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纸书的纸啊

字数:3576访问原帖 评论数:35条评论 TXT下载

发表时间:2021-07-30 06:26:46 更新时间:2021-08-09 17:45:06

楼主:夏螳螂  时间:2021-07-29 22:26:46
1)
一洋人的小书,说书籍和纸张为“第一媒介”;“第二媒介”呢,称为“远程传讯”,就是脱离实物信息载体的物理交换而实现文本信息的远程传输(洋人说话就是绕)。
洋人说,“第二媒介”早有雏形,比如“旗语”就是一种远程传讯技术,而飞鸽传书则不是。
从电报、无线电,一直到互联网,“远程传输”具有无与伦比的优势。那莫,今日今时,纸书是否开始面临被淘汰的命运?就像......“菲林”?
洋作者说了:那怎么会,许多人(包括比比尔盖茨)在阅读时都更喜欢纸质文本而不是电脑屏幕上的电子文书。
这例子简直太不能说明问题了。比尔盖茨虽然比俺们有名儿更有钱儿,也不能代表人类呀,更不能代表人类的阅读趋势,尤其不能代表未来的人类阅读趋势。
我也认为纸质文本比屏幕阅读舒适,可问题是,电子技术的更新迭代太快,说不定某天就实现了技术突破,产品的舒适度与阅读体验都能赶上纸质,那时候......那时候到底能怎么样,我也不知道。
纯文学如今怎样了?还有诺奖和其它大小奖项在撑着。熠熠生辉的奖状和奖金不时地刺激着行将萎靡的神经。脸为什么这么红?容光焕发!
京剧?已然高雅艺术,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
菲林?发烧友们穿着多兜的工装,端着昂贵的长枪短炮,特种作战小队一般出没于我们视线的远端。
楼主:夏螳螂  时间:2021-07-30 08:56:14
2)
太古时代,人们将他们发明的稀罕物儿——文字——郑重其事地记录在陶器、石头、木片、兽骨或者铭牌上。笨拙,矜持,奉若神明。直到创造出更方便实用的媒介,知识与信息的传播与传承才真正谈得上效率。
从前王朝开始,古埃及人就用当地特产的纸莎草制作出了“纸”。
纸莎草茎秆的外皮与内芯的独特结构,很适合制作书写材料纸。这是上天的厚赏。太阳底下光着膀子的古埃及人像永动机一般热爱劳动,他们剥开茎秆,将内芯削成薄片,通过挤压、捶打、滚压、晾晒等方式,制做出了莎草纸。
《心狠手辣的解放者莫雷尔》:“密西西比河河面广淼,是巴拉那、乌拉圭、亚马孙和奥里诺科几条河的无穷无尽而又隐蔽的兄弟。它源头混杂;每年夹带四亿多吨泥沙经墨西哥湾倾注入海。经年累月,这许多泥沙垃圾积成了一个三角洲,大陆不断溶解下来的残留物在那里形成沼泽,上面长了巨大的柏树,污泥、死鱼和芦苇的迷宫逐渐扩展它恶臭而阒寂的疆界和版图......”博尔赫斯这一段满是激情与危险的文字,要是把地名换一下,换成尼罗河三角洲,也没有问题。
刘文鹏《古代埃及史》:“三角洲......沼泽地带......有丰富的纸草......”在高大的纸莎草的迷宫里,发生过多少迷乱与挣扎的故事。接下来的小说文字稍微改一下,就是这样的:“生息在那里的是一个肤色微深、体质强健、不惧热病的人种。他们眷恋着未来与想象,因为除了石头、淤泥、沼泽、莎草和混浊的河水之外,他们一无所有。”(原句:“生息在那里的是一个皮肤微黄、体质孱弱、容易罹患热病的人种,他们眷恋着石头和铁矿,因为除了沙土、木材和混浊的河水之外,他们一无所有。”)
他们生活在幻境之中,奇异地沉醉于热带的彼岸世界。无论多么匪夷所思,他们所创造出来的,是属于人类特有的“文化”。人在自己的想象里完成对此世与死亡的超越。
人们用莎草纸记录下法规、法令、登记册、公文、书信、账单、契约、遗嘱、文学作品、宗教典籍......从前王朝时期一直沿用至10世纪,莎草纸依然属于日常用品。
埃及人还将草纸出口到其他地区。古希腊,罗马,甚至远至古代不列颠地区都有它的踪影。


楼主:夏螳螂  时间:2021-07-30 13:54:38
3)
古代苏美尔人则将他们的象形文字记录在泥板上。
两河流域无处不在的就是淤积的泥土。他们唯一缺的是息壤,所以大洪水来临时,无可逃脱,世界为之嬗变。苏美尔人的大洪水故事就在中东地区演化出了大同小异的各种版本。
大洪水之后,他们依然享受着上天的馈赠,在文化的婴儿期就带劲儿地玩着泥巴。杨建华《两河流域:从农业村落走向城邦国家》:“广泛使用泥土的传统始于西亚新石器时代,建筑材料是泥土制成的土坯,容器是陶土的,小的筹码是陶土的,最早的印章是陶土的,球状信封也是泥土的,随后记录的符号也是刻在泥板上加以烧制。”
真正得天独厚的是粘土。
两河流域的冲积土壤粘性很强,用它做出像小枕头一样的泥板,再用一头削尖的细木棍或芦苇杆在上面书写。吴宇虹《泥板上不朽的苏美尔文明》:“每一片书写完的泥板要被晒干或烧制,于是这些有文字的泥板变得坚固,不能涂改,也不会腐烂,成为人类文字史中最有特色的、除非砸碎否则不会朽坏的‘泥板文书’。”
两河流域的这种“纸”具有两大显著优点:一是造价低,到处可见;二是坚固耐用,不易破损。
还有一大显著的缺点:重么不是?
抄写一份完整的《新哟》大约需要650块泥板。有本事,你带着这样的书籍云游四方去。
清晨,孩子们背着书包上学去咯。书包里装的,当然是书本咯。苏美尔人创办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学校。他们的学校,就叫做“泥板屋”。想象一下,晨光熹微,小的们背着一大筐板儿砖踏步在上学的路上,咿咿哟哟地喊着号子,弯着腰,小脸儿憋得通红,本应憧憬的目光不得不关注着汗滴禾下土的光景~~
创造了最早文明的苏美尔人不可能这么戆直。在他们的教室里,就有贮藏室来盛放湿性的粘土。孩子们不用背负一大筐板儿砖,他们就在学校里学习制作泥板,在泥板上写字,再将完成的作业摆放在隔板上拿出去晒干,或者用备好的炉子进行烧制。他们的学校,一条龙服务。
*
泥板文书为两河流域的阿卡德、亚述、巴比伦所继承, 并向周围蔓延辐射。
差不多同样古老的,伊朗地区的古埃兰文明,其早期的象形文字就写在泥板上。
波斯人、赫梯人、叙利亚人和巴勒斯坦人......甚至克里特人,他们的线文A也主要书写于泥板上。
一块泥板,不仅仅是一块板儿砖,还是一块外焦里嫩的面包,一块印花的玩具,一块小纪念碑,一块雕塑?你说它像什么都成。密集的符号,浓烈的信息,神秘古朴让人浮想联翩的外形,这种特异的组合推进了两河流域文明的兴盛,惊艳了好长好长一段时光。
那里有世界上最早的图书馆。《通天塔图书馆》或者《巴别图书馆》(Babel是巴比伦的另一个名称)因此说:“自从开天辟地以来,图书馆就存在。”
图书馆是否球体或无数的六角形,好像已不太重要。重要的是,里面是无尽的泥板,垒砌成无穷的几何阵列。那上面所有的文字大家都不认识,有限或者无限,混沌一体。


楼主:夏螳螂  时间:2021-07-30 14:06:44
昨夜发首楼,审查约两个小时,再发一楼,审查整夜,历时约十个小时。
今日下午再续一楼,秒发。俺吸取了教训,以后再也不鬼鬼祟祟地在晚上发帖了,就在大白天,有酷热的阳光烤着房屋的时候正大光明地发帖。
楼主:夏螳螂  时间:2021-07-30 23:32:08
4)
玛雅人的“纸”,用无花果树的内层树皮制成。他们将这些薄树皮压成长条状,在带石灰的水里浸泡、洗搓、煮沸,然后漂净,随后在木板上横铺一层再斜铺一层,拍打,晒干,最后进行光洁度的处理,就可以书写他们那些复杂可爱的文字了。
古印度人则用贝多罗树叶造“纸”,同样用经过浸泡、晾晒、切割、打磨一些列程序。
还有,羊皮纸,布帛等。
所有的这些,都不是现在意义的“纸”。现在所说的纸,是由起源于中国的造纸术所定义的。它有个基本特点:由植物制成纸浆,要改变原有的纤维结构。
潘吉星《中国的造纸术》说,“纸”这一概念包含四项要素:
(1)原料:必须是植物纤维。
(2)制造过程:原料经过提纯、机械分散、成浆、抄造及干燥成型等工序处理。
(3)外观形态:平滑柔韧,由分散纤维按不规则方向交结而成,纤维分布均匀,整体呈薄片状。
(4)用途:书写、印刷、包裹等。
与前述的书写介质相比,纸张具有明显的优越性,更适宜书写,更便捷,更易于装订、携带和保存,更易于大量生产,而且用途广泛。
其最初的发明,就技术而言,似乎非常简单。人类文明的发展经常是如此,技术上的一个小的突破就可能带来一连串的快速演进。信息的传递一旦找到了新的媒介,就如同得到了解放,跨上了高速的通路。人们一旦习惯了非常便捷轻松地记录和传播信息,对于书写和学习的渴望几乎就成了个不言而喻的本能。人类文明从未有如此之大的改变。
楼主:夏螳螂  时间:2021-07-31 22:09:35
5)
东汉蔡伦对造纸术起到的是改进的作用。
蔡伦之前,造纸术已然存在,由于有越来越多的考古材料证明,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在甘肃发现了西汉文景帝时期的麻纸,质量较好,便于书写。
最早的纸出现于什么时候,难以定论。
简帛文书,曾持续了较长时间。再之前,殷商甲骨文的甲骨,也是比较明确的书写材料。但是甲骨文用于宗教祭祀,主要是商王室的占卜记录,并不能完全代表商代的日常书写。
用刀刻在甲骨上,确实是不太方便的。那时候还有没有更实用的书写材料和方式呢?
有充分理由认为,商代已经开始使用毛笔:

此图上方是殷墟晚期贵族墓中发现的,有毛笔书写文字的玉璋。
右侧武丁时期的卜雨辞,就是毛笔蘸朱砂直接书写在甲骨上的。
下面为铜器铭文“父辛”,则非常明显的显示出毛笔的笔锋。铭文用陶范铸造,范上的字,要先用笔写好,再依照着刻下来的。
这样的例子还不少。
商人平时用毛笔书写在什么材料上呢?这倒挺有意思。有可能是简牍。
笔书习惯,其实早就有了。下面是更早年代的陶寺朱书,距今约4000年。



楼主:夏螳螂  时间:2021-08-02 23:02:52
来个牛查的。仰韶文化姜寨遗址第二期墓葬中发现的一套书画工具:石砚。
石砚有臼窝,柱状研磨棒出土时就放在臼窝内。当时窝内还残留有红色颜料。旁边有几个黑红色的小墨块儿(氧化锰)。还配有一块小小的砚盖。另有一个喇叭形的灰陶水杯。
石砚、砚盖、研磨棒、墨、水杯。五件套。这可是六千年的玩意儿啊。


仰韶文化陶器上的一些图符,就是画上去的。
书画工具这么早就有,使用简帛的历史也可能比已知的提前一点点。

大家都在看

猜你喜欢

热门帖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