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道》20年10月修 阴阳二元界中人的眼睛只能看到其中一面 原子电

字数:10769访问原帖 评论数:31条评论 TXT下载

发表时间:2020-11-03 02:46:05 更新时间:2020-11-12 06:46:12

楼主:原子电  时间:2020-11-02 18:46:05
版权所有,请勿转载

书一半成于历史,一半成于个人;非常之书可推动社会,也可阻碍社会、禁锢人心。

宇宙因能量而转
生命因能量而动
事物由众生所造
个体意识生成个体行为
个体的行为成个体之道
众生行为合成事物之道
道由能量驱动
天下一切事物皆可量化


世界上有两种人可能成为天才:一种是不学之人,另一种是万学之人。所谓以不学通万学、以万学入无学 ,怎么解释?举个例子:

很多人练了一辈子武术到头来还打不过一个街头混混;这个混混就是“不学无术”之人。而把武术学到这种地步的人一生被武术的形式所困扰、被套路所牵制,终究领悟不到其中的奥妙。

霍元甲的迷踪拳无门无派,没有形式、博取各家之长,他是万学之人;一代宗师的终极成就是“无形”两个字,从“有形”到“无形”,即以万学入无学。

老子曰:“为学日益 为道日损,损之又损 以至于无为”,意思指一个人学的越多懂得道理就越少、就越迷茫,当迷茫到极限的时候才会豁然开朗。

当今医学之发达,细化到人体的每个部位,这么一个庞大的医学系统必然需要庞大的医学人群来维持,以至于管细胞的只懂得细胞、管细菌的只懂得细菌、管胃的不懂得脾脏,他们为了学医而学医,他们研究医学的时候忽略了怎么给人治病、以及怎样使人不生病。

人们似乎很乐于争论中西医的功过对错,这显然是武术的门派之争;世界上最高明的医学应该是无门无派的医学,真正的医学是能治病的医学,而不是过度的依赖检查与指标。

然而“医上有医”,所谓下医治已病 中医治欲病 上医治未病 ,上医能做的事情就是不让人生病。 上医成于无形,无门无派,连门都没有何来的槛?任何人都有成为上医的可能。

病有病症之分,症是表象病是内因、症是指标病是根灶,病是因症是果。一堆检查下来数据在完善也终究是指标,找不到根因都是无济于事。

科学界泰斗爱因斯坦说:哲学是一切科学的根基;我们能否理解成:一切背离哲学的科学都是伪科学?

其实哲学与科学并不矛盾、西学与中学亦无界限、中医与西医本无冲突,倘若不极端的区分且能适可的认知,医学的高度将达到前所未有的地步。

反而求之、其出必应。以哲学解析科学,以科学反验哲学。本书通俗易懂, “不学无术 无门无派 成于无形” -----必定能给读者带来实实在在的收获!

 我们先用童年的模式天真的思考一下
1. 为什么人在疼痛时会下意识的用手捂住?
2. 为什么人在沉思时喜欢用手抵在脑门上?
3. 为什么初生婴儿总喜欢趴着,而人走之时总是四脚朝天?
4. 人类为什么会做梦?
5. 为什么眼睛可睁可闭,耳朵却不能关闭?
6. 为什么人都有“两面性”人性的两面源自何由?
7. 为什么癌症总发于五藏七窍而非筋肉四肢?
8. 为什么婴儿吃的动母奶而大人不行?
9. 为什么头顶要生发,眼眶要生眉?
10. 为什么瞎子要比聋子聪明的多?
在身边,基本上瞎子都比常人更聪明,而聋子通常都让人心生讨厌;其实闭上眼睛 心里是雪亮的,但堵起耳朵 心才会麻木。

楼主:原子电  时间:2020-11-03 16:49:14
内容是一本书原名叫:人本无病知者长生,现在易名《量道》,是因医不离道,道法生术,所以系统总结了中国传统文化---道学,并在其基础上讲“医”
楼主:原子电  时间:2020-11-03 16:49:56
先发一点关于治病方法一点实用帖子
楼主:原子电  时间:2020-11-03 17:07:34
为何“身外之物”会让眼睛本体感受并产生意识?这其实是人类虚拟意识的机制在起作用,就像“今天的天气好冷、好热、好干燥、好潮湿”,身体是感受包裹在外面的空气参数而产生意识,而包裹眼球的是泪液膜,眼睛感受泪液的参数。虚拟的意识使人舒服或难受,健康或生病,关于虚拟意识是一本书的学问,非常人能体悟得道,这里点到为止。
泪液给眼球的感受与空气给肌肤的感受有何干系?一个是液体,一个是气体,看起来完全两码事,但干眼症患者更喜欢阴雨潮湿天气、讨厌干燥天气,说明空气的湿度对泪膜有一定影响。
不过人类是恒温动物,外界空气的温度并不能修改眼部温度,只有湿度能带来不同的感受。道理很简单:潮湿的空气中泪膜蒸发破裂的速度慢,干燥环境中破裂快,静下心来每一只眼睛都能感受到不同湿度带来的差异。眼睛玻璃球为何等精微敏感之物?但凡泪膜破裂眼球立马接触到空气而产生干燥之觉,可以说眼睛是生活在水中的,因此才需要通过眼皮不断的眨合来修复那层超薄的膜。
空气的干湿只能在一定程度影响眼睛的舒适度,核心因素还在人体自身的“恒温度”,泪膜的蒸发破裂速度与温度呈正比,不信你用手背感受(悬贴于眼部)燥感的眼睛对比过去与别人,局部温度是否“显烫”?实测下来干眼症患者的眼温大约比之前略高0.5摄氏度左右(注意:接触性测温与红外测温有区别)。这时候滴入眼液能起缓冲作用,但仅仅是缓冲;假如用20度-30度的水冷敷,一般也会缓解,但终不能根除。要想到中医所云“肝藏血、开窍于目”的说法,其实泪跟血有一定的关系,泪液中含有血液输送过来的成分,并且泪液中的水分(溶剂)来自血液,因此泪与血的温度几乎一致。
但泪液自身的温度只起到一部分蒸发动力,在人体代谢系统中摄入的是血糖与氧份,排出的是二氧化碳气体与水分,好比发动机利用燃料与氧气混合燃烧,排出的废气中夹带水份,其实血糖就是人体的燃料;发动机废气温度高于废水,人体废气温度略高于血液。
而眼睛是人体经气路径的枢纽,这里的经气不等同于传统经络概念,关于经络此处不多解释;所以说泪膜的蒸发是在血温与经气温度二者共同作用下完成的,“气”与“血”二者密切相关。
楼主:原子电  时间:2020-11-03 20:21:00
为何“身外之物”会让眼睛本体感受并产生意识?这其实是人类虚拟意识的机制在起作用,就像“今天的天气好冷、好热、好干燥、好潮湿”,身体是感受包裹在外面的空气参数而产生意识,而包裹眼球的是泪液膜,眼睛感受泪液的参数。虚拟的意识使人舒服或难受,健康或生病,关于虚拟意识是一本书的学问,非常人能体悟得道,这里点到为止。
泪液给眼球的感受与空气给肌肤的感受有何干系?一个是液体,一个是气体,看起来完全两码事,但干眼症患者更喜欢阴雨潮湿天气、讨厌干燥天气,说明空气的湿度对泪膜有一定影响。
不过人类是恒温动物,外界空气的温度并不能修改眼部温度,只有湿度能带来不同的感受。道理很简单:潮湿的空气中泪膜蒸发破裂的速度慢,干燥环境中破裂快,静下心来每一只眼睛都能感受到不同湿度带来的差异。眼睛玻璃球为何等精微敏感之物?但凡泪膜破裂眼球立马接触到空气而产生干燥之觉,可以说眼睛是生活在水中的,因此才需要通过眼皮不断的眨合来修复那层超薄的膜。
空气的干湿只能在一定程度影响眼睛的舒适度,核心因素还在人体自身的“恒温度”,泪膜的蒸发破裂速度与温度呈正比,不信你用手背感受(悬贴于眼部)燥感的眼睛对比过去与别人,局部温度是否“显烫”?实测下来干眼症患者的眼温大约比之前略高0.5摄氏度左右(注意:接触性测温与红外测温有区别)。这时候滴入眼液能起缓冲作用,但仅仅是缓冲;假如用20度-30度的水冷敷,一般也会缓解,但终不能根除。要想到中医所云“肝藏血、开窍于目”的说法,其实泪跟血有一定的关系,泪液中含有血液输送过来的成分,并且泪液中的水分(溶剂)来自血液,因此泪与血的温度几乎一致。
楼主:原子电  时间:2020-11-03 20:22:05
但泪液自身的温度只起到一部分蒸发动力,在人体代谢系统中摄入的是血糖与氧份,排出的是二氧化碳气体与水分,好比发动机利用燃料与氧气混合燃烧,排出的废气中夹带水份,其实血糖就是人体的燃料;发动机废气温度高于废水,人体废气温度略高于血液。
而眼睛是人体经气路径的枢纽,这里的经气不等同于传统经络概念,关于经络此处不多解释;所以说泪膜的蒸发是在血温与经气温度二者共同作用下完成的,“气”与“血”二者密切相关。
气血温度为何升高?一是脏腑温度高(上火、热症),二是眼脑部超负荷工作形成局部高温常态化;最后的表现是:过度用眼可带动内脏高温血热或者本易上火的体质更容易患干眼症。
所以干眼症就是单纯的治泪液,调整恢复泪液的正常参数。最终的治法是以寒药凉血,考虑到经络、血糖等不易简文表达清楚的因素,
原子电为大家给出第一梯队药方:霜桑叶+杭白菊,2:1泡水喝,适合6-7成患者,
第二梯队药方:芍药+金银花+杭白菊,1:1:1泡水喝,适合2成左右患者,
以上药方一次总量勿过10克,连续泡水,可换药,基本上一星期出显著疗效,一至两月愈八九成。另有约10%患者病出它因,此方无良效。
总体虽然显效,但不可因求胜之心而嗜药贪多,否则会带来其它负面作用,比如胃寒就是饮药过度的表现,生命之所以能久远就是因为各方面总处在不上不下的临界线上,若离界线太远,不是病也成病,无毒之药也成毒。
至于后期调理,毕竟每个人都有个体差异,不必一概而论,可参考书中调理思想。
楼主:原子电  时间:2020-11-09 11:54:08
“症”为果,“病”为因,但治病并非一定要治“因”,很多时候找不到病因,只能治症,如伤寒症中辩证治疗就是“治症”,病毒性感冒就得治“症”,细菌感染是今人找到了细菌这样的微生物才有对应的分子药物治其病因,若以纯中药对付细菌,就不是那么轻松的事。
咳嗽就有多种起因,有些是排热量、有些是排异物病菌、有些是过敏性咳嗽,单纯的治疗咳嗽的“症”,难有成效,或越治越严重,这种情况就得“治病”,需知道病在哪个部位?是寒是热?
中医治症是因病的模糊,若来源清晰,中医定追根究底;西医治病是因微观清晰,若微观局限在表面,西医其实还是在治症。好比慢性胃炎,西医知道幽门螺杆菌,但慢性细菌很难清除干净,西医不懂能量与经络,而无良效。
人有千病,有些一病多症,有些一症多病;有些需治症,有些需治病,也有些需病症兼治。假如出现感冒症状而病非其症,按症治疗岂非误了大事?所以说与人治病须病症二者兼知,并非易事,寻医问药,亦常不果;人之千病,难以概论;但有少部分病症相对合一的,就可相对的概论,干眼症病因在眼,症状也在眼,病症基本上一对一,统一性比较强;可谓破一机关而益天下。
楼主:原子电  时间:2020-11-09 11:54:33
根治慢性胃炎不是钱能解决的事 《量道》原子电
楼主:原子电  时间:2020-11-09 14:21:57
所谓“上医治未病”,无病你治什么?未病用的着“医”么?换个角度看:上医如空气一般无形无存,“上医”的说法在一定程度上只是个幌子,是医术不精的挡箭牌。但现实中“上医”却又存在,所以要思考其存在的意义?
基于某些群体而言,学问越高,医术或许越孬;在中医界,《黄帝内经》似乎是最高学问的代表,而愚人的看法是内经只是一本书,书是表达思想的载体,是思想就存在主观意识,有主观意识就有错误成分。要知道思想之争与军事政治之争同样激烈,君不见各网络焦点总是呈吵杂互鄙、左右对立之态?
其实与黄帝学派同时期的还有扁鹊学派,最终黄帝派胜出,一山不容二虎,扁鹊派消亡。黄帝派胜在全面布局,而非单内容,就像当今市面上的好书或许不为人知,而匿迹,而另一些“不太差”的书得益于造势宣传却为众人所知。
天下哪有会治国又会写经书的皇帝?但冠其名曰黄帝内经就已经先入为主了,黄帝写的书谁敢反驳?以人性的极端看,黄帝派与扁鹊派应该是旗鼓相当的左右两派,如同当下的中西医之争,全为思维认知的极端化、人心非黑即白的站队所致。黄扁两派之争也非朝夕之事,定是经过历史的洗淘久而见胜负,最终能传世的只有其一,为人性所趋;以此看来,中西医之争必亡其一;从现状看与趋势看西医不可能亡,除非有一股强大的新思想突破出来,才可能扭转乾坤,使中西医二者并存,阴阳互补。
楼主:原子电  时间:2020-11-09 17:57:01
心静则根慧,古人虽灵慧,但灵气的背面是空间无限制,任意想象;反之现代医学建立在“眼见为实”的意识基础上,唯物世界中没有灵魂、没有空间,从而制约了自身的发展。
古人不是神,你可把古中医思想看成精华与糟粕同存,你所引用的古籍文字不一定是精华,会讲内经的人不一定会治病,尤其是那些涛涛不绝的“养生专家”、“至高上医”,十有八九不会治病。
倘若会读书就会治病,天下到处都是神医了,神医烂大街还叫神医?倘若1-1=0机械式的调理身体以及所谓的阴阳平衡,养生治病就像制造产品一般简单,哪里还存在病痛?
此文要讲的中心是胃炎的调治,尤其是慢性胃炎已然成为常病、难病,很多患者屡次求医无果,颇费钱财精力,忧心恐惧继续恶化,甚感不安。好在病与症二者相对明晰,因此才做相对的概论,可以适合大部分患者。
楼主:原子电  时间:2020-11-09 18:16:14
以下内容稍显难懂,请君静心阅读,细细感受
首先要理解何为炎症?身体本是众多细胞之类的微生命聚合而成的“形态”,放大的看,微生命与人体好比人类与地球的关系,假如地球某处发生了规模性人口伤亡,从而侵入柴狗秃鹰、匪患流寇,就相当于身体某处规模性的细胞伤亡,或许也因此侵入细菌病毒等外界微生命。炎症之地相当于行为剧烈的焦点地区,因而过热、自然红肿,本为常事;因此西医的应对方法是:有菌杀菌,无菌也消炎,有痛止痛;而中医的应对方法完全取决于个人对医道的理解,多数人一见到炎症就给出清热解毒、降火去温的答案。
中医之“术”还具一定的习惯性固化认知成分,比如跌打损伤,中医的第一反应是抹油搓揉、活血化瘀,这种方法复愈速度确实快,但常造成剧烈的疼痛感,而且有可能使伤情扩散,比如崴脚后若搓揉活血过度,可能会导致肿胀扩散至小腿与脚趾,这是负面作用的体现。而西医的固化思维是见到炎症就消炎,或者冷敷肿胀处,这种做法确实能阻止伤情扩散,并减少了疼痛,但最大的坏处是复愈过程长,且易留下后遗;比如冷敷过的崴伤可能在几年后都会偶发隐痛,全因为病根未除尽,如此结果若换做其它部位或器官可形成慢性病。外伤与内伤,外部炎症与内部炎症可有本质区别?不过疼痛感知的权限不一罢了。
楼主:原子电  时间:2020-11-09 18:52:54

与炎症相近的还有过热性“非炎症”,在皮肤上的表现为红而不肿,在脏腑的表现为单纯的热症,比如心火、肝火、肾火等,“火”仅仅是过热但未造成细胞伤亡,就像今天的人类匆匆碌碌、物质至上、无节制排放,一味的追求经济,地球已然上火。对单纯的上火施以降温即可,前文所云干眼症的调治方法就是比较单纯的清热降火。
人们很容易把过热上火与炎症混淆,炎症的复愈并非机械式冷补热泄以致所谓的阴阳平衡,而是一条波动的“道”。伤亡灾区本具一定热度是生命自救的体现,救死扶伤、重建家园、驱赶外敌之类的工作使众人忙碌不歇,这个时候天下大雪必然会阻碍人口的运动速度与动力,炎症依然不除,所以治疗炎症离不开正能量的维持或输入。
抱团取暖、热胀冷缩,生命之间遇冷则聚,聚则御寒,遇热则散、散则解热。本体组织细胞的行动并非自由而是被固定在一个小范围,若过度输入能量,细胞因热而亡。冷热的控制完全在于“度”的把持,度的依据是“道”,自古医不离道,道不离医,愚人要讲的是医道的真正涵义。
楼主:原子电  时间:2020-11-09 19:20:05
道医与医道:
讲道之前须插入一个概念:“道”非可治百病,道只是提供能量,而能量的输入不认对象,宇宙间任何生命与物质都可接收能量,输送给本体的同时也输送给了细菌,由于细菌具有独立繁殖的特性,其增长速度可能会高于白细胞(吞噬并消灭细菌的运动型细胞)的增援速度,能量很可能倒向细菌这一边,感染规模因此扩大,炎症加重,这种情况下能量等于起了反作用。
而轻微的、慢性炎症中的细菌具备一定的隐蔽性,或许已经伪装渗透到了内部,抗生素已无法应对,必须依靠本体的免疫力清除,能量就是对免疫力度的调控,而力度完全受控于温度,温度是能量的一种形式。
如果能量是武器的话,武器不分敌我,但抗生素是援军,援军虽认敌我,但不能识别奸细,同样援军也不适合寄生于细胞内的病毒与少数类型细菌,因此抗生素不能杀死病毒,除非连本体一起毁灭,寄生型的病完全由能量处理。

总归而言能量治病适用于寄生型的病毒以及少数寄生型细菌感染,并且适用于独立繁殖型细菌的治疗收尾阶段。西医是分子现象治病,中医是单纯的能量治病,但中药里面也有分子功效的成分,只是古人没有能力分类,今人不懂得分类,屠呦呦发明的青蒿素就是分子药物,应该属于西药的范畴,如今的中药分子化研究也是西药范畴,中药分子与西药分子只是来源不同而已,纯正的中药机制就是单纯的“道”的应用。
愚人在《量道》中以微观与宏观两面论述过物性、人性、天性、道性皆同出而异名。孔子曰:“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人的本性决定其行为会产生“道”的运动态,而人性由天生,性造就命,故为天命;行为过程,命为结果。
“率性”即为率直本性,每个人的本性都出奇的一致,即为:追逐。“性与道”都体现着规律,老子讲:“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意思是懂物性规律者为明智,不懂规律者胡乱作为而不吉利。
“食色性也”也是本性的意思,本性中包括食与色,色的广义理解是肉眼所见的花花世界,包含现代人狭隘的认为那种“色”。
楼主:原子电  时间:2020-11-09 19:28:18
问题的核心是道性运动态的规律如何?
运动即行为,行为由意识驱使,运动态其实是意识形态波动的反馈。举个例子:人在计划旅游时心潮澎湃,启程时趁兴百倍,一路上尽是满眼风光,随着时间的推移,行为趋热趋高,直到临近终点时旅游的进程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从启点到高潮是慢慢堆积起来的,因此才一路上满怀兴致,总觉充实,一天都能过出两天的感觉;当进程终结时,高潮也至,高潮之后便有回落,回落的力道通常不会如启动时缓慢,而是归心似箭,败兴而归。其中高潮点就是道的“极变点”,亦谓物极必反,事态发展到极变点后必然一泻而下,是因意识的终结所致,心里马上想结束这件事了。
当然这仅是个例子,可能举的不太恰当,因为有些短程旅游并未使人产生终结的意识,直到回程时还意犹未尽。更形象一点的行为比如说登山,人也愿意一步步爬上去,但到顶峰后却少有人愿意原路折返,更想寻找捷径“一坠而下”,没有人一开始就想放弃沿途风光而一步登顶。
“道”就是如此,在时间轴推移的过程中,行为趋上,直到高潮而后极变,极变则下坠终结。
楼主:原子电  时间:2020-11-10 09:51:57


楼主:原子电  时间:2020-11-10 10:30:36
看看这与股市K线图何其相似?而股市是众人共同推进的“道”,可见个人之道与众人之道何其雷同?人性皆如此。
请君反思:如果进程一直不入高潮,哪来的终结?如果一直冷静何来启动?在冷态下细菌永远都静静驻扎在那块,伺机还会扩散;如果对慢性细菌发起一波接一波的运动道,使其经受高潮的刺激而后终结行为,或者放弃领地、甚至放弃自我,形于自杀,死于自己。人类能驱使微生命“入道”的唯一方法便是热量的输入,此谓免疫能力,自身杀菌。

楼主:原子电  时间:2020-11-10 10:49:12
胃炎的分类与对症
胃炎中十之八九会与幽门螺杆菌相关,不是细菌先进来后造成胃炎,而是受寒或伤损炎症后细菌才趁机而入,道理很简单:军队在薄弱时也会纳入土匪共同对敌,报团取暖;健康的体魄融不进这些外来物种。
胃炎的症状表现有多种,比如餐后反酸、烧灼,是贲门(食物进入胃腔的单向阀门)破损关闭不严导致胃酸上溢,以及胃体其它部位受损而受胃酸侵蚀之痛,一般会伴随细菌感染。平时的胃寒胃胀嗳气(打嗝)如果经常发生的话,也意味着细菌入内,至于寒、胀、嗳气、呃逆基本上与经络不畅有关,也可能是服用寒药过多、食醋过量、酸食过度、饮茶过浓过量所致。关于经络可参考《量道》第八篇:中医之本,一般来说胃寒之人需要保持手足暖和。
如果胃病来的急而猛,疼痛剧烈,首先要西医治疗,该消炎就消炎,该止痛就止痛;当症状缓解后就可辅以中药调治,或者视情况单纯的中医治疗。愚人的经验与感受是:微痛、泛酸、烧灼、寒、胀、嗝可以纯中药治疗最终能痊愈,不管是单纯的炎症还是并发细菌感染其治疗理念都是:热治冷调。
楼主:原子电  时间:2020-11-10 11:15:31
热治冷调的要点:
其中热治是注入热量使局部达到道的高潮,但热量也有上限,过限则导致病情扩散,一般而言出现口腔上火、便秘后就得停止能量输入,严重时还需来点降火食物(比如醋、微寒药)对冲热量;热冷交替,一波过去不行的话再来一波,起效未痊愈者再来一波,直到调好为止,需要注意的是冷调的度不可产生寒觉与痛觉。
1、热治的药物一般就地取材,红糖干姜水可视情况调制热值浓度以免刺激肠胃,受不起刺激的可换成桂枝+甘草煮水喝,药量无需过大,煮好的水味道温热不苦即可;无刺激感的还可吃点辣菜、喝点白酒,恢复的更快。症状轻者可用干姜+蒜头+大枣+红糖煮服,也可去掉干姜,热饮之后胃子里面火热温和而舒适,这种意识会帮助治病。
2、而单纯的鲜味食物更容易激发细菌的动力,饮之便胃寒,其实是细菌受谷氨酸刺激后大量繁殖而吸收胃腔的热量所致,但混合味道中带点鲜一般问题不大。调治期间以油+盐两味食物为佳,形成香香咸咸甜甜的味觉细细品来也不错。
3、除了药补食补外还有局部热敷的方法,局部热敷至少不容易使身体上火,可与药补配套使用,一般敷至泛酸或者不舒服的感觉即可暂停。以上方法对于轻微一点症状持续一星期保温不出现寒、酸、胀、痛觉,说明已大致恢复,可以适当开放饮食范围,持续十天半月后基本痊愈;中度症状者也就是三两月的事情。
4、另有运动出汗的方法,运动可助胃腔热量,发汗是一种冷却,不知不觉中就起到了热治冷补的作用。其实常年劳作之人很少得胃炎,即便受寒入菌也会在不知不觉中自愈;劳作喝酒之人反而容易造成单纯的胃热症,有甚者胃出血,只要平时适当控制胃温就能避免此类现象。反而视之,胃炎的发病率与运动量有一定的关系,久坐之人更容易患胃炎,司机与白领都是高发群体。
5、有时候单以药补或热敷输入能量还不够,因为消化能力衰弱,需辅以辟食相助,一般可以晚饭为基础,酌情增减,在能量补进时期胃不容易受饥饿。另外要摸索总结的是:热补的过程中不能产生明显的痛觉,痛觉的另一面是病愈的必经之路,过痛意味着病情正欲扩散,小痛、间隙痛、隐痛则无关其碍。
6、信手拿来都是药,例如红枸杞可作为后期养治之用,黑枸杞、红茶可做微调之用,香菜萝卜等食物入胃可产生大量气体,适量而用有利于经气畅通,胃气盛实。中药的识别以其味道为主,苦、寒、酸为凉药,辛、辣为热补药,甘甜为中可微补……
更多思维敬请读我的其它文章,以及《量道》全书,这是个能量互补的世界,没有单纯付出不收回报的人,除非是另有所图…….
楼主:原子电  时间:2020-11-10 16:08:03
根治慢性阑尾炎
楼主:原子电  时间:2020-11-10 16:08:22
经验与理论谁更重要?
在中医界,如果说临床经验丰富就意味为医术高超的话,世上那么多庸医是怎么来的?

经验不是万能,那理论呢?无理论固然行不通,读死书更不可取。

经验与理论相结合如何?那也未必……这就是学中医与学西医最大的区别所在,西医,你只要肯记、肯背、肯实践,就一定会有所为;而中医,无论你怎么“肯”都无济于事,甚至越刻苦越迷茫,学中医基本上使你疑惑一生。

中医反倒跟打仗很像,说纸上谈兵不可取的一定是个人云亦云之人,毛 可没上过一天军校,也从未带过兵,但他一开始就能打胜仗。“纸上谈兵”到底可不可取就得看人,赵括是一类,范仲淹、王阳明是另一类。经验与理论都不能决定战争胜负,也不能决定能否治病,治病到底靠什么?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