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重肉体下的精神飞絮——《颐和园》

字数:2982访问原帖 评论数:49条评论 TXT下载

发表时间:2009-01-15 22:58:00 更新时间:2021-10-12 03:12:46

楼主:sz淳子  时间:2009-01-15 14:58:00
文/淳子

我是一朵柳絮,长大在美丽的春天里;因为父母过早地将我遗弃,我便和春风结成了知己。我是一朵柳絮,不要问我的家在哪里,愿春风把我吹送到天涯海角,我要给大海的角落带去春的消息。——陈晓旭



《颐和园》看了两遍,很难形容看完后复杂的心情,所以读后感一直迟迟不肯动笔。关于《颐》的影评已不胜枚举,我也一样对这部片子的台前幕后怀有极大的兴趣。不过今天我只想谈谈人的精神、命运、幻想,这些不着边际的东西。

有些人注定要过艰难的生活,很多时候这并非上天的安排,而是自己的选择,我们称之为宿命,余虹的经历使我再一次坚定了宿命这个词的份量。记得王小波说过,人生的舞台上,大部分人只是演员,只有少部分人能够成为编剧。余虹执着地为自己编写命运,尽管这个编剧文艺了一点,一意孤行了一点。

命运本身就是件很戏剧性的东西,当邪恶、粗俗、卑鄙、下流……这些阴暗低劣的人性品质聚在一起,我们似乎不难想象这个人的经历,结局也许坏也许并不坏,大家都能接受。而当敏感、孤独、真实、善良、炽烈、幻想……当这样的人性聚集在一起,就很难说会造就怎样的人生了。纯粹而美好的东西揉合在一起,不一定就是甜美,多一点不切实际的幻想,也许命运就此出现拐点。

考上了北京的大学,年轻的余虹似乎并没有什么值得高兴的——从影片的一开始,电影就告诉我们,余虹是个特别的女孩,她的追求与众不同。为了报答同学,余虹把处子之贞奉献给他。那是在一处荒郊野外,以一种粗糙不堪的形式解除了自己处女的包袱。此后的余虹,没有什么可以限制住她为自己的思想和身体插上翅膀:她自由了。

碰上周伟似乎是个意外,其实是必然——她在等待和寻找这样一个人,她总会遇见一个为之疯狂的人,这个人一出现,她就完了。这是她的宿命。周伟说她是疯子,是的,但她是在他面前才变成了疯子,因为她深爱着他,她急于向他表白自己的爱,恨不得将一颗真心剖出来血淋淋地摆在他面前。周伟应该庆幸自己拥有这样的经历,青春泛着残酷的美,回忆的伤口是早已凝固的痂壳,望一眼,就心痛一次,麻木一次。这种感觉,不是人人都曾有的。

然而我要说的是余虹,这个内心孤独、执意走向悲剧的人。悲剧是自我的毁灭,是眼看着美好的东西支离破碎,悲剧是喜剧永远发生在别人的身上。本来可以拥有优越、舒适甚至灿烂的人生,但是她不屑,她要过一种非主流的自我折磨的生活。精神上离群索居,身体上自由放纵,一如早春的寒风吹起漫天飞舞的柳絮,她的灵魂比柳絮还要轻柔,随风飞扬,然而肉体是重的,向下的,坠落在枯竭的泳池肮脏的地面上。

轻就一定灿烂,而重就一定残酷吗?有时候,轻所带来的残酷远远超出想象。因为精神(灵魂)飞得太高,孤离而没有目标,没有人能够理解她(他们也无法理解)。想与其他人交流,惟有放下自己的身体。放下身体对于她而言,是一种同情,一种给予,她把自己施舍给那些需要她的人。德国人称做爱为“一次小死”,灵魂找不着方向的余虹,也许只有在无数次“小死”中,才能体会到灵魂的存在,在黑暗中憧憬光明。

所以她在日记里写道:“为什么我总是急于同你们,我的男孩子们,做那件事,那是因为只有在那件事的进行中,你们才懂得我是善良的。我试过多少种办法,可最后还是确定了这个极为特殊、直截了当的方式。我已经一劳永逸地使两个、或者三个异性了解了我,理解了我的善良和仁慈……”我想起了木子美,一个已经几乎被遗忘的名字,我一直认为,木子美被人围攻批驳的性开放完全是出于她超越常人的同情心。

对于性的这种态度,似乎很容易成为人们的诟病,不象有些女人把性放在一个有价值的地位,当做资本。然而把性当成资本的女人有一招失算了,就是每个女人都有这个资本。所以说余虹是聪明的,我们前面说过,余虹又是独特的,所有女人都具有的东西,她怎么会在意?!面对那些试图靠近她,在她身上寻找片石瓦砾的男人,她索性把身体全部都给他,因为那是无爱的荒漠。

象影片中的柳絮,没有方向,甚至没有重量。她因此而过着与众不同又从不安宁的生活,她的生活颠沛流离,甚至物质是贫穷的。女人一辈子,总要疯上一回,为了这年青时代的“疯”,她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然而她有疯的资本,畅想疯的权利以及履行疯的自由。因为这是她的人生,她有权决定怎么做。周伟最后远渡重洋找到她,可是两个人的结局却不免令人唏嘘。十年过后,他们已不再有勇气接纳对方,象一块永远也好不了永远也不敢揭开的伤疤,应了余虹的那句话,“战争中你流尽鲜血,和平中你寸步难行……”

当周伟从汽车倒后镜里看着余虹的身影飞快地远去,消逝在视线外,这个故事已基本结束。没有人会知道,荒僻的高速公路站点内,有这样一个内心孤独如荒漠枯树般的女子。如果你了解她的经历,怎能不为之心疼。故事就要结束了,所有的不安和痛苦似乎已经告一段落,画面一转,回到当年白衣飘飘的大学时代。他们刚刚相识,目光一交投,便认定那是自己等待的人。Paul Evans的“7 Little Girls Sitting In The Backseat”轻快响起,他们在一起跳舞,嘴里叼着烟卷,脸上总是一幅玩世不恭表情的的女孩露出天真的笑容,我的耳边响起一段话:“有一种东西,它会在某个夏天的夜晚象风一样突然袭来,让你措不及防,无法安宁,与你形影相随,挥之不去,我不知道那是什么,只能称它为爱情……”

一切已经过去,那段美好的美好时光已经一去不返了。

电影完了,低落的心却象是在尘土里洗了一遍,充满了不安。想起开头那句话,有些人注定要过艰难的生活,余虹在日记里也写过,我们这些人,注定是这样的命运。然而余虹是不会后悔的,因为她清楚自己在做什么,她是一个对生命的追求、对道德的理解、对情感的感悟早已超越了常人标准的人。她内心的幻想和情感的需要异常强大且异于常人,注定要接受这种艰难的自我折磨,象是僧侣的修行,苦而必经。只有这样才能让她心满意足,只有这样才能真真正正地感受爱。幸福和快乐不能说明爱情的深度,残酷、痛苦和浪漫才是完美爱情的刻刀,一段完美的爱情,往往都是悲剧。

在付出沉重代价的同时,她又是一个多么有勇气的女子!能为自己的命运做主,究竟是怎么样的一件事情。如果真能如此,又有多少人愿意舍弃唾手可得的舒适而转投艰难的自我折磨?我只是很想知道,如果她的“疯”推后十年,也就是遇见那个让她完了的人的时间往后推十年,具备了一定人生阅历的余虹,当爱情的骇浪扑面而来,会否少受一点伤害?还是同样的不可抵抗。

冬天的晚上,我一个人躺在床上,盖着厚厚的被子,抱着笔记本讲自己的感受。说了这么多,全都是爱情。的确,这部片子是讲爱情的,尽管我总觉得娄烨想说的不只是爱情,这部片子可圈可点的地方也绝对不止是爱情,例如说剧中的音乐就十分打动我,时代变迁的脉络也让我怅然若失。只是今天写到余虹,便不由自主地往爱情这条道路上去了,拉都拉不回来。也许骨子里,我也是个同样对爱情抱有幻想的人,以前我曾说过自己,走在人生的路上,微微低着头,心中却有浪漫的火焰向上升腾。看完《颐和园》,我开始为自己的未来担忧。因为所有对爱情抱有幻想且精神飘在高处的人,都是他们不可救药的阿喀琉斯之踵。

如余虹日记里写到的:幻想啊幻想,这致命的东西。

(伊恩地)


楼主:sz淳子  时间:2009-01-22 11:33:58
ZT:
不可多得的佳作,可惜无法上映

楼主:sz淳子  时间:2009-01-26 12:41:50
余虹和周伟这样的结局,虽然伤感,却未尝不是一种最动人的方式。爱别离,恨相随,谁说相爱一定要在一起?余虹的灵魂是孤独的,她永远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

新年快乐!

大家都在看

猜你喜欢

热门帖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