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政权中最成功的汉人

字数:3825访问原帖 评论数:0条评论 TXT下载

发表时间:2021-08-20 15:49:41 更新时间:2021-08-20 23:33:03

楼主:hbtsgam  时间:2021-08-20 07:49:41
少数民族政权中最成功的汉人

在中国,《杨家将》的故事由来已久,早在北宋时期就在民间广为流传。及至南宋,民间艺人把杨家将故事编成话本,元代又出现以杨家将为题材的杂剧,明清时期流传小说《杨家将演义》,很多艺人又以此为基础将杨家将故事改编成评书、鼓书。故事中,杨家将一门忠烈,令人敬仰,而以辽国萧太后、韩昌和萧天佐、萧天佑等为代表的入侵者则令人切齿。其实,在辽代历史上确实有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而且此人祖籍唐山市玉田县,他就是韩德让,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
韩德让(941-1011),又名德昌,契丹名耶律隆运,祖籍玉田县韩家林乡小韩庄。唐朝末年,北方契丹人南下进攻中原,当时仅有六岁的韩德让的祖父韩知古被辽国述律月理朵(后嫁辽太祖为嫔妃)之兄欲稳俘获,成为其家奴。后来,韩知古得到辽朝开国皇帝耶律阿保机的信任,担任辽国的中书令。韩德让的父亲韩匡嗣官居南京(今北京)留守,封燕王。后因与宋军作战失败,遥授晋昌节度使,降为秦王。韩德让自幼受家庭影响和父辈熏陶,智略过人,深明治国道理。初侍辽景宗以谨饬闻,加东头承奉官,补枢密院通事,转上京皇城使,遥授彰德军节度使。
辽景宗乾亨元年(979年)七月,韩德让代父驻守南京。九月,宋灭北汉后,欲乘胜夺取辽南京道,宋太宗亲临督战攻打南京城。韩德让登城指挥守军顽强抵御十五昼夜,待辽名将耶律休哥援兵赶到,内外夹击,大败宋兵于高梁河(今北京市前门至广安门一带),宋太宗负伤乘驴车南逃,史称“高梁河之役”。韩德让以守城战功授辽兴军节度使,乾亨四年(982年)迁升南院枢密使。
是年秋天,辽景宗病危,韩德让与耶律斜轸俱受顾命。“时诸王宗室二百余人拥兵握政盈布朝廷”,觊觎皇位。他与承天皇后萧绰(萧太后)密议,随机应变,削夺了觊觎皇位的各诸侯兵权,立12岁的梁王耶律隆绪为皇帝,即辽圣宗。圣宗生母萧绰被尊为皇太后,摄国政,辽最高统治集团内部避免了内讧。韩德让以拥立功总理宿卫事,与耶律斜轸一起参决大政。
辽统和元年(983年),萧太后在韩德让支持下开始实行汉法,加封韩德让开府仪同三司,兼政事令。统和四年(986年),宋兵大举攻辽,史称“雍熙北伐”。韩德让辅佐萧太后迎战宋军,因大败曹彬、米信所率宋军,被封为楚国公。以后,辽对宋的几次用兵,韩德让都参赞军机,运筹帷幄,又拜为大丞相之职,进齐王,总知南北二院枢密使府事,集辽军政大权于一身,成为汉臣中权势最大者。
辽统和二十二年(1004年)九月,韩德让随萧太后与辽圣宗耶律隆绪大举南下攻宋。澶州(今河南濮阳)一役,辽国统帅萧挞览中箭身亡,士气大挫。而宋朝这边,由于在丞相寇准的力荐下,真宗赵恒御驾亲征,士气大盛。在这种态势下,丞相寇准和杨延昭等将领力主乘胜出击,彻底打败辽兵。但宋真宗和主和派惧战苟安,最终答应辽国要求,双方议和,订立了“澶渊之盟”。盟约规定,宋朝每年输辽白银10万两、绢20万匹。澶渊之盟是宋辽征战史上最著名的盟约,是宋真宗在有利的军事形势下接受求和的结果。对宋朝而言,一方面幽云十六州的大部分土地未能收回,另一方面要输金纳绢以求辽国不再南侵,这是宋朝的极大耻辱,也增加了汉民族对萧太后、韩德让等侵略者的仇恨。然而,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评说,不宜一般性而论,应该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衡量。就拿澶渊之盟的影响来说,结盟之后,边界开放榷场,就是开放在边境所设的同邻国互市的市场,交流商品。自此,宋辽双方进入长达百年和平稳定时期,有利于两国人民的休养生息,也促进了宋辽文化的交融和发展。就韩德让、萧太后而言,也并非一般而言的反面人物。
先说韩德让。自辽统和元年(983年)开始,韩德让就在萧太后的支持下,团结契丹贵族和汉人中的才俊之士,对辽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整顿、革新。韩德让首先革新吏治,废除辽朝“凡军国大事,汉人不预”的旧例。选官任贤去邪,不分蕃汉,“唯在得人”。建立奖惩分明的官吏考核制度。派人分赴各地,清理辽世宗以来的滞狱,使很多累遭牢狱之灾的人重获自由。为使选官不分蕃汉贵贱,韩德让亲自主持科举专试,中进士者多数步入统治集团内部。韩德让对辽国赋税制度进行调整,先后几次上书奏请减免因遭受战争、自然灾害灾民的赋税劳役。他的改革措施使辽国中期出现了繁荣昌盛局面,史称“辽化中兴”,后人比之为“伊尹匡周”。
再说萧太后(953年-1009年)。萧太后的形象对很多人来说可能耳熟能详,因为她就是《杨家将》里面杀伐决断的萧太后。不过,历史上的萧太后却不像小说所描写的那样是率领虎狼之师与北宋大战幽云十六州的母夜叉,而是一个清正贤良、深明大义,为辽朝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女功臣。萧太后本名萧绰,别名萧燕燕,契丹族,辽国辽景宗的皇后,辽朝政治家、军事家和改革家。在她摄政期间,辽朝进入了最为鼎盛的时期。辽景宗在位时,由于身体不好,经常是萧太后代行皇帝职权。辽圣宗即位时年仅12岁,由时年30岁的萧太后摄政。萧太后摄政期间,励精图治,选用汉人,开科取士,消除蕃汉不平等待遇。劝农桑,薄赋徭,内政修明,军备严整,纲纪确立,上下和睦,与宋讲和,坐收岁币之力,经济文化高度发展,使辽朝达到鼎盛时期。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大致在辽圣宗时期,在唐山古滦州城后营坊西头路北,就建有萧太后庙。因为萧太后摄政时期,对滦州地区的政治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民国《滦县志》载:“整纷剔蠹,恩诏信孚”“”“滦麦秀两岐”,滦州地区出现了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的局面。百姓安居乐业,深感其惠,遂建庙立祀,纪其功德。庙门悬匾额一副:“萧太后庙”。进入门庭,两厢各有白马一匹,鞍辔整齐,神采奕奕,旁有束腰挎剑的侍女两名,牵马扶登,威风凛凛。通过门庭沿石板甬路走到尽头就是二门。二门横联:“泽被吾滦”,两侧楹联,上联是:“千秋敬仰,运筹帷幄巾帼秀;下联是:百代流芳,国靖边宁大丈夫。大殿正堂是一排楠木涌扇,涌扇前面是太师椅,太师椅上就是大名鼎鼎的萧太后的塑像。别看小说中的萧太后杀人如麻,这里的塑像却是慈眉善目,庄严中透着吉祥,同时那宁静的表情中也渗透着智慧、果敢和刚毅,不愧是辽代最著名的女政治家。至民国12年(1923年),二门外被开辟成篮球场,后院被政府部门占用。解放后,萧太后庙被辟为他用。2015年,在滦州古城文庙东侧新建萧太后庙,只是规模较前小了许多。
回过头来,再说韩德让。韩德让因祖上为辽私奴,其“宫籍”身份未除。萧太后利用摄政地位先赐其名德昌,再赐其皇族姓氏——耶律隆运,徙齐王为晋王,最终宣布取消其奴隶身份。除了萧太后的特殊照顾之外,韩德让本人确实是有大功于辽国。据《契丹国志》记载,韩德让“孜孜奉国,知无不为,忠孝至诚”,才有后来的辽圣宗对韩德让“至父事之”,赐铁券几杖,可入朝不拜,上殿不趋,左右特置护卫百人。也就是说,韩德让的一生所得完全是由其对辽国的贡献而致,是理所当然的必然结果。
“澶渊之盟”是萧绰与韩德让联手完成的最后一次重大战役,自此,萧绰自感身体每况愈下。辽圣宗统和二十七年十一月,她为耶律隆绪举行了传统的“柴册礼”,还政给儿子。这时候,她已经在南京城开始修建新宫,本打算到南方去疗养,不料走到半途,一病不起,逝于行宫,享年56岁。
萧绰的去世给予韩德让以极大的打击,他的身体也自此垮了下来。辽圣宗耶律隆绪一直和韩德让亲如父子,感情始终不受皇权和时间的影响,尽管他率诸亲王像儿子一样亲侍韩德让床前,还命皇后亲奉汤药,但韩德让的生命仍在急速消逝中。就在萧绰去世后的第十五个月,韩德让也随之去世,享年70岁。
韩德让的一生可以说与萧绰有不解之缘,从童年相许到中年相互依托,再到晚年功成名就,可以说一生相随、一生相助、一生相守。据历史记载,韩德让和萧绰确有特殊关系。辽景宗死后,萧绰看中了韩德让的政治才能与军事才能,于是决定改嫁韩德让,这在当时契丹族的风俗中是允许的。萧绰私自向韩德让说:“我曾经许嫁于你,愿谐旧好。当国幼主,也就是你的儿子了。”此后,韩德让就无所避讳不断出入于萧绰的帐幕之中,出外游猎和处理政务,两个同案而食,并排而坐,同帐而卧,过着夫妻生活。虽然后世有学者对上述史料加以否定,但不太可能完全是捕风说影。可以肯定二人的关系绝非只是“君臣之事”,因为不符合基本的人性取向和两人几十年的默契配合,至少是彼此欣赏是不为过吧。因此,抛开国事大政不说,就其两人情感而言,也着实令人“钦佩”和“羡慕”,他们之间不仅仅存在“政治因缘”,也具备常人所谓的“彼此爱慕”,应该既是在治国理政的“圣主贤臣”,也是人生难得的“知音同好”,两人能够如此相守一生,对他们而言应该是不枉此生了吧?!
韩德让,从一个汉人“私奴”做到辽国的“摄政王”,绝不仅仅靠的是萧绰的个人因素,而是他作为政治家、军事家、改革家对辽国所作出的丰功伟绩使然。从他死后的待遇可见一斑。韩德让病逝后,萧绰的儿子辽圣宗耶律隆绪赐给他“文忠”的谥号,亲自为韩德让举行国丧,并将其葬入皇家墓地,而且位于萧绰陵墓旁边,他是葬入辽国皇家墓地的唯一汉人。这一待遇在等级森严的封建君主制社会,可以说是不可想象的最高荣誉了,且不说一般平民百姓,就是王公贵族,都很少有人能享此“殊荣”。生前可以与韩德让相比的有一位清朝初期的多尔衮,同样的雄才伟略,同样的赫赫功绩,同样有女政治家赏识(萧绰与孝庄皇后),但死后的待遇天地之别,可见韩德让的一生在君臣上下、朝野内外是得到一致认可和肯定的。
观韩德让的一生,可称之为中国历史上少数民族政权中最成功的汉人。


大家都在看

猜你喜欢

热门帖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