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奸雄贾雨村(一)

字数:25562访问原帖 评论数:62条评论 TXT下载

发表时间:2021-08-25 21:46:46 更新时间:2021-10-28 22:55:03

楼主:clarie539  时间:2021-08-25 13:46:46
铄墨读书

前言

第一章, 托墨言假话,莽操隐真容

奸雄是脂砚斋给贾雨村下的批语。

关于脂砚斋的身份,读红楼的人已经猜了又猜 ,有猜红颜知己的,有妻子的,有猜叔伯的,究竟是谁并不太重要,我们只要得出结论,脂砚斋与蓸雪芹关系极亲密。

其实从手抄的甲戌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中的批注就可以看出,这个人几乎围观了红楼的诞生过程,与作者的亲密程度,大概相当于,一个写,一个就坐在桌子边等着看。不但看,还对着刚写出来的东西嘻笑怒骂,随意点评,而作者就由着他这么任性乱涂乱画。如果换作是我,刚写完一篇文章打印出开,二宝跑过来拿笔乱画,我可能要拿巴掌跟他打招呼了,一般人对自己作品的护犊子作法,是儿子都不可侵犯的。而脂砚斋就可以在蓸公这部呕心沥血的奇书上到处贴小标签,可见他与作者的这种亲密已经上升到精神层面。

他的批语,处处可见点睛之语,才华灵性毋庸质疑,作者肯定与他探讨过书中各种人物的命运。除了作者本人,对红楼人物设定他应该是把握最准确的一个人。所以脂批一直被认为是红学界推演红楼最直接的证据。

而这样一个人,在红楼梦开篇的第一回,评价刚出场的贾雨村的容貌,说他有“莽操遗容”,莽是王莽,操是蓸操,纵观中国历史,这两个人是最出名的奸雄。

紧接着在第二回,描写贾雨村第一次罢官,连用了“此亦奸雄必有之理”,“此亦奸雄必有之事”,“此亦奸雄必有之态”三个排比句。

更是在第四回的“葫芦僧乱判葫芦案”里,贾雨村与葫芦僧密谋结案,短短一段文字,脂批共用了六句“奸雄”之语,言辞确凿,简直力透纸背。

综上,贾雨村在红楼梦中的定位,是奸雄无疑。

字面上讲,奸是手段,雄才是定位。

从红楼梦中贾雨村正面出场的形象来看,那在灌水区简直是骂声一片,什么贪婪无耻,背信弃义,攀附权贵,等等小人嘴脸,通篇除了个“奸”字,独独看不见“雄”在哪里。

雄有杰出和主导之意,我们可以翻看蓸操的历史评价,人物形象极其复杂。一般来说,奸只是雄主的手段。所以,我个人以为,一定有一条暗线,因为原著不全,而没有显现出来,可能红楼梦真正的完整,才能真正了解一位这么复杂的人物。

说到这里跑个题,红楼梦是个没填上的巨坑,作者不厚道,又没有明确提示“入坑有危险,读文需谨慎”,导致后世一大批读者,前赴后继的掉坑里了。

所谓著名的红学家,都是掉在里面爬不出来的。而爬不出来的人都太有才华,他们不爬了,他们干脆坐在坑里面继续往深了挖。就可怜了从古到今的读者,人越掉越多,坑越挖越深。撼山易,撼坑难,真是怎一个憾字了得!

蓸公在开篇最重要的几回,用了大量的文字,对贾雨村进行全方位描写,又借他的眼睛直接看到了书的结局,可见这是个贯穿全文的重要人物。

我交待一下为什么说借他的眼睛看结局,在红楼第二回的时候,贾雨村路经“智通寺”,见过警联“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又打了个“有个翻过筋斗来”的禅机。我的解释是有这么个人,说智不智,说通不通,一路走来忘缩手,走得没了路又想回头,结果终于“翻过筋斗”来想明白了,这个人现在什么形象:“一个龙钟老僧在那里煮粥”,“那老僧既聋且昏,齿落舌钝,所答非所问”。脂砚斋连着侧批两句,说老僧“是翻过来的”,也就是宝玉和黛玉想证都没证出来的,真正证出来的样子。若说是宝玉最后出家的形象也不算错。

用我最爱的脂砚斋眉批来做个小结:“未出宁、荣繁华盛处,却先写一荒凉小景;未写通部入世迷人,却先写一出世醒人。回风舞雪,倒峡逆波,别小说中所无之法。”

目前能看见的评论里,虽然大家都认可贾雨村是奸雄,但关于奸字说得太多,雄字又说得太少。我准备从贾雨村和三个人物的关系入手,把这个复杂人物形象分析得全面一些。

我索引了一下中国近现代出现的红学大家们,从蔡元培的《石头记索引》,胡适的《红楼梦考证》,俞伯平的《红楼梦析》,直到我认为最有影响力的周汝昌的几百万字关于红楼的全方论证评点,可谓鸿篇巨著。以及与其同期号称双子的冯其庸,专攻红楼诗词曲赋的蔡义江,再有影响巨大的胡文彬,周世昌,王昆仑,何其芳等。还有因百家讲坛讲课而火遍大江南北的刘心武等,可以说这些大师们从各种角度,用巨笔,将红楼梦这部奇书,硬生生的刻进了中国文人,甚至大千百姓的骨头里,从中不断滋生出新的血液,静静的流淌进中华文化的浩瀚汪洋。

可能因为历史的原因,这些红学家以男性居多,从一开始的纯学术论证,到后来酣畅可读的人物阴谋论,虽然强势有力引人入胜,但多多少少的带有从男性视角出发的意思。

作为一名骄傲的全职妈妈,我一直在想,如果有一天我的女儿三宝长大成人,我想让她读一读这本妈妈爱了一生的书,我会跟讲讲什么?这应该就是妥妥的女性视角。比较喜剧的是,我这本想从女性眼里看红楼的书,是从一个臭男人贾雨村开始的。但在人物关系的选取上,我就从重要性出发,分别选了和贾雨村有直接和间接联系的娇杏,甄香菱,和林黛玉。

娇杏只是个引子,但香菱排在金陵十二钗副册第一,黛玉排金陵十二钗正册第一,我相信,与这三个人物关系理出来,基本上贾雨村这个人物形象,就会比较清晰了。



楼主:clarie539  时间:2021-08-25 23:09:36
铄墨读书

更新一下《娇杏篇》的目录:

娇杏篇

第一章 托墨言假话,莽操隐真容。(前言)
第二章 回眸娇杏望,落拓我心同。(娇杏篇一)
第三章 前缘视所因,仕宦携谁共。(娇杏篇二)
第四章 报君燕双飞,情比西厢重。(娇杏篇三)
楼主:clarie539  时间:2021-08-26 21:42:50
铄墨读书

娇杏篇

第二章 红颜娇杏望,落拓我心同

贾雨村与娇杏的浪漫爱情故事,是个喜剧结局。这个故事只在红楼梦的开头,以极少的字数描述完了,几乎不能引起人们的注意。但我觉得如果想看贾雨村这个人物形象,这个引子非常重要,因为比起香菱和黛玉来说,这个故事是完整的,有恩有报,善始善终。

故事的开头是一个穷书生贾雨村先生,借住在一家叫葫芦的寺庙里,以卖字画为生,腹有诗书,但身无分文。寺庙隔壁住着 姑苏城的望族乡宦甄士隐,这位甄老爷有个女儿英莲,家里还有个小丫鬟叫娇杏。

有一天雨村到这位隐老爷家做客,正在书房读书等候的时候,碰见这位娇杏小姑娘在窗外摘花,小姑娘第一眼见这位客人是无意的,但蓸公的手段多高啊,立刻从小姑娘的眼里把贾雨村的外貌形容用二十个字展示给读者:“敝巾旧服,腰圆背厚,面阔口方,剑眉星眼,直鼻权腮”,就是前面曾提到的脂批“莽操遗容”。

小姑娘曾经听家里的主人说起过这个人,今天第一次见,长得又不俗,肯定心里涌起了熊熊的八卦之火,就又回头了两次,我猜她多看两眼的目的,肯定只是想回去跟小姐妹们吹吹牛多点谈资。

想不到落到到我们这位贾雨村先生眼里,可就老房子着了火,书中描述说他“自为这女子心中有意于他,便狂喜不尽,自为此女子必是个巨眼英雄,风尘中之知己也”。

脂批这一段很促狭:“今古穷酸,皆会替女妇心中取中自己。”看到这里忍不住合掌一笑,真是入骨三分啊!由此我判断这位脂砚斋大概是位女士,这句话真的是女性视角,因我一开始也是这么想的。

但这位穷酸毕竟是受过圣人教诲的穷酸,没有立刻跑过去给姑娘要微信号私聊,而是做了悄悄做了首玉人楼诗,并将这件放在心底,待到他日金榜提名,鸣锣开道的衣锦归来,堂堂正正的娶了娇杏做二房。一年后嫡妻去世,贾雨村便将娇杏扶正,做了正房夫人。

这个故事于娇杏而言,就圆满结束了。按着雨村今后的仕途,这位八卦小姑娘从丫鬟出身,水涨船高做到一品尚书夫人,是妥妥的逆袭成功,人生赢家。也怪不得蓸公给她取名娇杏(侥幸)。

为什么说侥幸,因为从古至今,我们见得听得最多的贫寒时海誓山盟,富贵时劳燕分飞的同林鸟,什么时候见过这样干脆利索的“苟富贵,勿相忘”呢?

翻开整个唐诗宋词,有多少深闺里的弱女“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大家闺秀们在“月桥花院,琐窗朱户”里寂寞如空城烟雨,伴着无端锦瑟与无尽秋声;

小家碧玉被父兄算计,用豆蔻年华与绮年玉貌,换个面目模糊的夫君,塞进个重重束缚的殷实人家,将后半生都夹裹进一个三间四方院,围着桑麻儿女重复琐碎流年;

寒门小户的女子,更是无法预测自己的命运,劳苦贫困,忍受饥寒,如遇荒年或弃或卖,杂草一样被践踏,纷纷走向叵测的命运。

无论贵贱,古代女子因为天然的性格地位劣势,她们不断的被轻视,被冷落,被放弃,被辜负。所以戏文里飞上枝头的凤凰,和白头携老的神话,总是让被现实压得喘不过气来的女性们,无比羡慕和向往。

文中的娇杏,既然流落为奴,她的处境肯定比以上三类女子更加艰难。但她偶遇了贾雨村,她的一生就从低谷,走向了一个又一个的高峰。幸福都是对比出来的,娇杏的一生无疑是会幸福的,经历过奴仆生涯的不易,才会越发珍惜被主动放在手中的尊重和好。

我写此书,目的是借颠覆贾雨村的小人形象,从另一个角度再读一遍红楼。此文刚开,冰山尚未见一角,读者心中的贾雨村还是那个贾雨村。但我相信,至少在娇杏小姑娘的眼中,贾雨村很明显不是一个小人的形象。如果用现代人的话来说,他就是娇杏眼中从而降的英雄。
楼主:clarie539  时间:2021-08-27 21:35:25
铄墨读书

娇杏篇

第三章,前缘视所由,仕宦携谁共

论语为政篇里有段很著名的看人的话:“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我理解为要想了解一个人,看他从哪里来,观他走过的路,再察他得到的结果,基本上这是个什么人就无所遁形了。

视其所以。

我们先看看贾雨村是从哪里来的?书中交代“贾雨村原系胡州人氏,也是诗书仕宦之族,因他生于末世,父母祖宗根基已尽,人口衰丧,只剩得他一身一口,在家乡无益,因进京求取功名,再整基业”。

此句“只剩他一身一口”非常重要,表明他没有来自父母亲族血脉的庇护,就是说他享受不到无条件的爱。这样的人,如果不是仇恨社会的性格,必然会对陌生人表现出来的不求回报的好非常敏感,一旦遇见,他的感激会比普通人来得激烈。

穷途末路的人,周边的人会怎么对他?从我们大家耳熟能祥的“葫芦僧乱判葫芦案”里的门子的态度可见一斑。当年葫芦庙的一个小沙门,何以对当时已是应天知府的贾雨村时时报以冷笑?虽然礼数尚全,但言语间充满了指点之意,毫无一般下属对上级的尊敬与惧怕。

因为他见过贾雨村最微寒时的样子。他曾目睹雨村卑躬曲膝的卖过字画,没准儿还“敝服旧巾”,与他们一起排队领过寺里的薄粥,心里充满着对这个身无分文的穷酸的看不起。时至今日二人地位高下立见,沙门尚且这样的嘴脸,可想当年与落迫的穷书生相处时,他的鼻子抬得如何之高,眼睛看得如何之低。

这样的人多吗?当你身处底谷,举目望去,皆是这样世俗之人。

所以有人说葫芦僧是旧日恩人,雨村为官之后将他发配,是第一个忘恩负义的证据。

然而,葫芦僧只是葫芦庙的沙门,雨村领的白粥,不是沙门的私产,而是由百姓的布施而来,若说恩人,百姓才是恩人。设若当年沙门对穷酸书生的态度是百般折辱不耻,这样的人,无论如何,也说不上是恩人。

世人皆晓“譬如行路之人,行远必自尔,登高必自卑”,但更需知“行路难,多歧路”,身处如此人生低谷,雨村与当地望族相交时,仍能不卑不亢,保有读书人的风骨,这是他不流俗之处。

如此处境,娇杏的回眸,对贾雨村来说,是否珍贵?

那是一位眉目清秀,青春可爱的少女,第一次看到这样的困窘书生,若心存鄙视,必不会再看第二眼,而应该快走开回去洗眼睛才是。

但她没有,她看见他,回眸,然后再回眸,配合作者的心理描写,眼神应该是有点好奇,有点敬佩。这样清新的女孩,于这样污浊俗世之中手捧鲜花闯入眼帘,教人如何不爱?连围观的我也要喜爱她了,何况雨村。

缘份就是这样不知所起,一往而情深。视其所以?如此而以!
楼主:clarie539  时间:2021-08-31 23:19:16
铄墨读书

娇杏篇

第四章,报君燕双飞,情比西厢重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一曲西厢记的长亭送别,由著名的梅派大家张君秋演绎出来,真是悠扬婉转,荡气回肠,赚足了多少痴男怨女的眼泪。西厢记是元杂剧家王实甫的代表作,在传统曲剧里几乎享有最高的声誉。

从红楼梦里的一些人物的对话中可以看出,雪芹公对这部剧可以说是非常熟悉,熟悉到黛玉要行酒令上出口就是剧中戏辞,熟悉到宝钗立刻就听出来的要审她,熟悉到宝玉引着黛玉看坏书,却张口就评价“真真这是好书”。

然而他对这部书的真正评价,怕不是“好书”这么简单,其实已经从第五十四回“史太君破陈腐旧套”那一回里,借贾母的话说得很清楚了。有感兴趣的可以去读原文,说得非常精彩。本人深以为然。

在红楼第一回的脂批里,脂砚斋连批穷酸好色等语,我感觉他其实是影射西厢记里的张生而已。作者的真实意图,就是用西厢里的张君瑞和红楼里的贾雨村,作了一对高下立现的对比。

同样是仕宦落拓子弟,同样是进士之才,同样是借住在寺庙,同样的见了回眸的小姑娘。二人的缘起相似,但所由却截然不同。

西厢记里张君瑞第一眼看见了如花美眷,一套“元和令”,“上马娇”,“胜葫芦”和“幺篇”唱下来,若除了辞藻艳美,就是个满纸下流,他关注的地方都不对,回头就跟庙里的和尚讨论人家女孩的小脚儿,连和尚都看不过眼去,怼他说人家小姐穿着长裙,你怎么看到的脚呢。这妥妥一斯文败类啊。

接下来的心理活动就更让人不耻了,“昨日见了那小姐,倒有顾盼小生之意。今日去问长老借一间僧房,早晚温习经史;倘遇那小姐出来,必当饱看一会。”这和贾宝玉垫着四书看西厢有异曲同工之妙。

再然后第一次看到人家丫鬟红娘,就是宝玉借来惹怒黛玉的那句“若共他多情小姐同鸳帐,怎舍得他叠被铺床”,这是刚见一面,不但意淫小姐,连人家的丫鬟都惦记上了。

关于后面穿凿出来的剧情,贾母的评语无人能出其右:编这样书的,有一等妒人家富贵,或有求不遂心,所以编出来污秽人家。再一等,他自己看了这些书看魔了,他也想一个佳人,所以编了出来取乐。

看完西厢,再对比贾雨村之于娇杏,这才是标准的士大夫行为。

首先态度上,是非常尊重的。从书中的情节描写来看,可以看出他虽然内心里狂喜不以,补了一场十足大戏,但却坐在书房里八风不动,没有追出去看,没有多余的眉眼官司描写。

中秋时偷写了一句“蟾光有如意,先上玉人楼”,也非常隐晦。直到受资助入京,同丫鬟的主人一字未提。

不提,是对那个时代里女孩名节的最好保护。设若雨村不能高中,那这一段情谊,不会对女孩的人生有任何不好的影响。世人不知,世人就不会对女孩心存恶意揣测,女孩不知,女孩就不会多出意外期盼,导致行为失措。

再从行动上来看,他给了这个女孩一个最重要的位置:二房的归宿,还有后来的扶正之举。

古代的女孩,在家从父,父死从兄,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她们没有独立的身份,嫁人,是她唯一改变命运的机会。所以古代管女子出嫁叫归家。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后文也会围绕归家这句展开。

如同娇杏小丫鬟,生为奴仆,她一般的归宿是被主家配给另一个粗俗的仆人,我们从红楼梦中多数丫鬟对“配小厮”这句话的反感也可以看出,一旦走了这条路,这一生就再无翻盘的机会。不但她自己,她所生的子女,还同样作为“家生子”,继续重复父母的奴婢命运。

现代人对二房的理解是有些负面的,比如一个男士对一位女士非常爱慕敬重,然后他对女士说:我娶你做二房吧,正常的女子肯定会大耳瓜子抽他,不正常的除外。

但我们不能以今人之目,视古人之情。以红楼里宝玉的那些丫鬟为例。贾宝玉是什么人,不过一个六品吏部侍郎的衙内,顶了侯门公子的头衔,权势地位一概全无。为了这样一个人的妾位,多少如花女子争得手段百出,可悲可叹。

贾母身边的鸳鸯,在贾府地位相当于现在的董事会秘书,但年过花甲的贾赦,想纳她为妾,还认为是抬举了她。

贾琏在国孝家孝期间偷娶的一个不合法的二房尤二姐,在豪门正室的王熙凤眼中是何等的威胁。为了这个二房,逼得可恨可爱的凤姐姐,机关算尽,甚至误了她的卿卿性命。可见二房在书中的地位,是能直接威胁正室的。

贾雨村是不同于贾宝玉的,表面看起来,贾宝玉带了主角光环,似乎身份无比高贵。但贾宝玉不是爵位的第一顺位继承人,他如果想在仕途上有所进益,是要参加科举考试的,而整本书前八十回来看,贾宝玉连个童生都不是,从这方面来讲,贾宝玉比贾雨村简直差了十万八千里。

贾雨进士出身,仕途在望,年富力强,这样的人,给娇杏一个二房之位,几乎是在当时士大夫价值观允许的情况下,最好的位置。

更别提后来的侧室扶正之说,一个考中进士的陈世美,想了杀了妻儿都要去攀附的,肯定是权势,而不是爱情。

贾雨村升官发财而又有幸死了老婆,没有选聘高官之女,而是将无权势无背景的不起眼的小娇杏,扶成了正室,等于是放弃了联姻和夫人外交这两个仕途最大的助力。

对比一下张生之勾引相府千金,那才是真正的攀附权贵,何以张生是被世人称羡的风流才子,雨村却是众口如一的奸佞小人,心中窃小有不平之意,不吐不快。

所由堂正,由安圆满,这样的贾雨村,连个毫无势力的小丫鬟都不肯轻意辜负,真的是读者们眼中,为了攀附贾府富贵,而不择手段的小人吗?
楼主:clarie539  时间:2021-09-01 21:52:18
铄墨读书

更新《香菱篇》目录

香菱篇

第五章 萍水一相逢,贾中藏甄意。(香菱篇一)
第六章 可比三国志,归汉有文姬。(香菱篇二)
第七章 红颜半途遇,旧友中道离。(香菱篇三)
第八章 举世流俗众,从来仁者稀。(香菱篇四)
第九章 补授应天府,投身如海棋。(香菱篇五)
第十章 孤女求生路,尔雄重所依。(香菱篇六)
第十一章 当头一棒喝,醒梦两辙异。(香菱篇七)
第十二章 迎莲红楼梦,送子青云梯。(香菱篇八)
楼主:clarie539  时间:2021-09-02 21:51:56
铄墨读书

香菱篇

第五章 萍水一相逢,贾中藏甄意。

在红楼梦一书中,并没有描写贾雨村与香菱的直接联系,与贾雨村相交甚厚的,是香菱的父亲甄仕隐。

两个人相识之初是明显的利益之交,甄仕隐看中的是贾雨村的才;而贾雨村之于甄仕隐,为的是财。这一点二人在言谈之间皆未掩饰,都有点坦坦荡荡的君子之意。

那个年代的才财结和,在士绅和未授官的举人之间,是被默许的,授官之后就不再可以。

比如清朝吴敬梓写的范进中举后,立刻有乡绅静斋先生送银送房之举,举子们一般都直接收下,若有来日之显达,也不一定直接回报在这个送银的身上,或许另外去资助可望之材。一般乡绅取来日之名,才子取眼前之利,这是两个阶层之间守望相助,达成的一种互利模式。

甄仕隐与贾雨村之间,又多了惺惺相惜之意,甄仕隐想助力,却不敢轻言轻侮,交往之间拿捏分寸,展现出十足的尊重。贾雨村一旦明白甄仕隐的为人,也并不扭捏,直言需要帮助。

二人中秋夜饮,赠银之后,甄仕隐说的那句“待雄飞高举,明冬再晤,岂非大快之事耶”,正是内心之言,而“雨村收了银衣,不过略谢一语,并不介意”这一句,正是展示了他将甄仕隐真正做为挚友,赠银之意已由利转义,珍而重之,才不敢言谢。

隋朝的王通说:“以利相交,利尽则散;以势相交,势去则倾;以权相交,权失则弃;以情相交,情逝人伤;唯以心相交,淡泊明志,友不失矣 ”。从二人来往之间的拿捏分寸来看,他的确是都是以心相交的。

古代的仕大夫风骨为什么让人折服?他们为人处世交友的方式,从骨子里会透着一种高山流水之感,各不相扰,又风雨相和,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我不知道现代人之间的友谊,为什么很难找到这种以心相交的感觉。也许是因为交流方式的迅捷,导致同一个人面对更多的关系要处理,会让人很难静下心来,去体悟另一个人的好,不愿意用流水鸣琴的方式来婉转的表达情感。毕竟,现在的车马不是快,而是不用了,我们的爱,都用光来传播的,所以大家就把刹那当永恒吧。

可惜世事难料,待贾雨村高中得归后重访旧友,却发现仕隐已隐,机缘巧合之下又见故友之女蒙难,这才有了贾雨村与香菱的交集。
楼主:clarie539  时间:2021-09-04 07:15:48
铄墨读书

香菱篇

第六章,可比奸雄志,归汉有文姬

在分析贾雨村是否对甄仕隐忘恩负义,对故友之女香菱的态度是否令人齿冷之前,我想先写一写另一段故友相交相俦的故事,蓸操与蔡文姬。

蓸操与蔡文姬的故事记载于后汉书,史上确有其人确有其事。蓸操早年与文姬的父亲东汉大文豪蔡邕蔡伯喈相交,蔡邕初时并不嫌弃蓸操作为太监养子的身份,而是亦师亦友,对蓸操青睐有加,与他平辈论交。在这一点相似上,与其说是贾雨村与甄仕隐,其实更象贾雨村与黛玉之父林如海,也可以说皆有影射。

《后汉书-蔡文姬传》里对这段关系只写了一句“操素与邕善”。这是缘起。但写蓸操与蔡文姬的联系却非常详尽,换句话说,范晔将这段故事录进来,是持肯定和赞赏的态度的。

蔡琰,字文姬,“博学有才辩,又妙于音律”,嫁给了河东望族的卫仲道,夫亡无子,归宁住在娘家,结果正赶上董卓专权跋扈,天下大乱,王允,就是传言貂蝉的义父,设计除了董卓,又以蔡邕曾为董卓一叹为名,在狱中将其缢死。

文姬父死离散,被扣关的匈奴所虏,流落在胡12年,没于南匈奴左贤王,生二子。后来蓸操得势,为汉丞相,加封魏王,显贵后的蓸操未忘旧友遗孤,遣使团,携汉室余威,用黄金千两,白璧两双,换回了文姬。蔡文姬以此经历,血泪合成了“胡笳十八拍”和“悲愤诗”,在文史上享有极高的声誉,奠定了蔡文姬四大才女的地位。

文姬归汉后,蓸操对她妥善安置,重嫁给年轻英武的屯田都尉董祀。初时,董祀与家人不满与文姬三嫁之身,多有不和。正值董祀身犯死罪,待行刑时,文姬请见蓸操求情,“蓬首徒行,叩头请罪”。

当时蓸操正在大宴公卿名士,在坐“众皆改容”,蓸操说行刑文书都发出去了,怎么办。文姬对曰“明公厩马万匹,虎士成林,何惜疾足一骑?”

于是蓸操派人快马赦了董祀,自此董祀感念文姬之恩,与她偕隐山林,文姬方得善终。

时文姬求情隧意之时,蓸操曾当着众人之面,亲赐头巾袜履,并问她:听说当年夫人你家里存有很多典籍,你还有记忆吗?文姬说,亡父(也就是蔡邕)当年赐给我典籍四千多卷,因为离乱,已经没有存世的了,现在我所以记诵下来的,大概有四百多卷。于是她乞纸笔,“缮书记之,文无遗策”。

这个故事读下来,扣人心弦,任谁都感动于蓸操心念旧恩,重情重义,惜才善任。但别忘了蓸操是什么人,世之奸雄!哪里有简单的英雄义举,奸雄做事,腹黑狡诈,向来无闲笔,最擅一箭多雕,看似为人,实则为己。

孙子兵法-势篇里说:“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可知势之威力。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这是“势不可挡”这句成语的出处。

又说“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利害的人,都是擅于造势的人。明主用人,是将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位置上,如果围棋局中的落子,布的是局,造的是势。势如有成,就不依赖于个人的力量。

势成,则事成。

文姬归汉之举,是奸雄蓸操布局三国之势,在用人方面的一处小小的落子。

我虽然想急着把贾雨村与香菱的关系交待清楚,但写到这里,我还是会忍不住跑个题。我想从文姬这处落子为引,对三国之主,枭雄刘备,英雄孙权和奸雄蓸操用人的三层境界,提出一点浅显的看法,以博诸君一笑。目的是先看看奸雄做事的方式,回来与贾雨村的行为,做个类比。

人们在评价三国的历史人物的时候,一般从正史《三国志》中取材,作者陈寿以严谨著称,甚至上文提到的蔡文姬也是在《后汉书》中存录的,《三国志》里就没有提,有人以此推断史上并无蔡文姬。但这些都不是我们在这篇文里要关注的。

关于蓸操,人们更耳熟能详的印象都来自于《三国演义》,没办法,这本书太精彩了,比起红楼梦来,在民间流传更广,里面的人物各个都精彩传奇,引人入胜。

三国之争,其实也可以说是三国人才之争,三位雄主各自因为用人,都留下了脍炙人口的典故,我们就从大家最熟悉的几个例子,来分析一下,奸雄蓸操,何以网罗天下英才,被旗下诸杰,尊称为明公。

首先说人们心里印象最好的刘备。刘备被称为枭雄,这个字有点意思,不知道是不是影射他是卖草鞋的草根出身,枭字底下是木啊。而且刘备在用人方面,也的确有其粗放质朴的一面,或者说,更适合大众百姓的口味。

桃园三结义,刘备收在麾下两位最重要的合伙人关羽张飞;三顾茅庐,得到了可安天下的卧龙诸葛亮;怒摔阿斗,收服了惊才绝艳的赵子龙。这些人为刘备在三国鼎立中牢牢占据一域,立下了汗马功劳。

但刘备用人布子,稍落下乘,是点对点的收集,他首先自己去找那个人才,找到了后,付出最大的诚意去感化他收服他,这些人也的确为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但哪怕枭雄,也是有限身,就导致能得到的人数量太少了,和天下英才比起来,简直是凤毛麟角。而且最得力的助手诸葛孔明,在用人方面同样存在问题,仅一个卧龙在此,就容不下另一个凤雏。所以刘备虽然志在汉家天下,人才储备却是远远不够的。单看刘备身后,诸葛亮前出师表中罗列出来的几个,“先帝简拨以遗陛下”的托孤之臣,我们简直都没听说过。后主刘禅真的无能吗?没准只是看得清楚而已:时局如此,大势已去。

再看江东英雄孙策孙权,一个是“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里的孙郎 ,一个是“生子当如孙仲谋”里的别人家孩子。这两个人可以合在一起看,因为孙权在从兄长手中接过权柄后,几乎没有改变孙策的用人格局。借助长江天险的地域优势,江东子弟人才备出,江东豪侠尽在眼底。孙权对人才,以诚以信。他重用兄长的好友周瑜,大胆启用诸葛瑾作为与蜀汉诸葛亮的外交使臣,培养吴下阿蒙等等。这些都体现了他的英雄胸怀和情怀。孙权用人,得一中字,中规中矩,未冒进,未出错,但也未出彩。

其实历史上的英雄大都是悲剧人物,比如自刎乌江的霸王项羽,风潇潇兮易水寒的壮士荆轲,又如天龙八部里的大侠萧锋,原因也很简单,英雄都是一直追逐光明的,这条路太过艰难,所以英雄都是累死的,一如最早追日的夸父。但孙权却是英雄中少有的得以善终的,长江天险成就了他,限制了他,但也保护了他。

然后我们再来看奸雄蓸操。蓸操在打败袁氏兄弟后,汉室皇权在握,他于公元210年,在他的老家邺城,修建了闻名天下的铜雀台。他可不是为了“铜雀春深锁二乔”啊,这是诗人的促狭。我认为铜雀台的价值,就相当于蓸操为大魏王朝建立了一个超级的人才孵化器。所谓筑巢引凤,铜雀台就是那个巢。

铜雀台的确吸引了天下英才,仅文学成就方面,以三蓸之下的建安七子,其风骨与后来晋代的竹林七贤,一直是代代中华文人眼中不可逾越的精神丰碑。三蓸指的是蓸操和他的两个儿子,允文允武的蓸丕,和天下才有十分,而独得七分的蓸植蓸子建。这里插一句:其实蓸丕和蓸植的继承人之争,本质是文武之争,我认为蓸操在世时如果天下统一,继承人是蓸植,天下仍分,继承人必然是以武出身的蓸丕。

蓸操引凤的主旨非常鲜明,那就是“来”!

你若肯来,作为一方之主,我可以倒履相迎;你若肯来,王城内高屋广厦,铜雀台上佳肴成阵,美女如云;你若肯来,汉室初定,百业待兴,农事水利吏制政令兵权,皆可成为施展才华之地;你若肯来,往来俱是大儒文豪,挥毫诗赋,举手风云;你若肯来,甚至汝身后家小,皆有丞相顾惜。就比如文姬归汉。

蔡文姬之父,是东汉大文豪,曾创飞白书字体;校勘熹平石经,参与续写东观汉纪,在当时的文人当中,有巨大的影响力。文姬之归,所费不过金玉,却能赢得所有读书人的好感。文姬自身就是大才,受其父所教,文赋,书法,音律无一不精,更能背诵四百多卷坟典,传美天下。蓸操要天下俊才归心,这颗子虽不起眼,却部得高妙,借蔡氏父女之名,传蓸公重情多义惜才之实。

蓸操的人才营销做得最出色的,应该是归降关羽这件事,蓸操千金买马骨,以金银美女,以己方将士之血,自身雄主之泪,为天下英才唱了一出大戏。被斩的六将性命,不过是奸雄手里的工具。蓸操爱才之心,名闻天下,四方之才,皆往来服。

蓸操有生之年,已经纵横捭阖,将局部好,所以才有身后的大魏朝。至于蓸操在世时为何不称帝?这就是奸雄与奸贼的区别,之所以为雄,肯定有他的政治抱负,有他的底线,蓸操的底线是“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诚如愿尔。蓸操行事,亦正亦邪,可算奸,蓸操之终,大节未亏,才能称雄。

那么红楼梦里的贾雨村,既然在书中称雄,他的抱负和底线在哪里?他的大节,又怎么未亏,却被读者误成奸佞小人的呢?

楼主:clarie539  时间:2021-09-08 21:47:16
@逐梦2019 2021-09-07 17:56:40
隋朝的王通说:“以利相交,利尽则散;以势相交,势去则倾;以权相交,权失则弃;以情相交,情逝人伤;唯以心相交,淡泊明志,友不失矣 ”。楼主旁征博引,从二人来往之间的拿捏分寸来看,他的确是都是以心相交的。看得有滋有味,击节称赏!
-----------------------------
谢谢您的鼓励,第一次把文章拿到天涯来献丑,有人赞赏特别开心,
楼主:clarie539  时间:2021-09-08 21:50:06
@大槐公主 2021-09-07 19:51:09
这个帖子的切入点,从娇杏香菱黛玉三个女子看贾雨村这个人是不错的。缺点就是行文啰里啰嗦老去引用别人的话和观点,比如脂砚斋!还把脂砚斋当成所有读者代表了,从而在文章里也把楼主自己的观点强加于所有读者了,这个不好!
-----------------------------
你说的很对:
第一,我也觉得我拿这三个女子来看贾雨村很好。:)
第二,缺点的确是行文很啰嗦。:)
第三,我觉得你的名字取得很好,公主殿下。
第四,这个缺点可能会从头到尾,改不了啦。请殿下恕罪。:)
楼主:clarie539  时间:2021-09-10 00:47:28
@一语呢喃2020 2021-09-09 22:06:23
写的不错,已收藏
-----------------------------
谢谢鼓励!我要继续加油更新:)
楼主:clarie539  时间:2021-09-10 00:55:26
铄墨读书

香菱篇

第七章,红颜半途遇,旧友中道离

同为奸雄,蓸操的抱负是“周公吐哺,天下归心”,那么贾雨村的抱负和底线是什么呢,我以为是那句“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世仰头看”。

这一句立意极高。而且贾雨村做这首诗的时候,很明显是成年男子,不是青春少年的热血上头。这样一个成熟的,有极高政治理想的人,怎么会在为官之后,突然就失心疯似的忘恩负义起来?这是不合情理的。第一次罢官对他的影响不至于此,官场沉浮本是常态,许多青史留名的政治人物一生中都是几起几落,他们心中有坚定的理念,来支撑自己实现最终的政治抱负。若轻易就动摇,也就算不上奸雄了。

基于这样的判断,我们几乎可以得出结论,贾雨村对有扶助之恩的故友甄仕隐不可能忘恩负义,对故友之女甄英莲,也不可能袖手旁观。他志存高远,怎么会私德有亏,在这等小事儿上让政敌抓住把柄。

那么只能说,贾雨村真正的所做所为,是符合当时士大夫阶层和天下读书人的价值观念的。

我会从书中并不完善的情节,来推导论证我这个观点。

同样是看书,为什么我看出来的观点与大多数读者不同,那是因为我是个伟大的、作事作文爱跑题的全职妈妈啊!

就象我曾经同一宝谈起他将来所从事的职业,我告诉他,妈妈并不在意你将来是做精英还是去搬砖,但你读书,要有自己的思想,你就是去做建筑工人,我也希望你是个会写诗,有独立思想的建筑工人,你要做的,必然是你想做的。

所以我觉得,跑题在某些时候是优秀的品质。高考作文除外。

蓸公写文不但坑品不好,还是个大骗子,而且这个骗子开头就告诉读者:我是个骗子!因为他给贾雨村取名贾化(假话),表字时飞(实非,意思是“其实不是”),但就算这样,我们可爱的一根筋的读者们,还是经常被骗得晕头转向,你说这个骗子是不是高明。

我正相反,我写文不好,但坑品必须好,我自己选的红楼读后感,虽然屡屡跑题,但跪着也要写完。

再说回原文,贾雨村在中进士得官之后,有没有第一时间去寻甄仕隐?我以为是去过的,而且肯定没有找到。

我们先总结一下时间表,贾雨村接受资助的时间是这一年的中秋,也就是八月十五,入京参加春闱,肯定参加的是第二年春天的春试。

但第二年元宵时,甄府的家人霍启(祸起)丢了小姐甄英莲,这是正月。

三月十五葫芦庙起火,“将一条街烧得如火焰山一般”,“只可怜甄家在隔壁,早已烧成一片瓦砾场”,于是甄仕隐与妻子先到田庄也就是乡下去安身,因为不安全,又辗转投奔如州的岳父家。

等贾雨村参加完春闱,殿试,再谋官,怎么也得几个月甚至一年多的时间,这期间旧友已经搬了两次家,以古代的通讯技术,想找一个人,还是有点困难的。

等一二年后,贾雨村碰巧到应天府新任太爷,甄仕隐早已随跛足道人遁世离开了。

甄仕隐为什么要遁世?女儿的失踪是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打击;因失火而致家业消散是第二个原因 ;身体得病,甚至有下世之相,是原因之三;受岳父等亲友诸人的冷眼,看尽世态炎凉是原因之四。

这位开明的士绅,短短时间内几乎尝遍人间诸苦,又有跛足道人的棒喝,加上自身之慧根,才能看破世间了了,翻然而悟。不然红尘内业障重重,凡夫之人被些许的温情便蒙住双眼,不是这样切肤之痛,如何得醒,如何得悟。

佛家四正谛之“知苦、断集、慕灭、修道”何尝易懂,连佛陀身在温柔乡富贵国之时,尚不得悟。还是看了睡去美人之丑,病痛者呼嚎之苦,凡人诞生之艰难,老去之人无力回天之悲,死去之人为亲人带来的无边之痛,等诸多苦难,方得见世间真实。最后他见到了人生中的第一个僧侣,才以大智慧大慈悲之心,离家出世,为身在无边苦海而不知的凡夫们,去寻一条解脱之路。

贾雨村上任时偶遇了路边买线的大丫鬟,也就是娇杏,至晚间就差人到封府问话,这说明什么,说明贾雨村看见娇杏以后,非常重视,不到半天的就打听清楚了详尽的前因后果,所以才是差人问话,而不是亲身拜访。

因为当时他已经了解到了甄仕隐家人的处境,对于故友岳父这种世俗之人,当时最应该给予的,不是恩情,而是震慑,所以你在看原文的时候,才会看到让多数人不理解的差人的跋扈之行之语。这才是雨村做事的真相。

前文曾经提过,贾雨村父母亲族俱无,当他高中进士,这样“春风得意马蹄疾”之时,他最想和谁分享这份快乐?我以为是甄仕隐无疑。

文人一大憾事,是“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所以才会“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

我不知道诸君的生命中,是否有这样一个人,为你取得的每一分成就而欣喜不以,同样你拿到人生的每一份满意的答卷,都想第一个与他分享,如有,那真是您人生中最大之幸事。

贾雨村在久寻挚友而不得时,偶遇了当年心中的玉人娇杏,那么他坐在新府衙,无心公事,等待差人去打探消息时,是何样的惊喜又忐忑的心情?当听到故友遭遇及遁世,是何等伤痛叹惜?

然后他就立刻象人们所骂的那样,无耻夺了丫鬟,对封氏夫人冷眼吗?

当然不是!如果说是,贾雨村岂不是真成了奸人,而不是奸雄了!
楼主:clarie539  时间:2021-09-10 20:53:02
铄墨读书

香菱篇

第八章,举世流俗众,从来仁者稀

日夜盼望相逢,可“会须一饮三百杯”,与之弹冠相贺人生一大快事的故友,如今”昔人已乘黄鹤去“,没有留下千载空寂的黄鹤楼,留下的不知流落何方受苦的女儿,和依附娘家艰难捱生的夫人。贾雨村是如何出手相助的呢。

我们先看看甄仕隐与夫人依附生存的岳父是什么人,书中交待封肃职业是务农,家中尚殷实,但人品却是实实在在的世俗之人,没有可称道的地方,看见女婿狼狈而来,先有不留之意,但又贪婪女婿手中的尚存的银两,于是就“半哄半赚”,给些薄田朽屋。骗完女婿,又嫌他不事生产,好吃懒做,每每说些现成的话。

脂批说“此等人何多之极”。我每看到这里,亦觉世俗人之可怕,他们不作大恶,但也不为小善,骨子里透着精明自私,日积月累,潜移默化,用无尽的小手段, 一点点腐蚀你的风骨,吞噬你的精神,若你没有幡然醒悟的警惕,就会在漫长温吞的岁月里,变成和他们一样的人。因为他们永远也不理解你处世的方式,而你只能每天抱着诧异的心情,新发现世上还有人可以这样思想和做事。

我多年以后才明白,碰到这样的人,不要试图去改变和感化他们,你最该做的,是速速逃出生天,找回自己的一丝清明。

仕隐遁世,也可以算是逃掉了,留下夫人,是封肃自己的女儿,他就无可奈何了,因为他只是世俗之人,不是恶人,他不做恶。封夫人日子不会幸福快乐,但也会受到父亲的照拂,这就是现实的世界,永远是灰色的。

碰到这样的人和事,贾雨村怎么办呢,他不能直接出面照顾故友的夫人,这有碍女子名节,封夫人由父亲照顾最合情理。

面对封父这样的小人物,只能先震慑,让他惧怕官威,所以才有差人上门时的跋扈,很多人都误解为这是他对故友的态度,事实并非如此,借口找甄老爷是虚,吓唬封父是实,不然差人怎么敢不经请示就带封父去问话。

然后贾老爷出面唱红脸,告诉他原委,你看他赠银的区别,赠给封父的,只是区区2两银子,而赠封夫人的,却是两封银子,四匹锦缎,这是明明白白的告诉封父,这份人情是落在你女儿女婿身上的。

两封银子是报前情,那讨娇杏对封夫人来说,就有图日后之意。

娇杏是当年偶有回顾之人,她能在甄家势败后,没有象其他仆人一样四散而去,可得一个忠字;在甄老爷去后,仍能扶助封夫人靠双手度日,也可当个义字。有这样有忠心有义举有品行的女子,进了贾雨村的后宅,才可以用照顾旧主之名,与封夫人保持人情来往。

然后贾雨村“乃封百金赠封肃,外谢甄家娘子许多物事,令其好生养赡,以待寻访女儿下落”。话说明,事做全,人在眼底,况小民怕官,可想而知封夫人以后在娘家的生活必然顺遂许多。

在那个礼教严苛的时代,贾雨村不可能直接拜访朋友之妻,当面回报。他只能迂回的,通过封父,通过自己的内宅出手,给封夫人所需的帮助。

我不知道读者是如何从中看出忘恩负义的。我看到的,是最大的善意。以身换之,有谁能在那种情况下想出对甄夫人更好的报恩方式吗?我想不出来,我认为贾雨村已经把各方的反应都考虑得周全,甄仕隐若是真知道,只会感激。

这一段贾雨村与甄仕隐之缘,可用脂砚斋的侧批结束,“士隐家一段小枯荣至此结住,所谓真不去假焉来也”。

下一篇已经写到香菱篇之五,也不知道“有命无运,累及爹娘”的苦香菱能否正面出场,因为我还要先分析一下,我们每个人都在中学读过的名篇《葫芦僧乱判葫芦案》。
楼主:clarie539  时间:2021-09-12 08:38:06
铄墨读书

香菱篇

第九章,补授应天府,投身如海棋

诗仙李白的《梦留天姥吟离别》诗中末句“安能摧眉折腰侍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每每读来,让我们这等做不上官的人非常快意,简直有睥睨天下之傲然于其中!诗里最令人憧憬的是“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洒不洒脱?豪不豪放?

然而别忘了,李白因为祖上的原因,在唐朝的时候没有科举资格的。为了求官,他也曾写了有名的《自荐书》给韩荆州,但受了韩荆州的冷遇。后来这封自荐书被贺知章发现并赏识,贺知章因此将李白推荐给唐玄宗,43岁时被皇帝供奉翰林待诏。

他经历过催眉折腰的官宦之路,却念念不忘心中的青崖白鹿和诗与远方,才有了如此飘飘欲仙的诗句,这是诗人曲终人散后的清醒,是去官归去后人生意义的升华。

这句诗其实也道尽了官场的一个现实,若想在官场存身,催眉折腰是必然的,无法回避。

官场上等级森严势力交错,每一个表面的决策,大都是背后各方势力妥协后的结果,权力,一直都是无形的手。贾雨村的补授应天知府,这个官职本身就是这样得来的,后文我们分析贾雨村与林如海的关系的时候,还会提到这一点。

贾雨村志存高远,想要“天上一轮才捧出”,更会明白一个道理,人心所求越高,头就要伏得越低。贾雨村谋得应天知府这个职位之日,这个人命官司就已经定案了,是葫芦僧乱判的葫芦案吗?不是!是权势,借贾雨村一职,借葫芦僧之口,判定的这桩案子。

为什么这样说?我们还是看看这件事情的时间节点。

葫芦僧乱判葫芦案一文的开头,就交待了雨村接案子的时间,就是补授了应天知府,一下马就接了这个案子。

紧接着原告,也就是被打死的冯渊的仆人,这个仆人跟贾雨村提起诉状时说道:“无奈薛家原系金陵一霸,胁仗势,众豪奴将我小主人竟打死了。凶身主仆已皆逃走,无影无踪,只剩了几个局外之人。小人告了一年的状,竟无人作主"。

这句话说了两个时间点,一个是薛蟠打死人后,直接就上京走了,第二个时间点是这个案子已经拖了一年了。

这一年的时间就很耐人寻味了。因为这一年时间,应该是围绕这个人命案子的各方权势博弈的时间,同时也正是贾雨村谋官二次起复的时间。

在第二回“冷子兴演说荣国府”的文中长篇大论了一番荣国府的来源与现状。那么有没有人问一句,冷子兴究竟来金陵城干什么来了?

冷子兴是贾府王夫人的陪房周瑞的女婿,也可以说是王府的人,我以为他就是受王子腾和贾政之命,来处理薛蟠这桩案子的。他如果是来办这件事的,怎么有闲心与贾雨村坐在那里长篇大论的演说一遍荣国府呢,这其实就已经有了招揽之意。

二人说完了话,刚算了酒帐要走时,立刻就来了一个人报喜,这个人叫张如圭,也是金陵本地人,与贾雨村是同一案被参革职的同僚,脂批这个人“盖言如鬼如蜮也,亦非正人正言”。

这样一个如鬼鬼祟祟的人,为什么这个时间点就碰巧来说了这么一个消息呢?很显然这是事先就安排好的人。由此可见,这个人报的信,有可能亦是提前安排好的。他报了什么信呢?他“打听得都中奏准起复旧员之信,他便四下里寻情找门路,忽遇见雨村,故忙道喜”。

然后“冷子兴听得此言,便忙献计,令雨村央烦林如海,转向都中去央烦贾政”。

这样得来的官,是不是羚羊挂角,没有踪迹?一个暂停职务的官员,听见起复的消息,有几个能坐得住的。以当时贾雨村在林府做西席的便利,求助林如海简直顺理成章。

下面谋官的事情可以说顺利得不合常理,贾雨村求得了林如海的书信,附林黛玉入京的般只,入贾府投书,见了贾政一面后,贾政就从“竭力内中协助,题奏之日,轻轻谋了一个复职候缺,不上两个月,金陵应天府缺出,便谋补了此缺,拜辞了贾政,择日上任去了。”

看似这个应天知府的官职就在那里等待贾雨村一样的顺利,甚至可以说,有人在催着赶着雨村去上任。脂批在这段话中的“轻轻谋”处和”便谋补“两处都写了“春秋”笔法,何为春秋笔法?删其减,去其繁,于文笔曲折处含褒贬之意也。

由此可见,贾雨村因何起复?是贾王薛三府,为了薛蟠的人命官司善后,而择定了于林如海处择馆而居的贾雨村。所谓天时地利人和,皆是执掌权势之人举手风云而已。

贾雨村若知这是一个局,会不会入此局中?我以为他是必会入的,须知世上从无易得之事,天上掉的馅饼,也必然挟裹着刀锋。何况未及深想时是没有醒悟的,他应该是在到任接案子的时候才明白的,下一篇我会写原因的。

接着作者交代薛蟠打死冯渊之后,立刻动身奉母妹上京,“在路不记其日”,其实他用了一年多的时间才到贾府,书中王夫人在接待薛氏母子入府时曾有一段话说“那时王夫人已知薛蟠官司一事,亏贾雨村维持了结,才放了心”。因为按原告的诉状,贾雨村处理这个案子是一年以后。

从金陵到京城,为什么会走这样长的时间?因为官场的人步步为营,小心谨慎,怎么象毫无社会经验的富二代薛蟠以为的那样,花几个臭钱就能了的?王府真正老辣厉害的掌权人王子腾,怎么会让这样明晃晃的人命案子树在那里,让政敌做为把柄来捉?必然要想万全之策,一劳永逸而已。顺便还要施恩收服有手腕有谋断的贾雨村。这样万无一失后,薛家母子才可以高调入贾府,王子腾也才可以顺利升了“九省统制”离京。

有这样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权力插手运作,这一桩葫芦案大局已定,文中葫芦僧如何费尽心机卖乖出丑已经不那么重要,芸芸众生小民,皆为棋子尔。
楼主:clarie539  时间:2021-09-13 22:14:42
铄墨读书

香菱篇

第十章,孤女求生路,尔雄重所依

“几行归塞尽,念尔独何之。暮雨相呼失,寒塘欲下迟。渚云低暗度,关月冷相随。未必逢矰缴,孤飞自可疑。”每每翻开书页,看到香菱两个字,总会无端的想起崔涂的这首《孤雁》。

幼年失怙是人生一大悲事,作者深切的怜惜这个女孩子,给她取名英莲(应怜)和香菱(相怜)。世人皆知“养女方知世道险”,有一冰雪样清秀的孩子,家境优渥,是父母掌中独一无二的珠宝,被万千宠爱,活得天真无邪,无忧无虑。

这一切在五岁那年元宵节嘎然而止,她眼前的幸福突然坍塌,一个满心满眼都是狠毒恶意的拐子,占据了她的整个生命,从此漫长的岁月里,伴随她的是粗野虐待。一个尚未能理解这个世界的孩子,心里一定布满涛天的惊恐,我不知道世上的恶人如何面对孩子们那一双双惊恐的眼睛,我只要稍一想象,心里就要缩成一团。

更为可恨的是,从古至今,我们的世界里,总会源源不断的有孩子重复香菱的悲惨命运,现代许多道貌岸然的正义之辈,竟能视之不见,无法阻止!

读者们为什么痛恨贾雨村?那是因为我们都痛惜身陷劫难的香菱们,我们盼望她们的生命里能有光,让她们快快逃出炼狱,再有许多的爱,来弥补抚慰她们幼时无边的伤害。

可是,贾雨村听到香菱的消息时,表现得太冷漠了,这给万千的读者们带来了深切的失望,我们替香菱们愤怒!

当我们愤怒过,失望过,然后再冷静下来想一想,设若你是贾雨村,你会怎么断这个案子,怎么安排香菱的命运?

如果是今天,我们的警察遇到香菱,他们肯定先把拐子绳之以法,也许判五年,也许判十年的有期徒刑。香菱得以回家,与母亲姥爷团聚,然后她可以重新上学,以她后来与黛玉学诗的灵性,肯定学业有成,没准成为女性里的精英,活成一代天之骄女甚至霸道女总裁。

但香菱没有活在当下。虽然现代女权主义一直抗议女性地位的不平等,但与真实的历史比较起来,我们这个时代已经是对女性,最开明最友好的时代,这是世界文明的巨大进步。

所以用现代人的思维来看古代,总有一点不合适宜。以上作法能适用于对女性重重束缚的古代吗?

其实当这个案子摆在贾雨村的面前,香菱今后的命运,就同贾雨村息息相关,一个小小的门子,都可以在提到英莲是他旧日恩人时,连连冷笑不以,何况他人。贾雨村既然如此心思通透狡诈,自然心知肚明,可以说当时世人的眼光和读者们一样,都聚焦在贾雨村如何对待故友之女身上。

当贾雨村发现香菱时,摆在香菱面前的路其实似是而非的有三条。

第一条就是读者们期望的那样,香菱能够马上回家,与封夫人团聚。其实这一条如果做到,读者们对贾雨村的骂声就不会那么多了。但这条路对香菱未必是好。

如果甄仕隐未隐,家业未散,仍是姑苏的望族,以他的名声财力,护住受尽苦难归来的女儿,为她能搏出一片生天是可能的。

但万事都逃不过可惜二字,仕隐不在,家财已失,封夫人附在娘家靠封父过活。封父是个什么样人,我们在前文已经分析过,如果香菱归来,在封父眼中是什么形象?他或许会怜惜自己的外孙女,但怜惜之后呢,这一等愚昧之俗人,会有何能力,为她寻得何样的归宿。

古代的礼教对女子的名节何等严苛?我们去全国各地旅游时,在一些旅游景点,看到那些保留下来的零星的贞节牌坊,难道不是最好的佐证。那一座座牌坊,到底埋葬了多少女子的青春和血泪。

我们看香菱是慈母心,可那时的世人看到的只是一个失节的女子,自幼与拐子生活在一起,长大后两度被卖。这样的女孩,会带累家庭名声,以当时的礼教,只会吃了她。而且以家族血亲的名义,贾雨村连出手相助的立场资格都没有。诸君以为的好,对香菱是真正的好吗。

第二条路其实已经堵死了,但也不防做个对比。那就是如果冯渊没被打死,香菱顺利成为冯渊的妾室。

书中借门子妻子的口劝慰香菱的话,难道就也劝住了我们吗?贾雨村对门子叹惜“这英莲受了拐子这几年折磨,才得了个头路,且又是个多情的,若能聚合了,倒是件美事。”他真的觉得这是件美事吗。

我们先看看书中给冯渊安排一个什么样的人设?小乡绅之子,父母双亡,家有薄产,好男风。文中借别人之口说他多情,是因为给香菱一个妾室之位,然后说只娶这一个女人。但在我看来这只说明他不喜欢女人,怎么就成多情了呢。

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世人对香菱的轻视,给一个同性恋作妾这样的归宿,对香菱来说都成了求而不得的好事。我为莲卿一哭!

若冯渊父母尚在世,那个年代的父母讲究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父母会成为香菱天然的同盟,但惜乎没有。冯渊只娶一女,却不娶作妻,而只作妾,其中之意也好猜,不过是不给香菱作为妻子的权利来约束自己罢了。这样一个自私透顶之人的多情,值得几多?

然而即使是这样一条糟糕的路,都没有给香菱留下,作者下笔描写的世间真实,留给弱女子的,只有森森的恶意。

前两条都成必死之路,留给香菱的,也只剩下无路可走后的第三条路:归于呆霸王薛蟠。这是贾雨村为香菱选的路,在贾雨村看来,这几乎是唯一的生路。而这个选择,也得到了当时普世价值观的认可。

如果专门分析一下薛蟠这个人,他本人是不是真的那么不堪,是值得商榷的。但从书中的表面来看,哪怕薛蟠是个十足的混帐,英莲也几乎再没可能有别的选择了。
楼主:clarie539  时间:2021-09-14 21:36:28
铄墨读书

香菱篇

第十一章,当头一棒喝,醒梦两辙异

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这句诗出自杜甫的《佳人》,窃以为形容官场最妙,那些科举出身的官员,都是读着圣贤书长大的,为官之初,个个胸怀为国为民之志。这几乎不用怀疑,若不把圣贤之言读成信仰,那样万里取一的科考,必然是通不过的。

在山泉水必然是清的,但出山历经世间尘污,也必然会浊,为什么纯文人,大文豪大诗人都做不好官?因为他们过于爱惜羽毛,固执于守护内心清明,官自然是做不好的。

浊不好吗?也未见得。官场是最好的入世修行。佛渡世人,慈悲是发心,但大悲大能都大慧。地臧王菩萨许愿,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他必然要面对与治理阴间最多种种的恶,白衣染尘,却心似琉璃!

在葫芦僧乱判葫芦案里,贾雨村对门子说“你说的何尝不是。但事关人命,蒙皇上隆恩,起复委用,实是重生再造,正当殚心竭力图报之时,岂可因私而废法?是我实不能忍为者。”

这样堂皇正大的一段话,为什么引起脂砚斋的极力反感,连批了四个“奸雄”,两个“全是假”。

因为这句话真的是假的,当你把一句誓言挂在嘴上,这句誓言就成了工具。当你深爱一个人的时候,必然会很少提他,天天挂在嘴上的,无论同性异性,那肯定是哥们儿朋友,朋友是用来干什么的?是用来插刀的嘛!

为何假?这是与他第一次科举后作官做个对比,那个时候才是真!

我们来看看贾雨村第一次罢官的真正原因,书中说“虽才干优长,未免有些贪酷之弊,且又恃才侮上,那些官员皆侧目而视。不上一年,便被上司寻了个空隙,作成一本,参他“生情狡猾,擅纂礼仪,且沽清正之名,而暗结虎狼之属,致使地方多事,民命不堪”。”

这句话很有意思,如果这是百姓说的,大概八九不离十,但如果是上级说的,那就涉及到立场的问题了。

上级看下官,与百姓看父母官,大都是反着的,肯为了百姓反抗上级的,罢官时多半都是这个借口。这句话说白了就是:本来大家已经达成一种官官相护的和谐,结果你来了为百姓乱出头,乱挑事,搞得大家吃不好饭,真是刺头。

如果真的查有实据,此是重罪,就不是罢官这样简单了。书中实事情节却是,贾雨村虽然被罢官,但家资和功名都未受损,自己仍然可以“担风袖月”,四处去浪。为什么呢,掌权的人估计看了也亲切,官场又来一愣头青啊,这种错误没准哪个科举出身的官员都多多少少犯过,所以轻轻的给个教训,就放他去悠游天下去了。

等他糊里糊涂的二次谋官成功,如果刚到任时尚未清醒,那么在这一段文中,等“王老爷来拜”,也就全明白了。

我们联系一下前文,第一回中甄仕隐与贾雨村正哥俩好聊天的时候,话刚起个头,有下人回说“严老爷来拜”,甄仕隐就丢下好哥们去会客了。这个客是谁呢,因为“严”通假“炎”,所以脂批说“炎也。炎既来,火将至矣。”说明这个老爷是对紧接下来事情的预示,因为不久葫芦庙失火,炎老爷果然来了。

“脂”是给“芹”评论的知己,不是真的象我调侃的那样,是搞剧透来插刀的,所以他提示了严老爷,就不再提示王老爷。

王老爷来了,脂批只说“横云断岭法,是板定大章法”,这是又一次突兀的截断剧情。

我一开始单纯理解为“王老爷”代表王权,权势 ,预示贾雨村掌权的机会来了。但又联系上下文,王老爷来时,贾雨村正在看护官符,还没看完,那会不会看到第三行,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请来金陵王中王家的人来了呢。因为脂砚斋说“都太尉统制县伯王公之后,共十二房。都中二房,馀皆在籍。”那么本地王家是有很多人在的。这个王老爷就有两重含义。

王老爷来干嘛来了?他来告诉或者暗示贾雨村,他的官是因何而来的。贾王薛三府为这个官职费尽心机,多方筹谋,总要当事人明白吧,不能找个糊涂鬼啊!

那么贾雨村恍然大悟之时,是何心情,原来十分对贾府王府的感激之情,大概总要去了七分吧!我以为你情深意重爱上我,原来你是与我谈生意!谈生意就谈生意吧,生活总要继续。

所以门子说“老爷补升此任,亦系贾府王府之力”,贾雨村立刻回说他是“蒙皇上隆恩,起复委用”,又关贾家王家什么事?我与两府仅是交易,我伤心了,只感激皇上。

为什么全是假,这段贾府王府知遇之恩,就全是假!

这里插写一下葫芦僧。门子聪明不聪明,聪明!他有口才,有手腕,有心机,又狠毒!他知道贾雨村全部的底细,却又因见识与眼界的原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这样一个心机不正的人,以知府恩人自居,初次见面就想要控制干预贾雨村的断案,日久年深,谁又能用,谁又敢用。以贾雨村奸雄的认知与心胸,发配了他是必然的。这是雨村与沙门一段前尘往事的了结。

贾雨村进士及第风光以来,不堪三载,看上级,看下属,看世情,看权势,又有何感悟!我不能猜,可我辈愚民,光是看文,已有眼花缭乱之意。
楼主:clarie539  时间:2021-09-15 22:11:42
铄墨读书

香菱篇

第十二章,迎莲红楼梦,送子青云梯

“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这是金陵十二钗副册为首的判词,讲的正是踏上不归路的香菱,无论正册副册,在册的女子“千红一窟”,“万艳同悲”,个个都逃不过悲惨的命运结局。

但在香魂返故乡之先,香菱在大观园里,是的的确确的过了一段无忧无虑的快乐日子的。

书中香菱第一次正面出场是在周瑞家的眼中,这个周瑞家的其实就是前文提到 的演说荣国府的冷子兴的岳母。

在红楼梦第七回送宫花的情节里,作者插写了一段她女儿为女婿冷子兴求情的一段,当时周瑞家的十分不在意,漫不经心的说晚上回一回太太,也就是王夫人就行了,为什么她这么笃定?我理解为,这是因为冷子兴刚刚处理完薛蟠的人命官司,有功在身,在大领导王夫人那里是挂了号的,所以作为奴仆的周瑞家的才有这样的底气。

周瑞家的在送走刘姥姥,去给王夫人回话,这里面有个小细节,见刘姥姥的是王熙凤,周瑞家的回复的却是王夫人,可以暗示为王夫人才是贾府的实际掌权人。

王夫人当时在梨香院,也就是薛家在贾府借住的地方。周瑞家的在进门之前,看见“王夫人的丫鬟名金钏儿者,和一个才留了头的小女孩儿站在台阶坡上顽”。脂批在这里提示说“莲卿别来无恙否?”

金钏是王夫人身边排名第一的大丫鬟,人以群分,由此可以大概的推断出香菱当时在薛姨妈身边的地位,必然是不低的。

如果按常理来看,这是有一点说不通的。对薛姨妈来说,因为这么一个小姑娘,独子出了人命案子,家里皇商地位被夺,女儿参选公主伴读的资格取消。在一个母亲心中,这样的女孩子应该是个祸水一流人物,薛姨妈没有打杀了她出气,为什么反而提她到高位,当成副小姐养了起来呢。

我以为这就是贾雨村之力了。在“葫芦僧乱判葫芦案”一回中,贾雨村从门子口中听到故友之女的消息,并没有哭天抢地的表达感情,那是隔壁大妈该做的。他表现的非常冷静,甚至还接着门子的话头,口是心非的敷衍了几句,这也可以理解,他若有感慨,必然不会对着一个自己看不上品行的小人物去说。那么他和谁去说了呢?我以为他去跟王子滕和贾政说的。

贾雨村乱判了案子后“急忙作书信二封,与贾政并京营节度使王子腾,不过说“令甥之事已完,不必过虑”等语。”这个“等语”里面,语的是什么呢,我以为肯定提到了香菱。

提香菱,是因为他与故友的感情吗?是的,但更重要的是,这一句是他为了自己的仕途,必须要提的一笔。

贾雨村的复官,薛蟠的官司对他来说是一次考验,但绝对是一个机遇。若是个平庸之官,案子也能处理得好,一个门子都能将愚民之术用得如此精妙,何况官员。

案子断好,酬以一个知府官位,贾王二府给的回报也算丰厚。

但对贾雨村这样的大才来说,到这里怎么可能,这是一条青云路啊,因为王老爷是来了的,必须要抓住。那么信中对故友之女的顾惜之情,就是他展示人品的机会,不忘贫贱之交的仁义,才是可能打动王子滕贾政的地方。

打动了两府的掌权人,贾政与王子腾为了收服已上了船的有才又有德的贾雨村,又何惜小小后宅女子的位子,这些小事儿根本不在他们眼中,只要稍微同薛姨妈提起,丈夫去后,只能依靠兄姐之力的薛姨妈,肯定会做到尽善尽美。

这样的思路是不是很熟悉,比之蓸操迎文姬归汉如何!

不管奸雄是何谋算,弱女香菱是的确受惠的。香菱生得美吗,这是勿庸置疑的,冯渊最厌女子,却要立意娶她,脂批说“最厌女子,仍为女子丧生,是何等大笔!不是写冯渊,正是写英莲。”让一个最厌女子之人为她丧生,这是写香菱之美;

在绮罗丛中长大的薛蟠,见他生得不俗,为她不惜将人打死,这也是在暗示香菱之美;

作者又通过周瑞家的之口,形容了香菱的相貌:“倒好个模样儿,竟有些象咱们东府里蓉大奶奶的品格儿”。东府里的蓉大奶奶,就是兼有薛林二美的秦可卿。这是明写香菱之美。

香菱之美,正是贾雨村在演说荣国府时提到的,秉天地清明灵秀之气而生,于万万人中,一眼可以看出来异色。这样的美,普通人家是养不住的,必然招祸。

贾雨村为故友,为自身,留香菱在公侯之府内都是一条最正确的路。美人,放在众多美人之中,就显现不出来了,对香菱这个无父母可依仗的女孩来说,的确已是最好的归处。

所以我才说,贾雨村此举,是得到了当时普世价值观的认可的。至于以后对故友之女如何照拂?关系摆在明面,只要贾雨村仕途向好,就是对香菱最大的照拂。

至此,还有人说贾雨村对甄仕隐忘恩负义吗?我一直认为,贾雨村是有权谋之人不假,也算不上光明正大的英雄,但他绝对不是一个忘恩负义之人。这个思路,我同样也思之于他与贾府,他究竟是不是贾府二臣?我以为,他根本就不是贾府之臣,又何来“二”与背叛一说?

这一点,就要从他与黛玉的故事里去展开了。
楼主:clarie539  时间:2021-09-17 13:10:13
铄墨读书

黛玉篇目录

第十三章 授徒总角起,平地生波澜。 (黛玉篇一)
第十四章 云旗暗箭涌,雨幕风刀寒。 (黛玉篇二)
第十五章 亲事初方定,费他百万钱。 (黛玉篇三)
第十六章 贾府怀二心,深宫第一箭。 (黛玉篇四)
第十七章 任重危方近,师恩护亦难。 (黛玉篇五)
第十八章 琳琅珠泪落,绛草潇湘怨。 (黛玉篇六)
第十九章 金钗智计尽,锦偶终难全。 (黛玉篇七)
第二十章 惺惺复相惜,恨恨何再叹。 (黛玉篇八)
第二十一章 一波龙虎争,再析葫芦案。 (黛玉篇九)
第二十二章 欺弱名与命,情宿孽共冤。 (黛玉篇十)
第二十三章 作恶数铺陈,伤德阴文卷。(黛玉篇十一)
第二十四章 缢死秦可卿,错疑风月鉴。(黛玉篇十二)
第二十五章 二波龙虎争,三贾强夺扇。(黛玉篇十三)
第二十六章 山雨欲来频,风云张驰满。(黛玉篇十四)
第二十七章 抑扬旧势官,排演豪奴宴。(黛玉篇十五)
第二十八章 谁为后宫主?生儿苦熬煎。(黛玉篇十六)
第二十九章 求存不顺意,谋反现倪端。(黛玉篇十七)
第三十章 兄弟斗阋墙,二尤为谋算。(黛玉篇十八)
第三十一章 淤泥苦求存,红莲生烈焰。(黛玉篇十九)
第三十二章 平安州漫漫,行路不平安。(黛玉篇二十)
第三十三章 花落柳絮飞,势败春云远。(黛玉篇二十一)
第三十四章 德财皆近尽,危局头上悬。(黛玉篇二十二)
第三十五章 金哥亡情劫,黛玉缢月圆。(黛玉篇二十三)
第三十六章 诸芳苦离散,无人不可怜。(终章)

楼主:clarie539  时间:2021-09-22 11:37:11
中秋佳节快乐呀
楼主:clarie539  时间:2021-09-23 22:22:36
@大槐公主 2021-09-23 16:14:24
楼主,关于贾雨村,我不知你怎么得出结论的说是读者说他忘恩负义?至少,我在你这个帖子前两年写《金桂的爱恋》里,就把贾雨村写成了是默默守护香菱和黛玉的人。在香菱和黛玉死后,他才开始和四大家族不和的。这里有他为了他们复仇的心里在。他对香菱母女真是薄情不照顾的话,后来迷津渡口甄士隐也不会现身点化他。
-----------------------------
殿下您真是的,两年前我也不认识你啊!
我看一些评论,大多数的人还是觉得贾雨村是个奸佞小人,所以才开文的。
你的《金桂的爱恋》链接在哪里?
公主们所见略同,我这是跟殿下在政治上保持高度一致性啊!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