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故事的N种讲法----《与青春有关的日子》

字数:36141访问原帖 评论数:268条评论 TXT下载

发表时间:2006-11-10 13:12:00 更新时间:2021-08-20 02:29:10

楼主:望月者  时间:2006-11-10 05:12:00

先上剧照,提纲挈领:



楼主:望月者  时间:2006-11-10 05:14:27

(1)一个故事的N种讲法:《与青春有关的日子》之前世今生


小时候,他们是方枪枪、张宁生、汪若海;他们身边的女孩儿是南燕、北燕姐妹。那时候看上去很美。

上学了,他们是马小军、刘忆苦、刘思甜、大蚂蚁、羊镐;他们身边的女孩儿是于北蓓和米兰。那时候阳光真是灿烂。

再长大点儿,他们是宋建军、宋京生、辛黑子;他们身边的女孩儿是罗冬娜、温小雅和辛平平,每日瞎混,什刹海冰场是他们梦开始的地方。

于是有了较为完整的叙述,他们是方言、高洋、高晋、许逊、卓越、汪若海、冯裤子;他们身边的女孩儿是李白铃、乔乔、夏红、百珊和金燕。一起走过与青春有关的日子。

这是北京一个(最多再加上周围几个)大院里孩子们的前世今生。他们之所以令人瞩目,是因为他们中的几个后来“出息”了,在文坛乃至影坛闹出很大动静,掌握了那个叫“话语权”的时髦玩意儿(这权力古已有之心照不宣,新时代的“洋名”咱国人也刚试着使)。于是谁也别想藏着掖着,全回到光屁股穿开挡裤的年月,频频曝光的不止童年那点破事儿,还有后来的“顽主”生涯----温故而知新----重归主流咱容易么!那肆意和胆怯交错、崇高和迷惘跌宕的青春岁月,虽然流着流着就成浑汤水儿了,探身望去,仍旧如歌。

就像我们的文艺有所谓“主旋律”把持引导,这帮孩子也有一个“核心”故事,反复被他们中间某一个轮流用不同方式讲述。有核心就意味着还有边缘----一人红红一点,大家红红一片,全球红才能红满园嘛----边缘的动静虽不如核心大,却也自成一格,短小精悍。

就说这帮孩子里最蔫儿坏的那个方言,凭借跟王朔亲密不可分割的“主客体投射”关系,王朔自己都承认有利用职务营私之嫌,否则他不会成名最早,名气也最大。什么也没干吧还老在核心里当主角,莫名其妙显得多关键不说,还老给他单开小灶:

赵宝刚《过把瘾》里,把他跟杜梅那点私人恩怨折腾得全国人民都陪着揪心掉泪。事隔多年好不容易咱当年这些死忠影迷也长大了成熟了伤痛平复了,不再轻易上“言情”的当受“煽情”的骗了,这张元不知吃错什么药了,非要把这陈饭再炒一遍,王朔不但奉献原著的改编权,还把“夫人”都赔上了,整出一部《我爱你》。我亲爱的王志文版方言和可爱的江珊版杜梅啊,活活被佟大为和徐静蕾“强奸”成一对成天鸡吵鹅斗的神经病!

等大家都说累说乏没意思地要淡出文艺界了,又跳出个叶京,比当年仨王朔加起来的话都多!王朔口口声声千万别把我当人,其实那端着的架子一直没放下来过(跟方言一毛病),往好了说这叫“有道德底线”。叶京可不管这些,原本就来晚了,还不拿出点狠劲儿迎头赶上,爱谁谁,哥儿几个连灵魂的盖子都被他给掀起来,还专挑那最惨不忍睹的瞬间定格,《贻笑大方》是真把自己给贻笑了个够,连观众看着也犯疑,把那专爱看人狼狈暴露的落井下石之心暂且搁一边儿,有点物极必反地思考着:这帮人真这么乱、这么无耻、这么猥亵、这么尔虞我诈背信弃义?!

事情到这一步算是做“绝”了,难以为继了。王朔这位精神领袖退隐山林;赵宝刚早早地往“海式言情”方向另辟蹊径;姜文本来就跟他们貌合神离,有自己的天份和追求;冯小刚继续沿王朔指引的康壮大道前进把“臭贫”加“煽情”发扬为“冯式幽默”,修成“贺岁片大拿”的正果;张元被电影局招安,从“地下”钻到“地上”,除了水平极不稳定地在影院里奉献些貌似探索的影像,以便让赵薇这样群众喜闻乐见的通俗明星有向艺术高峰攀登的机会(行话叫“转型”吧),不知所云故作深沉地谋杀我们观众的脑细胞,姜文在《绿茶》里面的舍身帮衬,可算还没忘了哥们儿意气。

时间已经进入九十年代,网络作家风起云涌的战国,谁还记得这帮大院儿子弟曾经的春秋?还真有人记得,别忘了,受党教育多年,大院儿子弟们熟记在心的革命行动纲领是:

“我们今天之所以要放弃这个地方,就是为了长久地保存这个地方。
我们今天大踏步地转移,就是为了将来能够回到这个地方。”

话语权并没旁落,只是从幕前转入幕后,改顾问遥控这种更滔光养晦的间接领导方式啦!其实说领导都太过郑重,这扶不起来的乱局谁愿意领导!大院儿子弟们除了他们自己阳光灿烂的残酷青春瞧得上谁呀!可没办法,树大招风影响甚远,一代人的回忆教育熏陶了另一代人,七十年代生人如今都成长为各行各业的主流了,“熟读王朔四卷本,不会瞎侃也会贫”!这里面有“美女作家”赵赵奉献的温馨小女人平民版《动什么,别动感情》;有明明不是大院子弟,或者准确地说不算正宗北京大院儿子弟的都梁,山中无老虎猴子称霸王地跳将出来,弄出个照猫化虎反成犬的《血色浪漫》,竟还叫好声连连,市道真是堕落了;这边厢,深受大院儿子弟喜爱的美女徐静蕾从来都目标远大,身后神秘而雄厚的智囊团加上个人努力,也成长为有代表性的新锐导演。片子都拍好几部了,个人风格还没建立起来,咱徐大才女急呀!没办法,只好动用最后一招杀手锏----请朔爷出关。估计那时候潦倒诗人兼情色作家周瑟瑟同志还没出现在才女的生活中裹乱,王朔对自己亲手培养出的“下一代”还是很关怀的,真肯重操旧业羽扇纶巾对《看上去很美(自序)》中言之凿凿的反省得失忆症地拉妹妹一把,《梦想照进现实》让我们这些在“痞子”们的鼎盛时期饕餮过的观众很失望,可还是震了那帮没见过市面还轻狂的八十年代嫩小孩儿,所以说,大院儿子弟雄风尤在,王者应该归来。

照说最明智的选择是归去,留给世界一个永恒的背影,那才叫风萧萧兮易水寒!这点不得不佩服人家小日本,总能把事情作绝,一个山口百惠,楞是全日本国民千呼万唤二十年,说不出来就不出来!一个放心老去成为平凡的身影,印照当年的誓言铸就一段流金岁月,想起放下,都是唏嘘。

大院儿子弟不行,他们有一个死穴,随时准备卷土重来,叫作----不甘寂寞。于是,叶京归来了,挟过往青春和王朔所有被咀嚼过一遍的甘蔗渣,誓要把它们榨得连渣都不剩。噪呱的叶京背后是沉默的王朔,然而王朔无处不在,从剧中人物的名字、关系、事件、性格,到结局,无一不脱胎于王朔早年两部小说:《玩儿的就是心跳》和《橡皮人》。可叶京一如既往“编-导”重任两肩挑,连个鸣谢的字幕也没给王朔留一行,让我等这些“好事”的外人不禁浮想:要不就是太哥们儿了,你的就是我的,大家童年那点屁事让你王朔拔得头筹先下手为强名利双收地闹出那么大动静儿,如今你收山了你反思了,还不许兄弟继续玩儿!当初哥儿几个没告你侵犯隐私就算念及旧情,你现在还好意思跟我这儿要版权所有;要不就是王朔已然修炼到物我两忘的境界,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一切都是过眼云烟,让叶京闹去吧,把最后的剩余价值都榨干了就消停了,虽说席幕蓉这风花雪月台湾老小资“青春是本太仓促的书”不是咱盘里那道菜,可哥们儿这点青春也太冗长了吧,得巴得巴十好几年了还不完,全国人民不臊着咱,咱这脸上也挂不住了。。。。。。

这就是五十二集电视连续剧《与青春有关的日子》的前世今生。

这个大院儿在哪儿呢?叶京说得明确:

我小时候住在总参军训部大院,王朔比我小一岁,还有王中军和王中磊。我是那个年代一个不折不扣的流氓,当年我和我哥哥在北京打架有一号,谁家孩子沾了我们叶家的孩子准有事。

王朔就隐晦些,作家嘛,要顾忌什么“文责自负”,不免变得罗嗦和不坦诚:

北京复兴路,那沿线狭长一带方圆十数公里被我视为自己的生身故乡(尽管我并不是真生在那儿)。这一带过去叫“新北京”,孤悬于北京旧城之西,那是四九年以后建立的新城,居民来自五湖四海,无一本地人氏,尽操国语,日常饮食,起居习惯,待人处事,思维方式乃至房屋建筑风格都自成一体。与老北平号称文华鼎盛一时之绝的700年传统毫无瓜葛。我叫这一带“大院文化割据地区”。我认为自已是从那儿出身的,一身习气莫不源于此。 到今天我仍能感到那个地方的旧风气在我性格中打下的烙印,一遇到事,那些东西就从骨子里往外冒。

这是北京复兴路29号院的一帮孩子,说得够明确的吧!

那么,故事开始。。。。。。



楼主:望月者  时间:2006-11-10 05:15:34
梦开始的地方:



楼主:望月者  时间:2006-11-10 05:17:37

我爱你:


楼主:望月者  时间:2006-11-10 05:19:37
血色浪漫:


楼主:望月者  时间:2006-11-10 05:20:54
阳光灿烂的日子:


楼主:望月者  时间:2006-11-10 05:22:43
看上去很美:


楼主:望月者  时间:2006-11-10 05:26:42

(3)一个故事的N种讲法:过把瘾就死(下)

叶京这人有个毛病,早几年看“梦”的时候就发现了:他总摆脱不了志大才疏的怪圈,直接导致“叶京制造”部部虎头蛇尾的宿命。开头的叙述总能不错,说着说着就乱了,就偏了,就散了,到最后只好草草收场,落得自己和观众的心都不上不下咯硬得难受。这毛病在《贻笑大方》里更发扬光大,简直让人疑心此剧究竟有没有完整的剧本,是不是叶导兴之所致跟傅彪、小陶红等一众演员边拍边攒,弄出这么个莫衷一是的怪胎?好在《贻笑大方》本来就以揭露演艺圈的乱相为己任,这下可算“歪打正着”,用毛 的话说那叫:乱了敌人,锻炼了群众。

也许因为初试啼声《梦开始的地方》的讲述留下许多遗憾,叶京这回憋着劲儿要讲个完整版完美版、让他挠心挠肺放不下的青春故事。没想到用力过猛,老毛病又犯了!我很为他遗憾,可想想也正常,不可能你们大院儿子弟个个是人才吧,五根指头还有长有短呢,出了个把机灵抖到极致因此得“道”的王朔;又出了个能把《动物凶猛》升华成《阳光灿烂的日子》,真正理性又充满激情的天才姜文已属不易,我们不能要求太高。

我们是没过高要求啊!可叶京他自己过高要求自己了,其结果是野心越大颓势越明显,从中间广州篇开始,精神风貌尽失,只剩下一群瞎侃臭贫的行尸走肉,这就是王朔笔下所谓的“橡皮人”

一路高唱哥们儿意气凯歌的叛逆者革命者,怎么就相互猜忌、貌合神离、唯利是图了?没有任何交代。这变化也许连叶京他们自己都说不明白,但这变化真实存在。不光叶京在“广州篇”喋喋不休,姜文在《阳光灿烂的日子》创作手记中也提到:为什么童年和少年马小军都选择跟自己长得像的孩子?因为的确原计划有他亲自参演的成年部分,拍成的故事长达两个多小时,可剪片子的时候,姜文突然觉得跟前面的内容不协调,不搭调,干脆一狠心,全部剪掉,只留下片尾出字幕的部分“花絮”一下,也算是个前后呼应。如此气魄,注定《阳光灿烂的日子》之伟大;也注定《与青春有关的日子》相形见绌之平庸。

叶京对那一段不具典型性,甚至连真实都不能保证,完全可能在回忆中掺杂自己的意淫而变得面目全非的青春故事的深深沉溺,让这群人永远走不出他们从小渴望冲出的高墙大院,注定成为一小撮人的孤芳自赏。

而姜文的天才在于,大院生活的具形被抽离,只留下升华了的普遍精神----那年少轻狂,那青春期动物性的躁动和残忍。也因此,《阳光灿烂的日子》才会超越生活体验的局限,成为所有趟过青春这条又急又险河流的人们共同的感动。看到马小军在米兰家附近的房顶上跳跃徘徊,像只热铁皮屋顶上的猫,听到马斯卡尼《乡村骑士》序曲天衣无缝地响起,我们都心如刀割!那敏感得每一点微小疼痛都一跳一跳,那自大又脆弱,快乐又忧伤,有无限可能又手足无措的青春岁月,回不去了。。。。。。

所以姜文,他会说:“听,有时候,一种声音,或是一种味道,能把人带回真实的过去。”----余音缭绕。

而叶京只会说:“今天,之所以区别于昨天,恰恰是因为昨天的的感受依然在我们心中 。”----基本是句废话。

所以姜文会听从一位叫让.路意的法国制片商的意见,把故事尽量集中,“你就容易知道什么是影片中最重要的东西。”(有关《阳光灿烂的日子》背后的故事很多,也许以后我会专门讲述。而我总觉得这位法国人在没有任何字幕帮助下不但理解了整个故事,而且写出了长长的修改意见,绝大部分还都说到了点子上,其事件本身就意义非凡!)什么对电影是最重要的?如果去掉所有语言,光画面本身就能传达出所有气息和精神,说明电影成功表达出了最重要的东西。仅就这点而言,《阳光灿烂的日子》无比成功。

而《与青春有关的日子》像惹人生厌患了狂躁症的精神病人,虽然剧中人物都很爱说一句话:“好话不说二遍!”可他们时时刻刻都在用实际行动反驳这这句话。明明可以成为经典的,在一遍又一遍毫无节制的重复中成为垃圾,甚至沦为笑柄,崇高就这样被消解。如果这样做不是出于愚蠢而是出于老谋深算,那么叶京获得了空前成功,我被恶心的程度简直登峰造极、刻骨铭心!试举几例如下:

多么蓝的天啊! 跳下去就会融化在蓝天里。
昭仓不是跳下去了吗?
堂塔不也跳下去了吗?
----出自日本电影《追捕》
(至少五遍)

空气在颤抖,
仿佛天空在燃烧,
是啊,暴风雨就快来了!
----出自南斯拉夫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
(至少十遍)

列宁同志不咳嗽了,
他已经不发烧了!
----出自前苏联电影《列宁在一九一八》
(至少二十遍)

咱谁跟谁呀!
从小一起偷幼儿园的向日葵,
从楼上往过路人身上吐痰玩儿。
美好的童年!!
----出自王朔某小说
(无数遍)

尤其最后一句,每当预感到剧中人物又要张口来这句,我的胃部就条件反射地痉挛!

你们过把瘾就死,还让不让咱观众活了?!



楼主:望月者  时间:2006-11-10 05:28:24

(4)一个故事的N种讲法:灿烂之后,找不着北

《赭城》中田晓菲在谈到一位命运多舛的君王阿尔拉曼五世的时候这样写道:

人世的运转,依赖欲望的存在。当一切欲望一旦产生就得到实现的时候,欲望根本没有机会生存。而人世的多少快乐,都在于延宕欲望的满足!节日开始之前的期盼,胜似节日本身的享受,难道不是每个人都体会过的情形吗?

如果周围所有的人,都急切地渴望满足你的哪怕最小、最任性、最转瞬即逝的欲望,这是一种诅咒。

我相信这世上有一群人已经受到了诅咒。他们不是万千宠爱集于一身的君王,却在一个特殊年代,象君王般肆意妄为地活着,他们在经历了貌似辉煌的短暂快感之后迅速向厌倦迷惘的无底深渊滑去,他们是“垮掉的一代”。

七十年代的北京,姜文曾在《阳光灿烂的日子》中形象地描述:“70年代中期,北京还没有那么多的汽车和豪华饭店,街上也没有那么多人。比我们大几岁的都去了农村和部队,这座城市属于我们。”

在全国人民都勒紧裤带跟国家共度难关的时候;在知识青年都被发配去黄天厚土间体验无边苍凉的时候;在传道受业解惑的机构都被砸烂,反动学术权威和“黑五类”们被扫进历史的垃圾堆抬不起头来的时候,这群北京的大院儿子弟过着趾高气扬无拘无束的“幸福”生活,天天蹉“老莫”打群架拍婆子,到年龄就在父辈的安排下参军去(要知道,对他们如囊中取物的理所当然,在当时可是让普通百姓羡涎不已的美好前程)。

从王朔的小说开始到后来派生的所有影视作品,“家长”这一概念集体缺席,不知源于生活真实的反映还是记忆虚妄的想象?我觉得《阳光灿烂的日子》中的表现倒比较合理:就算父亲们要备战备荒为人民年年不着家,母亲们作为随军家属还是坚守家庭的,否则也不会有斯琴高娃打骂“跟你那贼爸爸一样”天天不着家的马小军,一怒之下生下第二个儿子的情节了。在叶京沉缅于往事不能自拔的讲述中,“家长”一词却从头到尾消失了,弄得这群混世魔王真跟石头缝里蹦出来似的。不光那些男孩儿,连女孩儿家也是如此:李白玲的大将家庭,有警卫员给做好晚饭,就是没有家长的身影;乔乔的外交部大院,从楼上到楼下,乔乔家、吴胖子家、刘会元家,家长们跟集体叛逃了一般,在剧中从来没有存在过,这帮孩子十几年的成长岁月天天守空房,没管束,你到我家刷夜我到你家刷夜,来去自由,不翻天才怪!

在那个普通家庭难得吃上肉的年月,这群孩子却能把“老莫”、“新桥”这样在当时北京独一份儿的西餐厅当“食堂”,吃饱喝足还能去澡堂子泡个热水澡,身上穿着一水儿正宗“将校呢”大衣,没经济来源却总能有钱花,这真是令人又狐疑又生嫉的共产主义!

所以他们受到了诅咒。他们在巨大的幸福中没有感觉到丝毫幸福,生活中哪怕一点小磕碰的疼痛都被无限放大;他们希望紧密团结在一个核心周围(比如高洋这样的孩子王)无坚不摧,可又相互猜忌谁都不服谁;旧时代的逝去对别人意味着新时代的到来对他们却意味着整个世界的坍塌。由此滋生一种情绪,一种无比危险无比激扬无比年轻又无比黑暗的情绪,这情形并不新鲜,文学史电影史都曾屡次讲述,没有人比极端的大岛渚在《青春残酷物语》中讲述得更好:年轻人的反抗是无望的,真正的残酷在于他们的反抗是在作贱自己,他们以发泄欲望的形式将愤怒投向社会,而他们的最美结局就是年轻生命的毁灭。

新时代到来了,《与青春有关的日子》北京篇结束,广州篇开始,生命继续着而青春的生命走到尽头,于是我们看到,满眼的行尸走肉。

“包着房,打着的,坐着吹”的广州生活,无节制的臭贫已成为一种没趣地发泄;一种蓄意地与社会和自我为敌。他们不再相信任何“形而上”的东西,革命开玩笑般地挂在嘴边,一点正经没有。我不禁想起美国几位社会学家所写的研究报告,经过长期广泛地采证分析,他们认为:前苏联之所以解体,除了如今公认的外部冷战和内部经济原因,还因为其官僚体制里已没有人再相信他们本应为之奉献的东西。方言们也一样(小声说一句:中国的现状也一样)。精神世界的坍塌必将导致物质世界的毁灭,广州篇看似繁华奢糜花团锦簇的宏图伟业,在一顿顿饭局间哀唱的,原来是一曲覆灭的惋歌!

他们认为世界上不存在真君子,只存在两种人:真小人和伪君子。他们想做真小人,把无耻写在脸上,可以站在一个“真实”的高度嘲笑伪君子。五十二集的篇幅,其实没装多少东西,出场人物众多,可除了高洋方言他们哥儿几个,其余的男人全是伪君子就未免太过脸谱化,倒也反映了叶京他们的真实看法。尤其那些外地人、他们圈子以外的人,无一例外,全都虚伪得可以,正气歌唱着腌臜事干着,两头不耽误地卑劣着,其中尤以老蒋和葛南征俩人最为“典型”!

这老蒋说来是受害者,被高洋没谱的彩电倒卖计划牵扯进来差点血本无归、金燕父亲老家的小官。这位来自河南的“土老冒儿”刚到广州时没少被方言他们笑话捉弄,最后被描绘成在广州这个纸醉金迷的大染缸里茁壮成长,泡小蜜找小姐耍流氓住宾馆乐不思蜀的“老油子”,用老蒋毫无道理地“堕落”来衬托他们一群人“出污泥而不染”,这是“屁股决定脑袋”的昏招,没一点“智商”含量,怪不得许多人批评“北京篇”以后即韵味和精神全失,如果说北京的他们还有一点慷慨激昂地可爱可喜甚至可敬,那么广州的他们就只剩下干脆利落四个字:面目可憎。

而葛南征,我相信这个人物身上寄托着这群人、尤其叶京本人有所指向根深蒂固的偏见和仇恨,否则他不会被塑造得如此道貌岸然又丧心病狂,坏事做尽手段还一点都不高明!这里面有个逻辑矛盾:按说象葛南征这样没什么身家背景又一心往上爬的野心家,好不容易攀附上百珊这样军区领导的家庭,应该倍加珍惜和谨慎;对李白玲这个既是百珊表妹的未来亲戚,又是父亲做大官手中握有实权的生意合作伙伴更该敬着捧着,耍两面派也得背着阴着。可聪明一世的葛南征不,他不但不珍惜百珊,还把欲望的“魔爪”大胆伸向更有来头的李白玲,利令智昏一次又一次向李“表白”,最后竟无耻地参与了捞仔“迷奸”未来表姨子的计划!种种行径发指是足够令人发指,可惜没有逻辑支撑,这个人物的阴毒因此显得可笑,由此产生的爱恨情仇象一场闹剧。而剧中“理想女性”的代表百珊,也因此显得糊涂,糊涂到弱智的地步,弱智到匪痍所思的地步。

在张元《看上去很美》一片中,透过幼年方枪枪童真的双眼,我们看到大人世界诡异而荒诞的“小红花体制”。在《方枪枪的世界尽头和冷酷异境》一文中我也就所谓“红花体制”进行了分析。有些话我没说,我想总有更适当的时机说,没想到这时机来得这么快,没有比方枪枪们长大的岁月更适宜对“红花体制”作进一步阐述的了。

一言以蔽之:虽然看透了红花体制,可红花体制是内耗最小的一种体制,没有红花体制的社会就会崩溃。

“红花”代表一种社会标准,红花的发放形成社会赖以运转的秩序。我们可以垢病秩序的建立标准,但无差别的完美社会是不存在的,乌托邦永远是停留于空想中的“海世蜃楼”,对制度和差别的反思,对无差别世界的幻想贯穿人类思想的探索史和发展史,人类为社会制度的优化和改良付出过多少血腥代价,到今天,我们总算可以踩在前人的“尸首”上得到较为理智一点的认识:无政府状态内耗最大,最坏的政府也比无政府好。这就是“红花体制”之所以存在的理由。

方言们在红花体制中成长,早早看透了“红花会”的本质,结果怎样,扑腾半生不还得重归体制,成为这个社会默默无闻、心口不一但依旧不失真诚,无奈又幸运人们中的一员!

就象剧中许逊唱的那首歌----往事只能回味。

再灿烂的阳光,也有黯淡的时候;

找不着北的青春,不会永久。



楼主:望月者  时间:2006-11-10 05:30:20

(5)一个故事的N种讲法:玩儿的就是心跳(男人篇上)

现在,让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来“揭开”这群顽主们的“画皮”,坚硬的不止是石头,坚硬的可能如王蒙所说,还有稀粥。

没有人比王朔自己总结得更好:“正如批评者所言,我写的都是痞子。那些貌似热情的话都是开涮。这种涮人的恶癖基于一种根深蒂固的优越感。是的,自以为了不起,有折腾劲儿少立身之才,沦入社会底层而不自知,肉烂嘴不烂,于话语中维持自大,像活在梦里,依旧卓尔不群,聛睨众生。是爱装大个儿,是流氓假仗义,也有点不甘寂寞,然而,还就不是什么乱七八糟笑容可掬的所谓小人物。”

这群有根深蒂固优越感不是小人物的痞子们,都是些什么人?

高洋:小时候的“孩子王”,长大以后的“核心”,“玩的就是心跳”虔诚的信奉者和坚定不移的实践者。真正的坏人,不带引号,我有足够理由阐明这个论点。其一,此人向来心狠手辣,对所谓哥们儿意气,平时唱得响亮关键时刻抛得最开。广州岁月看似火热的共产主义,实际从一开始就他一人心机深厚地单干,最后石破天惊的所谓“背叛”其实处处埋有伏笔引线。他们瞧不上的葛南征早看出来了,李白玲看出来了,连冯裤子后来都闻出来了,惟独这群在高洋“庇护”下整日混吃混喝的哥们儿,被猪油蒙了心,浑然不觉,在发财梦里昏睡百年。高洋是够坏,可如果你有耐心看完他们广州篇的颓废迷乱,你也一定跟我一样支持高洋:这群人,烂泥扶不上墙,早晚是个拖累!高洋隐瞒他们他们也没少相互猜忌彼此提防。如果说高洋最终的背叛尚能称作“情有可原”,那么他对金燕的始乱终弃,就“士可忍孰不可忍”,绝对能把他在“坏”这根耻辱柱上牢牢钉上一辈子!这就是我要说的其二。金燕是全剧的配角,也是高洋生命中的配角----他把他貌似持久实则早在欲望的贪婪中变质发霉的热情全给了李白玲。可高洋的绝情“成全”了金燕,这个在屈辱中遍体鳞伤,侥幸逃脱灭顶之灾的可怜女人,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跟“顽主”周旋的女性们可能付出的代价:玩的就是心跳,你要玩得起;玩不起,连命都得搭上!这个圈子的游戏规则在戏谑中残酷,笑声掩盖了多少金燕们的哭泣。

高晋:高洋的弟弟,嘴坏心不坏,并没因为跟高洋的血缘关系而在一群人中占据什么特殊位置,高洋最后的背叛也没对他露一丝口风。“平庸”成为他在勾心斗角的乱局中得以保全的“金钟罩”,使他后来能够“迷途知返”,重归主流成为一名昔日“战友”口中不耻的“雷子”,还是尽职尽责地一员干将。他对情感专一而怯懦。专一使他一度赢得夏红,怯懦使他摆脱不了猜疑的离间,最终失去夏红。高晋这个人物,算这群人里还不错的一个,哥们儿意气有,儿女情长有,茫茫人海中,多少高晋在沉浮。

许逊:傻就一个字!这种人又冲动又愚鲁,没是非观念,对圈内人好,对圈外人可以坏,天生当炮灰的料。所以他付出的代价最惨重,两次牢狱之灾磨灭了他的锐气,除了乔乔因内疚而赋“爱情”之名的等待,他什么也没得到。两次坐牢,都只有乔乔和方言去看过他,平日里恨不能穿一条裤子的所谓哥们儿这时候都哪儿去了?我想综观全剧,这是所有人都难免的疑问。许逊的性格悲剧,就在于一场不愿长大的“游戏”他信以为真了,从许逊口中说出“干部子弟凶猛,请勿靠近”的台词貌似嚣张,听进心里却是心酸。这就是许逊的悲剧所在:谁一味沉浸在梦里不愿醒来谁就落得最凄惨悲凉。他和乔乔分道扬镳的结局也在意料之中,社会不会等你,你的哥们儿不会等你,你的爱人不会永远等你,没有人会真正等你!“羽泉组合”的陈羽凡在剧中饰许逊一角倒很合适,一把吉他寄托的情感和人生,真有一把好嗓子的陈羽凡诠释起来真实可信,并为人物增添了许多额外光彩,“碴琴”两段实乃全剧的华彩篇章。面对广州部分无所事事的瞎混,并在乔乔的鼓动下挺而走险绑架汪若海舅舅,终于断送了自己的许逊的遗憾,我在想:也许,光凭许逊弹吉他唱歌那两把刷子,哪怕在街头卖唱也早发了,何至于困在高洋麾下做发财的“白日梦”!

汪若海:一直有着较为“清晰”的头脑,从而能够尽早觉醒“走正道”,成为后来“真小人”们嘲笑的“伪君子”中的一员。其实仔细想想,汪若海没做任何对不起哥们儿的事。许逊一直不能原谅、他也一直愧疚在心的、跟乔乔的纠葛,虽然发生于许逊第一次折进局子之后,可那时候乔乔并不属于谁,跟外交部大院的碴架风波由汪若海和许逊对乔乔共同的追踪而起,三人之间的暧昧情愫不分先后,都属同一性质青春冲动的萌芽,凭什么你许逊的好感就是“正宗”,汪若海的好感就是“撬哥们儿墙角”?况且,没有乔乔的“积极”配合,汪若海也不可能“得逞”,乔乔的反抗没坚持多一会儿就缴枪投降,后来还特别依赖汪若海。这一个巴掌拍不响的“肚皮官司”却成了汪若海永远的污点,象被点中死穴一般从此在哥们儿面前抬不起头来,总一副“留党查看”低声下气的窝囊样!许逊跟个睁眼儿瞎似地,气汪若海,防冯裤子,可就是对方言和乔乔在他眼皮底下的暧昧视而不见,糊涂到这个地步,真真叫人无话可说!我个人坚决支持汪若海从军队回来就跟他们主动的疏远。可惜的是,叶京虎头蛇尾,说着说着就混淆的老毛病又犯了,剧中不但方言在军中写了小说被借调到解放军文艺编辑部,汪若海竟也小试牛刀写了一篇,恰好落在方言手里,就是那篇《动物凶猛》,有意思的是,汪若海版《动物凶猛》中的女主角乔乔,某些描写像于北蓓,某些描写又像米兰,是拿原版开涮还是毫不留情善加利用?不得而知。能写出《动物凶猛》的汪若海,在剧末却成了大家都认为在影涉海岩而叶京否认的“大陆琼瑶”,实在有些前后矛盾。这种混乱割裂的讲述充斥全剧,要一一垢病非得累死!

卓越:如果说“贾府上下,只有门前那对石狮子是干净的”,那么剧中唯一的理想人物就是卓越了。这个人物从头到尾就是一没长大的小屁孩。叶京的思想在他费心塑造的苍白形象上得到了充分宣泄:不愿长大。长大就意味着肮脏,孩子才是干净的。肮脏是社会的错,是被强加无法逃避的命运,而不出于主观意愿。正是基于这个论点,这群一点坏事没少干的“真小人”才跟剧中那些个小丑式“伪君子”葛南征、老蒋、王匡林、捞仔、老港客等区分开来。卓越一以贯之的英雄梦想,使他在明知高洋背叛的风雨飘摇夜,用鲜血祭典了痛彻心扉、面目全非、哥们儿意气的乾坤,使一个集体青春的“罪与罚”得到救赎,回头是岸。与之对应,叶京给卓越安排了一个同样代表理想的女性百珊,作为精神恋爱的对象。这段感情象宝黛之恋一样,也是剧中错综复杂,怎一个“乱”字了得的情感纠葛中,唯一的纯净和执着。百珊这个人物很有意思,她代表一群思想复杂不愿相信的人心目中仅存的理想,却因此显得单薄而脆弱,跟个假人似的。这说明叶京一厢情愿地碰触了一个他和他们这个圈子并不熟悉也不擅长的命题。愿望是一回事,愿望如何成真又是另一回事,百珊纸人儿一样的存在,和卓越寄托在她身上屡屡受挫至死不渝的情感,恰好印证了一场梦,和它迟早要破碎的命运。



楼主:望月者  时间:2006-11-10 05:32:17

(6)一个故事的N种讲法:玩儿的就是心跳(男人篇下)

方言:终于说到了他。而他又恰恰最难评说。这是一个在众多叙述中纷纭的矛盾角色;是一个假作真时真亦假、幻想与真实交织产生的“怪胎”;这其实是个老在自己跟自己过不去的倒霉孩子。佟大为显然不能把握其中分寸,甚至根本不能体会个中滋味,他那为了在外貌上向原型王朔靠拢而养胖的脸上,不时挂着“爱谁谁”的痞子样和“找不着北”的迷惘样,用叶京亲自上阵饰演的那个被老蒋从北京搬来的救兵警察马汉玉的话说:“我就不爱看你歪着脖子腆着脸那样儿!”这话骂得大快人心,把佟大为“歪曲”的那个方言好好教训了一顿。自从在靠他们提携的“小弟”冯小刚的贺岁片《甲方乙方》中饰演那位好日子过腻了的大款,被“好梦”公司发到农村,趴在村口窑洞上翘首期盼,一举成名从此成为“黄鼠狼”的代名词后,叶京对演员这个行当也兴趣倍增,时不时喜欢利用职权之便轧上一角,过过戏瘾。马汉玉这个角色的出现,让人以为他在以后会起什么关键作用,可结果却是个过眼云烟的大配角,他上场的唯一目的,可能就是借叶京之口把方言深刻揭露一番,深化全剧的主题,告诉观众:你别以为我沉浸于往事的喋喋不休是在缅怀,我其实是在批判!所以,分析方言,别费劲别绕远,直接引用马汉玉提审方言时候的话就非常合适,足以说明任何问题:“我没觉得你有什么与众不同,你不过是个普通人,不要自我感觉太好。要说你和别人有什么不一样的,那就是别人拿你当人,你自己反倒不拿自己当人。”

演员的功底需要历练,更需要天份,从佟大为这次的表现,我基本不再对他以后抱什么期望了。一个贾宝玉似的方言,活活被他演绎成见着美色就起“猫猫之意”的薛潘!这个“佟式方言”在剧中莫名其妙地惹女人喜欢,李白铃被他“逼”得都快疯了;金燕要不是高洋半路杀出来从此一根绳上吊死也得被他几句轻率地甜言蜜语给侃晕咯;跟乔乔“突然发生的爱情故事”深刻揭露了俩人“重色轻友”的本性----金燕自杀躺在医院了,他俩还有闲心借口找高洋在珠江边上谈清说爱一整宿;还有那个从北京睡到广州又睡去国外最后从良的谭丽,都被他在屡次三番尴尬地偶遇中怜惜着;就连百珊,这个他明知卓越深爱的女人,也有本事在哥们儿高晋车祸住院的危机时刻,在百珊办公室演出一幕“抨然心动”地暧昧。这帮人,以方言为代表,成天哥们儿意气挂在嘴边生活在语言建筑的乌有乡,嘲讽外面世界的礼崩乐坏、男盗女娼,可事实上呢,他们什么时候真把“哥们”二字放在心上?什么时候真正敬重过情感,不论兄弟的还是恋人的?

《我爱我家》中有一集,贾小凡学校里要求写社会问题的探讨文章,小凡分到关于“第三者”的论题,于是有了如下对话:

小凡:我们孟老师说呀,像这种类型的女孩其实属于最不幸的:她没有现在,因为她孤独地站在世界上;也没有过去,因为她的过去还没有到来;也没有未来,因为她的未来已经过去;她不可能变老因为她从来没有年轻过;她也不可能年轻,因为她已经老了;她不可能死,因为她从来没有生活过;她也不可能生……

志新:唉唉唉唉,我说,你这绕来绕去说的是人话么?

小凡这段宏论,实在太适合形容方言了,只要将“她”全换成“他”,志新的打断也非常精彩,可不就没说人话么!方言的人生,什么时候说过人话!

冯裤子:之所以把冯裤子放到最后,就是要给他“平反”!这个在剧中无时无刻不被丑化的跟班儿角色,据说是影涉冯小刚的。冯裤子这个人物身上集中了许多据说出自冯小刚的种种特点和恶习:比如动不动就哭鼻子;比如从来不洗脚不刷牙;比如爱把钞票往裤档里藏,捂得都馊了用之前还得晾晒一下。。。。。。竭尽丑化之能事的结果反倒使我对这个人物心生同情。对冯小刚本人也添了一分理解:这个讲究裙带和门槛的圈子不好混啊,哪怕你再把自尊心绑裤腰带上谦卑地腆着脸,好不容易攀附上他们能给他们跟班提鞋谈笑风生了,骨子眼儿里还是瞧你不起!

叶京也算处心积虑要狠“毁”冯小刚一道,真找来个神形兼备的“冯裤子”,扮演者是剧中唯一的非专业演员,首都经贸大学金融系的学生。估计此剧播出之后他“不以主观意志为转移”非得成为演“冯小刚”的专业户了,活脱脱一个“小冯小刚”,像得连他自己看过《我把青春献给了你》书中所附冯年轻时候的照片都大吃一惊,影视圈又岂会白白“埋没”!

冯裤子除了闯祸打架时候溜边搓饭泡妞时候小气没什么大节上的过失。他是南去广州倒腾买卖的先驱,小发之后也没忘了北京的哥们儿。反倒是眼高手低的高洋,卖了冯裤子心爱的摩托车偷偷先溜去广州,让冯裤子哭了好一鼻子,这明摆着谁是谁非的问题却被冯裤子的眼泪葬送,哥儿几个提起这茬全一副“恨铁不成钢”的样子仿佛冯裤子多不地道。这些他都认了,铁了心重归革命队伍要跟着高洋发财,可结果呢,高洋的狼子野心也是他最先起疑最先识破。他的话没人听,倒是屡次三番遭到训斥,冯裤子不上路的铁证建立在对高洋背叛的猜疑之上,而这背叛最终被证实冯裤子却得不到平反,实在是狗屁逻辑,谁要是冯裤子都早跑了,单干也比跟这群不成事的人整天在宾馆房间里打扑克耍贫嘴泡妞强!况且大家泡的还是原本属于冯裤子的妞----夏红!他们的逻辑是:既然你冯裤子如此不上路,那你就配不上夏红;既然你配不上夏红,我们泡她就不关你事;既然你管不着我们泡夏红你丫就没胆;既然你丫没胆就是小人一个。多么严丝合缝的逻辑,欺人太甚!

冯裤子,你就大胆地哭吧,哭得再凶也不耽误你笑到最后,哪怕他们再歪着嘴角说你斜着眼瞅你,在国际影坛上扬名立万的是你而不是他们!

最后,再说两个戏不多但出彩的小角色:高洋方言他们开始的对头后来的朋友,乔乔外交部大院儿的邻居吴胖子和刘会元。

吴胖子一挨打就抽羊癫风的样子真太形象了。吴胖子也贫可贫得不伤人,有自我解嘲精神的贫才是真有气度的贫,象方言他们那样,说别人可以,说自己,没几句就急,就恶语相伤,这叫耍贫嘴,还耍不起!

再说刘会元,开始也跟高洋他们似地斗勇斗狠,后来“收心”闲云野鹤起来,迷弹琴迷交谊舞迷看录像,后来又迷打扑克在方言家过“组织生活”,把个胸无大志无所事事的北京好人形象演绎得真实可信,你一出门准遇见一个他,你的朋友里准有一个他!

这两个着墨不多的小配角反倒最活灵活现有血有肉,叶京自己也没料到吧,所谓“无心插柳柳成荫”。可为什么叶京就看不得人点儿好呢,在结尾的字幕里,一行“吴胖子和金燕离婚,有人在安定医院见过他”和一行“刘会元,后死于一场车祸”,干脆利落地“结果”了他俩!

生活究竟是什么?有“还原”生活真实的可能么?这些人物活在一些人的记忆里,而拥有记忆的人们云里雾里,难辩虚实。

姜文的表述很实在:“我不断发誓要老老实实地讲故事,可是说真话的愿望有多么强烈,受到的各种干扰便有多么大,我悲哀地发现根本就无法还原真实。”

王朔的反思有点把事儿推得一干二净:“我说的是趋时而作,根据我的小说改编和我直接编剧的一些影视剧中的典型化了的人物形象。演员很成功,深为广大人民所喜闻乐见,我也喜欢,像喜欢别的凡能使我发笑的喜剧角色一样。若说这一类形象是我小说所提供,所独创,却不敢当。 这是无功受禄,掠了别人之美,那不过是另一些聪明人在借腹怀胎。”

原来如此,根本没有所谓真实,那些恨不能在彼此口水中淹死的侃爷痞子们,在某一个空间存在过,在某一个时刻与我们遭遇,玩的就是心跳,到头来白茫茫一片好干净!

折腾够的没折腾够的都消停了;该死的不该死的都死了,青春才算到头,生活本身,也望到头了。


楼主:望月者  时间:2006-11-10 05:33:43
冯裤子:


楼主:望月者  时间:2006-11-10 05:35:12
汪若海:


楼主:望月者  时间:2006-11-10 05:36:46

(7)一个故事的N种讲法: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女人篇上)

每每想及剧中人物错综复杂的关系,总捉摸是否有必要效仿香港八卦杂志擅长的那种女明星跟富家子的情感纠葛图,也来个点线相连、按图索骥?没想到网上已有好事者与我不谋而合,一方面说明“八者甚众”,另一方面也说明我没有夸张:这帮人,关系够乱!

上一篇揭了男人们的“画皮”,这一篇想说说那些女人们,敢跟顽主们混的有胆但不一定有识的女人们,她们的命运因男人而多舛。

李白玲:当然是她!这个一出场眼睛扑闪扑闪贼亮贼亮的骄傲公主,曾经是万绿丛中一点红,高洋“带”着她,方言想着她,冯裤子惦着她。乔乔出场之前绝对的女一号,唯一跟顽主们斗智斗勇一路走来,生生把自己在爱恨情仇这条老套的绝路上走成谁都敢“生扑”的可怜女性。她悲剧的根源就是方言,爱上了他并要得到他;得到他并想独占他;独占他却发现一切都无法证明!孜孜以求费尽心机,所谓爱,如指间沙,捏得越紧滑得越快,空着的掌心摊在眼前,仿佛无数个方言在讥笑。李白铃,这个一出场眼睛扑闪扑闪贼亮贼亮的骄傲公主,变成了众叛亲离,眼珠子都要瞪出来、跟自己较劲、跟所有人较劲的甲亢女人。

看过此剧的许多人不明白,李白玲跟方言之间的情感能否叫爱?我也不明白,但我至少明白李白玲(方言那样的男人就怕人看透了他自以为了解他,那么我们就别去明白他,谁爱待见着他!),我明白李白玲确确实实爱过方言,爱的虚妄使她发狂,空无一物的所谓爱情使她虚张声势地勉强支撑。我知道这世上有一种爱情如猛兽般相互撕咬,鲜血淋淋!在法国,有一个叫卡蜜儿的天才少女,因为爱上一个不羁的灵魂而在疯人院度过她整个的一生。方言不是罗丹,李白玲不是卡蜜儿,才能等到时光荏苒之后那道翻然悔悟的圣洁之光。我不忍心加任何引号,但我的确被剧末突兀的矫情闹得浑身起鸡皮疙瘩。为什么要浪子回头?为什么要玩女主角得绝症的老把戏?为什么就不能死不改悔不说人话?“我爱你”三个字从方言口中说出来,所有关于岁月的谎言都得到印证,再也不用心存侥幸了,再也别抱什么幻想!李白玲,我替你惋惜,过去,你爱的还算个有勇气从不说一句人话的真小人;现在,回到你身边的,只是个学说人话还学不像,故作良心发现状的伪君子。

乔乔:此女很难概括,性格复杂想法怪异,外表看着清纯心其实比谁都大都贪都狠!许逊两次牢狱之灾,前一次跟外交部大院孩子的碴架,间接为她;后一次听她蹿掇绑架汪若海舅舅,直接为她。她爱许逊吗?她只是可怜他;她爱汪若海吗?她只是依赖他;那么她爱方言吗,她只是从他身上看到了另一个她!从某种意义上说,乔乔和方言是一类人,他们都感情充沛,容易在某时某地某一因素催化作用下“抨然心动”于某人,可他们对过于充沛的情感从来不加节制,信马由缰不说,还为自己的放任找出许多冠冕堂皇的理由,于是他们心中从来不觉愧疚,说到底他们其实不爱别人,只爱自己。心乱了,可以重新整理,生活乱了,如何收拾?他们任由自己内心涟漪的驱使去搅乱别人的心乃至别人的生活,快意人生之后扬长而去。他们如果不快乐,别人就象欠着他们;他们活得不如意,就仿佛拥有了仇恨一切的权利。

金燕自杀那晚,方言和乔乔在珠江边有一场重要谈话,乔乔希望许逊和方言都留在她身边,三个人永远不分开,要活得潇洒自在、有滋有味、与众不同、玩的就是心跳!方言虽提醒乔乔,“不切实际的贪婪会让我们不欢而散的。”而他心中却不得不承认:“乔乔总能在关键时刻及时填补我的空虚和满足我的虚荣。男人需要这样能及时给予一丝慰籍的女人。”这就是乔乔,这就是方言,两个命带桃花天生的不安定份子一拍即合惺惺相惜。《我爱我家》里老傅同志有一段话倒是很形象地总结了他们这类人所谓情感纠葛的实质:

“这个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是我们一贯的政策。有爱的自由,也有不爱的自由;有爱你的自由,也有爱他的自由;有过去爱你,现在不爱你的自由;也有过去不爱你现在又爱上你的自由。。。。。。”

很绕吧?话绕还好,多念几遍就顺了,别把生活真搞乱了就成!

夏红:与青春有关的日子,在方言接受警察盘问之后开始。方言的回忆中,广州那顿最后的晚餐至关重要,人人都面色红润,谈笑风生。对乔乔的介绍是:“我们大家共同的情人乔乔”,对夏红的介绍是:“我们大家共同的女朋友夏红”。一句看似暧昧但非常点睛的介绍,夏红就这样正式登场。

没错,某种意义上夏红算是“大家的女朋友”,因为她几乎管着这帮侃爷在广州所有的吃喝拉撒。以冯裤子女友的身份周旋于一帮从不把冯裤子放眼角的“狼”们中间,夏红超群的公关智慧得到了充分体现。没有夏红和冯裤子,衬托不出方言他们内心的龌龊,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可凭什么你们就是州官冯裤子就是百姓?方言一面对自己的哥们儿高洋心怀芥蒂,怀疑自己的女人李白玲的清白;一面积极参与众人在言语上长期地、广泛地、对冯裤子女友夏红的轻薄,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自我感觉那叫一个良好!就象剧中冯裤子屡次三番哭丧着脸呜咽的那样:“没你们这么欺负人的!”

夏红的幸运也许在于:她第一个遇到的,不是别人,而是冯裤子,这个被哥们儿欺负讥笑着“没种”的男人其实给了她最大限度的容忍和自由。她移情卓越,冯裤子忍了;她在高晋车祸之后答应陪伴,冯裤子还参与撮和!从表面上看,冯裤子的确没一点爷们儿样,“卖”自己的女人还帮忙吆喝。但他这么做有一个前提:夏红是否愿意。夏红的心不在他身上了他就不再纠缠,此等胸怀试问方言他们哪个能敌?!尤其是方言,还好意思笑话人冯裤子窝囊,他自己不但对李白玲和哥们高洋没丝毫信任一直猜忌;对哥们的女人乔乔藕断丝连;明知道百珊是哥们卓越最爱的女人还要心生暧昧!可就是他,高举情感和义气两面大旗不断在剧中阴阳怪气训斥冯裤子小气、好色、心眼多、不仗义。世界真是颠倒了!

夏红是这样一种谈不上坚贞但真性情的女子,在情感上不强求能凑和,剧末她终于跟一个大院子弟眼中小丑一样的南方小男人结婚,或许恰是最适合她的结局。广州岁月跟夏红有关的种种纠缠,不是错误,只是误会。



楼主:望月者  时间:2006-11-10 05:38:03
方言和李白玲:


楼主:望月者  时间:2006-11-10 05:39:41
许逊和乔乔:


楼主:望月者  时间:2006-11-10 05:40:58
方言和乔乔:


楼主:望月者  时间:2006-11-10 05:42:22
高晋和夏红:


楼主:望月者  时间:2006-11-10 05:44:08

(8)一个故事的N种讲法: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女人篇下)

百珊:李白玲的表姐,在剧中以理想中的单纯女性形象出现。为表达这一显然叶京他们圈里人不熟悉但心向往之的单纯,百珊在剧中有种种不合常理的奇怪之举,说奇怪还算客气的,往坏了说简直就是弱智!我不禁思索:也许这就是男人的理想?再复杂的男人,都向往得到一个单纯的女人;他们在外边爱怎么复杂怎么复杂,但希望世界上有这么一个----至少一个----单纯女子,傻傻痴痴地等待着。这是男人们关于情感的乌托邦。

不能想象,百珊这样的女子,一面被葛南征的道貌岸然所蒙蔽,一面跟卓越年轻的纯净若即若离,是真傻还是装糊涂?也许都不是,也许她就是单纯,最单纯的女人往往是最“无情”的女人,单纯到“百毒不侵”的地步,当然无欲则钢。卓越死时要求的那唯一也是最后一吻,让我想起《悲惨世界》中爱潘妮临死前对马吕尤斯作过同样要求,也许两者并无借鉴关系,但我觉得这无意的关联恰好击中卓越对百珊情感的实质:他只是不愿长大,他只是爱上爱情。

金燕:这个女性我留到最后述说,因为她为我们奉献了全剧最精彩的表演。高露这个演员从哪里冒出来的我不知道,但我知道金燕这个角色层次分明的驾驭,使她今后的发展值得我们期待。金燕,一个十集以后才出现的小配角,李白玲医院的护士同事,方言走哪儿轻薄到哪儿的对象之一,本以为是个可有可无的过场人物,没想到高洋的一场“等同强奸”成全了她,高露的表演成全了她,使她在燕瘦环肥的莺歌燕舞中脱颖而出,甚至使她在俊男靓女的群星璀灿中卓尔不群。广州自杀那场戏,抽丝剥茧地把路已走绝的悲恸展现在观众面前,我第一次放下所有对此剧的不满不耐,泣不成声。

“被侮辱与被损害的”----陀思托耶夫斯基小说名----随金燕向着她命运黑洞无可挽回地迅速滑落,而在我脑海中屡次闪现。如果说李白玲悲剧的根源是方言,那么金燕悲剧的根源就是高洋,她们共同的悲剧在于:对一个游戏认真了。可不就是游戏么,尤其是高洋,对李白玲长期的觊觎得不到回报,终于发泄似地在一个醉酒的晚上强暴了金燕,奇怪的是,后者竟还真的从此爱上高洋,死心踏地!据说心理学已经有了一个明确的命名叫做“斯德哥尔摩综合症”。金燕所有的举动,如果不称为病态只称为爱,她就太可怜太自我作践了!于是,我们看到,“病态”的金燕是如何失去自我地迁就高洋;不惜把最后一点家底儿都搭上地从北京赶来陪伴高洋;如何打不还手骂不还口地忍气吞声唯命是从;如何自欺欺人“因爱之名”而变成一个怨妇一个泼妇一个娼妓!

而她在神质不清的状态下走出这一步,只因为已经跟李白玲在床上床下都结成攻守同谋、下决心抛弃她的高洋,和高洋的哥们儿还在旅馆里挨饿!这是不懂节制一味唠叨的叶京唯一一次的简洁,也许连他也不能面对,不忍表现金燕的“堕落”:身无分文的金燕来到高级宾馆,无师自通稍显笨拙地朝邻桌的港客抛媚眼,其中一个站起来,带金燕去了房间。镜头仍旧在咖啡座流连,恶俗的中年妇女登场,众男子心虚地说:“糟糕,某某某的老婆来了!”镜头一转,金燕已经回到高洋他们蜗居的小旅馆,满脸伤痕,手中提着大包食物,兴高采烈地招呼大家过来帮忙。

就是这个金燕,被高洋玷污身体摧残灵魂的金燕,反过来被弄脏自己的人嫌弃辱骂,污言秽语骂的正是,来自他们的脏!她带着来历不明的伤痕和来历不明的饭菜,吓坏了高洋的哥们儿,也气坏了高洋。没有人敢动她的饭菜,没有人敢问她脸上的伤。卫生间惨淡的光线下,一张曾经美丽依旧年轻的脸狰狞地扭曲着,我们知道,金燕的崩溃就在眼前。但我还是缺乏想象,我对金燕最后所表现出来决裂的刚毅和果断还是缺乏足够的想象!这个站在歇斯底里边缘、被情感凌辱得无路可走的女性,最后亲吻了高洋一下,手腕一挥,指间暗藏的刀片划破皮肤:高洋的,和她自己的!毕竟还有最后一丝爱意,毕竟自己的去意更坚,高洋只是浅浅地划伤,她却是生命垂危地巨创!不如此,无法跟恶魔般的情爱作了断;不如此,无法洗刷生命中的耻辱。过去的金燕死了,她从恶梦中醒来,离开从不属于她的广州和高洋,回到北京,成为平庸安全的吴胖子平凡安分的妻。

《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里也有这样一个在爱的践踏中死去的女大学生吴迪。看着金燕我老想到她,仿佛又听见她再也回不去的青春中骄傲而轻率的声音:

“我叫吴迪。迪,是美好的意思!”

还记得那部小说吗?还记得根据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吗?当年它是多么惊世骇俗!电影的结尾,保外就医的“我”回到家中,听偶尔上门例行检查的警察说起这个被自己生拉下水成为游曳于各大宾馆,给“我们”敲诈勒索作“饵”的昔日学生,死时惨状。“我”疯狂翻找警察口中提到的那盘磁带,音乐声响起,“我”倍受煎熬的良心终于崩溃。。。。。

“找呀找呀找朋友
找到一个好朋友
敬个礼呀握握手呀
你是我的好朋友”

游戏多么轻松,不过是找个朋友;人生多么残酷,爱的迷途万劫不复!金燕,你是死里逃生的吴迪,你没被海水淹死,有机会浴火而重生,但你永远也等不到高洋翻然悔悟的痛哭,你等不到,你也不再需要了。

这就是他们的爱情,说不清看不懂,残酷而肆意,一场连他们自己也玩不起、“找死”的游戏。

网上有人这样总结:“他们连爱情都透着股子挑衅的味道----爱可以,但绝对不能纯粹,明明心中知道这就是爱,却不能放下自己原本就卑微的自尊,骄傲得不知所谓,如方言;爱可以,一旦利益占领了理智,爱情算个屁,我倒要看看你能骄傲到哪里去,如李白玲;爱谁都可以,但你别挡我发财,否则滚一边去,如高洋;和谁爱都可以,但无论谁在身边,心中都只有那一个人,如乔乔;谁爱都可以,只要你们都把我当人看,如冯裤子;就算你不爱我,我都会一直爱你,如卓越……他们的爱太简单却太复杂,人谁都说不清楚其中的滋味。”

叶京如是说:“人的青春本身就是躁动的不确定的,我想从形态上颠覆传统。青春怎么能是理想化的干净的呢?不可能,青春就是动物的。第一次接触性的时候,你怎么接受的?人的初恋不一定是美好的,我就一直认为我的初恋特别丑陋,谁也不要戴着虚伪的面纱,别活在理想王国。而且说句老实话,这才是尊重历史,尊重那个年代的青春。”

可王朔的叙述另执一词:“我们那个院还是有一些禁忌的,或叫难以逾越的纯洁,本院的男女小孩之问很少乱来,都挺淡的,给予敬重。不像海军,他们院同院结婚的很多,由纯洁的友谊最后走到一起去了。”

也许剧中最后的旁白最发自肺腑:“我们浪费掉了太多的青春,那是一段如此自以为是又如此狼狈不堪的青春岁月,有欢笑、也有泪水;有朝气、也有颓废;有甜蜜、也有荒唐;有自信、也有迷茫。我们敏感,我们偏执,我们顽固到底地故作坚强;我们轻易地伤害别人,也轻易地被别人所伤;我们追逐于颓废的快乐,陶醉于寂寞的美丽;我们坚信自己与众不同,坚信世界会因我而改变;我们觉醒其实我们已经不再年轻,我们前途或许也不再是无限的,其实它又何曾是无限的?曾经在某一瞬间,我们都以为自己长大了。但是有一天,我们终于发现,长大的含义除了欲望,还有勇气、责任、坚强以及某种必须的牺牲。在生活面前我们还都是孩子,其实我们从未长大,还不懂爱和被爱。”

与青春有关的日子,讲述起来并不容易,可能跟青春本身一样艰难,但它总要讲完,正如青春,总会过去。



楼主:望月者  时间:2006-11-10 05:45:35
叶京: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