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铁马秋风大散关’到‘细雨骑驴入剑门’

字数:7190访问原帖 评论数:64条评论 TXT下载

发表时间:2017-04-12 21:12:00 更新时间:2021-12-13 04:53:12

楼主:薛依云  时间:2017-04-12 13:12:00
从‘铁马秋风大散关’到‘细雨骑驴入剑门’

(一)骑坐青牛西去的人生选择

相传老子李耳在七十岁的时候,骑着一头青牛西去,并在函谷关留下了五千字的文化瑰宝《道德经》;在夕阳余辉里,晃动着远去的身影,弃离滚滚红尘如弃敝履,没有丝毫留恋之意;老先生的归宿何方?《史记》的结论是“莫知所终”;而《后汉书襄楷传》则记载“或言老子入夷狄为浮屠”说的是或许老子到西边教化胡人,后来成佛。近代亦有学者梳理大量史料研究和考察实地走访,推断出当年老子大体行程线路是:出函谷关(今河南灵宝县东北),过散关(今陕西宝鸡市西南),入甘肃,经游天水、陇西、临洮、兰州、酒泉等地后,又回到陇西邑,落户临洮,最终在临洮东山升天(去世)。

老子出关时,他是怎样想的?又作了怎样的选择?

或许我们可以模拟当年孔子在向老子求教的路上,行至黄河之滨,见河水滔滔,浊浪翻滚,其势如万马奔腾,其声如虎吼雷鸣,伫立岸边,感叹而言:“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黄河之水奔腾不息,人之年华流逝不止,河水不知何处去,人生不知何处归?”

当年的老子是这么回应的: “人生天地之间,乃与天地一体也。天地,自然之物也;人生,亦自然之物;人有幼、少、壮、老之变化,犹如天地有春、夏、秋、冬之交替,有何悲乎?生于自然,死于自然,任其自然,则本性不乱;不任自然,奔忙于仁义之间,则本性羁绊。功名存于心,则焦虑之情生;利欲留于心,则烦恼之情增。”

(二)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先辈圣贤的哲理智慧,有时确实难以进入我们常人的思绪情怀加以化解,故而每当笔者在职场和生活上,遇到类似出关跨越困惑的问题,总习惯性地喜欢在唐诗宋词中,寻找接近自己心境的答案。

这次,就隐隐约约看到南宋诗人陆游,从‘铁马秋风大散关’之后‘细雨骑驴入剑门’慢步走来的身影。这不正是自己在经历了几轮此起彼伏的职场驰骋拼搏,在间隙休息阵子之际,开始细细回味曾经走过的旅程之心境吗?

话说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时年六十二岁的陆游,在家乡山阴,写了《书愤-其一》有诗句“早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诗人回想当年北望中原,收复失地的壮心豪气,有如浪起潮涌,何等气魄!“楼船”(雄伟的战船)与“夜雪”,“铁马”与“秋风”,是何等壮阔的画卷;而今揽镜自照,衰鬓先斑,皓首皤皤,又是何等悲怆?尾联通过诸葛亮的典故,追慕先贤的业绩,表明自己的爱国热情至老不移,渴望效仿前贤,施展抱负。

展现同样情怀的还有《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诗中描写诗人拖着衰老的躯壳卧病在孤寂荒凉乡村里,但并不为此感到哀伤,诗人日日夜夜都在挂念国家的边疆可还好?夜深了,躺在床上,听窗外风雨呼啸,好像回到梦里,骑着披甲的战马踏过冰冻的黄河奔赴前线。

这样的情怀似乎只有同时代的辛弃疾才可以媲美,譬如《永遇乐》:“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还有《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诗人在醉梦里,挑亮油灯观赏宝剑,仿佛回到了当年的营垒,接连响起号角声。把烤牛肉分给部下,乐队演奏着北疆歌曲;在举办的秋天战场阅兵场面里,战马像的卢马一样跑得飞快,弓箭像惊雷一样,震耳离弦。诗人一心想替君主完成收复国家失地的大业,取得世代相传的美名,可怜已成了白发人!

(三)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

是的,我们是不可能永远金戈铁马驰骋沙场,譬如陆游在《剑门道中遇微雨》描写的情景:“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销魂。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

诗人描写衣服上沾满了旅途上的尘埃和杂乱的酒迹,心想出门在外,要去一个很远的地方宦游,但所到之地,竟然没有一处是不让人心神暗淡和感伤的。难道这一辈子就应该做一个诗人,骑着瘦驴在细雨中到剑门关去吗?

看来古人就是这么认为:金戈铁马建功立业,细雨骑驴就该是寻诗的吧?

或许读者也会好奇地问,为什么唐宋以前的人不骑驴呢?这里得补充一下。根据明朝大儒顾炎武的研究,驴产于塞外西域,进入中原还是战国后期的事。驴在汉代被视为“奇畜”而风光一时。东汉灵帝时,由于感到宫中生活腻烦,想寻找刺激,便别出心裁,挑选四匹白驴拉车,亲自操辔,在宫中西园驰驱,皇帝爱驴,臣子仿效,更成为王公贵族的宠物。《世说新语•伤逝》就有记载“王仲宣好驴鸣,既葬,文帝临其哀,顾语同游曰:‘王好驴鸣,可各作一声送之’,赴客皆一作驴鸣。”说的是建安二十二年王粲去世,曹丕亲临哭吊,吁请大家以王粲生前好驴而一起学驴叫来送别,这也算是对一代文豪王粲致以最深切的哀悼,但如此奇轶之事,实属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声别致的长调!世人引为笑谈。

诗人骑驴,要以唐代为最,譬如大诗人李白有过华阴县骑驴的经历,杜甫也有“骑驴三十载”的自白,后来便流传有他们二人的骑驴图。另有诗坛怪杰李贺骑驴觅诗呕心沥血,《新唐书》本传就记载说,李贺每天早上太阳一出,就骑上毛驴到山野间转悠,背着个古旧的破锦囊,东瞧瞧,西望望,有了灵感就在驴背上记下来,装进锦囊里,晚上回家整理成篇。另有贾岛骑驴赋诗冲撞韩愈的故事,更为人们所熟知。

但最著名的要算是《古今诗话》记载,有人问郑棨:“近为新诗否?”答曰:“诗思在灀桥风雪中驴子上,此处何以得之?” 其实这样的说法有其时代背景,是因为在当时长安东郊的灞桥,和西郊的渭河渡口,都是京都人们送亲友迎故旧的地方,这里经常是车来人往,热闹非常;送别的折柳相赠,举杯饯行;迎归的喜出望外,置酒洗尘。各种各样的人物与情景,最能激发诗人写下了感人肺腑的好诗。

诗人正是看中了这样的环境,才经常轻装简从,写下感人留世之作。宋代大诗人陆游也曾骑驴入蜀,在潆潆细雨中,他不禁要自问一下:“此身合是诗人未?”

驴,作为诗人的坐骑,似乎为诗人的创作提供了一种特殊的条件,因为驴性拙步缓,骑着它或行于山间小路或酒舍闹市,风情民俗尽人眼底,同时伴随着“得得”的驴蹄声所产生的特有节奏,亦与诗人推敲诗句时所需要的创作心境,存在着某种契合性。譬如晚唐诗僧贯休,从杭州骑驴入蜀,写下了“千水千山得得来”的名句。如此看来,唐朝李贺贾岛等人骑驴赋诗,就不应仅仅视为社会地位的一种标志,更不是故弄玄虚。

古代诗人,常借驰马展示一种英雄形象和情怀;而骑驴构思妙句,则是为实现一种诗人的造型。历代诗人大多都有骑驴出行的经历,许多诗似乎都是驴背上写成的,而结下不解之缘。当然也有学者分析认为,驴是诗人清高心志的象征,诗人骑驴与高官骑马,相对地表现了在野与在朝、隐与仕的对峙,诗人借马以写壮怀,借驴以抒逸情,也是中国文人的两种价值追求和不同的审美心理。

一般上,文人都有驴脾气,它既是一种风骨,更是一种倔强的不屈服不妥协敢于走向自我的精神。也许,诗人骑在驴背上吟诗的那种潇洒写意、或潦倒迂腐的形象本身,就是一首诗。驴背吟诗,或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坎坷失意的一种造型。诗人骑驴,它不仅是一种文学现象,还负有深层的文化内蕴。

唐朝诗人固然写了很多纵马仗剑闯荡江湖的豪迈诗篇,但这些可能多半是骑驴背上雄视古今的结果。诗人踏上致仕之途或屡遭碰壁后,虽然在慢镜头里骑驴落寞颠簸,脑海却依然怀念壮怀激烈,遥望渺远怒马鲜衣的岁月。

(四)书画中的高士骑驴探幽

《三国演义》三顾茅庐的故事中,有过这样的一个情节:刘备与关张在风雪中来到隆中访孔明不遇,正在等待顾盼时,忽见有人骑驴歌唱而来。“一夜北风寒,万里彤云厚……骑驴过小桥,独叹梅花瘦。”这人就是孔明的岳父黄承彦,他所吟唱的就是孔明作的《梁甫吟》。驴子是民间化的坐骑,体现了一种悠然慢性之美,尽管它看上去缺乏意气风发的意象。

历代画家尤其明清,喜欢以驴入画。春秋微雨中,驴步闲散,诗人坐在驴背,让细雨洒在脸上,清明通彻,诗思泉涌,脱口而出即成千古名篇。且来欣赏几幅高士骑驴探幽的著名国画,毛驴再配以文人雅士,或驴背吟诗或骑驴寻梅,就更显得格调高古,意境深远。

谢时臣在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时年74岁有幅画作,自题"怪来诗思侵人骨,门对寒流雪满山“。近景是一位高士携童牵驴向着一户人家逶迤而来,忽见雪漫冬山,寒溪潺潺,林间楼阁村舍隐现,山石多烘染,山顶林木用细密的短线条勾皴。人物的活动及其衣服的鲜艳赋色将沉寂的冬山点醒,在一派清冷萧瑟中勃发出阵阵生机。

明代的沈周《骑驴赏雪图轴》,画面上是一位高士骑驴缓步溪桥赏雪,一童子折梅尾随,层峦迭嶂,一片孤寂。忽有书声振于林樾,但见层林中有楼宇,两高士执手笑谈,景色平远旷荡,幽郁淡雅。

明代徐渭的《驴背黔吟图》,图面树枝间所盘青藤纷披垂落,树下一老翁乘驴缓缓而过,仿佛正在吟哦诗句,悠然雅适。评论家认为这难道不正是画家在历经人世浮尘之后所作的自画像?逸笔草草勾勒出人物,笔下的驴从外观上看并不似西画的写实,但却更显轻盈,诺大的山谷中,仿佛能听见驴蹄前进的哒哒作响,表达隐士生活的自由,由此营造出空而不虚的意境。我们仿佛看到中国文化明明灭灭的长路上,一个叫徐渭的诗人和画家,身跨瘦驴,一脸激昂,跌跌撞撞地走着,他走过的地方,天地动容,风云变色。

这些高士都选择骑驴深山探幽去了,而老子则选择骑着青牛西去。

(五)回首担柴汉,心里乐滋滋。

宋朝费衮《梁溪漫志》卷十留有诗云“别人乘大马,我独骑驴子。回首担柴汉,心里乐滋滋。
其语境既可作正面劝喻解读,亦以作为揶揄讽刺之意。前者浅面理解为劝人得知足,后者的理会则更饶有情趣,令人忍俊不禁。

这个乐滋滋的‘担柴汉’,让笔者想起现代诗人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诗句:“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但让人感到遗憾的是,诗成二个月后,诗人却卧轨自杀了。

看来,人生旅程里,乘马、骑驴或挑柴,都是外在形式如躯体皮囊,最重要的还是听取自己内心的呼唤。我仿佛又看到夕阳余辉里,一头青牛和那晃动远去的身影,留给世人无限的思考。

完稿于2017年4月11日
楼主:薛依云  时间:2017-04-14 09:41:54
隐隐约约看到南宋诗人陆游,从‘铁马秋风大散关’之后‘细雨骑驴入剑门’慢步走来的身影。还有一位一个叫徐渭的诗人和画家,身跨瘦驴,一脸激昂,有点跌跌撞撞地走着,他走过的地方,天地动容,风云变色。
楼主:薛依云  时间:2017-04-25 12:08:01
问好@一曲荷东心绪乱 谢谢来访,留言指点。原诗确实是王梵志写的,笔者应该指明是引述自宋朝费衮《梁溪漫志》。

《梁溪漫志》卷十○《梵志诗》 原文如下:
山谷以茅季伟事亲引“梵志翻袜”之句,人喜道之。予尝见梵志数颂,词朴而理到,今记于此。其一日:欺诳得钱君莫羡,得了却是输他便。来生报答甚分明,只是换头不识面。又曰:多置庄田广修宅,四邻买尽犹嫌窄。雕墙峻宇无歇时,几日能为宅中客。又曰:造作庄田犹未已,堂上哭声身已死。哭人盖是分钱人,口哭原来心里喜。又曰:众生头兀兀,常住无明窟。心里为期谩,口中佯念佛。又曰:世无百年人,强作千年调。打铁作门限,鬼见拍手笑。又曰:劝君休杀命,背面彼生嗔。吃他他吃汝,循环作主人。又曰:他人骑大马,我独跨驴子。回顾担柴汉,心下较些子。又曰:家有《梵志诗》,生死免入狱。不论有益事,且得耳根熟。白纸书屏风,客来即与读。空饭手捻盐,亦胜设酒肉。

《梁溪漫志》属于笔记小说,泛指一切用文言写的志怪、传奇、杂录、琐闻、传记、随笔之类的著作,内容广泛驳杂,举凡天文地理、朝章国典、草木虫鱼、风俗民情、学术考证、鬼怪神仙、艳情传奇、笑话奇谈、逸事琐闻等等。
楼主:薛依云  时间:2017-05-05 10:53:54
看来,人生旅程里,乘马、骑驴或挑柴,都是外在形式如躯体皮囊,最重要的还是听取自己内心的呼唤。我仿佛又看到夕阳余辉里,一头青牛和那晃动远去的身影,留给世人无限的思考。
楼主:薛依云  时间:2017-05-12 12:42:37
《三国演义》三顾茅庐的故事中,有过这样的一个情节:刘备与关张在风雪中来到隆中访孔明不遇,正在等待顾盼时,忽见有人骑驴歌唱而来。“一夜北风寒,万里彤云厚……骑驴过小桥,独叹梅花瘦。”这人就是孔明的岳父黄承彦,他所吟唱的就是孔明作的《梁甫吟》。驴子是民间化的坐骑,体现了一种悠然慢性之美。历代画家尤其明清,喜欢以驴入画。春秋微雨中,驴步闲散,诗人坐在驴背,让细雨洒在脸上,清明通彻,诗思泉涌,脱口而出即成千古名篇。
楼主:薛依云  时间:2017-05-21 10:48:18
许多高士都选择骑驴深山探幽去了,陆游细雨入剑门,而老子李耳则选择骑着青牛西去。
楼主:薛依云  时间:2019-08-08 08:24:27
看来,人生旅程里,乘马、骑驴或挑柴,都是外在形式如躯体皮囊,最重要的还是听取自己内心的呼唤。我仿佛又看到夕阳余辉里,一头青牛和那晃动远去的身影,留给世人无限的思考。
楼主:薛依云  时间:2021-10-14 11:44:53
钓鱼舟临刘旦宅《紫气东来》。原帖留有文字:小时候村里人家过年贴春联,门朝西的人家,大门横批总是这四个字,门朝东的人家呢,就把“紫气东来”写成竖幅,贴到大门对面的墙上,要把紫气反射到自家院里来。这其实是个误会,犯了方向性的错误。据《列仙传》,老子西游,关令尹喜望见有紫气浮关,果然见老子乘着青牛从东边过来,此所谓紫气“东”来。东来,是从西方函谷关的角度看,西去,才应该是我东方中原的角度。可是紫气代表了福气,人民群众怎能拱手让人放它西去呢。这是个问题,说明了人类的自我中心根深蒂固牢不可破。当然了,问题总是可以辩解的,如果让我辩解,我就说:看问题要全面,紫气东来,我这是谨慎地站在西方的角度看问题。



钓鱼舟兄临摹刘旦宅的《紫气东来》,画的是古代至尊“老子”骑青牛出关的故事,画面上老子身披袈裟,悠闲侧坐在牛背上,鹤发童颜,银白长髯飘逸,目光炯炯,气宇轩昂的神采,犹显博大的胸怀和气魄;而青牛低伏慢行踏步举重若轻,慧眼灵通,志在千里。画面栩栩如生,充分表现了这个‘紫气东来’的故事。

据史料记载,公元前516年周王室内乱,各诸侯国热衷于权力争夺,战争频繁,民不聊生,老子对周室失望透顶,于是决定辞官西行。传说老子经过函谷关时,把守的关令尹喜是个善观天象的人,他看见一团紫气从东方飘来,认为必有圣人来到,赶忙迎接;只见一位老人骑着青牛徐徐走来,这就是老子。尹喜款待老子数日,请他著述,老子推辞不掉,于是留下了著名的五千言,世人称之为《道德经》,又称《老子》或《老子五千文》。

据记载,老子留书之后,就骑着一头大青牛,继续西行,然后就没了消息。这个引起很多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的兴趣,至今没有得出很确凿的证据。(1)有人说经流沙奔印度去了,并说老子到印度传教,教出了释迦牟尼这样的大弟子。历代不少人认为此说只是为了抬高自己贬低其他宗教而捏造出来的。(2)也有人说晚年的老子在甘肃临洮落脚,为归隐老者教炼内丹,养生修道,得道后在临洮超然台“飞升”,此后亦有“天下李氏出陇西”之说,历史相传的就有陇西侯李信、西汉名将李广、唐高宗李渊、唐太宗李世民、大诗人李白等等。如今每年都有大量的海内外李氏后裔,到甘肃临洮“陇西堂”寻根问祖。

至于所谓‘紫气’是指紫色的气,古人认为紫色与当官有关,因为很多官服多是紫色,故而紫气东来常被用于书香门第家的大门口上的牌匾,后遂以“紫气东来”表示祥瑞,而流传千古。每年的春节来临之际,家家户户也都喜欢把它作为春联的横批,贴在门框上。

至于“紫微斗数”则和紫气东来无关,它更多就是东方的星座学,这紫微星又称北极星,北斗七星则围绕着它四季旋转。如果把天比作一个漏斗,那紫微星则是这个漏斗的顶尖,有人作为命理解读。

当前国画中以“紫气东来”作画,早已脱离老子人物画之传统,更多偏向花鸟画,譬如旭日东升的秋季生机勃发的葡萄满架,藤蔓随风飘动,丰收满园的景象,寓意祥瑞降临,吉祥如意,硕果累累。

而笔者也曾借用‘大花紫薇‘之华丽浓艳、绚烂缤纷的盛夏绿遮眼,此花红满堂的场面,在主管的楼盘开发项目之园林绿化,构思安置刻有紫、气、东、来四个红字巨石散布其间,增添几许风水和文化情趣。诗人有云:繁枝翠幕映初旭,金风带露摇紫铃。一方秋韵知谁主?笔底秋声咏诗情。

好友钓鱼舟在文字中也花不少篇幅说:所谓紫气东来。这“东来”应该是从西方函谷关的角度看,而西去--才应该是我东方中原的角度,但紫气代表了福气,人民群众怎能拱手让人放它西去呢。这解释很有哲理辩证的味道。让我也联想起《卡通西游记》的“三打芭蕉扇”好像有句经典的台词是这样说的:太阳不是往西走,而是地球向东转。

如果让我来题词老子为人物的《紫气东来》,我一定不免用俗:“红日东升,牛市益壮”八个红字送个你。

祝赏读愉快。

薛依云赏读文字刊登在《断桥村落》部落留言栏2015-08-29
楼主:薛依云  时间:2021-11-11 13:29:09






楼主:薛依云  时间:2021-11-21 11:07:29
从‘铁马秋风大散关’到‘细雨骑驴入剑门’,陆游戎马一生,于1210年濒危之际,留下了一首遗嘱诗《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楼主:薛依云  时间:2021-11-24 09:50:12
有学者分析认为,驴是诗人清高心志的象征,诗人骑驴与高官骑马,相对地表现了在野与在朝、隐与仕的对峙,诗人借马以写壮怀,借驴以抒逸情,也是中国文人的两种价值追求和不同的审美心理。
楼主:薛依云  时间:2021-11-29 17:58:29
@红富士301 谢谢在16楼点赞送天涯分。
楼主:薛依云  时间:2021-12-02 12:02:47
陆游的《铁马秋风大散关》出自【书愤五首-其一】: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垢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我还是欣赏毛润之的《清平乐-六盘山》写于一九三五年十月: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楼主:薛依云  时间:2021-12-11 10:31:03
以辛弃疾的“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对比陆游的“早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别有一番趣味。

辛弃疾《鹧鸪天》原文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觮,汉箭朝飞金仆姑。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译文
我年轻的时候带着万名士兵和精锐骑兵渡过长江,金兵夜晚还在准备箭袋,而我汉军一大早便向敌人射去名叫金仆姑的箭。追忆往事,感叹今我,春风也不能把我的白胡子染成黑色,而我那长达万言能平定金兵策略,还不如作为跟东边的人家换换种树的书吧。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