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关洪谈谈“束星北现象”说起-正反方文论通信评论辑

字数:92848访问原帖 评论数:129条评论 TXT下载

发表时间:2006-08-07 21:34:00 更新时间:2021-11-09 08:59:23

楼主:spanisheyes123  时间:2006-08-07 13:34:00
谈谈“束星北现象”(转载)

(来自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网站)

中山大学物理系 教授
关 洪


2004年作家出版社推出的刘海军著“传记文学”《束星北档案-一个天才物理学家的命运》[1],自作主张地给已故的物理学家束星北戴上了“天下第一才子”和“中国现代物理学界的领军人物”等桂冠之后,多家媒体又推波助澜地称呼束星北是“爱因斯坦的助手”甚至“中国的爱因斯坦”。去年年底,在这种几乎铺天盖地的宣传气氛之下,我读到了樊洪业对“束星北当过爱因斯坦的助手吗?”这个问题的质疑文章[2],以及许良英更加详细的回忆与评述《我所了解的束星北先生》[3],于是就写了一篇书评文章《一部浮夸的科学家传记-评刘海军〈束星北档案〉》,今年2月份发表在《中国图书商报》上[4]。那本传记出版和有关文章发表之后,引起了一些互相对立的赞同和批评,在互联网上亦多有讨论。束星北这位本来不怎么知名的物理学家,就这样受到了广泛的关注,我姑且把这种群众性的介入和议论称为“束星北现象”。下面谈谈我的那篇书评发表之后的一些反应。



3月初,我收到了署名为G. Li(以下称“李先生”)的电子邮件,表示不能接受我的书评文章的主要观点。本来我没有义务回答他,特别是我从未答复过不用真实姓名发来的函件,但我念及李先生毕竟是一位正规的科技工作者,就同他通信了几个来回。李先生说他六十年代初毕业于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这辈子缩在山沟里奉献给核工业一辈子,……这里名校物理系的人到处都是,全废了,我们看这本书真的是饶有兴趣”等等。他说,这本书“展示那个疯狂的年代”里“受时代所困不能成就流芳于学问领域的万千学生”的遭遇。那么,看来李先生认为自己的才能受到社会条件的限制,未能取得更大的学术成就,在这一点上同束星北的遭遇取得了共鸣,因此不同意我的书评文章。

我对他的回答是,“我不能容忍的是,不论为了任何目的或者打着任何旗号而践踏科学。科学不应当受到风向的左右,以前打着什么主义的旗号来践踏科学是不对的,今天打着相反的旗号来践踏科学同样是不对的。”“我自认为没有对束星北表示不敬,而只是说了真话和实话。如果读者得出这种印象,只是来源于束星北自己的言行。‘真、善、美’,真是第一位的。没有真,就无所谓善和美。”“假如不是这样哗众取宠式的炒作,我是不会写什么的。我这样是为了科学的尊严,不论为了什么目的,都不能够糟蹋科学。一个人吹点小牛,人家不会认真去理会他。但牛皮吹大了,自然会得到相反的效果。”

在李先生最后一封给我的信件中居然这样说:“有我们在那里占着这些岗位,你们才能在学校安心搞学问带学生”。他可是找错对象了。我当即回答道,“不必这样感情用事。我在这里向你汇报,1951-1956年,我是一名解放军军人。56年才考进北大。所以,我也可以说,那几年有我们这些人占着岗位,其他人才可以安心读书或者做其他事情。不过,为国家贡献了几年的青春,我从来没有后悔过。”

我们两人的通信到此为止。李先生在未通知我的情况下,已经把两人往还的全部信件贴到了某个博客网上[5]。因为篇幅太长,无法在这里全文引述,我想按时间先后的次序整理好,请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的朋友贴到他们所的网上,以利于读者查阅。

然而,李先生言犹未尽。他又把这些信件发了给《中国图书商报》的编辑部表示声讨,甚至发给我所在单位、中山大学物理学院的院长举报。难道他以为这样做有什么意思,或者会对我产生什么影响吗?

人民共和国几十年来,是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甚至有过重大的失误。但那全是一个“疯狂的年代”吗?应该那样去妖魔化人民共和国的历史吗?世界上每一个国家都有许多人为了国防事业而甘当无名英雄。而一个人即使遇到了厄运,也不等于陷入了绝境。例如,前任国务院总理朱鎔基也戴过右派帽子。而数学家张景中在北京大学念三年级时就划成右派离开了学校,后来成了中国科学院院士。由此可见,束星北在政治上受到的不公正待遇是很值得同情和惋惜的,但这同他能不能“流芳于学问领域”没有决定性的因果联系。



王伯年在今年接连发表了为束星北辩护的两篇文章《束星北曾是爱因斯坦研究助手的论证》[7] 和《试论束星北的学术地位》 [8]。在文献 [7] 里,他说束星北1943年写给爱因斯坦的信里的第一句话It is to be regretted that I have not had the chance of making your acquaintance 里的 acquaintance,有“相识”与“熟人”的含义。“如按‘acquaintance’为‘熟人’的含义,以上的英文则可译为:‘真遗憾,我至今还未有成为你熟人的机会’。这意味着:束与爱因斯坦的来往并未到达熟人的程度,但并不排除束曾短期内是爱因斯坦的研究助手。”。

6月10日,“新语丝”网站收录了王伯年这篇文章。在网站主人所加的按语里说:“此文的论证完全不成立。在英文中,只要认识的人都称为‘acquaintance’,不必是‘熟人’,或者说,中、英的‘熟人’意思不同,不能根据英汉词典的释义来理解英文单词。如果束星北与爱因斯坦见过面,就属于acquaintance,若当了助手更是acquaintance。故束的信是否定他曾为爱因斯坦助手的铁证。至于他在论文中的致谢(爱因斯坦可能和他有过通讯讨论其论文),他人的说法(可能是从束那里听来的),都不足为凭。”

我以为这段话已经说得相当明白了。需要补充的是,束星北1933年发表的、关于电磁场和引力场统一理论那篇文章的最后,的确写下了这样的话:“作者感谢爱丁顿、爱因斯坦……和周培源诸位教授,他们或给予帮助,或给予有益的批评建议。”[8] 这里所说的“帮助”或者“批评建议”,可以是当面表达的,也可以是通过书信表达的,或者是通过第三者转达的,并不能由此得出束星北在那期间同这几个人都见过面的结论。例如,这句话提到的周培源,于1929年学成回国,直至1936年再度出国,不可能在束星北写作那篇论文期间在英国与他见过面。考虑到束星北的导师爱丁顿与爱因斯坦是好朋友,他们当时一个在英国,一个在德国,不难有机会见面,书信联系就更加容易了。我们没有根据,不能随便怀疑束星北那句话的真实性。同样,如果没有进一步的证据,亦不能由此得出束星北当面见过爱因斯坦,或者同爱因斯坦通过信的结论。



王伯年在文献 [7] 里又从几个方面论证了束星北是一位一流的物理学家。其中有些问题我已经在文献 [4] 里写清楚了。况且,有不同的意见是很正常的事,我也不想翻来覆去地说;只是觉得需要强调一下,对于科学家的成就的看法,最重要的应该是由其同行们对他的研究成果的评价得出来。不对其人研究成果的科学价值做出鉴定和评判,只引用他人的片言只语,是不足为凭的。例如,在唁电和挽联之类的文字中,出现稍有溢美之词是人之常情,这些文字显然是不能够当做科学评价的依据的。

文献 [7] 还以束星北在国际上一流期刊上发表过文章,作为他是一流科学家的依据。这当然是不能够成立的。因为,一门学科的国际上一流期刊的数目不会太多,我想一般就几种至十几二十种,总不会有一百种吧。那么,在这些刊物上发表过文章的数以千计的作者,难道都可以算是一流学者吗?此外,文献 [7]又以束星北的导师来作为他的学术地位的根据,这也是不能够成立的。一流的导师固然会培养出少数一流的科学家;但他们的多数学生未必能够达到一流的水平。

最后,文献 [7] 提到王淦昌谈到束星北的《狭义相对论》时说的话:“这是他几十年教授这门课程的结晶。书中有些内容属于他自己的独创,是一般同名的教科书所见不到的”。我觉得王淦昌先生这句话是很有分寸的。一方面,王先生尽力为他的亡友争取出版了这本遗著作为纪念,另一方面也没有无原则地进行过分的褒扬。

我最近查阅过这本书,发现的确如王先生所言,“书中有些内容属于他自己的独创,是一般同名的教科书所见不到的”。在我看来,这主要指热学量和热力学定律的相对论不变性问题,在书中进行了大量的讨论。据我所知,这个问题还没有获得最终的解决,束星北的论述可能会有积极的意义。但我不是这方面的专家,也没有时间细细推敲,难以做出恰当的评价。

不过,从书中另外一些论述里可以看出,束星北对现代物理学理论的掌握是有明显欠缺的。例如,书中有这样一段话:“通常说的物质的‘湮灭’和‘产生’似乎表示物质可以整个的化为能量而至‘湮灭’,但从狄拉克理论看来,所谓‘湮灭’只是负能阶的填塞,而所谓‘产生’也只是将粒子击出负能阶,并不是真正的‘湮灭’和‘产生’(到现在为止,还没有可靠理论和实验的根据来推翻原来的狄拉克的理论)。”[9] 这就不对了。这里讲的“狄拉克理论”指1928年推出后来以他的姓氏命名的方程之后,又于1930年提出的“空穴理论”。这种理论认为,狄拉克方程的所有能量为负值的能级(即上面所说的“能阶”)都被填满了,而用这个负能“海”中的“空穴”来描写电子的反粒子-正电子。

不久之后,在使用产生算符和湮灭算符为基本描述语言的量子场论发展起来之后,狄拉克的空穴理论就变得过时了。[10] 这是今天任何一位修习理论物理学的研究生都知道的事情。由此看来,束星北对这方面物理学理论的认识,基本上仍然停留在1930年前后的水平上。出现这种状况,肯定主要是由于他个人的原因造成的,因为后来在他写作完成这部著作的时候,没有任何人阻碍他去获取新的知识。

因此,束星北究竟是一位什么样的物理学家,读者就不难得出自己的结论了。



我以为,当前发生的“束星北现象”也可以当做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看待。从科学方面将“束星北现象”梳理清楚之后,这种颇具规模的现象得以产生的群众心理和社会意识的根源,仍然是值得探讨的。
http://www.ihns.ac.cn/culture/060719c.htm


参考文献

[1] 刘海军,《束星北档案》,北京:作家出版社,2004

[2] 樊洪业,束星北当过爱因斯坦的助手吗? 南方周末,2005年12月8日

[3] 许良英,我所了解的束星北先生,科学时报,2005年12月23日B3版

[4] 关洪,科学家传记尤应是信史-评《束星北档案》,中国图书商报·阅读周刊,2006年2月11日,02,04版;原稿题为:“一部浮夸的科学家传记-评刘海军《束星北档案》”,已被多家网站收录。

[5] http://blog.diandian.net/member/1725/archives/2006/200629123034.html

[6] 王伯年,束星北曾是爱因斯坦研究助手的论证,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28(1):3-5,29;“新语丝”网站2006年6月20日收录并加编者按。

[7] 王伯年,试论束星北的学术地位,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28(2):3-6

[8] 束星北,引力与电磁合论,中译文载《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物理学论文集粹》,戴念祖主编,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3,567-571页

[9] 束星北,《狭义相对论》,青岛:青岛出版社,1995,110页

[10] 例如,参看:C. Itzykson, J.-B. Zuber, Quantum Field Theory, New York: McGraw-Hill, 1980, pp.84-85




楼主:spanisheyes123  时间:2006-08-07 13:36:14
Cont.

楼主:spanisheyes123  时间:2006-08-07 13:37:11
Cont.



楼主:spanisheyes123  时间:2006-08-07 13:44:49

1:7月12日《中华读书报》
> 光明日报采访记者宫苏艺的全版文章(第3版)
> 《束星北是否做过爱因斯坦助手的争论》
(关键人物有话要说)
> http://www.gmw.cn/01ds/2006-07/12/content_449128.htm
> (文章)
> http://www.gmw.cn/01ds/2006-07/12/content_449177.htm
>
>
> 2:上海理工大学王伯年
> 《试论束星北的学术地位》
> http://chinsci.blogchina.com/5343461.html
>
>
> 3:上海理工大学王伯年
> 《束星北曾是爱因斯坦研究助手的论证》
> http://www.ihns.ac.cn/readers/060406.htm
>
4我所了解的束星北先生
>
(许良英先生-束的物理系学生-的科学时报全版文章)http://www.frchina.net/data/detail.php?id=10405
>
> 2一部浮夸的科学家传记(BLog和其回帖)
> http://www.ihns.ac.cn/readers/060302.htm
> (此文我不喜欢,内容文风大有问题,仅参考)
> ---------------------


楼主:spanisheyes123  时间:2006-08-07 18:40:40
这篇文章有什么问题,大家评评!

一部浮夸的科学家传记-评刘海军《束星北档案》

关 洪

(中山大学物理系, 广州 510275)

(注:发表时编辑改成“科学家传记尤应是信史”,知道原题目有些“过分”)

作家出版社于2005年初出版了一位记者刘海军写的一部“传记文学”:《束星北档案-一个天才物理学家的命运》[1](以下简称《档案》),引起了广泛的注意,最近还评上了一个科普图书奖。本文讨论《档案》里所述主人公作为一位物理学家的工作和成就,以及与其他一些物理学家的交往。本文作者认为其中存在着严重的浮夸:浮者指内容不实,夸者指评价过度。

至于书中记述的束星北教授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受到过的政治上的不公正待遇以及相关的一些情况,确实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他的人格应当受到尊重,他的命运也很值得同情。但那基本上同物理学没有多大的直接关系,不属于本文所要谈论的范围。



一 一位难得的启蒙老师

李政道教授在为《档案》写的序言里说:“束老师帮助我建立了我对整体物理的认识、了解和自信,使我一生受益。”他又说,他年轻时有幸得到三位老师的指导和帮助:“束星北老师的启蒙,吴大猷老师的教育及栽培和费米老师的正规专业锻炼都直接地影响和造成我以后的工作和成果。”

我觉得,李政道关于他的几位老师的这种说法是很有分寸的。众所周知,费米(E. Fermi)是国际上公认的物理学大师,吴大猷是国内一流的物理学家。而李政道把束星北说成是他的启蒙老师,这种定位是很准确的。

此外,许良英在最近写的一篇文章《我所了解的束星北先生》里[2],亦说“束星北先生是我的科学理论启蒙老师”。

大家知道,一位科学家的启蒙教师一般并不是他一生中遇到的有很高研究水平的老师。不仅是科学家,而且艺术家和运动员亦是如此。例如,我国运动员在乒乓球、跳水、体操等项目上获得过许多项世界冠军。可以说,这些运动员的启蒙教练都不是后来把他们送上世界冠军领奖台的国家队教练。一方面,启蒙教师在基本功夫的训练和专业兴趣的培养上的贡献是不容抹煞和不可缺少的;另一方面,年青的科学家在成长过程中还需要得到有更深学术造诣和更高研究成就的教师来指导。轻视或者夸大启蒙教师的作用都是不恰当的。



二 中国物理学家早年的相对论研究

根据文献记载[3, 4],束星北早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就在国内外发表了两三篇关于广义相对论和统一场论方面的研究论文。而且,他后来亦陆续发表过少数同相对论里的坐标变换有关的文章。所以,他的确是我国早期研究过相对论的物理学家之一。例如,在《档案》(13页)里就提到,“束星北……对引力场和电磁场的统一理论做了独到的研究……得出一些很有意义的结果,在当时,不能不算是一种富有创造性的尝试。”

《档案》这种评价,注明是引用自文献[3],在同一作者的文献[4]里亦有类似的评价。

不过,作为传记作者,特别是一位对理论物理学并不熟悉的作者,只听信一家之言,就对科学成果下结论的做法是不够严肃的。

为了避免偏听偏信,让我们看看出生日期比束星北只早两天的吴大猷是怎么评述中国物理学家在“二十世纪头五十年”的相对论研究的。他在《早期中国物理发展的回忆》一书里[5],确实提到了:“有一位先生叫束星北……这位先生在欧洲和美国这两边跑来跑去,所以,也没有真正认真地待在哪个地方做过研究……据我所知,他写了一两篇文章,把地心引力跟电磁场联合起来,这个东西是爱因斯坦做了一辈子还没有完成的东西,这个东西可以说没有什么重要的结果。”作为对比,吴大猷指出:“还有一位年轻一点的先生,名叫胡宁……他曾经做过一些广义相对论之内的辐射阻尼的研究,那是很创新的东西。所以,他可以说是一个真真正正在‘相对论’的研究上有做些工作的人。”并且总结说:“我感觉真真正正在‘相对论’里边,认认真真做些研究工作的人,始终都不多。”

吴大猷教授是一位海内外著名的优秀理论物理学家,他的学问和人品都享有盛誉,他以上的评价是可以信赖的。事实上,在爱因斯坦前后试图把引力作用和电磁作用统一起来的过早尝试,包括束星北的工作在内,走的不是一条正确的道路,都没有留下什么有积极意义的成果。因此,《档案》里所引用的文献[3]里对束星北有关工作的评价是过分夸大了的。



三 束星北和爱因斯坦

《档案》这本书刚一面世,一些媒体就在束星北的头上戴上了“中国的爱因斯坦”的桂冠。例如,文献[6]称呼束星北是一位“曾被学界誉为‘中国的爱因斯坦’的天才物理学家”;文献[7]则不仅把束星北称为“一位被业内人士称为‘中国的爱因斯坦’的国际级科学大师”,而且把《档案》的书名径直改写作《中国的爱因斯坦:束星北档案》。但是,这两篇文章都没有注明所谓“学界”或者“业内人士”有关言论的出处,令人无从稽考。

《档案》的第13页里说,束星北把他发表了的、关于引力场和电磁场的统一理论的上述论文“寄给了爱因斯坦,爱因斯坦很快了回了信,对他的论文提出了几点意见。”这句话差不多照搬自文献[3],而此文则交代了这是“束先生在‘回忆录’中提到”的。这件事也很可疑。因为,假如束星北真的持有爱因斯坦的回信,按理说他是绝不会长期秘而不宣的。

文献[3]说的“回忆录”,指在1979年3月9日(原文误为8月9日)《光明日报》上发表的“由束星北署名的”《在爱因斯坦身边工作的日子》[8]一文。束星北在文献[8]里描述了他1928年5月去柏林“见到爱因斯坦后,我先把自己的两篇论文递给他。”后来,爱因斯坦“热情地帮我弄到的一个研究助手的职务……就这样,我开始了在爱因斯坦研究室的工作。”束星北说,在这期间他除“向爱因斯坦请教”之外,“也帮爱因斯坦做些事情。我帮他查过资料,进行过计算,也帮他改过学生的卷子。”而且,“爱因斯坦基本上是一个人在那里工作,只有我在帮他做点事情。”等等。文献[3]据此说:“束星北先生是我国有幸与爱因斯坦相识并在他身边工作过的仅有的几位科学家之一。”但是,束星北在这篇文章里并没有说起他和爱因斯坦的书信往还。不知道文献[3]那样的说法有些什么依据。

“束星北当过爱因斯坦的助手吗?”这样重要的问题当然引起了“学界”的密切注意。去年12月8日,樊洪业以此为题写了一篇文章[9],介绍和评论了从许良英最先对此提出疑问到后来查证落实以及有关争论的经过,并且对束星北为什么要在爱因斯坦逝世一百周年的前夕捏造这一段历史给出了自己的分析。

许良英教授是一位研究爱因斯坦的专家,他在读到樊洪业的文章之后,又在12月23日回应了一篇文章[2],比较详细地谈到了这个问题。原来,十多年前许良英从束星北档案文件所记录的1928年下半年到1929年上半年的履历和学历,文献上记载当时担任爱因斯坦的几位助手的名单,和爱因斯坦当时的工作情况等几个方面,查证了束星北并没有在爱因斯坦身边工作过。而最有说服力的证据则来自旅美青年学者胡大年在1997年对爱因斯坦档案的查阅结果。

爱因斯坦从那之前开始的往来书信都是整理好存了档的,不会有遗漏。胡大年没有在爱因斯坦档案里查到从1928年起的那几年里同束星北有关的任何资料,却意外地发现了束星北在1943年12月17日亲笔签署的、从浙江大学当时所在地贵州湄潭发给爱因斯坦的 。这封信件里的第一句话竟是“我为无缘与你相识而感到遗憾。”由此可见,在1943年之前两人从来没有见过面。在那之后,束星北没有出过国,爱因斯坦也不曾再次访华,自然亦不可能相会过。铁证如山,束星北一辈子没有见过爱因斯坦,更谈不上做过爱因斯坦的助手。此外,也没有证据表明在1943年之前两人有过邮件往来。

虽然《档案》里谨慎地没有采纳束星北见过爱因斯坦和担任过后者的助手的说法,但此书中关于束星北在1930年前后就同爱因斯坦通过信的叙述,也是拿不出证据来的不实之词。至于媒体所称“中国的爱因斯坦”云云,更是不知道从何说起。



四 束星北的其他研究工作

除了相对论研究之外,《档案》书中还叙述了束星北的其他一些研究项目。以下简单谈谈与物理学直接相关的几项,不涉及他晚年从事的气象学和海洋学等方面的工作。

1,关于狄拉克方程

《档案》12-13页说,1931年束星北在他的硕士论文里,“利用广义超复数系,……得出了狄拉克方程,使狄拉克相对论电子方程具有更合理的数学基础和更完备的表现形式。”而且,虽然“那时束星北还不知道有克里福特群”,但他已经“将克里福特群引入量子力学。”

必须指出,狄拉克在1928年导出后来以他的姓氏命名的方程的工作中,运用相对论不变性推导出了g 矩阵所满足的条件,即两个 g 矩阵之间的反对易关系,并且建立了具体的表象。所以,狄拉克方程在提出的时候,已经具有全然“合理的数学基础”和“完备的表现形式”。束星北的工作至多是以另一种数学形式重新表达了狄拉克方程,不会增添什么实质性的内容。

4个g 矩阵的反对易关系包含了乘法和加法,由它们出发构成了一种含有16个元素的“g 代数”。后来知道,“g 代数”属于“克里福特代数”的一种。例如,在一本量子场论著作里说:“可以证明,由 g 矩阵生成的代数-数学家们称为克里福特代数-不外是由这些矩阵构成的一种完备的代数。”[10] 事实上,四元数、超复数和克里福特代数是一些相近或者相通的数学分支,都有可能用来表达 g 代数。这一点是束星北当时所没有意识到的。

此外,“群”的元素之间只有乘法而没有加法,所以从狄拉克方程里的 g 矩阵出发,不可能构成一个什么“克里福特群”。难以想象,一位连“群”和“代数”都分不清的作者,能够正确地评价有关的研究工作。再说束星北这篇学位论文并没有公开发表。所以《档案》中说的“束星北早早就有了克里福特群同样的思路”以及有关的评价也是虚妄和夸大的。

2,关于截断方法

文献[3]说:“早在1941年,束星北针对量子电磁场[应为‘量子电动力学’]高次微扰计算中的发散困难,提出将发散上项[应为‘上限’]切断(cut off),继续算下去,可得原子能级的电磁场[?]修正。这个思法[应为‘想法’]接近贝特计算的观点。”《档案》第37页说亦采用了这一说法。

事实上,用截断的手段处理难以计算的无限大项,老早就是理论物理学家的一种惯用方法,根本不是束星北“提出”或者“想出来”的。实际上这种方法还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纪初“电子经典半径”的设定,那也可以看做是一种舍弃点模型的截断。而且,1947年贝特(H. A. Bethe)对氢原子精细能级“兰姆移位”的初步计算,关键之处不是运用了大家都在使用的截断方法,而是把使用了截断所得到的两个“无限大”之差值,同观察到的上述能级移位联系起来。束星北仅仅运用了一般的截断方法,就被说成是占先于贝特的想法,实在是牵强附会。

3,关于“死光”和“激光”

《档案》115页引述说,1939年“白崇禧到浙江大学参观……提出要教授们研究‘死光’(激光)那时候浙大已有个别人设想长距离不变的强光……过后不久,束星北意识到激光的存在,”就和同事“一起探讨研究过激光。”

按“死光”不是一个科学名词,而是对一种可致人死地的强光的通俗叫法。而“激光”在物理学上是有准确含义的。虽然早就知道了存在着受激辐射,但要实现可观功率输出的激光,即一种频率非常稳定,有高度准直性和相干性的受激辐射,需要找到有合适能级分布的光学材料,还需要制成一个精密的谐振腔和装备有效的能量泵送机构。这样的激光器不是光凭理论考虑,而是需要理论和实验的结合才可以设计出来的。第一台激光器直到1960年才研制成功。抗战初期位于广西宜山的浙江大学,有那样的实验条件进行这种超前于世界水平20年的研究吗?没有任何证据表明束星北那时候研究的是激光。

4,关于雷达的研制

《档案》37页说:“中国第一台雷达便出自他[束星北]手”。在第123-124页里对此还有比较详细的调查材料。根据此资料,束星北于1944年7月至1945年9月在国民政府“军令部技术二厅技术室任职”,从1944年10月开始“指导陈维昆(浙江大学助教),谢立惠(重庆大学教授),束慰曾(束星北之侄)研究装备雷达的试验工作。”束星北那时候说过:“我在这里不过是出出主意,指导指导一些技术人员不能解决的问题,很少自己动手,做的是顾问。”后来因为发生矛盾,束星北“带领陈维昆将已经装的雷达上的一部分浙江大学的器材拆掉。”不久就回到了浙江大学。

上面提到的谢立惠教授与束星北同年,是一位无线电技术专家,1958年起曾经长期担任过成都电讯工程学院的院长。谢立惠的传记里对这项工作是这样说的:“1944年至1946年,经重庆地下党负责人同意,谢立惠曾兼任重庆国民政府军令部技术室研究员,参加雷达研制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又说:“谢立惠当时负责总体设计。”和“根据当时条件,先决定试制三米波的雏型雷达。在研制过程中,由于缺乏必要的元器件与研制设备,该技术室又于1946年春迁往南京,邀谢立惠到该室工作,谢提出不参加国民党等三项条件,未获同意,遂拒绝挽留,未去南京,雷达的研制工作没有完成。”[11]

我们觉得,上述谢立惠参加雷达研制的材料(原文有更多的技术性内容)要比《档案》所述翔实得多。尽管两份资料在细节上有点出入,但可以肯定的是两人参加的是同一个项目。从束星北拆卸器材的描述看来,他们拿走的只是属于浙江大学的一些仪器,设备主体是不属于他们的。而且,在束星北离开之后,谢立惠等人还继续研究了半年左右的时间。由此可见,束星北在其中并没有担任一个不可缺少的角色。更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这台雷达“雏型”可能的确是中国人最早的一台试制品,但直到最后亦没有研制成功。所以,《档案》里面关于“中国第一台雷达出自束星北之手”的说法是不能够成立的,他仅仅是参加过一次未获得成功的试制工作而已。



五 束星北的教学风格和有关的哲学见解

《档案》里引述了束星北的几位学生对他的教学风格和特点的感受。最突出的一点是“以启发、引人深思的方式,着重、深入地讲透基本物理概念和基本原理。”他在讲力学课时,“把牛顿运动三定律足足讲了一个月。”讲热学课时,也“用一个月的时间讲热力学第二定律和‘熵’概念。”(28-29页)这样,虽然“并不是每个同学都能欣赏束先生的课”(文献[2]),但对于那些不满足于只晓得怎么样去演算习题的肯动脑筋的学生来说,却是一个领略物理学理论深层意义的极好机会。本来一名大学教师授课时就应该按照个人的思路,发挥自己的学术见解,而不是照本宣科,人云亦云。束星北的教学在这方面很有特色,的确是一位优秀的教师。

此外,《档案》里多处引述了束星北的学生们描述“束先生是一位有哲学头脑的物理学家”,他的讲课对物理内容进行了“高度的哲学概括”,“把哲学和物理学融为一体”(28-29页)。由此可见,束星北在授课中肯定对物理学的原理、定律和概念做了深入的哲学分析。这些给过他的学生们以巨大启迪的讲授,肯定是具有珍贵价值的。可惜这些内容没有写成文字留存下来,我们无从欣赏和讨论。而且,那个时候即使写出来了也难以找到发表的园地。

不过,从现在见得到的文献看来,束星北关于物理学原理的哲学思辨,亦存在着一些明显的瑕疵。例如文献[2]提到的,束星北关于“电子似乎有‘自由意志’”,以及在《档案》33页所讲束星北认为“核子本来不都相同”的见解,都是不能够从量子力学原理得出来的,恐怕没有多少学者会表示赞同。

写到这里,我想起了维格纳(E. P. Wigner)笔下的西拉德(L. Sziland)。这两位著名的物理学家都是在二战期间从匈牙利去到美国的,并且曾经一同鼓动爱因斯坦写信给罗斯福总统,建议他采取措施,抢在希特勒之前研制出原子弹。维格纳在他的《自述》里写道:“西拉德……本来也可以在量子力学所涉及的许多哲学争端上,写出一些有分量的文章。假若他晚生二十年的话,他也许真的会选择这一条路。但在二十年代,哲学文章还没有得到物理学界的重视。”

维格纳还对他的这位老朋友评论说:“在我看来西拉德一生都非常古怪,并且基本上表现出同一类古怪的行为。他有很高的天分,这种天分受到了他自己过分庞杂的兴趣的障碍。”“他有突出的眼光、智慧、魄力和口才。”“西拉德对他自己的天分过分关心……。”“我永远不知道是什么弱点使得西拉德自视得那么高。”“不论西拉德学会了多少东西,他依然喜好争吵……”“西拉德有一些辉煌的一般性观念。但他从来不给出其细节。”“西拉德从来没有给科学带来什么突破性的新想法。”“他是一位二流的物理学家。”(以上几处引文见文献[12],94-100页,201-206页,256页)

我觉得,维格纳评说西拉德的这些话,几乎每一句都适用于束星北。除了束星北在物理学上的贡献远远比不上西拉德,因而他(即使在中国)够不够得上“一位二流的物理学家”还是个问题之外。令人扼腕叹息的是,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束星北后半生失去了像西拉德那样大展身手的机会。《档案》里根据大量可信的材料,对此做了详细的披露。



六 束星北和王竹溪

《档案》42页在作者对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担任山东大学物理系助教的、束星北的一位学生的采访材料中,叙述了一个离奇的故事。故事讲的是那时候北京大学物理系的王竹溪教授应邀到山东大学讲学,做了一个关于热力学的学术报告。在王竹溪讲了近五十分钟之时,束星北突然“走向讲台”,大讲“我认为王先生的报告错误百出,他没有搞懂热力学的本质”等等。“王竹溪呆呆地‘干’在一旁……上也不是,下也不是……束先生一口气讲了大约有四十分钟,也可以说,是对王竹溪‘清算’了四十分钟,这期间,王竹溪一直尴尬地站在一边……”

本来,在学术报告进行当中,报告人和听众之间互相交流甚至发生争论,都是很正常的。只有未见过世面的年青人,才会觉得那是一件不得了的事。在这段文字里,对一直保持平和态度的王竹溪,做了一些带有明显倾向性的描写,事实上起到了在美化一方的同时丑化另一方的作用。难道科学上的正确与否,取决于争论者言词犀利和态度激烈的程度吗?

这份采访材料里还说:“据说他[王竹溪]回到北京后,曾到周培源先生面前哭诉。”这就更加离谱了。只凭一句来源不明的“据说”,就可以这样贬损一位年长的同行吗?!《档案》出版之后不久,其中的这一段描述,理所当然地受到了公开的驳斥 [13]。

王竹溪先生的科学贡献和为人品格,在国内物理学界众所周知。我在这里只想讲讲,热力学和统计物理学是王先生的专长,他不仅在这门学科分支的教学和纯理论研究上取得了杰出的成绩,而且还有两点突出贡献是值得在这里提起的。

第一是王先生不仅有几位学生是我国研制核武器的主力理论家,并且他自己也参与了一部分有关的理论研究工作,其中主要的就是统计物理学和热力学理论的应用。

第二是抗战期间在西南联大的时候,王先生和植物学家汤佩松先生合作于1941年在美国《物理化学杂志》上发表的论文《孤立活细胞水分关系的热力学形式》,超前于国外同类工作25年,后来被国际上公认为植物生理学方面的先驱性贡献。(参看文献[14]和[15]的介绍)

试问,如若王竹溪先生在热力学和统计物理“本质”的理解上,真的是像束星北所说的那样“错误百出”,他有可能做出束星北难以望其项背的以上重要成果吗?



七 是否有必要和怎么样评定物理学家的座次?

《档案》中充斥着一些对束星北的溢美之词。例如,在此书封底赫然写着这样的几行字:

“他曾被誉为:天下第一才子。”

“他的理论物理修养(三四十年代)国内难有比肩者。”

“他的教育才华(三四十年代)也无人可以企及。”

而在此书正文里还有如下的各种美誉:

“束星北……是中国现代物理学界的领军人物。”(35页)

“束星北……无疑是那个时代的中国物理学大师,……创造了中国物理学的一代学风,建立起中国理论物理……的基础。”(36页)

“束星北……的贡献,也许不亚于他的至交王淦昌。”(373页)

“束星北的数学素养的功底毫不逊色于数学大师苏步青。”(338页)

在正文里,“天下第一才子”的称誉亦出现了不止一次。在37页里说这是“一些老耄”的赞美之词,但没有说明是哪些老先生讲的,我们亦无从理解和领会。而在237页则变成束星北“自以为是‘天下第一才子’”了。

问题是,我国在整整一百年前就废止了每年考出一位状元的科举制度,并且在其后不曾有过任何评选“天下第一才子”的活动。有谁有资格做出这样的裁定呢?同样,我国科学界亦从来没有举行过给任何一门学科的教授和研究员评定座次的活动。《档案》的作者个人有什么资格和权力为任何人作出“难有比肩者”,“无人可以企及”,“中国现代物理学界的领军人物”和“中国物理学大师”等评价呢?

我手头有三本(套)中国现代物理学家的传记文集,我都是这三本(套)文集的编委会成员和(或)撰稿人。文献[16]辑录了59位物理学家的传记,其中56位出生于1930年之前,不含束星北。文献[17]辑录了105位出生皆不晚于1926年的物理学家的传略和论文节选(译),含束星北。文献[19]辑录了117位出生皆不晚于1924年的物理学家的传记,含束星北。

由此不难得出的结论是,假如一定要排位的话,按照乐观的估计,在我国物理学界和科学史界同行们的心目中,束星北在物理学研究和教学上的贡献,在1930年前出生的物理学家当中,适宜于归入于第50位至第100位的档次。这是完全建筑在科学成就基础上的评价,不受过去政治因素的影响。因为在这些传记的主人公之中,包括了不少像束星北那样受到过政治上不公正待遇的物理学家,甚至像叶企孙那样受到过更加不公正待遇的物理学家。

所以,我们说《束星北档案》是一部浮夸的物理学家传记。

楼主:spanisheyes123  时间:2006-08-07 18:44:49
关洪说束连二流都算不上,那么中山大学物理系教授关洪恐怕乐观的讲是四流-六流之间,科学家能这么公开贬低吗??还傻乎乎的用可笑的方法排名,“他有可能做出束星北难以望其项背的以上重要成果吗?”够难听了!

楼主:spanisheyes123  时间:2006-08-07 20:18:02

一个老先生为束星北“打抱不平”,与物理学家关洪据理力争的感人故事
----->去看看!!!!!

http://blog.diandian.net/member/1725/archives/2006/200629123034.html
楼主:spanisheyes123  时间:2006-08-07 23:31:26
一部浮夸的科学家传记-评刘海军《束星北档案》
和最新的
谈谈“束星北现象”(

请大家从各方面评论,立论,论据,论证,逻辑性,文风,立文的必要,感性成分(也就是有没有必要贬低讽刺束星北这个可怜的人),对书,对刘海军,等等等等!
楼主:spanisheyes123  时间:2006-08-08 12:20:24
我们也来谈谈“束星北现象”
量子物理教授关洪2月份<<一部浮夸的科学家传记-评刘海军《束星北档案》>>和8月初最新针对王伯年,宫苏艺、程开甲、一些“证人”和G.Li老先生等正方观点的<<谈谈“束星北现象”>> 出炉后引起多方争议!

主要围绕两个方面三个主题:

束星北本人
--------
1:束星北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和科学家,怎么评价他的科学成就,学术水平、物理学地位,聪明才智、人格修养、性格品质等等(包括现实和假设)

2:束星北到底有没有当过爱因斯坦的助手,是辉煌经历还是弥天大谎?如果是后者,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又是什么时候开始做的?那个”超级大关键”的英文信到底怎么该翻译?

《束星北档案》
---------
1:作家出版社和刘海军的《束星北档案》是不是“浮夸的科学家传记”,还是借一个素材的社会科学作品,在物理学方面有没有失误是否可以原谅?它浮夸吗,作家出版社包装是否过分,它的描述是真实反映吗?它的许多假设可以成立吗?是一部好书吗?怎么评价它?等等

请大家从各方面评论关教授的两篇“反束檄文”,除了论点论据论证等论文观点本身,更重要的是立论,逻辑性,文风,语气、态度、道德观、立文的必要,以及所有的非科学的感性成分(也就是有没有必要和有没有道德去贬低讽刺束星北已经死去这个饱受苦难的科学家。这种科学卫道是否合适,是不是不够尊重束和其亲友,有否科学史和社会意义,对刘海军这个物理“门外汉”和出版社有否不敬和苛求),从而也可以围绕上面提到的几个方面对束星北,对作家出版社的书的作者刘海军,对爱因斯坦的问题,对英文信做出引申评价等等!

如果评论精彩有力有价值,再出主题全集帖详细描述正反观点,也许上面提到的人物会过路看看,从而得到有价值的信息,为他们也许还会继续的“争论”提供论据。

时间段除了爱因斯坦争论从许良英80年代最早的疑问开始,其它则从出书以后


楼主:spanisheyes123  时间:2006-08-08 13:56:39
袁士霄 :写的不错,有水平,再写写 我可以想办法转给老关。也谈谈论文本身除了科学论据以外的问题,比如文风等等,也看看G.Li的驳斥!
楼主:spanisheyes123  时间:2006-08-08 14:45:28
老李看来也是支持关的观点的,但是好像不支持他的立文和行文方式,让关把文章改改语气发在科学界内部刊物上就可以了,否则不太“厚道”

---------------------
老李的投诉信!

尊敬的《中国图书商报·阅读周刊》编辑:

Sat, 11 Mar 2006 08:55:59 +0800 (CST)


2006年2月17日 贵《中国图书商报·阅读周刊》离奇地发表了一篇来自中山大学物理系关洪教授的《科学家传记也应是信史》原稿名为《一部浮夸的科学家传记》的书评,我们认为编辑是极为不符责任的,一篇冷嘲热讽借着评书实在评论个人成败并以其论英雄的“人评”,一篇立文、论证方法、素材内容和语气文风都大有问题,毁损贬低过世不算久的同行师长,一位令人尊敬和饱受磨难的当代物理学家,能够通过编辑之手顺利发表,这在中国科技界我好像还没有见到过(文革之后),其人选取素材借他言借题发挥讽刺贬损罗致“罪名”,浮“贬”远胜于《束》书,浮者指据论轻浮,贬者指贬讽过度。望阅读下面与关教授(原评作者,也并无不尊敬关本人的意思)的通信,也希望以读者反馈等其它方式整理为驳文(非原信原文,礼貌且不带质问,关教授是著作等身的物理老教授,量子力学家,对文不对人)以表达不同意见以正视听,否则影响恶劣,亏对师长和真理。我老眼混花没时间整理作文(水平也不行),只要意思不变随您处置。望贵报编辑以相应文体达批驳之意。如果获准以某种方式或网站发布(不要稿酬),请邮件告知便查,以宽慰束之英魂。




一个热心的中核总公司李姓专家,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60年代毕业生
匿名属工作原因,情非得已

楼主:spanisheyes123  时间:2006-08-08 14:55:39
- 评论人:cheng 2006-05-16 23:16:07
糟蹋科学的不是这种人。而是有时不遵守科学精神的人!


- 评论人:王 2006-05-09 18:27:55
关的束文不好,


- 评论人:li zhi kuan 2006-05-08 14:13:47
Prof.关你的论科学精神一文很好。论束一文很不好。什嘛一流,项背,排名无意义。像许文一一指点很好。这样一位外行写作这样一本书,难能可贵!
王,胡先生我很尊敬 !
你的M书读了收获不少,但王政行的一文有过份。


楼主:spanisheyes123  时间:2006-08-08 14:56:52
Re:最让我惋惜的天才——束星北
KK(游客)发表评论于2006-5-26 23:36:00 最近刚读过,的确是中国极其少见的天才,科学作风上更是在推崇人和的中国少见!可惜大师最后还是因为一些原因没能做更多大师的成就.当然他何其不想,可是当时中国又何尝给他机会?!

对于攻击束先生的人,真让人恶心,莫非当年"仇人"的后人!我认为一个作家花15年,用可查实的档案写成的东西比一个喜欢"标新立异"的写手的恶毒攻击更可信!

最后想说就是今天的中国,束先生可能还是这样的命运(应该会好一点).就我知道的,国内不少一流高校的教授,最后因为中国的学术气氛,学官意识,去了国外教书,做研究!哎,中国啊~


楼主:spanisheyes123  时间:2006-08-08 18:41:28
试论束星北的学术地位

王伯年

(上海理工大学,上海200093)

摘要:本文从‘宏观’的角度出发,探讨束星北的学术成就,即按著名学者对束星北的评价、束星北发表主要论文的学术刊物的水平、束星北导师的学术地位,以及对束星北学术成就评价不当的分析,说明束星北在其学术生涯中,处于中国一流物理学家的水平,他在相对论和统一场论方面有创造性的重要贡献。


2005年1月,作家出版社出版了刘海军的《束星北的档案—— 一个天才物理学家的命运》[1]一书,作者用特殊的文学体裁,写出了束星北悲壮的一生,在读者中引起了巨大的反响。至今,对束星北在物理教学中的优异成绩,几乎没有什么不同的意见,但对束星北的学术成就,却存在着明显的不同看法,如在[2]中,关洪认为束星北‘够不够得上“一位二流的物理学家”还是个问题’,他又认为:‘按照乐观的估计,在我国物理学界和科学史界同行的心目中,束星北在物理学研究和教学上的贡献,在1930年前出生的物理学家当中,适宜于归于第50位至第100位的档次。’人们要问:关洪如此的评价是否符合束在学术上的客观实际?

除了体育的多数比赛是靠仪表测出比赛的名次而无甚争议外,所有其他的评价都不可避免地带有评价者的主观成分,那种自以为可以代表‘我国物理学界和科学史界同行’讲话者大概也不会例外。

对学者学术成就的评价,大体上有‘宏观’和‘微观’两种方式。所谓‘宏观’方式是把有相当高学术水平的学者对被评价者的看法归纳起来,供读者作出自己的分析与判断;把被评价者发表学术论文的刊物告诉读者,以期从刊物学术水平的高低看看被评价者的学术水平;看看被评价者的导师的学术地位;以及通过对已有评价不当或不妥内容的分析与再评价, 促使评价更为合理和客观。所谓‘微观’方式是非常专业化的评价,评价者指出被评价者学术论文中,他的创新点究竟在哪里;这种评价方式,显然仅适用非常专业化的专家读者。本文采取‘宏观’的评价方式,因为作者选定的读者并非专业化的专家们,而是具有一定知识基础和素养的读者们。

1 李政道谈束星北

在中国,李政道是家喻户晓的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和世界级的物理大师,全面地了解与分析李政道的论述是十分重要的.

(1)李政道向周恩来推荐束星北

李政道在[1]序言的开头,就写下了如下一段重要的事实:“1972年10月17日,是我1946年去美国后第一次回国,国家领导人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了我。周恩来总理希望我能为解决教育人才‘断层’的问题做些工作,如介绍一些海外有才学的人到中国来讲学。我谈了自己的一些看法,我说中国不乏解决‘断层’问题的人才和教师,只是他们没有得到使用。比如我的老师束星北先生。”

请读者注意,以上引文中所涉及的是作为国家领导人的周恩来和作为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的李政道在谈论‘有才学的人’来华讲学。这‘有才学的人’会是二流科学家吗?我想答案应该是否定的。由于双方崇高的政治地位或学术地位,这种‘有才学的人’无疑应该是一流的科学家。

其次,李政道以其敏捷而又严谨的思维方式,没有直接回答是否请‘有才学的人’来华讲学,而是针对当时中国的现实情况,说中国就有这样的人,而且推荐了束星北。我想,毫无疑问:李政道是把束星北作为一流的科学家向周恩来推荐的。

(2) 束星北是李政道普通的启蒙老师吗?

1943年夏,李政道考上了浙江大学化工系,但‘慢慢地和束星北、王淦昌二位物理教授触多了,使我逐渐了解了物理学科的意义和重要,对我产生了很强的吸引力’,从而‘决定由化工学转为物理学’[1],这说明束星北对李政道选择物理为人生奋斗的大方向,有着决定性的意义。

李政道又说:‘束老师帮助我建立了对整体物理的认识、了解和自信,使我一生受益。’又说:‘束星北老师的启蒙,吴大猷老师的教育及栽培和费米老师的正规专业训练都直接地 影响和造成我以后的工作和成果。’

大家知道:费米是世界级的物理大师,吴大猷是中国一流的物理学家。我想,在李政道心目中:束星北也应是中国一流的物理学家。

(3)李政道对束星北学术成就总体的评价

李政道曾多次对束星北的学术成就有相当高的评价,在1983年10月30日束星北病逝后,李在11月2日致束星北夫人的唁电写道:“束老师是中国物理界的老前辈,国际闻名,桃李天下,他的去世是世界物理界及全国教育界极重大的损失。”[1]

以上引文的‘世界物理界及全国教育界极重大的损失’,说明李认为束的去世造成的损失,不但是‘重大的’,而且是‘极重大的’,‘重大’之前再加上‘极’字,可见李视束学术地位之高!

2 王淦昌谈束星北

在与束星北同辈的物理学家中,具有相当高的学术水平而且深知束的人,非王淦昌莫属。他们之间可以为学术问题而争得面红耳赤,但过后又亲如兄弟,这种情谊是难能可贵的。

王淦昌(1907-1998)曾为中科院院士、二机部副部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 、中国物理学会副理事长,曾荣获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从1931年至1950年长期与束在浙大物理学共事,彼此了解甚深。王在[6]与[7]中,对束的学术成就均有很高的评价。

王说:‘我很敬佩他的物理基础的坚实,思维的敏捷,对问题的看法很有独到之处。因此我常请教他,得益匪浅。’‘束星北是一位十分严谨的科学家’‘《 狭义相对论》’就是他几十年教授这门课程结晶。书中有些内容属于他自己的独创,是一般同名的教科书所见不到的’[7]。

3 程开甲谈束星北

程开甲为中科院院士,曾荣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和两弹一星 功勋奖章,是曾在束星北直接指导下从事科研的为数不多的学生之一。

程在[8]中写道:‘束星北老师的物理学思想十分敏捷深入,很多见解在今天实践过程中被证明是正确的’。认为束‘具有治学严谨、一丝不苟地科学态度’,‘对于物理学基本原理,理解十分深透,因而非常坚定,一丝不苟地按原理来考虑问题。’[8]

程曾写了一本英文专著《超导机理》[9] ,专门用了整页的版面写上了对束的献词:“献给束星北教授,学生们从其启发性的物理洞察力和哲理中,获益良多。”显然,这样的献词   不会是一位二流学者所能承受得了的。

4 束星北部分学术活动和成就的简介

以下部分地介绍束的一些学术成就,供读者参考。

(1) 束19岁时完成的第一篇论文

1924年9月束从镇江润州中学毕业后,在之江大学和齐鲁大学读了不长时间,即到美Baker大学读了不到一年,又在1927年到旧金山办报和读书,发表了他的第一篇论文,名为‘行星距离和轨道速度新规律,’[10]文本写明是他在Baker大学时所写,即他在19岁写的。一个在校三年级的大学生即在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这在中国留学生中实属罕见,这恰恰说明了他的‘聪慧异常’,‘有奋斗精神’的特点。

(2) 束在《自然》刊物发表的一篇论文

束一生中,正式发表论文约共22篇,其中属天文学的1篇;属物理学的11 篇;属气象学的10篇;属海洋动力学的2篇;在1955年前发表的共20篇,后因受严重政治打击而论著锐减。论文发表在《物理评论》、《数学物理学报》、《哲学杂志》、《自然》和《国立浙江大学科学报告(Science Reports,University of Chekiang)》上。这些刊物中的《自然》,现通常被认为是当今世界学术水平最高的两种刊物之一。

束于於1946年6月,在《自然》上发表的论文为“二任意加速系的相对性转换关系”[11]王淦昌认为该文“至少是一个很重要的创举,在理论界应该有所反应”;他又说:“我出于好奇,也将这个公式用一般的相对原理试加推导,也得出了同样的结果。”李寿楠先生(曾为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和中国物理学会副理事长)“也曾对此式加以验证 ,也得到了相同的结果”[6]。由做过同一题目的学人来评价他人的学术成就通常是最为恰当和可信的。

(3) 束改搞气象学和海洋动力学的学术成就

1952年10月束由浙大调到山东大学后,由理论物理改搞气象学,在三年不到的时间内,即在《物理学报》,《气象学报》和《山东大学学报》发表有关气象学的论文10篇。王淦昌对此评价为:‘发表了一些很有价值的论文,成为这一领域的行家’。[6]

束于1974年68岁时,始获平反,摘掉‘极右分子’和‘历史反革命分子’两顶帽子后,1978在获曾荣的信用,开始转搞海洋动力学,不幸于1983年因病去逝。其所写海洋动力学论文,于1985年发表[12-13]。王淦昌对此感慨地说:“他的理论基础非常之好,搞什么都能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很快能抓住问题的实质,潜入其奥秘,这不是一般人所能做到的。”[6]

5束星北的导师

(1) E.T.Whittaker(1873-1956)

1928年10月至1930年1月其间,束为英国爱丁堡大学硕士研究生,并获硕士学位。他的导师是E.T.Whittaker和C.G.Darwin,二人均为一流的数学家或物理学家。在此值得一提是E.T.Whittaker在1953年出版了一本专著[14],他以一章的标题为“彭加勒和洛伦兹的相对论”,实际上否定爱因斯坦作为相对论创立者的地位,令人惊讶!

(2) A.S.Eddington(1882-1944)

1930年2月至1930年8月期间,束就读于英国剑桥大学,师从世界一流的学术大师爱丁顿,不知何故,束不久即离去。束到剑桥时,爱丁顿刚任英国物理学学会会长,由于他在1920年和1923年先后有重要的相对论专著问世[15、16]和他在1919年率领日食观测队验证了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预言而美誉全球科学界。

(3) D.Struik(1894-2000)

1930年9月至1931年8月,束在麻省理工学院(MIT)师从斯特洛伊克,他是一位信仰马克思主义的数学家,他首先在西方发表过有关马克思数学手稿的论文[17],他所写的《数学简史》一书[18],曾被翻译成18种文字出版,声誉全球。束为什么会师从于他呢?

原来,斯特洛伊克和控制论的创建者N.维纳,同为MIT教授,私交甚好,曾共同研究并发表过有关量子相对论的论文[19,20],可能正是这一研究背景,促使束拜他为师。

6 中国两位重要物理学家谈束星北

(1) 周培源隐谈束星北

在[21]中,周写到:“真正做相对论的工作的到1929年才有。做研究的人很少,论文也不多并且其中有一部分流入玄想岐途”。

以上引文所指的‘流入玄想岐途’的人,大概是指束星北。因为在1930年到1950年的中国,谈到相对论研究,首先提到的就是周与束[22]。由本文以上所述内容可知,束是不宜戴上这顶帽子的。

(2) 吴大猷谈束星北

吴大猷是中国一流的物理学家,论著甚丰,是一位深受国人爱戴的学者。在1984年和2001年,分别在我国大陆和台湾出版了同一内容的两本书[23,24],他在[23]中写到:“有一位先生叫束星北。……这位先生在欧洲和美国这两边跑来跑去,所以,也没有真正认真的待在哪个地方做个研究、得个学位。据我所知他写了一、两篇文章,把地心引力跟电磁场联合起来,这个东西是爱因斯坦做了一辈子还没有完成的东西,这个东西可以说是没有什么重要结果。”

由于[24]上写明该书是吴大猷讲述、黄伟彦等整理的,而不是作者执笔时深思熟虑的专著。吴大猷对束星北发表了多少篇论文也讲错了,甚至可能吴还不知道束在《自然》上发表过的两篇论文。

7 结论

由于束星北天赋甚高和治学勤奋,虽自1955年至1978年长达23年期间,他被无情地剥夺了科研的条件和时间,但从他已有论著看,他仍是当时我国一流的物理学家,在相对论和统一场论方面做出过创造性的重要贡献

参考文献

[1] 刘海军.束星北档案——一个天才物理学家的命运。北京:作家出版社,2005

[2] 关 洪.一部浮夸的科学家传记—评刘海军《束星北档案》.中国图书商报,2006年2月17日

[3] 李政道.序言.载[1]的1-2

[4] 李政道.发给束星北夫人的唁电。载[1]的368

[5] 政协江苏省邗江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物理学家束星北——纪念束星北先生逝 世十周年,1993

[6] 王淦昌.深切怀念好友束星北先生。载于[5]1-3

[7] 王淦昌.《狭义相对论》序言。载于束星北:《狭义相对论》,青岛:青岛出版社,1995

[8] 程开甲.束星北先生的学术思想,载于[5]:7-11

[9] Cheng Kaijia.Study on mechanism of super-conductivity.Beijing:New Times,1992

[10] Hsin P. Soh.A new law of planetary distances and orbital velocities.Popular Astronomy,1027,38:327-329

[11] Hsin Pei Soh.Relativity transformations connecting two systems in arbitray acceleration.Nature,1946,58:99-100

[12] 束星北.耿世江等.利用海流观测资料检验近海内波.海洋学报,1986,7(5):533-538

[13] 束星北.赵俊生等.用单站测量确定近海内潮波的方向和速度.海洋学报,1985,7(6):665-673

[14] Wittaker E T.History of the theories of aether and electricity,vol.2.New York:Neleon and Sons,1953

[15] Eddington A S.Space,time,and gravitation:an outline of the general relativity theory.New York:Cambridge Univercity Press,1987

[16] Eddington A S.The mathematical theory of relativity.Canbridge:Cambridge Univercity Press,1923

[17] Struik D J.Marx and mathematics.Science and Society,1948,12:181-196

[18] 斯特洛伊克,关娴译.数学简史.北京:科学家出版社,1956

[19] Wiener N,Struik D.A Relativistic theory of quanta.J Mathematics and Physics,1927,7:1-23,

[20] Wiener N.,Struik D.Quantum theory and gravitative relativity.Nature,1927,118:852-854

[21] 周培源,王竹溪.中国近三十年来之理论物理.科学,1950,3-7

[22] 申先甲.中国现代物理学史略.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23] 吴大猷.回忆.北京:中国展望出版社,1984

[24] 吴大猷讲述,黄伟彦等整理.早期中国物理发展的回忆.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1



本文发表于:《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28(2):3-6


楼主:spanisheyes123  时间:2006-08-09 15:26:04
开始连载曝光的清华校友 G.Li 老先生和 中山大学 关洪 教授 关于 《一部浮夸的科学家传记 》的通信

“我们两人的通信到此为止。李先生在未通知我的情况下,已经把两人往还的全部信件贴到了某个博客网上[5]。”

------------------------------------

已经完全“死亡”的努力和故事又被关洪教授“令G.Li大跌眼镜”的强烈唤起,这是一个在2006年的3月

G.Li老先生“呕心沥血”为束星北“打抱不平”,与物理学家关洪据理力争的感人故事


个人主页 | 引用 | 返回 | 删除 | 回复
Re:最让我惋惜的天才——束星北
ds(游客)发表评论于2006-8-7 20:05:00 因为回帖已经成为下面文章的参考来源,请BLOG的主人不要删去回帖

http://www.ihns.ac.cn/culture/060719c.htm


-------

-关于《一部浮夸的科学家传记 》(另名“科学家传记尤应是信史”)的通信选



说明

该通信选是确实与关教授有过联系求证的主体通信内容,由于帖出的目的是以“书信体”达到“驳斥”的意思即可,所以无关的个人情况描述、口水语句,无关的口头话等等都已经删改,GLi的正文部分比较邮件,略微有些语文字词上面的修饰和整理,个别句子不强求和原信一致,但意思丝毫未变。

至于关教授的部分,除了删去出于保护隐私的他自己历史经历的一段几十字的个人描述,只字未改,总的来说,关教授几乎没有回多少句话,而且”据理力争“,没有任何口水句子,内容很”正常“,没有需要隐讳的必要,另外在第 的回信中关教授说”看来你同此书的作者和编辑可能是有联系的,我不介意把这封信转给他们看看“,说明关教授感觉到通信可能会不仅仅在两人之间几乎默认自己的信可以给外人看,由于关教授回信句子很少,也是为了证明通信的真实性,也同时给关教授”说话“的权力。再加上回帖不是什么正规的发表,所以没有征求关的意见,在此表歉意。

由于当时认为关教授是一个年纪不大有些”鲁莽“的教授,仅第 同时BCC给几位关的同事朋友(不清楚有一个是院长),希望他们劝关教授不要在正规的媒体上侮蔑束星北和传记书本身,心知肚明就可以了,科学界自己内部网站上讨论一下也就可以了,至于社会上的夸张就让他们去吧,因为这样做不但”不道德“也显的我们没有风度,而且门外汉写作这样的作品应该鼓励,这么能这么一梆子打死呢,而且社会科学的部分占很大比重,我们不要斤斤计较一点物理学的东西了。也算对的起束的子女和他的英魂。

当然,几天后才知道这位年长的量子物理专家已经把文章发表了,图书商报除了认为题目”过分“做了修饰外没有什么修改,也就引起了GLi老先生的”肝火“。也就有了下面帖的文字和商报投诉。在所有地方(包括自然科学史所和一个http://chinsci.blogchina.com/ 科学与现代中国网站关文后)碰壁,无法有效发布自己的不同的读者反馈声音。

2006年4月9号,Gli在费了许多日子精力后,做了他已经绝望的努力,就帖在了这里,一个冷清的网站,一篇惋惜束星北的日志文章后面。这个纯粹“打抱不平”的故事本来已经结束,BLOG上无一留言(包括主人)。但是8月初,令GLI先生大跌眼镜的事情发生了,关教授以同GLi的这个通信和这个参考来源为头开始“发难”发挥评论演绎,没有争得GLi的同意引用其隐私性的口水牢骚语句,断章取义对清华大学工物系和核工业三线基地的专家们做了小小的"丑化“,从而有力的突出了其光彩正义的”反束“斗士和卫科学之道的形象,并且成功的过渡到对王伯年教授不成熟论文的否定以及束的科学短处,算是最近几轮交锋高潮(包括宫苏艺文)后的成功收官。不知道王伯年教授是否能够发现足够的证据而不是翻英汉字典“强词夺理”的来“保护”GLi也曾非常努力(但失败了)想“保护”的束先生。


楼主:spanisheyes123  时间:2006-08-09 15:29:08
内容太多,想看的顶一下,好继续
楼主:spanisheyes123  时间:2006-08-09 15:49:02

提就继续,原BLOG回帖是个倒叙,我们改正叙,方便看。


---最早给关教授的信---
(我注:从G.Li的说明,这是个公开信,同时给了一些物理学教授和作家编辑部,希望老教授们劝一下关不要对束鞭尸,不厚道。)

Wed, 8 Mar 2006 19:48:22 +0800 (CST)

《一部浮夸的科学家传记》文不宜公开发表

To : 关 洪

(中山大学物理系, 广州 510275)

尊敬的关教授,

我是60年代毕业于清华工程物理系的普通一人,当年相应号召赴青海,在核工业方面工作,现离休,我在http://www.ihns.ac.cn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 http://chinsci.bokee.com/4579635.html 科学与现代中国 等处看到您的论文《一部浮夸的科学家传记》或者别人冒名的论文感到非常遗憾,不知是否真正出于您手。您(也许为冒名,则不敬,下同)为何去和社会科学工作者过不去,气量如此狭窄,还如此正经的旁征博引的“气急败坏”的去发表文章控诉。您这篇文章的内容也许是正确的,但是关注的方向是错误的,讨论分析是可笑的,而您对这本书的理解也是错误的(比如用科学家传记一词),所以论文也是没有意义的,非但没有社会意义,对物理学也没有意义,物理学界也决不会有什么好感,正如你的意思,其实理工科的人都知道此书有些夸大的地步,比如学物理的我过去就不知道束星北其人,但没有人去挑战,正如王淦昌知道束星北光明日报造假但也一笑而过,老浙大时代的竺可桢也是这样宽容的。因为这不是此书的重点。

您对作者是不礼貌不了解的,刘海军是青岛一名内向的普通记者,他8、90年代无意接触了8大卷的束星北的档案,感到非常之震撼和难过,注意你不能要求他也有条件接触到其它物理学家或叶企孙的档案(贵文意思是比束星北苦难而有成就的人还有如大师叶企孙,为何他有此便宜,还被浮夸到如此),出于对历史和人的命运的感慨,出于对青岛“同乡”的同情,他历时10多年把它写成书,由于对物理一窍不通,(这比我们对社会科学的距离还要远,如同让你我物理人去写《陈寅恪的最后20年》此书,情况基本相同,只会写的更不正确,更浮),他看了很多物理学方面的普及书,但估计对于一个文科的人,这种看看也是没有太多用处的,更不能要求作家出版社的编辑了,编辑袁敏根本不知道束其人,本拒绝该稿出版,但朋友相劝后飞到青岛在酒店里从刘手上拿到稿子,晚上只看了1/3就被震撼落泪了,决定出版,这和物理学家传记有什么关系。那为什么在物理学史角度来讲,这么不严谨的传记出炉呢,您仔细想想,他们真的是在为物理学家立传吗,束星北从物理的角度值得立传吗,真的在写所谓传记吗,您肯定第一个不赞成,因为您参加过太多物理学家传略的工作,您眼中排名50-100内的物理学家只是2流的。但是非也,社会科学不是这么看,束星北是一个标本,去展示那个疯狂的年代。至于他是物理化学生物什么学家并不重要,图书归类算是传记,但这本书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传记也不是传记文学或传记小说。实际上是借这个壳来表现社会科学的主题,许多话不能讲所以必须以这种方式来让读者思考,包括档案体口述体的写法。读者是物理学、科学界的人吗,也不是,作者和出版社是希望整个社会来关注,来共鸣的。所以在束星北的过去和物理学方面的工作,做到基本正确就可以了,这不是科学出版社或百科词条的正规传记,而您却错误的向这本书开炮,作者是有些冤枉的,他没有理由去写对所有的物理专业东西,也没有时间去找专家核对,为了书的重点也没有必要,他也不知道王竹溪是否真的比束星北厉害,他有点凭感觉的。他有点认为如果没有政治,束星北是可以有非常大的成就的,其实这是符合书的矛盾冲突的,是符合出版的宗旨的,这也没有多大的错误,即使从纯物理的角度。您可能认为即使没有政治运动,束星北也不会有什么成就,您这么想可以,但这本书是给普通大众看的,您纠正这些东西有什么实际的意义。

束星北是没有人知道的,要达到社会科学的目的,所以出版社必须考虑对束星北有所“包装”,我觉得包装的并不是非常离谱,许良英也是基本接受的。刘海军开始写了个传记类的书,但他撕掉了,四年未动笔,他觉得这么写是不行的,他不要写束星北传,他也写不了,这不是他的事情,这是您我许良英先生的事情,后来则是你我看到的档案方式,是束星北档案,重在“档案”,重在素材的原始性(纯物理的素材也基本正确的,如周许的回忆,李政道的序言,王竹溪的场面是一个本科生现场真实的感受和回忆,作者引用基本正确,但王向周培源“哭诉”用词失败,素材来源不明,他对王老的物理地位看来不太清楚,使用“抱怨”可能可以接受),作者让素材去表现人物,由于书的重点在后面政治、命运方面,所以束星北的传记是围绕这个主题来的,无关的不好的素材要抛弃的,您可能还希望写写束星北到处游学不务正业搞雷达,或者姘居为女人和朋友翻脸,脾气大不是大师风范,孤芳自赏,光明日报造假等等“正确必要”的传记内容,您文的意思好像启蒙老师实际水平是很一般的(书中没有夸大启蒙老师的水平,只是谈启蒙的事情,把束星北和区县校水平的教孩子体育的启蒙老师对比是可笑的,束确实是当年闻名的浙大物理系之台柱,物理是“国家队”水平的),他只是2流物理学家,到处游学不务正业兴趣太多不专心等等的意思,您不认为这是他的个性优点和聪明可爱之处,这么想可以,一个年青人在网上写写证伪玩玩可以的,您还要到处发表,写的如此之论文般严谨,通篇没有委婉之词,没有向作者致敬,向一个为受摧残的不知名物理学家,为您一个同行立传的门外汉致敬,有些不符合您物理大教授的身份。

作者在束前面部分和物理部分是匆匆简单而过的,就是这样普通老百姓,非物理知识界和学生,包括我这种不搞理论的物理旧生看起来都很费力(更别说看您的文章了),但确实做到了科普的目的,难道不是吗,让学生老百姓感受到科学了解科学,难道没有达到这个目的吗。至于这个老百姓说束星北本来是第一才子,大物理学家,后来没有成功是因为。。。可能有些片面的言论您真的这么在意吗,让人民茶余饭后讨论物理学和物理学家,这不是科普吗。刘海军做到我们所有科普作家都做不到的事情,类似您网文风格的束星北传估计是卖不动的,最多老物理学家,科学院,浙大,山大系统个别师生会买。而刘的这本书20000册已经售完又再加印,非常之热门,各学界知识界大讨论,学生也非常爱看,被誉为2005最重要的书,上了各种排行榜(决和束星北的物理背景无关),为了让群众接收陌生科学家为主题的书,封面封底广告也加入了天才之类广告用语,否则谁会买陌生传主的书,这一切难道不是我们物理学界的骄傲吗,有必要泼凉水吗?我们这里一些退休的物理学生看了以后都很感触,也知道有所夸大,我学过王竹溪的热力学教材,当然知道王老的情况,但我认为这种贵文所云所声讨的“严重的浮夸的科学家传记,浮者指内容不实,夸者指评价过度”,对于这部书是合适的,片面性是是可以理解的,是献给束先生不屈灵魂的礼物,一个迟到的挽歌。书以束星北为名,只是从这个标本去解剖去向所有受难的知识分子致敬,虽然编辑已经删去许多触犯政府的语句,但也足让老百姓去思考历史和现在,去反抗以争取法制和自由。


李政道所书(《束星北档案》p368)"...束老师是中国物理届的老前辈,国际闻名,桃李天下,他的去世是世界物理届及全国教育届极重大的损失” 王淦昌(《束星北档案》p369)“才华横溢,学识渊博,??培育英才,为国多见奇勋” 您为什么不论证其严重浮夸性,你可能希望文字都是认真严谨的,束先生国际无名,桃李很少,死去对物理学无损失,为国无树 ,对否,我为物理界有束星北而骄傲,我更向刘海军和作家出版社责编袁敏致敬!!!贵文对我无害,对物理史无害,但对社会有害,对刘海军和作家出版社是一个打击,希望您能对他道歉或修改稿中加入感性理解的内容!

曾疾步走在湄潭山路上去辅导李政道的束先生身体本来最强,他遵义时代老浙大的同事个个90、100余岁(如苏步青,谈家帧,贝时璋,王淦昌,陈鸿逵等),但他早去,在这本书里,在一些非专业的人群里,把这些话送给死去的束先生难道不可以吗,圆他的一个物理梦,难道正的会有活着和死去的物理大师跳出来辩论吗,不会有,不会。

下引自贵文
《档案》中充斥着一些对束星北的溢美之词。

“他曾被誉为:天下第一才子。”

“他的理论物理修养(三四十年代)国内难有比肩者。”

“他的教育才华(三四十年代)也无人可以企及。”

而在此书正文里还有如下的各种美誉:

“束星北……是中国现代物理学界的领军人物。”(35页)

“束星北……无疑是那个时代的中国物理学大师,……创造了中国物理学的一代学风,建立起中国理论物理……的基础。”(36页)

“束星北……的贡献,也许不亚于他的至交王淦昌。”(373页)

“束星北的数学素养的功底毫不逊色于数学大师苏步青。”(338页)




所以,我们说《束星北档案》“不”是一部浮夸的物理学家传记,因为它不是传记(好像作家出版社不出传记吧,何况物理学传主),用物理学史的研究法来研究是可笑的。许良英先生,樊洪业等的文章是非常可以接受的,贵文则是不能接受的。

请不要把这些话送给您曾经苦难的同行.我们不要老九式无情的证伪,我们宁愿要“浮夸”的话。

下引自贵文
“在我看来西拉德一生都非常古怪,并且基本上表现出同一类古怪的行为。他有很高的天分,这种天分受到了他自己过分庞杂的兴趣的障碍。”“他有突出的眼光、智慧、魄力和口才。”“西拉德对他自己的天分过分关心……。”“我永远不知道是什么弱点使得西拉德自视得那么高。”“不论西拉德学会了多少东西,他依然喜好争吵……”“西拉德有一些辉煌的一般性观念。但他从来不给出其细节。”“西拉德从来没有给科学带来什么突破性的新想法。”“他是一位二流的物理学家。”"

安息的束星北等确也听不到地上之纷扰!不过为了照顾一下某些物理学内在世人士的不满情绪和声讨,作家出版社可以考虑根据关文略做修改!匆匆2小时内写就,错误万出,仅表心意。看到书架上王竹溪先生的热力学教材,想到其实束星北先生也应该有一本透彻经典的传世教材的,可惜脑中晃的是他偷地瓜的影子。

此致

一位曾经的物理系学生
2006,3,8

楼主:spanisheyes123  时间:2006-08-09 17:13:23
作者:hiyield 回复日期:2006--

什么书商,我说你聪明才会想到这些,那里来什么书商,那个帖子已经删了,不要了!有空写写感想!帖子好像进百度了,老关老宫老李等等会过来的!
楼主:spanisheyes123  时间:2006-08-09 17:17:49
作者:袁士霄
郑重宣布关等文在理论物理上的问题和讨论由袁士霄负责 :)他也要有空啊!

感谢,常来!不送!!!
楼主:spanisheyes123  时间:2006-08-09 17:20:59
7、8、9月是两方观望反应期。如果我们努力,百度 古歌敲入 关洪 或者 束星被现象 我们可以在前5名。不过现在这个名字好像没有上一个关键字明显!只是为了和读书报对上
TOP↑