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院里的晋商 (九)对晋商衰败的检讨

字数:4731访问原帖 评论数:7条评论 TXT下载

发表时间:2021-09-07 23:40:45 更新时间:2021-09-10 06:18:55

楼主:笑谈闲话  时间:2021-09-07 15:40:45

纵观明清晋商的历史, 有个“出生入死”的现象。创业的祖先基本是身无分文的穷光蛋,他们走西口、闯关东或下南洋赢得万贯家财。后人总结的“晋商精神”主要包括:“艰苦奋斗、以义制利、应变图强……”。住在大院里的后辈们却丢失了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在加上晋商运营体制的先天缺陷,迎接他们命运的只能是“死亡”。

01成功的人不多

“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我实在难留,这一走要去多少个时候,盼你也要白了头……只盼你哥哥早回家门口”。这首山西民歌《走西口》唱出的应该不只是青年男女的爱情,更是唱出了走西口的艰辛,唱出了家人的担忧和盼望。

说到晋商,人们往往想起的都是 “成功人士”,但离家外出获得真正成功的只是极少数人。山西交城县人徐景颜在寻找去东北做生意的父亲时,通过一个老乡才知道二十年没音讯的父亲早已离开人世。临汾县的田树楷从小没见过父亲,苦苦找寻后在甘肃酒泉遇到一个流浪汉,没成想这人就是未取得成功而不愿回家的父亲。这类不幸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

02 经商要有道德底线

在山西介休县张兰村南,有两个孤零零站立在农田里的“蟠龙柱”,柱高近5米,柱顶是石雕琚狮,柱身有蟠龙云图浮雕,两柱间隔距离超过10米。这里就是山西介休县的重点保护文物“范家坟”,不难看出这绝对是超级大户人家才能拥有的风采。

常言道“有妈的孩子像个宝,没妈的孩子像根草”,范氏家族开创者范明吃了个枣,不知道被后妈告了什么“黑状”,竟然被亲生父亲打了一耳光。没想到的是这一耳光把范明打到长城边去做小买卖了,更没想到的是范明衣锦还乡后首先买下的就是枣园。

明朝后期,范家已成为张家口的“八大家”之一,同满族开展贸易是他们重要的经营活动。满族军队打入山海关建立清朝后,顺治皇帝为表彰他们的杰出贡献特别授予 “皇商”的称号。这可不单单是荣誉称号,获得这个封号的同时也获得了许多经营特权,范家因此更上一层楼地获得了巨额财富。

清朝统一中国后经济开始走向繁荣,但随之而来的是流通用的铜钱明显不够用了,于是从日本进口铜矿石成了一本万利的好买卖。范氏家族主动联系了5家商号,共同向朝廷申请以低于市场价“承包经营”。能给朝廷省下一大笔开支,康熙皇帝高高兴兴地答应了。

出乎意料的是,日本人也打上了铜的注意,不仅提高了出口价格,还开始限制起了出口数量。更出乎意料的是,给西北低价运送的军粮发生了亏损、经营的盐场也被海潮冲毁、发往日本的货船不仅被飓风阻断还赔上了若干人命......种种不幸接踵而来,范家自己赔上银子不说,答应朝廷的事业越办越糟糕,最后被乾隆皇帝下令抄家了。

对范家曾经的辉煌毋容置疑,但疑问也有。张家口的“八大家”究竟有啥贡献可得到“皇商”的荣誉?当时正是八旗兵和明军战斗的时候,“皇商”们作为汉人支援过明朝军队吗?商人是否要有民族大义和道德底线?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商人赚钱天经地义,但有些钱是不能去赚的,对 “皇商”来讲,最终的败家也许正是“天道轮回”。

03 实业救国没起步

山西祁县有1%以上市民的姓渠,被公认都是“渠半城”的后代,因为他们家的院子曾经占了县城一半的面积。

他们的祖先渠济是肩挑货担的“快递小哥”;到明朝末年第九代的渠士重在祁县开设商铺走上了“做大做强”的贸易之路;第十四代的渠同海奔赴包头拉开了“走出山西、走向世界”的序幕;第十七代时经济实力已是非同一般,不仅独资开设两家票号,还和股开设了三家票号。

到第十八代时,渠家出了影响近代山西历史的渠本翘。他30岁时考中进士,后来去日本做过横滨副领事,回国后任新成立的山西大学堂监督。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渠本翘联合他人出资接管了山西省商务局旗下连年亏损的官办火柴公司,直接改组成“双福牌”火柴,为新中国成立后组建“平遥火柴厂”奠定了基础。此外,渠本翘还投资入股了其他企业,算是晋商中践行“实业救国”的代表人物。渠本翘不仅做好“自家”的生意,还能胸怀天下做好“大家”的事。

在近代史上山西的煤炭资源受到了重视,引来了美国、英国和德国等的别有用心的考察者。特别是德国人李希霍汾先后到山西晋城、大同等地多次勘查,并得出山西一省煤炭储量达1.89亿吨的结论。于是有人就注册了“晋丰公司”,并获得了山西阳泉及其附近的矿产采矿权。但实际上这只是一个“空壳公司”,他的后台老板是意大利人罗沙第的“福公司”。

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这种变卖矿产的丑事被披露后山西各界掀起了“保晋运动”,学生游行、群众示威,山西籍留日学生李培仁的自杀把运动推向了高潮。在这场运动中,渠本翘发挥了自己在政界、学界和商界的影响力,积极宣传争取矿权的意义,亲自出面向山西各界筹集资金。最后在1908年,山西商民集资开办“山西商办全省保晋矿物有限总公司”,由渠本翘任总经理,以赎矿形式收回了“福公司”的矿权。这场运动的结果虽然是以“赎买”形式收回了矿权,但这片煤炭资源对我国的贡献是巨大的,今天的“阳煤集团”依然是我国重要的煤炭生产基地。

可惜的是,当时的山西商界几乎没有向近代工业转型的意识,仅仅凭渠本翘等几个人的努力无法挽救晋商的总体衰亡,也没能迈开实业救国的探索步伐。从根上看,主要原因是明清晋商给后辈儿孙留下了各类“资源”, 后辈儿孙们几乎没人再有“看世界”和“闯世界”的想法了,更谈不上“转型发展”了。

04 集体自杀没得救

在民间有这样一些与“洋”字联系在一起的称呼,例如把火柴叫“洋火”,把蜡烛叫“洋蜡”。这些称呼的形成,表面上看是对进口商品的称谓,实质是反映出了社会生活中的巨变。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开始登陆中国,“洋行”遍布了珠三角、长三角和东北等经济发达地区。在和“洋行”的竞争中,晋商票号在资金实力、经营理念和运作手段上都逐渐落了下风。

清朝同治末年,朝廷办的官银钱号开始办理各省的官银汇兑,晋商票号的一大业务失去了。后来又出现了盛宣怀创办的中国通商银行 ,出现了官商合办的户部银行 ,出现了……。票号和现代银行并存的情况下,生存已成为了头等大事,但在晋商票号中认识到生存危机的人却少之又少。

1904年组建户部银行时,慈禧老佛爷指定该银行由晋商票号来办,但各家晋商票号的总号怕资金和人员被朝廷控制,同时怕分号的掌柜脱离自己的管理,居然一致拒绝了。后来慈禧又提出朝廷出钱、晋商出人,但又被晋商票号拒绝了。

当时“蔚丰厚”票号北京分号的掌柜叫李宏龄,他是认识到票号生存危机的代表人物。在李宏龄给侯姓东家写信讲解和当面讲解的多次努力下,东家终于明白了。本计划联合“平祁太”的票号出资组建 “晋省汇业银行”,但不巧的是明白之后的东家很快病故了,组建银行的事就搁置了起来。

随后的1909年和1912年,晋商票号的掌柜们为组建银行还努力过二次,尤其是1912年还搬来梁启超做演讲。在梁启超夸赞票号和提议“与时俱进”的演讲下,大小掌柜们达成组建银行的一致意见。起草章程、规划筹资、选派代表……,但由于种种原因这次努力又失败了。从此票号失去了彻底存活的机会,只有乔家的“大德通”一直维持到新中国成立以后。

晋商大院是财富的象征,但高高的院墙也困住了思想的自由飞翔,又一次印证了“思路决定出路”这句话。社会动荡仅仅是外因,从内因上讲晋商票号是“自杀”而亡的。

05 制度的根烂了

每逢开市、闭市和节假日,山西商人的第一件事就是要穿上干净的衣服,甚至是翻压箱底的好衣服穿在身上,然后规规矩矩的对着关羽神像或关羽牌位磕头、敬香和上供。这样极具仪式感的活动主要目的有三个,一是祈求作为财神的关老爷保佑;二是对外树立践行关老爷“信义精神”的公众形象;三是对内开展灌输“忠诚”的思想教育工作。

曹操给予“上马提金、下马提银”的优厚待遇动摇不了关羽对刘备的忠诚,“千里走单骑”护送二位嫂嫂更体现着关羽履行承诺的“信义”,于是关羽就不再是人而是“神”了。晋商要做生意必须是“重合同守信用”而且要说到做到,这不难理解。但对于分散在外的掌柜和伙计很难保证其没有私心,很难保证其不会侵占票号或商号的利益,于是乎用关羽的忠诚来教育广大员工就成了必然的选择。但如果遇到信而不仰,或仰而不信的人,关老爷的约束力就会大打折扣。

晋商还把“知根知底”作为选人和用人的标准,例如山西中部的东家一般只在“平祁太”中选拔掌柜。首先是要了解祖宗三代的人才又资格进入候选范围,其次要有德高望重或信誉较高的人出面担保,最后还必须由东家亲自出马考核重要的候选人员。这样的“小圈子”文化能形成相当大的约束力量,因为一旦发现某人有“污点”,在这个“小圈子”内必然会传开而被人知晓,此人也就没得混了。

选人范围的狭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晋商后期的发展,难免出现矮子里面拔将军的尴尬和无奈。
再加上晋商各个商号不允许携带家属在外经商,使得后继无人的局面日益严重。

担任了大盛魁 商号科布多 分号的李梅掌柜,享有九厘的身股,每次分红可有近万两白银的收入。常年在外奔波的李梅事业有成但却没有儿子,为避免“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窘境,无奈之下把侄儿过继来当儿子,结果是这个儿子跟随李梅继续跑业务,依然没有儿子。李梅也许是最极端的例子,但也不难看出继承人不足的严重现象。

晋商的“东掌制”中,东家出钱承担无限责任但不过问具体经营。这就需要两个前提,一是东家的慧眼识珠,二是掌柜的尽心尽职,否则东家很容易变成冤大头。东家用“顶身股”来充当“胡萝卜”激励大小掌柜们, 但恰恰缺少了用来制约掌柜的“大棒子”。当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这种无约束、有信任的制度必然要遭到挑战。作为中国第一家票号,日昇昌在倒闭前北京分号的“掌柜”见经营困难请病假一去不回,“代理掌柜”见大事不好直接携账本逃回山西。

虚拟的神管不了现实的人,选人的“小圈子”文化落后于发展的要求,“东掌制”缺乏必要的约束效能,大树的根烂了倒下去就是必然的结果了。

结束语:历史上的“晋商”源远流长,明清时的“晋商”业绩辉煌。今天有些人热衷于成立“晋商协会”和“晋商联盟”和等组织。如果不能继承真正的“晋商精神”去开拓进取,无异于在头顶举起金字招牌晃晃罢了,和阿Q说“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没有区别。对今天的山西人来讲,不要再用祖先自我安慰了,撸起袖子加油干吧。




参考书目:
[1]黄鉴晖著,《山西票号史》,山西经济出版社,1992年。
[2]张正明、邓泉著,《平遥票号商》,山西教育出版社,1997年2月。
[3]赵振中、杨文忠主编,《三多堂》,山西经济出版社,2000年7月第2次印刷。
[4]穆雯瑛主编,《晋商史料研究》,山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3月。
[5]董继斌、景占魁主编,《晋商与中国近代金融》,山西经济出版社,2002年7月
[6]刘建生、刘鹏生等著,《晋商研究》,山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1月。
[7]刘建生、刘鹏生、燕红忠等著,《明清晋商制度变迁研究》,山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5月。
[8]程光、盖强著,《晋商十大家族》,山西出版传媒集团.山西经济出版社,2008年6月。
[9]木萱子著,《晋商之死》,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年9月。
[10]梁小民著,《游山西话晋商》,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7月。
[11]刘建生、李东著,《问道晋商》,山西出版传媒集团-山西经济出版社,2016年1月第一版。

楼主:笑谈闲话  时间:2021-09-07 16:12:03
追求简短说明,一目了然,讨厌长篇大论的说教,讨厌假模假样的胡喷。感谢天涯提纲的平台,感谢前辈学者的知识。本人练习写作,呈现的文字万望大家不要取笑,万望大家理解和帮助。
楼主:笑谈闲话  时间:2021-09-09 11:18:23
@david_tianyaabc 2021-09-07 20:31:37
晋商,成于明,盛于清。
以上内容,都是中考的考点。
晋商,作为一个大商帮,形成于()
A, 唐朝 B 宋朝 C 明朝 D 清朝。
-----------------------------
向您学习

大家都在看

猜你喜欢

热门帖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