甚有总统的风范而我们实际的总统是MIA?Rudy找到了适合的地方,McCain及Mitt
Romney亦角逐共和党总统,Giuliani却被淘汰了。但Rudy可以制造议题,这不是McCain及Mitt
Romney所善长,连希拉莉及奥巴马都不能及。他提出:伊拉克引致9/11,激起建筑工人于原爆点插下国旗。Giuliani说:『我知道他们站在热锅之上,其温度超过2000度,他们冒着生命危险,把国旗放在该地。』房间一片寂静,没有叉子碰到碟子的声音,也没有手镯摇动的声音。“他们高举旗子,以示『你们不能打败我们,因为我们是美国人。』”市长迟疑了一会,一名老妇人抽鼻子,市长继续讲话:『我们不会以傲慢或军事式的态度表达,而是以灵性的方式。我们的主意比你们的好。』」

笔者不敢肯定他们的「主意」是否「比我们的好」,因为笔者并不觉得于人口稠密的城市之中以核炸药拆卸摩天大厦是好主意,其威力是广岛原子弹的八倍。但原则上,笔者是同意Giuliani的。那些在原爆点的救援人员其实是站在热锅之上,以他们的生命作赌注 — 当你很认真地估计此情况,那些容易受骗的人在不配戴任何保护装备之下,踏足刚发生核爆的地方。

笔者相信从现在开始,读者对于在曼克顿原爆点发生的事、“ground
zero” 于9/11前的解释,或多或少都有了概念,亦得知了一个重要证人提出的证供。

我想读者可能仍然有许多疑问:是甚么撞击五角大楼?如果飞机不是撞击双子塔,它们会在哪里消失呢?飞机内的乘客遇到甚么事呢?「劫机者」又怎样呢?93航班出了甚么意外?为甚么9/11当天末日飞机在飞行?为何北座大楼比南座较早倒塌是不可能?为甚么美国官员要拆卸双子塔及世贸7期呢?为甚么患上急性辐射病的原爆点救援人员,比患上慢性的少呢?谁发出炭疽病信件?为何要这样做呢?为甚么其他国家的监测机构,如苏联、印度、中国,对于美国政府以15万吨热核炸药拆卸世贸中心「视而不见」,为何这些行动与阿富汗及伊拉克并没有关系?为甚么联合国国际原子能机构保持缄默?最后,是谁策划9/11?目的又是甚么呢?

[1] Rudy Tuesday





楼主:夜无懒汉3  时间:2019-08-12 19:01:39
可想而知,9/11事件是何等复杂的行动,它各个方面的细节又互相关联,如以三言两语地解释每个细节,从而「简单」描述整个9/11事件,实在不可能。基于本文篇幅有限,本人无法就整个9/11事件完全解释清楚。

2009年9月,笔者制作了一段较全面的录影片段,片长超过4小时,解释整个9/11事件。于网上搜寻器输入“Dimitri
Khalezov video”, 就可找到。此外,笔者写了一本超过500页A4大小的书。提出以上两项,为指出在篇幅有限的情况下,以全面的观点讲述9/11是不可能的。单单只记述9/11导弹袭击五角大楼,以及其附近的情况,所需篇幅也要跟这篇文章相若。也希望此故事可以延续下去。因此,所有于前段提到的问题当中,我会回答最后一题:9/11策划者是希望迫使美国能跟其他国家同一阵线,对阿富汗及伊拉克发动荒谬的战争,剥夺他们仅余的公民自由和人权。必须要知道的是,阿盖达组织及任何穆斯林组织是没有能力安排得到虚假「飞机」片段给美国传媒、聘请目击者「目击」铝制飞机穿越钢铁、同时以三枚15万吨地底热核炸药拆卸世贸中心,每枚的能量比投下广岛的第一枚原子弹还要强八倍。

附言:由从前的好日子中所画的最反官方图解...

以下的图解是被我的一位读者在维基百科网站中发现,在那里有编文章描述核试:Nuclear weapons testing - Wikipedia

有关图片在这里发布: File:Types of nuclear testing.svg - Wikipedia
图片的原本档案名称为: 591px-Types_of_nuclear_testing_svg.png

尽管这张图片未有在这篇文章的原始版本于NEXUS杂志中发表,我喜欢这个简陋的绘图,以至我无法抗拒把它加到我的互联网版本文章。
楼主:夜无懒汉3  时间:2019-08-12 20:16:45



该图解显示出在各种环境下进行的四种类型核爆:

1)空气中; 2)地底下; 3)大气层外; 4)水底下。

猜一猜为什么他们在地下核爆炸(2)的地点上划上某些“高建筑物”呢?在自己的周围发出一些“波浪”呢?

这是一个七十年代的经典图解。在那些日子核爆并不是那么“邪恶”,而且可以进行广泛的讨论。在那些日子,这其实不是一个天大的秘密 – 就是地下核爆可以成功地用来拆迁摩天大楼...

大家都在看

猜你喜欢

热门帖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