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宋争霸(长篇)

字数:24452访问原帖 评论数:26条评论 TXT下载

发表时间:2021-06-10 02:50:40 更新时间:2021-07-01 09:04:48

楼主:雪里姑苏  时间:2021-06-09 18:50:40
1.1营州之乱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陈子昂.
唐公元696年,即万岁通天元年。
夏。五月。契丹叛,史称营州之乱!
九月。武则天下诏以武攸宜(武则天侄子)为右武威卫大将军,充清边道行军大总管。武攸宜任唐军主帅,陈子昂任总管府参谋,平叛契丹。
陈子昂慷慨陈词,谏,再谏。贬。
“素是书生,谢而不纳。”武攸宜如是说。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
陈子昂满怀悲愤,登临蓟北楼(位于今北京市大兴),感昔乐生燕昭之事,赋诗数首,乃泫然流涕而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时代之绝唱,太帅了!
道不尽的沧桑,道不尽的孤独!
楼主:雪里姑苏  时间:2021-06-09 18:57:15
东风吹,战鼓擂!当今世界,谁怕谁!
五月。营州契丹松漠都督李尽忠(契丹族)、归诚州刺史孙万荣(契丹族)举兵造反,攻陷营州(今辽宁朝阳),杀死了营州都督赵文翙。
李尽忠,是孙万荣的妹夫,两位契丹首领生活在营州附近。赵文翙刚愎自用,视契丹首领如奴仆。李尽忠、孙万荣二人对此心生怨恨,故而造反,资治通鉴上是这么说的。心生怨恨而造反,还有没有深层次的原因呢?
之前,契丹部落发生饥荒,百姓穷困潦倒。管理契丹部落的营州都督赵文翙,刚愎自用,不予赈灾,数次歧视侮辱契丹人,已经引起了强烈的不满。天灾人祸,很多时候就是人祸,天灾从来都不是根本原因!
加之,早年孙万荣以侍子的身份,曾入质唐朝,洞悉了武则天的虚实,看清了唐朝的内忧外患,乘机与李尽忠起兵!知此知彼,百战不殆!
李尽忠、孙万荣,何许人焉?李尽忠,契丹族大贺窟哥之孙,唐武卫大将军,袭封松漠都督府都督。孙万荣,李尽忠的妻兄,就是小舅子,也是契丹族首领。孙万荣的爷爷孙敖曹,当初被隋朝授予为金紫光禄大夫。唐高祖李渊的武德四年,孙敖曹与靺鞨首领突地稽都遣使内附,诏令被安置在营州城附近,授予云麾将军,行辽州总管。唐睿宗李旦的垂拱初年,执政的武则天授予孙万荣为右玉钤卫将军、归诚州刺史,封永乐县公。
楼主:雪里姑苏  时间:2021-06-13 16:43:04
1.3营州之乱
言归正传,李尽忠、孙万荣造反的消息传至神都洛阳。
时在洛阳的武则天,派遣左鹰杨卫将军曹仁师、右金吾卫大将军张玄遇、左威卫大将军李多祚、司农少卿麻仁节等二十八位将领讨伐李尽忠、孙万荣。
七月,武则天还准备了支预备队,以春官尚书梁王武三思为榆关道安抚大使,屯兵胜州(今内蒙古托克托东南),姚璹副之,构建第二道防线,以备契丹。
武三思,何许人焉?
周国公武士彟之孙,武则天侄子,权倾朝野,飞扬跋扈。圣历元年(698年),武则天欲立其为太子,可是他的表现。只能,呵呵!
武则天把李尽忠的名字改为李尽灭,把孙万荣的名字改为孙万斩,以示惩戒。姐,你真的太生气了!
你妹的,帮哥改的名字太土了,哥自己也上个号!
李尽忠自称“无上可汗”,占据营州,以孙万荣为前锋,纵兵四略,所向披靡。营州附近不堪欺压的各部族,纷纷投靠契丹人。不过十几日,李尽忠的兵力就达到数万人,进而逼近檀州(今北京密云)。清边前军副总管张九节积极抵抗,延缓了李尽忠的进攻势头。
随后,李尽忠进军崇州(今辽宁朝阳东北),擒获龙山军讨击副使许钦寂。
八月。唐军战败。曹仁师、张玄遇、麻仁节率领的唐军与契丹李尽忠所部在硖石谷相遇,唐军大败。史称“黄獐谷之战”,这战争史上伏击战的经典战例。
先前,契丹人攻破营州,俘获了数百名唐军士兵,并把这些战俘囚禁在地牢里。听闻唐军将至,李尽忠心生一计,就派遣地牢守卫对这些战俘说:“我们一家子,饥寒交迫,已到了难以生存的地步,现在只等官军到来,就打算投降。”说完这番话,地牢守卫就把这些俘虏给放了出去,给他们吃了些糟糠之粥,慰劳他们说:“我已经没有多余的食物养你们了,杀你们又于心不忍,今天放你们走吧。”于是就释放了这些唐军战俘。数百名被释放的唐军战俘到达了幽州(今北京西南),把这段遭遇如数禀明。诸路唐军听闻,自我感觉异常良好,都觉得契丹人不堪一击,争先恐后要求向北进发。
八月二十八日,在主帅曹仁师的率领下,唐军快速抵达了西硖石黄獐谷(今河北卢龙附近)以西。李尽忠并不急于迎战,派出了老弱病残佯装迎降,还故意在道路两旁遗弃了一些老牛瘦马,摆出来给曹仁师看。诱敌深入,像极了朝鲜战争第一次战役,彭总威武,感慨下!见此情形,曹仁师深信不疑,放弃步兵,催促骑兵部队轻装急行。一场伏击战即将打响!唐军骑兵抵达山谷,李尽忠伏兵四出。张玄遇、麻仁节被飞索绊倒,契丹人将二人生擒,其余的将领、士卒战死者不可胜数,填满了山谷,很少有人能逃脱出来。
故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孙子兵法兵势篇的这一比喻,恰当之极,势也。
首战告捷的李尽忠,立即策划歼灭唐军的后续部队。在得到唐军的军印后,伪制了唐军的军书文牒,并令被俘的唐军将领张玄遇、麻仁节等人签署。用这份伪制的文牒,告知殿后部队总管燕匪石、宗怀昌等人,说:“官军已破契丹反贼,务必抓紧前来营州,参与扫尾。若来晚了,契丹反贼都被斩杀至尽,你等势必劳而无获,难以授勋。抓紧!务必!快来!”燕匪石看到文牒,未加思索,率部昼夜兼程,不遑寝食,快马加鞭,目标直指营州。就在人马疲敝之时,这一支唐军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了契丹李尽忠所部的伏击圈,又是一阵刀切西瓜,七零八落。一截两断,全军覆没,魂归故里。
第一支平叛契丹的唐军,就这么窝囊地输了。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谨慎,谨慎,还是谨慎!
楼主:雪里姑苏  时间:2021-06-14 07:50:59
九月。武则天制:“天下在系囚犯、士庶家奴骁勇善战者,由官府发放粮饷,一并释放,编制成军,参与平叛契丹。”当初还令太行山以东的沿边诸州成立武骑团兵,以同州刺史建安王武攸宜为右武威卫大将军,任清边道行军大总管,率部平叛契丹。
武攸宜,何许人焉?武攸宜,武则天侄子,武士彟的哥哥武士让的孙子,太平公主丈夫武攸暨的隔房兄弟。看到武攸宜,就想到他对陈子昂说话,“素是书生,谢而不纳。”
右捨遗陈子昂为武攸宜府参谋,上疏说:“恩制免天下罪人及招募诸色奴隶充当士卒,用以讨伐契丹,这是应急之计。这些人非天子之兵,这一决策也非长治久安之策。且等到天下的牢狱都清空了,很多诸色奴隶是怯懦之人,他们不擅长于行军打仗,纵使募集到一起,也不足以担以重任。况且当今天下忠臣勇士,万分未用其一,契丹只是小孽,根本不足为患,假以时日,这些反贼定会俯首待诛,何必要免罪赎奴,损害国之大体,国家的运行需要建立在制度之上。臣恐此策不可示威天下!”句句在理,这份奏疏挺好,不过也就这样了。
多言无益!
武则天不知道陈子昂说的这些问题吗?我想武则天是知道的,为什么武则天还会实施呢?天下归心于李氏皇族,对于武氏诸王,大家是不服的。天下罪人、诸色奴隶,把这些人释放了,他们会感恩武氏,他们的战斗力其实是次要的。再说了,对于契丹人,武则天不会太上心的,武攸宜也不会太上心的,上心的是皇位继承权!
李氏皇族、武氏家族之间需要政治平衡,武则天是了解西汉吕氏家族故事的,那是刘氏皇族对吕氏家族无尽的杀戮,武则天懂。要么李氏胜出,要么武氏胜出,有没有第三方案避免历史悲剧重演呢?这个需要极大的政治智慧,李氏、武氏合二为一,有没有可能呢?有,武则天应该还在权衡协调中。既要掌控全局,又要保全李氏,还要保全武氏。实现政治生态平衡,做到三全其美,何其的难!她做到了吗?李氏皇族的势力太大了,看得见的,看不见的,都是隐患。武则天放心不下武氏的暗弱,更担心李氏皇族的报复。不用正规军,释放罪人,起用奴隶,都是在助力武氏家族,提高武氏家族的人望。武则天心知肚明,无需多言。
陈子昂,知否?被贬为军曹,冤,也不冤!
楼主:雪里姑苏  时间:2021-06-15 18:58:36
看到唐军的虚弱不堪,时在蒙古草原的突厥人一刻也没有闲着,趁火打劫,趁你病要你命!弱肉强食的自然法则,一次又一次淋漓尽致地呈现在世人面前。
天地待万物如刍狗!这个世界不会同情在风雪中哭泣的你我,只会为胜利者一次又一次地修改历史。胜利者需要原因,失败者往往不需要!原因是否正确,无关紧要,有就行!因为结果的明晰,所以原因需要重构。很多时候历史真的像个小姑娘,任人打扮,花枝招展,还春风撩人,可咸可甜,你说世人能不心动吗?
所以啊,人要自爱,自爱之人才会觉察内心的光明!对的,人品最重要,慎独!
九月。突厥人南下入寇凉州(今甘肃武威),擒获了凉州都督许钦明。当时许钦明正在城外视察部队,数万突厥骑兵奄然而至,兵临城下。许钦明英勇反击,终被突厥人所俘。
兄弟同悲,满门忠烈!
许钦明的兄弟许钦寂,担任龙山军的讨击副使,与契丹叛军在崇州作战,战败被俘。契丹叛军围困安东城,令许钦寂说服其所属城池未变节者。安东都护裴玄珪在城中,许钦寂对其说:“契丹狂贼必遭天殃,其灭亡的命运就在朝夕,还请公厉兵秣马,谨守职责,以全忠节。”许钦寂被杀。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打开地图!突厥人的战刀挥向了河西走廊,吐蕃人的目光会聚焦何处呢?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契丹李尽忠的叛乱,就是大唐万里边疆上的星星之火,已然成燎原之势!吐蕃人也来了,要吃要喝,不害臊!脸皮不厚点,连老婆也找不到。大家都是饮食男女,有什么好害羞的。
吐蕃再次遣使,请求和亲。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又来个吃肉的,还装什么佛门子弟啊?
和亲都是有条件的,政治婚姻在隆重盛大的礼仪背后,谈的是利益,吐蕃人会为这次和亲开什么条件呢?武则天会如何处理呢?这极其考验政治家的智慧,武则天是一名优秀的政治家,这点不容置疑。
决策、用人,领导的第一要务,用人也是决策。武则天派遣右武卫胄参军郭元振前往商议具体事宜。郭元振进士出身,才华横溢,足智多谋。选对人,才能办对事,离间计!
吐蕃将领论钦陵开价码了,请求唐朝撤去安西四镇的卫戍部队,并要求分得十姓突厥的土地。安西四镇使什么地方呢?这一时期的安西四镇是碎叶﹑龟兹﹑于阗﹑疏勒,就是今天的新疆、中亚部分地区。吐蕃人的胃口,还真不小。
郭元振就地反击,说:“安西四镇、十姓突厥之人与你们吐蕃不是一个民族,今天你请求唐军从这些地方撤离,难道吐蕃有兼并之志?”开门见山,直指问题的核心。亮剑,狭路相逢勇者胜。朋友来了有好酒,豺狼来了有猎枪!
太欣赏郭元振了,再看看吐蕃的精神小伙论钦陵呢?自己给自己找个台阶,然后自己从台阶上走下来,要啥造型!
论钦陵说:“我们吐蕃人,如果贪恋土地,如果想要成为大唐的边患,那么就会东侵甘州、凉州,怎么会考虑考虑万里之外安西四镇、十姓突厥之地呢?”论钦陵的意思,我们吐蕃人对河西走廊没有那个心思,对新疆、中亚地区也没有爱慕之情,就是纯粹的和亲,纯粹的感情,请唐人不用多疑,真不用多疑,没有恶意的!哥,不是大灰狼!
吐蕃人说不说,大家也知道什么意思。盯着安西四镇不说,还关注着河西走廊,胃口真大。河西走廊有突厥人盯着,吐蕃人暂时没有实力一对二,问一问安西四镇的情况,还算稳妥!开了价码,等着还价,接着再谈谈看,于是论钦陵派遣吐蕃使者,随同郭元振前往唐朝。
如果和亲谈成了,唐朝给与吐蕃国的利益立马可以兑现,何必通过战争来获利呢?对于吐蕃国家而言,和亲是有利的,但是对于论钦陵本人而言,和亲也没有多大的诱惑力。两国都和亲了,那就没法养寇(唐)自重了。
无寇,则无权。无寇,利于吐蕃国,不利于论钦陵。这一点郭元振看见了。
这种觉察能力,优秀!
充分利用矛盾来化解矛盾,优秀!
大唐朝堂,犹疑未决,郭元振上疏:“论钦陵请求罢兵割地,此乃利害的关键,确实不能轻举妄动。今若直接拒绝其和亲的善意,则边患必定深远。宜用缓兵之计,让其和亲的愿望不断绝,则事情就会有转机。我们的安西四镇、十姓突厥之地,是吐蕃想要得到的。而吐蕃占领的青海、吐谷浑地区,也是我唐朝的战略要地,是我唐朝想要的。今天可以直白一点地告诉吐蕃人:安西四镇、十姓突厥之地,本来对于我唐朝是没有用的,之所以派遣部队驻守,就是打算镇抚西域各国,分化你吐蕃在这一地区的势力,使你吐蕃不能集中精力东侵唐朝;今天如果你吐蕃没有东侵之志,就应当归还我吐谷浑诸部及青海故地,而西突厥的五俟斤部也应当归还吐蕃。如此一来,就足够可以堵上论钦陵之口,而也没有与吐蕃人断绝来往。假如论钦陵稍有违背,则责任在吐蕃人身上。况且安西四镇、十姓突厥归附唐朝已经多年了,时至今日也没有发现这些地方有背叛唐朝的事情,权衡利弊,就这么割让给吐蕃人,恐怕会伤了诸国之心,并非统御四夷之策啊。”说的好,武则天采纳了。
郭元振再次上疏:“吐蕃百姓疲于徭役,早就愿意和亲了。论钦陵统兵,常年驻扎在外,实为一方诸侯,其实就他一个人不愿意和亲。假如唐朝每年都向吐蕃派出和亲使,而论钦陵一直不同意和亲,则吐蕃国内舆论就会对论钦陵不利,国内对其抱怨就会日益加深,长期以往吐蕃国内的政治稳定将会动摇。事情发展到这个时候,论钦陵再想大规模发动国内民众,组织对唐朝的战争,就会十分地困难了。此乃离间计,让吐蕃国内上下猜疑,内乱必生。”武则天深以为然。
吐蕃内乱的种子,就这么种下了。就这么办!
吐蕃的威胁,被郭元振用离间计轻松解除了。
楼主:雪里姑苏  时间:2021-06-17 00:06:16
和亲,好事啊。论学习能力,突厥人优秀!
领导就喜欢主动提要求的人,不提要求就不知道你想要什么。不知道你想要什么,那工作是不好安排的。牛鼻子抓不住,谁敢让牛耕地啊。踩坏了自己家的庄稼会心疼的,踩坏了别人家的庄稼是要赔偿的。会耕地的是牛,会破坏的是兽。
突厥人对凉州的威胁,怎么破解呢?
吐蕃人,要个公主做老婆。这招,我突厥人也是会的,我倒贴,送个公主给唐人做老婆,做的更到位,还有新花样!突厥默啜可汗主动提出要做武则天的干儿子,并为其女儿求婚配。做干儿子,好。把女儿嫁给唐朝,好。突厥人的第三个条件是把生活在河西走廊的突厥降户要回去。如果唐人同意这些条件,那么突厥人就会派兵协助唐人征讨契丹。
价格优惠,童叟无欺。武则天随即派出阎知微、田归道,授予默啜可汗左卫大将军、迁善可汗。三个条件,没有正面回应,先封官,打太极。
突厥人想啥呢?要人,人口数量、质量,是称霸草原的基础。要名号,做干儿子、和亲,就是另外一个版本的挟天子以令诸侯。背靠大树好乘凉,唐朝的草原代言人,再出门打架斗殴,就可以报大唐的腕了。出兵契丹,打赢了,在契丹地区也可以分一点好处,战利品、土地之类的是不会少的,二对一稳赢!
武则天看不懂突厥的小算盘吗?权宜之计,不过综合来看,唐人与突厥人的这笔买卖划得来。唐朝的综合实力依然强大,只是需要喘口气,突厥人在短期之内,对唐朝形成不了实质性的威胁。让突厥人为自己办点事,暂时还是可以的。

明天和死亡,谁会先到呢?无需二选一,都选。
冬。十月。契丹李尽忠卒,孙万荣代领其众。一面大旗倒了,契丹人看不见了方向。领导人的突然死亡,首先打击的是士气。军心不稳,有机可乘。
国有殇,防备松懈,决策犹疑。
突厥默啜可汗乘其间隙,掳掠了李尽忠、孙万荣的老婆、孩子,扬长而去,突厥人向唐朝送来了投名状。武则天立马拜突厥默啜为颉跌利大单于、立功报国可汗。有功立奖,这样大家干活才带劲。这个奖励还是只有鼓励,没有奖金,呵呵。
孙万荣只能偷偷地搽干泪水,抓紧收拢余部,重振军威,继续战斗。孙万荣派遣前锋骆务整、何阿小攻陷冀州(今河北冀县),杀了刺史陆宝积,屠官吏民众数千人。后来又兵指瀛州(今河北河间),河北震动。
稳定河北,武则天想到了谁?面对这一危机,武则天起用了彭泽令狄仁杰为魏州刺史。前任魏州刺史独孤思庄畏惧契丹人突袭,把周边的百姓全部驱赶到了城中,修缮守备。狄仁杰到任后,悉数让百姓归农,说:“叛贼还在远方,何必这么烦恼。万一叛贼来了,我自有办法阻挡。”百姓大悦。

面对内忧外患,唯有诚心以对,很多问题是需要及时得到解决的。最急迫需要解决的是外患,离间吐蕃,联合突厥,征讨契丹,三板斧下来,成效渐显。
外部的忧患,虽然没有完全平息,但已经不再是唐朝所面对的主要矛盾。
刀刃向内,愈合内伤。
话说回来,武则天所面临的各种外部忧患,何尝不是心中的镜像,是内忧的投射。
调整国策,势在必行。
武则天称帝前后为了巩固统治,大肆任用酷吏,屡兴大狱,打压异己,株连甚广。这一次,酷吏政治该结束了。选人用人?武则天这次选谁了?
徐有功,一位敢于与武则天在朝堂之上公开叫板的贤臣,被擢升为左台殿中侍御史。卓然守法,虽死不移,时人称之“徐无杖”。听闻徐有功被擢升之事,朝堂内外无不拍手称贺。
大家都憋屈久了,该庆祝了。
来俊臣对于徐有功的擢升,有何感想?来俊臣,懂了吗?酷吏们,懂了吗?懂了,真啰嗦!
选择徐有功,结束内卷,政治信号。这是武则天的宣言,也是武则天为天下苍生做的决定。
鹿城主簙潘好礼评价徐有功,称其蹈道依仁,固守诚节,不以贵贱死生改变其操履。有宾客就问潘好礼说:“当今之世,有谁可以与徐有功相提并论?”潘好礼说:“四海至广,人物至多,有些人藏身匿迹、韬光养晦,我不敢乱讲,当今我所听说和认识之人,仅徐有功一人,可以与之相提并论的,只能从古人中寻找。”宾客又问:“昔日西汉名臣张释之怎么样?”潘好礼说:“张释之所做之事相对还是比较容易的,徐有功所做之事相比甚为艰难,难易对比,优劣可见。张公适逢汉文帝之时,天下无事,比如他处理的盗窃高祖庙玉环、渭桥惊马案,守法而已,相对还是比较容易处理的。徐公适逢革命之秋,属于维新之运,前朝的遗老,有些人包藏祸心,使得人主疑虑不已。再如周兴、来俊臣,这些人都是尧年之四凶,崇饰恶言用以污蔑盛德。而徐公以身守护善道,几次深陷囹圄,数次命悬一线,这些都是我们所听闻的,都是常人极难做到的。”客人说:“徐公担任司法官员,才得以施展才华。”潘好礼说:“你们这些人只是见到徐公处理法律事务的能力,称之可以担任司刑之职。我目睹其人,方寸之地,无所不容,假如他处理其他事务,有什么事情能难倒他呢?”
方寸之地,无所不容。何为方寸之地?
人心而已!天地澄清,我心光明!徐有功来了,唐朝的国策已然转向。
“尔所言者私忿,我所守者公法,不可以私害公。”史书上对徐有功的这句点评,余深以为然!
万岁通天,要活一万岁,还要上通苍穹,古往今来独此一人一号。日月当空,名不虚传!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个时代,不仅仅是武则天,或许所有人都觉得自己是独一无二的。多么寂寞的音符,多么孤独的诗篇。喜欢!
楼主:雪里姑苏  时间:2021-06-17 20:38:36
欲望是难以填平的。不断的刺激,只会吊起突厥人更大的胃口。
突厥人的野心,或者是雄心,被不断地激发出来。
心有所欲,行必有所指!诉求未满,被太极了,生气。
公元697年,即万岁通天二年,正月。突厥默啜可汗突然入寇灵州(今宁夏灵武),并且带上了被俘的唐将许钦明。许钦明被突厥人强行带到灵州城下,要求他说服城中守将尽快出城投降。
许钦明对着灵州城内大呼:“突厥人没有饮食,城内有美酱,乞求二升,梁米乞求二升,墨乞求一梃。”突厥人的军营被泥泞的河水围绕着,只有一条出入的路径。许钦明向灵州城内乞求这些物品,就是告谕城中守将看清突厥人的破绽,寄希望守将能择精兵,等候夜晚通过此路,偷袭突厥大营,遗憾的是灵州城内无人能领会。
不久,突厥默啜可汗率部,入寇胜州(黄河沿岸军事重镇,鄂尔多斯高原东端),被平狄军副使安道买成功击退了。突厥人的反复,是诉求未满,但其实力不允许有更大的作为。突厥人的三个诉求,其中有一个嫁女儿的事情,始终没有实现。这个诉求,对于突厥人是相当重要的。心理上的接纳才是接纳,婚姻上的平起平坐才是本质上的认同。这种认同在某种意义上是对实力和地位的认同。当然对于唐朝,突厥人是有利用价值的,但想要与之对等交流恐怕是不行的,当然唐朝对突厥的政策是不会轻易改变的。
灵魂高度不一致,精神交流不和谐,难办啊。
春。三月。东硖石谷之战爆发,唐军再次战败。清边道总管王孝杰、苏宏晖等率领十七万大军与契丹孙万荣在东硖石谷相遇,唐军大败,王孝杰战死。唐军还是战败了,并且是大败,史称东硖石谷之战,回顾下过程。
这次没有武氏什么事。王孝杰亲率精兵,作为前锋进入东硖石谷,遭遇契丹人,力战。山谷道路崎岖,契丹人佯装战败,诱敌深入。王孝杰急忙追赶,奋勇杀敌,在将要出山谷之时,背靠悬崖,整队布列方阵。契丹首领孙万荣立马指挥部队,转入反攻,对唐军先锋部队展开包围。苏宏晖见势不妙,并没有率领大军前往增援,惧战而退。王孝杰力战不敌,坠崖而死,前锋部队死亡殆尽。武则天获悉,随即追封了王孝杰,并遣使欲斩杀苏宏晖以徇三军。使者未至,苏宏晖因战功得以免罪。
王孝杰忠勇敢死,乃诚奉国,深入寇境,以少御众,但为后援不至,所以致败。是这样吗?
主帅的职责是什么?苏宏晖不能杀,武则天明白。王孝杰作为主帅,涉险冒进,极不负责,主帅有主帅的职责。苏宏晖见死不救,军法上必死,道义上必杀,但其抉择上到底有多大的过失呢?
欲杀,以泄三军之愤。免罪,以褒抉择之明。
此时,武攸宜率部驻守渔阳(今天津蓟县),听说王孝杰战败,三军震恐,不敢前进。人的恐惧是因为内心没有力量,而心中力量只能从自己的内心深处发掘。心中的力量体现在具体的事务之上。实践未必出真知,但没有实践则永无真知。内心只有在油尽灯枯之时,才会涅槃重生之感。旧有的行为模式,让人获益,也让人痛苦。痛苦大于获益,直至有痛无益,就得全面调整。人心的获益,如有丝丝的残留,也会被紧紧抓牢,可救命稻草终究是抓不住的。抓的越紧,丢的越快。油尽灯枯,才会涅槃重生。
武攸宜的恐惧,孙万荣必定能觉察得到。觉察即行动,知行合一。契丹人乘胜出击,入寇幽州,攻陷城邑,剽掠吏民。武攸宜派遣将领出战,未能取胜。
主帅的心底没有力量,其下属必定能感知,这样的军队怎么能取胜。一支心底没有力量的军队,一支没有信仰与寄托的军队,如何能披荆斩棘呢?
心,所无隐藏。行,无所畏惧!
武攸宜,就是来打酱油的!面对契丹孙万荣咄咄逼人的战刀,又该如何应对呢?有没有成功的经验,可以快速有效的实施呢?
有啊,联合突厥!
心有灵犀,双方使者还偶遇了。
武则天派出阎知微、田归道一同出使突厥,册封默啜为可汗,再次提拔,火线提拔!阎知微在前行道路上,遇到了默啜可汗的使者,立即给了他绯袍(红色官服)、银带,同时向武则天进言:“突厥使者到达京都,应当超规格接待。”田归道与阎知微意见相左,也向武则天进言:“突厥人违命放诞,多年不受节制。方今刚刚悔过,突厥人应当等待圣恩的宽宥。今天阎知微擅自给与突厥人袍带,使朝廷难以给与默啜更高的待遇。这事办的不妥,阎知微事宜等朝廷给与默啜以恩惠。再说了,突厥使者不过是小国使臣,不应当超规格接待。”武则天深以为然。对契丹平叛的失败,没有动摇唐朝的国本,综合国力在,这是武则天的底气。
阎知微见到默啜可汗后,为其舞蹈,吮吸其靴尖。跪舔啊!田归道作了个长揖不拜。默啜可汗对此很是生气,囚禁了田归道,将要杀了他。田归道言辞不变,神色淡定,责备其贪得无厌,为其陈述祸福。默啜可汗的部下也来劝解说:“大国使者,不可杀也。”默啜可汗怒气稍解,但还是把田归道扣留了下来。
无利可图,杀之无益。理性的抉择,现实的判断。
当初,咸亨年间,突厥投降唐朝之人,都被安置在丰、胜、灵、夏、朔、代六州。默啜可汗请求把上述六州的突厥人归还给突厥,请求把单于都护府之地也一并赐予突厥,还请求赐予谷种、缯帛、农器、铁。
武则天不同意。这是养寇为患,怎么可能会轻易同意。默啜可汗很是生气,言辞悖慢。
姚璹、杨再思以契丹的叛乱未平,建议同意默啜的请求。麟台少监、知凤阁侍郎李峤说:“戎狄贪得无厌,毫无信用,这就是所谓‘借寇兵资盗粮’也,不如整军经武,用实力说话。”姚璹、杨再思再次谏议,应当答应默啜的诉求,以解燃眉之急。一战一和,如何抉择?和,联合突厥。
于是,唐朝悉数驱逐六州数以千户的突厥人给与默啜,并给与谷种四万斛,杂彩五万段,农事三千事,铁数万斤,并同意了其和亲的请求。人财物,给;姻亲关系,结。怎么结,从长计议,这也是个办法。
突厥默啜部落由此日益强大。
突厥的事,是未来的事,就留给未来人吧!
珍惜眼前人,做好当下事。
武则天心中什么事最迫切要做好呢?
内政,还是内政!
起用王及善。前益州长史王及善已致仕,适逢契丹作乱,山东(太行山以东)地区动荡不安,被起用为滑州刺史。武则天召见,问了其这些年国家治理的得失成败,王及善陈述了治乱之要十余条。武则天说:“滑州那些细枝末节的事情,爱卿就不用管了,还是留下来处理内政吧。”
一切外部事务,本质上都是内在的幻象。修缮内政,才是根本。武则天的心到了,该回溯了!
何为太极?大至无外,小至无内。无中生有,有生万物!人生好比一场修行,向前则万物并作,向后则回归本心。不忘初心,回归自我。本心是什么?
无,无所隐藏的无。
内忧要解,外患要除。契丹叛乱,还是当下迫切要解决的外患。武则天任命右金吾卫大将军武懿宗为神兵道行军大总管,与右豹韬卫将军何迦密一起统兵平叛契丹。
武懿宗,何许人焉?武则天从孙,仓部郎中武元忠之子。
五月,武则天任命娄师德为清边道副大总管,右武卫将军沙吒忠义为前军总管,将兵二十万平叛契丹。娄师德,名将,唾面自干这个成语的男主,行的。
内外双修,什么也不耽搁。美貌与才华并重,说的就是你!捡片漂亮的叶子,还真当个宝了,人家本来就是宝!
调整内政,革除酷吏政治,谁来对来俊臣动刀呢?对于这一问题,武则天选择的刀是王及善。
历史进程发生转变,需要的是时机。时机到了,一切都会迎刃而解。当然,时机是需要等待特定历史事件发生的,其实也无需等待。
心到了,时机也就到了。
来俊臣,著名酷吏,无赖出生,善于告密,《罗织经》的主编。武则天评价他:“如此机心,朕未必过也。”
时任司仆少卿的来俊臣,依仗自身的势力,贪得无厌,热衷淫人妻妾!官员和百姓人家的妻妾有漂亮的,他就想尽一切办法弄到手。常让手下人罗织其罪名,假传圣旨,不择手段残害忠良。以各种名义罗织罪名,被其诛杀之人不计其数。自宰相以下,其他官员的名字被逐一登记造册,来俊臣按照顺序夺取他们的妻妾。自言才能可比石勒。监察御史李昭德素来憎恨来俊臣,又曾经在朝堂之上侮辱秋官侍郎皇甫文备。这两个人共同诬陷李昭德谋反,将其逮捕入狱。
李昭德,何许人焉?李氏皇族的拥护者,打击酷吏政治,抑制武氏诸王。个性明显的人,电视剧里活不了多久的。
贪恋美色,已经无法自拔,就是来俊臣内心的恐惧。淫人妻妾,获得暂时的满足,可是内心的巨大恐惧依然无法摆脱。越是不安,越是向外寻求解脱,越是会做出极致的选择。
内观本心,不好吗?好,可来俊臣的心静不下来。淫人妻妾,来俊臣难道不知道后果吗?
他知道,他仅有这点嗜好,能让他暂时摆脱内心的恐惧。可越是这样越糟,犹如吸食毒品,只会不断沉沦其中。立地成佛,历史没有给他机会。给他机会,他就能抓住?历史需要他成为千古罪人,武则天需要他,天下的臣民需要他,他自己也需要成全自己。这种需要,他感受到了,他做出了正确的选择。
随即,来俊臣把矛头指向了武氏诸王和太平公主,还打算诬告皇嗣李旦、庐陵王李显、南北衙禁卫军共同密谋造反,冀期望通过这种方法盗取国家的大权。史书上说他想谋取大权,可是怎么看,都看不出来。卫遂忠告发了来俊臣。
这次来俊臣的利刃指向了武氏、李氏、太平公主,他确信他能赢吗?他不知道后果吗?他不清楚自己的实力吗?其实他清楚的,他做出了选择,他已经清醒地认识到他的历史使命结束了。
武氏诸王、太平公主都感到了异常的恐惧,共同告发了来俊臣,将其捉拿归案,建议处以极刑。李氏皇族没有反应,没有参与告发,为何?获益了。武氏诸王在平叛契丹的战争中不断失利,已经严重削弱了其政治地位。皇权继承权的天平已然向李氏皇族倾斜,李氏皇族只需要静观其变,等!
打压武氏诸王、太平公主,重新平衡李氏皇族,来俊臣看到武则天的心了,也看懂了,可惜晚了。来俊臣的疯狂举动,就是求死。武则天“以为忠”,来俊臣就以死尽“忠”。缘起性空,随缘了缘,武则天、来俊臣的君臣缘分尽了。
太平公主是武则天的影子,来俊臣何尝不是武则天的影子呢?来俊臣的所作所为,不都是在落实武则天的想法吗?放弃来俊臣,纠正来俊臣所犯下的那些罪恶,也是武则天纠正自己多年来所犯下的罪恶。这些罪恶,来俊臣获益良多,武则天不也是获悉良多吗?放弃来俊臣,本质上武则天是要革新自身原有的心理模式。武则天需要对自身的心理运行机制展开重建。这很难的。心理机制的重建,武则天需要多久呢?
三天,涅槃重生!不破不立!
武则天对于告发来俊臣的奏折,三天都不作回应,不搭理。武则天在等,等待朝野上下的动向,等待武氏政治集团、李氏皇族的反应,等待整个统治集团对自己意图的领会。她会感恩来俊臣这些年为其立下的功劳,会心疼、救赎他吗?
不会,她是武则天,她对自己下手才是最狠的,她就是个狠人。有没有用,才是来俊臣能不能活着的关键。上者无私爱,才是大爱,来俊臣必死。
武则天手中的刀,锋利无比。王及善,看你了。
王及善谏言说:“来俊臣凶狡贪暴,国之元恶,不杀他,必将动摇朝廷。”此时,武则天正在游苑,吉顼为其牵马执辔,两人正在商量外事。听到王及善的话,吉顼乘机谏议:“宫苑外面的人都在抱怨,诛杀来俊臣的奏章为何到现在还不下发。”武则天说:“来俊臣有功于国家,我还在思考这件事。”留不留来俊臣,她心里清楚的很,要个台阶下。吉顼及时补刀,说:“来俊臣结党营私,诬构良善,赃贿如山,冤魂都已经塞满了道路,国之贼啊,死不足惜!”
武则天下诏,来俊臣,杀。
一唱一和,生死已决。
李昭德、来俊臣,同被弃市。时人无不痛惜李昭德,而快意来俊臣被杀。来俊臣的仇家都争着吃他的肉,喝他的血,挖了他的眼,剥了他的皮,掏出他的心,破开他的腹,再将其践踏成泥。武则天这才知道天下人有多么的厌恶来俊臣,或者说有多么的厌恶她的酷吏政治。武则天多次下制列举来俊臣的罪恶,用以平复民意,还说:“应加赤族之诛,以雪苍生之愤,可准法籍没其家。”天下臣民纷纷跑到马路上,相互庆祝,说:“从今往后,可以安心睡觉了。”
天下安心,武则天亦安心。人心和了,武则天的心也就和了。武则天的心和了,武氏、李氏也就和了。
杀来俊臣,大家还能理解,可杀李昭德呢?杀给李氏皇族看的,杀给全体臣民看的。
天下,还是老娘说了算!
再把目光聚焦到河北大地,看看武懿宗的表现。武懿宗率军抵达了赵州(今石家庄市赵县),听闻契丹将领骆务整正率领数千骑兵,其直奔冀州(今河北衡水市辖县级市)而来。武懿宗十分恐惧,正打算南逃。其部属建言:“契丹反贼并没有携带辎重,所需后勤以抄掠为主,走到那里抢到那里,就地补充,如果我军暂时按兵不动,就地布防,时间一长,契丹人必将离散,等到势头过了,再去反击,必将大获成功。”
武懿宗未采纳这一合理建议,退守相州(古州名今河南北部安阳市与河北省临漳县一带),丢弃了许多的军资器杖。一战未开,就丢盔弃甲。一将无能,累死三军。
契丹人随即对赵州进行了屠城。张元一写了首诗《嘲武懿宗》:“长弓短度箭,蜀马临阶骗。去贼七百里,隈墙独自战。忽然逢著贼,骑猪向南趣。”骑着猪,南逃,长本事了。
不久,叛军首领孙万荣为其奴所杀。为何?
先回顾下,突厥人偷袭契丹新城之事。王孝杰被围战败,孙万荣就着手加强防备。孙万荣在柳州城西北四百里傍山依险建筑了一座城池,把老弱病残、妇女儿童、器杖财资等留在城中,并让其妹夫乙冤羽守城。在稳固好后防的同时,孙万荣领精兵入寇幽州。
建了新城,可孙万荣依然对其大后方的防务担心不已,惧怕突厥人的突袭。他的担心是极其有道理的,历史一次又一次证明,蒙古地区和东北地区的防务是一体的。辽人统一东北、蒙古地区,南下才有机会。金人只拥有东北地区,南下是会有严重顾虑的。元人一开始就着手统一蒙古、东北是明智的,也是必须的。对于南方政权北上,何尝不是需要统一中原呢?不统一中原,就想北上,不妥。
当然了,安内不等于不攘外,不等于不可以攘外与安内并举。攘外与安内并举,武则天做到了,这一点上称其雄才大略,不为过。东北地区,好比五代之前的八百里秦川,是中华文明的又一个王兴之地。
处于东北地区的契丹,东有靺鞨,西有突厥,南有唐朝,战略上很被动。靺鞨人,时联时叛。这四者,突厥人是天平的砝码。契丹人与唐朝的战争全面爆发,第一时间都会想到联合突厥人。突厥人身价几何,就看契丹人动静有多大。突厥人把自己卖给唐朝,才能卖出好价格。大家都是饮食男女,谁也别笑话谁,国家与民族的利益至上。
担心突厥默啜可汗的偷袭,孙万荣先后派遣五人前往黑沙,传话给默啜可汗,说:“我已攻破王孝杰百万之众,唐人已破胆,请与可汗乘胜共取幽州。”契丹使者三人先期到达,默啜可汗很是高兴,赐给三人绯袍。没过多久,另外两名契丹使者也到了,默啜可汗很是生气,认为他们来晚了,怠慢了自己,将要杀死二人。
默啜可汗不是生气,是看出了契丹人内部的不合,他需要利用这种不合,来实现自己目的,苍蝇不叮无缝蛋。
后到达的两名契丹使者慌了,说:“请容我一言而死。”多么熟悉的味道,还是原来的配方,电视剧都是这么拍的,史书上也是这么写的。
默啜可汗问其原因,二人把契丹的实情讲了出来。一句话总结,二人做了叛徒。
五名契丹使者出使突厥,居然还能走散,还能有先后到达,其实就是契丹人内部出现了不合。一叶知秋,何须多言。
默啜可汗于是杀了前期到达的三位契丹使者,并赐予后二人绯袍,以其二人为向导,发兵攻打契丹新城!
攻其不备,出其不意。突厥人出征前,杀死凉州都督许钦明,祭天祈祷胜利。三天时间,攻破契丹新城,洗劫一空,满载而归。新城守将乙冤羽快马加鞭,向孙万荣汇报战况。
此时,契丹孙万荣与唐军武攸宜正在幽州对峙,双方相持不下。契丹人忽闻新城失守,恐慌不已,军心四散。奚人立刻背叛契丹人,投靠唐军。
唐军神兵道总管杨玄基率部,正面攻打契丹人,奚人从其后突袭。前后夹击,契丹将领何阿小、李楷固、骆务整被俘。契丹战败!孙万荣率领轻骑数千人,向东仓皇出逃!
神功元年(697年)六月三十日,唐前军总管张九节设伏兵于半道。孙万荣陷入绝境,与其侍卫逃至潞水(今北京东潮白河)东边,林下休息,仰天长叹:“今天想要归顺唐朝,已是罪大恶极。想要归顺突厥,不免一死。想要归顺新罗,也难有活路。”不久,孙万荣的侍卫将其杀死,归顺唐朝。契丹的残部及奚人、霫人都投靠了突厥。
孙万荣的首级,被前军总管张九节传送至神都洛阳,并悬挂于四方馆(唐外交部)门上,以示惩戒。
因表现突出,特进武承嗣、春官尚书武三思并同凤阁鸾台三品,提拔,给待遇。表现突出,大家心知肚明,呵呵。
契丹叛乱初步平定,武则天命河内武懿宗、娄师德及魏州刺史狄仁杰,分别安抚河北各地。武懿宗所到之地,残酷无道,民众有被契丹胁迫又从新归来的,武懿宗都认为是反贼,生生剥开这些民众的肚皮,取出其胆,血流盈前,言笑自若。
先前,契丹将领何阿小嗜杀,河北民众,称武懿宗与何阿小为“两何”,说:“惟此两何,杀人最多。”言笑自若,真能自若吗?
秋。七月。武承嗣、武三思一起被解除了职务。不久,武攸宜从幽州凯旋而归。武懿宗奏,河北地区跟从过契丹反贼的百姓,请全部族灭。左捨遗王求礼当庭反对,说:“这些百姓素来没有安分守己,没有任何武装,凭借自身的力量是无法战胜反贼的,跟从契丹反贼,只是苟且求生,哪里有什么叛国之心?倒是你武懿宗,拥有数十万大军,望风而退,导致反贼不断增加,今天你又转嫁罪责于草野诖误之人,为臣不忠,请先斩武懿宗以谢河北!”武懿宗无言以对。司刑卿杜景俭跟进,奏:“这些被胁迫的百姓,请全部发回原籍。”武则天从之。
九月。大赦天下,改元神功。神功,无功也。
营州之乱大体平息,李显返回洛阳!武氏家族的子孙们,政治军事才能一览无余!
三年后,武则天派李楷固(契丹人)、骆务整(契丹人)率军攻打契丹余部,彻底平定了契丹之乱。
营州之乱,迫使武则天在立嗣的问题上抑武扬李,诛杀来俊臣结束酷吏政治,同时诱发了靺鞨人建立渤海国。靺鞨,满族的先祖。在营州之乱中,还有生活在营州的靺鞨人。靺鞨为自称,意为“森林中的人”。
万岁通天(696年)五月,靺鞨首领乞乞仲象率领所部,跟随李尽忠与孙万荣,参加攻打营州之战。李尽忠封乞乞仲象为“大舍利”。契丹人战败后,靺鞨人首领乞四比羽与乞乞仲象率营州靺鞨部众东奔辽东。武则天赦免其罪,封两人为“许国公”和“震国公”。乞四比羽拒绝受封,被唐将李楷固(契丹人)追击斩杀。逃亡中乞乞仲象病故,其子大祚荣继位,继续向东逃跑。李楷固穷追不舍,双方在天门岭遭遇。唐军战败,李楷固(契丹人)孤身逃走。
圣历元年(698年),突厥默啜可汗攻入妫州、檀州、定州、赵州等地,契丹人与奚人再次依附于突厥。地处遥远、兵多将广的大祚荣在东牟山建国(后称渤海国),自称“震国王”,遣使交往突厥。经过数年发展,其疆域南接新罗,北邻黑水靺鞨,西连契丹、突厥,内辖靺鞨、高句丽、汉、契丹、奚、突厥、室韦等部族,十万余户,精兵数万,土地方圆五千里。
契丹人身死国灭,靺鞨人冉冉崛起。一个蛰伏待发,一个成了“海东盛国”。契丹人与靺鞨人的梁子就算结下了,世仇,要纠缠个几百年的,好好相爱相杀吧。
营州之乱,契丹人隆重登场!
楼主:雪里姑苏  时间:2021-06-28 16:44:07
2、人生若只如初见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霖铃终不怨。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纳兰性德《木兰花·拟古决绝词柬友》
人生若只如初见,是啊,人生中每一次美好的初见,都让人惬意、释怀,如诗如诉,缠缠绵绵,是期待,是等待,是心甘情愿。说不完的话,道不尽的情,唯有诗歌才能表达那一刻的所知所感,唯有诗歌才能释放人的哀伤忧愁,唯有诗歌能让世人幡然醒悟。生活在诗歌中的我们,根本就不需要懂得所谓的真相,或许我们早已领悟“空”“无”,无所谓,不关心。自由自在,真性情的活着。真情不“空”,真情亦“空”。
我本痴顽,就是喜欢在这万丈红尘中潇潇洒洒地活着,悲悲戚戚地活着,真真假假地活着。不仅仅活在诗中,其实我们本身就是一首诗,诗我一体。
关起门,茶香四溢是我;推开窗,明月溶溶是我;凭栏处,十里春风是我;打开书,千山暮雪是我;万般皆是我,万般皆是你,万般皆是缘。
从心中生长出来的诗,从诗中看见心的模样,就是你我的模样。心若苍穹无以过,耳伏大地听苍穹,挺喜欢的,借用下。有人说,万事万物都是空间的自我震动,无时无刻无处都有着巨大的能力起伏,而这些都来自原初的那道光。那道光是无分别的你,无分别的我,无分别的觉悟能力。万物一体,有人醒了,有人睡了,有人半醒半眠在修行的路上。无论如何修行,我们最害怕事情依然是离别,与朋友离别,与恋人离别,与家人离别,与世界离别,与自己离别,这些无不需要慰藉?
随缘了缘,看淡看破,内观本心,可这还是解决不了人心中的痛苦怎么办?古往今来的圣贤有多少人,能真的脱离苦海了呢?缘起性空,随缘了缘,何苦呢?离别到来的那一刻,又有多少人会说:“我心光明!”世间的饮食男女都能脱离了苦海,还需要那么的道场做什么?
人啊,何苦执迷于觉醒呢?
万事万物都是有温度的,人的思维如何能停止流淌,人的情感又如何能免俗?
绝对零度,不会到达的。
何事秋风悲画扇?所悲何事?离别。离别终究要到来的,离别来临时,是心变了,还是我们老了。离别到来的那一刻,你会伤心吗?你会哭泣吗?你会奔向没有我的远方吗?我从未远离,只是变换了模样,化成了风,化成了雨,横亘在天边成了一道虹。等你到来,等你走向远方的远方。离别,真的来了呢?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离别,我们还是会伤心的,不用慰藉。无论如何慰藉,离别终究还是会到来,纵使我们明白万物一体,可离别的那一刻到来的时候,人还是会无限感伤,无限留恋,那就让我们好好的哭吧,放肆的哭吧!
初见、离别,那一刻的感觉,真的需要用诗来记录!诗,是一种感觉,是初见之感,是离别之感。初见、离别,或许所有的诗歌都包含了这两个永恒的主题。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所喜何事,所悲何事?初见,离别。
你见,或者不见我。我就在那里,不悲不喜。
我在菩提树下等你,等你从千年前的雾霭中走来,等遇见你——契丹。
风从远方来,我在的。见到你,我满心欢喜,满心哀愁。不悲不喜,我是做不到的,也不想做到,悲悲喜喜不是挺好的。
1492年8月3日,哥伦布受西班牙王室的派遣,率领“圣玛丽亚”号、“平塔”号、“尼雅”号三艘帆船共计87人,拔锚起航,寻梦马可波罗笔下的印度和契丹。为避开横梗在丝绸之路上的奥斯曼帝国,坚信地圆说的哥伦布带着西班牙国王写给印度君主与契丹皇帝的国书,由南向西,进入了大西洋,去寻找诗中的香料和远方的黄金。哥伦布发现了美洲大陆,最终也未能踏上被误称为契丹的中国。
寻梦之旅,梦想并没有照进现实,无妨,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舍得,舍,得。
斗转星移,沧海桑田,大航海时代虽已远去,今日之世界仍有不少国家称当下之中国为契丹。关于契丹最深的记忆,是其与北宋之间的战争与和平,是长城内外纠缠不清的家国情仇。这些记忆,有的成了故事,有的尘埃覆史。
故事里的真假,宽慰的是人情冷暖。史书中的增减,隐藏的是欲望起伏。人之欲望,时而静水深流,时而风雨大作,无一日不在,无一处不入。殊论谁更精彩,故事还是史书?未尝知晓,或许都精彩。
假故事,真性情。真历史,物欲横流。故事讲的是性情,史书阅的是人生。
维特根斯坦说,真正让人感到神秘的不是世界怎样存在,而是世界尽然存在,世界的意义在世界之外。世界之外未可知,可世界有意义吗?生命有意义吗?时常困惑,或许没有,或许需要在世界之外的寻找,或许让生命充满意义的必由之路是人对世界的好奇。或许只有好奇本身,才有意义!
对于世界之外的第一推动力,还是交给世界自己处理吧。只有世界自己才知道是谁让它成为这个样子,或许它不知道,或许它无需知道,自发而生。因为好奇,所以求知,一切只为做深刻的自己。
维特根斯坦说,我相信我从未创造过什么思想,我的思想总是从其他人那儿获得的。对于思想,我们往往只是与其邂逅。深刻的自己是什么模样?泪眼婆娑的离别,欢欣喜悦的初见,还是冷眼旁观的寻常?不知道。
这一生,我们邂逅过谁?又有谁记得我们曾经邂逅过?记得我们邂逅过的那个谁,又有谁记得你?斯人独憔悴!
遇见契丹,遇见千年之前的我们,遇见前人经历过的、讲过的、思考过的故事,只为在沉思中获得片刻之欢愉。片刻的欢愉之后,又将面对无尽的孤独,又要陷入刻骨的沉思。无妨,孤独本来就是生命的真相,就是最华丽的乐章。有感于远去的故事与晦涩的思想,与其说与人分享,不如说是在自言自语中完成内心的告白,重新发现可笑而又无知的自己。
我是谁?
从世界诞生的那一刻,所有的星系都在彼此远离。这一进程从未停息,越来越快。总有一天,万物之间,会遥远到连光都无法穿越。永恒的黑暗,终将来临!走向无序,不断冷却,才是生命最后的归宿!
沙漠里的风,很难建起一座城堡,只会吹散它。可又是谁,不甘心寂寞,不甘心冷却,不甘心被遗忘?用沙漠里的风,建起了一座城堡…
零概率的事件,还是发生了。蓝色星球生机勃勃,这里充满各种际遇,生命不停地演化着。不知何时,人类的祖先走出了非洲,把足迹留在了平原、高原、草原、沙漠、海洋、月球、太空…和平与战争,生存与死亡,一代又一代。无数的故事成了回忆,最终浓缩成了神话…
可有人说,这个世界是像云一样,没有具体的样子。只有被观察,模糊的世界才会清晰,真相才会具体,原因才会出现。因果,果因,谁是谁非?不知道,或许佛陀早已在山巅等候世人的到来,拈花一笑,等待万物重归太虚。
地中海的阳光,总是那么美好!面对大海,仰望星空,于是哲学诞生了!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将去何方?
这三个问题,问了无数次。无数的人,无数次地思索,无数次地建立思想大厦,最终发现没有一个答案能自洽,没有一种思想能最终安慰世人。知道的越来越多,未知的也越来越多。总以为离真相越来越近,可真相还是比想象的遥远…
有没有所谓的真相?谁能告诉我真相,那怕骗骗我,把我骗到安心入眠,不再傻傻的思考,那该多好?
有些人坚信,全能的神创造了这一切,弄清楚神和神的关系就够了。另外一些人,相信神的存在,也相信人的自由意志,觉得人和神的关系也很重要。还有一些人认为,道可道、非常道,不问来历,不侍鬼神,心物一体,一切都是祖先的荣耀,处理人与人之间比什么都可靠。未知生,焉知死?
一百多年前,达尔文把两只猩猩放在镜子面前,观察它们与镜子的影像接吻。后来,又发现所有的类人猿种、猕猴、瓶鼻海豚、逆戟鲸、大象和欧洲喜鹊等,能通过镜子辨别自己的影像。
自我意识,常常被视而不见。人类的婴儿从18个月开始,对镜子中的影像有自我认知,到了24个月认识到镜子中的影像就是自己。苏格拉底说:“认识你自己!”其实人类发展的过程,就是不断认识自己的过程。
认识自己,历史是一面最好的镜子。以史为鉴,我们真的能认识自己吗?或许不能,或许能。历史真实的发生过,不假,可是我们手中镜子,往往只是薄薄的几本史书。史书的记载又是那么残缺不全,甚至是让人不安,书中的故事已经过了多少次的挑挑选选。以史为镜,更多的时候,说的是以史书为镜子。镜子残缺不全,一声长叹。
可是没有这面镜子,根本看不见自己的模样,将就着吧。觉醒了的自己,何尝不是自己的一面镜子。独自走在林间的小路上,自言自语,和自己说着心里话,自己爱着自己,自己温暖着自己,可还是在心底呼唤着你,能与之共鸣的你。
等你醒来,半生流浪,种一束玫瑰,在南极的冰川旁。你醒来了吗?
一片叶子划过夜空,粘着风,骑着萤火虫的背,飞向剪了短发的你。
楼主:雪里姑苏  时间:2021-06-30 13:49:43
历史上的契丹人,由草原上的东胡部落发展而来,可是又没有人准确地说清楚——契丹人是谁?
是谁第一次透过寂寥的苍穹,从遥远的星空瞥了你一眼,让你不再模糊和神秘,让你变得真实而多姿…
朝鲜《三国史记》记载了契丹的故事,东晋太元三年(387年),“北边,陷落八部”。
《资治通鉴》记载,东晋义义熙元年(406年)初,“燕王熙袭契丹”,与“燕王熙至陉北,畏契丹之众,欲还”。契丹部落,有威胁了,可称之为“众”了。
北齐天保五年(554年),魏收修撰《魏书》,为契丹立传:“契丹国,在库莫奚东,异种同类,俱窜于松漠之间。”契丹部落在库莫奚部落的东边,契丹人与库莫奚人是源于同一族群的不同部落,以游牧方式生活在松漠之间。“松”,是指松山,在今河北省木兰围场到内蒙古克什克腾旗西南数百里之地。“漠”,是指松山以西的沙漠。契丹之本意为沙漠与森林,即松漠之间。
《魏书》记载:“登国中,国军大破之,遂逃迸,与库莫奚分背。经数十年,稍滋蔓,有部落,于和龙之北数百里,多为寇盗。真君以来,求朝献,岁贡名马。显祖时,使莫弗纥何辰奉献,得班飨于诸国之末。归而相谓,言国家之美,心皆忻慕,于是东北群狄闻之,莫不思服。”公元386年至396年,北魏道武帝拓跋珪的登国年间,契丹部落被北魏的军队打败,于是逃跑溃散,后与库莫奚部落分离,各自发展。
一晃几十年,契丹人慢慢壮大起来,生活在和龙地区北面数百里的地方,多为寇盗。
公元440年至451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的太平真君(年号)以来,契丹人请求朝觐,每年贡献名马。
446至471年,北魏献文帝拓跋弘(庙号显祖)期间,莫弗纥(部落酋长)何辰出使北魏进献贡品。拓跋弘接见并宴请了这位契丹首领。虽列在诸国朝觐班列的末尾,北魏政府事实上承认了契丹人的政治地位,是有意地抬举契丹人。
一个被中央政府承认的契丹部落,心怀感激又自觉荣耀。对中原王朝的赞美与仰慕,是发自内心的。一传十,十传百,契丹部众听说此事,无不神往。说是来朝贡的,更多的是来领取大礼包。
“中国通”利玛窦认为,朝贡体系的实质不是世界向中国朝贡,而是中国向世界朝贡。只要小弟服软,听话不闹事,常来常往。大哥就不会亏待小弟,给名分,给红包。说白了就是花钱买地位、花钱买太平。朝贡体系相比于战争而言,其成本低,并行之有效。
历史无数次证明,和平与发展是历史给予世界的最大红利。朝贡体系的长期存在,有其内在的必然性与必要性。当然,钱花了,面子里子都丢了的事情,也屡屡发生。不花钱,里子面子又如何获得呢?仗剑经商。
契丹人的主要信仰?
就在“契丹”这个名字被记录进史书之时,佛教高僧鸠摩罗什到达了甘肃凉州。
东晋太元八年(384年),鸠摩罗什开始在甘肃凉州弘扬佛法,学习汉文。后秦弘始三年(401),鸠摩罗什来到了长安,与弟子译成《大品般若经》、《法华经》、《维摩诘经》、《阿弥陀经》、《金刚经》等经和《中论》、《百论》、《十二门论》等论,系统介绍龙树中观学派的学说。《中论》、《十二门论》、《百论》为三论宗主要依据。《成实论》为成实学派主要依据;《法华经》为天台宗主要依据。《阿弥陀经》为净土宗所依“三经”之一等。
毛泽东评,鸠摩罗什对中国大乘佛教的传播有功劳。这位离红尘最近的高僧影响了长城南北的中华儿女。
在契丹人的发展轨迹中,佛的脚步越走越近。
信仰是什么?
是从人内心深处生长出来的最朴素的愿望,比如教育内卷问题,就是希望孩子们能根据自身的能力,按照自己的喜爱,自由自在的发展,其实这何尝不是自己内心深处最原始的愿望呢?
自由而又全面发展的人,即自由人。成为自由人,是我们一代又一代人的追求,从未停止。有一天,我们的子孙后代都会成了理想中的自由人,这些自由人组成的联合体,就是社会未来的样子。我相信你已经看见了,努力吧!
契丹人的欢喜冤家,库莫奚人。说到契丹人,就不得不提及库莫奚人,又称为奚人。库莫奚人与契丹人,同族异种,历史渊源极深。
《魏书》记载,奚人最初被慕容元真打败,遗落的部众逃窜藏匿于松漠之间。奚人不讲卫生,但善于射猎,喜欢抢劫。
登国三年(公元388年),北魏道武帝拓跋珪亲征库莫奚,在弱洛水(今蒙古国哈尔和林西北),将其打败,俘获其四个部落并马牛羊猪数十万只。
拓跋珪说:“这帮蛮族,不识得义,互相侵盗,有犯王略,因此才要前往征讨他们。”先是道德上进行一番谴责,为的是师出有名。接下来讲了核心了。“今天中原大乱,我首先平定北方草原,稳定北方,继而南下,就可以威加海内。”
至此,库莫奚人和契丹人分道扬镳,各自发展。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库莫奚人和契丹人的历史也无数次验证了这句话。
契丹部落如何转型?
身在松漠,心系中原,靠近强者,向强者学习。
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是契丹人孜孜以求的梦想。要活的安全踏实,就需要搞好军事建设。要过的好一点,就需要发展生产力。和平与发展依赖于组织的有序运转。
20世纪90年代,英国牛津大学的人类学家罗宾.邓巴,根据猿猴的智力与社交网络推断:“人类智力将允许人类拥有稳定社交网络人数是148人,精确交往深入跟踪交往的人数为20人左右。”150人以下的组织,其实不需要什么规则,靠着人际关系就能正常的运转了。这就是“150定律”。
事业做大了,管理的人多了,组织就需要转型。尤瓦尔.赫拉的《人类简史》中说:“智人是怎么跨过这个门槛值(150定律),最后创造出了有数万居民的城市、有上亿人口的帝国?这里的秘密很可能就在于虚构的故事。就算是大批互不认识的人,只要同样相信某个故事,就能合作…除了存在于人类共同的相信之外,这个宇宙中根本没有神、没有国家、没有钱、没有人权、没有法律,也没有正义。”
虚构的故事,是组织转型、成长的关键。虚构的故事,本质就是共同信仰的文化基因。
没文化,真可怕。这句话说的不假,任何民族的传承基因,注定是文化。
利玛窦的《中国札记》英译本序言:“古老的文明可能走到一定的尽头,但是无论在中国建立什么样的政体,或者强加给它什么样的政体,这个民族的基本特征是不会改变的。”利害并存,基因强大。契丹部落的转型,需要外部文化的滋养。
以“易”为起点的华夏文明,与周边的游牧民族相互渗透、共同成长,当然也包括契丹古八部。何为“易”?日月也。今天的“易”,已经包含了太多的文化传承,“易”已实属不易了,累了。
往回看,往核心处看,就是日月而已,干嘛要学那么多呢?哥不是算命的,不差钱。
眼中有日月,心中有变化,不就是“易”吗?
契丹古八部的形成与发展。相传有神人乘白马,自马孟山(今河北平泉)浮土河(今老哈河)而东,有天女驾青牛车,由平地松林泛潢河(今西拉木伦河)而下,至木叶山,二水合流,相遇为配偶,生八子,其后族属渐盛,分为八部,每次行军打仗及春秋时候的祭祀,必用白马青牛,以表示不忘根本。
《魏书》记载:“悉万丹部、何大何部、伏弗郁部、羽陵部、日连部、匹洁部、黎部、吐六于部等,各以其名马文皮入献天府,遂求为常。皆得交市于和龙、密云之间,贡献不绝。”契丹古八部以良马和皮革,向北魏政府进贡,并请求定为长期的制度。边境贸易得以蓬勃发展,长城附近的和龙、密云地区,人头攒动、贡献不绝。
《辽史.营卫志》记载:“契丹之先曰奇首可汗,生八子,其后族属渐盛,分为八部,居松漠之间。今永州木叶山,有契丹始祖庙,奇首可汗可敦并八子庙在焉。潢河之西,土河之北,奇首可汗故壤也。”可敦,古回鹘音,可汗的正妻,皇后。潢河,今天的西拉木伦河,下游流经西辽河。土河,今内蒙古老哈河。潢河与土河的交汇处为永州木叶山。始祖庙,为耶律.阿保机所建。木叶山,具体位置不可考,传为契丹发源地。
公元4世纪中叶至10世纪为契丹发展的第一阶段,部落较为分散,契丹古八部处于融合发展之中。民族的草创阶段,记载相对较少,往往诉诸于神话。经历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延续,古老的传说融入了新的故事,也丢失了大量的信息。大浪淘沙,终见神话。最后,留下了虚构的故事和故事里的图腾。
陈述在《契丹史论证稿》中说:“青牛白马祭天常用之。祭天本其原始之萨满教,而青牛白马,亦当应因天而见尊。天色青苍,故在流行萨满教之草原民族间,多以青苍黑为高贵之色…青牛白马…同为图腾…此托之于神而不直言牛马,当以契丹汉化较深,避其言之丑故文之耳。”白马,男神,也是天神。青牛,女神,也是地神。青苍之色最为尊贵,故有“黑契丹”之称谓。萨满,通古斯语,即巫师。萨满教,曾广泛流传于中国东北至西北边疆地区,认为万物有灵,相信人有三个灵魂,生命之魂、思想之魂、转生之魂。还认为宇宙有上、中、下三界。上有天堂,众神所居。下为阴间,灵魂所居。中为人间,万物滋生。只有巫师萨满能游于天地之间,沟通三界。
说到萨满教,首先想起的是红山文化。说到红山,会想到玉,偶然见到了一块呈现牛毛纹的红山玉,细节不讲了,仿不了的,不多问。都觉得这一块玉最漂亮,就是说不出所以然。看看,呵呵,拿一把尺子来,打开计算器算一下,神了,黄金分割,误差在千分位。太开心了,瞎嘚瑟了好久。说的这里,想到了宗教与审美,人的审美会在不自觉中走向趋同的,古人如此,今人如此,未来人也会如此。或许这就是天道,万佛朝宗。
美有其内在的自然法则,很多时候只因为我们暂未发现其中的奥秘罢了。为什么很多宗教教义能被世人所接纳?还是因为其符合自然法则,符合天道吧,有内在的美!
大自然之美,或许其本质就是数学之美!
契丹的主要对外关系?互市中原,汉化。
《魏书》记载:“太和三年,高句丽窃与蠕蠕谋,欲取地豆于分之。契丹惧其侵轶,其莫弗贺勿于率其部落车三千乘、众万余口,驱徙杂畜,求入内附,止于白狼水东。自此岁常朝贡。后告饥,高祖矜之,听其入关市籴。”
北魏孝文帝元宏的太和三年(479年),高句丽人与柔然人密谋侵吞契丹部落。契丹的东面是高句丽,就是争来争去都当拿它作祖宗的高句丽。西面是柔然,也叫蠕蠕,肯定不是虫子,曾经短暂地称霸过草原。契丹处于这两强之中,能得以保存,实属不易。当然,这也有赖于北魏的强大。
其时,契丹首领弗贺勿带领部落,归顺了北魏。三千辆车、万余号人,迁徙到了今辽宁省境内的大凌河东面。从此,年年都向北魏政府朝觐,寻求庇护。后来,契丹又发生了大的饥荒,北魏孝文帝元宏怜悯契丹,允许其入关购买粮食。
《魏书》记载:“及世宗、肃宗时,恒遣使贡方物。熙平中,契丹使人祖真等三十人还,灵太后以其俗嫁娶之际,以青毡为上服,人给青毡两匹,赏其诚款之心,余依旧式。朝贡至齐受禅常不绝。”到了北魏宣武帝元恪、孝明帝元诩的时候,即公元500年至528年期间,契丹人年年都来朝贡。熙平年间(516年至518年),北魏灵太后临朝听政,依据契丹民俗在其嫁娶之际,特地赏了契丹使团的三十人,每人青毡两匹,以嘉奖其忠诚。到了北齐(550年至577年)建国前夕,契丹对北朝的朝贡,没有受到东魏(535年至550年)与西魏(535年至557年)频繁政权更迭的影响,与中原地区的交流始终没有中断。
草原,丛林法则,物竞天择、优胜劣汰、弱肉强食。依附于强者而得以生存,本无可厚非,是自然法则,也是契丹民族的自我抉择。大树底下好乘凉,凡是叫爷的,都做过孙子!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一个民族有过童年,犹如一个人的童年,满是月光,满是美好的记忆,青春将临——
青春年少流下的泪
搅拌着月光,我思念
那些年从未谋面的你
思念你轻踩树叶卷起的尘,哼着歌
思念你穿着裙子的青涩,淡淡的笑
思念你的影子落满蝴蝶,合着的书
隋文帝杨坚的纵横捭阖,契丹人终于找到了安家之所。
开皇四年(584)。突厥阿史那摄图多次被隋文帝杨坚打败,请求与隋朝和亲。开皇五年(585年)七月。东突厥沙钵略可汗阿史那摄图,既遭遇西突厥的威胁,又遭遇契丹人的威胁,向隋朝告急。同年,杨坚为平衡草原各部,让契丹部落回到了故地。
开皇六年(586)。契丹内乱,打个不停,闹着分家。契丹内乱的同时,还与东突厥人干上了。隋文帝杨坚很生气,契丹人遣使谢罪。后契丹一部落首领出伏,又和东边的高丽人卯上了,投奔了隋朝。杨坚同意了,被安置在渴奚那颉之北。开皇末年,契丹又有部落背叛了东突厥,带着四千余户来归顺隋朝。杨坚为了安抚东突厥,怕突厥人不舒服,做了个和事佬,让突厥人去安抚契丹人。在名义上还归属突厥人,但契丹人坚决不回突厥领地。
此后,契丹部落渐渐的发展壮大了,人口也越来越多,在托纥臣水(土水、老哈河)附近安定了下来。东西五百里,南北三百里,分为十个部落。每个部落的兵力,多则三千,少则千余。遇到战争,十部共议,兴师动众依靠符契。
政权的新老交替,往往伴随着动荡!想占便宜,试深浅的人多了。不安分的人总是有的,不安分的孩子总觉得自己长大了,青春年少不知愁滋味。
大业元年(605),八月。隋炀帝杨广改元大业,赦天下。三月,营建东都洛阳,每月役丁二百万。下令开挖京杭大运河,工程极其浩大。
八月,杨广临幸江都,龙州迎奉。
八月,契丹偷袭营州。隋炀帝杨广诏令通事谒者韦云起前往平叛,征调突厥人前往平叛。韦云起独自前往东突厥,东突厥启民可汗派来两万骑兵,皆听命于他。韦云起分两万骑兵为二十营,兵分四路,掩护前进,下令;“击鼓而行,吹角而止,没有公事,不得在军营里随意行走。”三令五申后,还是有一人违反军令。韦云起随即下令将此人斩首示众。突厥将领们,路也走不直了,屁股也打颤了,看见韦云起都不敢仰视。
依附于突厥的契丹人,对此一无所知,没有对突厥和隋朝起疑心。契丹人对于自己摸了隋朝这只大老虎屁股的事情,还是没有考虑清楚后果。
兵者,诡道也!
韦云起率军突入契丹境内,派突厥使者谎称借道去柳州与高丽人做生意。下令,敢说军营里面有隋朝使者的,斩!两万大军过境,去邻国做生意!这样也不怀疑!凡是被骗的,往往都是自愿的!
韦云起率军前进到契丹营地百里的地方,忽而引兵向南。夜晚又率兵转向契丹营地,乘着黎明前的黑暗,一击制胜。俘获契丹男女四万人,女人、孩子、畜产之类的一半赐给了突厥,男人都咔咔咔,其余的都带了回家。席慕蓉写到青春:
所有的结局都已写好
所有的泪水也都已启程
却忽然忘了是怎麽样的一个开始
在那个古老的不再回来的夏日
天可汗说了,长城内外都是我华夏子民。
唐武德九年(626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被杀。不久李渊退位,李世民称帝,改元贞观。
同年,突厥颉利、突利可汗合兵入侵长安,突厥二十万雄兵列阵渭水北岸。唐太宗李世民率领高士廉、房玄龄等六骑亲临渭水,与突厥颉利可汗隔水而语,指责突厥人负约。六人六马与二十万巅峰时期的突厥大军相持,对阵在渭水两岸!不久唐军赶至李世民背后,并擒获突厥大将执失思力。
至此,唐朝与突厥缔结渭水便桥之盟,东突厥军队方始退还。说到便桥之盟,到底如何化解的,那还是问李世民吧。
贞观二年(628年),契丹首领大贺摩会率部降唐。突厥颉利可汗不希望契丹与唐朝交好,请求以梁师都的朔方来交换契丹的领地。拿李世民的嘴边肉和李世民交换,突厥颉利可汗的算盘打的蛮精明的。李世民直接怼了:“契丹、突厥,不是同类。今天,契丹来降我大唐,你突厥有什么依据索取契丹呢?
梁师都,本来就是我中原人,朔方也是中原的朔方。梁师都,靠着你突厥的庇护,为非作歹。假使我派兵征讨,你突厥定会来救,又如何!但是我认为不会多久,我大唐会灭了梁师都。纵使拿不下朔方,我也不拿契丹来交换朔方。”朔方、契丹,都是我大唐的,你突厥也是我大唐的。
有仇必报,立马就报。亮剑,狭路相逢勇者胜!
贞观二年(628年),唐太宗乘突厥衰乱,派兵攻灭了梁师都,统一全国。贞观三年(629年),李世民决定出击东突厥。李世民命李靖为定襄道行军总管,总领诸将北征,以精骑三千夜袭定襄,颉利可汗部毫无察觉,惊呆了,奔溃了,继而奔袭阴山,东突厥灭亡。唐朝疆域自阴山北直至大漠。同年,契丹可汗大贺摩会,再次来长安朝觐,赐鼓纛。
贞观十八年(644年),李世民征讨高丽,诏令契丹人与奚族人一起参与。回程途径营州,会见了契丹各部首领及长老等,并给与不等的赏赐,同时授予大贺窟哥为唐左武卫将军。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大贺窟哥率领所部内附唐朝。李世民以契丹部为松漠都督府,以大贺窟哥为第一任松漠都督,兼任左领军将军、无极县男,赐姓李氏。显庆初年(656年),唐高宗李治继位,拜大贺窟哥为左监门大将军。以达稽部为峭落州,纥便部为弹汗州,独活部为无逢州,芬问部为羽陵州,突便部为日连州,芮奚部为徒河州,坠斤部为万丹州,伏部为匹黎、赤山二州。契丹八部共计九州,都隶属于松漠都督府,即以辱纥主(契丹首领)为之刺史。显庆五年(660年),时任松漠都督的契丹首领大贺窟哥死,继任松漠都督的阿卜固袭位。
读历史,都喜欢看里面的故事。对于流水账,总是嗤之以鼻,不屑一顾。久了,才明白,没有故事,才是最能打动人心的故事!
没有故事,往往意味着和平。可,生活还要继续,故事还会不断的上演。

大家都在看

猜你喜欢

热门帖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