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看三国之刘备卷(续下) 仁义不是双股剑

字数:9257访问原帖 评论数:45条评论 TXT下载

发表时间:2021-06-24 18:56:52 更新时间:2022-06-30 07:42:24

楼主:石中火  时间:2021-06-24 10:56:52

央视总共拍过两部完整的三国演义电视连续剧,第一部是在1994年上演的,俗称“94版三国”或“老三国”;第二部2003年上演,俗称“03版三国”或“新三国”。两部三国剧拍摄时间相差十年,价值取向也隔了一条代沟。老三国基本忠实于原著,新三国则有相当多的改编,尤其是翻转了传统的“尊刘抑曹”的基调,曹操不那么坏,刘备也不那么好了,岂止不那么好,简直就是一个阴险小人,打着“仁义”的幌子骗吃骗喝的伪君子。而曹操则处处光明磊落,是真英雄、大丈夫,“尊刘抑曹”变成“尊曹抑刘”了。为达到这个“重塑三国价值观”的目标,该剧对原著中不少经典桥段都做了颠覆性的再创造,例如著名的“煮酒论英雄”,新三国拍来便是完全不同的味道——
东汉末年的某天下午,许都丞相府后花园的凉亭中,两个当世的人杰:曹操与刘备一边喝酒,一边谈论什么是英雄。这位新版曹丞相是个直肠子,快人快语,小说中那一长段天下人物的品评,什么袁术冢中枯骨,袁绍好谋无断,孙策借父之名,刘璋守护之犬等等大家听熟听厌了的陈词滥调,都不提了,一上来就干脆利落地对刘备说当今天下英雄只有两个,you and me,你和我。而刘备听了这话也非常沉得住气,筷子拿得稳稳的,全没有“闻言失箸”的一惊一乍,倒反问曹操:“你既然说我是英雄,为什么不杀我?”曹操说:“第一舍不得,英雄惜英雄,第二没必要,你虽是个英雄,却无用武之地,我怕你何来?”如此坦率,让刘备既无可反诘,更没有掉筷子的道理。那么煮酒论英雄就这样波澜不惊地结束了吗?当然不,哪个编剧都不会轻易放弃戏剧性。两人说完了英雄,话锋一转,又谈起了“仁义”来。曹操滔滔不绝,论证“仁义”的虚伪,以雄辩而富有文采的辞令,说得那个一辈子以仁义标榜的刘皇叔脸色一阵阵发白,最后一段话更是石破天惊地洞穿了那人的肺腑:“仁义也可以用来杀人。你不是爱用双股剑吗?你的双股剑上就写着两个字,一个是仁,一个是义!”刘备闻听此言,犹如当头响起一个焦雷,登时掉了筷子。“闻言失箸”的桥段在这里了,多么讽刺啊!不是听见英雄失箸,而是听见仁义失箸,说他是英雄他不失惊,却失惊于被揭穿了“仁义”的假面具,醍醐灌顶般地猛醒:原来我手中的双股剑就是“仁义”呐,原来我一直杖着仁义在杀人呐,我藏得那深的老底今儿被他揭了,我以后怎么再在别人面前装呀,羞哇怕哇!
客观的说,这段改编蛮精彩,突破了经典的套路,颇有新意。但这“新意”中却潜伏着一股陈腐的臭气,回味之后,不过仍是些阴谋论的滥调而已。

楼主:石中火  时间:2021-06-24 10:59:51
人就是这样的东西,但凡他缺少什么,就拼命地诋毁什么,好证明他缺得不冤。没文化的,便宣传“读书无用论”;没家教的,便歌颂大老粗。曹操智谋盖世,文武兼备,唯独缺个德,看见名声好的君子,怎么都不顺眼,一定要把刘备那面“仁义”的红旗打掉,当块破布踩在脚底,才算出了心头的恶气。问题是,你打得掉么?刘玄德“仁义”的红旗是他自从桃园结义便扛在肩膀上的,以后不管经历多少艰难险恶,屠刀架在脖子上,柴火堆在脚板底都不曾丢下过。那两个字是他和他的兄弟部属们用鲜血和生命挣来的,你曹孟德说两句怪话就打得掉么?切!
嫌三国演义尊刘抑曹,不公平?好,那就翻翻三国志,陈寿可是尊曹操作魏武帝,一口一个“太祖”的,他的史笔是不可能偏袒刘备的。且看陈寿笔下的刘备是真仁义还是假仁义。
时间拨到公元191年(东汉初平二年),三十岁的刘备因平定黄巾有功,受任平原县令,领平原国相,相当于现在的地委书记,对一个参加工作还不久的年青干部来说级别不算低。那么这位年青的地委书记在平原县干得怎么样呢?干得好极了。三国志先主传为证:
“郡民刘平素轻先主,耻为之下,使客刺之。客不忍刺,语之而去。其得人心如此。”
先主传虽只一句话,却足可见得刘书记在平原县的政绩和官声。连仇家派来行刺他的刺客见了他的面,都下不去手,主动自首,可知刘备的名声之好,魅力之高。当然这刺客也须是一位有良心的侠士,非钱财所能收买,才能被刘备的“仁义”感动,换了一心只装着利益与权谋,视仁义为杀人的双股剑的主,哪会客气?你厚待我,不加防备,正好取尔性命,给主子交差领赏去!
这是一则可以写进刺客列传的故事,行刺者和被刺者两方面的风骨气度皆令人称赏。南朝人裴松之曾为三国志作过详细的批注,所引用的魏书中对此事也有记录:
“刘平结客刺备,备不知而待客甚厚,客以状语之而去。是时人民饥馑,屯聚钞暴。备外御寇难,内丰财施,士之下者,必与同席而坐,同簋而食,无所简择。众多归焉。”
魏书这里写得更详细了,礼贤下士尚在其次,为民御寇,管民衣食,这才是尽到了一方父母官的责任。老百姓可怜啊,逢着饥荒有官府救济,遇见盗贼有官兵抵御,便是大幸福了!谁能让他们在天灾人祸之下苟延性命,残喘生息,他们便对谁感恩戴德,当作再生父母一般看待。连刺客见到这样的好官,都得交出匕首,掉头就走。要得民心,其实是不难的。然而偌大的汉朝,却只有平原县的刘书记做到了,你能说这史书中感动了刺客的“仁义”是假的吗?是刻在双股剑上,装扮来杀人的幌子吗?
谁说这话,谁便是放屁。屁股决定脑袋,谁坐在阴谋论者的板凳上,谁就合该放出这种臭屁。
其实曹操并没有放这个屁,这个屁是新三国的编剧导演们派给曹操放的。仇恨刘备的仁义的,不是曹操,是新三国的编导。他们为了诽谤仇敌和奉承伟人,却把他们心目中完美的英雄曹孟德贬低成了一个只会弄歪理说怪话的小丑。“有些人赞美历史上的英雄,却模仿他们的劣迹,而不取法他们的优点;由于愚蠢,他们以曲高和寡来解嘲,而以短处作为效仿的榜样。”(黎巴嫩,阿明*雷哈尼)曹操的伟大,绝不在缺德,可崇拜者们却偏偏拿住他的短处大加颂扬,为他编造出一篇“仁义是杀人的双股剑”的流言,且看献媚者将死者凌辱到了何等地步也!
在阴谋论者看来,不岂止阴谋论者,很多脑筋单纯的人士也这么看,搞政治的人全都一个样,没有理想,只有利益,没有原则,只有手段。仁义,或残暴,都是他获取利益的手段,仁义好使就用仁义,残暴好使就用残暴。从这点上讲,“双股剑”倒真是一个好比喻,难怪新三国的编导如是说。然而搞政治的人就一定没有理想,没有原则吗?未必。哪怕像曹操这样的奸雄,也有他的理想和原则,他绝不至把“仁义”理解得那么肤浅,肤浅的是电视剧导演。而刘备,这个一生摆在曹操的对立面的政治人物,他的理想和原则就跟他的为人处世一样,至始至终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摆在世人面前,好像一面鲜红的旗帜,哪怕被黄沙磨击得千疮百孔,也不改其本色。
刘备的理想是什么?原则又是什么?三国演义和三国志都写过不少,而我以为最能概括刘备的理想和原则的有两个地方,分别是他与两位军师:卧龙凤雏的一段对话。第一段在隆中对中,小说、史志所述略同,刘先主三顾茅庐始见诸葛孔明,促膝纵论天下大势,孔明问其志,先主言曰:
"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於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獗,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这便是刘备一生的理想,结束诸侯割据争战不息的混乱局面,恢复汉家王朝的大一统。这里的“主上”是亲口封他皇叔,又间接地赐过他衣带诏的汉献帝;“奸臣”,自然是衣带诏中所要讨伐的“托名汉相,实为汉贼”的曹阿瞒了。话中说的分明,他刘备既是汉室宗亲,今逢汉室倾颓,当仁不让,立志灭奸贼,匡社稷,扶危主,救黎民,这些统统都是儒家道统的“大义”,需要他来“信”于天下的。虽“智术浅短”,未见成功,却“志犹未已”,来向贤才讨教。这个理想水平高不高,符不符合历史进步的潮流,且不说他,单说气魄,便够宏大!
楼主:石中火  时间:2021-06-24 11:00:31
此时的刘备是个什么处境?说不出口,尴尬得很,无钱无地无人,正在荆州依附刘表,守着新野弹丸小城混日子,兵不满千,将不过关张赵云。有一个皇叔的虚名,还有汉左将军宜城亭侯领豫州牧的空衔,听起来挺唬人,却没处拿俸禄,更无人听号令,还比不上当年在平原县当地委书记的光景。虽说那时候地盘也不大,可是年轻啊,才三十岁!青春就是霸王。如今多少岁?刘备161年生人,三顾茅庐请诸葛亮是赤壁之战前一年,公元207年,足岁四十六,虚岁四十七,奔五望六的人了,跑遍大半个中国,蹉跎了快二十年的光阴,还在原地踏步当地委书记,人的时运不济,莫过于此了。然而就这么一个半辈子倒运的人,说话办事还那么豪横。队伍都拼光了,还敢嗷嗷叫,开口闭口匡扶汉室,伸大义于天下。如果对面坐的不是一般志大心高的诸葛亮,是那起斤斤计较于名禄地盘人马钱粮的庸才小人,只怕要在心里冷笑一声:癞蛤蟆打哈欠,你好大的口气呀!谁做皇帝你操心不到,你还是先守好你的新野小城,莫要被别人吞并了吧。
但这才是英雄——贫,志不改,达,气不改。越是处境不顺,越要昂起头颅。诸葛亮正是被这份理想主义者的豪横感动,才将刘先主引为知己,说出教天下三分的隆中对。换一位谨慎本分,走一步看一步的主,卧龙岂肯倾吐肺腑?
或有人讥笑刘备志大才疏,三十岁管一个县,四十六岁还管一个县,能力不行,理想主义又有何用?这些人就没有看到,跟刘备差不多时候出来混的,曾经比他混得好的多的,除了曹操,基本上都死绝了。董卓、吕布义父子,孙坚、孙策亲父子,袁术、袁绍俩兄弟,剩下个刘表也就在熬时间。乱世中,活着就是胜利,一拨拨浪淘风簸,汰除掉泥沙过后,留下来的便是真金。而刘备之所以能活着,很大部分要归功于他的理想主义。因为他有远大的理想,才能不计较一城一地的得失,输了不气馁,不急于翻本,耐心等待东山再起的机会。因为他有报国救民的志向,不自私,有担当,肯做吃亏的事,才能收获意外的果实,比如让袁术眼红到死的三让徐州。孙坚死于玉玺,袁术死于称帝,孙策死于和人怄气,这些人要么不肯吃眼前亏,要么急于占小便宜,不顾全大局,皆是理想不足以克制欲望以及人性的各种弱点导致的。
所以,理想是个好东西。这并非陈词滥调的说教,那真是用无数人头证明了的!当然,理想不是投机的工具,有理想的人就得准备好为理想牺牲。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鸡毛。为一个大题目去死,总比为一块破石头去死有价值。
有理想者,必有原则。我以为刘备一生的原则,浓缩在他与副军师庞统的一段对话中。这段对话三国演义有,三国志本传没有,语在裴松之批注庞统传所引的九州春秋,被罗贯中搬到小说里来了。当时的背景是刘备已占领荆襄长沙等九郡,正按照诸葛亮隆中对的战略部署,准备进攻西川,获取三足鼎立进而争夺天下的基本。机会已经来了,张松献地图,又说服刘璋来请刘备领兵入川抵御张鲁,正是有借口,有实力,有内应,天时地利人和全在手,此时不取,更待何时!换了任何一个怀着争天下的雄心的诸侯,都不会有丝毫犹豫,对西川这块送到嘴边的肥肉,他们只考虑怎么取的问题,绝不考虑该不该取的问题。可是刘备面对这个一生很可能只逢到一次的机会时,竟然犹豫了。当时庞统劝他:
“荆州荒残,人物殚尽,东有吴孙,北有曹氏,鼎足之计,难以得志。今益州国富民强,户口百万,四部兵马,所出必具,宝货无求於外,今可权借以定大事。”(九州春秋)
不愧是与卧龙齐名的凤雏,几句话便道尽了取川之利和不取川之弊,换了任何一个主公必闻言大悦,起座抚其背曰:“公见与孤略同!”“卿真乃吾之子房也!”“统哥,咱们动手吧!”可是刘备却说:“NO!”原话如九州春秋所载——
“备曰:今指与吾为水火者,曹操也,操以急,吾以宽;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谲,吾以忠;每与操反,事乃可成耳。今以小故而失信义於天下者,吾所不取也。”
这便是刘备的原则,刘备一辈子跟曹操对着干,其原因在于两个人的三观截然相反。曹操是典型的实用主义者和利己主义者,刘备用三个字“急”“谲”“暴”概括曹操,非常恰当,非常筋道。选拔干部只看才能,不问品德,“唯才是举”,是为急。为人多诡变,少诚信,机诈权谋,层出不穷,是为谲。暴就更多了,简直罄竹难书:因疑心病杀吕伯奢全家,还振振有词:“宁我负人,毋人负我”,是为暴;为报父仇,拿徐州百姓开刀,是为暴;攻一座城,军民先不投降,城破再降者,尽屠,是为暴……这些都须不是刘备杜撰,史志里皆明明白白地记载着,抵赖不掉。刘备用三个字概括了曹操的品质,竖起一个反面榜样,自己站到对面去,捡起意思相反的三个字当作自己的座右铭。“宽”“仁”“忠”,这三个字是刘备对自己的要求,也是历史对刘备的评价。他说到也做到了。
楼主:石中火  时间:2021-06-24 11:01:02
且慢,攻击刘备的人反驳我,谁说他做到了?他这回就没有做到!他马上就要自食其言,违背他自我标榜的三字原则了,他马上就要变得跟曹操一样功利、狡猾、残暴了,因为他说完这段话不久,便听从庞统的劝告,起兵进攻西川了!这些漂亮话都是那个虚伪的人说给历史听的啊,你们全都上当了!
确实,攻击刘备的人说的都是事实。刘备说出他“每与操反”的三字原则之后,庞统引经据典,反复用利害、权变之说鼓动、劝解刘备,终于使他放下思想包袱,不再犹豫,决定向刘璋动手了。刘备一生行事,皆以信义为先,唯独这一次,他做了背信弃义的事。刘璋信任他这个同宗兄弟,仁人君子,诚心诚意请他出兵攘敌,他却背后捅刀,把同宗兄弟的西川占了。这是一件见不得人的事,违背了他一生的原则,不管讲上多少大道理,再怎么挥舞“匡扶汉室”的红旗,都赖不掉的。
我并非要为刘备洗白,做错了,就是做错了,越洗越黑。原则是铁打的牢笼,没有变通,变通的,便不是“原则”了。我想说的是,刘备这次违背了他的原则,但他仍然是一个有原则的人。在他漫长的一生中,大多数时候,不,绝大多数时候他是把他的三字方针铭记在心的。史书为证,攻击刘备的人也必须承认!那么为什么这一次他违背原则了呢?在取西川的问题上,他为什么不再坚持“每与操反”,“以小故而失信义於天下者,吾所不取”了呢?我想主要还是他年纪大了,刘备211年入的川,实岁五十整了,功业未成,老之将至,岂能不忧?况天下大势,九州归属已定,唯西川可取,此时不取,再无机会矣。事虽不义,反复权衡,犹豫再三,还是干了。就冲着这点犹豫,我敬刘备是个君子:好人办坏事,最少还知道个羞耻。面对到口的肥肉,动筷子之前,先念段往生经,便算心中有佛了。要知道,在三国,在整部历史,吃肉之前肯念经的,也是不多的——多的是吃得淌油吧唧嘴,吃相难看的!
至于“虚伪”,那倒真未必。刘备这番话是说给军师庞统听的,自己人关起门来说,并没有召开记者招待会,沽名钓誉。那确实是刘备自己在做思想斗争。政治人物,面对巨大的利益,肯思想斗争,摇摇头叹口气,小心地问声军师“还是不取了吧?还是想点别的辙吧?”就不容易了。换了你,你肯吗?反正我是不肯的,我肯定要取西川的,分家都几百年了,什么同宗兄弟!刘备还能顾念一下同宗兄弟的情谊,已经算他有良心。
刘备正因为有这点羞耻心,这点良心,他才不肯听庞统法正的计策,在涪关摆鸿门宴擒杀刘璋,才不肯急攻成都,速战速决,总说“初入他国,恩信未立”,要慢慢培养和西川人民的感情,结果贻误战机,内应泄漏,不得不一仗一仗地硬拼,甚至付出了军师庞统中箭身亡的惨重代价,不得不调诸葛亮张飞赵云入川,把荆州丢给关羽一个人防守,为将来失荆州死关羽埋下了祸根。总之刘备取西川取得非常不顺,战略战术上接连犯错,优柔寡断,拖泥带水,结果是一边战事不利,一边还担上背信弃义的恶名,骗子被戳穿的难堪,老实人吃亏的郁闷,两种截然相反的窘迫他都受用了。非“智力”不足,说到底还是“道德”之误。换成“宁我负人,毋人负我”的曹孟德,绝不会如此啰嗦,在涪关便拿下刘璋,挥师直取成都,兵贵神速,当婊子就别想立牌坊,争天下就别怕名声坏,干大事的人哪来这许多穷讲究!
搞政治,玩权术,刘备真不是顶强的。陈寿评价他“机权干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狭”,评价的对,但不完全。知易行难。机权干略,其实不难,难在实行,得靠一股子视人命如草芥的毒辣狠劲。刘备营中不缺乏第一流的军师参谋,左卧龙,右凤雏,可军师说了,主公不听,又当如何呢?关键时候狠不下心,绝不了情,忙碌一生,只得益州偏僻之壤,也是他的命。
但这恰好是刘备有别于其他政治人物的地方。换句话说,他还像个“人”。有血肉,有感情,有理想,有原则的人。别的那些诸侯主公们,即使曾经有血肉,有感情,有理想,有原则,经历过半生血雨腥风尔虞我诈的惨烈厮杀后,也早就消磨尽净了。
楼主:石中火  时间:2021-06-24 11:01:57
刘备的理想,可概括为一个“仁”字。他的原则,可归纳为一个“义”字。刘备挥舞着这对新三国编导托曹操之口送给他的“仁义的双股剑”,先为自己打下了一小片江山,又在史书中留下了不坏的名声,他是成功的。最能成全刘备仁义的名声的,有两件事。一是营救陶谦,和发誓要杀光徐州百姓的曹操开战。二是携民渡江,掩护百姓从樊城逃难到江陵。两件事都是刘皇叔视人民为心腹,甘愿为之断手去足,舍命相护,继而被民众爱戴的典型,尤以后一件著名。
为政者,不弃民,是最低的道德。而当时的情形,是非常危急的。危急到部属们都劝刘备丢弃百姓,率领军士轻装撤退江陵。从战术上,这是对的,以刘备军那点微薄的武装力量,根本不是曹军铁骑的对手,一旦被追上,打打不赢,跑跑不掉,非全军覆没不可,还保护不了老百姓,如果丢下老百姓轻装疾行,则可抢在曹军前面占据战略要地江陵,为后续战役赢得主动,老百姓左右是保不住了,不如舍之,保住残存的武装力量,以图后计,这才符合战争的策略,符合“理性”。但从道德上,这是错的,军队的责任便是保护平民,岂有强敌将至不战而逃之理?失去武装力量的保护,手无寸铁的民众将如同一群猪羊任凭虎狼吞啖宰割,你们本当掩护人民,此时却拿人民当挡箭牌掩护你们撤退到了安全地带,于心何安?请问你们和敌人有何区别?抛弃了该尽的责任,还不如敌人!这样做,再符合策略,符合理性,也是禽兽的行为,也不能干。
不弃民,是最低的道德。刘备守住了为政者最低的道德。他拒绝了部属的劝谏,决心与百姓共患难。三国志先主传云:
“比到当阳,众十余万,辎重数千辆,日行十余里……或谓先主曰:宜速行保江陵,今虽拥大众,被甲者少,若曹公兵至,何以拒之?先主曰: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今人归吾,吾何忍弃去!”
以人为本,仁者爱人,民为重,君为轻,得民心者得天下,这些大道理平时坐在书斋里说说容易,临到战场,生死交关,还牢记不忘,难。疾风知劲草,乱世识忠良——刘玄德真丈夫也!
不弃民的结果,曹军铁骑日行三百里,轻轻松松在长坂坡追上了辎重数千辆、日行十余里的刘备大众,刘备率数千残军抵敌,几乎全军覆没,失去了一位夫人,还差点失去唯一的儿子和大将赵云,拼死杀出重围后,只剩下数十骑,百姓亦惨遭掳掠、杀戮,并没有因为子弟兵的牺牲而得到有效的保护,从效果上讲,这一战是完全失败,毫无价值的。可是在另一杆秤上,这一战的分量却重比泰山。中国的当权者,世界也一样,多的是拿人民当猪羊,平时自己屠宰,必要时送给敌人屠宰,腾出时间好自己跑路的。为民挡枪,甘与同败,少之又少。
楼主:石中火  时间:2021-06-24 11:02:51
二战史上有一段轶事——莫如叫丑闻更恰当些。1942年7月,一支庞大的英国运输船队,满载着运往苏联、支援红军与德国法西斯作战的武器弹药粮草辎重,航行在寒冷的北冰洋上,为他们护航的是英国海军的三十多艘舰艇,有巡洋舰、驱逐舰、护卫舰、猎潜舰和防空舰。这支护航舰队的实力说强不强,说弱也不弱,对付德国潜艇和飞机绰绰有余,如果遇到德国海军的主力舰队则凶多吉少。此次航行充满危险,为了堵截盟军支援苏联的战略物资,德军派出多艘潜艇多架飞机轮番攻击运输船队,但是在护航舰队的严密保护下,收效甚微,还被击落了不少飞机,几艘潜艇也差一点被击沉。
就在这时,英国海军指挥部收到了一份情报,以“提尔皮茨号”战列舰为首的德军主力舰队已离开港口,向战场驶来。“提尔皮茨号”是一艘排水量达53000吨,拥有380毫米口径主炮的巨舰,战斗力远超盟军在这一地区的所有军舰,唯一能与之匹敌的航空母舰离战场又太远,难以及时赶到。英国海军的头头们经过紧急磋商研究,得到了一个悲观的结论:护航舰队根本不是“提尔皮茨号”的对手,继续保护运输船队必将全军覆没,而运输船队也没法幸免;如果让商船散开,各走各的,说不定还能保住几只船。基于这个结论,海军头头们做出了符合“理性”的决定,命令护航舰队立刻丢下运输船队返航,让那些满载物资的商船就地解散,自行驶向苏联的海岸!
那是世界海军史上耻辱的一幕,装备精良的三十几艘巡洋舰、驱逐舰、护卫舰、猎潜舰和防空舰开足马力逃之夭夭,丢下毫无武装的商船任凭德国潜艇和飞机猎杀。“战斗”的结果,护航舰队安全返航,毫发无损,而34艘商船只有11艘开到了苏联,其余23艘带着一百多名船员和足以装备一个集团军的10万多吨军用物资沉入海底。
这个“理性”的结局,是在一艘战列舰的威慑下造成的。然而讽刺的是,直到战斗结束,以“提尔皮茨号”为首的德军主力舰队也未曾露面。原来德军害怕遇到盟军的航空母舰,让“提尔皮茨号”停泊在远海坐镇,只出动潜艇和飞机参战。也就是说,仅仅因为恐惧,英国海军的头头们就命令护航舰队丢弃运输船队逃命,从而白白葬送了那些原本可以保护的商船!

火曰:这就是唯功利主义的恶果。只凭借一个草率的计算,便冷酷地做出了“舍此保彼”的决断,却忘记掉保护运输船队是护航舰队神圣的责任,任何情况下军舰都不应该丢下商船。只管策略,不管原则,这就是英国海军的头头们依赖的“理性”。结果使盟军遭受惨重的损失不算,还严重地败坏了英国海军的声誉,他们的背信弃义让那些商船的船员永远无法原谅。我想,如果把那支护航舰队的指挥官换成刘备,他一定拒绝执行头头们的“乱命”,命令舰队坚守岗位,与德军主力浴血奋战,哪怕被战列舰的巨炮轰成碎片,决不丢下一条商船。那么好,好人有好报,损失也不用承担了,名誉也不必败坏了,因为德军主力并没有来。然而一个人如果为图好报去做好人的话,那他也不是什么好人,是两面派,是投机家了——仁义不是双股剑,理想和原则永远不能用来做交易的。

(完)
楼主:石中火  时间:2021-07-06 17:40:36
说起来刘备也是一个失败者,他最应该当作家。
楼主:石中火  时间:2021-07-15 10:59:29
火看三国已完成十篇,刘备五篇,诸葛亮五篇,接下来该写孟德了。。。
楼主:石中火  时间:2021-07-17 09:30:38
仇恨刘备的仁义的,不是曹操,是新三国的编导。他们为了诽谤仇敌和奉承伟人,却把他们心目中完美的英雄曹孟德贬低成了一个只会弄歪理说怪话的小丑。“有些人赞美历史上的英雄,却模仿他们的劣迹,而不取法他们的优点;由于愚蠢,他们以曲高和寡来解嘲,而以短处作为效仿的榜样。”(黎巴嫩,阿明*雷哈尼)曹操的伟大,绝不在缺德,可崇拜者们却偏偏拿住他的短处大加颂扬,为他编造出一篇“仁义是杀人的双股剑”的流言,且看献媚者将死者凌辱到了何等地步也!
——————————————————————————————————-
你不说,曹操还是个英雄,你说了,曹操倒成了小丑了。一粉岂止顶十黑,直可顶千黑,万黑!
楼主:石中火  时间:2021-07-20 08:35:04


——孙彦军扮演的刘备,是94版三国的经典
楼主:石中火  时间:2021-09-28 16:13:47
刘备一生行事,皆以信义为先,唯独这一次,他做了背信弃义的事。刘璋信任他这个同宗兄弟,仁人君子,诚心诚意请他出兵攘敌,他却背后捅刀,把同宗兄弟的西川占了。这是一件见不得人的事,违背了他一生的原则,不管讲上多少大道理,再怎么挥舞“匡扶汉室”的红旗,都赖不掉的。
。。。。。。。。。。。。。。。。。。。。。。。。。。。。
刘备尚且如此,想找个洁白无瑕的政治人物,难!
楼主:石中火  时间:2021-10-17 10:04:11


提尔皮茨号战列舰,二战德国海军主力舰,仅仅因为恐惧它的参战就瓦解了一支规模庞大的有三十多艘军舰护航的盟军运输船队
楼主:石中火  时间:2021-12-08 20:57:51
刘备一生积攒的老实忠厚,似乎就是为了最后取西川来耍一个大大的阴谋,虽然事出无奈,也让人唏嘘。英雄啊,你的名字是奸诈!

大家都在看

猜你喜欢

热门帖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