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微子篇》赏析

字数:1398访问原帖 评论数:0条评论 TXT下载

发表时间:2021-11-02 07:42:25 更新时间:2021-11-02 10:34:15

楼主:冯钲越  时间:2021-11-01 23:42:25
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
孔子曰:“殷有三仁焉。”
微子走,箕子避,比干战。走、避、战是一个士人面对强权的三种选择,这三种选择都没有同强权合作,孔子都认为是符合“仁”的,是非常高的评价。
这三个人都是殷朝末代帝王纣的男性近亲,一个是同父同母但仍然算是庶出(见下面的解释)的哥哥,两个叔叔:
“微子”名启,殷纣王的庶兄,封于微,子是爵名。微子其母生微子時还是帝乙之妾(所以微子只能算庶子没有继承权),生紂時已立爲妻(所以纣才是嫡长子,真是够复杂的)。所以在帝乙死後纣继位(而不是同父同母的哥哥微子)。微子见纣淫乱将亡,数谏,纣不听,遂出走。周武王灭商,復其官。周公承成王命诛杀叛乱的武庚(周所封商君),乃命微子统帅殷族,奉其先祀,居于商之旧地,封为宋国。所以微子是春秋诸侯国宋国的始封国君。事詳《尚书.微子》、《史记》及《宋微子世家》。
“箕子”:名胥余,殷纣王的叔父,官太師,箕是封国名,子是爵名。纣王无道,箕子进谏不听,有人劝其去,箕子曰:“为人臣谏不听而去,是彰君之恶而自说于民,吾不忍为也。”於是披头散发,假装顛狂,自沦为奴,隐居鼓琴以自悲。事见语《史記·殷本紀》及《宋微子世家》。
“比干”:殷紂王的叔父,官少師。紂淫亂不止,比干曰:“爲人臣者,不得不以死争。”乃继续向紂上谏。紂怒曰:“吾闻圣人心有七窍。”遂杀比干,剖其心观看。事见《史记》及《宋微子世家》。
“仁”是孔子最高的道德评价(圣除外,圣在仁之上还得看事功,已经不只是个人修为了,事功毕竟有很多外因和机遇的成分在里面),绝不轻易许人,我们在前面各篇也看到不少实例了,孔子对弟子们只是对颜回才许以三月不违仁而已。
李零《丧家狗》对本章的解读我觉得非常好,我长篇大论的摘抄如下(里面间有自己的添油加醋和删改)这三个人都是殷王纣的同姓亲戚,也就是宗亲,都是殷皇室血脉。他们仨都不赞同商王纣的暴政,采取不合作主义,但方式却不一样。微子是逃而去之,箕子是佯狂避世,比干是力谏而死。这三个人,按宋以来的道德标准,比干最有气节,但下场也最惨。反而一走了之的微子下场最好。
前人曾争论,微子逃跑,箕子佯狂,到底算不算有气节。特别是结局最好的微子,都逃跑了算什么英雄啊,简直狗熊嘛,争论最大。但是麻烦的是,孔子他老人家说了,这三个人都是好样的(都仁了,还不够牛x的啊)。于是各位先哲都想破脑袋的给他们找理由。什么微子作为纣王的大哥逃跑是为了保存宗祀,避免被灭国的时候被族灭;什么箕子佯狂是为了不去父母之邦(参下章柳下惠),得圣人之中,更加可贵(后世我们老阮家很有名的老祖宗阮籍在魏晋之间,也是以佯狂不守儒教礼法而避世)。其实,我们读这段话,完全不必拿宋人理解的道德标准来做标尺,以为只有投繯赴水、一死了之,才是完人。我们要知道,孔子的处世态度和隐士们并不完全冲突,他并不主张做无意义的抵抗,不喜欢匹夫之勇(他一直对子路各种敲打,但子路最后还是死在卫国内乱)。微子、箕子的态度就是这种灵活的态度。孔子对他们的不合作抵抗主义完全赞同。
《孙子*谋攻》:“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就是讲实力对比:实力相当,可以一战;实力悬殊,只能逃跑;实力不足,只能躲避。(当然我理解为人臣子和两军交战还是很有不同,但也可以参考)。李零认为比干就是战,但显然实力不济,就惨败而死;而微子、箕子一个跑路,一个佯狂,都是不降其身,不辱其志。只要不合作,都是好样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